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原文

气味小麦(小麦的果实):甘、微寒、无毒。

浮麦:甘、咸、寒、无毒。

面粉: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

麦粉:甘、凉、无毒。

面筋:甘、凉、无毒。

糗:甘、微寒、无毒。

麦苗:辛、寒、无毒。

主治小麦(小麦的果实):老人淋。用小麦一升、通草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饮服。

项瘿。用小麦一升,在醋一升中泡过,晒干为末,加海藻(洗净,研为末)三两,和匀,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白癜风。用小麦摊上,烧铁物压出油,搽涂患处。

汤火伤。用小麦炒黑,研为末,加腻粉,调油涂伤处。勿接触冷水。

头疮。用小麦烧丰存性,研为末,调油敷患处。

浮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

麦麸:产后虚汗。用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加猪肉汁调服二钱。一天服二次。

身上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调油敷涂。

小便尿血。麦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

热疮,汤火伤。用醋拌麦麸熨贴。

面粉:内伤吐血。用面粉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

大出血(口、耳、鼻都出血)。用白面加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

泄痢。用白面一斤,炒焦黄,每天空心服一、二匙,温水送下。

咽喉肿痛,不能吞食。用白面和醋调匀,涂喉外肿处。

乳痈不消。用白面半斤,炒黄,加荆煮成糊敷涂,即消。

刀伤血出。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

远行脚上起泡。水调生涂上,一夜即消。

火烧成疮。用炒面加栀子仁末,调油涂搽。

防止受孕。用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次服下(来月经的头一天晚上,第二天黎明及大明以后各服一次)。

一切疔肿。用猪油调面封患处,有效。

麦粉:痈疽发背,地铭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定后,研为末,加陈醋调成糊,熬如黑漆,收存瓷罐中。同时摊纸上,剪孔贴患处,疼痛渐消。以后肿毒亦消,此方屡试屡验,药易得而功极显。

面筋:解热和中。

糗:消渴止烦。

麦苗: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2,利小肠。

麦取: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热。

麦秆:烧灰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译文

气味小麦(小麦的果实):味道甜,微凉,没有毒性。浮麦:味道甜,咸,凉,没有毒性。面粉:味道甜,温,有轻微的毒性。不能用来消除热病和烦躁。麦粉:味道甜,凉,没有毒性。面筋:味道甜,凉,没有毒性。糗:味道甜,微凉,没有毒性。麦苗:味道辣,凉,没有毒性。

主治小麦(小麦的果实):治疗老年人的淋病。用一升小麦、二两通草,加水三升煮成一升,饮用。治疗颈项的瘿瘤。用一升小麦,浸泡在醋中,晒干后磨成末,加三两洗净后磨成末的海藻,混合均匀,每次服用一勺,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治疗白癜风。将小麦摊开,用烧红的铁器压出油,涂抹在患处。治疗汤火伤。将小麦炒黑,磨成末,加腻粉,调油涂抹在伤处。不要接触冷水。治疗头疮。将小麦烧成灰,磨成末,调油敷在患处。

浮麦:可以补气,清热,止自汗和盗汗。麦麸:治疗产后虚汗。将小麦麸和牡蛎等量磨成末,加入猪肉汁,服用二钱。一天服用两次。治疗身上的疤痕。春夏季节使用大麦麸,秋冬季节使用小麦麸,筛成粉末,调油敷涂。治疗小便尿血。将麦麸炒香,用肥猪肉蘸食。治疗热疮和汤火伤。用醋拌麦麸敷贴。

面粉:治疗内伤吐血。将面粉略炒,用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治疗大出血(口、耳、鼻都出血)。用白面加少许盐,冷水调服三钱。治疗泄泻。用一斤白面,炒焦黄,每天空腹服用一至二勺,用温水送下。治疗咽喉肿痛,不能吞食。用白面和醋调匀,涂抹在喉外肿痛的地方。治疗乳痈不消。用半斤白面,炒黄,加荆芥煮成糊敷涂,即可消散。治疗刀伤出血。用新鲜面粉干敷,五至七天即可愈合。治疗远行脚上起泡。用水调新鲜面粉涂抹,一夜即消。治疗火烧成疮。将炒面加栀子仁末,调油涂抹。

