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八-原文
地理二
河南道,盖古豫、兗、青、徐之域,汉河南、弘农、颍川、汝南、陈留、沛、 泰山、济阴、济南、东莱、齐、山阳、东海、琅邪、北海、千乘、东郡,及梁、楚、 鲁、东平、城阳、淮阳、菑川、高密、泗水等国,暨平原、渤海、九江之境。
洛、 陕负河而北,为实沈分;负河而南,虢、汝、许及新郑之地,为鹑火分;郑、汴、 陈、蔡、颍为寿星分;宋、亳、徐、宿、郓、曹、濮为大火分;兗、海、沂、泗为 降娄分;青、淄、密、登、莱、齐、棣为玄枵分;滑为娵訾分;濠为星纪分。
为府 一,州二十九,县百九十六。
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峄、嵩高、泰岳。
其大川:伊、洛、汝、颍、沂、泗、淮、济。
厥赋:绢、施、绵、布。
厥贡:丝布、 葛、席、埏埴盎缶。
东都,隋置,武德四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曰东都,光宅元年曰 神都,神龙元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曰东京,上元二年罢京,肃宗元年复为东都。
皇城长千八百一十七步,广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 曲折以象南宫垣,名曰太微城。
宫城在皇城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 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卫,曰紫微城,武后号太初宫。
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听政。
都城前 直伊阙,后据中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 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连苑,北自东城而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万五千五十步, 其崇丈有八尺,武后号曰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
土贡:文绫、缯、縠、丝葛、埏埴盎 缶、苟杞、黄精、美果华、酸枣。
户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口百一十八万三千九 十二。
县二十:有府三十九,曰武定、复梁、康城、柏林、岩邑、阳樊、王阳、永 嘉、邵南、慕善、政教、巩洛、伊阳、怀音、轵城、洛汭、郏鄏、伊川、洛泉、通 谷、颍源、宜阳、金谷、王屋、成皋、夏邑、原邑、原城、鹤台、函谷、千秋、同 轨、饯济、温城、具茨、宝图、钧台、承云、轩辕。
河南,赤。垂拱四年析河南、 洛阳置永昌县。永昌元年更河南曰合宫。长安二年省永昌。神龙元年复曰河南,二 年又曰合宫,唐隆元年复故名。
有洛漕新潭,大足元年开,以置租船。龙门山东抵 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宝十载,尹裴迥置。
有瀍水,避武宗名曰吉水,宣宗立,复 故名。
洛阳,赤。天授三年析洛阳、永昌置来庭县,长安二年省。神龙二年更洛阳 曰永昌,唐隆元年复故名。
偃师,畿。天宝七载,尹韦济以北坡道迂,自县东山下 开新道通孝义桥。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阳故关。
巩,畿。有洛口仓。
缑氐,次赤。 贞观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复置。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来山,天祐元年 更名。东南有轩辕故关。
阳城,畿。武德四年,王世充伪令王雄来降,以阳城、嵩 阳、阳翟置嵩州,又析三县地置康城县。贞观三年州废,省康城。万岁登封元年将 封嵩山,改阳城曰告成。神龙元年复故名,二年复为告成。天祐二年更名阳邑。有 测景台,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说刻石表焉。
登封,畿。本嵩阳,贞观十七年 省入阳城。永淳元年营奉天宫,分阳城、缑氏复置,二年省。光宅元年复置。万岁 登封元年更名,神龙元年曰嵩阳,二年复曰登封。嵩山有中岳祠,有少室山;有三 阳宫,圣历三年置。
陆浑,畿。有鸣皋山。有汉故关。
伊阙,畿。北有伊阙故关。 有陆浑山,一名方山。
新安,畿。义宁二年以县置新安郡。武德元年曰谷州,以熊 州之渑池隶之,并析置东垣县。四年省东垣。贞观元年来属。有长石山。
渑池,畿。 贞观元年徙谷州来治。西五里有紫桂宫,仪凤二年置。调露二年曰避暑宫,永淳元 年曰芳桂宫,弘道元年废。
福昌,畿。本宜阳。义宁二年以宜阳、渑池、永宁置宜 阳郡,武德元年曰熊州。二年更宜阳曰福昌,因隋宫为名。四年以洛州之寿安隶之。 贞观元年州废,以福昌、永宁二县隶谷州。六年徙谷州来治。八年以虢州之长水隶 之。显庆二年州废,以福昌、永宁、长水来属。西十七里有兰昌宫;有故隋福昌宫, 显庆三年复置。有女几山。
长水,畿。本长渊,隶弘农郡,义宁元年更名。武德元 年隶虢州,贞观八年隶谷州,显庆二年来属。有锡。西有高门关、松阳故关、鹈鹕 故关。
永宁,畿。本熊耳,义宁二年更名,隶宜阳郡。武德三年以永宁、崤置函州。 八年州废,以永宁隶熊州,崤隶陕州。西五里有崎岫营,西三十三里有兰峰宫,皆 显庆三年置。
寿安,畿。初隶谷州,贞观七年来属。西二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 年置。西南四十里万安山有兴泰宫,长安四年置,并析置兴泰县,神龙元年省。有 锦屏山,武后所名。
密,畿。武德三年以县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县。四年州 废,省零水、洧源,以密隶郑州。龙朔二年来属。有羽山。
河清,畿。本大基,武 德二年置,隶怀州,八年省。咸亨四年析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复 置,并置柏崖县,寻省柏崖。先天元年更名。会昌三年隶孟州,寻还属,后废。咸 通中复置。有柏崖
仓。颍阳,畿。本武林,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开元 十五年更名。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锺乳,贞观七年采。伊阳,畿。先天元年 析陆浑置。有太和山。有银、铜、锡。伊水有金。王屋。畿。武德元年更名邵伯, 隶邵州。贞观元年州废,隶怀州。显庆二年复故名,来属。有王屋山。
汝州临汝郡,雄。本伊州襄城郡,贞观八年更州名,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 施。户六万九千三百七十四,口二十七万三千七百五十六。县七:有府四,曰龙兴、 鲁阳、梁川、郏城。梁,望。本承休。又有梁县在西南四十五里。贞观元年省梁, 更承休曰梁。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又有黄女汤。高宗置温泉顿。有石楼 山、永仁山。郏城,紧。鲁山,上。王世充置鲁州,武德四年废。俄以鲁山、滍阳 复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滍阳,以鲁山来属,有尧山。有银。有汉故关。叶, 紧。本隶许州,武德四年以县置叶州,五年州废,隶北澧州。贞观八年隶鲁州,州 废,隶许州。开元三年,以叶、襄城及唐州之方城、豫州之西平、许州之舞阳置仙 州,二十七年州废,县还故属,未几以叶来属。大历四年复以叶、襄城置仙州,又 析置仙凫县,以许州之舞阳、蔡州之西平、唐州之方城隶之。五年州废,省仙凫, 余县皆还故属。有黄城山、白石山。襄城,望。武德元年以县置汝州,并置汝坟、 期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汝坟、期城,以襄城隶许州,开元二十七年来属,二 十八年还隶许州,天宝七载复来属。龙兴,上。本湍阳,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省。 证圣元年析郏城、鲁山复置,曰武兴。神龙元年更名中兴,寻又更名。临汝。上。 先天元年置。有清暑宫,在鸣皋山南,贞观中置。
右都畿采访使,治东都城内。
陕州陕郡,大都督府,雄。本弘农郡,义宁元年置。武德元年曰陕州。三年兼 置南韩州,四年废南韩州。天宝元年更郡名。天祐元年为兴唐府,县次畿、赤。哀 帝初复故。土贡:麰麦、栝蒌、柏实。户二万九百五十八,口十七万二百三十八。 县六:府十五,曰曹阳、崇乐、华望、安城、桃林、夏台、万岁、安戎、河北、忠 孝、上阳、底柱、夏川、望陕、古亭。陕,望。有大阳故关,即茅津,一曰陕津, 贞观十一年造浮梁;有南、北利人渠,南渠,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幸,使武候将军丘 行恭开;有陕城宫;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引 水入城,以代井汲;有太原仓;有岘山。峡石,上。本崤,义宁二年省,武德元年 复置。贞观十四年移治峡石坞,因更名。有底柱山,山有三门,河所经,太宗勒铭; 有绣岭宫,显庆三年置;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以赤雀见置。灵宝,望。本桃林, 义宁元年隶虢郡,武德元年来属。天宝元年获宝符于县南古函谷关,因更名。有浢 津,义宁元年置关,贞观元年废关,置津;有桃源宫,武德元年置。夏,望。本隶 虞州,贞观十七年隶绛州,大足元年来属,寻还隶绛州,乾元三年复来属。芮城, 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乐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以永乐隶鼎州,芮城、 河北来属。平陆。望。本河北,隶蒲州,贞观元年来属。天宝元年,太守李齐物开 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陆”,因更名。三门西有盐仓,东有集津仓。 有瑟瑟穴,有银穴三十四,铜穴四十八,在覆釜、三锥、五冈、分云等山。
虢州弘农郡,雄。本虢郡,治卢氏。义宁元年,析隋弘农郡三县置。贞观八年 徙治弘农。天宝元年更郡名。土贡:施、瓦砚、麝、地骨皮、梨。户二万八千二百 四十九,口八万八千八百四十五。县六:有府四,曰鼎湖、全节、金门、开方。弘 农,紧。本隋弘农郡,义宁元年曰凤林,领弘农、阌乡、湖城。武德元年曰鼎州, 因鼎湖为名。贞观八年州废,县皆来属。神龙初避孝敬皇帝讳,曰恒农,开元十六 年复故名。南七里有渠,贞观元年,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阌乡,望。贞观元年 来属。有潼关、大谷关,武德二年废;有凤陵关,贞观元年废;有轩游宫,故隋别 院宫,咸亨五年更名。湖城,望。义宁元年置。乾元三年更名天平,大历四年复旧。 有故隋上阳宫,贞观初置,咸亨元年废。县东故道滨河,不井汲,马多渴死,天宝 八载,馆驿使、御史中丞宋浑开新路,自稠桑西由晋王斜。有熊耳山;覆釜山,一 名荆山。硃阳,上。龙朔元年隶商州,万岁通天二年隶洛州,后来属。有铁。玉城, 上。义宁元年置。卢氏。上。武德元年置。南有硃阳关,武德八年废。
滑州灵昌郡,望。本东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方纹绫、纱、绢、席、酸枣 人。户七万一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二万二千七百九。县七:有宜义军,大历七年 置,本永平。十四年徙屯蔡州,兴元元年复还。贞元元年曰义成军,光启二年更名。 白马,望。卫南,紧。匡城,望。有长垣县,贞观八年省。韦城,望。王世充置燕 州,伪刺史单宗来降,复为县。胙城,紧。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县。四年州 废,省南燕,以胙城来属。酸枣,望。本隶东梁州。武德三年析酸枣、胙城置守节 县,四年省。贞观八年州废,来属。灵昌。
紧。王世充置兴州,世充平,废。
郑州荥阳郡,雄。武德四年置,治虎牢城。贞观七年徙治管城。土贡:绢、龙莎。户七万六千六百九十四,口三十六万七千八百八十一。县七:管城,望。武德四年以管城、中牟、原武、阳武、新郑置管州,并置须水、清池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须水、清池,以管城、原武、阳武、新郑来属。有仆射陂,后魏孝文帝赐仆射李冲,因以为名。天宝六载更名广仁池,禁渔采。荥阳,上。天授二年析置武泰县,隶洛州,寻省,更荥阳曰武泰。万岁通天元年复为荥阳,又别置武泰县,二年省,更荥阳曰武泰。神龙元年复故名,二年来属。荥泽,望。原武,紧。本原陵,唐初更名,复汉旧。阳武,望。本原武城,武德四年置。新郑,望。中牟。紧。本圃田,武德三年更名,以县置牟州。四年州废,隶管州。贞观元年隶汴州,龙朔二年来属。
颍州汝阴郡,上。本信州,武德四年置,六年更名。土贡:施、绵、糟白鱼。户三万七百七,口二十万二千八百九十。县四:汝阴,紧。武德初有永安、高唐、永乐、清丘、颍阳等县,六年省永安、高唐、永乐,贞观元年省清丘、颍阳,皆入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引润水溉田二百顷,永徽中,刺史柳宝积修。颍上。上。下蔡,上。武德四年置涡州,八年州废。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鸡陂,六十里有黄陂,东北八十里有湄陂,皆隋末废,唐复之,溉田数百顷。沈丘。中。本阝州,领沈丘、宛丘。唐初州废,以宛丘隶陈州,沈丘来属。后省沈丘入汝阴,神龙二年复置。
许州颍川郡,望。土贡:绢、席、柿。户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七,口四十八万七千八百六十四。县九:长社,望。本颍川,隶汴州。武德四年更名,来属。州又领黄台、氵隐强二县,贞观元年省入焉。绕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节度使高瑀立以溉田。长葛,紧。有小陉山。阳翟,本畿。初隶嵩州,贞观元年来属,龙朔二年隶洛州,会昌三年复来属。有具茨山。许昌,上。鄢陵,上。扶沟,望。武德四年以县置北陈州,是年州废,隶洧州。临颍,上。贞观元年省繁昌县入焉。有讲武台,本尚书台,马融讲书之地,显庆二年,高宗大阅于此,更名。舞阳,上。本北舞,隶道州。贞观元年来属,寻废。开元四年复置,更名。有铁。郾城。望。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置道州。贞观元年州废,省邵陵、西平入郾城,隶蔡州。建中二年以郾城、临颍,陈州之溵水置溵州。贞元二年州废,县还故属。元和十二年复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置溵州。长庆元年州废,县还隶蔡州,是年,以郾城来属。
陈州淮阳郡,上。土贡:绢。户六万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四十万二千四百八十六。县六:有忠武军,贞元元年置于许州。天复元年徙屯。宛丘,紧。武德元年析置新平县,八年省。太康,紧。贞观元年省扶乐县入焉。项城,上。武德四年置,以项城、铜阳、南顿、溵水置沈州,并置颍东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颍东入项城,以溵水来属。溵水,上。建中二年隶溵州,兴元二年州废,来属。南顿,上。武德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复置,曰光武,以县有光武祠名。景云元年复故名。西华。上。武德元年更名箕城,贞观元年省入宛丘。长寿元年复置,曰武城。神龙元年又曰箕城,景云元年复故名。有邓门废陂,神龙中,令张余庆复开,引颍水溉田。
蔡州汝南郡,紧。本豫州,宝应元年更名。土贡: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龟甲、双距、溪等绫。户八万七千六十一,口四十六万二百五。县十:汝阳,紧。贞元七年析汝阳、朗山、上蔡、吴房置汝南县,元和十三年省。朗山,上。本隶北朗州,贞观元年隶蔡州。遂平,上。本吴房,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元和十二年更名,权隶唐州,长庆元年复来属。上蔡,紧。新蔡,中。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省舒城入沈丘。褒信,中。天祐中更曰包孚。新息,上。武德四年以县置息州,并置淮川、长陵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淮川入真阳,长陵入褒信,以新息来属。有珉玉坑,岁出贡玉。西北五十里有隋故玉梁渠,开元中,令薛务增浚,溉田三千余顷。真阳,上。载初元年曰淮阳,神龙元年复故名。平舆,中。王世充置舆州,武德七年州废。贞观元年省入新蔡,天授二年复置。西平。上。武德初置,贞观元年省。天授二年分郾城复置,寻又废。开元四年复置。
