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稻-原文
释名杜、糯。(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气味淘糯米水:甘、凉、无毒。
稻米:苦、温、无毒(一说味甘)。
主治稻米:霍乱烦渴。
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
或煮汁服。
消渴饮水。
治方同上。
下痢禁口。
用糯谷一程式,炒出白花,去壳,以姜汁拌湿,再炒为末。
每服一匙,开水送下。
三服即可止痢。
鼻血不止。
用糯米微炒黄,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同时少许入鼻中。
此方名“独圣散”。
自汗不止。
用糯米、小麦麸同炒,研为末。
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或煮猪肉蘸末食。
白带。
用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加醋、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饭前服,醋汤送下。
胎动不安,下黄水。
用糯米一合,黄芪、芎穷各五钱,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
腰痛虚寒。
用糯米二升,炒热装袋中,拴靠在腰痛处。
另以八角茴香研酒内服。
淘糯米水: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
糯稻花:阴干后供擦牙、乌须的配方使用。
稻秆:消渴饮水。
取稻秆中心烧灰,每以开水泡灰一合,澄清后饮下。
喉痹肿痛。
用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吐出痰涎即愈。
下血成痔。
用稻秆烧灰淋汁,热2浸洗三、五度,可愈。
汤火伤。
用稻秆灰冷水中淘七遍,带湿摊伤处,药干即换。
若是湿疮,则将稻秆灰淘后焙干,加油调涂。
三、五次可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稻-译文
解释‘杜’和‘糯’(本草中所指的稻,除去糯的部分来说明)。
气味方面,淘糯米的水:味道甜,性质凉,没有毒性。稻米:味道苦,性质温,没有毒性(另一种说法是味道甜)。
主治:稻米可以治疗霍乱引起的口渴。使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蜂蜜一合,研成汁分次服用。或者煮汁服用。也可以治疗消渴引起的饮水过多。治疗方法与上述相同。治疗下痢时禁食。使用糯谷一程式,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成末。每次服用一勺,用开水送下。服用三次就可以止痢。治疗鼻出血不止。将糯米微炒至黄色,研成末,每次服用二钱,用新鲜的水调和后服用,同时少许放入鼻中。这个方子名叫‘独圣散’。治疗自汗不止。将糯米和小麦麸一起炒,研成末。每次服用三钱,用米汤送下。或者煮猪肉蘸着末吃。治疗白带。将糙糯米和花椒等量,炒成末,加醋和糊做成像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饭前服用,用醋汤送下。治疗胎动不安,下黄水。使用糯米一合,黄芪、芎穷各五钱,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用。治疗腰痛虚寒。使用糯米二升,炒热后装进袋子中,绑在腰痛的地方。另外,将八角茴香研成末,加入酒中服用。
淘糯米的水:可以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糯稻花:阴干后可以用来擦牙、染须的配方。稻秆:可以治疗消渴饮水。取稻秆中心烧成灰,每次用开水泡一合灰,澄清后饮用。喉咙肿痛。用稻草烧取烟灰,用醋调和后吹入鼻中或灌入喉咙中,吐出痰涎后就会痊愈。下血成痔。用稻秆烧成灰后浸泡出汁,热水浸泡三次、五次,可以治愈。汤火伤。用稻秆灰在冷水中淘洗七遍,带着湿气敷在伤处,药干了就更换。如果是湿疹,则将稻秆灰淘洗后晾干,加油调和后涂抹。三、五次就可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稻-注解
杜:杜在这里指的是稻的一种品种,即粳稻,与糯稻相对。在古代,稻谷根据其性质和用途被分为糯和粳两大类。糯稻的米粒粘性较大,而粳稻的米粒则较为松散。
糯:糯指的是糯稻,糯稻是一种稻谷品种,其特点是米粒粘性大,口感软糯。在古代,糯稻常用于制作酒、糕点等食品。
本草:本草是指古代医学著作中关于草药的部分,如《神农本草经》等,其中记载了各种草药的名称、性味、功效等。
稻:稻是指稻谷,即水稻,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气味:气味在这里指的是草药的性味,即味道和气味,是中医理论中用来判断草药性质和功效的重要依据。
淘糯米水:淘糯米水是指用水冲洗糯米后所得的水,古代认为其具有药用价值。
甘:甘指的是味道甜,是中医理论中草药味道的一种。
凉:凉指的是性质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无毒:无毒指的是草药对人体没有毒性。
主治:主治是指草药的主要治疗作用或适应症。
霍乱: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呕吐、腹泻为特征。
烦渴:烦渴是指口渴难耐的症状。
蜜:蜜指的是蜂蜜,古代常用于调和药物。
糯米:糯米是指糯稻的米粒,常用于制作糕点、酒等。
程式:程式在这里指的是一定量的度量单位,一程式在这里指一定量的糯谷。
姜汁:姜汁是指生姜榨取的汁液,具有温中散寒、止呕等功效。
独圣散:独圣散是一种古代方剂名,由糯米微炒黄和少量其他成分组成,用于治疗鼻血不止。
自汗:自汗是指不因外界气候或运动而自发出汗的症状。
小麦麸:小麦麸是指小麦的皮层,常用于中医食疗。
糙糯米:糙糯米是指没有去皮的糯米,保留了米粒的外层皮层。
花椒:花椒是一种香料,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
黄芪:黄芪是一种草药,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
芎穷:芎穷可能是芎穷草的误写,芎穷草是一种草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功效。
八角茴香:八角茴香是一种香料,也具有药用价值,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
阴干:阴干是指将草药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保持其药效。
