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

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原文

也,昔为最难行乐之人,今为最易行乐之人。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去其一念之刻而已矣。

○贫贱行乐之法

穷人行乐之方,无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为贫,更有贫于我者;我以为贱,更有贱于我者;我以妻子为累,尚有鳏寡孤独之民,求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为劳,尚有身系狱廷,荒芜田地,求安耕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则苦海尽成乐地。如或向前一算,以胜己者相衡,则片刻难安,种种桎梏幽囚之境出矣。

一显者旅宿邮亭,时方溽暑,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一似苦中有乐者。

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何?”

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手足,使不得动摇,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此即穷人行乐之秘诀也。

不独居心为然,即铸体炼形,亦当如是。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来往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隘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十倍矣。

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之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向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粟又作何状矣。

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

予为两间第一困人,其能免死于忧,不枯槁于蹭蹬者,皆用此法。

又得管城一物,相伴终身,以扫千军则不足,以除万虑则有余。

然非善作退步,即楮墨亦能困人。

想虞卿著书,亦用此法,我能公世,彼特秘而未传耳。

由亭长之说推之,则凡行乐者,不必远引他人为退步,即此一身,谁无过来之逆境?大则灾凶祸患,小则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取而较之,更为亲切。

凡人一生,奇祸大难非特不可遗忘,还宜大书特书,高悬座右。

其裨益于身者有三:孽由己作,则可知非痛改,视作前车;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至于忆苦追烦,引出无穷乐境,则又警心惕目之余事矣。

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韫藉之法;或止书罹患之年月,而不及其事;或别书隐射之数语,而不露其详;或撰作一联一诗,悬挂起居亲密之处,微寓己意,不使人知,亦淑慎其身之妙法也。

此皆湖上笠翁瞒人独做之事,笔机所到,欲讳不能,俗语所谓“不打自招”者,非乎?

○家庭行乐之法

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是圣贤行乐之方,不过如此。

而后世人情之好向,往往与圣贤相左。圣贤所乐者,彼则苦之;圣贤所苦者,彼反视为至乐而沉溺其中。

如弃现在之天亲而拜他人为父,撇同胞之手足而与陌路结盟,避女色而就变童,舍家鸡而寻野鹜,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其故无他,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

若是,则生而所有之形骸,亦觉陈腐可厌,胡不并易而新之,他今日魂附一体,明日又附一体,觉愈变愈新之可爱乎?

其不能变而新之者,以生定故也。

然欲变而新之,亦自有法。时易冠裳,迭更帏座,而照之以镜,则似换一规模矣。

即以此法而施之父母兄弟、骨肉妻孥,以结交滥费之资,而鲜其衣饰,美其供奉,则居移气,养移体,一岁而数变其形,岂不忧之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而与同学少年互称兄弟,各家美丽共缔盟者哉?

有好游狭斜者,荡尽家资而不顾,其妻迫于饥寒而求去。六去之日,别换新衣而佐以美饰,居然绝世佳人。

其夫抱而泣曰:“吾走尽章台,未尝遇此娇丽。由是观之,匪人之美,衣饰美之也。倘能复留,当为勤俭克家,而置汝金屋。”

妻善其言而止。后改荡从善,卒如所云。

又有人子不孝而为亲所逐者,鞠于他人,越数年而复返,定省承欢,大异畴昔。

其父讯之,则曰:“非予不爱其亲,习久而生厌也。兹复厌所习见,而以久不睹者为可爱矣。”

众人笑之,而有识者怜之。何也?习久而厌其亲者,天下皆然,而不能自明其故。此人知之,又能直言无讳,盖可以为善人也。

此等罕譬曲喻,皆为劝导愚蒙。谁无至性,谁乏良知,而俟予为木铎?

但观孺子离家,即生哭泣,岂无至乐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

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

○道途行乐之法

“逆旅”二字,足概远行,旅境皆逆境也。然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此等况味,正须一一尝之。

予游绝塞而归,乡人讯曰:“边陲之游乐乎?”曰:“乐。”

有经其地而惮焉者曰:“地则不毛,人皆异类,睹沙场而气索,闻钲鼓而魂摇,何乐之有?”