汴州陈留郡,雄。武德四年以郑州之浚仪、开封,滑州之封丘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县六:有宣武军,建中二年置于宋州。兴元元年徙屯。浚仪,望。故县陷李密,县民王要汉率豪族置县,自为令。高祖因之,复置汴州,并置小黄、新里二县,贞观元年省二县。开封,望。贞观元年省入浚仪,延和元年析浚仪、尉氏复置。有湛渠,载初元年引汴注白沟,以通曹、兗赋租。有福源池,本蓬池,天宝六载更名,禁渔采。尉氏,望。本隶颍川郡,王世充置尉州。武德四年废,以尉氏、扶沟、焉陵置洧州,并置康阴、新汲、宛陵、归化四县。贞
观元年州废,省康阴、宛陵、新汲、归化,以扶沟、焉陵隶许州, 尉氏来属。
封丘,紧。雍丘,望。本隶梁郡。武德四年,以雍丘、陈留、圉城、襄 邑、外黄、济阳置杞州。贞观元年州废,省济阳、圉城、外黄,以襄邑隶宋州,雍 丘、陈留来属。
陈留。紧。武德四年置。有观省陂,贞观十年,令刘雅决水溉田百 顷。
宋州睢阳郡,望。本梁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绢。户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 八,口八十九万七千四十一。县十:宋城,望。襄邑,望。本隶杞州,贞观元年来 属。宁陵,紧。下邑,上。谷熟,上。隋末县民刘继叔据之,武德二年置南谷州, 授以刺史,四年州废。楚丘,紧。柘城,紧。贞观元年省入宁陵、谷熟,永淳元年 复置。砀山,上。光化二年,硃全忠以砀山、虞城、单父,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 三年置崇德军。单父,紧。光化三年徙辉州来治。虞城。上。武德四年置东虞州, 五年州废。
亳州谯郡,望。本谯州,贞观八年更名。土贡:绢。户八万八千九百六十,口 六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一。县七:谯,紧。酂,上。本隶沛郡,武德四年来属。城 父,上。王世充置成州,世充平,废。武德三年于鲁丘堡置文州,并置药城县。四 年州废为文城县,七年省入城父,天祐二年更名焦夷。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 民田黑社盗据,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真源,望。本谷阳,乾封元年更 名。戴初元年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又有洞 霄宫,先天太后祠也。永城,上。蒙城。上。本山桑,天宝元年更名。
徐州彭城郡,紧。土贡:双丝绫、绢、绵、布、刀错、紫石。户六万五千一 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县七:彭城,望。秋丘冶有铁。萧,上。丰, 上。沛,上。武德五年置。滕,上。宿迁,上。本宿预,隶泗州。宝应元年更名, 来属。下邳。上。武德四年以下邳、郯、良城置邳州。贞观元年州废,省郯、良城, 以下邳隶泗州,又省泗州之淮阳入焉。元和四年来属。
泗州临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预,开元二十三年徙治临淮。天宝元年更郡 名。土贡:锦、赀布。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县四: 临淮,紧。长安四年析徐城置。涟水,上。武德四年以县置涟州,并置金城县。贞 观元年州废,省金城,以涟水来属。总章元年隶楚州,咸亨五年复故。有新漕渠, 南通淮,垂拱四年开,以通海、汧、密等州。盱眙,紧。武德四年以县置西楚州, 八年州废,隶楚州。光宅初曰建中,后复故名。建中二年来属,有直河,太极元年, 敕使魏景清引淮水至黄土冈,以通扬州。徐城。中。
濠州钟离郡,上。“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改从“濠”。土贡:絁、绵、 丝布、云母。户二万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县三:钟离,紧。 武德七年省涂山县入焉。南有故千人塘,乾封中脩以溉田。有涂山。定远,紧。本 临豪,武德三年更名。招义。上。本化明,武德二年析置睢陵县,三年更化明曰招 义,四年省睢陵。大业末,县民马簿盗据,号化州。后杨益德杀簿,自号刺史。又 置济阴县,是年来降。贞观元年废化州,省济阴。
宿州,上。元和四年析徐州之苻离、蕲,泗州之虹置。大和三年州废,七年复 置。初治虹,后徙治苻离。土贡:绢。县四:符离,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省徐州 之诸阳入焉。有西句山,一曰石城。东北九十里有隋故牌湖堤,灌田五百余顷,显 庆中复脩。虹,中。本夏丘。武德四年以夏丘、谷阳置仁州,又析夏丘置虹及龙亢 二县。六年省夏丘。贞观八年州废,省龙亢,以虹隶泗州、谷阳隶北谯州。有铜。 有广济新渠,开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澣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运, 即成,湍急不可行,遂废。蕲,上。显庆元年省谷阳入焉。临涣。紧。武德四年以 临涣、永城、山桑、蕲置北谯州。贞观八年增领谷阳。十七年州废,以临涣、永城、 山桑隶亳州,谷阳、蕲隶徐州。元和后来属。
郓州东平郡,紧。本治郓城,贞观八年徙治须昌。土贡:绢、防风。户八万三 千四十八,口五十万一千五百九。县九:须昌,望。贞观八年省宿城县入焉。景龙 三年复置宿城县。贞元四年曰东平,大和四年曰天平,六年省入须昌。寿张,紧。 武德四年以县置寿州,并置寿良县。五年州废,省寿良,以寿张来属。有刀梁山。 郓城,紧。天祐二年曰万安。钜野,望。武德四年以县置麟州。五年州废,隶郓州。 贞观元年省乘丘县入焉。后隶戴州,州废来属。卢,紧。本济州,武德四年析东平 郡置。隋曰济北郡,天宝元年更名济阳郡。领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 县,又置昌城、济北、谷城、孝感、冀丘、美政六县。六年省美政、孝感、谷城、 冀丘、昌城,八年以范隶濮州,贞观元年省济北,天宝十三载郡废,以长清隶济州, 以卢、平阴、东阿、阳谷来属。北有碻磝津故关。平阴,紧。大和六年省入卢、东 阿。开成二年复置。有龙山。东阿,紧。阳谷,上。中都。上。本平陆,隶兗州。 天宝元年更名。贞元十四年来属。
齐州
济南郡,上。本齐郡,天宝元年更名临淄,五载又更名。
土贡:丝、葛、 绢、绵、防风、滑石、云母。
户六万二千四百八十五,口三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二。
县六:历城,上。有华不注山;有铁。
章丘,上。武德二年,县民李义满以县来降, 于平陵置谭州,并置平陵县,以章丘、亭山、营城、临邑隶之。
八年省营城入平陵, 又领临济、邹平。
贞观元年州废,以平城、亭山、章丘、临邑、临济来属,邹平隶 淄州。
十七年,齐王祐反,平陵人不从,因更名全节。
元和十五年省全节入历城, 省亭山入章丘。
有大胡山、长白山。
临邑,上。元和十三年析德州之安德置归化县, 隶德州。
大和二年来属,四年省入临邑。
北有鹿角故关。
临济,上。武德元年以临 济、邹平、长山、高苑,沧州之蒲台置邹州。
八年州废,以长山、高苑、蒲台隶淄 州。
长清,中。本隶济州,贞观十七年来属。
武德元年析置山荏县,天宝元年曰丰 齐,元和十年省。
有牛山。
西南有四口关,武德中废。
禹城。上。本祝阿,贞观元 年省源阳县入焉。
天宝元年更名。
曹州济阴郡,上。
土贡:绢、绵、大蛇粟、葶历。
户十万三百五十二,口七十 一万六千八百四十八。
县六:济阴,紧。武德四年析置蒙泽县,贞观元年,及定陶 省入焉。
考城,上。武德四年以县置东梁州,五年州废,来属。
元和十四年权隶宋 州,寻复故。
宛句,上。武德四年析置济阳县,隶杞州。
贞观元年省。
乘氏,上。 武德四年置晋阳县,寻省。
南华,上。本离狐,天宝元年更名。
成武。紧。武德四 年以成武及宋州之单父、楚丘置戴州,并置高乡、凿城二县,寻省高乡、凿城入单 父。
贞观十七年州废,以成武来属。
光化二年,硃全忠表县隶辉州。
濮州濮阳郡,上。武德四年置。
土贡:绢、犬。
户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口四 十万六百四十八。
县五:鄄城,紧。武德四年析置永定县,八年省。
北有灵津关。 濮阳,紧。武德四年析置昆吾县,八年省。
范,上。武德二年以县置范州。
五年州 废,隶济州。
贞观八年来属。
雷泽,上。武德四年析置廪城县,八年省。
临濮。紧。 武德四年析雷泽置,并置长城、安丘二县。
五年省长城、安丘。
青州北海郡,望,土贡: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户七万三千一百四十 八,口四十万二千七百四。
县七:益都,望。临淄,紧。武德八年省时水县入焉。 千乘,紧。武德二年以千乘、博昌、寿光置乘州,并置新河县。
六年省新河。
八年 州废,县来属。
博昌,上。武德八年省乐安、安平二县入焉。
有灵山。
寿光,紧。 武德二年置。
临朐,上。武德五年置,八年省般阳县入焉。
北海。紧。唐初,营丘 民汲嗣率乡人拒贼,权置杞州。
武德二年复为营丘县。
是年,以北海、营丘、下密 置潍州;又置连永、平寿、华池、城都、东阳、寒水、訾亭、潍水、汶阳、胶东、 华宛、昌安、城平十三县,六年皆省。
入年州废,省营丘、下密入北海,来属。
长 安中,令窦琰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
淄州淄川郡,上。武德元年析齐州之淄川置。
土贡:防风、理石。
户四万二千 七百三十七,口二十三万三千八百二十一。
县四:淄川,上。武德元年析置长白县, 六年省。
有铁。
长山,上。高苑,上。景龙元年析置济阳县,元和十五年省。
南有 八会津。
邹平。上。武德元年置。
登州东牟郡,中都督府。如意元年以莱州之牟平、黄、文登置。
神龙三年徙治 蓬莱。
土贡:赀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黄。
户二万二千二百九十八,口十万 八千九。
县四:有平海军,亦曰东牟守捉。
蓬莱,本黄,神龙三年更名。
有银山、 龙山。
牟平,中。武德四年以牟平、黄置牟州。
六年以登州之观阳隶莱州。
麟德元 年析文登复置牟平,来属。
有之罘山。
文登,武德四年置登州,以东莱郡之观阳隶 之。
六年析置清阳、廓定二县。
及州废,省清阳、廓定,以文登来属。
有成山。
黄。 中。先天元年析蓬莱别置。
有莱山。
莱州东莱郡,中。
土贡:赀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黄。
户二万六千九百 九十八,口十七万一千五百一十六。
县四:有东莱守捉,亦曰“团结营”。
又有蓬 莱镇兵,亦曰“挽强兵”。
掖,上。贞观元年省曲城、当利、曲台三县入焉。
有东 海祠;有盐井二。
昌阳,上。贞观元年省卢乡县入焉。
有银,有铁;东百四十里有 黄银坑,贞观初得之。
胶水,中。贞观元年省胶东县入焉。
有盐。
即墨。中。有马 山、中祠山、女姑山;东南有堰,贞观十年,令仇源筑,以防淮涉水;有盐。
棣州乐安郡,上。武德四年析沧州之阳信、滳河、乐陵、厌次置。
八年州废, 县还隶沧州。
贞观十七年,复以沧州之厌次,德州之滳河、阳信置。
土贡:绢。
户 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九。
县五:厌次,上。贞观元年隶德 州。
滳河,中。贞观元年隶德州。
阳信,望。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
蒲台,紧。 本隶淄州,贞观六年省入高苑,七年复置。
景龙元年来属。
渤海。紧。垂拱四年析 蒲台、厌次置。
有盐。
兗州鲁郡,上都督府。
土贡:镜花绫、双距绫、绢、云母、防风、紫石。
户八万七
千九百八十七,口五十八万六百八。
县十:瑕丘,上。曲阜,紧。贞观元年省, 八年复置。乾封,上。本博城。武德五年以博城、梁父、赢置东泰州,并置肥城、 岱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梁父、赢、肥城、岱入博城,来属。乾封元年更名乾封, 总章元年又曰博城,神龙元年复曰乾封。有泰山,有东岳祠,有梁父山、亭亭山、 奕奕山、云云山、社首山、肃然山、石闾山、蒿里山。泗水,上。邹,上。有峄山。 任城,紧。龚丘,中。金乡,望。武德四年以金乡、方与置金州。五年州废,县隶 戴州,徙戴州来治,仍析金乡置昌邑县。八年省昌邑。贞观十七年,以单父、楚丘 隶宋州,成武隶曹州,钜野隶郓州。鱼台,上。本方与,宝应元年更名。元和十四 年权隶徐州,寻复故。莱芜。中。本隶淄州,武德六年省入博城。长安四年以废赢 县复置,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大和元年复置。有铁冶十三,有铜冶十八、铜坑四; 有锡;西北十五里有普济渠,开元六年,令赵建盛开。
海州东海郡,上。土贡:绫、楚布、紫菜。户二万八千五百四十九,口十八万 四千九。县四:朐山,上。武德四年,析州境置龙沮、曲阳、利城、厚丘、新乐五 县。六年改新乐曰祝其。八年,省龙沮、曲阳入朐山,利城、祝其入怀仁,厚丘入 沭阳。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七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 令昭筑。东海,上。武德四年以县置环州,并置青山、石城、赣榆三县。八年州废, 省青山、石城、赣榆,以东海来属。沭阳,中。总章元年隶泗州,咸亨五年复故。 怀仁。中。
沂州琅邪郡,上。土贡:紫石、钟乳。户三万三千五百一十。口十九万五千七 百三十七。县五:临沂,上。武德四年析置兰山、临汴、昌乐三县,六年皆省。费, 上。贞观元年省颛臾县入焉。丞,上。本兰陵,武德四年以县置鄫州,更名,别置 兰陵、鄫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鄫城,以丞来属。有铁;有陂十三,畜 水溉田,皆贞观以来筑。沂水,上。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贞观八年 州废,以莒隶密州,沂水、新泰来属。有铜;有沂山、龙山;北有穆陵关。新泰。 上。有蒙山。
密州高密郡,上。土贡:赀布、海蛤、牛黄。户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二,口十四 万六千五百二十四。县四:诸城,上。有盐。辅唐,上。本安丘,武德六年省郚城 县入焉。乾元二年更名。高密,上。武德三年置,六年省胶西县入焉。莒。上。有 盐。
右河南采访使,治汴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八-译文
地理二
河南道,大致是古代豫州、兖州、青州、徐州的区域,汉代有河南、弘农、颍川、汝南、陈留、沛、泰山、济阴、济南、东莱、齐、山阳、东海、琅邪、北海、千乘、东郡,以及梁、楚、鲁、东平、城阳、淮阳、菑川、高密、泗水等国,还有平原、渤海、九江等地。
洛、陕在黄河以北,属于实沈的分野;黄河以南,虢、汝、许及新郑等地,属于鹑火的分野;郑、汴、陈、蔡、颍属于寿星的分野;宋、亳、徐、宿、郓、曹、濮属于大火的分野;兖、海、沂、泗属于降娄的分野;青、淄、密、登、莱、齐、棣属于玄枵的分野;滑属于娵訾的分野;濠属于星纪的分野。
有一个府,二十九个州,一百九十六个县。
著名的山有:三崤、少室、砥柱、蒙、峄、嵩高、泰岳。
主要的河流有:伊、洛、汝、颍、沂、泗、淮、济。
这里的赋税主要是:绢、施、绵、布。
这里的贡品主要是:丝布、葛、席、陶器。
东都,隋朝设立,武德四年废除。贞观六年称为洛阳宫,显庆二年称为东都,光宅元年称为神都,神龙元年又改回东都,天宝元年称为东京,上元二年取消京号,肃宗元年又恢复为东都。
皇城长一千八百一十七步,宽一千三百七十八步,周长四千九百三十步,高三丈七尺,曲折的城墙象征南宫垣,名为太微城。
宫城在皇城北面,长一千六百二十步,宽八百零五步,周长四千九百二十一步,高四丈八尺,象征北辰的护卫,名为紫微城,武后称为太初宫。
上阳宫在禁苑的东面,东接皇城的西南角,上元年间设立,高宗晚年常在此听政。
都城前直伊阙,后据中山,左瀍右涧,洛水贯穿其中,象征天河。东西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长五千四百七十步,西连苑,北自东城向东二千五百四十步,周长二万五千零五十步,高一丈八尺,武后称为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原本是洛州,开元元年改为府。
土贡有:文绫、缯、縠、丝葛、陶器、苟杞、黄精、美果华、酸枣。
有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户,一百一十八万三千零九十二口人。
有二十个县,三十九个府,分别是:武定、复梁、康城、柏林、岩邑、阳樊、王阳、永嘉、邵南、慕善、政教、巩洛、伊阳、怀音、轵城、洛汭、郏鄏、伊川、洛泉、通谷、颍源、宜阳、金谷、王屋、成皋、夏邑、原邑、原城、鹤台、函谷、千秋、同轨、饯济、温城、具茨、宝图、钧台、承云、轩辕。
河南,赤县。垂拱四年从河南、洛阳分出设立永昌县。永昌元年将河南改为合宫。长安二年废除永昌县。神龙元年恢复为河南,二年又改为合宫,唐隆元年恢复原名。
有洛漕新潭,大足元年开凿,用于停泊租船。龙门山东抵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宝十年,尹裴迥设立。
有瀍水,避武宗讳改名为吉水,宣宗即位后恢复原名。
洛阳,赤县。天授三年从洛阳、永昌分出设立来庭县,长安二年废除。神龙二年将洛阳改为永昌,唐隆元年恢复原名。
