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寒露

寒露释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寒露”意指露水更冷,地面的露珠因气温下降而愈加浓重,意味着秋季气候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民间俗语“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生动描述了这一节气特征。

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深秋,寒意渐显,早晚气温明显降低;南方地区则开始感受秋凉。寒露后降水进一步减少,天气干燥,秋高气爽的景象更加突出。

寒露习俗

寒露的习俗多与登高赏秋和健康养生有关。在南方,寒露节气正值菊花盛开之时,人们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以寄托对健康长寿的祈愿。福建一带有吃甘蔗的传统,认为甘蔗能润燥生津,有助于缓解干燥的秋燥症状。

此外,寒露时节还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人们通过登山观景,欣赏秋季美景的同时,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部分地区还会举行“送寒衣”活动,为祖先焚烧寒衣纸,以示孝敬和思念。

寒露农事

寒露是农事安排的重要节点。北方地区的秋粮作物已进入全面收获期,如玉米、高粱、红薯等;南方地区的晚稻也即将成熟,需抓紧时间收割。

此外,寒露也是播种冬小麦的重要时机,需抓住节令完成整地和播种工作。果园里,柿子、苹果等秋季水果进入采摘尾声,果农忙于储存和销售。同时,寒露节气适宜种植绿肥作物,为来年的土壤培肥提供保障。

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气温降低、天气干燥,养生需注重保暖防寒和润燥养阴。饮食上宜多吃具有润燥滋阴功效的食物,如莲藕、百合、银耳、芝麻等,同时搭配温补食材如牛肉、羊肉,以增强体质。

起居方面,应适当添衣保暖,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的时候,防止受凉感冒。运动宜选择柔和的项目,如太极拳、瑜伽或散步,避免大汗淋漓。寒露后天气干燥,建议多喝水,或饮用滋润汤品如银耳莲子羹,以预防秋燥引发的喉咙干痛、皮肤干裂等症状。

寒露宜忌

在寒露时节,饮食宜润燥滋阴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和生冷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和关节的保暖,避免寒气入体。寒露后不宜过度劳累,应注重休息和调节情绪,以增强免疫力,顺应节气变化。

寒露谚语及诗歌

寒露谚语如“寒露时节看麦田,播种适时保丰年”,提醒农民抓紧时间完成冬小麦的播种;“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则预示着寒露后稻谷即将成熟。

诗歌方面,可引用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通过描绘深秋的枫叶景象和寒意渐浓的山林,展现了寒露时节的独特自然美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学:二十四节气-寒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