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原文

人身象天地。

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

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

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

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

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卫之中,以泄其气耳。

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

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

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顷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

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虚散越,此第一关也。

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

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

《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

故阴气有余则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

反此则危。

故医人者,慎毋越其阳而竭其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译文

人的身体象征着天地。

天中的阳气藏在地中的,称为元阳。

元阳外部的保护者称为浮阳,浮阳随着时间升降。

人的阳气藏在肾中并分布到全身,只有元阳固守在中部,不离开其位置。

因此太极图中心的白色圆圈,就是元阳,始终不动,阴阳的分界都在白圈之外。

所以发汗的药物,都是激发浮阳,使其从营卫中出来,以泄出气。

如果元阳一动,元气就会流失。

因此发汗过多,动摇了元阳,就会有亡阳的危险。

病情严重的人,出现喘息和呃逆,就有阳气越出的危险,这种危险都在顷刻之间,必须使用参附及重镇药物,以稳定病情。

因此治疗元气虚弱的人,使用升提发散的药物,最要防止阳虚散越,这是第一关。

至于阴气,不怕它上升,而怕它枯竭,枯竭则精液不分布,导致干燥和烈性,廉泉和玉英(指人体的某些部位)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糙。

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危害很快就会到来。

《内经》说:阴精所奉的人会长寿。

所以阴气有余则能上溉,阳气有余则能下固,这样的人无病,病也容易治愈。

反之则危险。

因此医生要谨慎,不要过度激发阳气而耗尽阴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注解

元阳:在中医理论中,元阳指的是人体内最根本的阳气,藏于肾中,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浮阳:浮阳指的是人体表面的阳气,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升降,与元阳相对。

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符号,代表宇宙的生成和变化,其中的白圈象征元阳,即不变的宇宙本源。

参附:参附是一种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元气不足等症状。

重镇之药:重镇之药指的是具有强烈镇静、安神作用的中药材,用于治疗严重的阳气外泄或元气虚弱。

阴精:在中医理论中,阴精指的是人体内的阴液,如血液、精液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观念,特别是元阳与浮阳的区别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元阳被视为生命的根本,藏于肾中,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浮阳则随外界环境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反应的体现。这种区分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宇宙本源和变化的思考。

文章中提到的太极图中心的白圈象征元阳,这一比喻巧妙地将宇宙哲学与人体生理结合起来,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外,文章还详细讨论了在治疗过程中如何保护元阳,避免因过度发汗等原因导致元阳外泄,从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通过对阴阳平衡的强调,本文不仅阐述了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在治疗疾病时,既要防止阳气过度外泄,也要注意保持阴液的充足,这种平衡观念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最后,文章引用了《内经》中的观点,强调了阴精的重要性,指出阴精充足则人健康长寿,反之则易患病。这一观点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阴阳升降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