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下-小麦〈平〉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
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
大寒释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00°时即为大寒。大寒意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俗语称“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表明此时的严寒气候达到了极点,同时也是冬季的结束阶段,意味着春...
小寒释义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即为小寒。“小寒”意指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但尚未达到极致,俗语称“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表明小寒与大寒一样寒冷,但不如大寒那般...
冬至释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即为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俗称“冬节”。冬至过后,白昼逐渐变长,标志着“数九寒天”的开始。俗语说:“冬至...
立冬释义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即为立冬。“立”表示开始,“冬”意为终结,草木枯萎、万物收藏,意味着冬季的开始。俗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表明此时是进补养生的最佳时节。 ...
寒露释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寒露”意指露水更冷,地面的露珠因气温下降而愈加浓重,意味着秋季气候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民间俗语“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生动描述了这一节...
秋分释义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即为秋分。“分”意为平分,此时昼夜几乎等长,气候由热转凉,逐渐过渡到深秋。民间俗语“秋分到,昼夜平,寒暑平”正是对这一节气特点的生动概括。 ...
白露释义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65°时即为白露。“白露”表示天气逐渐转凉,清晨草木上凝结的露珠愈加明显,象征着炎热的夏季彻底结束,真正的凉爽秋季到来。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处暑释义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2日至24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50°时即为处暑。“处”意为“终止”,表示炎热的暑气至此结束,气温逐渐下降,进入秋季凉爽的气候阶段。俗话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表明白天气温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