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释义

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第十,标志着盛夏的正式到来。公历6月21日至22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正对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被拉长至极致,夜晚则相对短暂。夏至不仅是白昼最长的日子,也是太阳北行之路的转折点,自此之后,它便悄然踏上南归之旅。

夏至习俗

在这丰收与转折并存的日子里,祭神祀祖的传统习俗流传千古。人们以丰收的麦穗为祭,感恩祖先的庇佑,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夏至也是消夏避伏的好时节,妇女们互赠折扇、脂粉,轻摇生风,涂抹清凉,以防暑热侵袭,保持肌肤的清爽与健康。

夏至农事

夏至时节,南方大地万物葱郁,农作物生长进入高峰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杂草与病虫害的肆虐。因此,田间管理成为重中之重。高原牧区则迎来了草肥水美的黄金季节,牛羊成群,生机勃勃。而在华南东部,夏至往往是全年雨量最为充沛的时节,随后可能面临伏旱的挑战,抢蓄伏前雨水成为确保农业丰收的关键。农民们不辞辛劳,除草、施肥、播种晚稻,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夏至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乃阳气鼎盛之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气血运行畅达。此时,起居应顺应自然规律,晚睡早起,并适当午休以养精蓄锐。饮食调养方面,应注重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多选择清淡爽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等时令蔬菜,以及黄豆、绿豆等豆类食品。同时,适量食用酸味或辛香的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然而,需注意避免过量食用肥甘厚味及热性食物,以免助热生湿;冷食瓜果亦应适可而止,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宜忌

在夏至之际,饮食宜清淡为主,多食杂粮以清热解暑;酸味食物可增进食欲;适量咸味食物则有助于补心。然而,需警惕肥甘厚味、热性食物的过量摄入以免助长体内热气;同时冷食瓜果亦不可贪多以免伤及脾胃;至于火锅、烧烤等辛辣燥热之物更应暂时忌口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夏至日期计算

夏至的具体日期可通过古老的节气计算公式得出:[Y*D+C]-L。其中Y代表年数后两位;D为常数0.2422;L为闰年数;C值则根据世纪不同而有所差异(21世纪为21.37;20世纪为22.20)。以2088年为例进行计算:[88×0.2422+21.37]-[88/4]=42-22=20,故2088年夏至为6月20日。但需注意的是存在个别例外年份如1928年需加1日进行计算。

夏至谚语及诗歌

谚语流传千古如“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生动描绘了夏至后白昼渐短的现象;而“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则揭示了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至于诗歌方面则可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日杂兴》中的佳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诗句中描绘的夏日悠闲景象与夏至时节的宁静美好相得益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夏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