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应星(1711年-1778年),清代著名的科学家、技术学家和发明家。他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经典之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各种手工业与科技技术。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637年)。
内容简要:《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的农业、工业、手工业及科技技术的各个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工艺制作流程、技术发明等,展示了明代中国在机械、纺织、冶金、造纸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宋应星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智慧,也为后代的技术发展和科技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中国古代技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陶埏-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
万室之国,日勤千有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
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焉。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寇来不可上矣。
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洁而醯醢以荐。
商周之际俎豆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
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瓦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
凡民居瓦形皆四合分片,先以圆桶为模骨,外画四条界。
调践熟泥,叠成高长方条。
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空三分,以尺限定,向泥不平戛一片,似揭纸而起,周包圆桶之上。
待其稍干,脱模而出,自然裂为四片。
凡瓦大小古无定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
室宇合沟中,则必需其最大者,名曰沟瓦,能承受淫雨不溢漏也。
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或一昼夜或二昼夜,视窑中多少为熄火久暂。
浇水转泑与造砖同法。
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不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抱同,镇脊两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水火而成器则一也。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
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极。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浇瓦百片。
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
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砖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
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凡墙砖而外地者名曰方墁砖。
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皇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
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
石工磨斫四沿,然后地。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皇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
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氵幼。
凡火候少一两则氵幼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
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
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
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氵幼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
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
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
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
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
又细料方砖以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
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罂瓮
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
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
造此者必为圆而不方之器。
试土寻泥之后,仍制陶车旋盘。
工夫精熟者视器大小掐泥,不甚增多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而就。
其朝迁所用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与南直花缸,则厚积其泥,以俟雕镂,作法全不相同,故其直或百倍或五十倍也。
凡罂缶有耳嘴者皆另为合,上以泑水涂粘。
陶器皆有底,无底者则陕以西炊甑用瓦不用木也。
凡诸陶器精者中外皆过釉,粗者或釉其半体。
惟沙盆齿钵之类其中不釉,存其粗涩,以受研擂之功。
沙锅沙罐不釉,利于透火性以熟烹也。
凡釉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
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其名数十,各地不同。)
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
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
北方未详用何物。
苏州黄罐釉亦别有料。
惟上用龙凤器则仍用松香与无名异也。
凡瓶窑烧小器,缸窑烧大器。
山西、浙江省分缸窑、瓶窑,余省则合一处为之。
凡造敞口缸,旋成两截,接合处以木椎内外打紧,匝口、坛瓮亦两截,接合不便用椎,预于别窑烧成瓦圈如金刚圈形,托印其内,外以木椎打紧,土性自合。
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
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
其数十方成窑者,其中苦无重值物,合并众力众资而为之也。
其窑鞠成之后,上铺覆以绝细土,厚三寸许。
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
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
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交看火色。
大抵陶器一百三十费薪百斤。
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
以次结竟至尾云。
○白瓷(附:青瓷)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
(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
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
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
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其下沉底者为粗料。
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
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借火力。
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合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
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
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浇出时自圆成无隙。
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
造此器坯先制陶车。
车竖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上高二尺许,上下列圆盘,盘沿以短竹棍拨运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冒其上。
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棒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
(初学者任从作废,破坯取泥再造。)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
凡盔冒上造小杯者不必加泥,造中盘、大碗则增泥大其冒,使干燥而后受功。
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
(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
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凡为碎器与千钟粟与褐色杯等,不用青料。
欲为碎器,利刀过后,日晒极热。
入清水一蘸而起,烧出自成裂纹。
千钟粟则釉浆捷点,褐色则老茶叶煎水一抹也。
(古碎器日本国极珍重,真者不惜千金。古香炉碎器不知何代造,底有铁钉,其钉掩光色不锈。)
凡饶镇白瓷釉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似清泔汁,
(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
盛于缸内。
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
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
(漆匠煎油,亦用以收火色。)
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直皆有之。
亦辨认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
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
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以次缩减。
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
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
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
(其钵底留粗,不转釉。)
然后调画水。
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
凡将碎器为紫霞色杯者,用胭脂打湿,将铁线纽一兜络,盛碎器其中,炭火炙热,然后以湿胭脂一抹即成。
凡宣红器乃烧成之后出火,另施工巧微炙而成者,非世上殊砂能留红质于火内也。
(宣红元末已失传。正德中历试复造出。)
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
(装时手拿微重,后日烧出即成坳口,不复周正。)
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
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
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
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
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
火以十二时辰为足。
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
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
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附:窑变回青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
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
一人跃入自焚。
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陶埏-译文
宋子说:水和火已经调和,土也得以融合。在人口众多的国家,每天勤劳地工作一千多次还不够,民用物品也非常繁多。人们建造房屋以躲避风雨,于是有了瓦片。王公贵族设立险要来保卫他们的国家,建造城墙和雉堞,敌人来犯时无法攻破。泥制的瓮坚固,美酒想要清澈,瓦片干净,用来盛放醋和酱。商周时期,祭祀用的俎豆是用木头制作的,难道不是对质朴和重量的思考吗?后世工匠展现出他们的智慧,人工制作出精美的器物,有如玉石般的质感。这些器物在几案和宴席上相互映衬,文明成果触手可及,难道会永远固定不变吗?
