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

作者: 宋应星(1711年-1778年),清代著名的科学家、技术学家和发明家。他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经典之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各种手工业与科技技术。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37年)。

内容简要:《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的农业、工业、手工业及科技技术的各个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工艺制作流程、技术发明等,展示了明代中国在机械、纺织、冶金、造纸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宋应星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智慧,也为后代的技术发展和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中国古代技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梯航万国,能使帝京元气充然。何其始造舟车者不食尸祝之报也。

浮海长年,视万顷波如平地,此与列子所谓御泠风者无异。

传所称奚仲之流,倘所谓神人者非耶!

○舟

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或以形名,(如海鳅、江鳊、山梭之类。)或以量名,(载物之数。)或以质名,(各色木料。)不可殚述。

游海滨者得见洋船,居江湄者得见漕舫。

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

粗载数舟制度,其余可例推云。

○漕舫

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

元朝混一,以燕京为大都。

南方运道由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开洋,直抵天津,制度用遮洋船。

永乐间因之。

以风涛多险,后改漕运。

平江伯陈某始造平底浅船,则今粮船之制也。

凡船制底为地,枋为宫墙,阴阳竹为覆瓦。

伏狮前为阀阅,后为寝堂。

桅为弓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纟聿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

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

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

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

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

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

两廒共阔七尺六寸。

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后运军造者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其量可受三千石。

而运河闸口原阔一丈二尺,差可度过。

凡今官坐船,其制尽同,第窗户之间宽其出径,加以精工彩饰而已。

凡造船先从底起,底面傍靠樯,上承栈,下亲地面。

隔位列置者曰梁。

两傍峻立者曰樯。

盖樯巨木曰正枋,枋上曰弦。

梁前竖桅位曰锚坛,坛底横木夹桅本者曰地龙,前后维曰伏狮,其下曰拿狮,伏狮下封头木曰连三枋。

船头面中缺一方曰水井。(其下藏缆索等物。)

头面眉际树两木以系缆者曰将车柱。

船尾下斜上者曰草鞋底,后封头下曰短枋,枋下曰挽脚梁,船梢掌舵所居其上者野鸡篷。(使风时,一人坐篷巅,收守篷索。)

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树中桅之位,折中过前二位,头桅又前丈余。

粮船中桅长者以八丈为率,短者缩十之一二。

其本入窗内亦丈余,悬篷之位约五六丈。

头桅尺寸则不及中桅之半,篷纵横亦不敌三分之一。

苏、湖六郡运米,其船多过石瓮桥下,且无江汉之险,故桅与篷尺寸全杀。

若湖广、江西省舟,则过湖冲江无端风浪,故锚、缆、篷、桅必极尽制度而后无患。

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凡船篷其质乃析篾成片织就,夹维竹条,逐块折叠,以俟悬挂。

粮船中桅篷合并十人力方克凑顶,头篷则两人带之有余。

凡度篷索先系空中寸圆木关捩于桅巅之上,然后带索腰间缘木而上,三股交错而度之。

凡风篷之力其末一叶,敌其本三叶。

调匀和畅顺风则绝顶张篷,行疾奔马。

若风力氵存至,则以次减下。(遇风鼓急不下,以钩搭扯。)

狂甚则只带一两叶而已。

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

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

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

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

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

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

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凡舵尺寸,与船腹切齐。

其长一寸,则遇浅之时船腹已过,其梢尼舵使胶住,设风狂力劲,则寸木为难不可言。

舵短一寸则转运力怯,回头不捷。

凡舵力所障水,相应及船头而止,其腹底之下俨若一派急顺流,故船头不约而正,其机妙不可言。

舵上所操柄名曰关门棒,欲船北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

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劲,舵力不甚应手,则急下一偏披水板以抵其势。

凡舵用直木一根(粮船用者围三尺,长丈余)为身,上截衡受棒,下截界开衔口,纳板其中如斧形,铁钉固拴以障水。

梢后隆起处,亦名曰舵楼。

凡铁锚所以沉水系舟。

一粮船计用五六锚,最雄者曰看家锚,重五百斤内外,其余头用二枝,梢用二枝。

凡中流遇逆风不可去又不可泊,(或业已近岸,其下有石非沙,亦不可泊,惟打锚深处。)

