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立秋

立秋释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35°时即为立秋。“立”意味着开始,“秋”则预示成熟与收获的季节。立秋是暑热渐消、秋高气爽的起点,但此时仍有“秋老虎”肆虐,炎热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民间常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表明气温开始逐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预示着夏去秋来的转折点。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降水减少、气候逐渐干燥的阶段,为秋收作物的成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立秋也是农事繁忙的时期,农民们开始为丰收而忙碌。

立秋习俗

立秋节气的习俗丰富多彩,充满对丰收和健康的美好祈愿。在江浙一带,人们有“贴秋膘”的习惯,即通过食用肉类如猪肉、牛肉等补充能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凉爽天气。而在山东地区,则流行吃秋桃,将吃剩的桃核保存至年底,象征驱灾避邪。

河南一带的农民在立秋时有“啃秋”的传统,通常吃西瓜、香瓜,寓意消暑解热,迎接清凉的秋季。同时,民间还有测体重的习俗,以观察夏季的体重变化,并祈愿秋季身体康健。此外,部分地区还会举行迎秋祈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立秋农事

立秋是全年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秋收秋种进入关键期。早稻开始收割,中稻即将成熟,晚稻则进入孕穗期,需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北方地区的玉米、大豆和高粱逐渐成熟,适时追肥和灌溉尤为重要。

此外,立秋也是秋季播种的开始,冬小麦和油菜需做好整地备种工作,为下一个生产周期打下基础。果树的果实逐渐成熟,果农们需加强采摘和管理,以确保水果的质量和产量。

立秋养生

立秋时节,天气由热转凉,养生需注重调养脾胃和平衡阴阳。起居方面,应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避免因昼夜温差引发感冒。饮食宜清润适中,多食莲藕、百合、梨等具有清热润燥功效的食物,同时适量进食牛肉、鸡肉等温补食材,以增强体质。

此外,应多喝水,避免因天气干燥引发秋燥症状。运动宜选择晨练或傍晚进行,避免高强度活动。立秋后人们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建议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舒缓心情,增强免疫力。

立秋宜忌

在立秋饮食上,应以润燥生津为主,避免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葱蒜等。同时,应少食生冷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保持饮食规律,适量补充营养,但应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防寒保暖,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立秋谚语及诗歌

立秋谚语如“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形象地描述了立秋后农民们的忙碌;“立秋无雨伏里干,田主越看越心酸”则反映了立秋期间降水对农业的重要性。

诗歌方面,可引用清代诗人张问陶的《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安知来岁寒窗苦,只见今时五谷稠。”诗中描绘了立秋时节的田园景象,以及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与期盼,展现了立秋的独特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立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