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原文

按前所序之秋燥方论,乃燥之复气也,标气也。

盖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阳相火也,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

又《灵枢》谓∶丙丁为手之两阳合明,辰巳为足之两阳合明,阳明本燥,标阳也。

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

案古方书,无秋燥之病。

近代以来,惟喻氏始补燥气论,其方用甘润微寒;叶氏亦有燥气化火之论,其方用辛凉甘润;乃《素问》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也。

瑭袭前人之旧,故但叙燥证复气如前。

书已告成,窃思与《素问》燥淫所胜不合,故杂说篇中,特着燥论一条,详言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以补之。

其于燥病胜气之现于三焦者,究未出方论,乃不全之书,心终不安。

嗣得沈目南先生《医征》温热病论,内有秋燥一篇,议论通达正大,兹采而录之于后,间有偏胜不园之处,又详辨之,并特补燥证胜气治法如下。

再按胜复之理,与正化对化,从本从标之道,近代以来,多不深求,注释之家,亦不甚考。

如仲景《伤寒论》中之麻桂、姜附,治寒之胜气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

白虎、承气,治寒之复气也,治寒之对化也,治寒之标病也。

余气俱可从此类推。(太阳本寒标热,对化为火,盖水胜必克火。故经载太阳司天,心病为多。末总结之曰∶病本于心,心火受病必克金。白虎所以救金也。金受病,则坚刚牢固,滞塞不通,复气为土,土性壅塞,反来克本身之真水。承气,所以泄金与土而救水也。再经谓∶寒淫所胜,以咸泻之。从来注释家,不过随文释义,其所以用方之故,究未达出。本论不能遍注伤寒,偶举一端,以例其余。明者得此门经,熟玩《内经》,自可迎刃而解;能解伤寒,其于本论,自无难解者矣。由是推之,六气皆然耳)。

沈目南《燥病论》曰∶《天元纪大论》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盖六乃风寒暑湿燥火为节,五即木火土金水为制。

然天气主外,而一气司六十日有奇;地运主内,而一运主七十二日有奇。

故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乃天然不易之道也。

《内经》失去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所以燥证湮没,至今不明。

先哲虽有言之,皆是内伤津血干枯之证,非谓外感清凉时气之燥。

然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

经云∶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 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疝。

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据此经文,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惟近代喻嘉言昂然表出,可为后世苍生之幸;奈以诸气 郁,诸痿喘呕,咳不止而出白血死,谓之燥病,此乃伤于内者而言,诚与外感燥证不相及也。

更自制清燥救肺汤,皆以滋阴清凉之品,施于火热刑金,肺气受热者宜之。

若治燥病,则以凉投凉,必反增病剧。

殊不知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

经以寒淫所胜,治以甘热,此但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乃外用苦温辛温解表,与冬月寒冷而用麻桂姜附,其法不同,其和中攻里则一,故不立方。

盖《内经》六气,但分阴阳主治,以风热火三气属阳同治,但药有辛凉苦寒咸寒之异;湿燥寒三气属阴同治,但药有苦热苦温甘热之不同。

仲景所以立伤寒温病二论为大纲也。

盖《性理大全》谓燥属次寒,奈后贤悉谓属热,大相径庭。

如盛夏暑热熏蒸,则人身汗出 ,肌肉潮润而不燥也;冬月寒凝肃杀,而人身干槁燥冽。

故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

按先生此论,可谓独具只眼,不为流俗所 没者。

其责喻氏补燥论用甘寒滋阴之品,殊失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之法,亦甚有理。

但谓诸气 郁,诸痿喘呕,咳不止出白血,尽属内伤,则于理欠园。

盖因内伤而致此证者固多,由外感余邪在络,转化转热而致此证者,亦复不少。

瑭前于风温咳嗽条下,驳杏苏散,补桑菊饮,方论内极言咳久留邪致损之故,与此证同一理也。

谓清燥救肺汤治燥之复气,断非治燥之胜气,喻氏自无从致辨;若谓竟与燥不相及,未免各就一边谈理。

盖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

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

至谓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如《素问》所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寒统燥湿,一切外感,皆包于内,其说尤不尽然,盖尊信仲景太过而失之矣。

若然,则仲景之书,当名六气论,或外感论矣,何以独名伤寒论哉!

盖仲景当日着书,原为伤寒而设,并未遍着外感,其论温、论暑、论湿,偶一及之也。

即先生亦补《医征》温热病论,若系全书,何容又补哉!

瑭非好辨,恐后学眉目不清,尊信前辈太过,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中,此近代以来之大弊,祸未消灭,尚敢如此立论哉!

一、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揭燥气之大纲,兼叙其子母之气、胜复之气,而燥气自明。

重则为寒者,寒水为燥金之子也;化气为湿者,土生金,湿土其母气也。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又曰∶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故本论初未着燥金本气方论,

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余曰∶疝本寒邪,凡结坚牢固,皆属金象,况现下势甚危急,非温下不可。亦用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分许。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调以倭硫黄丸,兼用《金匮》蜘蛛散,渐次化净。以上治验二条,俱系下焦证,以出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七、燥气延入下焦,搏于血分,而成 者,无论男妇,化 回生丹主之。

大邪中表之燥证,感而激发者,诚如目南先生所云,与伤寒同法,学人衡其轻重可耳。前所补数条,除减伤寒法等差二条,胸胁腹痛一条,与伤寒微有不同,余俱兼疝瘕者,以经有燥淫所胜,男子疝,女子少腹痛之明文。疝瘕已多见寒湿门中,疟证、泄泻、呕吐已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此特补小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坚结不散之痼疾。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瘕散为蛊之戒。