偃师,畿县。天宝七年,尹韦济因北坡道路迂回,从县东山下开辟新道通往孝义桥。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阳故关。
巩,畿县。有洛口仓。
缑氐,次赤县。贞观十八年废除,上元二年恢复。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原本叫懊来山,天祐元年改名。东南有轩辕故关。
阳城,畿县。武德四年,王世充的伪令王雄投降,以阳城、嵩阳、阳翟设立嵩州,又分出三县地设立康城县。贞观三年州废除,撤销康城县。万岁登封元年准备封禅嵩山,将阳城改为告成。神龙元年恢复原名,二年又改为告成。天祐二年改名为阳邑。有测景台,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说刻石表记。
登封,畿县。原本是嵩阳,贞观十七年并入阳城。永淳元年营建奉天宫,从阳城、缑氏分出恢复设立,二年废除。光宅元年恢复设立。万岁登封元年改名,神龙元年称为嵩阳,二年又改为登封。嵩山有中岳祠,有少室山;有三阳宫,圣历三年设立。
陆浑,畿县。有鸣皋山。有汉故关。
伊阙,畿县。北有伊阙故关。有陆浑山,又名方山。
新安,畿县。义宁二年以县设立新安郡。武德元年称为谷州,将熊州的渑池划归,并分出设立东垣县。四年撤销东垣县。贞观元年归属。有长石山。
渑池,畿县。贞观元年将谷州迁至此地。西五里有紫桂宫,仪凤二年设立。调露二年称为避暑宫,永淳元年称为芳桂宫,弘道元年废除。
福昌,畿县。原本是宜阳。义宁二年以宜阳、渑池、永宁设立宜阳郡,武德元年称为熊州。二年将宜阳改为福昌,因隋宫得名。四年将洛州的寿安划归。贞观元年州废除,将福昌、永宁二县划归谷州。六年将谷州迁至此地。八年将虢州的长水划归。显庆二年州废除,将福昌、永宁、长水划归。西十七里有兰昌宫;有故隋福昌宫,显庆三年恢复设立。有女几山。
长水,畿县。原本是长渊,隶属弘农郡,义宁元年改名。武德元年隶属虢州,贞观八年隶属谷州,显庆二年归属。有锡。西有高门关、松阳故关、鹈鹕故关。
永宁,畿县。原本是熊耳,义宁二年改名,隶属宜阳郡。武德三年以永宁、崤设立函州。八年州废除,将永宁划归熊州,崤划归陕州。西五里有崎岫营,西三十三里有兰峰宫,都是显庆三年设立。
寿安,畿县。最初隶属谷州,贞观七年归属。西二十九里有连昌宫,显庆三年设立。西南四十里万安山有兴泰宫,长安四年设立,并分出设立兴泰县,神龙元年撤销。有锦屏山,武后命名。
密,畿县。武德三年以县设立密州,并设立零水、洧源二县。四年州废除,撤销零水、洧源,将密划归郑州。龙朔二年归属。有羽山。
河清,畿县。原本是大基,武德二年设立,隶属怀州,八年撤销。咸亨四年从河南、洛阳、新安、王屋、济源、河阳分出恢复设立,并设立柏崖县,不久撤销柏崖县。先天元年改名。会昌三年隶属孟州,不久又归属,后来废除。咸通年间恢复设立。有柏崖。
仓。颍阳,属于畿县。原本是武林,载初元年从河南、伊阙、嵩阳划分出来设置。开元十五年改名。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石,贞观七年开采。伊阳,属于畿县。先天元年从陆浑划分出来设置。有太和山。有银、铜、锡。伊水有金。王屋,属于畿县。武德元年改名邵伯,隶属邵州。贞观元年州废除,隶属怀州。显庆二年恢复原名,归属这里。有王屋山。
汝州临汝郡,属于雄州。原本是伊州襄城郡,贞观八年改州名,天宝元年改郡名。土贡:施。户六万九千三百七十四,人口二十七万三千七百五十六。县七:有府四,名为龙兴、鲁阳、梁川、郏城。梁,属于望县。原本是承休。又有梁县在西南四十五里。贞观元年废除梁县,改承休为梁。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煮熟米。又有黄女汤。高宗设置温泉顿。有石楼山、永仁山。郏城,属于紧县。鲁山,属于上县。王世充设置鲁州,武德四年废除。不久又以鲁山、滍阳重新设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除,废除滍阳,以鲁山归属这里,有尧山。有银。有汉故关。叶,属于紧县。原本隶属许州,武德四年以县设置叶州,五年州废除,隶属北澧州。贞观八年隶属鲁州,州废除,隶属许州。开元三年,以叶、襄城及唐州的方城、豫州的西平、许州的舞阳设置仙州,二十七年州废除,县回归原属,不久以叶归属这里。大历四年又以叶、襄城设置仙州,又分设仙凫县,以许州的舞阳、蔡州的西平、唐州的方城隶属这里。五年州废除,废除仙凫,其余县都回归原属。有黄城山、白石山。襄城,属于望县。武德元年以县设置汝州,并设置汝坟、期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除,废除汝坟、期城,以襄城隶属许州,开元二十七年来归属这里,二十八年又回归许州,天宝七载再次归属这里。龙兴,属于上县。原本是湍阳,武德四年设置,贞观元年废除。证圣元年从郏城、鲁山重新设置,名为武兴。神龙元年改名中兴,不久又改名。临汝。属于上县。先天元年设置。有清暑宫,在鸣皋山南,贞观年间设置。
右都畿采访使,治所在东都城内。
陕州陕郡,属于大都督府,雄州。原本是弘农郡,义宁元年设置。武德元年称为陕州。三年兼设南韩州,四年废除南韩州。天宝元年改郡名。天祐元年为兴唐府,县属于畿、赤。哀帝初年恢复原名。土贡:麰麦、栝蒌、柏实。户二万九百五十八,人口十七万二百三十八。县六:府十五,名为曹阳、崇乐、华望、安城、桃林、夏台、万岁、安戎、河北、忠孝、上阳、底柱、夏川、望陕、古亭。陕,属于望县。有大阳故关,即茅津,又称陕津,贞观十一年建造浮桥;有南、北利人渠,南渠,贞观十一年太宗东巡,派武候将军丘行恭开凿;有陕城宫;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开凿,引水入城,以代替井汲;有太原仓;有岘山。峡石,属于上县。原本是崤,义宁二年废除,武德元年重新设置。贞观十四年移治峡石坞,因此改名。有底柱山,山有三门,黄河经过,太宗刻铭;有绣岭宫,显庆三年设置;东有神雀台,天宝二年因赤雀出现设置。灵宝,属于望县。原本是桃林,义宁元年隶属虢郡,武德元年来归属这里。天宝元年获宝符于县南古函谷关,因此改名。有浢津,义宁元年设置关,贞观元年废除关,设置津;有桃源宫,武德元年设置。夏,属于望县。原本隶属虞州,贞观十七年隶属绛州,大足元年来归属这里,不久又回归绛州,乾元三年再次归属这里。芮城,属于望县。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乐设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除,以永乐隶属鼎州,芮城、河北来归属这里。平陆。属于望县。原本是河北,隶属蒲州,贞观元年来归属这里。天宝元年,太守李齐物开凿三门以利漕运,得古刃,有篆文“平陆”,因此改名。三门西有盐仓,东有集津仓。有瑟瑟穴,有银穴三十四,铜穴四十八,在覆釜、三锥、五冈、分云等山。
虢州弘农郡,属于雄州。原本是虢郡,治所在卢氏。义宁元年,从隋弘农郡划分三县设置。贞观八年移治弘农。天宝元年改郡名。土贡:施、瓦砚、麝、地骨皮、梨。户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人口八万八千八百四十五。县六:有府四,名为鼎湖、全节、金门、开方。弘农,属于紧县。原本是隋弘农郡,义宁元年称为凤林,领弘农、阌乡、湖城。武德元年称为鼎州,因鼎湖为名。贞观八年州废除,县都来归属这里。神龙初年避孝敬皇帝讳,称为恒农,开元十六年恢复原名。南七里有渠,贞观元年,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阌乡,属于望县。贞观元年来归属这里。有潼关、大谷关,武德二年废除;有凤陵关,贞观元年废除;有轩游宫,原本是隋别院宫,咸亨五年改名。湖城,属于望县。义宁元年设置。乾元三年改名天平,大历四年恢复原名。有故隋上阳宫,贞观初年设置,咸亨元年废除。县东故道滨河,不井汲,马多渴死,天宝八载,馆驿使、御史中丞宋浑开新路,自稠桑西由晋王斜。有熊耳山;覆釜山,又称荆山。硃阳,属于上县。龙朔元年隶属商州,万岁通天二年隶属洛州,后来归属这里。有铁。玉城,属于上县。义宁元年设置。卢氏。属于上县。武德元年设置。南有硃阳关,武德八年废除。
滑州灵昌郡,属于望州。原本是东郡,天宝元年改名。土贡:方纹绫、纱、绢、席、酸枣人。户七万一千九百八十三,人口四十二万二千七百九。县七:有宜义军,大历七年设置,原本是永平。十四年移屯蔡州,兴元元年回归。贞元元年称为义成军,光启二年改名。白马,属于望县。卫南,属于紧县。匡城,属于望县。有长垣县,贞观八年废除。韦城,属于望县。王世充设置燕州,伪刺史单宗来降,恢复为县。胙城,属于紧县。武德二年设置胙州,并设置南燕县。四年州废除,废除南燕,以胙城来归属这里。酸枣,属于望县。原本隶属东梁州。武德三年从酸枣、胙城划分设置守节县,四年废除。贞观八年州废除,来归属这里。灵昌。
紧。王世充设置了兴州,后来王世充被平定,兴州被废除。
郑州荥阳郡,地位重要。武德四年设置,治所在虎牢城。贞观七年迁治到管城。土贡有绢和龙莎。户口七万六千六百九十四,人口三十六万七千八百八十一。辖七个县:管城,地位高。武德四年以管城、中牟、原武、阳武、新郑设置管州,并设置了须水、清池二县。贞观元年管州废除,撤销须水、清池二县,管城、原武、阳武、新郑归属郑州。有仆射陂,北魏孝文帝赐给仆射李冲,因此得名。天宝六年改名为广仁池,禁止捕鱼和采摘。荥阳,地位高。天授二年分设武泰县,隶属洛州,不久撤销,改荥阳为武泰。万岁通天元年恢复为荥阳,又另设武泰县,二年后撤销,改荥阳为武泰。神龙元年恢复原名,二年后归属郑州。荥泽,地位高。原武,地位重要。原名原陵,唐初改名,恢复汉朝旧名。阳武,地位高。原名原武城,武德四年设置。新郑,地位高。中牟。地位重要。原名圃田,武德三年改名,以县设置牟州。四年后牟州废除,归属管州。贞观元年归属汴州,龙朔二年归属郑州。
颍州汝阴郡,地位高。原名信州,武德四年设置,六年改名。土贡有施、绵、糟白鱼。户口三万零七百零七,人口二十万二千八百九十。辖四个县:汝阴,地位重要。武德初年有永安、高唐、永乐、清丘、颍阳等县,六年撤销永安、高唐、永乐,贞观元年撤销清丘、颍阳,都并入汝阴。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引润水灌溉田地二百顷,永徽年间,刺史柳宝积修建。颍上。地位高。下蔡,地位高。武德四年设置涡州,八年涡州废除。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鸡陂,六十里有黄陂,东北八十里有湄陂,都是隋末废弃,唐朝恢复,灌溉田地数百顷。沈丘。地位中等。原名阝州,辖沈丘、宛丘。唐初州废除,宛丘归属陈州,沈丘归属颍州。后来撤销沈丘并入汝阴,神龙二年重新设置。
许州颍川郡,地位高。土贡有绢、席、柿。户口七万三千三百四十七,人口四十八万七千八百六十四。辖九个县:长社,地位高。原名颍川,隶属汴州。武德四年改名,归属许州。州又辖黄台、氵隐强二县,贞观元年撤销并入长社。环绕州城有堤塘一百八十里,节度使高瑀修建以灌溉田地。长葛,地位重要。有小陉山。阳翟,原名畿县。初属嵩州,贞观元年归属许州,龙朔二年隶属洛州,会昌三年重新归属许州。有具茨山。许昌,地位高。鄢陵,地位高。扶沟,地位高。武德四年以县设置北陈州,同年州废除,归属洧州。临颍,地位高。贞观元年撤销繁昌县并入临颍。有讲武台,原是尚书台,马融讲书的地方,显庆二年,高宗在此大阅兵,改名。舞阳,地位高。原名北舞,隶属道州。贞观元年归属许州,不久废除。开元四年重新设置,改名。有铁矿。郾城。地位高。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设置道州。贞观元年州废除,撤销邵陵、西平并入郾城,隶属蔡州。建中二年以郾城、临颍,陈州的溵水设置溵州。贞元二年州废除,县恢复原属。元和十二年重新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设置溵州。长庆元年州废除,县重新隶属蔡州,同年,郾城归属许州。
陈州淮阳郡,地位高。土贡有绢。户口六万六千四百四十二,人口四十万二千四百八十六。辖六个县:有忠武军,贞元元年设置在许州。天复元年迁驻。宛丘,地位重要。武德元年分设新平县,八年撤销。太康,地位重要。贞观元年撤销扶乐县并入太康。项城,地位高。武德四年设置,以项城、铜阳、南顿、溵水设置沈州,并设置颍东县。贞观元年州废除,撤销颍东并入项城,溵水归属陈州。溵水,地位高。建中二年隶属溵州,兴元二年州废除,归属陈州。南顿,地位高。武德六年撤销并入项城。证圣元年重新设置,名为光武,因县内有光武祠而得名。景云元年恢复原名。西华。地位高。武德元年改名为箕城,贞观元年撤销并入宛丘。长寿元年重新设置,名为武城。神龙元年又改名为箕城,景云元年恢复原名。有邓门废陂,神龙年间,县令张余庆重新开凿,引颍水灌溉田地。
蔡州汝南郡,地位重要。原名豫州,宝应元年改名。土贡有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龟甲、双距、溪等绫。户口八万七千零六十一,人口四十六万零二百零五。辖十个县:汝阳,地位重要。贞元七年分设汝南县,元和十三年撤销。朗山,地位高。原属北朗州,贞观元年隶属蔡州。遂平,地位高。原名吴房,贞观元年撤销,八年重新设置。元和十二年改名,暂时隶属唐州,长庆元年重新归属蔡州。上蔡,地位重要。新蔡,地位中等。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设置舒州。贞观元年州废除,撤销舒城并入沈丘。褒信,地位中等。天祐年间改名为包孚。新息,地位高。武德四年以县设置息州,并设置淮川、长陵二县。贞观元年州废除,撤销淮川并入真阳,长陵并入褒信,新息归属蔡州。有珉玉坑,每年出产贡玉。西北五十里有隋朝旧玉梁渠,开元年间,县令薛务增修,灌溉田地三千余顷。真阳,地位高。载初元年改名为淮阳,神龙元年恢复原名。平舆,地位中等。王世充设置舆州,武德七年州废除。贞观元年撤销并入新蔡,天授二年重新设置。西平。地位高。武德初年设置,贞观元年撤销。天授二年分郾城重新设置,不久又撤销。开元四年重新设置。
汴州陈留郡,地位重要。武德四年以郑州的浚仪、开封,滑州的封丘设置。土贡有绢。户口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人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零七。辖六个县:有宣武军,建中二年设置在宋州。兴元元年迁驻。浚仪,地位高。原县被李密攻陷,县民王要汉率领豪族设置县,自任县令。高祖因此重新设置汴州,并设置小黄、新里二县,贞观元年撤销二县。开封,地位高。贞观元年撤销并入浚仪,延和元年分浚仪、尉氏重新设置。有湛渠,载初元年引汴水注入白沟,以通曹、兗的赋租。有福源池,原名蓬池,天宝六年改名,禁止捕鱼和采摘。尉氏,地位高。原属颍川郡,王世充设置尉州。武德四年废除,以尉氏、扶沟、焉陵设置洧州,并设置康阴、新汲、宛陵、归化四县。贞
在观元年,州被废除,撤销了康阴、宛陵、新汲、归化四个县,将扶沟和焉陵划归许州,尉氏县则归属于此。
封丘县,等级为紧。雍丘县,等级为望,原本隶属于梁郡。在武德四年,以雍丘、陈留、圉城、襄邑、外黄、济阳六个县设立了杞州。贞观元年,杞州被废除,撤销了济阳、圉城、外黄三个县,将襄邑划归宋州,雍丘和陈留则归属于此。
陈留县,等级为紧,武德四年设立。有观省陂,贞观十年,县令刘雅引水灌溉了百顷田地。
宋州睢阳郡,等级为望,原本是梁郡,天宝元年改名。贡品有绢。有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八户,八十九万七千零四十一口人。下辖十个县:宋城,等级为望。襄邑,等级为望,原本隶属于杞州,贞观元年划归此州。宁陵,等级为紧。下邑,等级为上。谷熟,等级为上。隋朝末年,县民刘继叔占据此地,武德二年设立了南谷州,任命他为刺史,四年后州被废除。楚丘,等级为紧。柘城,等级为紧。贞观元年撤销并入宁陵和谷熟,永淳元年重新设立。砀山,等级为上。光化二年,硃全忠以砀山、虞城、单父,曹州的成武,表请设立辉州。三年设立了崇德军。单父,等级为紧。光化三年将辉州迁至此地治理。虞城,等级为上。武德四年设立了东虞州,五年后州被废除。
亳州谯郡,等级为望,原本是谯州,贞观八年改名。贡品有绢。有八万八千九百六十户,六十七万五千一百二十一口人。下辖七个县:谯,等级为紧。酂,等级为上,原本隶属于沛郡,武德四年划归此州。城父,等级为上。王世充设立了成州,王世充被平定后,州被废除。武德三年在鲁丘堡设立了文州,并设立了药城县。四年后州被废除,改为文城县,七年撤销并入城父,天祐二年改名为焦夷。鹿邑,等级为上。大业十三年,县民田黑社盗据此地,号称涡州。武德三年投降,恢复为县。真源,等级为望,原本是谷阳,乾封元年改名。戴初元年称为仙源,神龙元年恢复为真源。有老子祠,天宝二年称为太清宫。还有洞霄宫,是先天太后的祠堂。永城,等级为上。蒙城,等级为上,原本是山桑,天宝元年改名。
徐州彭城郡,等级为紧。贡品有双丝绫、绢、绵、布、刀错、紫石。有六万五千一百七十户,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人。下辖七个县:彭城,等级为望。秋丘冶有铁矿。萧,等级为上。丰,等级为上。沛,等级为上,武德五年设立。滕,等级为上。宿迁,等级为上,原本是宿预,隶属于泗州。宝应元年改名,划归此州。下邳,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以下邳、郯、良城设立了邳州。贞观元年州被废除,撤销了郯、良城,将下邳划归泗州,又撤销了泗州的淮阳县并入此地。元和四年划归此州。