则下锚沉水底,其所系纟聿缠绕将军柱上,锚爪一遇泥沙扣底抓住,十分危急则下看家锚。

系此锚者名曰本身,盖重言之也。

或同行前舟阻滞,恐我舟顺势急去有撞伤之祸,则急下梢锚提住,使不迅速流行。

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纹缆提锚使上。

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扌及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念。

温、台、闽、广即用蛎灰。

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秸(一名大麻)绞。

粗成径寸以外者即系万钧不绝。

若系锚缆则破析青篾为之,其篾线入釜煮熟然后纠绞。

拽缱{}亦煮熟篾线绞成十丈以往,中作圈为接区,遇阻碍可以掐断。

凡竹性直,篾一线千钧。

三峡入川上水舟,不用纠绞{}缱,即破竹阔寸许者,整条以次接长,名曰火杖。

盖沿崖石棱如刃,惧破篾易损也。

凡木色桅用端直杉木,长不足则接,其表铁箍逐寸包围。

船窗前道皆当中空阙,以便树桅。

凡树中桅,合并数巨舟承载,其未长缆系表而起。

梁与枋樯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樟木春夏伐者,久则粉蛀。)

栈板不拘何木。

舵杆用榆木、榔木、槠木。

关门棒用周木、榔木。

橹用杉木、桧木、楸木。

此其大端云。

○海舟

凡海舟,元朝与国初运米者曰遮洋浅船,次者曰钻风船(即海鳅。)