此蛊乃血蛊也,在妇人更多,为极重难治之证,学人不可不预防之也。化 回生丹法,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也。方从《金匮》鳖甲煎丸与回生丹脱化而出。此方以参、桂、椒、姜通补阳气,白芍、熟地,守补阴液,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 瘕,余俱芳香入络而化浊。且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以醋熬大黄三次,约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或者病其药味太多,不知用药之道,少用独用,则力大而急;多用众用,则功分而缓。古人缓化之方皆然,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也。此方合醋与蜜共三十六味,得四九之数,金气生成之数也。

化 回生丹方

人参(六两) 安南桂(二两) 两头尖(二两) 麝香(二两) 片子姜黄(二两) 公丁香(三两)川椒炭(二两) 虻虫(二两) 京三棱(二两) 蒲黄炭(一两) 藏红花(二两) 苏木(三两)桃仁(三两) 苏子霜(二两) 五灵脂(二两) 降真香(二两) 干漆(二两) 当归尾(四两) 没药(二两) 白芍(四两) 杏仁(三两) 香附米(二两) 吴茱萸(二两) 元胡索(二两) 水蛭(二两)阿魏(二两) 小茴香炭(三两) 川芎(二两) 乳香(二两) 良姜(二两) 艾炭(二两) 益母膏(八两) 熟地黄(四两) 鳖甲胶(一斤) 大黄(八两,共为细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晒干,末之)

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蜡皮封护。同时温开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一、治 结不散不痛。

一、治 发痛甚。

一、治血痹。

一、治妇女干血痨证之属实者。

一、治疟母左胁痛而寒热者。

一、治妇女经前作痛,古谓之痛经者。

一、治妇女将欲行经而寒热者。

一、治妇女将欲行经,误食生冷腹痛者。

一、治妇女经闭。

一、治妇女经来紫黑,甚至成块者。

一、治腰痛之因于跌扑死血者。

一、治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

一、治跌扑昏晕欲死者。

一、治金疮棒疮之有瘀滞者。

八、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与化 回生丹,复亨丹主之。

金性沉着,久而不散,自非温通络脉不可。既不与血搏成坚硬之块,发时痛胀有形,痛止无形,自不得伤无过之营血,而用化 矣。复亨大义,谓剥极而复,复则能亨也。其方以温养温燥兼用,盖温燥之方,可暂不可久,况久病虽曰阳虚,阴亦不能独足,至老年八脉空虚,更当预护其阴。故以石硫黄补下焦真阳,而不伤阴之品为君,佐以鹿茸、枸杞、人参、茯苓、苁蓉补正,而但以归、茴、椒、桂、丁香、萆 ,通冲任与肝肾之邪也。按解产难中,已有通补奇经丸方,此方可以不录。但彼方专以通补八脉为主,此则温养温燥合法,且与上条为对待之方,故并载之。按《难经》∶任之为病,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七疝者,朱丹溪谓∶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为七疝。《袖珍》谓∶一厥、二盘、三寒、四 、五附、六脉、七气为七疝。瘕者血病,即妇人之疝也。后世谓∶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狐瘕、血瘕、鳖瘕,为八瘕。盖任为天癸生气,故多有形之积。大抵有形之实证宜前方,无形之虚证宜此方也。

按燥金遗病,如疟疝之类,多见下焦篇寒湿湿温门中。再载在方书,应收入燥门者尚多,以限于篇幅,不及备录,已示门径,学人隅反可也。

复亨丹方(苦温甘辛法)

倭硫黄(十分,按倭硫黄者,石硫黄也,水土硫黄断不可用) 鹿茸(酒炙,八分) 枸杞子(六分)人参(四分) 云茯苓(八分) 淡苁蓉(八分) 安南桂(四分) 全当归(酒浸,六分) 小茴香(六分,酒浸,与当归同炒黑) 川椒炭(三分) 萆 (六分) 炙龟板(四分)

益母膏和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二钱,日再服;冬日渐加至三钱,开水下。

按前人燥不为病之说,非将寒燥混入一门,即混入湿门矣。盖以燥为寒之始,与寒相似,故混入寒门。又以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而阳明从中,以中气为化,故又易混入湿门也。但学医之士,必须眉目清楚,复《内经》之旧,而后中有定见,方不越

乎规矩也。

霹雳散方

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腿痛、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瘕等证,并一切凝寒痼冷积聚。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非实在纯受湿燥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两) 公丁香(四两) 草果(二两) 川椒(炒,五两) 小茴香(炒,四两) 薤白(四两) 良姜(三两) 吴茱萸(四两) 五灵脂(二两) 降香(五两) 乌药(三两) 干姜(三两)石菖蒲(二两) 防己(三两) 槟榔(二两) 荜澄茄(五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青木香(四两) 薏仁(五两) 雄黄(五钱)

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钱,病重者五钱;小人减半。再病重者,连服数次,以痛止厥回,或泻止筋不转为度。