予曰:“向未离家,谬谓四方一致,其饮馔服饰皆同于我,及历四

方,知有大谬不然者。然止游通邑大都,未至穷边极塞,又谓远近一理,不过稍变其制而已矣。及抵边陲,始知地狱即在人间,罗刹原非异物,而今而后,方知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近地之民,其去绝塞之民者,反有霄壤幽明之大异也。不入其地,不睹其情,乌知生于东南,游于都会,衣轻席暧,饭稻羹鱼之足乐哉!”

此言出路之人,视居家之乐为乐也;然未至还家,则终觉其苦。又有视家为苦,借道途行乐之法,可以暂娱目前,不为风霜车马所困者,又一方便法门也。

向平欲俟婚嫁既毕,遨游五岳;李固与弟书,谓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似有遗憾;太史公因游名山大川,得以史笔妙千古。是游也者,男子生而欲得,不得即以为恨者也。

有道之士,尚欲挟资裹粮,专行其志,而我以饣胡口资生之便,为益闻广见之资,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蓄所余者而归遗细君,似得五侯之鲭,以果一家之腹,是人生最乐之事也,奚事哭泣阮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春季行乐之法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人心至此,不求畅而自畅,犹父母相亲相爱,则儿女嬉笑自如,睹满堂之欢欣,即欲向隅而泣,泣不出也。

然当春行乐,每易过情,必留一线之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故俗话云:“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法”,非虚语也。

思患预防,当在三春行乐之时,不得纵欲过度,而先埋伏病根。花可熟观,鸟可倾听,山川云物之胜可以纵游,而独于房欲之事略存余地。盖人当此际,满体皆春。春者,泄尽无遗之谓也。

草木之春,泄尽无遗而不坏者,以三时皆蓄,而止候泄于一春,过此一春,又皆蓄精养神之候矣。人之一身,能保一时尽泄而三时皆不泄乎?尽泄于春,而又不能不泄于夏,虽草木不能不枯,况人身之浮脆者乎?

欲留枕席之余欢,当使游观之尽致。何也?分心花鸟,便觉体有余闲;并力闺帏,易致身无宁刻。然予所言,皆防已甚之词也。若使杜情而绝欲,是天地皆春而我独秋,焉用此不情之物,而作人中灾异乎?

○夏季行乐之法

酷夏之可畏,前幅虽露其端,然未尽暑毒之什一也。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巫医僧道之流皆苦饥寒而莫救矣。止因多此一时,遂觉人身叵测,常有朝人而夕鬼者。

《戴记》云:“是月也,阴阳争,死生分。”危哉斯言!令人不寒而粟矣。凡人身处此候,皆当时时防病,日日忧死。防病忧死,则当刻刻偷闲以行乐。

从来行乐之事,人皆选暇于三春,予独息机于九夏。以三春神旺,即使不乐,无损于身;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如其不乐,则劳神役形,如火益热,是与性命为仇矣。

《月令》以仲冬为闭藏;予谓天地之气闭藏于冬,人身之气当令闭藏于夏。试观隆冬之月,人之精神愈寒愈健,较之暑气铄人,有不可同年而语。

凡人苟非民社系身,饥寒迫体,稍堪自逸者,则当以三时行事,一夏养生。过此危关,然后出而应酬世故,未为晚也。

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夏不谒客,亦无客至,匪止头巾不设,并衫履而废之。

或处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

后此则徙居城市,酬应日纷,虽无利欲熏人,亦觉浮名致累。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今欲续之,求为闰余而不可得矣。伤哉!

人非铁石,奚堪磨杵作针;寿岂泥沙,不禁委尘入土。予以劝人行乐,而深悔自役其形。噫,天何惜于一闲,以补富贵荣无之不足哉!

○秋季行乐之法

过夏徂秋,此身无恙,是当与妻孥庆贺重生,交相为寿者矣。又值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体得以自如,衣衫不为桎梏,此时不乐,将待何时?

况有阻人行乐之二物,非久即至。二物维何?霜也,雪也。霜雪一至,则诸物变形,非特无花,亦且少叶;亦时有月,难保无风。

若谓“春宵一刻值千金”,则秋价之昂,宜增十倍。有山水之胜者,乘此时蜡屐而游,不则当面错过。何也?前此欲登而不可,后此欲眺而不能,则是又有一年之别矣。

有金石之交者,及此时朝夕过从,不则交臂而失。何也?衤能衤戴阻人于前,咫尺有同千里;风雪欺人于后,访戴何异登天?则是又负一年之约矣。

至于姬妾之在家,一到此时,有如久别乍逢,为欢特异。何也?暑月汗流,求为盛妆而不得,十分娇艳,惟四五之仅存;此则全副精神,皆可用于青鬟翠黛之上。

久不睹而今忽睹,有不与远归新娶同其燕好者哉?为欢即欲,视其精力短长,总留一线之余地。能行百里者,至九十而思休;善登浮屠者,至六级而即下。此房中秘术,请为少年场授之。

