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原文

释名枸 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此方名“四神丸”。壮筋骨,补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 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赤眼肿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风虫牙痛。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 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 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目涩有翳。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五劳七伤,房事衰弱。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译文

释名:枸杞、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此方名‘四神丸’。能强壮筋骨,补充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对骨蒸烦热(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有疗效。

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用于治疗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适用于赤眼肿痛。

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用于治疗小便出血。

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适用于风虫牙痛。

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过。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目涩有翳。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五劳七伤,房事衰弱。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每日食用,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注解

枸:指枸杞,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肾、润肺、明目的功效。

棘:指刺,这里可能是指枸杞的刺,指枸杞的枝条或果实上的刺。

苦杞:指味道苦的枸杞,可能是指未成熟的枸杞或经过特殊处理的枸杞。

甜菜:指甜菜,一种蔬菜,与枸杞不同,但在这里可能是指枸杞的甜味。

天精:古代对某些药材的美称,意指其珍贵和神奇。

地骨:指地骨皮,即枸杞的根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退蒸的功效。

地节:指地骨皮,与“地骨”同义。

地仙:古代对某些药材的美称,意指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却老:指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羊乳:指羊奶,在这里可能是指用羊奶来制作药酒。

仙人杖:古代对某些药材的美称,意指其具有神奇的疗效。

西王母杖:古代对某些药材的美称,可能是指具有长寿或神奇功效的药材。

蜀椒:指四川花椒,一种香料,也具有药用价值,有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

小茴香:一种香料和药用植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芝麻:一种油料作物,其种子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川楝肉:指川楝树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的功效。

熟地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白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白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炼蜜:经过炼制的蜂蜜,用于制作药丸。

糯米:一种稻米,常用于制作酒和糕点。

细曲:用于酿酒的微生物发酵剂。

骨蒸烦熟:中医术语,指骨蒸潮热,身体虚热。

防风: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杜仲: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萆: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赤眼肿痛:中医术语,指眼睛红肿疼痛。

新地骨皮:指新鲜的地骨皮,用于新鲜榨汁或煎煮。

风虫牙痛:中医术语,指因风邪或虫邪引起的牙痛。

口舌糜烂:中医术语,指口腔或舌头的溃疡。

柴胡: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的功效。

浆水:用豆类或谷物发酵制成的液体,具有调味和药用价值。

痈疽恶疮:中医术语,指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细穰:指某些植物的细小纤维,这里可能是指地骨皮的纤维。

桑叶:桑树的叶子,具有清热润肺、明目的功效。

五劳七伤:中医术语,指多种疾病或身体虚弱的表现。

粳米:一种稻米,常用于煮粥。

豉汁:用豆类发酵制成的调味汁。

鸡眼:一种皮肤病变,表现为硬皮或角质层增厚。

翳:中医术语,指眼睛中的障翳,影响视力。

桑叶裹悬阴地一夜:一种传统方法,将桑叶包裹枸杞叶,悬挂在阴凉处过夜,可能用于增加药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评注

释名部分,首先介绍了枸杞的多种别称,如‘枸棘’、‘苦杞’等,这些名称反映了枸杞在古代的多样用途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天精’、‘地骨’等名称则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植物的神秘化。

‘气味苦、寒、无毒’一句,是对枸杞性质的描述。‘苦’字表明其药性偏寒,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这是古代医学家对药物进行药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主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一句,点明了枸杞的主要功效,即补益肝肾,明目。这反映了古代中医理论中‘肝肾同源’的观点。

‘四神丸’的制作方法,展示了古代药物的炮制技术。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其中,‘和’字表明了药物的混合使用,体现了中医的综合性治疗思想。

‘地骨酒’的制作方法,不仅说明了枸杞根的药用价值,还展示了古代酿酒技术。‘骨蒸烦熟’等病名,体现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和认识。

‘地仙散’和‘地骨皮汤’等方剂,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药物的内服和外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男子下疳’、‘妇女阴肿或生疮’等病名,说明了枸杞在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中的应用。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男女疾病的关注。

‘痈疽恶疮’、‘足趾鸡眼’等病名,展示了枸杞在治疗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以穰敷贴患处’、‘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等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的外科治疗技术。

‘目涩有翳’、‘五劳七伤’等病名,说明了枸杞在治疗眼科疾病和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等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神秘色彩和对自然界的利用。

‘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等方剂,展示了枸杞在食疗中的应用。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饮食与健康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木部-枸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24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