〔方论〕按《内经》有五疫之称,五行偏胜之极。皆可致疫。虽疠气之至,多见火证,而燥金寒湿之疫,亦复时有。盖风火暑三者为阳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温疠,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寒疠。现下见证,多有肢麻转筋,手足厥逆,吐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者。经谓雾伤于上,湿伤于下。此证乃燥金寒湿之气(经谓阳明之上,中见太阴;又谓阳明从中治也),直犯筋经,由大络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转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泻者,阴阳逆乱也。诸痛者,燥金湿土之气所搏也。其渴思凉饮者,少阴篇谓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饮水求救也。其头面赤者,阴邪上逼,阳不能降,所谓戴阳也。其周身恶热喜凉者,阴邪盘踞于内,阳气无附欲散也。阴病反见阳证,所谓水极似火,其受阴邪尤重也。诸阳证毕现,然必当脐痛甚拒按者,方为阳中见纯阴,乃为真阴之证,此处断不可误。故立方会萃温三阴经刚燥苦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又重用芳香,急驱秽浊。一面由脏真而别络大络,外出筋经经络以达皮毛;一面由脏络腑络以通六腑,外达九窍。俾秽浊阴邪,一齐立解。大抵皆扶阳抑阴,所谓离照当空群阴退避也。再此证自唐宋以后,医者皆不识系燥气所干,凡见前证,俗名曰痧。近时竟有着痧证书者,捉风捕影,杂乱无章,害人不浅。即以痧论,未有不干天地之气,而漫然成痧者。究竟所感何气,不能确切指出,故立方毫无准的。其误皆在前人谓燥不为病,又有燥气化火之说。瑭亦为其所误,故初刻书时,再三疑虑,辨难见于杂说篇中,而正文只有化气之火证,无胜气之寒证。其燥不为病之误,误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脱秋伤于燥一条;长夏伤于湿,又错秋伤于湿,以为竟无燥证矣。不知《天元纪》,《气交变》,《五运行》,《五常政》,《六微旨》诸篇,平列六气,燥气之为病,与诸气同,何尝燥不为病哉!经云∶风为百病之长。按风属木,主仁。《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得生生之机,开生化之源,尚且为病多端,况金为杀厉之气。欧阳氏曰;商者伤也,主义主收,主刑主杀。其伤人也,最速而暴,竟有不终日而死者。瑭目击神伤,故再三致意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译文

根据前面所叙述的秋燥方论,这是燥的复气,也是标气。

因为燥属金而克木,木的儿子是少阳相火,火气来复,所以出现燥热干燥的症状。

又《灵枢》说:丙丁是手的两阳合明,辰巳是足的两阳合明,阳明本燥,是标阳。

前人认为燥气化火,经典说燥金之下,火气承之,都是这个意思。

查阅古代方书,没有秋燥这种病。

近代以来,只有喻氏开始补充燥气论,他的方子用甘润微寒;叶氏也有燥气化火的理论,他的方子用辛凉甘润;这是《素问》所说的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方法。

我沿袭前人的旧说,所以只叙述燥证的复气如前。

书已经完成,我私下思考与《素问》燥淫所胜不符,所以在杂说篇中,特别写了一条燥论,详细说明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以补充。

关于燥病胜气出现在三焦的,终究没有出方论,这是不完整的书,心中始终不安。

后来得到沈目南先生的《医征》温热病论,里面有秋燥一篇,议论通达正大,这里摘录在后面,间或有偏胜不圆的地方,又详细辨别,并特别补充燥证胜气的治法如下。

再按胜复的道理,与正化对化,从本从标的道理,近代以来,大多不深入研究,注释家也不怎么考证。

比如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桂、姜附,是治寒的胜气,治寒的正化,治寒的本病。

白虎、承气,是治寒的复气,治寒的对化,治寒的标病。

其余的气都可以从此类推。(太阳本寒标热,对化为火,因为水胜必克火。所以经典记载太阳司天,心病为多。最后总结说:病本于心,心火受病必克金。白虎所以救金也。金受病,则坚刚牢固,滞塞不通,复气为土,土性壅塞,反来克本身之真水。承气,所以泄金与土而救水也。再经典说:寒淫所胜,以咸泻之。从来注释家,不过随文释义,其所以用方之故,究未达出。本论不能遍注伤寒,偶举一端,以例其余。明者得此门经,熟玩《内经》,自可迎刃而解;能解伤寒,其于本论,自无难解者矣。由是推之,六气皆然耳)。

沈目南《燥病论》说:《天元纪大论》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

因为六是风寒暑湿燥火为节,五是木火土金水为制。

然而天气主外,而一气司六十日有奇;地运主内,而一运主七十二日有奇。

所以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是天然不易的道理。

《内经》失去了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所以燥证湮没,至今不明。

先哲虽然有说,都是内伤津血干枯的证,不是说外感清凉时气的燥。

然而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

经典说: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疝。

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

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根据这段经文,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只有近代喻嘉言昂然表出,可为后世苍生之幸;无奈以诸气郁,诸痿喘呕,咳不止而出白血死,谓之燥病,这是伤于内者而言,确实与外感燥证不相及也。

更自制清燥救肺汤,皆以滋阴清凉之品,施于火热刑金,肺气受热者宜之。

若治燥病,则以凉投凉,必反增病剧。

殊不知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

经典以寒淫所胜,治以甘热,此但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乃外用苦温辛温解表,与冬月寒冷而用麻桂姜附,其法不同,其和中攻里则一,故不立方。

因为《内经》六气,但分阴阳主治,以风热火三气属阳同治,但药有辛凉苦寒咸寒之异;湿燥寒三气属阴同治,但药有苦热苦温甘热之不同。

仲景所以立伤寒温病二论为大纲也。

因为《性理大全》说燥属次寒,无奈后贤都说属热,大相径庭。

比如盛夏暑热熏蒸,则人身汗出,肌肉潮润而不燥也;冬月寒凝肃杀,而人身干槁燥冽。

所以深秋燥令气行,人体肺金应之,肌肤亦燥,乃火令无权,故燥属凉,前人谓热非矣。

按先生此论,可谓独具只眼,不为流俗所没者。

其责喻氏补燥论用甘寒滋阴之品,殊失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之法,亦甚有理。

但谓诸气郁,诸痿喘呕,咳不止出白血,尽属内伤,则于理欠圆。

因为因内伤而致此证者固多,由外感余邪在络,转化转热而致此证者,亦复不少。

我前于风温咳嗽条下,驳杏苏散,补桑菊饮,方论内极言咳久留邪致损之故,与此证同一理也。

说清燥救肺汤治燥之复气,断非治燥之胜气,喻氏自无从致辨;若谓竟与燥不相及,未免各就一边谈理。

因为喻氏之清燥救肺汤,即《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也。

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故初用辛温甘热,继用辛凉苦寒,终用甘润,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

至于说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如《素问》所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寒统燥湿,一切外感,皆包于内,其说尤不尽然,因为尊信仲景太过而失之矣。

如果这样,那么仲景之书,当名六气论,或外感论矣,何以独名伤寒论哉!