关于瓦:
制作瓦片,需要挖掘地下两尺多深,选择无沙粘土来制作。百里之内必定有适合制作瓦片的土色,供人们建造房屋使用。民居中瓦片的形状都是四边合拢分片,首先用圆形的桶作为模具,外面画上四条界线。调和熟泥,堆叠成高而长的条状。然后用铁线弦弓,线上留出三分空隙,用尺子限定,向泥上敲击,像揭起纸张一样,周围绕成圆形桶状。待其稍微干燥后,脱模而出,自然裂成四片。古时候瓦片的大小没有固定的模式,大的纵横八九寸,小的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在房屋的沟渠中,必须使用最大的瓦片,称为沟瓦,能够承受大雨而不漏。
所有的坯体制作完成后,干燥后,就堆积在窑中,用薪火加热,或者一昼夜或者两昼夜,根据窑中的多少来决定熄火的久暂。浇水转泑的方法与制作砖块相同。那些垂在屋檐端的瓦片有滴水,不在屋脊沿的瓦片有云瓦,覆盖在屋脊上的瓦片有抱瓦,固定在屋脊两端的瓦片有鸟兽等形状,都是人工逐一制作,放入窑中经过水火炼制而成的,它们的制作过程是一致的。
如果皇家宫殿使用的是,与这大不相同。制作琉璃瓦的,有的是板片状,有的是筒状。用圆形竹子和砍伐的木头作为模具,逐片制作,这种土必须从太平府(通过水路运输三千里的距离才能到达京师,掺杂沙子的伪劣土,雇佣劳役和船只的干扰,危害无法估量。即使是承天皇陵也取自于此,没有人提出纠正。)取得。先放入琉璃窑中,每五千斤柴火可以烧制一百片瓦。取出后,用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用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色。再放入另一个窑中,减少薪火,使其成为琉璃宝色。外省亲王宫殿和仙佛宫观之间也制作这种瓦,但颜色和材料各有搭配,不一定完全相同,民居则有禁止。
关于砖:
制作砖块,也需要挖掘土地检验土色,可能是蓝色、白色、红色或黄色,(福建、广东多红泥,蓝色被称为好泥,江苏、浙江居多。)都要选择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土质为上。取水润湿土壤,人们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中,用铁线弦弓拍平表面,形成坯体。
所有郡邑城墙和民居的垣墙所用的砖,有眠砖和侧砖两种。眠砖是方长条,用来砌城墙和富裕人家的房屋,不惜工费直接堆砌。民居中计算成本的人,则在眠砖上铺一层侧砖,中间填充土石,以节省成本。除了墙砖外,用于铺地的砖称为方墁砖。用于榱桷上承托瓦片的砖称为皇板砖。用于圆形小桥梁、圭门和墓穴的砖称为刀砖,也称为鞠砖。刀砖的一侧削薄,相互靠紧,上面砌成圆形,车马践踏也不会损坏。
制作方墁砖,将泥填入方框中,用平板盖在上面,两人站在上面,研磨使其坚固,浇注后形成坯体。石匠磨平四边,然后铺地。刀砖的厚度比墙砖稍厚一分,皇板砖则积十块相当于墙砖的一块,方墁砖则一块相当于墙砖的十块。
砖块制作成坯体后,放入窑中,装载一百钧的砖块需要一昼夜的火力,装载二百钧的砖块则需要两昼夜。烧制砖块有柴薪窑和煤炭窑。用柴薪的窑烧出的砖呈青黑色,用煤炭的窑烧出的砖呈白色。所有的窑顶上都有三个孔用来排出烟,火力充足时停止加薪,用泥土堵住孔,然后用水转氵幼。火力不足一两的砖,氵幼色不亮,不足三两的砖称为嫩火砖。本色杂乱,日后经过霜雪,就会立即破碎,恢复成土质。火力过多一两的砖,表面有裂纹,过多三两的砖形状缩小破裂,弯曲不能伸展,敲击像碎铁一样,不适合使用。巧妙地使用它们埋在土中作为墙脚,也有砖的作用。观察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壤受到火的精华,形状和神态摇曳,就像金银熔化到极致一样,陶工能够辨别。
转氵幼的方法,在窑顶上制作一个平田样的平台,四周稍微起弦,在上面灌水。砖瓦一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渗透到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如果煤炭窑比柴窑深一倍,上面的圆形逐渐缩小,并不封顶。里面用煤炭做成直径一尺五寸的饼,每层煤炭之间隔一层砖,用苇草垫底点火。
如果皇家宫殿使用的砖,大的来自临清,工部分司负责。最初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等,后来去掉了其中的一半。运到京师,每艘漕舫装载四十块,民船装载一半。又细料方砖用来铺正殿的,则由苏州制作解运。琉璃砖的颜色和材料已在《瓦》款中记载。取薪台基厂,烧制由黑窑完成。