○冬季行乐之法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

已开而眼未开;已睡较未睡为乐,已醒较未醒更乐,此闲人之宜睡也。

然天地之间,能有几个闲人?必欲闲而始睡,是无可睡之时矣。

有暂逸其心以妥梦魂之法:凡一日之中,急切当行之事,俱当于上半日告竣,有未竣者,则分遣家人代之,使事事皆有着落,然后寻床觅枕以赴黑甜,则与闲人无别矣。

此言可睡之人也。

而尤有吃紧一关未经道破者,则在莫行歹事。

“半夜敲门不吃惊”,始可于日间睡觉,不则一闻剥啄,即是逻ヘ到门矣。

○坐

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何以知之?知之于“寝不尸,居不容”二语。

使其好饰观瞻,务修边幅,时时求肖君子,处处欲为圣人,则其寝也,居也,不求尸而自尸,不求容而自容;则五官四体,不复有舒展之刻。

岂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长于世者哉?

“不尸不容”四字,绘出一幅时哉圣人,宜乎崇祀千秋,而为风雅斯文之鼻祖也。

吾人燕居坐法,当以孔子为师,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缚而为胶柱难移。

抱膝长吟,虽坐也,而不妨同于箕踞;支颐丧我,行乐也,而何必名为坐忘?

但见面与身齐,久而不动者,其人必死。

此图画真容之先兆也。

○行

贵人之出,必乘车马。逸则逸矣,然于造物赋形之义,略欠周全。

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反不若安步当车之人,五官四体皆能适用。

此贫士骄人语。

乘车策马,曳履搴裳,一般同是行人,止有动静之别。

使乘车策马之人,能以步趋为乐,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欣然止驭,徒步为欢,有时安车而待步,有时安步以当车,其能用足也,又胜贫士一筹矣。

至于贫士骄人。不在有足能行,而在缓急出门之可恃。

事属可缓,则以安步当车;如其急也,则以疾行当马。

有人亦出,无人亦出;结伴可行,无伴亦可行。

不似富贵者候足于人,人或不来,则我不能即出,此则有足若无,大悖谬于造物赋形之义耳。

兴言及此,行殊可乐!

○立

立分久暂,暂可无依,久当思傍。

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旦旦如是,则筋骨皆悬,而脚跟如砥,有血脉胶凝之患矣。

或倚长松,或凭怪石,或靠危栏作轼,或扶瘦竹为筇;既作羲皇上人,又作画图中物,何乐如之!

但不可以美人作柱,虑其础石太纤,而致栋梁皆仆也。

○饮

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予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事则相反,乃其势又可并行而不悖。

五好、五不好维何?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欢,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

坐此五好、五不好,是以饮量不胜蕉叶,而日与酒人为徒。

近日又增一种癖好、癖恶:癖好音乐,每听必至忘归;而又癖恶座客多言,与竹肉之音相乱。

饮酒之乐,备于五贵、五好之中,此皆为宴集宾朋而设。

若夫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其为乐也,全在天机逗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

有饮宴之实事,无酬酢之虚文。

睹儿女笑啼,认作班斓之舞;听妻孥劝诫,若闻金缕之歌。

苟能作如是观,则虽谓朝朝岁旦,夜夜无宵可也。

又何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日藉豪举以为乐哉?

○谈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

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

何也?

“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

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

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之用者也。

即云我能挥麈,无假于人,亦须借朋侪起发,岂能若西哉之钟ね,不叩自鸣者哉?

○沐浴

盛暑之月,求乐事于黑甜之外,其惟沐浴乎?

潮垢非此不除,浊污非此不净,炎蒸暑毒之气亦非此不解。

此事非独宜于盛夏,自严冬避冷,不宜频浴外,凡遇春温秋爽,皆可借此为乐。

而养生之家则往往忌之,谓其损耗元神也。

吾谓沐浴既能损身,则雨露亦当损物,岂人与草木有二性乎?