梧子:梧子是指梧桐子的种子,古代常用于制作丸药。
煎:煎是指将草药加水煮沸,使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
拴靠:拴靠是指将草药装在布袋中,固定在患处。
喉痹:喉痹是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痔:痔是指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
汤火伤:汤火伤是指被热水或火焰烫伤。
湿疮:湿疮是指皮肤湿润、瘙痒的皮肤病。
淋汁:淋汁是指将草药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澄清:澄清是指使液体变得清澈,去除杂质。
吹鼻中:吹鼻中是指将药物吹入鼻腔中。
灌入喉中:灌入喉中是指将药物灌入喉咙中。
吐出痰涎:吐出痰涎是指通过呕吐排出痰液。
淋洗:淋洗是指用药物的水溶液冲洗患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稻-评注
释名杜、糯。(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此句点明了杜糯的名称由来,即本草中所指的稻去掉了糯的部分,专指糯性稻米。这反映了古人对糯米的特性和用途有明确的区分,糯性稻米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食材。
气味淘糯米水:甘、凉、无毒。稻米:苦、温、无毒(一说味甘)。
此处介绍了糯米水和稻米的气味和毒性。糯米水性甘凉,无毒,适合用来治疗霍乱烦渴等病症;稻米味苦,性温,同样无毒,但口感与糯米不同,用途也有所区别。这体现了古人对食材性质的认识和利用,强调食材的药效与口感、性质的关系。
主治稻米:霍乱烦渴。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消渴饮水。治方同上。下痢禁口。用糯谷一程式,炒出白花,去壳,以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三服即可止痢。
这段描述了糯米和糯谷在医疗上的应用。糯米可以用来治疗霍乱和消渴,糯谷则可以治疗下痢。这些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的原理。
鼻血不止。用糯米微炒黄,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同时少许入鼻中。此方名“独圣散”。
这里提到了糯米治疗鼻血的方剂“独圣散”,体现了古人对食材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糯米在此方中起到收敛止血的作用,展现了古人对食物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
自汗不止。用糯米、小麦麸同炒,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此句介绍了糯米和小麦麸治疗自汗的方法,显示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注重食物的配伍和协同作用,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白带。用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加醋、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饭前服,醋汤送下。
这段描述了糙糯米和花椒治疗白带的方剂,体现了古人对食材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和利用,以及中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芪、芎穷各五钱,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
此处介绍了糯米与黄芪、芎穷等药材合用治疗胎动不安和下黄水的方剂,反映了古人对孕期保健和调理的认识。
腰痛虚寒。用糯米二升,炒热装袋中,拴靠在腰痛处。另以八角茴香研酒内服。
这段描述了糯米和八角茴香治疗腰痛虚寒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食物和药材的联合应用,以及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
淘糯米水: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
此句说明了淘糯米水的功效,包括益气、止烦渴霍乱和解毒,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和利用。
糯稻花:阴干后供擦牙、乌须的配方使用。
糯稻花在古时被用来制作擦牙和乌须的配方,显示了古人对食材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稻秆:消渴饮水。取稻秆中心烧灰,每以开水泡灰一合,澄清后饮下。
稻秆被用来治疗消渴饮水,体现了古人对农作物废弃物的再利用,以及对食物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
喉痹肿痛。用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吐出痰涎即愈。
此句介绍了稻草治疗喉痹肿痛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食物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下血成痔。用稻秆烧灰淋汁,热2浸洗三、五度,可愈。
稻秆灰淋汁被用来治疗下血成痔,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创新。
汤火伤。用稻秆灰冷水中淘七遍,带湿摊伤处,药干即换。
此句介绍了稻秆灰治疗汤火伤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食物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创新。
若是湿疮,则将稻秆灰淘后焙干,加油调涂。三、五次可愈。
对于湿疮的治疗,古时采用稻秆灰焙干后加油调涂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食物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