关于罂瓮:
陶家制作的器物种类繁多,大的有缸瓮,中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式各样,数不胜数。制作这些器物时,必须制作成圆形而不是方形的器皿。试土寻泥之后,仍然制作陶车旋盘。技艺熟练的陶工根据器物的大小捏泥,不多也不少,两人扶泥旋转,一捏就成。朝廷使用的龙凤缸(窑在真定曲阳和扬州仪真)以及南直花缸,则厚积泥料,等待雕刻,制作方法完全不同,因此价格可能是百倍或五十倍。
所有的罂瓮有耳朵和嘴的都另外制作,上面用泑水涂粘。所有的陶器都有底部,没有底部的,是陕西以西地区用来蒸煮的甑,使用瓦而不是木头。
所有的陶器精细的内外都涂有釉,粗糙的则可能只涂一半。只有沙盆和齿钵等器物内部不涂釉,保留其粗糙的质感,以承受研磨的作用。沙锅和沙罐不涂釉,有利于传递火性以熟煮食物。
釉的原料随地而产,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使用的是蕨蓝草。这种草是居民供灶的燃料,长不过三尺,枝叶像杉木,坚韧而不刺人。(名字有几十种,各地不同。)陶工收集来燃烧后,用布袋装水澄清,去除粗糙的部分,取其极细的。每碗灰加入一碗红土泥水,搅拌均匀,涂在坯体上,烧制后自然呈现出光泽。北方不清楚使用什么材料。苏州黄罐釉也有不同的材料。只有上面使用的龙凤器仍然使用松香和无名异。
所有用瓶窑烧制的小型器物,用缸窑烧制大型器物。山西和浙江省分别有缸窑和瓶窑,其他省份则将两者合并在一起。制作敞口缸时,将其分成两截,然后在接合处用木椎从内外打紧,坛瓮也是分成两截,但由于接合不便,不使用木椎,而是在其他窑中预先烧成瓦圈,形状像金刚圈,将其托印在内,外面用木椎打紧,土性自然就会结合。
缸窑和瓶窑不建在平地上,一定要建在斜坡的山冈上,长的可能有两三十丈,短的也有十多丈,连接起来成为数十个窑,每个窑都比前一个高一级。这样做是依靠山势,用来驱散流水带来的潮湿问题,同时火气也能顺着阶梯向上透。
那些组成数十个窑的窑群,里面没有贵重物品,需要合并众人的力量和资金来建造。窑建成后,在上面铺上非常细的土,大约三寸厚。窑隔大约五尺的地方有烟窗,窑门两边相对而开。装载物品时,小器物放在第一个低矮的窑中,最大的缸瓮放在最后一个高窑中。点火先从第一个低窑开始,两个人面对面观察火色。
一般来说,烧制陶器需要一百三十斤木柴。火候足够时,关闭窑门,然后依次点燃第二个火。依次烧到最后一个窑。
白瓷(附:青瓷):
所有白土称为垩土,是陶器制作中的精美材料。中国只有五六处出产,北方有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方有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其他地方的白土陶范不粘,或者用扫墙土来填充。)德化窑只用来烧制瓷仙、精细的人物和玩物,不适合实用;真定、开封等郡的瓷窑出产的瓷器,颜色可能黄暗没有宝光,合并几个郡的产量也不如江西饶郡。
浙江省的处州丽水、龙泉两县,烧制的过釉杯碗,青黑色如漆,称为处窑。宋元时期,龙泉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并刻有贵重的款识,古董行所谓的哥窑器就是指这些。
至于中华四裔驰名猎取的瓷器,都是饶郡浮梁景德镇的产品。这个镇从古至今都是烧制瓷器的地点,但并不出产白土。白土出自婺源、祁门两座山:一座叫高梁山,出产粳米土,性质坚硬;另一座叫开化山,出产糯米土,性质柔软。两种土混合后才能制成瓷器。这些土被制成方块,用小船运到镇上。制瓷者将两种土等分后放入臼中舂一天,然后放入缸中用水澄清,上面浮起的是细料,沉到缸底的是粗料。细料在缸中再次取出上浮的部分,倒掉后剩下的沉到缸底的是中料。
澄清之后,用砖砌成一个方长塘,紧靠火窑以借助火力。将澄清的泥倒进去,吸干后用清水调和成坯。
制作瓷坯有两种,一种是印器,如方形、圆形不等的瓶瓮炉等,御器有瓷屏风、烛台等。先用黄泥塑成模具,或者分成两半或两截,也可以是完整的。然后用白泥印成,用釉水涂合缝隙,浇出来时自然就圆滑无隙。
另一种是圆器,所有大小不一的杯盘等日常必需品,制作者占百分之十九,而印器占百分之十一。制作这种器坯先制作陶车。车竖直的木柱埋入地下三尺,使它稳固,上面高约两尺,上下排列着圆盘,盘边用短竹棍拨动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盔头覆盖在上面。