因为仲景当日着书,原为伤寒而设,并未遍着外感,其论温、论暑、论湿,偶一及之也。

即先生亦补《医征》温热病论,若系全书,何容又补哉!

我非好辨,恐后学眉目不清,尊信前辈太过,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中,此近代以来之大弊,祸未消灭,尚敢如此立论哉!

一、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揭示燥气的大纲,兼叙其子母之气、胜复之气,而燥气自明。

重则为寒者,寒水为燥金之子也;化气为湿者,土生金,湿土其母气也。

《至真要大论》说: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又说: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所以本论初未着燥金本气方论,

忍耐着,汗如雨下,七天没有大便。我说:疝气本是寒邪,凡是结块坚硬牢固的,都属于金的象征,何况现在情况非常危急,必须用温下的方法。于是用了天台乌药散一钱,巴豆霜少许。用了三次才通便,通便后疼痛逐渐减轻。用倭硫黄丸调理,同时用《金匮》蜘蛛散,逐渐化解干净。以上两条治疗经验,都是下焦的病症,用阳明坚结下法,连类而及。

七、燥气延入下焦,与血分搏结,形成的病症,无论男女,都用化 回生丹治疗。

大邪中表的燥证,感而激发者,正如目南先生所说,与伤寒同法,学者可以根据轻重来权衡。前面补充的几条,除了减去伤寒法等差两条,胸胁腹痛一条,与伤寒稍有不同,其余都兼有疝瘕,因为经典中有燥淫所胜,男子疝,女子少腹痛的明文。疝瘕已经多见于寒湿门中,疟证、泄泻、呕吐已经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这里特别补充小邪中里,深入下焦血分,坚结不散的痼疾。如果不知道络病宜缓通治法,或者妄用急攻,必定会犯瘕散为蛊的戒律。

这种蛊是血蛊,在妇女中更多,是极重难治的病症,学者不可不预防。化 回生丹法,是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方子从《金匮》鳖甲煎丸与回生丹脱化而出。这个方子以参、桂、椒、姜通补阳气,白芍、熟地,守补阴液,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 瘕,其余都是芳香入络而化浊。而且用食血的虫,飞的走络中气分,走的走络中血分,可以说是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用醋熬大黄三次,约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或者嫌药味太多,不知道用药之道,少用独用,则力大而急;多用众用,则功分而缓。古人缓化的方子都是这样,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这个方子合醋与蜜共三十六味,得四九之数,金气生成的数也。

化 回生丹方

人参(六两) 安南桂(二两) 两头尖(二两) 麝香(二两) 片子姜黄(二两) 公丁香(三两)川椒炭(二两) 虻虫(二两) 京三棱(二两) 蒲黄炭(一两) 藏红花(二两) 苏木(三两)桃仁(三两) 苏子霜(二两) 五灵脂(二两) 降真香(二两) 干漆(二两) 当归尾(四两) 没药(二两) 白芍(四两) 杏仁(三两) 香附米(二两) 吴茱萸(二两) 元胡索(二两) 水蛭(二两)阿魏(二两) 小茴香炭(三两) 川芎(二两) 乳香(二两) 良姜(二两) 艾炭(二两) 益母膏(八两) 熟地黄(四两) 鳖甲胶(一斤) 大黄(八两,共为细末,以高米醋一斤半,熬浓,晒干为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晒干,末之)

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一钱五分,蜡皮封护。同时温开水和,空腹服;瘀血严重的病症,用黄酒送服。

一、治疗结块不散不痛。

一、治疗发作时疼痛剧烈。

一、治疗血痹。

一、治疗妇女干血痨证属于实证的。

一、治疗疟母左胁痛而寒热的。

一、治疗妇女经前作痛,古代称为痛经的。

一、治疗妇女将要行经而寒热的。

一、治疗妇女将要行经,误食生冷腹痛的。

一、治疗妇女经闭。

一、治疗妇女经来紫黑,甚至成块的。

一、治疗因跌扑死血引起的腰痛。

一、治疗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的。

一、治疗跌扑昏晕欲死的。

一、治疗金疮棒疮有瘀滞的。

八、燥气久伏下焦,不与血搏,老年八脉空虚,不可用化 回生丹,用复亨丹治疗。

金性沉着,久而不散,必须用温通络脉的方法。既然不与血搏结成坚硬的块,发作时痛胀有形,痛止无形,自然不能伤无过的营血,而用化 了。复亨的大义,是说剥极而复,复则能亨。这个方子以温养温燥兼用,因为温燥的方子,可以暂时使用,不能长久使用,何况久病虽然说是阳虚,阴也不能独足,到老年八脉空虚,更应该预护其阴。所以用石硫黄补下焦真阳,而不伤阴的品为君,佐以鹿茸、枸杞、人参、茯苓、苁蓉补正,而只用归、茴、椒、桂、丁香、萆 ,通冲任与肝肾的邪。按解产难中,已经有通补奇经丸方,这个方子可以不录。但那个方子专以通补八脉为主,这个方子则是温养温燥合法,且与上条为对待之方,所以一并记载。按《难经》:任之为病,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七疝者,朱丹溪说: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为七疝。《袖珍》说:一厥、二盘、三寒、四 、五附、六脉、七气为七疝。瘕者血病,即妇人的疝也。后世说: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狐瘕、血瘕、鳖瘕,为八瘕。因为任为天癸生气,所以多有形的积。大致有形的实证宜用前方,无形的虚证宜用此方。

按燥金遗病,如疟疝之类,多见于下焦篇寒湿湿温门中。再载在方书,应收入燥门的还很多,因为限于篇幅,不及备录,已经示门径,学者可以类推。

复亨丹方(苦温甘辛法)