所经道里,止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处,皆无大险。

与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贾爪哇、笃泥等船制度,工费不及十分之一。

凡遮洋运船制,视漕船长一丈六尺,阔二尺五寸,器具皆同,唯舵杆必用铁力木,念灰用鱼油和桐油,不知何义。

凡外国海舶制度大同小异,闽、广(闽由海澄开洋,广由香奥)洋船截竹两破排栅,树于两傍以抵浪。

登、莱制度又不然,倭国海舶两傍列橹手栏板抵水,人在其中运力。

朝鲜制度又不然。

至其首尾各安罗经盘以定方向,中腰大横梁出头数尺,贯插腰舵,则皆同也。

腰舵非与梢舵形同,乃阔板斫成刀形插入水中,亦不捩转,盖夹卫扶倾之义。

其上仍横柄栓于梁上,而遇浅则提起,有似乎舵,故名腰舵也。

凡海舟以竹筒贮淡水数石,度供舟内人两日之需,遇岛又汲。

其何国何岛合用何向,针指示昭然,恐非人力所祖。

舵工一群主佐,直是识力造到死生浑忘地,非鼓勇之谓也。

○杂舟

江汉课船。

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

首尾共桨六把,小桅篷一座。

风涛之中恃有多桨挟持。

不遇逆风,一昼夜顺水行四百余里,逆水亦行百余里。

国朝盐课淮、扬数颇多,故设此运银,名曰课船。

行人欲速者亦买之。

其船南自章、贡,西自荆、襄,达于瓜、仪而止。

三吴浪船。

凡浙西、平江纵横七百里内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者曰塘船)以万亿计。

其舟行人贵贱来往以代马车、履。

舟即小者必造窗牖堂房,质料多用杉木。

人物载其中,不可偏重一石,偏即欹侧,故俗名天平船。

此舟来往七百里内,或好逸便者径买,北达通、津,只有镇江一横渡,俟风静涉过,又渡清江浦,溯黄河浅水二百里则入闸河安稳路矣。

至长江上流风浪,则没世避而不经也。

浪船行力在梢后,巨橹一枝两三人推轧前走,或恃缱{}。

至于风篷,则小席如掌所不恃也。

东浙西安船。

浙东自常山至钱塘八百里,水径入海,不通他道,故此舟自常山、开化、遂安等小河起,至钱塘而止,更无他涉。

舟制箬篷如卷瓦为上盖。

缝布为帆,高可二丈许,绵索张带。

初为布帆者,原因钱塘有潮涌,急时易于收下。

此亦未然,其费似侈于篾席,总不可晓。

福建清流、梢篷船。

其船自光泽、崇安两小河起,达于福州洪塘而止,其下水道皆海矣。

清流船以载货物、客商,梢篷船大差可坐卧,官贵家属用之。

其船皆以杉木为地。

滩石甚险,破损者其常,遇损则急舣向岸搬物掩塞。

船梢径不用舵,船首列一巨招,捩头使转。

每帮五只方行,经一险滩则四舟之人皆从尾后曳缆,以缓其趋势。

长年即寒冬不裹足,以便频濡。

风篷竟悬不用云。

四川八橹等船。

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

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挽缱者以巨竹破为四片或六片,麻绳约接,名曰火杖。

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

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

过此消退,方通往来。

其新滩等数极险处,人与货尽盘岸行半里许,只余空舟上下。

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

黄河满篷梢。

其船自河入淮,自淮溯汴用之。

质用楠木,工价颇优。

大小不等,巨者载三千石,小者五百石。

下水则首颈之际,横压一梁,巨橹两枝,两傍推轧而下。

锚、缆、{}、帆制与江、汉相仿云。

广东黑楼船、盐船。

北自南雄,南达会省,下此惠、潮通漳、泉则由海汊乘海舟矣。

黑楼船为官贵所乘,盐船以载货物。

舟制两傍可行走。

风帆编蒲为之,不挂独竿桅,双柱悬帆不若中原随转。

逆流冯藉缱力,则与各省直同功云。

黄河秦船(俗名摆子船。)

造作多出韩城,巨者载石数万钧顺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

舟制首尾方阔均等,仓梁平下不甚隆起,急流顺下,巨橹两傍夹推,来往不冯风力。

归舟挽缱多至二十余人,甚有弃舟空返者。

○车

凡车利行平地,古者秦、晋、燕、齐之交,列国战争必用车,故千乘、万乘之号起自战争国。

楚、汉血争而后日辟。

南方则水战用舟,陆战用步马,北膺胡虏交使铁骑,战车逐无所用之。

但今服马驾车以运重载,则今日骡车即同彼时战车之义也。

凡骡车之制有四轮者,有双轮者,其上承载支架,皆从轴上穿斗而起。

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轴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载箱。

马止脱驾之时,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稳之象。

若两轮者驾马行时,马曳其前则箱地平正,脱马之时则以短木从地支撑而住,不然则欹卸也。

凡车轮一曰辕。(俗名车陀。)

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尺五寸,(见《小戎》车注。)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

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

车轮之中内集轮外接辋,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

辋际尽头则曰轮辕也。

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

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

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凡四轮大车量可载五十石,骡马多者或十二挂或十挂,少亦八挂。

执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处。

前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骖、服。)

纠黄麻为长索分系马项,后套总结收入衡内两旁。

掌御者手执长鞭,鞭以麻为绳,长七尺许,竿身亦相等,察视不力者鞭及其身。

箱内用二人踹绳,须识马性与索性者为之。

马行太紧则急起踹绳,否则翻车之祸从此起也。

凡车行时遇前途行人应避者,则掌御者急以声呼,则群马皆止。

凡马索总系透衡入箱处,皆以牛皮束缚,《诗经》所谓“胁驱”是也。

凡大车饲马不入肆舍,车上载有柳盘,解索而野食之。

乘车人上下皆缘小梯。

凡过桥梁中高边下者,则十马之中择一最强力者系于车后。

当其下坂,则九马从前缓曳,一马从后竭力抓住,以杀其驰趋之势,不然则险道也。

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

徐、兖、汴梁之交或达三百里者,无水之国所以济舟楫之穷也。

凡车质惟先择长者为轴,短者为毂,其木以槐、枣、檀、榆(用榔榆)为上。

檀质太久劳则发烧,有慎用者合抱枣、槐,其至美也。

其余轸、衡、箱、轭则诸木可为耳。

此外,牛车以载刍粮,最盛晋地。

路逢隘道则牛颈系巨铃,名曰报君知,犹之骡车群马尽系铃声也。

又北方独辕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行人不耐骑坐者,则雇觅之。

鞠席其上以蔽风日。

人必两旁对坐,否则欹倒。

此车北上长安、济宁径达帝京。

不载人者,载货约重四五石而止。

其驾牛为轿车者,独盛中州。

两旁双轮,中穿一轴,其分寸平如水。

横架短衡列轿其上,人可安坐,脱驾不欹。

其南方独轮推车,则一人之力是视。

容载两石,遇坎即止,最远者止达百里而已。

其余难以枚述。

但生于南方者不见大车,老于北方者不见巨舰,故粗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译文

宋子说:人群分开,事物各自产生,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来形成宇宙。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居住到老死,那还有什么需要群体呢?人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必须外出;物之所以低贱,是因为他必须被使用。四海之内,南方依靠船只,北方依靠车辆。梯子和船只连接万国,能够使帝都充满活力。为什么最初制造舟车的人没有得到祭祀的回报呢?在海上航行多年,把广阔的海洋看作平地,这与列子所说的驾驭冷风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传说中提到的奚仲等人,难道不是神人吗!

