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原文

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目。

其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

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该。

后世之人,果能审其人之病,与古方所治之病无少异,则全用古方治之,无不立效。

其如天下之风气各殊,人之气禀各异,则不得不根据古人所制主病之方,略为增减,则药味增矣。

又或病同而症甚杂,未免欲兼顾,则随症增一二味,而药又增矣。

故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

乃学不如古人,不能以一药该数症,故变简而为繁耳。

此犹不失周详之意。

且古方之设,原有加减之法,病症杂出,亦有多品之剂,药味至十余种。

自唐以后之方,用药渐多,皆此义也。

乃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鼓掌之药,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

若趋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干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

呜呼!今之所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

其端起于近日之时医,好为高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尤甚。

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贻害不息。

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译文

古代圣人制定的药方,通常只有四五味药。

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非常精确和恰当;对病情的观察非常真实和准确。

药方中使用的药物,必须与疾病完全对应,没有任何偏差,没有一味药是随意使用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症状,所以药味虽少,但没有一种症状不被涵盖。

后世的人,如果能够准确判断病人的病情,与古方所治疗的病情没有差异,那么完全使用古方治疗,没有不立即见效的。

但由于天下的风气各不相同,人的体质也各异,所以不得不根据古人制定的主要治疗方剂,稍微增减,药味就增加了。

又或者病情相同但症状非常复杂,难免要兼顾,于是根据症状增加一两味药,药味又增加了。

所以后世的药方,药味增多,并不是他们喜欢杂乱。

而是因为他们的学问不如古人,不能用一种药治疗多种症状,所以从简单变为复杂。

这仍然不失为周详的做法。

而且古方的设定,原本就有加减的方法,病症复杂时,也有多种药物的配方,药味多达十余种。

自唐代以后,药方中使用的药物逐渐增多,都是这个道理。

但近代的医生,动不动就说效仿汉方,药只有四五味,这四五味药中,有些是使用轻浮淡薄的药物,虽然不治病,但也没有大害。

如果是追随潮流的人,竟然用人参、附子、干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的药物,不论伤寒、暑湿,只用这几种药物轮流转换,组成一方,种种与病情相反,每次试用必定害人,毫不后悔,既不辨别病情,又不研究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这是汉人的方法。

唉!现在所学的汉人方剂,害人如此之毒!

这种风气的起源是近代的医生,喜欢高谈阔论来欺骗人;又因为人们喜欢温补,尤其是富贵之家。

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医术就无法推行,所以人们争相效仿,以致贻害无穷。

如果有读书考古,深思熟虑的君子,出来挽回这种局面,也是世道和百姓的大幸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注解

古圣人之立方:指古代圣贤制定药方的原则和方法。

审药性:仔细研究和理解药物的性质和作用。

察病情:仔细观察和诊断病人的病情。

准对其病:药物与病情完全对应,没有偏差。

泛用之药:指那些没有特定疗效,广泛使用的药物。

一药兼治数症: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病症。

风气各殊:指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差异。

气禀各异:指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各不相同。

主病之方:针对主要病症的药方。

加减之法:根据病情调整药方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多品之剂:包含多种药物的复方药剂。

效法汉方:模仿汉代医家的药方。

峻补辛热之品:指药性强烈、温热补益的药物。

伤寒、暑湿:中医中的两种外感病证,分别由寒邪和暑湿邪气引起。

时医:指当代的医生。

温补: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用温性药物补益身体。

读书考古:指深入研究古籍和古代医学知识。

深思体验:深入思考和实际体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医方与现代医方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变迁。首先,文章强调了古代医方在药物选择和配伍上的精妙之处,即‘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物性质和病情的深刻理解。这种精准的对应关系,使得古代医方虽然药物种类较少,但疗效显著,能够‘以一药兼治数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和人体状况的差异,现代医方不得不增加药物种类以适应复杂的病情。文章指出,‘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而是因为现代医家无法像古人那样精准地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多种病症,因此不得不‘变简而为繁’。这种变化虽然增加了药物的复杂性,但仍不失为一种周详的治疗方法。

文章进一步批评了现代一些医生盲目效仿古代医方,尤其是汉代医方的行为。这些医生‘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却忽视了药物性质和病情的对应关系,导致药物与病情相反,甚至‘每试必杀人’。这种盲目效仿不仅没有达到治疗效果,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医疗事故。

最后,文章呼吁有识之士‘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以挽回这种错误的医疗风气。这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尊重,更是对患者生命的负责。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古代医方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中,从而达到‘世道生民之大幸’的目标。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医方与现代医方的对比,揭示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变迁,批评了盲目效仿古代医方的行为,并呼吁有识之士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体验,挽回错误的医疗风气。这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尊重,更是对患者生命的负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