倭硫黄(十分,按倭硫黄者,石硫黄也,水土硫黄断不可用) 鹿茸(酒炙,八分) 枸杞子(六分)人参(四分) 云茯苓(八分) 淡苁蓉(八分) 安南桂(四分) 全当归(酒浸,六分) 小茴香(六分,酒浸,与当归同炒黑) 川椒炭(三分) 萆 (六分) 炙龟板(四分)

益母膏和为丸,小梧桐子大。每服二钱,日再服;冬日渐加至三钱,开水送服。

按前人燥不为病之说,不是将寒燥混入一门,就是混入湿门了。因为燥为寒之始,与寒相似,所以混入寒门。又因为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而阳明从中,以中气为化,所以又容易混入湿门。但学医的人,必须眉目清楚,恢复《内经》的旧貌,然后心中有定见,方不越

按照规矩来。

霹雳散的配方

主要治疗中焦燥热引起的呕吐、腹泻、腹痛,严重时四肢冰冷,肌肉抽搐,腿痛、四肢麻木,坐卧不安,烦躁不安,甚至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气等病症,以及一切因寒湿积聚引起的疾病。寒症轻的,不可多服;寒症重的,不可少服,以治愈为准。如果不是真正受到湿、燥、寒三种阴邪的影响,不可服用。

桂枝(六两) 公丁香(四两) 草果(二两) 川椒(炒,五两) 小茴香(炒,四两) 薤白(四两) 良姜(三两) 吴茱萸(四两) 五灵脂(二两) 降香(五两) 乌药(三两) 干姜(三两)石菖蒲(二两) 防己(三两) 槟榔(二两) 荜澄茄(五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青木香(四两) 薏仁(五两) 雄黄(五钱)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末,用开水冲服。成人每次服用三钱,病情严重的服用五钱;儿童减半。病情特别严重的,可以连续服用几次,直到疼痛停止、四肢回暖,或者腹泻停止、肌肉不再抽搐为止。

〔方论〕根据《内经》的说法,有五种疫病,五行偏胜到极点都会导致疫病。虽然疫气到来时,多见火证,但燥金寒湿引起的疫病也时有发生。风、火、暑三者属于阳邪,与秽浊的异气相混合,就会形成温疫;湿、燥、寒三者属于阴邪,与秽浊的异气相混合,就会形成寒疫。现在常见的症状有四肢麻木、肌肉抽搐、手脚冰冷、呕吐、腹泻、腹痛、胁肋疼痛,甚至反恶热而大渴思凉。经典上说,雾伤于上,湿伤于下。这种病症是燥金寒湿之气(经典上说阳明之上,中见太阴;又说阳明从中治也),直接侵犯筋经,通过大络和别络,内伤三阴脏真,所以肌肉抽搐入腹即死。既吐又泻的,是阴阳逆乱。各种疼痛,是燥金湿土之气相互搏击所致。口渴想喝凉水的,少阴篇说自利而渴的,属于少阴虚,所以喝水求救。头面发红的,是阴邪上逼,阳气不能下降,所谓戴阳。全身恶热喜凉的,是阴邪盘踞于内,阳气无依附欲散。阴病反见阳证,所谓水极似火,其受阴邪尤其严重。各种阳证都出现,但必须当脐痛甚拒按的,才是阳中见纯阴,才是真正的阴证,此处决不可误判。所以立方时集中了温三阴经的刚燥苦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又重用芳香,急驱秽浊。一方面通过脏真、别络、大络,从筋经经络外达皮毛;另一方面通过脏络、腑络,通六腑,外达九窍。使秽浊阴邪,一齐立解。大体上都是扶阳抑阴,所谓离照当空群阴退避。再者,这种病症自唐宋以后,医者都不认识是燥气所致,凡是见到上述症状,俗名叫痧。近来竟有人写痧证书,捉风捕影,杂乱无章,害人不浅。即以痧论,没有不干天地之气,而漫然成痧的。究竟所感何气,不能确切指出,所以立方毫无准的。其误皆在前人谓燥不为病,又有燥气化火之说。瑭亦为其所误,故初刻书时,再三疑虑,辨难见于杂说篇中,而正文只有化气之火证,无胜气之寒证。其燥不为病之误,误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脱秋伤于燥一条;长夏伤于湿,又错秋伤于湿,以为竟无燥证矣。不知《天元纪》,《气交变》,《五运行》,《五常政》,《六微旨》诸篇,平列六气,燥气之为病,与诸气同,何尝燥不为病哉!经云∶风为百病之长。按风属木,主仁。《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得生生之机,开生化之源,尚且为病多端,况金为杀厉之气。欧阳氏曰;商者伤也,主义主收,主刑主杀。其伤人也,最速而暴,竟有不终日而死者。瑭目击神伤,故再三致意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注解

秋燥:指秋季因气候干燥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干燥、燥热等症状。

复气:在中医理论中,指一种气候或病气的反复出现或加强。

标气:指疾病的外在表现或症状。

燥属金而克木:在五行理论中,金克木,燥属金,因此燥气能克制木气。

少阳相火: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火气,与少阳经相关。

燥热干燥之证:指因燥热引起的干燥症状。

丙丁为手之两阳合明:丙丁在中医中代表手的两阳经,合明指两阳经的明亮或活跃状态。

辰巳为足之两阳合明:辰巳在中医中代表足的两阳经,合明指两阳经的明亮或活跃状态。

阳明本燥:阳明经本质上是燥的。

燥气化火:燥气转化为火气。

燥金之下,火气承之:在五行中,金生水,火克金,因此燥金之下有火气。

甘润微寒:指药物的性质,甘润能滋润,微寒能清热。

辛凉甘润:指药物的性质,辛凉能散热,甘润能滋润。

燥化于天,热反胜之:燥气在天上化生,热气反而胜过它。

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治疗方法,用辛凉药物散热,辅以苦甘药物滋润。

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正化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对化指相对的气候变化,胜气指一种气候或病气胜过另一种,复气指气候或病气的反复出现。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分。