关于舟:

所有的舟在古代有千百种名字,现在也有千百种名字,有的是根据形状命名的(比如海鳅、江鳊、山梭等),有的是根据载重量命名的(载物的数量),有的是根据材料命名的(各种木料),无法一一列举。在海滨游玩的人能看到洋船,住在江边的人能看到漕舫。如果住在山国中,死在平原上,所见到的只是一叶扁舟和截流的筏子而已。简单列举一下舟的制度,其余的可以类比推断。

关于漕舫:

因为京师是军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需要从世界各地运来物资以供储存,所以漕舫因此而兴起。元朝统一后,以燕京为大都。南方的运输路线从苏州刘家港、海门黄连沙出发,直通天津,使用的船只制度是遮洋船。永乐年间沿袭了这一制度。因为风浪多且危险,后来改为漕运。

平江伯陈某最初制造了平底浅船,这就是现在的粮船制度。所有船只的底部是地面,两侧是宫墙,阴阳竹作为覆盖物。船头前有门槛,后面是寝室。桅杆像弓弩,绳索和帆布像翅膀,橹像车马,绳索像鞋子,绳索像鹰雕的筋骨,帆像先锋,舵像指挥官,锚像扎营。

粮船的最初制度,底部长五丈二尺,木板厚二寸,使用楠木为上等,栗木为次等。船头长九尺五寸,船尾长九尺五寸。底部宽九尺五寸,船头宽度六尺,船尾宽度五尺,船头门槛宽度八尺,船尾门槛宽度七尺,共有十四个梁头。龙口梁宽度一丈,深度四尺,使风梁宽度一丈四尺,深度三尺八寸。后断水梁宽度九尺,深度四尺五寸。两个仓库总宽度七尺六寸。这就是最初的制度,能装载近两千石米。(每艘船最多装载五百石。)

后来运军制造的船私自增加了长度二丈,首尾宽度超过二尺,其容量可以装载三千石。而运河的闸口原本宽度一丈二尺,勉强可以过去。现在所有官船的制度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窗户之间加大了出口的宽度,并进行了精细的彩饰。

造船先从底部开始,底部靠近桅杆,上面承托栈板,下面接触地面。排列成列的是梁,两侧直立的是桅杆。桅杆是用巨木做的,上面是弦。梁前面竖立桅杆的位置是锚坛,坛底横木夹住桅杆根部的是地龙,前后有伏狮,下面是拿狮,伏狮下面封闭的木料是连三枋。船头正面中间缺一块的地方是水井(下面藏有缆绳等物品)。船头正面眉毛上方立两根木料用来系缆的叫做将车柱。船尾下面斜向上的是草鞋底,后面封闭的头部下面是短枋,枋下面是挽脚梁,船尾掌舵的人坐的地方是野鸡篷(在顺风时,一个人坐在篷顶,收放篷索)。

十丈以上的船,必须立两根桅杆,树立中桅的位置,超过前面两位,头桅又在前方一丈多。粮船中桅杆的长度以八丈为标准,短的缩短十分之一二。桅杆根部进入窗户内有一丈多,悬挂帆的位置大约五六丈。头桅的尺寸不到中桅的一半,帆的纵横也不及三分之一。苏州、湖州六郡运米,船多经过石瓮桥下,且没有江汉的险滩,所以桅杆和帆的尺寸都较小。如果湖广、江西省的船,则要过湖冲江,常常有风浪,所以锚、缆、帆、桅杆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制作,然后才能避免危险。风帆的尺寸必须与全船的横身相匹配,过大或过小都会有问题。

风帆的材料是劈开的竹篾编织成片,夹着竹条,一块块折叠,等待悬挂。粮船中桅杆的帆需要十个人才能拉到顶部,头桅的帆则两个人就足够了。测量帆索先在空中系一个寸圆的木制关捩在桅杆顶部,然后带着索子腰间沿着木料向上,三股交错进行测量。风帆的力量,末端的一叶可以抵得上根部三叶的力量。调匀顺风时,帆顶张开,行船速度如同奔马。如果风力太大,则依次减少帆的面积。(遇到风力强烈帆无法放下时,用钩子拉扯。)风太大时,只保留一两片帆。

