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大暑

大暑释义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降临于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3日之间,当太阳行至黄经120°时。其名中“暑”意指炎热,“大”则表明此时为一年中最酷热的时段。俗话说“大暑三伏天,烈日炎炎赛火焰”,描绘出这一时节的高温特点,也预示着暑气已达巅峰,是盛夏酷暑中的极致体现。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雷暴天气更为频繁,高温与湿热交织,形成独特的夏季气候。而伴随着骄阳似火的天气,农作物也迎来了成熟的高峰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

大暑习俗

大暑习俗源远流长,既饱含生活智慧,又富有文化韵味。在南方地区,人们常以食凤梨解暑祈福,凤梨因形似火炬,寓意“红红火火”,更有助于清热解暑,生津止渴。浙江温州一带流行“晒书”的风俗,大暑天光充足,人们将书籍、衣物晾晒以去潮防蛀,同时晒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而在福建一带,则有吃荔枝、熏伏茶的传统。荔枝香甜可口,象征着对生活美好的祝愿;伏茶则由草药熬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降火的功效,是应对高温的“良方”。此外,江淮地区亦流行饮伏羊汤,寓意驱邪避暑,增进健康。

大暑农事

大暑时节,农业进入全年最忙碌的阶段。早稻陆续收割,农民们抢抓晴天收获粮食;而晚稻处于移栽或返青阶段,需及时追肥、浇水以促进生长。南方地区的玉米、棉花则进入了结实期,需重点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北方的大豆、马铃薯、向日葵也步入生长旺季,科学田间管理是确保秋收的重要保障。

此外,大暑也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关键时期,需做好抗旱、防涝两手准备,以应对大暑时节频繁的暴雨和可能的洪涝灾害。

大暑养生

在大暑酷热难耐的天气里,养生尤为重要。作息上,应早睡早起,避开午间的高温,午睡可适当补充精力;运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强度不宜过大。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食材,如绿豆、冬瓜、苦瓜、西瓜等,同时配合姜、蒜等辛温食物,调和身体的寒热平衡。

面对高温天气,中暑风险增加,应多喝水、及时补充盐分,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此外,避免贪凉,如过量食用冰冷食物或频繁吹空调,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大暑宜忌

大暑饮食应遵循“清淡适量、补充水分”的原则,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黄瓜、番茄、桃子等,同时适量进食高蛋白食物以增强体力。应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的食品,尤其是生冷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肠胃功能。此外,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过久,方能助力安然度夏。

大暑日期计算

大暑的具体日期亦可通过计算公式得出:[Y×D+C]-L。其中Y为年份后两位,D为常数0.2422,C值根据世纪不同而变化(21世纪为20.651,20世纪为20.861),L为闰年数。以2090年为例计算:[90×0.2422+20.651]-[90/4]=42-22=20,故2090年大暑为7月22日。

需注意,特定年份如1927年和2009年的计算结果则需加1日,是为个别例外情况。

大暑谚语及诗歌

谚语如“大暑不种秋,来年嚷白头”,提醒农民们在此时需把握农时,完成关键农事;“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则表达了雨水充沛对丰收的积极影响。

诗歌方面,可引用唐代白居易的《大暑卧病书怀》:“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何人居此承炎热,偏是羸形受病容。”诗中刻画了大暑时节烈日炎炎的酷热与诗人卧病无奈的心境,令人感同身受。

此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大暑戏书》亦堪称应景:“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烦襟能解粽,疗饥不如金。”借炎热天气表现夏日生活的情趣与人们对清凉的向往,与大暑的酷热景象完美契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大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