麻桂、姜附:指麻黄、桂枝、生姜、附子等中药,用于治疗寒性疾病。

白虎、承气:指白虎汤和承气汤,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或病气。

五运六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五运(木、火、土、金、水)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运行变化。

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指长夏季节容易受到湿气的伤害,秋季容易受到燥气的伤害。

清燥救肺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热伤肺的症状。

苦温辛温解表:指用苦温、辛温的药物来解表散热。

伤寒论: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

温病:指因温热病邪引起的疾病。

燥属次寒:指燥气属于次寒。

苦热苦温甘热:指药物的性质,苦热能清热,苦温能散寒,甘热能补阳。

性理大全:指中医理论中的性理学说,主要论述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盛夏暑热熏蒸:指夏季炎热的气候。

冬月寒凝肃杀:指冬季寒冷的气候。

深秋燥令气行:指深秋季节燥气盛行。

火令无权:指火气失去控制。

清燥救肺汤治燥之复气:指清燥救肺汤用于治疗燥气的复气。

胜气:指一种气候或病气胜过另一种。

复脉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脉象异常的疾病。

寒暑六入:指寒气和暑气六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暑统风火,寒统燥湿:指暑气统领风火,寒气统领燥湿。

外感:指因外界气候或病邪引起的疾病。

伤寒:指因寒邪引起的疾病。

温、论暑、论湿:指中医理论中关于温病、暑病、湿病的论述。

医征:指中医理论中的医征学说,主要论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温热病论:指中医理论中关于温热病的论述。

秋燥一篇:指《医征》中关于秋燥的论述。

燥病论:指沈目南关于燥病的论述。

天元纪大论: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天地元气的运行变化。

六为节,五为制:指六气为节,五运为制。

一气司六十日有奇:指一种气候或病气主宰六十天多一点的时间。

一运主七十二日有奇:指一种运主宰七十二天多一点的时间。

五运六气合行而终一岁:指五运和六气共同运行,完成一年的周期。

天然不易之道:指自然界不变的规律。

内经: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中医理论。

先哲:指古代的中医大家。

内伤津血干枯之证:指因内伤引起的津血干枯的症状。

外感清凉时气之燥:指因外界清凉气候引起的燥气。

秋分以后,小雪以前:指秋季的某个时间段。

阳明燥金凉气司令:指阳明经燥金凉气主宰。

阳明之胜:指阳明经的胜气。

清发于中:指清气从内部发出。

左胁痛:指左侧胁部疼痛。

溏泄:指大便稀溏。

内为嗌塞:指内部咽喉堵塞。

外发疝:指外部疝气发作。

大凉肃杀:指大凉气候肃杀。

华英改容:指花草树木改变容貌。

毛虫乃殃:指毛虫受到灾害。

胸中不便:指胸部不适。

嗌塞而咳:指咽喉堵塞并咳嗽。

燥令必有凉气感人:指燥气必然伴随着凉气影响人体。

肝木受邪而为燥:指肝木受到邪气影响而产生燥气。

喻嘉言:指古代中医大家喻嘉言。

诸气郁:指各种气机郁滞。

诸痿喘呕:指各种痿证、喘证、呕吐。

咳不止而出白血死:指咳嗽不止并咳出白色血液而死亡。

滋阴清凉之品:指具有滋阴清凉作用的药物。

火热刑金:指火气伤害肺金。

肺气受热者宜之:指肺气受热的人适合使用。

以凉投凉:指用凉性药物治疗凉性疾病。

必反增病剧:指必然会加重病情。

燥病属凉:指燥病属于凉性疾病。

次寒:指次于寒气的性质。

病与感寒同类:指燥病与感寒病属于同一类。

寒淫所胜:指寒气胜过其他气候或病气。

治以甘热:指用甘热药物治疗。

燥淫所胜:指燥气胜过其他气候或病气。

平以苦温:指用苦温药物治疗。

外用苦温辛温解表:指外用苦温、辛温药物解表散热。

冬月寒冷而用麻桂姜附:指冬季寒冷时使用麻黄、桂枝、生姜、附子等药物。

和中攻里则一:指调和中和攻里的方法相同。

六气,但分阴阳主治:指六气只需分为阴阳两类来治疗。

风热火三气属阳同治:指风、热、火三气属于阳,治疗方法相同。

药有辛凉苦寒咸寒之异:指药物的性质有辛凉、苦寒、咸寒的不同。

湿燥寒三气属阴同治:指湿、燥、寒三气属于阴,治疗方法相同。

药有苦热苦温甘热之不同:指药物的性质有苦热、苦温、甘热的不同。

仲景所以立伤寒温病二论为大纲也:指张仲景之所以将伤寒和温病作为两大纲来论述。

后贤悉谓属热:指后来的医家都认为燥气属于热。

大相径庭:指相差很大。

人身汗出:指人体出汗。

肌肉潮润而不燥也:指肌肉湿润而不干燥。

人身干槁燥冽:指人体干燥寒冷。

人体肺金应之:指人体的肺金与之相应。

肌肤亦燥:指皮肤也干燥。

前人谓热非矣:指前人认为燥气属于热是错误的。

独具只眼:指有独特的见解。

不为流俗所没者:指不被流俗所淹没。

甘寒滋阴之品:指具有甘寒滋阴作用的药物。

殊失燥淫所胜:指完全失去了燥气胜过其他气候或病气的特点。

平以苦温之法:指用苦温药物治疗的方法。

咳不止出白血:指咳嗽不止并咳出白色血液。

尽属内伤:指完全属于内伤。

外感余邪在络:指外界病邪残留在经络中。

转化转热:指病邪转化为热。

风温咳嗽:指因风温引起的咳嗽。

杏苏散:杏苏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燥凉引起的咳嗽、鼻塞、嗌塞等症状。方剂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桔皮、杏仁等组成。