风从侧面吹来叫做抢风。顺水行船时,帆在空中游走,有时一抢向东,只前进一寸,甚至后退数十丈。还没到岸边时,转动舵和帆,一抢向西,借助水流和风力一起推进,顷刻间可以行驶十余里。或者湖水平静不流动时也可以慢慢推进。如果是逆水行船,则一步都难以前行。

船的行驶方向随着水流,就像草随风摆动,所以舵是用来阻挡水流,使其不直接流向,舵板一转,整个水流都会随之改变。

舵的尺寸与船腹齐平。长度一寸,当遇到浅水时,船腹已经过去,如果风大力量强,一寸的木舵就难以应对。舵短一寸,转动力量就会减弱,回转不敏捷。舵的力量所阻挡的水流,会相应地到达船头就停止,船腹底部以下就像一股急流,所以船头自然而然地保持正位,其中的机理妙不可言。

舵上操作的柄叫做关门棒,要使船向北则向南转动,要使船向南则向北转动。船身太长而风力横强,舵的力量不甚听话,则紧急放下偏披水板来抵消力量。所有的舵都是用一根直木(粮船用的直径三尺,长度一丈多)制成,上面承受棒,下面开有衔口,放入板中像斧头形状,用铁钉固定以阻挡水流。舵尾隆起的地方也叫做舵楼。

铁锚是用来沉入水中系住船只的。一艘粮船大约需要五六个锚,最重的叫做看家锚,重量在五百斤左右,其余头部用两根,尾部用两根。在中流遇到逆风不能走也不能停泊的时候(或者已经靠近岸边,下面有石头而不是沙子,也不能停泊,只有在锚深的地方才能停泊),就放下锚沉入水底,所系的绳索缠绕在将军柱上,锚爪一遇到泥沙就会牢牢抓住,如果非常危急,就放下看家锚。系着看家锚的人叫做本身,因为这是重要的事情。或者如果前面的船只阻碍了,担心自己的船顺势快速行驶会有撞船的危险,就紧急放下尾部锚,拉住它,使其不迅速流动。风停了再开船,就用云车纹缆提锚上来。

所有船板的缝隙都用白麻的纤维作为筋,用钝凿慢慢敲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一起捣成团。

温州、台州、福建、广东等地则使用牡蛎灰。

船上携带的篷索是用火麻秸秆(又称大麻)拧成的。直径超过一寸的粗绳能承受万钧之重。如果是系锚缆,则用青竹篾编织,竹篾线煮过后再拧成。

拉船用的篾线也煮过后拧成十丈长,中间打结作为接头,遇到阻碍可以剪断。

竹子质地直,一根篾就能承受千钧之重。三峡进入四川的船只,不用篾线拉船,即使破开直径一寸多的竹子,也会依次接长,称为火杖。因为沿河的岩石边缘像刀刃一样,害怕破篾容易损坏。

所有木质的桅杆都使用直的杉木,长度不够就接上,外面用铁箍逐寸围住。船窗前的通道都是空心的,以便立桅杆。立桅杆时,需要多艘大船承载,未长缆系在表面再拉起。梁和横梁使用楠木、槠木、樟木、榆木、槐木制作。(樟木春夏伐的,时间久了会生虫蛀。)栈板可以使用任何木材。舵杆使用榆木、榔木、槠木。关门棒使用周木、榔木。橹使用杉木、桧木、楸木。这些都是主要的材料。

海船

所有的海船,元朝和国初运输粮食的船称为遮洋浅船,次一级的称为钻风船(即海鳅)。它们经过的路线,只有万里长滩、黑水洋、沙门岛等地方,都没有大的危险。与出使琉球、日本以及商船去爪哇、笃泥等地的船只制度相比,工费不到十分之一。

遮洋运粮的船制,比漕运的船长一丈六尺,宽二尺五寸,器具都相同,只是舵杆必须使用铁力木,桐油灰要用鱼油和桐油调和,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外国的海船制度大同小异,福建、广东(福建从海澄出发,广东从香山出发)的洋船截断竹子两破排栅,树立在两旁以挡浪。登州、莱州的制度又不同,日本的海船两旁排列着划桨手和栏板抵水,人在其中用力划桨。

朝鲜的制度又不同。它们的船首尾都装有罗盘以确定方向,中间的大横梁伸出几尺,穿过腰舵,这些都是相同的。

腰舵不是和梢舵形状相同,而是用宽板砍成刀形插入水中,也不会转动,有夹卫扶倾的作用。上面还横着把手,栓在梁上,遇到浅水时可以提起,有点像舵,所以称为腰舵。

所有的海船都使用竹筒装淡水几石,足够船上的人两天之需,遇到岛屿又去打水。哪个国家哪个岛屿需要朝哪个方向,罗盘指示得很清楚,恐怕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