制作杯盘没有固定的形状模式,用两只手将泥放在盔头上,旋转盘子使其转动,拇指剪掉指甲,按住泥底,在大拇指上轻轻旋转,就成了一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可能做废,破掉坯体取泥再制作。)功夫多了,技艺熟练了,就能做出千万个形状相同的器物。制作小杯时不需要加泥,制作中盘、大碗则增加泥量放大盔头,使其干燥后再加工。
手指旋转成坯后,翻转过来用盔头印一下,稍微晒干保持湿润,再印一下,晒成极白干燥,放入水中一次,过滤后放在盔头上,用利刀刮两次,(刮刀时手微微颤抖,烧出来就是雀口形状。)然后修补碎片,在车上旋转打圈。圈后可以绘画或写字,画完后喷水几次,然后上釉。
制作碎器、千钟粟杯和褐色杯等,不用青料。要制作碎器,用利刀刮过后,晒得极热。放入清水中蘸一下取出,烧出来自然就有裂纹。千钟粟则是快速点上釉浆,褐色则是用老茶叶煎水涂一下。
饶镇的白瓷釉料是用小港嘴泥浆和桃竹叶灰调成的,像清泔水,(泉郡瓷仙用松毛水调泥浆,处郡青瓷釉未详所出。)盛在缸中。所有器物过釉时,先摇动里面的,外面用手指蘸一下涂上,自然就会流遍。
画碗用的青料总是一种无名的异石。(漆匠炼油,也用来吸收火色。)这种东西不生长在深土中,生长在地面上,深挖三尺就到底了,各省都有。也分上料、中料、下料,使用时先将炭火加热煅烧。上品烧出来是翠毛色,中品稍微发青,下品接近土褐色。上品每斤煅烧后只能得到七两,中下品依次减少。
饶镇所用的,以衢州、信州两郡山中的土为上料,称为浙料,上高诸县为中料,丰城诸处为下料。所有煅烧过的料,用乳钵研磨,(钵底留下粗糙的部分,不转动釉料。)然后调制成画水。研磨时颜色像皂,入火后变成青绿色。
要将碎器烧成紫霞色杯,用胭脂打湿,用铁线绑成一兜,将碎器放在里面,用炭火加热,然后涂上湿胭脂就变成了。
宣红器是在烧成后出火,再进行巧妙微炙而成的,不是世上特殊的砂子能在火中留下红色。
瓷器在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装的时候手拿得稍微重一些,烧出来后就会成凹口,不再周正。)匣钵是用粗泥制作的,里面放一个泥饼托一个器物,底部空的地方用沙填实。大器物一个匣钵装一个,小器物十多个装一个匣钵。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多次,差的只能装烧一两次就会坏。
匣钵装器物入窑后,然后点火。窑顶上有十二个圆孔,称为天窗。火以十二个时辰为足够。先点燃十个门火时,火力从下往上攻击,然后天窗投柴烧两时,火力从上往下透。
器物在火中像棉花一样柔软,用铁叉取一个来检验火候是否足够。确定火候足够后,停止烧火。总共一个坯体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制成器物,其中还有很多细节不能一一列举。
附:窑变回青:
在正德年间,宫中的内使负责监造御用器物。当时宣红的瓷器制作失传,制作的人不仅失去了财产,连生命也丧失了。有一个人跳入火中自焚。后来他托梦给其他人,梦中造出了宣红瓷器,竟然传说是窑变产生的,喜欢奇异的人于是胡乱传说烧出了鹿、象等奇异的物品。另外,回青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大青色,品质好的也被称为佛头青。上等的原料在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变化与回青相似,但这并不是因为大青色能够进入高温炉中而保持原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陶埏-注解
水火既济:水火既济,出自《易经》,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比喻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土合:土合,指土地的聚合,也比喻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万室之国:指人口众多的国家。
日勤千有:指每天辛勤劳作。
民用:民用,指民众的生活用品。
瓴建:瓴建,指建造房屋。
城垣雉堞:城垣,城墙;雉堞,城墙上的矮墙,即女墙。
寇来不可上矣:指敌人来犯时无法攻破城墙。
泥瓮:泥瓮,用泥土制成的罐子。
醴酒:醴酒,甜酒。