然沐浴损身之说,亦非无据而云然。

予尝试之。

试于初下浴盆时,以未经浇灌之身,忽遇澎湃奔腾之势,以热投冷,以湿犯燥,几类水攻。

此一激也,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

而我有法以处之:虑其太激,则势在尚绶;避其太势,则利于用温。

解衣磅礴之秋,先调水性,使之略带温和,由腹及胸,由胸及背,惟其温而缓也,则有水似乎无水,已浴同于未浴。

俟与水性相习之后,始以热者投之,频浴频投,频投频搅,使水乳交融而不觉,渐入佳境而莫知,然后纵横其势,反侧其身,逆灌顺浇,必至痛快其身而后已。

此盆中取乐之法也。

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者,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之法,想无俟贫人置喙也。

○听琴观棋

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欢。

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

百骸

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

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

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绕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

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

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

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

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则善弈者耳。

○看花听鸟

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既产娇花嫩蕊心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

此段心机,竟与购觅红妆,习成歌舞,饮之食之,教之诲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之至也。

而世人不知,目为蠢然一物,常有奇花过目而莫之睹,鸣禽悦耳而莫之闻者。

至其捐资所购之姬妾,色不及花之万一,声仅窃鸟之绪余,然而睹貌即惊,闻歌辄喜,为其貌似花而声似鸟也。

噫,贵似贱真,与叶公之好龙何异?

予则不然。

每值花柳争妍之日,飞鸣斗巧之时,必致谢洪钧,归功造物,无饮不奠,有食必陈,若善士信妪之佞佛者。

夜则后花而眠,朝则先鸟而起,惟恐一声一色之偶遗也。

及至莺老花残,辄怏怏有所失。

是我之一生,可谓不负花鸟;而花鸟得予,亦所称“一人知己,死可无恨”者乎!

○蓄养禽鱼

鸟之悦人以声者,画眉、鹦鹉二种。

而鹦鹉之声价,高出画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

予则大违是论,谓鹦鹉所长止在羽毛,其声则一无可取。

鸟声之可听者,以其异于人声也。

鸟声异于人声之可听者,以出于人者为人籁,出于鸟者为天籁也。

使我欲听人言,则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笼中?

况最善说话之鹦鹉,其舌本之强,犹甚于不善说话之人,而所言者,又不过口头数语。

是鹦鹉之见重于人,与人之所以重鹦鹉者,皆不可诠解之事。

至于画眉之巧,以一口而代众舌,每效一种,无不酷似,而复纤婉过之,诚鸟中慧物也。

予好与此物作缘,而独怪其易死。

既善病而复招尤,非殁于已,即伤于物,总无三年不坏者。

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欤?

鹤、鹿二种之当蓄,以其有仙风道骨也。

然所耗不赀,而所居必广,无其资与地者,皆不能蓄。

且种鱼养鹤,二事不可兼行,利此则害彼也。

然鹤之善唳善舞,与鹿之难扰易驯,皆品之极高贵者,麟凤龟龙而外,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

乃世人好此二物,又以分轻重于其间,二者不可得兼,必将舍鹿而求鹤矣。

显贵之家,匪特深藏苑囿,近置衙斋,即倩人写真绘像,必以此物相随。

予尝推原其故,皆自一人始之,赵清献公是也。

琴之与鹤,声价倍增,讵非贤相提携之力欤?

家常所蓄之物,鸡犬而外,又复有猫。

鸡司晨,犬守夜,猫捕鼠,皆有功于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乃猫为主人所亲昵,每食与俱,尚有听其搴帷入室,伴寝随眠者。

鸡栖于埘,犬宿于外,居处饮食皆不及焉。

而从来叙禽兽之功,谈治平之象者,则止言鸡犬而并不及猫。

亲之者是,则略之者非;亲之者非,则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间矣。

曰:有说焉。

昵猫而贱鸡犬者,犹癖谐臣媚子,以其不呼能来,闻叱不去;

因其亲而亲之,非有可亲之道也。

鸡犬二物,则以职业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时,则各司其事,虽豢以美食,处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物亦守死弗至;

人之处此,亦因其远而远之,非有可远之道也。

即其司晨守夜之功,与捕鼠之功亦有间焉。

鸡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饥寒而尽瘁,无所利而为之,纯公无私者也;

猫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处,不屑媚人者,远身之道;

假公自为,密迩其君者,固宠之方。

是三物之亲疏,皆自取之也。

然以我司职业于人间,亦必效鸡犬之行,而以猫之举动为戒。

噫,亲疏可言也,祸福不可言也。

猫得自终其天年,而鸡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锯鼎镬之罚。

观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职之难。

其不冠进贤,而脱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浇灌竹木

“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

此予山居行乐之诗也。

能以草木之生死为生死,始可与言灌园之乐,不则一灌再灌之后,无不畏途视之矣。

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

不见生财之地万物皆荣,退运之家群生不遂?