舵工一群人,主要助手,直接是识力达到了生死忘我的地步,不是鼓勇之谓也。

杂船

江汉的课船。船身非常狭小而长,上面排列着十多个仓,每个仓只能容纳一个人休息。首尾共有六把桨,一座小桅篷。在风浪中依靠多桨来保持稳定。不遇到逆风,一昼夜顺水可以行驶四百多里,逆水也可以行驶一百多里。国朝盐课淮、扬地区很多,所以设立这种运银的船,称为课船。行人想要快速过河也会买这种船。船从南边的章、贡出发,西边的荆、襄出发,到达瓜、仪就结束了。

三吴的浪船。浙江西部的平江纵横七百里内都是深沟小水湾环,浪船(最小的是塘船)有数以万计。这些船用来代替马车、轿子,供不同身份的人来往。即使是小船也必须建造窗户、堂房,材料多用杉木。人物在其中,不能偏重一石,偏重就会倾斜,所以俗称为天平船。这种船在七百里内往返,或者喜欢方便的人直接购买,北边到达通、津,只有镇江有一处横渡,等风静了再过河,再渡过清江浦,逆黄河浅水行驶二百里就进入闸河的平稳路段了。至于长江上游的风浪,则是避之不及。

东浙的西安船。浙江东部从常山到钱塘八百里,水直接流入大海,不通其他道路,所以这种船从常山、开化、遂安等小河出发,到达钱塘就结束了,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涉水。

福建的清流、梢篷船。这些船从光泽、崇安两小河出发,到达福州洪塘就结束了,下游的航道都是海路。清流船用来载货物、客商,梢篷船可以坐卧,供官贵家属使用。这些船都以杉木为底座。滩石非常险峻,破损是常有的事,遇到破损就急忙靠岸搬东西修补。

四川的八橹等船。四川的水源通江、汉,但是四川的船到达荆州就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换船了。逆行向上,从夷陵进入峡谷,拉船的人用巨大的竹子破成四片或六片,用麻绳绑接,称为火杖。船中敲鼓就像竞渡一样,拉船的人从山石中听到鼓声就一起用力。

中夏到中秋,四川水封峡谷,断绝行船数月。过了这个时期,水位下降,才恢复通行。新滩等几个非常险峻的地方,人和货物都要在岸上行走半里多,只留下空船上下游。

黄河的满篷梢船。这些船从河里进入淮河,从淮河逆流而上使用。材料使用楠木,造价较高。大小不等,大的可以载三千石,小的可以载五百石。顺流而下时,在首尾之间横压一根梁,两边的巨橹夹推,不需要依靠风力。逆流时,依靠篾线的力量,与各省的船只作用相同。

广东的黑楼船、盐船。从南雄向北到省会,向南到惠、潮,通漳、泉就通过海汊乘坐海船了。黑楼船供官贵乘坐,盐船用来载货物。船的两侧可以行走。风帆用蒲草编织,不挂独杆桅杆,双柱悬挂帆布,不像中原地区可以随转。

黄河的秦船(俗称摆子船。)制作多出自韩城,大的可以载几万石石头顺流而下,供应淮、徐地区的使用。船的形状首尾方阔相等,仓梁平直不很高,顺流而下时,两边的巨橹夹推,不需要依靠风力。逆流时,拉船的篾线多达二十多人,甚至有弃船空返的情况。

车在平地上行驶很方便,古代秦、晋、燕、齐之间,各国战争必定使用战车,所以千乘、万乘的称号起源于战争国家。楚、汉争霸之后逐渐发展。南方则水战用船,陆战用步兵和骑兵,北方则对抗胡虏,使用铁骑,战车逐渐没有用处了。但现在用马拉车来运输重物,今天的骡车就相当于那时的战车了。

所有的骡车,有四个轮子的,有双轮的,它们的承载支架都是从车轴上穿斗搭建起来的。四个轮子的车前后各有一根横轴,横轴上短柱支撑直梁,直梁上承载着箱子。马停下来卸下驾具时,车上的箱子平稳,就像住在稳固的房屋里一样。如果是双轮的车,马在拉车行进时,如果马向前拉,箱子就会平稳地贴地,如果卸下马,就用短木从地下支撑住,否则就会倾斜倒塌。