泗州临淮郡,等级为上,原本是下邳郡,治所在宿预,开元二十三年迁至临淮。天宝元年改名。贡品有锦、赀布。有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户,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口人。下辖四个县:临淮,等级为紧。长安四年从徐城分出设立。涟水,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了涟州,并设立了金城县。贞观元年州被废除,撤销了金城,将涟水划归此州。总章元年隶属于楚州,咸亨五年恢复原状。有新漕渠,南通淮河,垂拱四年开凿,以通海、汧、密等州。盱眙,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了西楚州,八年后州被废除,隶属于楚州。光宅初年称为建中,后恢复原名。建中二年划归此州,有直河,太极元年,敕使魏景清引淮水至黄土冈,以通扬州。徐城,等级为中。
濠州钟离郡,等级为上。“濠”字最初写作“豪”,元和三年改为“濠”。贡品有絁、绵、丝布、云母。有二万一千八百六十四户,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口人。下辖三个县:钟离,等级为紧。武德七年撤销涂山县并入此地。南有故千人塘,乾封年间修整以灌溉田地。有涂山。定远,等级为紧,原本是临豪,武德三年改名。招义,等级为上,原本是化明,武德二年分出设立睢陵县,三年将化明改为招义,四年撤销睢陵。大业末年,县民马簿盗据此地,号称化州。后来杨益德杀了马簿,自称为刺史。又设立了济阴县,当年投降。贞观元年废除化州,撤销了济阴。
宿州,等级为上。元和四年从徐州的苻离、蕲,泗州的虹县分出设立。大和三年州被废除,七年重新设立。最初治所在虹县,后迁至苻离。贡品有绢。下辖四个县:符离,武德四年设立。贞观元年撤销徐州的诸阳县并入此地。有西句山,又名石城。东北九十里有隋朝的牌湖堤,灌溉田地五百余顷,显庆年间重新修整。虹,等级为中,原本是夏丘。武德四年以夏丘、谷阳设立了仁州,又分出夏丘设立了虹及龙亢二县。六年撤销夏丘。贞观八年州被废除,撤销了龙亢,将虹划归泗州、谷阳划归北谯州。有铜矿。有广济新渠,开元二十七年,采访使齐澣开凿,从虹至淮阴北十八里入淮河,以便漕运,建成后因水流湍急无法通行,遂废弃。蕲,等级为上。显庆元年撤销谷阳县并入此地。临涣,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以临涣、永城、山桑、蕲设立了北谯州。贞观八年增加了谷阳。十七年州被废除,将临涣、永城、山桑划归亳州,谷阳、蕲划归徐州。元和年后划归此州。
郓州东平郡,等级为紧。原本治所在郓城,贞观八年迁至须昌。贡品有绢、防风。有八万三千零四十八户,五十万一千五百零九口人。下辖九个县:须昌,等级为望。贞观八年撤销宿城县并入此地。景龙三年重新设立宿城县。贞元四年称为东平,大和四年称为天平,六年撤销并入须昌。寿张,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了寿州,并设立了寿良县。五年州被废除,撤销了寿良,将寿张划归此州。有刀梁山。郓城,等级为紧。天祐二年称为万安。钜野,等级为望。武德四年以县设立了麟州。五年州被废除,隶属于郓州。贞观元年撤销乘丘县并入此地。后隶属于戴州,州被废除后划归此州。卢,等级为紧。原本是济州,武德四年从东平郡分出设立。隋朝称为济北郡,天宝元年改名为济阳郡。领有卢、平阴、长清、东阿、阳谷、范六个县,又设立了昌城、济北、谷城、孝感、冀丘、美政六个县。六年撤销美政、孝感、谷城、冀丘、昌城,八年将范划归濮州,贞观元年撤销济北,天宝十三年郡被废除,将长清划归济州,将卢、平阴、东阿、阳谷划归此州。北有碻磝津故关。平阴,等级为紧。大和六年撤销并入卢、东阿。开成二年重新设立。有龙山。东阿,等级为紧。阳谷,等级为上。中都,等级为上。原本是平陆,隶属于兗州。天宝元年改名。贞元十四年划归此州。
齐州
济南郡,等级为上。原本是齐郡,天宝元年改名为临淄,五年后又改名。
进贡的物品有:丝、葛、绢、绵、防风、滑石、云母。
有六万二千四百八十五户,三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二人。
辖六个县:历城,等级为上。有华不注山;产铁。
章丘,等级为上。武德二年,县民李义满率县投降,在平陵设置谭州,并设置平陵县,将章丘、亭山、营城、临邑划归其管辖。
八年,撤销营城并入平陵,又领有临济、邹平。
贞观元年,谭州撤销,将平城、亭山、章丘、临邑、临济划归济南郡,邹平划归淄州。
十七年,齐王李祐反叛,平陵人不跟随,因此改名为全节。
元和十五年,撤销全节并入历城,撤销亭山并入章丘。
有大胡山、长白山。
临邑,等级为上。元和十三年,从德州的安德县分出设置归化县,隶属德州。
大和二年划归济南郡,四年撤销并入临邑。
北面有鹿角故关。
临济,等级为上。武德元年,以临济、邹平、长山、高苑,沧州的蒲台设置邹州。
八年,邹州撤销,将长山、高苑、蒲台划归淄州。
长清,等级为中。原本隶属济州,贞观十七年划归济南郡。
武德元年,从长清分出设置山荏县,天宝元年改名为丰齐,元和十年撤销。
有牛山。
西南有四口关,武德年间废除。
禹城。等级为上。原本是祝阿县,贞观元年撤销源阳县并入祝阿。
天宝元年改名。
曹州济阴郡,等级为上。
进贡的物品有:绢、绵、大蛇粟、葶历。
有十万零三百五十二户,七十一万六千八百四十八人。
辖六个县:济阴,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从济阴分出设置蒙泽县,贞观元年,撤销定陶县并入济阴。
考城,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以考城县设置东梁州,五年州撤销,划归曹州。
元和十四年暂时隶属宋州,不久恢复原状。
宛句,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从宛句分出设置济阳县,隶属杞州。
贞观元年撤销。
乘氏,等级为上。武德四年设置晋阳县,不久撤销。
南华,等级为上。原本是离狐县,天宝元年改名。
成武。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以成武及宋州的单父、楚丘设置戴州,并设置高乡、凿城二县,不久撤销高乡、凿城并入单父。
贞观十七年,戴州撤销,成武划归曹州。
光化二年,硃全忠上表将成武县划归辉州。
濮州濮阳郡,等级为上。武德四年设置。
进贡的物品有:绢、犬。
有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户,四十万零六百四十八人。
辖五个县:鄄城,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从鄄城分出设置永定县,八年撤销。
北面有灵津关。
濮阳,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从濮阳分出设置昆吾县,八年撤销。
范,等级为上。武德二年,以范县设置范州。
五年州撤销,划归济州。
贞观八年划归濮州。
雷泽,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从雷泽分出设置廪城县,八年撤销。
临濮。等级为紧。武德四年,从雷泽分出设置临濮县,并设置长城、安丘二县。
五年撤销长城、安丘。
青州北海郡,等级为望,进贡的物品有: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有七万三千一百四十八户,四十万二千七百零四人。
辖七个县:益都,等级为望。临淄,等级为紧。武德八年撤销时水县并入临淄。
千乘,等级为紧。武德二年,以千乘、博昌、寿光设置乘州,并设置新河县。
六年撤销新河县。
八年州撤销,县划归青州。
博昌,等级为上。武德八年撤销乐安、安平二县并入博昌。
有灵山。
寿光,等级为紧。武德二年设置。
临朐,等级为上。武德五年设置,八年撤销般阳县并入临朐。
北海。等级为紧。唐初,营丘县民汲嗣率领乡人抵抗贼寇,暂时设置杞州。
武德二年恢复为营丘县。
同年,以北海、营丘、下密设置潍州;又设置连永、平寿、华池、城都、东阳、寒水、訾亭、潍水、汶阳、胶东、华宛、昌安、城平十三县,六年全部撤销。
入年州撤销,撤销营丘、下密并入北海,划归青州。
长安年间,县令窦琰在故营丘城东北开凿水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灌溉田地,称为窦公渠。
淄州淄川郡,等级为上。武德元年从齐州的淄川分出设置。
进贡的物品有:防风、理石。
有四万二千七百三十七户,二十三万三千八百二十一人。
辖四个县:淄川,等级为上。武德元年从淄川分出设置长白县,六年撤销。
产铁。
长山,等级为上。高苑,等级为上。景龙元年从高苑分出设置济阳县,元和十五年撤销。
南面有八会津。
邹平。等级为上。武德元年设置。
登州东牟郡,等级为中都督府。如意元年以莱州的牟平、黄、文登设置。
神龙三年将治所迁至蓬莱。
进贡的物品有:赀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黄。
有二万二千二百九十八户,十万八千零九人。
辖四个县:有平海军,也称为东牟守捉。
蓬莱,原本是黄县,神龙三年改名。
有银山、龙山。
牟平,等级为中。武德四年以牟平、黄设置牟州。
六年将登州的观阳划归莱州。
麟德元年从文登分出恢复设置牟平,划归登州。
有之罘山。
文登,武德四年设置登州,以东莱郡的观阳划归登州。
六年从文登分出设置清阳、廓定二县。
州撤销后,撤销清阳、廓定,文登划归登州。
有成山。
黄。等级为中。先天元年从蓬莱分出设置。
有莱山。
莱州东莱郡,等级为中。
进贡的物品有:赀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黄。
有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八户,十七万一千五百一十六人。
辖四个县:有东莱守捉,也称为“团结营”。
又有蓬莱镇兵,也称为“挽强兵”。
掖,等级为上。贞观元年撤销曲城、当利、曲台三县并入掖县。
有东海祠;有两口盐井。
昌阳,等级为上。贞观元年撤销卢乡县并入昌阳。
产银,产铁;东面一百四十里有黄银坑,贞观初年发现。
胶水,等级为中。贞观元年撤销胶东县并入胶水。
产盐。
即墨。等级为中。有马山、中祠山、女姑山;东南有堤堰,贞观十年,县令仇源修筑,以防淮涉水;产盐。
棣州乐安郡,等级为上。武德四年从沧州的阳信、滳河、乐陵、厌次分出设置。
八年州撤销,县划归沧州。
贞观十七年,又以沧州的厌次,德州的滳河、阳信设置棣州。
进贡的物品有:绢。
有三万九千一百五十户,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九人。
辖五个县:厌次,等级为上。贞观元年隶属德州。
滳河,等级为中。贞观元年隶属德州。
阳信,等级为望。贞观元年撤销,八年恢复设置。
蒲台,等级为紧。原本隶属淄州,贞观六年撤销并入高苑,七年恢复设置。
景龙元年划归棣州。
渤海。等级为紧。垂拱四年从蒲台、厌次分出设置。
产盐。
兗州鲁郡,等级为上都督府。
进贡的物品有:镜花绫、双距绫、绢、云母、防风、紫石。
有八万七千户。
千九百八十七年,人口五十八万零六百零八。
有十个县:瑕丘,上等。曲阜,紧等。贞观元年撤销,八年重新设置。乾封,上等。原本是博城。武德五年以博城、梁父、赢设置东泰州,并设置肥城、岱两个县。贞观元年州撤销,撤销梁父、赢、肥城、岱并入博城,归属乾封。乾封元年改名为乾封,总章元年又改名为博城,神龙元年又改名为乾封。有泰山,有东岳祠,有梁父山、亭亭山、奕奕山、云云山、社首山、肃然山、石闾山、蒿里山。泗水,上等。邹,上等。有峄山。任城,紧等。龚丘,中等。金乡,望等。武德四年以金乡、方与设置金州。五年州撤销,县归属戴州,迁移戴州来治理,并分金乡设置昌邑县。八年撤销昌邑。贞观十七年,以单父、楚丘归属宋州,成武归属曹州,钜野归属郓州。鱼台,上等。原本是方与,宝应元年改名。元和十四年暂时归属徐州,不久恢复原状。莱芜。中等。原本归属淄州,武德六年撤销并入博城。长安四年以撤销的赢县重新设置,元和十五年撤销并入乾封,大和元年重新设置。有十三处铁冶,十八处铜冶、四处铜坑;有锡;西北十五里有普济渠,开元六年,县令赵建盛开挖。
海州东海郡,上等。土贡:绫、楚布、紫菜。户二万八千五百四十九,人口十八万四千零九。有四个县:朐山,上等。武德四年,分州境设置龙沮、曲阳、利城、厚丘、新乐五个县。六年改新乐为祝其。八年,撤销龙沮、曲阳并入朐山,利城、祝其并入怀仁,厚丘并入沭阳。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七里,以抵御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修筑。东海,上等。武德四年以县设置环州,并设置青山、石城、赣榆三个县。八年州撤销,撤销青山、石城、赣榆,以东海归属。沭阳,中等。总章元年归属泗州,咸亨五年恢复原状。怀仁。中等。
沂州琅邪郡,上等。土贡:紫石、钟乳。户三万三千五百一十。人口十九万五千七百三十七。有五个县:临沂,上等。武德四年分设兰山、临汴、昌乐三个县,六年都撤销。费,上等。贞观元年撤销颛臾县并入。丞,上等。原本是兰陵,武德四年以县设置鄫州,改名,另设兰陵、鄫城两个县。贞观元年州撤销,撤销兰陵、鄫城,以丞归属。有铁;有十三处陂,蓄水灌溉田地,都是贞观以来修筑的。沂水,上等。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设置莒州。贞观八年州撤销,以莒归属密州,沂水、新泰归属。有铜;有沂山、龙山;北有穆陵关。新泰。上等。有蒙山。
密州高密郡,上等。土贡:赀布、海蛤、牛黄。户二万八千二百九十二,人口十四万六千五百二十四。有四个县:诸城,上等。有盐。辅唐,上等。原本是安丘,武德六年撤销郚城县并入。乾元二年改名。高密,上等。武德三年设置,六年撤销胶西县并入。莒。上等。有盐。
右河南采访使,治所在汴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八-注解
河南道: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
洛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东都:唐代的东都洛阳。
皇城:古代中国都城中的皇宫及其附属建筑群,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宫城:皇城内的核心区域,主要是皇帝和后妃的居住地。
上阳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伊阙:洛阳城南的一座山,因其形状如门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洛漕新潭: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水利工程,用于调节洛水的水量,便于运输和灌溉。
龙门山:洛阳城南的一座山,因其山势如龙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伊水石堰: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水利工程,用于调节伊水的水量,便于运输和灌溉。
瀍水:洛阳城东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质清澈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水源之一。
吉水:唐代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质清澈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水源之一。
洛口仓: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粮仓,用于储存粮食,是当时的重要物资储备基地。
恭陵: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陵墓,是唐朝皇帝李治的陵墓。
和陵: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陵墓,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陵墓。
轩辕故关:洛阳城东的一座古代关隘,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测景台: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天文观测台,用于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
嵩山:洛阳城南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雄伟而得名,是中国五岳之一。
少室山:嵩山的一部分,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嵩山的重要景点之一。
