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夏-原文
天祺节
宋真宗以四月一日为天祺节。
麦秋
《月令》:麦秋至。蔡邕章句曰:百谷各以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夏为秋。
浴佛
王钦若于四月八日作放生会。《荆楚岁时记》:四月八日建斋,作龙华会,浴佛。
小满
四月中小满后阴,一日生一分,积三十分,而成一昼,为夏至。四月干之终,谓之满者,言阴气自此而生发也。又孟夏万物生长稍得盈满,故云小满。
霉(左黑右贞)
一作霉(左黑右贞)。俗云:早间芒种晚间霉。又云:夏至落雨主重霉,小暑落雨主三霉。
躤柳
五月五日,士人于郊野或演武场走马较射,谓之躤柳。
制百药
午日午时,头柄正掩五鬼,于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
采艾
师旷制,五日采艾占病。齐景公制,五日百索悬臂及钗头符。
续命缕
午日以五彩丝系臂上,谓之续命缕,辟兵及鬼,令人不病。
角黍
屈原午日投汨罗,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有欧回者见三闾大夫,曰:“君所祭物,多为蛟龙所夺,须裹以楝树叶,五彩丝缚之,可免龙患。”故后人制为角黍。一曰唐天宝中,宫中五日造粉团角食,以小角弓射之,中者方食,故曰角黍。
竞渡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五瑞
端阳日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谓之五瑞,辟除不祥。
五毒
蛇、虎、蜈蚣、蝎、蟾蜍,谓之五毒。官家或绘之宫扇,或织之袍缎,午日服用之,以辟瘟气。
赐枭羹
《郊祀志》:汉令郡国进枭鸟,五日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以辟诸恶也。
浴兰汤
五月五日蓄兰为汤以沐浴。《楚辞·离骚》:“浴兰汤兮沐芳华。”
天贶节
宋祥符四年,诏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为天贶节。
夏至数九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赐肉
《汉书》:伏日诏赐诸郎肉,东方朔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宜早归,请受赐。”即怀肉而去。
三伏
立春、立夏、立冬皆以相生而代。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盖庚者金也。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秦穆公于是日进辟恶饼。
天中节
《提要录》:“端午为天中节。”又曰蒲节,以是日用菖蒲泛酒故耳。
竹醉日
五月十日为竹醉日。是日移竹易活。又三伏内斫竹则不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夏-译文
天祺节
宋真宗将四月一日定为天祺节。
麦秋
《月令》中记载:麦秋到来。蔡邕解释说:各种谷物都以生长为春,成熟为秋。所以麦子以夏天为秋天。
浴佛
王钦若在四月八日举行放生会。《荆楚岁时记》记载:四月八日建斋,举行龙华会,浴佛。
小满
四月中小满后阴气开始增长,一天增长一分,积累三十分,就形成一昼,即夏至。四月是干的终结,称之为满,意思是阴气从此开始生发。又因为孟夏时节万物生长稍得盈满,所以称为小满。
霉(左黑右贞)
也写作霉(左黑右贞)。俗语说:早上芒种晚上霉。又说:夏至下雨主重霉,小暑下雨主三霉。
躤柳
五月五日,士人在郊野或演武场骑马射箭,称为躤柳。
制百药
午日午时,头柄正掩五鬼,此时制作各种药物,无不灵验。
采艾
师旷规定,五日采艾占卜疾病。齐景公规定,五日百索悬臂及钗头符。
续命缕
午日用五彩丝线系在臂上,称为续命缕,可以辟兵和鬼,使人不生病。
角黍
屈原在午日投汨罗江,楚人用竹筒装米,投入水中祭祀他。有个叫欧回的人见到三闾大夫,说:“您祭祀的物品,大多被蛟龙夺走,需要用楝树叶包裹,用五彩丝线绑住,才能避免龙患。”所以后人制作角黍。还有一种说法是唐天宝年间,宫中在五日制作粉团角食,用小角弓射中的人才能吃,所以称为角黍。
竞渡
屈原在五日去世,楚人用船桨救他,称为竞渡。又说:五日投角黍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走,所以制作龙舟追逐。
五瑞
端阳日用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在瓶中,称为五瑞,可以辟除不祥。
五毒
蛇、虎、蜈蚣、蝎、蟾蜍,称为五毒。官府或绘制在宫扇上,或织在袍缎上,午日服用,可以辟瘟气。
赐枭羹
《郊祀志》记载:汉朝命令郡国进贡枭鸟,五日做成羹,赐给百官,因为是恶鸟所以吃掉,以辟除各种恶气。
浴兰汤
五月五日蓄兰为汤沐浴。《楚辞·离骚》中说:“浴兰汤兮沐芳华。”
天贶节
宋祥符四年,诏令六月六日天书再次降临,定为天贶节。
夏至数九
