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登吉(17世纪),明代学者,以编撰启蒙读物闻名。《幼学琼林》是其代表作。
年代:成书于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幼学琼林》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对仗工整的骈文体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混沌初开,乾坤始奠”。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一-岁时-原文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履端是初一元日,人日是初七灵辰。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
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
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金吾之不禁。
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号天中。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东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木,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南方之神曰祝融,居离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
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
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
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
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翌日、诘朝,言皆明日;榖旦、吉旦,悉是良辰。
片晌即谓片时,日曛乃云日暮。
畴昔、曩者,俱前日之谓;黎明、昧爽,皆将曙之时。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馀:夜者日之馀,冬者岁之馀,雨者晴之馀。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
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
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
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莩堪怜。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腾贵。
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夜寐夙兴,吾人之勤事。
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一-岁时-译文
爆竹一声响,旧岁被除去,桃符挂满千家万户,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是元旦,初七是人日,是灵辰。
元旦时献上《椒花颂》,祝愿长寿;元旦时饮用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
新年称为王春,去年称为客岁。
元宵节的灯火辉煌,像火树银花一样;元宵节的夜晚,星桥铁锁打开,金吾不禁。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是上巳节。
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
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初伏日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四月是麦秋,端午节是蒲节。
六月初六是天贶节,五月初五是天中节。
端午节赛龙舟,纪念屈原投江;重阳节登高,效仿桓景避灾。
五戊日举行鸡豚宴社,到处饮用治聋酒;七夕节牛郎织女渡河,家家穿乞巧针。
中秋节月光明亮,唐明皇曾亲自游月殿;重阳节风高,孟嘉的帽子落在龙山。
秦人年终祭神称为腊,所以至今十二月称为腊月;秦始皇的御讳是政,所以至今正月读作征。
东方的神是太皞,掌管春天,甲乙属木,木在春天旺盛,颜色是青色,所以春帝称为青帝。
南方的神是祝融,掌管夏天,丙丁属火,火在夏天旺盛,颜色是红色,所以夏帝称为赤帝。
西方的神是蓐收,掌管秋天,庚辛属金,金在秋天旺盛,颜色是白色,所以秋帝称为白帝。
北方的神是玄冥,掌管冬天,壬癸属水,水在冬天旺盛,颜色是黑色,所以冬帝称为黑帝。
中央戊己属土,颜色是黄色,所以中央帝称为黄帝。
夏至时阴气开始生长,所以白天逐渐变短;冬至时阳气开始生长,所以白天逐渐变长。
冬至到来时,葭灰飞扬;立秋到来时,梧桐叶落。
上弦月是月亮圆了一半,在初八、初九;下弦月是月亮缺了一半,在二十二、二十三。
月亮完全看不见称为晦,是三十日的名称;月亮重新出现称为朔,是初一的名称;月亮与太阳相对称为望,是十五日的名称。
初一是死魄,初二是旁死魄,初三是哉生明,十六是始生魄。
翌日、诘朝,都是指明天;榖旦、吉旦,都是指好时辰。
片晌就是片刻,日曛就是日暮。
畴昔、曩者,都是指前天;黎明、昧爽,都是指天快亮的时候。
一个月有三浣:初旬十天是上浣,中旬十天是中浣,下旬十天是下浣;学习有三馀:夜晚是白天的馀,冬天是年的馀,雨天是晴天的馀。
用手段愚弄人,称为朝三暮四;为了学习求进步,称为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把白天当作夜晚,晨昏颠倒。
自愧没有成就,称为虚延岁月;与人交谈,称为少叙寒暄。
可憎的是人情的冷暖;可厌的是世态的炎凉。
周末没有寒冷的年份,因为东周的懦弱;秦朝灭亡时没有温暖的年份,因为嬴氏的凶残。
泰阶星平稳称为泰平,时序调和称为玉烛。
歉收的年份称为饥馑之岁,丰收的年份称为大有之年。
唐德宗的饥荒年,醉人被视为祥瑞;梁惠王的凶年,野外的尸体令人怜悯。
丰年时的玉,荒年时的谷,比喻人品珍贵;柴火像桂木一样贵,食物像玉一样贵,比喻柴米价格高涨。
春天祈求丰收,秋天报答神灵,是农夫的常规;晚睡早起,是我们勤劳的表现。
青春不再,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日月流逝,有志之士应该等待时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一-岁时-注解
爆竹:爆竹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用来驱邪避凶的物品,通常在春节等喜庆日子燃放,以响声驱赶恶灵。
桃符:桃符是古代中国春节时挂在门上的装饰物,用以驱邪保平安,后来演变为春联。
椒花颂:椒花颂是古代元旦时献给君王的颂词,寓意长寿和吉祥。
屠苏酒:屠苏酒是古代元旦饮用的酒,据传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气。
火树银花:形容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
星桥铁锁:指元宵节夜晚开放的城门,允许人们自由出入。
中和节:古代农历二月初一的节日,象征春天的开始和万物复苏。
上巳辰:古代农历三月初三的节日,主要是水边祭祀和沐浴,以驱除不祥。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冷食的习俗。
天贶:农历六月初六的节日,意为天赐的节日。
天中: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端阳竞渡:端午节的传统活动,纪念屈原。
重九登高: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
五戊鸡豚宴社:古代社日祭祀活动,用鸡和猪作为祭品。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情人节,有牛郎织女的传说。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传统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主要习俗。
腊:古代年终祭祀的名称,后来指农历十二月。
太皞:东方之神,掌管春天。
祝融:南方之神,掌管夏天。
蓐收:西方之神,掌管秋天。
玄冥:北方之神,掌管冬天。
黄帝:中央之神,掌管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幼学琼林-卷一-岁时-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和习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对各个节日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文本中提到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的爆竹和桃符、端午的竞渡、中秋的赏月等,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仅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也强化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此外,文本还涉及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如五方神祇的设定,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尊重。
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和神话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他们对和谐生活的追求。这些传统和习俗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神话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展现,让我们能够从中窥见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