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

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原文

《食物本草》一书,养生家必需之物。然翻阅一过,即当置之。若留匕箸之旁,日备考核,宜食之物则食之,否则相戒勿用,吾恐所好非所食,所食非所好,曾睹羊枣而不得咽,曹刿鄙肉食而偏与谋,则饮食之事亦太苦矣。尝有性不宜食而口偏嗜之,因惑《本草》之言,遂以疑虑致疾者。弓蛇之为崇,岂仅在形似之间哉!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

○爱食者多食

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之时,并无《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食,性嗜酱,即不得其酱不食,皆随性之所好,非有考据而然。孔子于姜、酱二物,每食不离,未闻以多致疾。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崇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此即调剂君臣之法。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他物类是。

○怕食者少食

凡食一物而凝滞胸膛,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急宜消导。世间只有瞑眩之药,岂有瞑眩之食乎?喜食之物,必无是患,强半皆所恶也。故性恶之物即当少食,不食更宜。

○太饥勿饱

欲调饮食,先匀饥饱。大约饥至七分而得食,斯为酌中之度,先时则早,过时则迟。然七分之饥,亦当予以七分之饱,如田畴之水,务与禾苗相称,所需几何,则灌注几何,太多反能伤稼,此平时养生之火候也。有时迫于繁冗,饥过七分而不得食,遂至九分十分者,是谓太饥。其为食也,宁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则饥饱相搏而脾气受伤,数月之调和,不敌一朝之紊乱矣。

○太饱勿饥

饥饱之度,不得过于七分是已。然又岂无饕餮太甚,其腹果然之时?是则失之太饱。其调饥之法,亦复如前,宁丰勿啬。若谓逾时不久,积食难消,以养鹰之法处之,故使饥肠欲绝,则似大熟之后,忽遇奇荒。贫民之饥可耐也,富民之饥不可耐也,疾病之生多由于此。从来善养生者,必不以身为戏。

○怒时哀时勿食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

○倦时闷时勿食

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译文

《食物本草》这本书,是养生人士必备的读物。然而,翻阅一遍后,就应该把它放在一边。如果把它放在餐具旁边,每天准备参考,适宜吃的食物就吃,不适宜的就不吃,我担心的是,喜欢的食物不一定适合吃,适合吃的食物不一定喜欢,就像曾子看到羊枣却无法咽下,曹刿鄙视肉食却偏偏参与谋划,这样饮食的事情就太痛苦了。曾经有人因为身体不适合吃某种食物,却偏偏喜欢吃,因为受到《本草》的影响,结果因为疑虑而生病。弓蛇的祸害,难道仅仅在于形状相似吗?饮食和色欲,都是人的本性,想要通过饮食来养生,就应该不违背本性。

○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多吃

一生中喜欢吃的食物,就可以用来养身,不必再查阅《本草》。春秋时期,并没有《本草》,孔子喜欢吃姜,就不撤掉姜食,喜欢吃酱,没有酱就不吃,这都是随性所好,不是因为有考据才这样。孔子对于姜、酱这两种食物,每餐都不离,没听说因为多吃而生病。可见,喜欢吃的食物,多吃并不会造成祸害。但也有调剂君臣的方法,不可不知。“肉虽然多,但不能超过主食的量。”这就是调剂君臣的方法。肉与主食相比,主食是君,肉是臣;姜、酱与肉相比,肉是君,姜、酱是臣。虽然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但君臣的位置不能乱。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不喜欢吃的食物要少吃

凡是吃一种食物后感到胸口堵塞,无法消化的,就是病根,应该尽快疏导。世间只有让人昏眩的药物,哪有让人昏眩的食物呢?喜欢吃的食物,一定不会有这种问题,大多数都是不喜欢吃的食物。所以,不喜欢吃的食物就应该少吃,不吃更好。

