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大寒

大寒释义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之间,当太阳运行至黄经300°时即为大寒。大寒意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俗语称“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表明此时的严寒气候达到了极点,同时也是冬季的结束阶段,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

北方大地冰封雪飘,南方也感受到彻骨寒意。大寒过后,寒冷天气逐渐减弱,为立春的到来做好准备。

大寒习俗

大寒的习俗多与迎新年和御寒进补有关。在北方地区,家家户户会制作年糕或蒸馒头,准备过年所需的食物;有些地方还会宰杀年猪,制作腊肉和香肠,储存年货。南方地区则流行吃糯米饭、炖鸡汤等温补食物,寓意来年健康幸福。

此外,大寒时节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因大寒常与腊八节接近,腊八粥由多种谷物、豆类和果干熬制而成,既美味又富含营养,能驱寒健体。部分地区还有“打春牛”的仪式,以象征春耕的开始和对丰收的祈愿。

大寒农事

大寒是全年农事的收尾阶段,北方地区已进入农闲期,但需注意大棚蔬菜的保温、防冻工作,同时为春耕做好农具、种子和肥料的储备。

南方地区,冬小麦、油菜等作物需做好防寒管理,以减少低温对作物的冻害。此外,大寒是冬季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果农需修剪果树枝干、清理果园,为来年的果实生长做好准备。

大寒养生

大寒时节气温极低,养生需以“温阳养肾”为主。饮食宜温补为主,多吃羊肉、牛肉、山药、红枣等温热性质的食材,同时搭配枸杞、桂圆等滋补食材,以增强身体抵御严寒的能力。

起居方面,应早睡晚起,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颈部、腰部和脚部的保暖。运动宜选择缓和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大寒后天气干燥,需多喝水或滋补汤品,如姜枣汤、银耳羹,以防皮肤干裂和咽喉不适。

大寒宜忌

大寒时节饮食宜以温热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和寒凉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者,需预防寒气引发的感冒和关节疼痛。此外,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保持精力充沛迎接春天的到来。

大寒谚语及诗歌

大寒谚语如“大寒不寒,人马不安”,表明大寒时节若不够寒冷,来年可能出现气候异常;“大寒过后天渐暖,风调雨顺春来早”则反映了大寒后的气候转变与春耕的关系。

诗歌方面,可引用清代郑燮的《大寒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通过描写大寒时节的清冷与孤寂,展现了冬季极寒天气的特征与意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大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