气之旺与不旺,皆于动植验之。

若是,则汲水浇花,与听信堪舆、修门改向者无异也。

不视为苦,则乐在其中。

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勤,节其劳逸,亦颐养性情之一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译文

过去是最难享受快乐的人,现在是最容易享受快乐的人。即使帝尧没有去世,陶朱公还在世,他们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只要去掉那一念之间的刻薄就可以了。

○贫贱行乐的方法

穷人享受快乐的方法,没有其他秘诀,只有退一步的方法。我认为自己贫穷,还有比我更贫穷的人;我认为自己低贱,还有比我更低贱的人;我认为妻子和孩子是负担,还有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想要有妻子和孩子的负担却无法得到;我认为手脚的茧子是辛劳,还有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田地荒芜,想要安稳耕种却无法实现的人。用这种心态去生活,那么苦海也会变成乐土。如果总是向前看,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片刻也难以安宁,种种束缚和困境就会随之而来。

一位显贵在邮亭住宿,当时正值酷暑,帐篷里有很多蚊子,赶也赶不走,于是想起在家时,厅堂宽敞如天宇,竹席冰凉如冰,还有一群侍女拿着扇子为他扇风,根本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怎么会突然陷入这样的困境呢!因为怀念过去的快乐,更加觉得心烦意乱,结果整夜无法入睡。

一位亭长露宿在台阶下,被许多蚊子叮咬,几乎咬到露出筋骨,不得已只好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让四肢不停地运动,这样蚊子就无法叮咬他;虽然身体忙碌不停,嘴里却不停地赞叹,仿佛在苦中找到了乐趣。

显贵不理解,叫住他问道:“你受的苦比我多十倍,我觉得苦,而你却觉得乐,这是为什么?”

亭长回答说:“偶然想起某年,我被仇家陷害,关在监狱里。那时也是夏天,狱卒为了防止我逃跑,每天晚上都绑住我的手脚,让我无法动弹,蚊虫比现在多得多,我只能任由它们叮咬,想要稍微躲避一下都不行,与现在能够自由奔跑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以过去的经历来看现在,所以我只看到快乐,不觉得苦。”

显贵听了,不禁感到自己之前的烦恼是多余的。这就是穷人享受快乐的秘诀。

不仅心态要如此,身体锻炼也要这样。比如夏天炎热,明明知道是因为房子狭小导致的,却偏偏在烈日下走动一会儿,然后再回到屋里,就会觉得暑气渐渐消散,不像之前那么酷热;如果因为害怕炎热而跑到宽敞的地方乘凉,等到回来时,炎热反而增加了十倍。

冬天寒冷,明明知道是因为墙壁单薄导致的,所以故意在风雪中走一趟,然后再回到屋里,就会觉得寒气顿时减少,不再像之前那么凛冽;如果因为害怕寒冷而躲到温暖的地方,等到再回来时,寒冷的感觉会更加剧烈。

由此类推,所谓的退步,无处不在,无人不有,只要想到退步,快乐的境界自然就会产生。

我是世界上最困苦的人,之所以能够免于死于忧愁,不至于枯槁于困境,都是用了这种方法。

还有一支笔,陪伴我终身,虽然用它来横扫千军是不够的,但用它来消除万种忧虑却是绰绰有余。

然而,如果不善于退步,即使是纸墨也能困住人。

我想虞卿写书,也是用了这种方法,我能公开于世,而他只是秘而不传罢了。

从亭长的话推而广之,凡是享受快乐的人,不必远引他人作为退步,就是自己这一生,谁没有经历过逆境呢?大的有灾祸患难,小的有疾病忧伤。“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拿自己的经历来比较,更加亲切。

人的一生,奇祸大难不仅不能忘记,还应该大书特书,高悬在座右。

这样做对自身有三点好处:如果是自己造成的罪孽,就可以知道错误并痛改前非,把它当作前车之鉴;如果是天降的灾祸,就可以停止抱怨,释放心中的怨恨,以消除后患;至于回忆过去的苦难,引出无穷的快乐境界,那又是警醒心灵之余的事了。