瓴:瓴,指瓦罐。
醯醢:醯醢,指醋和酱。
俎豆:俎豆,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物。
方土:方土,指各地的土质。
素肌玉骨:素肌玉骨,形容器物精美、质地细腻。
几筵:几筵,指古代的家具,此处指摆放器物的家具。
掩映:掩映,指相互映衬。
文明可掬:文明可掬,形容文明程度高,容易感受到。
埏泥:埏泥,指揉泥。
瓦:瓦,指房屋的瓦片。
坯:坯,指陶器未经烧制前的形状。
窑:窑,指烧制陶器的窑炉。
琉璃瓦:琉璃瓦,一种表面涂有釉料,颜色鲜艳的瓦片。
无名异:一种青色矿物,用于陶瓷釉料。
棕榈毛:棕榈毛,一种植物纤维,用于制作釉料。
黛赭石:黛赭石,一种矿物,用于制作釉料。
松香:松香,一种树脂,用于制作釉料。
蒲草:蒲草,一种植物,用于制作釉料。
琉璃窑:琉璃窑,一种专门用于烧制琉璃瓦的窑炉。
砖:砖,指用泥土烧制的块状建筑材料。
郡邑:郡邑,指郡县。
城雉:城雉,城墙。
垣墙:垣墙,指围墙。
方墁砖:方墁砖,指方形铺地砖。
皇板砖:皇板砖,指用于屋顶的砖。
刀砖:刀砖,指形状像刀的砖。
鞠砖:鞠砖,指圆形的砖。
砖瓦:砖瓦,指砖和瓦。
氵幼:氵幼,指用水浇窑。
釉:釉,指涂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质物质。
缶属:缶属,指陶器。
缸瓮:缸瓮,指大型的陶器。
钵孟:钵孟,指中型的陶器。
瓶罐:瓶罐,指小型的陶器。
款制:款制,指样式。
陶车:一种用于制作圆形陶瓷器的转盘。
龙凤缸:龙凤缸,指上面有龙凤图案的缸。
雕镂:雕镂,指雕刻。
耳嘴:耳嘴,指陶器的耳部和口部。
泑水:泑水,指水。
釉质料:釉质料,指制作釉料的原料。
蕨蓝草:蕨蓝草,一种植物,用于制作釉料。
红土泥水:红土泥水,指红土和水的混合物。
瓶窑:指专门烧制小型陶瓷器的窑炉,与缸窑相对。
缸窑:指专门烧制大型陶瓷器的窑炉,与瓶窑相对。
敞口缸:指开口较大的陶瓷缸。
木椎:一种木制工具,用于敲打,使物体紧密结合。
坛瓮:指一种大型的陶瓷容器。
瓦圈:用黏土制成的环形器物,用于烧制缸、坛等器物的接合处。
金刚圈形:形容瓦圈形状坚固,如金刚之圈。
绝细土:指非常细腻的泥土,用于覆盖窑顶。
烟窗:窑炉中用于排烟的窗口。
火候:指陶瓷烧制过程中火温的控制和时间。
垩土:一种白色黏土,用于制作精美的陶瓷。
真定定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平凉华亭: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太原平定: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开封禹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泉郡德化: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
徽郡婺源: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祁门: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印器:指用模具印制而成的陶瓷器。
圆器:指用陶车旋转成型的陶瓷器。
盔头:指陶车顶部的圆形装置,用于放置陶瓷坯体。
碎器:指碎裂的陶瓷器。
千钟粟:古代量器名,用于计量粮食,此处指一种特定形状的陶瓷器。
褐色杯:指一种表面呈褐色的陶瓷杯。
衢、信两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乳钵:一种用于研磨的陶瓷器皿。
宣红器:指一种在烧成后用特殊工艺处理,使表面呈现红色光泽的陶瓷器。
匣钵:一种用于装载陶瓷器的容器。
天窗:窑炉顶部用于观察和调节火候的窗口。
窑变回青:指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变化,使釉色发生变化的特殊现象。
正德: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厚照的年号,使用时间为1506年至1521年。
内使:古代宫廷中的宦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宫中的事务。
监造:监督制造,指监督制造宫廷中的器物。