车轮一共有四种称谓。(俗称为车陀。)大车中的毂(俗称为车脑)长一尺五寸,(参见《小戎》车注。)指的是外接辐条、中间穿过轴的部分。辐条共有三十片,它们从内插入毂中,从外连接辅。车轮中间的内侧连接轮外的辋,整个圆周转动的是辅。辋的末端称为轮辕。大车卸载时,所有东西都散开收藏起来。装载时,先装上两个轴,然后依次安装其他部分。车轼、车衡、车轸、车轭都是从轴上安装基础的。

四轮的大车可以装载五十石货物,骡马多的可能装十二挂或十挂,少的也至少装八挂。手持鞭子负责驾驭的人站在箱子中间,脚站在高处。前面的马分为两班,(战车四马一班,分为骖马和服马。)用黄麻编织成长索分别系在马颈上,后面套在一起绑在车衡两侧。驾驭者手持长鞭,鞭子用麻绳制成,大约七尺长,杆身也差不多长,如果发现驾驭不力,就用鞭子抽打。箱子里面用两个人踩绳子,必须了解马性和绳子的特性才能胜任。马行进得太紧时,要紧急踩绳子,否则就会翻车。

车行进时遇到前方有行人需要避让,驾驭者就大声呼喊,所有的马都会停下来。所有的马索都从车衡穿过并绑入箱子内,都用牛皮绑扎,《诗经》中提到的‘胁驱’就是指这个。

大车喂马时不会进入市场,车上装有柳盘,解开绳子就在野外喂食。乘车的人上上下下都依靠小梯子。如果遇到桥梁,中高边低,就在十匹马中选一匹最强壮的绑在车后。当车下坡时,九匹马从前方缓慢拉车,一匹马从后方尽力抓住,以减缓车的速度,否则就是险道。大车行进时,遇到河流、山脉或弯曲的小路都会停下来。在徐、兖、汴梁交界处,有时行程可达三百里,无水之地因此需要用船。

车的材料首先选择长的作为轴,短的作为毂,木材以槐木、枣木、檀木、榆木(用榔榆)为上等。檀木如果使用时间太长就会发烧,有谨慎使用的人会选择合抱的枣木和槐木,这是最美观的。其他的轸、衡、箱、轭等部分可以用其他木材制作。此外,牛车用来载运草料,在晋地最为盛行。在路上遇到狭窄的道路,牛颈上会系上大铃铛,称为‘报君知’,就像骡车群马系铃一样。

北方特有的独辕车,人推着后面,驴拉着前面,对于不愿意骑马或坐车的人来说,可以雇佣。车上铺上席子以遮挡风和太阳。人必须两边相对而坐,否则会倾斜倒下。这种车可以北上长安、济宁直达京城。如果不载人,可以装载大约四五石的货物。用牛拉的轿车,在中州地区特别盛行。两边是双轮,中间穿过一根轴,水平如水。横架上短衡,轿子放在上面,人可以安稳地坐着,卸载时不会倾斜。南方的独轮推车,则一个人就能推动。可以装载两石货物,遇到坑洼就停下来,最远只能行进到百里。其他的情况难以一一列举。但南方出生的人没有见过大车,北方长大的人没有见过大船,所以只能简单描述。