如果说反省自己的过错,原本属于隐私,难以让他人看到,那么也有含蓄的方法:或者只写下遭遇灾祸的年月,而不涉及具体事情;或者写下几句隐晦的话,而不透露详情;或者写一副对联或一首诗,悬挂在起居的私密之处,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让他人知道,这也是谨慎行事的好方法。

这些都是湖上笠翁瞒着别人独自做的事情,笔锋所到之处,想要隐瞒也隐瞒不了,俗话说的“不打自招”,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家庭行乐的方法

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莫过于家庭。“父母健在,兄弟无恙,这是一种快乐。”这是圣贤享受快乐的方法,不过如此。

而后世的人情喜好,往往与圣贤相反。圣贤所享受的,他们却觉得苦;圣贤所觉得苦的,他们反而视为最大的快乐并沉溺其中。

比如抛弃现在的亲人而拜他人为父,撇开同胞兄弟而与陌生人结盟,避开女色而亲近娈童,舍弃家鸡而去追逐野鸭,这些都是情理上极其荒谬的事情,但世人却习以为常。

这没有别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一念之间的喜新厌旧,厌常趋异所导致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生来就有的身体,也会觉得陈腐可厌,为什么不把它也换掉,变成新的呢?今天灵魂附在一个身体上,明天又附在另一个身体上,觉得越变越新,岂不是更可爱吗?

之所以不能变新,是因为生来就定型的缘故。

然而,想要变新,也有办法。时常更换衣冠,改变座位,然后照镜子,就会觉得像是换了一个人。

用这种方法来对待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用结交朋友、浪费的钱财来为他们添置新衣,美化他们的生活,那么气质和身体都会随之改变,一年之内多次改变形象,难道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是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兄弟,而与同学少年互称兄弟,各家美丽的人共同结盟吗?

有一个喜欢游荡在花街柳巷的人,挥霍尽家财而不顾,他的妻子因为饥寒交迫而要求离开。离开的那天,她换上新衣并配上美丽的装饰,竟然变成了绝世佳人。

她的丈夫抱着她哭泣说:“我走遍了章台,从未遇到过如此娇丽的人。由此可见,不是人美,而是衣饰美。如果你能留下来,我一定会勤俭持家,为你建造金屋。”

妻子听了他的话,决定留下来。后来他改邪归正,果然如他所说。

还有一个不孝的儿子被父母赶出家门,被他人收养,几年后又回到家中,孝敬父母,与过去大不相同。

他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不是我不爱父母,而是相处久了感到厌倦。现在又厌倦了所见的一切,反而觉得久未见到的东西更可爱了。”

众人嘲笑他,但有见识的人却同情他。为什么呢?因为相处久了厌倦亲人,天下人都是如此,但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原因。这个人明白了,又能直言不讳,所以可以算是一个善人。

这些罕见的比喻,都是为了劝导愚昧的人。谁没有至性,谁缺乏良知,还需要我来敲响警钟吗?

只要看小孩子离开家,就会哭泣,难道没有比家更快乐十倍的地方吗?天性在此而不在彼。

人如果能以孩提时代的快乐为快乐,那么离圣人就不远了。

○旅途行乐的方法

“逆旅”这两个字,足以概括远行的境遇,旅途中的境遇都是逆境。然而,不经历旅途的辛苦,就不会知道居家的快乐,这种滋味,正需要一一去体验。

我游历绝塞归来,乡人问我:“边陲的旅行快乐吗?”我说:“快乐。”

有去过那个地方的人害怕地说:“那里土地贫瘠,人都是异类,看到沙场就感到气馁,听到战鼓就魂飞魄散,有什么快乐可言?”

我说:“以前没有离开家,错误地以为四方都一样,饮食服饰都和我一样,等到经历了四

方才知道有很大的错误。然而只是游历了繁华的大城市,未曾到达边疆极远的地方,又认为远近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是稍微改变一下制度而已。等到抵达边疆,才知道地狱就在人间,罗刹并非异物,从今以后,才知道人与禽兽的差别微乎其微,而近地的百姓与边疆的百姓相比,反而有天壤之别。不亲身到那里,不亲眼看到那里的情况,怎么能知道生在东南,游历于繁华都市,穿着轻便的衣服,坐在温暖的席子上,吃着米饭和鱼肉的快乐呢!