御器:皇帝使用的器物,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象征意义。
宣红:一种瓷器釉色,因其颜色鲜艳如红宝石而得名。
失传:技艺或知识传承中断,无法继续流传下去。
身家俱丧:指个人和家庭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自焚:自己点火焚烧,通常是一种极端的自杀方式。
托梦:指梦中受到神灵或他人的启示。
窑变:陶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气氛的变化,导致釉色、形状等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好异:喜欢奇异的事物,追求与众不同。
妄传:无根据的传播,指错误的信息被广泛传播。
鹿、象诸异物:指各种奇异的动物,如鹿和象,这里用来比喻瓷器上的奇异图案。
回青:一种瓷器釉色,颜色深沉,如同回光返照的青色。
西域:古代指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等地。
大青:一种植物,其叶可以提取出青色颜料,用于染料和绘画。
佛头青:一种瓷器釉色,颜色深沉,如同佛头上的青色。
上料:指制作瓷器时所用的优质原料。
无名:没有名字,指这种釉色在当时没有特定的名称。
存本色:保持原有的颜色,指釉色在高温烧制后没有发生改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天工开物-中篇-陶埏-评注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
此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正德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厚照的年号,大约在1506年至1521年之间。‘内使’指的是宫廷中的宦官,‘监造御器’则表明这些御器是为皇帝所用的,体现了宫廷的权威与奢华。
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
‘宣红’可能指的是一种颜色或工艺,‘失传’意味着这种颜色或工艺已经无法传承。‘身家俱丧’则描绘了因为这种失传,相关人员不仅技艺无法传承,甚至可能因为依赖这项技艺谋生而失去了生计。
一人跃入自焚。
这一句描述了因技艺失传而导致的悲剧,‘跃入自焚’是一种极端的绝望行为,反映了当时工匠对于技艺失传的悲痛和无奈。
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异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
‘托梦’在这里可能是一种民间传说或神话色彩的表达,意味着失传的技艺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得以恢复。‘窑变’是陶瓷制作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指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意想不到的颜色和图案。‘好异者’指的是那些喜欢新奇事物的人,他们‘妄传’烧出了各种奇异的物品,如鹿、象等,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奇珍异宝的向往和对于传统技艺的神秘化。
又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回青’可能是一种特定的颜色或釉料,‘西域大青’和‘佛头青’则是对这种颜色的描述,表明这种颜色来源于西域,并且因其美丽而被赋予美名。
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上料无名’意味着这种颜色或釉料没有特定的名称,‘异出火似之’说明在高温烧制过程中,这种颜色或釉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则指出,这种颜色并非单纯的‘大青’所能达到的效果,强调了其独特性和难以复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