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序-原文
朕惟人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者也。
然物又天地之所以养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养,则至于残害者有矣。
如布帛菽粟鸡豚之类,日用所不能无,其为养甚大也。
然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其为残害一也。
其为养甚大者尚然,而况不为养而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
此特其养口体者耳。
若夫君子动息威仪,起居出入,皆当有其养焉,又所以养德也。
尝观前元《饮膳正要》一书,其所以养口体、养德之要,无所不载,盖当时尚医所论着。
其执艺事,以致忠爱,虽深于圣贤之道者不外是也。
夫善莫大于取诸人,取诸人以为善,大舜所先肆。
朕嘉是书而用之,以资摄养之助,且锓诸梓,以广惠利于人,亦庶几乎,好生之仁。
虽然生禀于天,非人之所能为,若或戕之,与立严墙之下者同,有不由于人乎!
故此非但摄养之助,而抑顺受其正之大助也。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臣闻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动息节宣以养生,饮食衣服以养体,威仪行义以养德,是故周公之制礼也。
天子之起居、衣服、饮食,各有其官,皆统于冢宰,盖慎之至也。
今上皇帝,天纵圣明,文思深远,御延阁,阅图书,旦暮有恒,则尊养德性,以酬酢万几,得内圣外王之道焉。
于是赵国公臣常普兰奚,以所领膳医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以进。
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食饮必稽于本草,动静必准乎法度,是以身跻上寿,贻子孙无疆之福焉。
是书也,当时尚医之论著者云,噫!进书者可谓能执其艺事,以致其忠爱者矣。
是书进上,中宫览焉。
念祖宗卫生之戒,知臣下陈义之勤,思有以助圣上之诚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
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盖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推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浓,岂有加于此者哉!
书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敕命臣集序其端云。
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闻《易》之《传》有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
今圣皇正统于上,乾道也;圣后顺承于中,坤道也。
乾坤道备,于斯为盛,斯民斯物之生于斯时也,何其幸欤!
愿扬言之,使天下后世有以知。
夫高明博浓之可见如此,于戏休哉。
天历三年五月朔日谨序
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
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虞集.撰
伏睹国朝,奄有四海,遐迩罔不宾贡。
珍味奇品,咸萃内府,或风土有所未宜,或燥湿不能相济,倘司庖厨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于进献,则食之恐不免于致疾。
钦惟世祖皇帝圣明,按《周礼·天官》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而治。
行依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
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须精制。
所职何人,所用何物,进酒之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盏。
斟酌适中,执事务合称职。
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
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诸珍异馔,咸得其宜。
以此世祖皇帝圣寿延永无疾。
恭惟皇帝陛下自登宝位,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依祖宗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进加日新,则圣躬万安矣。
臣思慧自延 年间选充饮膳之职,于兹有年,久叨天禄,退思无以补报,敢不竭尽忠诚,以答洪恩之万一。
是以日有余闲,与赵国公臣普兰奚,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曰《饮膳正要》,分为三卷。
本草有未收者,今即采摭附写。
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闲之际,鉴先圣之保摄,顺当时之气候,弃虚取实,期以获安,则圣寿跻于无疆,而四海咸蒙其德泽矣。
谨献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
天历三年三月三日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天地合气,人以禀天地气生,并而为三才。
三才者,天地人。
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
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故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
保养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调和五脏。
五脏和平则血气资荣,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袭,人乃怡安。
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故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馁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失饪不时者,皆不可食。
然虽食饮,非圣人口腹之欲哉!
盖以养气养体,不以有伤也。
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
形受五味以成体,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
盖以药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仅之,无使过之,是以伤其正。
虽饮食百味,要其精粹,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
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俱皆致疾。
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
如妊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
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于一时之味,其可惜哉!
孙思邈曰∶谓其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
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十去其九。
故善养生者,谨先行之。
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序-译文
我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
然而万物又是天地用来养育人的,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伤害人。
比如布帛、粮食、鸡猪等,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它们对人的滋养作用很大。
但如果过度使用,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不足,也无法达到滋养的效果,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伤害。
即使是那些对人有很大滋养作用的东西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不仅不滋养反而有害的东西,怎么能不谨慎对待呢?