桑菊饮: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风温咳嗽。

咳久留邪致损:指咳嗽久留病邪导致损伤。

断非治燥之胜气:指绝对不是用于治疗燥气的胜气。

喻氏自无从致辨:指喻嘉言自己无法辩解。

各就一边谈理:指各自从一方面论述道理。

伤寒论中后半截之复脉汤:指《伤寒论》中后半部分的复脉汤。

伤寒必兼母气之燥:指伤寒必然伴随着母气的燥气。

初用辛温甘热:指最初使用辛温、甘热药物。

继用辛凉苦寒:指接着使用辛凉、苦寒药物。

终用甘润:指最后使用甘润药物。

因其气化之所至而然也:指根据气化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指张仲景将伤寒和温病作为两大纲来论述。

一切外感,皆包于内:指所有外感病都包含在内。

尊信仲景太过而失之矣:指过于尊信张仲景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考虑。

仲景之书,当名六气论:指张仲景的著作应该命名为六气论。

外感论:指关于外感病的论述。

何以独名伤寒论哉:指为什么只命名为伤寒论。

仲景当日着书,原为伤寒而设:指张仲景当时著书,原本是为了论述伤寒病。

并未遍着外感:指并没有全面论述外感病。

其论温、论暑、论湿,偶一及之也:指他关于温病、暑病、湿病的论述,只是偶尔提到。

先生亦补《医征》温热病论:指沈目南也补充了《医征》中关于温热病的论述。

若系全书,何容又补哉:指如果是全书,为什么还需要补充。

瑭非好辨:指我并不是喜欢辩论。

恐后学眉目不清:指担心后来的学者思路不清。

尊信前辈太过:指过于尊信前辈。

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中:指反而将所有外感病都混入《伤寒论》中。

近代以来之大弊:指近代以来的大弊端。

祸未消灭:指祸害尚未消除。

尚敢如此立论哉:指还敢如此立论。

秋燥之气:指秋季的燥气。

轻则为燥:指轻微的燥气。

重则为寒:指严重的燥气转化为寒气。

化气为湿:指燥气转化为湿气。

复气为火:指燥气的复气转化为火气。

燥气之大纲:指燥气的主要特点。

子母之气:指五行中的母子关系。

胜复之气:指胜气和复气。

寒水为燥金之子:指寒水是燥金的子气。

土生金:指土生金,湿土是燥金的母气。

至真要大论:中医经典著作,主要论述中医理论。

阳明厥阴:指阳明经和厥阴经。

不从标本:指不遵循标本。

从乎中也:指遵循中气。

从本者,化生于本:指从本气化生。

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指从标本气化生。

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指从中气化生。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指阳明经之上,燥气主宰。

中见太阴:指中气见到太阴经。

燥金本气方论:指关于燥金本气的方剂论述。

疟疝:疟疝是中医病名,指因寒湿或湿热引起的腹痛、疝气等症状。疟疝多与寒湿有关,常见于寒湿条下。

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表证,如头痛、身痛、恶风寒等。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桂枝柴胡各半汤:桂枝柴胡各半汤是桂枝汤与柴胡汤的合方,主要用于治疗表里同病的症状,如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等。方剂中加入了吴茱萸、黄芩、柴胡、人参、广木香、生姜、白芍、大枣、川楝子、小茴香、半夏、炙甘草等。

燥金司令:燥金司令是中医术语,指燥邪侵袭肺金(肺属金)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等。

苦温甘辛:苦温甘辛是中医治疗燥邪的常用方法,苦温可以克金,甘辛可以胜阴,常用于治疗燥邪引起的各种症状。

天台乌药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疝气等病症。

巴豆霜:巴豆的加工品,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等症。

倭硫黄丸:一种中药丸剂,主要成分包括硫黄等,用于温阳散寒。

《金匮》蜘蛛散:出自《金匮要略》的方剂,用于治疗疝气等症。

化 回生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燥气引起的下焦血分病症。

复亨丹: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老年八脉空虚等症。

七疝:中医术语,指七种不同类型的疝气,包括寒疝、水疝等。

八瘕:中医术语,指八种不同类型的瘕病,包括蛇瘕、脂瘕等。

霹雳散方: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湿燥邪引起的各种症状,如吐泻、腹痛、四肢厥逆等。

桂枝: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

公丁香: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等。

草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川椒: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小茴香: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薤白: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良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吴茱萸: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五灵脂:中药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

降香:中药名,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

乌药: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石菖蒲:中药名,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浊蒙蔽清窍引起的昏迷、呕吐等。

防己:中药名,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槟榔:中药名,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虫积腹痛、水肿等。

荜澄茄: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腹痛、呕吐等。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引起的四肢厥逆、腹痛等。

细辛:中药名,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湿引起的头痛、牙痛等。

青木香:中药名,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

薏仁:中药名,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泄泻等。

雄黄:中药名,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虫积腹痛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秋燥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秋燥是秋季因气候干燥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干燥、燥热等症状。文中提到,燥属金而克木,木之子为少阳相火,火气来复,故现燥热干燥之证。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五行理论中金克木、火克金的关系,以及燥气与火气之间的相互影响。

文中还引用了《灵枢》中的观点,指出丙丁为手之两阳合明,辰巳为足之两阳合明,阳明本燥,标阳也。这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燥气与阳明经的关系,以及燥气在人体中的表现。前人谓燥气化火,经谓燥金之下,火气承之,皆谓是也。这一观点强调了燥气与火气之间的转化关系,为治疗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中提到,古方书中无秋燥之病,近代以来,惟喻氏始补燥气论,其方用甘润微寒;叶氏亦有燥气化火之论,其方用辛凉甘润。这一论述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秋燥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喻氏和叶氏的治疗方法各有侧重,喻氏注重甘润微寒,叶氏则强调辛凉甘润,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中医治疗燥病的基本原则。