三阳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鸣皋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伊阙故关:洛阳城南的一座古代关隘,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陆浑山:洛阳城西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方山:洛阳城西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新安郡: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行政区划,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谷州: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紫桂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避暑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芳桂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福昌: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宜阳郡: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行政区划,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熊州: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兰昌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女几山:洛阳城西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长水: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高门关:洛阳城西的一座古代关隘,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松阳故关:洛阳城西的一座古代关隘,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鹈鹕故关:洛阳城西的一座古代关隘,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古代军事要地。
永宁: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函州: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崎岫营: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军事营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兰峰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寿安: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连昌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兴泰宫:唐代洛阳附近的一座宫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皇帝的行宫之一。
锦屏山:洛阳城西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密州: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零水: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洧源: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羽山:洛阳城西的一座山,因其山势险峻而得名,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
河清: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大基: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柏崖: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孟州:唐代洛阳附近的一个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得名,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仓:古代用于储存粮食的建筑物,常指粮仓。
颍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古代为畿辅之地。
畿:古代指京城附近的地区,属于京畿之地。
武林:地名,古代指今河南省境内的某一地区。
载初元年: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年号,公元690年。
开元:唐玄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大谷故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锺乳:钟乳石,石灰岩洞中形成的石笋或石柱。
贞观:唐太宗时期的年号,公元627年至649年。
伊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古代为畿辅之地。
先天元年:唐玄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12年。
陆浑:地名,古代指今河南省境内的某一地区。
太和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王屋: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古代为畿辅之地。
武德:唐高祖时期的年号,公元618年至626年。
邵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怀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显庆:唐高宗时期的年号,公元656年至661年。
王屋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道教名山之一。
汝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临汝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雄:古代行政区划等级,指重要的州郡。
伊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襄城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贞观八年:指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
天宝元年: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土贡:古代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进贡的土特产,反映了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色。
施:古代的一种纺织品,可能是丝绸或麻布。
龙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鲁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梁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郏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梁: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承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温汤:温泉,古代用于沐浴或疗养。
黄女汤:温泉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高宗: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至683年在位。
温泉顿:古代为皇帝设置的温泉行宫。
石楼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永仁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鲁山: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王世充: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首领。
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武德四年:指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滍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尧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叶: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许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
叶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北澧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仙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仙凫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黄城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白石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襄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汝坟: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期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湍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证圣元年:武则天时期的年号,公元695年。
神龙元年:指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临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清暑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右都畿采访使:唐代官职,负责京畿地区的监察事务。
陕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陕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大都督府:唐代重要的军事和行政机构。
弘农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义宁元年:隋炀帝时期的年号,公元617年。
天祐元年:唐哀帝时期的年号,公元904年。
兴唐府:唐代府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麰麦:古代的一种麦类作物。
栝蒌: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
柏实:柏树的果实,古代用作药材。
曹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崇乐: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华望: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安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桃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夏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万岁: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安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河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忠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上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底柱: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夏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望陕: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古亭: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大阳故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茅津:古代渡口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陕津:古代渡口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浮梁:浮桥,古代用于跨越河流的临时桥梁。
利人渠:古代水利工程,用于灌溉或运输。
陕城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广济渠: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太原仓:古代粮仓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岘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峡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峡石坞: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底柱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三门: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绣岭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神雀台:古代建筑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灵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虢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浢津:古代渡口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桃源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虞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绛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大足元年:唐高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01年。
乾元三年:唐肃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60年。
芮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永乐: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芮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鼎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平陆: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境内。
蒲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李齐物:唐代官员,曾任陕州太守。
