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医道通治道论-原文
治身犹治天下也。
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
由乎天者,如夏商水旱之灾是也;
由乎人者,如历代季世之变是也。
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
由乎先天者,其人生而虚弱柔脆是也;
由乎后天者,六淫之害,七情之感是也。
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
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
后天之平凡,乃风寒暑湿火燥之疾,所谓外患也;
喜怒忧思悲惊恐之害,所谓内忧也。
治外患者以攻胜。
四郊不靖,而选将出师,速驱除之可也;
临辟雍而讲礼乐,则敌在门矣。
故邪气未尽,则轻而用补者,使邪气内入而亡。
治内伤者以养胜。
纲纪不正,而崇儒讲道,徐化导之可也;
若任刑罚而严诛戮,则祸益深矣。
故正气不足,而轻用攻者,使其正气消尽而亡。
然而大盛之世,不无玩民,故刑罚不废,则补中之攻也。
然使以小寇而遽起戎兵,是扰民矣。
故补中之攻,不可过也。
征诛之年,亦修内政,故教养不弛,则攻中之补也。
然以戎首而稍存姑息,则养矣。
故攻中之补,不可误也。
天下大事,以天下全力为之,则事不堕;
天下小事,以一人从容处之,则事不扰。
患大病以大药制之,则病气无余;
患小病以小方处之,则正气不伤。
然而施治有时,先后有序,大小有方,轻重有度,疏密有数,纯而不杂,整而不乱。
所用之药,各得其性,则器使之道。
所处之方,各得其理,则调度之法。
能即小以喻大,谁谓良医之法,不可通于良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医道通治道论-译文
治理身体就像治理天下一样。
天下的混乱,有的是由天造成的,有的是由人造成的。
由天造成的,比如夏商时期的水旱灾害;
由人造成的,比如历代末期的动乱。
而人的疾病,有的是先天造成的,有的是后天造成的。
先天造成的,比如人出生时就虚弱脆弱;
后天造成的,比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侵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影响。
先天的疾病,除非这个人善于调养和服用强效药物,否则难以避免早夭。
就像天生的混乱,除非有大圣大贤,否则难以平息。
后天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称为外患;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的伤害,称为内忧。
治疗外患要以攻为主。
如果四方不安定,就选派将领出兵,迅速驱除敌人即可;
如果敌人已经逼近城门,还在讲礼乐,那就晚了。
所以邪气未除时,轻易使用补药,反而会让邪气深入体内而导致死亡。
治疗内伤要以养为主。
如果纲纪不正,就推崇儒学、讲求道德,慢慢教化引导即可;
如果滥用刑罚、严加诛杀,反而会加深祸患。
所以正气不足时,轻易使用攻法,反而会让正气耗尽而导致死亡。
然而在盛世中,难免有玩忽职守的百姓,所以刑罚不能废除,这就是补中的攻法。
但如果因为小寇而轻易动用军队,那就是扰民了。
所以补中的攻法,不能过度使用。
在征讨的年代,也要修内政,所以教育不能松懈,这就是攻中的补法。
但如果对敌人稍有姑息,那就是养虎为患了。
所以攻中的补法,不能误用。
天下的大事,要用全天下之力去做,事情才不会失败;
天下的小事,可以由一个人从容处理,事情才不会混乱。
治疗大病要用强效药物,才能彻底消除病气;
治疗小病要用温和的药方,才不会伤害正气。
然而治疗要有时机,先后要有顺序,大小要有方法,轻重要有分寸,疏密要有节制,纯粹而不杂乱,整齐而不混乱。
所用的药物,要各得其性,这就是器使之道。
所用的药方,要各得其理,这就是调度之法。
能够从小事中领悟大道理,谁说良医的方法不能适用于良相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医道通治道论-注解
治身犹治天下:比喻治理个人身体与治理国家天下有相似之处,强调内外兼修、调和阴阳的重要性。
六淫:中医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七情:中医术语,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内伤。
四郊不靖:指国家边境不安宁,比喻外邪入侵。
辟雍:古代帝王讲学的地方,象征礼乐教化。
纲纪不正:指国家法度混乱,比喻人体内部失调。
补中之攻:中医术语,指在补益的同时适当使用攻邪的方法,以达到平衡。
攻中之补:中医术语,指在攻邪的同时适当使用补益的方法,以防止正气受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医道通治道论-评注
本文以治国之道喻治身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作者通过对比天下大乱与人体疾病的成因,指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内外兼修、调和阴阳。这种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理念,强调预防与调理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六淫’与‘七情’,分别代表外感病邪与内伤情绪,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作者通过‘四郊不靖’与‘纲纪不正’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外邪入侵与内部失调的危害,进一步强调了调和内外的重要性。
在治疗方法上,作者提出‘补中之攻’与‘攻中之补’的理念,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这种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也可引申为治国之道,即在治理国家时,既要注重法度严明,又要注重教化引导,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最后以‘天下大事’与‘天下小事’的对比,强调了处理问题时的轻重缓急。作者通过‘大药’与‘小方’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治疗疾病与治理国家的共通之处,即‘施治有时,先后有序,大小有方,轻重有度’。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强调平衡与适度。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医学与治国的论述,更是一篇蕴含深刻哲学思想的文章。它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医学与治国、个人与社会、微观与宏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文化中‘以小见大’的智慧。这种思想对后世的中医理论与实践、治国理念与政策制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