文中还提到,《素问》所谓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也。这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燥气与热气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治疗燥病的具体方法。辛凉药物能散热,苦甘药物能滋润,两者结合,既能清热又能润燥,体现了中医治疗燥病的整体观念。

文中还提到,燥病胜气之现于三焦者,究未出方论,乃不全之书,心终不安。这一论述反映了作者对燥病治疗的深入思考,认为现有的方论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补充。作者在沈目南先生的《医征》中找到了关于秋燥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补充,提出了燥证胜气治法的具体方案。

文中还提到,胜复之理,与正化对化,从本从标之道,近代以来,多不深求,注释之家,亦不甚考。这一论述反映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认为胜复、正化、对化、从本从标等理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但近代医家对此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作者通过对仲景《伤寒论》中麻桂、姜附、白虎、承气等方剂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胜复、正化、对化等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文中还提到,六气皆然耳,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或病气的运行变化。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六气的重要性,认为六气的运行变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作者通过对六气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燥气在六气中的地位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文中还提到,沈目南先生的《燥病论》对燥气的论述通达正大,但间有偏胜不园之处,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补充。这一论述反映了作者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既肯定了沈目南先生的贡献,又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文中还提到,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这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燥气的性质,认为燥气属于次寒,与感寒病属于同一类。这一观点为治疗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用苦温辛温解表的方法来治疗燥病,与冬月寒冷而用麻桂姜附的方法不同,但和中攻里的原则相同。

文中还提到,仲景立伤寒温病二大纲,如《素问》所云,寒暑六入,暑统风火,寒统燥湿,一切外感,皆包于内。这一论述反映了作者对仲景《伤寒论》的深刻理解,认为仲景将伤寒和温病作为两大纲来论述,涵盖了所有外感病。但作者也指出,仲景的著作原本是为了论述伤寒病,并没有全面论述外感病,因此需要后人进行补充。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秋燥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的详细论述,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六气、胜复、正化、对化等理论的深刻内涵。作者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治疗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讨论了燥邪引起的各种病症及其治疗方法,涉及多个经典方剂如杏苏散、桂枝汤、桂枝柴胡各半汤等。燥邪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六淫之一,具有干燥、收敛的特性,常侵袭肺金,导致咳嗽、鼻塞、嗌塞等症状。本文通过对燥邪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细与复杂。

首先,本文详细描述了燥邪侵袭肺胃的症状,如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等,并指出这些症状与肺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皮毛,燥邪侵袭皮毛,故出现头痛、恶寒等症状;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这些症状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

其次,本文介绍了杏苏散的治疗作用。杏苏散是一种苦温甘辛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燥凉引起的咳嗽、鼻塞等症状。方剂中的苏叶、前胡辛温达表,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芩从下降,能够宣通嗌塞、鼻塞,止咳化痰。本文还提到杏苏散的加减法,如无汗、脉弦甚或紧时加羌活,汗后咳不止时加苏梗等,体现了中医方剂随证加减的灵活性。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燥邪传入中焦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燥邪传入中焦后,可能出现胸痛、腹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本文强调,燥邪传入中焦后,既无表证也无下证,不得误汗、误下,应以苦温甘辛和之。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燥邪的独特认识,即燥邪虽为阴邪,但其性坚刚,需以苦温甘辛之法调和。

最后,本文通过两个医案进一步说明了燥邪的治疗方法。第一个医案中,患者因燥邪结于脐左,导致便秘数十日,经过多次寒下无效后,采用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的温下法,最终成功通便。第二个医案中,患者因久疝不愈,采用苦温芳香透络的方法,最终治愈。这两个医案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燥邪时的灵活应变与精准施治。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燥邪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无论是杏苏散的加减法,还是燥邪传入中焦的治疗方法,都体现了中医对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对。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下焦病症的方法,特别是针对疝气和瘕病的治疗。文中提到的天台乌药散、巴豆霜、倭硫黄丸等方剂,都是中医治疗寒邪和燥气引起的病症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的使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症的具体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文中提到的化 回生丹和复亨丹,是针对燥气引起的下焦血分病症和老年八脉空虚的方剂。这些方剂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医对病症的深入理解,也展示了中药方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化 回生丹的配方中包含了多种药材,如人参、安南桂、麝香等,这些药材的组合,旨在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七疝和八瘕的概念,这些是中医对疝气和瘕病的分类。通过对这些病症的分类,中医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病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下焦病症的讨论,展示了中医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对不同方剂和病症的详细描述,本文不仅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也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霹雳散方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湿燥邪引起的各种症状。该方剂由多种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中药组成,如桂枝、公丁香、草果、川椒等,这些药物共同作用,能够有效地驱散体内的寒湿邪气,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文化背景来看,霹雳散方的命名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霹雳’一词象征着迅猛、强烈的力量,暗示了该方剂在治疗寒湿燥邪引起的急重症时具有迅速而显著的效果。这种命名方式反映了中医对药物功效的直观理解和形象化表达。

从历史意义来看,霹雳散方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医在治疗寒湿燥邪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积累。该方剂的组成药物多为温性药物,体现了中医’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即通过温热的药物来驱散体内的寒邪。这种治疗原则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霹雳散方的药物配伍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妙之处。方中药物既有温中散寒的桂枝、公丁香,又有理气止痛的川椒、小茴香,还有活血化瘀的五灵脂、降香,这些药物的配伍不仅增强了方剂的整体疗效,还体现了中医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从历史价值来看,霹雳散方的使用和传承,反映了中医在治疗寒湿燥邪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该方剂不仅在古代医籍中有所记载,而且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仍被广泛应用,显示了其持久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霹雳散方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不仅在治疗寒湿燥邪引起的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中医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该方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