盐仓:古代储存盐的仓库。
集津仓:古代仓库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瑟瑟穴:古代矿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银穴:古代银矿的矿洞。
铜穴:古代铜矿的矿洞。
覆釜: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三锥: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五冈: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分云: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虢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卢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瓦砚: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用于研磨墨汁。
麝:麝香,古代用作香料或药材。
地骨皮: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梨:水果,古代用作贡品。
鼎湖: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全节:地名,因齐王祐反叛时,平陵人不从,故更名全节,体现了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忠诚。
金门: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开方: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凤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阌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湖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神龙:唐中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05年至707年。
恒农: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潼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大谷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凤陵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轩游宫:古代行宫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咸亨五年:指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
天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咸亨元年:唐高宗时期的年号,公元670年。
稠桑: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晋王斜: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熊耳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覆釜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荆山: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硃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龙朔元年:唐高宗时期的年号,公元661年。
商州:古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时期的年号,公元697年。
玉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硃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滑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灵昌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望:古代行政区划等级,指重要的州郡。
东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方纹绫: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带有方形的花纹。
纱:古代的一种轻薄丝织品。
绢: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席:古代的一种编织品,用于铺地或坐卧。
酸枣人:中药材,具有安神、养心的功效。
宜义军:唐代的军队名称。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
永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兴元元年:唐德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84年。
贞元元年:唐德宗时期的年号,公元785年。
义成军:唐代的军队名称。
光启二年:唐僖宗时期的年号,公元886年。
白马: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卫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匡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长垣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韦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燕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单宗: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首领。
胙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胙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南燕: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酸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东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守节县:古代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灵昌: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兴州:王世充所置的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世充被平定后废除。
郑州荥阳郡:唐代的行政区划,属于郑州,治所在虎牢城,后迁至管城。
虎牢城: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因地形险要而得名。
管城:唐代郑州的治所,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一部分。
仆射陂:后魏时期孝文帝赐给仆射李冲的陂塘,后更名为广仁池。
天宝六载:唐玄宗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
荥阳:唐代的县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曾多次更名。
颍州汝阴郡:唐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
椒陂塘:唐代的水利工程,位于汝阴县南,用于灌溉农田。
许州颍川郡:唐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长社:唐代的县名,位于今河南省长葛市,曾为颍川郡的治所。
陈州淮阳郡:唐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带。
蔡州汝南郡:唐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一带。
汴州陈留郡:唐代的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宣武军:唐代的军事建制,曾驻守于宋州,后迁至汴州。
观元年州废:指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除的州级行政区划。
省:古代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
康阴、宛陵、新汲、归化: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扶沟、焉陵:古代地名,扶沟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焉陵不详。
尉氏: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尉氏县。
封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封丘县。
雍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杞县。
梁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杞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杞县。
贞观元年:指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陈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观省陂:古代水利工程名称,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宋州睢阳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宋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襄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睢县。
宁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
下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夏邑县。
谷熟: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虞城县。
楚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
柘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柘城县。
砀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砀山县。
光化二年:指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
硃全忠:即朱温,五代后梁开国皇帝。
辉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辉县市。
崇德军:古代军事单位名称。
单父: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单县。
虞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虞城县。
亳州谯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
谯: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
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
沛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沛县。
城父: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成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境内。
鲁丘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文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境内。
药城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文城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天祐二年:指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
焦夷: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境内。
鹿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
大业十三年:指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
田黑社: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涡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境内。
真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鹿邑县。
谷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固镇县。
乾封元年:指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
戴初元年:指唐睿宗戴初元年(690年)。
仙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老子祠:祭祀老子的祠庙。
太清宫:道教宫观名称。
洞霄宫:道教宫观名称。
先天太后祠:祭祀先天太后的祠庙。
永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
蒙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蒙城县。
山桑: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蒙城县。
徐州彭城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双丝绫、绢、绵、布、刀错、紫石:古代徐州地区的土特产。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秋丘冶: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境内。
萧: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萧县。
丰: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丰县。
沛: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沛县。
滕: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
宿迁: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
宿预: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宿迁市境内。
泗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泗洪县。
宝应元年:指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下邳: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
