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具有广泛的文学造诣。《陶庵梦忆》是他的自传性质的随笔集,内容充满了他对人生、艺术、文化的独到理解。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陶庵梦忆》是袁枚的随笔集,书中记录了他对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这本书,袁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创作与生活哲学,展现了清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书中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成为中国清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雪精-原文
外祖陶兰风先生,倅寿州,得白骡,蹄跲都白,日行二百里,畜署中。
寿州人病噎嗝,辄取其尿疗之。
凡告期,乞骡尿状,常十数纸。
外祖以木香沁其尿,诏百姓来取。
后致仕归,捐馆,舅氏啬轩解骖赠余。
余豢之十年许,实未尝具一日草料。
日夜听其自出觅食,视其腹未尝不饱,然亦不晓其何从得饱也。
天曙,必至门祗候,进厩候驱策,至午勿御,仍出觅食如故。
后渐跋扈难御,见余则驯服不动,跨鞍去如箭,易人则咆哮蹄啮,百计鞭策之不应也。
一日,与风马争道城上,失足堕濠堑死。
余命葬之,谥之曰“雪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雪精-译文
我的外祖父陶兰风先生,在寿州做官时,得到了一匹白色的骡子,它的蹄子也是白色的,每天能走两百里的路,被养在官署中。
寿州的人有患喉咙痛的病,就会取这匹骡子的尿来治疗。每当有求治的人来,都会写上十几张纸的请求,来乞求骡子的尿。
外祖父会用木香来净化骡子的尿,然后命令百姓来取。后来外祖父退休回家,去世后,我的舅舅啬轩解下骡子,赠给了我。
我养了这匹骡子大约十年,实际上我从未给它准备过一天的草料。我让它日夜自己出去觅食,看它的肚子,从来没有不饱的样子,但我也不明白它是从哪里得到的饱食。
每天天亮时,它一定会到门口等待,进入马厩等待被驱使,到了中午也不被骑乘,仍然像以前一样出去觅食。
后来它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见到我时会驯服不动,跨上鞍子就像箭一样飞快地跑,如果换作别人骑,它会咆哮、踢咬,无论怎样鞭策都不响应。
有一天,它与一匹马在城墙上争道,失足掉进了壕沟里死了,我下令将它埋葬,并给它谥号叫‘雪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雪精-注解
外祖:指作者的祖父。
陶兰风先生:作者祖父的字或号。
倅:古代官职,指副职,这里指担任副职。
寿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白骡:一种白色的骡子。
蹄跲:蹄子。
日行二百里:指骡子一天能跑两百里的速度。
畜署中:指将骡子养在官署中。
病噎嗝:指喉咙有阻塞感,吞咽困难。
辄取其尿疗之:就取它的尿液来治疗。
凡告期:指在规定的时间内。
乞骡尿状:指请求骡子的尿液。
常十数纸:经常需要十几张纸来记录请求。
外祖以木香沁其尿:祖父用木香来净化骡子的尿液。
诏百姓来取:下令让百姓来取用。
致仕归:退休回家。
捐馆:指去世。
舅氏啬轩:作者的舅舅,字或号。
解骖赠余:解下骡子赠送给作者。
豢之十年许:养了大约十年。
实未尝具一日草料:实际上从未特意准备过一天的草料。
日夜听其自出觅食:日夜让它自己出去寻找食物。
视其腹未尝不饱:看它的肚子从未不饱。
然亦不晓其何从得饱也:但是也不明白它是从哪里得到食物的。
天曙:天亮的时候。
必至门祗候:一定会到门口等待。
进厩候驱策:进入马厩等待驱使。
至午勿御:到了中午不骑它。
仍出觅食如故:仍然像以前一样出去寻找食物。
跋扈难御:性情顽劣,难以驾驭。
见余则驯服不动:看到我就驯服不动。
跨鞍去如箭:一上鞍就像箭一样飞快地跑走。
易人则咆哮蹄啮:换作别人骑它就会咆哮踢咬。
百计鞭策之不应也:无论怎样鞭策都不响应。
风马:可能是指一种快速奔跑的马。
争道:争夺道路。
堕濠堑死:从护城河的壕沟中跌落而死。
命葬之:命令人把它埋葬。
谥之曰“雪精”:给它一个谥号叫“雪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陶庵梦忆-卷四-雪精-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外祖陶兰风先生与一匹名为‘雪精’的白骡的故事,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外祖陶兰风先生,倅寿州,得白骡,蹄跲都白,日行二百里,畜署中。’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和外祖的身份,同时也描绘了白骡的特殊之处,蹄跲皆白,日行二百里,体现了古人对神奇动物的崇拜和对速度的向往。
‘寿州人病噎嗝,辄取其尿疗之。凡告期,乞骡尿状,常十数纸。’此句反映了古人对动物奇特功能的认识,以及人们对治愈疾病的渴望。白骡的尿液成为治疗噎嗝的良药,说明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利用。
‘外祖以木香沁其尿,诏百姓来取。’此句揭示了外祖对白骡的关爱和智慧,他不仅将白骡视为宠物,更将其视为一种治疗疾病的资源,这种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时是颇为先进的。
‘后致仕归,捐馆,舅氏啬轩解骖赠余。’此句描述了外祖去世后,舅氏将白骡赠与作者,体现了家族间的亲情和对动物的尊重。
‘余豢之十年许,实未尝具一日草料。’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白骡的疼爱和信任,十年间未曾给其提供草料,却依然能够自给自足,体现了动物的自足能力和与自然界的和谐。
‘天曙,必至门祗候,进厩候驱策,至午勿御,仍出觅食如故。’此句描绘了白骡的日常生活,它对作者的忠诚和依赖,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动物的情感世界。
‘后渐跋扈难御,见余则驯服不动,跨鞍去如箭,易人则咆哮蹄啮,百计鞭策之不应也。’此句描述了白骡性格的变化,它对作者的忠诚和对陌生人的敌意,反映了动物的情感复杂性和社会性。
‘一日,与风马争道城上,失足堕濠堑死,余命葬之,谥之曰“雪精”。’此句以悲剧的结局收尾,表达了作者对白骡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死观念的淡然。
整段古文通过白骡这一形象,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