这是说那些出门在外的人,把在家的快乐当作快乐;然而没有回到家,终究觉得痛苦。还有一种人把家当作痛苦,借旅行来寻找快乐的方法,可以暂时娱乐眼前,不受风霜车马的困扰,这又是一种方便的方法。

向平想等到婚嫁完毕,去游历五岳;李固给弟弟写信,说周游天下,唯独没有去过益州,似乎有些遗憾;太史公因为游历名山大川,得以用史笔妙传千古。这种游历,是男子生来就想得到的,得不到就会感到遗憾。

有道之士,尚且想要带着资金和粮食,专心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我以糊口谋生的便利,作为增加见闻的资本,经过一个地方,就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情,经过一个地方,就目睹一个地方的胜景,而且吃未曾吃过的食物,尝想尝的东西,把剩下的带回家给妻子,好像得到了五侯的鲭鱼,来满足一家人的口腹之欲,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何必哭泣于阮途,而被乘槎驭骏的人所嘲笑呢?

○春季行乐的方法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春天是天地交欢的季节,阴阳尽情欢乐的时候。人的心情到了这个时候,不求畅快而自然畅快,就像父母相亲相爱,儿女自然嬉笑自如,看到满堂的欢欣,即使想向隅而泣,也哭不出来。

然而在春天行乐,往往容易过度,必须留一线余春,以度过将来的酷夏。因为一年中最难过的关口,只有三伏天,精神的消耗,疾病的产生,死亡的到来,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俗话说:“过了七月半,便是铁罗法”,这不是虚言。

思患预防,应当在三春行乐的时候,不能纵欲过度,而先埋伏病根。花可以仔细观赏,鸟可以倾听,山川云物的胜景可以尽情游览,唯独在房事上要略存余地。因为人在这个时候,全身都是春意。春意,就是泄尽无遗的意思。

草木的春天,泄尽无遗而不坏,是因为三时都积蓄,而只在春天泄尽,过了这个春天,又都是蓄精养神的时候了。人的身体,能保证一时泄尽而三时都不泄吗?在春天泄尽,又不得不在夏天泄尽,即使是草木也不能不枯萎,何况人的身体如此脆弱呢?

想要留下枕席之余的欢乐,应当使游观尽致。为什么呢?分心于花鸟,便觉得身体有余闲;专注于闺房之事,容易导致身体没有安宁的时刻。然而我所说的,都是防止过度的言辞。如果杜绝情感而断绝欲望,是天地皆春而我独秋,何必用这种无情之物,而作人中的灾异呢?

○夏季行乐的方法

酷夏的可怕,前面虽然已经提到,但还没有完全揭示暑毒的十分之一。如果天只有三时而没有夏天,那么人的死亡必定稀少,巫医僧道之流都会因饥寒而无法救治。只因为多了这一时,便觉得人身难测,常有早上是人晚上是鬼的情况。

《戴记》说:“这个月,阴阳相争,死生分别。”这话多么危险!让人不寒而栗。凡是人处在这个季节,都应当时时防病,日日忧死。防病忧死,就应当刻刻偷闲以行乐。

从来行乐的事情,人们都选择在春天闲暇时,我独独在夏天休息。因为春天精神旺盛,即使不快乐,对身体也没有损害;夏天则精神消耗,气力难支,如果不快乐,就会劳神役形,如火上浇油,这是与性命为仇。

《月令》以仲冬为闭藏;我认为天地之气在冬天闭藏,人身之气应当在夏天闭藏。试看隆冬之月,人的精神越冷越健壮,与暑气铄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凡是人如果不是被民社系身,饥寒迫体,稍微能够自逸的人,就应当以三时行事,一夏养生。过了这个危关,然后出而应酬世故,也不算晚。

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前,我绝意浮名,不谋求寸禄,山居避乱,反而以无事为荣。夏天不拜访客人,也没有客人来,不仅不设头巾,连衫履也废弃了。

有时藏在荷花之中,妻儿找不到;有时躺在长松之下,猿鹤经过也不知道。在飞泉中洗砚石,用积雪试茶奴;想吃瓜而瓜生在户外,想吃果而果落在树头,可以说是极人世之奇闻,享有生之至乐了。

后来则迁居城市,应酬日益纷繁,虽然没有利欲熏人,也感觉浮名致累。计算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的,只有三年。现在想要继续,求为闰余而不可得了。伤心啊!