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
良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邳州市境内。
邳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
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
元和四年:指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泗州临淮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泗洪县。
开元二十三年: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临淮: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泗洪县。
长安四年:指唐中宗长安四年(704年)。
徐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泗洪县境内。
涟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涟水县。
涟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涟水县。
金城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总章元年:指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楚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淮安市。
新漕渠:古代水利工程名称。
垂拱四年:指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
盱眙: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
西楚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
光宅初:指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
建中: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建中二年:指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
直河:古代河流名称。
太极元年:指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
魏景清:唐代官员。
黄土冈: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扬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濠州钟离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
元和三年:指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絁、绵、丝布、云母:古代濠州地区的土特产。
钟离: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
武德七年:指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涂山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
千人塘:古代水利工程名称。
乾封中:指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8年)。
涂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境内。
定远: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定远县。
临豪: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招义: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化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睢陵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大业末:指隋炀帝大业末年(617年)。
马簿: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化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境内。
杨益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济阴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宿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大和三年:指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
大和七年:指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
符离: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内。
诸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西句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牌湖堤:古代水利工程名称。
显庆中:指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
虹: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泗县。
夏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泗县境内。
仁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境内。
龙亢: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北谯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境内。
铜:古代矿产名称。
广济新渠:古代水利工程名称。
开元二十七年: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齐澣:唐代官员。
淮阴: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
蕲: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境内。
显庆元年:指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
临涣: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濉溪县境内。
元和:指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郓州东平郡:古代州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
须昌: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内。
宿城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景龙三年:指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
贞元四年:指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
东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
大和四年:指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
大和六年:指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
寿张: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
寿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寿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刀梁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郓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郓城县。
万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钜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巨野县。
麟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乘丘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戴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卢: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茌平县境内。
济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境内。
东平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
济北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境内。
济阳郡: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茌平县境内。
平阴: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平阴县。
长清: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长清县。
东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阿县。
阳谷: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阳谷县。
范: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范县。
昌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济北: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谷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孝感: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冀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美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濮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
天宝十三载:指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碻磝津故关:古代关隘名称,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开成二年:指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
龙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中都: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汶上县。
兗州:古代州名,治所在今山东省兖州市。
贞元十四年:指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
济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反映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频繁的行政调整。
华不注山: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是济南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历史上多有名士游览题咏。
谭州:唐代设立的州级行政区划,反映了唐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细致和重视。
曹州济阴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历史上以农业发达著称。
濮州濮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区域。
青州北海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州市一带,历史上以手工业和农业发达著称。
淄州淄川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历史上以矿产资源和手工业发达著称。
登州东牟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海防和贸易区域。
莱州东莱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莱州市一带,历史上以渔业和盐业发达著称。
棣州乐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滨州市一带,历史上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著称。
兗州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历史上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瑕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唐代为县名,属于上等县。
曲阜: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故乡,唐代为紧县。
乾封: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唐代为县名,曾多次更名。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场所。
东岳祠:位于泰山脚下的祭祀东岳大帝的祠庙,东岳大帝是泰山神。
梁父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亭亭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奕奕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云云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社首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肃然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石闾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蒿里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泗水: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泗水县,唐代为上等县。
邹: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唐代为上等县。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古代帝王封禅时的重要地点之一。