一九和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饮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带黄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赐肉
《汉书》记载:伏日诏令赐给诸郎肉,东方朔拔剑割肉,对他的同僚说:“伏日应该早归,请接受赐予。”随即怀揣肉离开。
三伏
立春、立夏、立冬都以相生而代。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所以到庚日必伏。因为庚是金。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秦穆公在这一天进献辟恶饼。
天中节
《提要录》记载:“端午为天中节。”又称为蒲节,因为这一天用菖蒲泛酒。
竹醉日
五月十日为竹醉日。这一天移植竹子容易成活。又三伏内砍伐竹子则不会蛀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夏-注解
天祺节:宋真宗将四月一日定为天祺节,可能与祈求天佑、国泰民安有关。
麦秋:《月令》中提到麦秋至,蔡邕解释为百谷以生为春,熟为秋,麦以夏为秋。
浴佛:王钦若在四月八日举行放生会,荆楚地区有建斋、作龙华会、浴佛的习俗。
小满:四月中小满后阴气生发,一日生一分,积三十分为一昼,为夏至。小满指万物生长稍得盈满。
霉:俗语有‘早间芒种晚间霉’,夏至落雨主重霉,小暑落雨主三霉。
躤柳:五月五日,士人在郊野或演武场走马较射,称为躤柳。
制百药:午日午时,头柄正掩五鬼,此时制百药无不灵验。
采艾:师旷制,五日采艾占病。齐景公制,五日百索悬臂及钗头符。
续命缕:午日以五彩丝系臂上,称为续命缕,辟兵及鬼,令人不病。
角黍:屈原午日投汨罗,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制为角黍。
竞渡: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称为竞渡。
五瑞:端阳日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插瓶中,称为五瑞,辟除不祥。
五毒:蛇、虎、蜈蚣、蝎、蟾蜍称为五毒,午日服用以辟瘟气。
赐枭羹:汉令郡国进枭鸟,五日为羹,赐百官,以辟诸恶。
浴兰汤:五月五日蓄兰为汤以沐浴,源自《楚辞·离骚》。
天贶节:宋祥符四年,诏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为天贶节。
夏至数九:夏至后数九,描述夏季炎热的变化。
赐肉:《汉书》记载伏日诏赐诸郎肉,东方朔拔剑割肉。
三伏:立春、立夏、立冬以相生而代,立秋以金代火,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
天中节:端午为天中节,又称蒲节,用菖蒲泛酒。
竹醉日:五月十日为竹醉日,移竹易活,三伏内斫竹则不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夏-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与节气、节日相关的各种习俗和仪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细致安排。从‘天祺节’到‘竹醉日’,每一个节日或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例如,‘天祺节’是宋真宗为祈求天佑而设立的节日,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命的重视。‘麦秋’则反映了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深刻理解,将麦子的成熟与秋季联系起来,显示了农业社会的智慧。
‘浴佛’和‘竞渡’等习俗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人物紧密相关。浴佛节源于佛教,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竞渡则与屈原的故事相关,反映了古人对忠臣的纪念和对正义的追求。
此外,‘制百药’和‘采艾’等习俗展示了古人对医药的重视,尤其是在特定时间进行药物制作和采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健康的关注。
‘续命缕’和‘五瑞’等习俗则带有浓厚的辟邪祈福色彩,五彩丝和五瑞花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不祥之物的避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节气和节日的习俗,还展示了古人对自然、宗教、历史和健康的综合理解,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习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