总之,骡车和牛车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注解

人群分而物异产:指人群和物产的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与自然相辅相成。

来往懋迁:指商品的交换和流通,懋迁即交易。

宇宙:宇宙在这里指整个世界,宇宙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

尸祝:古代祭祀时负责祭祀仪式的人,尸祝之报即祭祀的回报。

舟:古代的船,用于水上运输和航行。

漕舫:古代用于运输粮食的船只,漕运是古代国家粮食运输的重要方式。

百千:形容数量多,极多。

海鳅、江鳊、山梭:指不同类型的船,以形状命名。

遮洋船:古代用于远洋航行的船只。

平底浅船:指底部平坦、吃水较浅的船只,适合在内河和浅水区域航行。

梁:船的横梁,支撑船体结构。

桅:船上的竖立柱子,用于悬挂帆。

橹:一种长桨,用于划船。

纤:船上的绳索,用于牵引船只。

纟聿索:绳索,用于系船或锚。

招:船首的标志或装饰。

舵:船上的控制装置,用于转向。

锚:固定船只的装置,用于停泊。

云车纹缆:一种特殊的缆绳,用于提升或放下锚。

将军柱:船上的主桅,用于悬挂帆。

草鞋底:船尾下斜上部分,形状类似草鞋。

挽脚梁:船尾的支撑梁,用于固定舵。

野鸡篷:船头上的帆,形状类似野鸡的羽毛。

抢风:指从侧面吹来的风,对船只航行有影响。

舵板:舵的板状部分,用于阻挡水流。

关门棒:舵柄,用于控制舵的方向。

铁锚:用于固定船只的锚,通常由铁制成。

纟聿缠绕:绳索缠绕,指用绳索将锚固定在船或岸上。

白麻:一种植物纤维,可用于制作绳索、纸张等。

蛎灰:贝壳灰,用于建筑和作为粘合剂。

火麻秸:火麻的秸秆,可以用来制作绳索。

青篾:青竹的细条,常用于编织。

纠绞:编织绳索的方法,将竹篾或麻绳等材料编织成绳。

缱:一种绳索,用于拉扯或牵引。

火杖:一种用竹子制作的船桨,用于三峡地区上水舟。

杉木:常用于建筑和造船的木材,因其质地坚硬。

楠木:一种珍贵的硬木,常用于建筑和家具。

槠木:一种硬木,可用于建筑和家具。

樟木:一种香木,可用于制作家具和香料。

榆木:一种硬木,可用于建筑和家具。

槐木:一种硬木,可用于建筑和家具。

舵杆:船舵的杆,用于控制船的方向。

鱼油:鱼类的油脂,可用于制作油料。

桐油:桐树的油脂,可用于制作油料。

遮洋浅船:元朝和明朝初期用于海上运输的船只。

钻风船:即海鳅船,一种快速的海上船只。

罗经盘:古代用于确定方向的仪器。

腰舵:一种船舵,位于船的腰部,用于辅助控制船的方向。

海澄:今福建省泉州市海澄区。

香奥:今广东省深圳市香蜜湖。

塘船:一种小型的船只,用于内河运输。

天平船:一种平衡性好的船只,用于运输货物。

箬篷:用竹叶编织的船篷。

摆子船:一种在黄河上使用的船只,因其形状而得名。

骡车:古代一种由骡子拉动的车辆,用于运输货物或载人。

轴:车轮中心的部分,连接车轮和车架,起到支撑和转动的作用。

辐:车轮上的辐条,从轮辋中心穿出,连接轮毂。

毂:车轮中心的圆形部分,用于安装辐条。

辋:车轮的外圈,固定在辐条上。

箱:骡车上的载货部分,位于车架上方。

轼:车前横木,供人扶手或站立。

衡:车辕上的横木,用于连接车辕和车架。

轸:车后横木,与衡相对,用于支撑车架。

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用于牵引车辆。

辔:马缰绳,用于控制马匹。

柳盘:用柳条编制的圆形物品,用于装载食物。

报君知:挂在牛颈上的大铃,用于告知前方有车辆通过。

鞠席:用草编成的席子,用于覆盖车辆以遮挡风和阳光。

独辕车:只有一根车辕的车辆,通常由人推或驴拉。

轿车:一种由牛拉动的车辆,用于载人。

独轮推车:只有一轮的推车,通常由一人推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评注

此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骡车和牛车的制作、使用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交通工具文化。

首先,文中对骡车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四轮车和双轮车的承载支架、轴、梁、箱等部件,到马匹的驾驭方式,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经验。四轮车的稳定性,以及两轮车在脱马时的支撑方式,都体现了对车辆安全性的考虑。

车轮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车轮的构造,包括毂、辐、辋等部件,以及车轮在车辆中的位置和作用。这里的描述不仅是对车辆构造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对轮子这一重要部件的重视。

在车辆的使用方面,文中描述了车辆载重、驾驭、行驶等细节,如载重能力、马匹的驾驭技巧、行车的安全注意事项等。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代人对车辆使用的熟悉和对行车安全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诗经》中的“胁驱”,这是对马匹驾驭的一种比喻,反映了古代文学与交通工具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车辆的材料选择上,文中提到了槐、枣、檀、榆等木材,这些都是古代常用的优质木材,体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性能的深入了解。

牛车的描述,尤其是晋地牛车载刍粮的情景,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利用。

最后,文中对北方独辕车和南方独轮推车的描述,展现了不同地域交通工具的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对交通工具的影响。这些描述使得古文不仅是对交通工具的描述,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交通工具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以及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舟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77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