任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唐代为紧县。
龚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唐代为中等县。
金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金乡县,唐代为望县。
鱼台: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鱼台县,唐代为上等县。
莱芜: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莱芜市,唐代为中等县。
海州东海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唐代为上等州。
朐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唐代为上等县。
东海: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唐代为上等县。
沭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沭阳县,唐代为中等县。
怀仁: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唐代为中等县。
沂州琅邪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唐代为上等州。
临沂: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唐代为上等县。
费: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唐代为上等县。
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兰陵县,唐代为上等县。
沂水: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沂水县,唐代为上等县。
新泰: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新泰市,唐代为上等县。
密州高密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唐代为上等州。
诸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诸城市,唐代为上等县。
辅唐: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市,唐代为上等县。
高密: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唐代为上等县。
莒: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唐代为上等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八-评注
《地理二》一文详细记载了唐代河南道的地理、行政区划、山川河流、物产贡赋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地理学价值。文中提到的河南道,是唐代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涵盖了今天的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反映了唐代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文中提到的洛阳,作为唐代的东都,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北依黄河,南靠嵩山,东临伊阙,西接崤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其成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军事要地。
文中提到的山川河流,如嵩山、少室山、伊水、洛水等,不仅是洛阳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嵩山作为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朝拜和游览。
文中提到的物产贡赋,如绢、施、绵、布、丝布、葛、席、埏埴盎缶等,反映了唐代河南道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手工业发达。这些物产不仅是当时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唐代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文中提到的宫殿和陵墓,如皇城、宫城、上阳宫、恭陵、和陵等,不仅是唐代皇帝和后妃的居住地,也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些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设计精巧,体现了唐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文中提到的水利工程,如洛漕新潭、伊水石堰等,反映了唐代洛阳地区的水利建设成就。这些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促进了洛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地理二》一文通过对河南道地理、行政区划、山川河流、物产贡赋、宫殿陵墓、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河南道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物产资源以及历史沿革。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河南地区的繁荣与重要性。河南作为唐代的京畿之地,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
文本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如颍阳、伊阳、王屋、汝州等,都是唐代河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或州县。这些地方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银、铜、锡等矿产,以及温泉、钟乳石等自然景观。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了唐代在农业、手工业以及矿业方面的发达程度。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关隘和水利工程,如大谷故关、茅津、利人渠等。这些关隘和水利工程不仅是唐代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交通和农业发展的关键设施。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唐代政府有效地控制了河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保障了粮食和物资的运输。
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行宫和宫殿,如温泉顿、清暑宫、绣岭宫等。这些行宫不仅是皇帝巡游时的临时住所,也是唐代皇室享受生活、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这些行宫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皇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活动的某些侧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河南地区地名、资源、关隘、水利工程以及行宫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唐代河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经济、军事和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河南地区多个州郡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物产贡赋等内容,反映了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王世充置兴州、郑州荥阳郡、颍州汝阴郡、许州颍川郡、陈州淮阳郡、蔡州汝南郡、汴州陈留郡等地,展示了唐代河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这些州郡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唐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调整。
其次,文中详细记载了各地的土贡情况,如绢、龙莎、施、绵、糟白鱼、席、柿等,这些物产不仅是地方经济的体现,也是唐代赋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土贡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唐代地方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再次,文中提到的水利工程如椒陂塘、大崇陂、鸡陂、黄陂、湄陂等,反映了唐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王世充的兴废、仆射陂的命名、高瑀立堤塘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历史记载,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河南地区州郡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唐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调整,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地方经济、农业生产、历史事件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涉及多个州郡的设立、废除、合并以及地名的更改。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在唐初,为了巩固政权,朝廷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
文中提到的‘观元年州废’、‘武德四年’、‘贞观元年’等时间节点,反映了唐代在不同皇帝统治下对地方行政管理的不同政策。例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许多州级行政区划,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地名和水利工程,如‘观省陂’、‘千人塘’、‘牌湖堤’等。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唐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唐代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从文化角度来看,文中提到的‘老子祠’、‘太清宫’、‘洞霄宫’等道教宫观,反映了唐代道教的兴盛。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道教被尊为国教,许多道教宫观得以修建和扩建。这些宫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对唐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还反映了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这些记载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土贡、户口及县治情况,反映了唐代对地方行政管理的细致和重视。通过对各地土贡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色,如济南郡的丝、葛、绢、绵等,显示了该地区纺织业的发达;曹州济阴郡的大蛇粟、葶历等,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的多样性。
文中提到的华不注山、大胡山、长白山等自然景观,不仅具有地理意义,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华不注山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深度融合。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如谭州的设立与废除、全节的更名等,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唐代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也体现了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与支持。例如,齐王祐反叛时,平陵人不从,因而更名全节,这一事件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体现了地方民众的政治态度和忠诚。
通过对这些地名、土贡、户口及行政区划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状况,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山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特色以及政治动态,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唐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以及部分历史沿革。文中提到的地名如瑕丘、曲阜、乾封等,都是唐代重要的县级行政区,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地理分布。
文中提到的泰山及其周边的梁父山、亭亭山等,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古代帝王封禅的重要场所。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历代帝王在此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对天地的敬畏和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确认。
文中还提到了东岳祠,这是祭祀东岳大帝的祠庙,东岳大帝是泰山神,掌管生死,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东岳祠的存在,反映了唐代山东地区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民间信仰。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海州东海郡、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是唐代的重要行政区,也是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海州东海郡的土贡包括绫、楚布、紫菜等,反映了当地的手工业和渔业发达。沂州琅邪郡的土贡有紫石、钟乳,显示了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密州高密郡的土贡有赀布、海蛤、牛黄,体现了当地的纺织业和渔业发达。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特征,还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山东地区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