防止受孕。用一升白面、一升酒,煮沸后去渣,分三次服下(月经前一天的晚上,第二天黎明及日出后各服一次)。治疗一切疔肿。用猪油调面粉敷在患处,有效。麦粉:治疗痈疽发背,地疔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却后,磨成末,加陈醋调成糊,熬成像黑漆一样,收存于瓷罐中。同时摊在纸上,剪孔贴在患处,疼痛逐渐减轻。以后肿毒也会消散,这个方子屡试屡验,药物容易得到,效果非常显著。面筋:解热和胃。糗:消渴止烦。麦苗:消除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利小肠。麦取:治疗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热。麦秆:烧成灰,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注解

气味小麦:指小麦的果实,古代医学中常用来入药。

甘:味道甜,中医认为具有补益、调和的作用。

微寒:性质轻微偏寒,中医认为可以清热、解毒。

无毒:指药物或食材对人体没有毒性。

浮麦:指小麦的皮层,中医认为具有益气、除热、止汗的功效。

面粉:小麦磨成的粉,用于制作各种面食。

麦粉:小麦磨成的细粉,常用于制作糕点。

面筋:从面粉中提取的蛋白质,中医认为具有解热和中作用。

糗:指小麦的皮层,有时也指小麦的炒制品。

麦苗:小麦的幼苗,中医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指某种药物或食材的主要治疗作用。

淋:中医术语,指淋病或尿频、尿急等症状。

项瘿:指颈部甲状腺肿大。

海藻:一种海藻类植物,中医认为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白癜风: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白斑。

汤火伤:指被热水或火焰烫伤。

头疮:指头部皮肤感染。

益气:中医术语,指增强人体的元气。

除热:中医术语,指清热解毒。

止自汗盗汗:中医术语,指治疗自汗和盗汗的症状。

麦麸:小麦的外皮,中医认为具有止汗、美容等作用。

产后虚汗:指产后出汗过多。

身上瘢痕:指皮肤上的疤痕。

小便尿血:指尿液中带血。

热疮:指皮肤上的小水泡。

内伤吐血:指内部损伤导致的吐血。

泄痢:指腹泻和痢疾。

咽喉肿痛:指咽喉部位的肿胀和疼痛。

乳痈不消:指乳腺炎。

刀伤血出:指刀伤后出血。

远行脚上起泡:指长途行走后脚上起泡。

火烧成疮:指被火烧伤后形成的疮口。

阳毒:中医术语,指毒邪为阳性的毒。

温毒:中医术语,指毒邪为温性的毒。

热极发狂:中医术语,指因热邪过盛而导致的狂躁症状。

大渴:极度口渴。

温热:中医术语,指温性的热病。

去疣痣:指去除皮肤上的疣和痣。

蚀恶肉:指腐蚀恶性的肉瘤。

陈年麦粉:存放多年的麦粉,中医认为具有特殊的疗效。

熬如黑漆:指将药物熬制成类似黑漆的膏状物。

猪油:猪的脂肪,中医认为具有润燥、生肌的作用。

疔肿:指皮肤上的脓肿。

地铭肿毒:指地上的毒疮。

收存瓷罐中:将药物存放在瓷罐中保存。

摊纸上:将药物摊在纸上。

剪孔贴患处:将摊有药物的纸剪成孔,贴在患处。

疼痛渐消:疼痛逐渐减轻。

利小肠:中医术语,指有利于小肠的消化功能。

麦取:指麦子的某些部分,中医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小麦及其相关产品的药用价值,体现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首先,文中对小麦及其不同部分的性味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气味小麦(小麦的果实):甘、微寒、无毒’等,这种对药材的细致分类是古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主治’部分,文中列举了小麦及其相关产品针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老人淋’、‘项瘿’、‘白癜风’等,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认识的广泛性和治疗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针对‘老人淋’,文中提到‘用小麦一升、通草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饮服’,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在‘浮麦’的描述中,提到‘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说明了浮麦在补益身体、清热解毒方面的作用,反映了中医对药物功效的全面认识。

‘麦麸’在‘产后虚汗’中的应用,‘身上瘢痕’的治疗方法,以及‘小便尿血’的用药,都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策略。

‘面粉’在‘内伤吐血’、‘大出血’、‘泄痢’等疾病中的应用,说明了面粉在止血、止泻、收敛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对食物和药物多重功效的挖掘。

‘麦粉’在‘痈疽发背’、‘地铭肿毒’中的应用,以及‘面筋’的‘解热和中’作用,都反映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内外兼治、整体调理的理念。

‘麦苗’在‘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麦秆’在‘去疣痣’、‘蚀恶肉’方面的作用,展示了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独特视角。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知识,也体现了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上的独特方法和理念,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小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0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