这还只是关于滋养身体的部分。
至于君子的言行举止、起居出入,都应该有所修养,这也是修养德行的方式。
我曾看过前元时期的《饮膳正要》一书,其中详细记载了如何通过饮食来滋养身体和修养德行,这些都是当时医学专家的论述。
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艺来表达忠诚和爱心,即使是深谙圣贤之道的人也不过如此。
最大的善行莫过于从他人那里学习,学习他人以行善,这是大舜所推崇的。
我赞赏这本书并加以运用,以帮助自己养生,并且将其刻印成书,广泛传播,以惠及更多人,这也算是体现了仁爱之心。
虽然生命是天赋的,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但如果有人伤害它,就像站在高墙下一样危险,这难道不是人为的吗?
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养生的辅助,更是顺应天命的巨大帮助。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善于修养自身,通过调节作息来养生,通过饮食和衣着来养体,通过言行举止来养德,所以周公制定了礼制。
天子的起居、衣着、饮食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这些都由冢宰统一管理,可见其慎重程度。
当今皇帝天资聪慧,文思深远,常在延阁中阅读书籍,早晚有规律,以此来修养德性,处理万机,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于是赵国公常普兰奚将膳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进献给皇帝。
书中说:昔日的世祖皇帝,饮食必参考本草,动静必遵循法度,因此得以长寿,为子孙留下了无尽的福泽。
这本书是当时医学专家的论述,进献者可谓是通过自己的技艺表达了忠诚和爱心。
这本书进献给皇帝后,皇后也阅览了。
她念及祖宗的养生之戒,知道臣下进献的诚意,思考如何帮助皇帝修养身心,并推广其仁爱之心。
于是命令中政院使臣拜住刻印此书并广泛传播。
这一举动,是为了让一个人的安宁推广到天下人的安宁,让一个人的长寿推广到天下人的长寿。
这样的恩泽,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呢?
书成之后,大都留守臣金界奴传达敕命,让我为书作序。
我再次叩首说道:我听说《易经》中有云:“伟大的乾元,万物由此开始”,“至高的坤元,万物由此生长”;天地的大德,不过是生生不息而已。
如今圣皇在上正统,是乾道;圣后在中顺承,是坤道。
乾坤之道完备,此时最为昌盛,此时的人民和万物,何其幸运!
愿将此言宣扬,让天下后世都能知晓。
如此高明博大的恩泽,真是令人赞叹。
天历三年五月朔日谨序
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
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臣虞集撰
我观察到国家拥有四海,远近无不臣服进贡。
珍馐美味,奇珍异宝,都汇聚于内府,但有些地方的风土不适宜,有些地方的燥湿不相济,如果掌管庖厨的人不能辨别其性味而一概进献,食用后恐怕难免会致病。
世祖皇帝圣明,按照《周礼·天官》设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分职治理。
依照典故,设掌饮膳太医四人。
在本草中选择无毒、无相反作用,可长期食用,具有补益作用的药味,与饮食相宜,调和五味,每日所制作的珍品,御膳必须精心制作。
所负责的人,所用的物品,进酒时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杯盏。
斟酌适中,执事务必称职。
每日所用之物,标注于历书上,以验证后效。
至于汤煎、琼玉、黄精、天门冬、苍术等膏,牛髓、枸杞等煎,各种珍馐美味,都恰到好处。
因此世祖皇帝得以长寿无疾。
皇帝陛下自登基以来,国事繁重,万机之暇,遵循祖宗的定制,如补养调护之术,饮食百味之宜,日益更新,则圣体万安。
臣忽思慧自延祐年间被选为饮膳太医,至今已有多年,久享天禄,退思无以报答,敢不尽忠竭诚,以答谢洪恩之万一。
因此利用闲暇时间,与赵国公普兰奚一起,将历代亲侍进用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以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常必用的谷肉果菜,选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名为《饮膳正要》,分为三卷。
本草中未收录的,现即采摭附写。
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体察我的愚忠,在闲暇之时,借鉴先圣的养生之道,顺应当时的气候,弃虚取实,以期获得安宁,则圣寿可至无疆,四海皆蒙其德泽。
谨献上所述《饮膳正要》一集,以闻,伏乞圣览下情,不胜战栗激切屏营之至。
天历三年三月三日饮膳太医臣忽思慧进上
天所生的,地所养的,天地之气相合,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三者合为三才。
三才者,天地人。
人之所以有生命,最重要的是心。
心是一身的主宰,万事的根本,所以身体安宁则心能应对万变,主宰万事,若不保养,何以能安身。
保养之法,莫过于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顺应四时,节制饮食,起居有常,用五味调和五脏。
五脏和平则血气充盈,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诸邪不能侵入,寒暑不能侵袭,人才能怡然自安。
上古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所以重视饮食而轻视财物,这是有道理的。
所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鱼腐肉败者,色恶者,臭恶者,烹饪不当者,皆不可食。
然而饮食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而是为了养气养体,不使其受伤。
若食气相恶则伤精,若食味不调则损形。
形体受五味而成,所以圣人先用饮食禁忌来保存本性,后制药以防命。
因为药性有大毒,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然后谷肉果菜,十养一仅之,不可过量,以免伤其正气。
虽然饮食百味,但要取其精华,审其有补益助养之宜,新陈之异,温凉寒热之性,五味偏走之病。
若滋味偏嗜,新陈不择,制造失度,皆会致病。
可行的则行之,不可行的则忌之。
如孕妇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
若贪图口腹之欲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而自己不觉,百年之身,毁于一时之味,岂不可惜!