○太饿时不要吃得太饱

想要调节饮食,首先要平衡饥饱。大约饿到七分时进食,这是适中的程度,太早则早,太晚则迟。然而,七分的饥饿,也应该给予七分的饱足,就像田里的水,一定要与禾苗相称,需要多少就浇灌多少,太多反而会伤害庄稼,这是平时养生的火候。有时因为繁忙,饿过七分还吃不到东西,甚至饿到九分十分,这就是太饿了。这时吃东西,宁可少吃,也不要多吃。多吃会导致饥饱相搏,脾气受伤,几个月的调和,敌不过一时的紊乱。

○太饱时不要饿着

饥饱的程度,不能超过七分。然而,难道没有因为贪吃太多,肚子确实饱了的时候吗?这就是吃得太饱了。调节饥饿的方法,也像前面一样,宁可多吃也不要少吃。如果说时间不长,积食难以消化,用养鹰的方法来处理,故意让肚子饿得快要断气,那就像大丰收之后,突然遇到大饥荒。穷人的饥饿可以忍受,富人的饥饿却难以忍受,疾病的产生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来善于养生的人,一定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生气或悲伤时不要吃东西

喜怒哀乐刚开始发作时,都不是进食的时候。然而,在高兴和快乐时还可以,在悲伤和愤怒时则绝对不可以。生气时吃东西容易下咽但难以消化,悲伤时吃东西难以消化也难以下咽,都应该暂时等一等,等到情绪稍微平息。饮食无论早晚,总要以进入肠道消化的时间为准。早吃而不消化,不如晚吃而立即消化。不消化就是问题,消化了就可以免去一餐的担忧。

○疲倦或烦闷时不要吃东西

疲倦时不要吃东西,防止打瞌睡。打瞌睡时食物会停在胃里,无法下咽。烦闷时不要吃东西,避免恶心。恶心时不仅食物无法下咽,还会引发呕吐。吃一种食物,一定要发挥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作用就能受益,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岂止是不受益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注解

食物本草:《食物本草》是一部关于食物药性的古籍,主要介绍各种食物的性味、功效及食用禁忌,是古代养生家的重要参考书。

羊枣:羊枣是一种古代食物,因其形状似羊角而得名,常被用作比喻难以得到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曹刿: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参与鲁国的军事决策。

弓蛇:弓蛇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常被用来比喻因误解或疑虑而产生的恐惧或疾病。

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姜: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孔子特别喜爱食用姜。

酱:酱是一种调味品,古代常用豆类发酵制成,孔子也特别喜爱食用酱。

瞑眩之药:瞑眩之药是指古代用来治疗眩晕或昏迷的药物,此处比喻不适合食用的食物。

饕餮: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物,常被用来比喻贪吃或暴饮暴食的行为。

养鹰之法:养鹰之法是指古代养鹰时控制其饮食的方法,此处比喻过度节食或饥饿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评注

《食物本草》作为一部古代养生经典,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性知识,还反映了古人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本文通过对《食物本草》的批判性思考,提出了饮食养生的新观点,强调饮食应顺应个人喜好和身体需求,而非盲目遵循书本知识。

文章首先指出,过度依赖《食物本草》可能导致饮食选择与实际需求脱节,甚至引发健康问题。作者通过引用孔子对姜和酱的喜好,说明个人喜好与饮食习惯的密切关系,强调饮食应顺应天性,而非拘泥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其次,文章提出了饮食调剂的“君臣”理论,认为饮食中的各种食物应有主次之分,不可随意颠倒。这一理论不仅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细化管理,也体现了古人对饮食平衡的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引发的健康问题。

文章还探讨了饮食与情绪的关系,指出在愤怒或悲伤时进食会影响消化,甚至引发疾病。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中关于情绪与消化系统关系的认识不谋而合,显示了古人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

最后,文章强调了饮食的节制与平衡,指出过度饥饿或过饱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通过比喻和举例,作者生动地阐述了饮食调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饮食的适度与规律。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食物本草》的批判性分析,提出了顺应天性、注重平衡的饮食养生观,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有益的饮食指导。文章语言简练,论证严密,体现了古代养生文化的智慧与深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调饮啜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8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