处暑释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50°时即为处暑。“处”意为“终止”,表示炎热的暑气至此结束,气温逐渐下降,进入秋季凉爽的气候阶段。俗话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表明白天气温虽有所缓和,但中午时分仍有余热残留。
此时,全国降水减少,昼夜温差加大,秋高气爽的特征开始显现。但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受台风影响,带来短时强降雨或风暴天气,需注意防范。
处暑习俗
处暑的习俗以祈福丰收、庆祝季节转换为主。在部分地区,人们会举行祭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同时祈求五谷丰登。江浙一带流行“吃鸭子”,如南京的“处暑鸭”,因鸭肉具有滋阴润燥、消暑健脾的功效。
此外,福建等地有“放河灯”的传统,人们将灯笼放入河中,寓意送走炎热和厄运,迎来平安与丰收。而在山东,民间有“开渔节”的习俗,渔民们在处暑后开始出海捕鱼,庆祝收获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
处暑农事
处暑时节,农业生产进入收获与播种的交替期。早稻收割接近尾声,晚稻进入抽穗扬花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北方地区秋粮作物如玉米、大豆、高粱陆续成熟,需及时采收。
同时,处暑也是秋种的准备阶段,冬小麦、油菜的播种需要做好整地工作,确保来年丰产。果园中,梨、葡萄、苹果等水果进入采摘期,果农们需精心采摘和管理,保证果实品质。
处暑养生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时节的养生重点是养肺润燥、健脾益胃。饮食宜多食用具有润燥生津功效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莲藕等,同时适量进食芝麻、核桃等滋补食材以增强体质。
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避免因昼夜温差过大而感冒。运动宜选择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活动,同时加强身体的保暖。处暑天气干燥,需多喝水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防止秋燥症状的出现。
处暑宜忌
在处暑时节,饮食宜清淡、润燥为主,多吃应季水果和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应减少过量食用油腻和燥热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应气候变化,避免贪凉,防止秋季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处暑谚语及诗歌
处暑谚语如“处暑十八盆,白露勿要论”,形象地描述了处暑后秋收的紧迫性;“处暑高粱遍地红,农家稻谷满仓中”,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期盼。
诗歌方面,可引用清代诗人袁枚的《处暑》:“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林。”诗中生动展现了处暑后初秋的凉意和清新的自然景象,与此节气的特点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