孙思邈说:作为医者,先要了解病源,知道其所犯
首先采用食疗的方法,如果病情没有好转,然后再使用药物治疗,这样能够去除十分之九的疾病。
因此,善于养生的人,会谨慎地首先采用食疗的方法。
养生的方法,难道不是非常充裕的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序-注解
布帛菽粟:布帛指布料,菽粟指豆类和谷物,泛指日常生活必需品。
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食养生书籍,详细记载了饮食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冢宰:古代官名,掌管国家政务,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本草:指古代的药物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和功效。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中医认为五味对应五脏,调和五味有助于健康。
食禁:指饮食中的禁忌,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对中医理论有重要贡献。
食疗: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或保持健康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食疗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和饮食的平衡。
瘥:指疾病痊愈或病情好转。在这里表示通过食疗后病情没有好转。
命药:指使用药物治疗。在中国古代医学中,药物治疗是继食疗之后的进一步治疗手段。
十去其九:表示通过食疗和药物治疗,大部分疾病都能得到治愈或控制。
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行为和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
摄生:指通过调节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来保持健康。与养生类似,但更强调具体的实践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序-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强调了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即指出,人与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物是天地用来养人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残害人体。作者通过布帛菽粟等日常必需品的例子,说明即使是养人之物,若使用不当也会有害。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思想,即凡事应适度,过犹不及。
文章进一步指出,饮食不仅仅是养口体,更是养德的一部分。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动息威仪还是起居出入,都应有所养,这种养不仅是身体的,更是道德的。作者引用了元代《饮膳正要》一书,认为该书不仅详细记载了饮食养生的方法,还体现了医者对圣贤之道的深刻理解。这种将饮食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思想。
文章还提到,饮食养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作者引用了周公制礼的例子,说明古代天子对饮食起居的重视,认为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这种将个人养生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内圣外王”的政治理念,即通过个人的修养来达到国家的治理。
最后,文章强调了饮食养生的具体方法,如调和五味、节慎饮食、起居不妄等。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健爽。这种观点与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即通过预防来保持健康,而不是等到生病后再治疗。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和政治思想的综合体现。文章通过饮食这一日常行为,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理念,即通过预防和调理来保持健康,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进行治疗。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古人对健康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文中提到的‘食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性和温和性,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实施。
‘先以食疗,不瘥,然后命药’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层次性治疗思路。首先通过饮食调理,如果无效再使用药物治疗。这种思路不仅科学合理,也符合现代医学中‘最小干预原则’,即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干预。
‘十去其九’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疗和药物治疗效果的信心。这种信心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医学理论积累。
最后,‘善养生者,谨先行之’和‘摄生之法,岂不为有裕矣’的论述,强调了养生和摄生的重要性。古人认为,通过日常的调理和保养,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管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管理思路。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我们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更好地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