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原文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

斯言妄也,何则?

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也。

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

或者曰∶劳动贼之也。

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

或者曰∶思虑扰之也。

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

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

其老而,而死犹然也。

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

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

此其故何欤?

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

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者,元气也。

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报导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

其成形这时,已有定数。

譬如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息矣。

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

故终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

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而其中又有辨焉。

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

有因病而伤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

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

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者,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

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

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

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节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合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

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

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

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

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

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

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若欲与造化争权,而令天下之人终不死,则无是理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译文

养生的人说:天下的人,都可以不死。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人生从断奶以后,开始是婴儿,然后逐渐长大。

那么断绝嗜欲,可以不死吗?

有人说:劳动会伤害身体。

那么戒除劳动,可以不死吗?

有人说:思虑会扰乱心神。

那么摒弃思虑,可以不死吗?

如果真的能断绝嗜欲,戒除劳动,减少思虑,避免疾病和早逝是有可能的。

但即使老了,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何况四十岁以前,人们并非没有嗜欲、劳苦、思虑,但身体却在不断生长。

四十岁以后,即使没有嗜欲、劳苦、思虑,身体却在逐渐衰退。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生命,就像夏天的虫子一样短暂,我们嘲笑虫子的生死如此短暂,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是如此。

当人出生时,寿命就已经有了定数。

所谓的定数,就是元气。

元气看不见,摸不着,依附于气血之中,主宰着气血的运行。

当人成形时,寿命就已经有了定数。

就像把柴火放在火上,刚开始燃烧时火势微弱,时间久了火势就会变旺,柴火燃尽后,火也就熄灭了。

寿命长短的不同,就像柴火的坚硬与脆弱不同一样。

所以那些最终没有生病的人,是等到元气自然耗尽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寿终正寝。

至于生病的人,如果元气没有受损,即使病情严重也不会死;如果元气受损,即使病情轻微也会死。

这其中还有区别。

有些人是先伤了元气才生病的,这种情况是无法治愈的;

有些人是因病而伤了元气,这种情况必须提前预防;

也有些人是因误治而伤了元气;

还有些人元气虽然受损但不严重,仍然可以保全性命,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诊断病情、判断生死的人,不看病情的轻重,而看元气的存亡,这样就不会有失误。

那么元气究竟寄存在哪里呢?

五脏各有其真精,这是元气的分体。

而元气的根本所在,就是《道经》所说的丹田,《难经》所说的命门,《内经》所说的节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的开合都依赖于它,呼吸的出入也与之相关。

没有火却能令全身温暖,没有水却能令五脏滋润。

只要这里的一线生机未断,生命就不会终结,一切都依赖于此。

那么如果有疾病,如何保全元气呢?

元气虽然有自己的所在,但实际上与脏腑相连。

如果寒热攻补不得其法,就会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必然有一脏受到严重损害。

邪气侵入体内,精气无法接续,元气就会无所依附而受损。

所以人的全身,无处不应该小心保护,药物也不能轻易尝试。

至于预防的方法,只有高明的医生能在病发之前就考虑到,不让病情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使元气得以保全,自然能将邪气排出体外;

如果邪气强盛为害,就要趁元气未受损时,与邪气背水一战,决一胜负,不要等到事后后悔,这是神明般的医术。

如果想要与自然规律抗争,让天下的人都不死,那是不可能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注解

元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被认为是生命的基本能量和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它无形无质,但贯穿于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生命活动的源泉。

丹田:在道教和中医理论中,丹田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位于脐下三寸,被认为是元气聚集的地方,与人的生命力和健康密切相关。

命门:在中医理论中,命门位于腰部,是肾阳的根本,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密切相关,是元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间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与元气密切相关,五脏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元气的盛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评注

这段古文探讨了人的生命与元气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文章通过比喻和逻辑推理,阐述了元气在生命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元气是决定人生死的关键因素。

文章首先否定了‘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的观点,认为这是虚妄之言。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反问,探讨了嗜欲、劳动、思虑等因素对生命的影响,指出即使避免了这些因素,人仍然会老去和死亡。

文章进一步解释了元气的作用,认为元气是生命的定分,决定了人的生死。通过‘置薪于火’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元气与生命的关系,指出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

文章还讨论了元气与疾病的关系,认为元气不伤则病不死,元气伤则病轻亦死。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强调了元气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提出了保全元气的方法,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认为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还蕴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元气存亡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