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百合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
霜降释义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210°时即为霜降。“霜降”意指气温骤降,地面开始出现霜冻,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向寒冷过渡,冬天的脚步日益临近。俗语说:“霜降见霜,...
寒露释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寒露”意指露水更冷,地面的露珠因气温下降而愈加浓重,意味着秋季气候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民间俗语“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生动描述了这一节...
秋分释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即为秋分。“分”意为平分,此时昼夜几乎等长,气候由热转凉,逐渐过渡到深秋。民间俗语“秋分到,昼夜平,寒暑平”正是对这一节气特点的生动概括。 ...
白露释义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即为白露。“白露”表示天气逐渐转凉,清晨草木上凝结的露珠愈加明显,象征着炎热的夏季彻底结束,真正的凉爽秋季到来。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处暑释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50°时即为处暑。“处”意为“终止”,表示炎热的暑气至此结束,气温逐渐下降,进入秋季凉爽的气候阶段。俗话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表明白天气温虽...
立秋释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35°时即为立秋。“立”意味着开始,“秋”则预示成熟与收获的季节。立秋是暑热渐消、秋高气爽的起点,但此时仍有“秋老虎”肆虐,炎热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