人非铁石,怎么能磨杵作针;寿命岂是泥沙,不禁委尘入土。我劝人行乐,而深悔自役其形。唉,天何惜于一闲,以补富贵荣华的不足呢!

○秋季行乐的方法

过了夏天进入秋天,身体无恙,这是应当与妻儿庆贺重生,互相祝寿的时候了。又值炎热的天气刚刚退去,秋天的清爽媚人,四肢得以自如,衣衫不再束缚,此时不乐,还等何时?

况且有阻碍人行乐的两样东西,不久就会到来。这两样东西是什么?霜和雪。霜雪一到,万物变形,不仅没有花,连叶子也少了;虽然有月亮,难保没有风。

如果说“春宵一刻值千金”,那么秋天的价值,应当增加十倍。有山水胜景的地方,乘此时穿着蜡屐去游历,否则就会当面错过。为什么呢?之前想登而不能,之后想眺望而不能,这又是一年的分别了。

有金石之交的朋友,趁此时朝夕过从,否则就会交臂而失。为什么呢?衣服阻碍人在前,咫尺如同千里;风雪欺人在后,访戴何异于登天?这又是负了一年的约定。

至于家中的姬妾,一到这个时候,就像久别乍逢,欢乐特别。为什么呢?暑月汗流,想要盛妆而不得,十分娇艳,只剩下四五分;这时全副精神,都可以用在青鬟翠黛之上。

久不见而今忽然见到,难道不与远归新娶的欢乐相同吗?为欢即欲,视其精力短长,总留一线余地。能行百里的人,到九十里就想休息;善于登塔的人,到六级就下来。这是房中的秘术,请为少年场传授。

○冬季行乐的方法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想自己是路上的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暖晦明,都有胜过别人百倍的快乐。

曾经有画雪景山水的,人持破伞,或骑蹇驴,独行在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头狰狞,人有颠蹶的形状。这种险画,隆冬之月

眼睛已经睁开但还没有完全清醒;已经睡着比没睡着更快乐,已经醒来比没醒来更快乐,这是闲人适合睡觉的原因。

然而天地之间,能有几个闲人?一定要等到闲下来才开始睡觉,那就没有睡觉的时间了。

有一种暂时放松心情以安顿梦魂的方法:一天中所有紧急要做的事情,都应该在上半天完成,如果有未完成的,就分派家人代替完成,使每件事都有着落,然后找床找枕头去睡觉,这样就和闲人没有区别了。

这是说可以睡觉的人。

还有一个关键点没有说破,那就是不要做坏事。

“半夜敲门不吃惊”,才能在白天安心睡觉,否则一听到敲门声,就是巡逻的人来了。

○坐

自古以来,善于养生的人,莫过于孔子。怎么知道呢?从“寝不尸,居不容”这两句话中知道的。

如果一个人喜欢装饰外表,注重修饰边幅,时时刻刻想表现得像个君子,处处想成为圣人,那么他睡觉和居住时,不求像尸体一样僵硬却自然变得僵硬,不求像容器一样拘束却自然变得拘束;那么五官和四肢,就没有舒展的时候了。

哪有像泥塑木雕一样的人,能长久存在于世呢?

“不尸不容”这四个字,描绘出一幅圣人的形象,难怪他被千秋崇祀,成为风雅斯文的鼻祖。

我们平时坐的方法,应该以孔子为榜样,不要刻意追求端庄而一定要正襟危坐,不要像被束缚一样而变得僵化难移。

抱膝长吟,虽然是坐着,但也不妨像箕踞一样随意;支颐丧我,虽然是行乐,但何必一定要叫坐忘呢?

只要看到脸和身体平齐,长时间不动的人,这个人必定会死。

这是画真容的先兆。

○行

贵人出行,必定乘车马。虽然安逸,但从造物主赋予形体的意义上来说,略有欠缺。

有脚却不用,和没有脚一样,反而不如安步当车的人,五官四肢都能得到运用。

这是贫士骄傲的话。

乘车策马,拖着鞋子撩起衣裳,同样是行人,只是动静有别。

如果乘车策马的人,能以步行为乐,或者经过山水美景,或者遇到花柳美景,或者遇到戴笠的贫友,或者见到负薪的高士,欣然停下马车,徒步为乐,有时安车等待步行,有时安步当车,这样能用脚,又比贫士高出一筹了。

至于贫士骄傲,不在于有脚能走,而在于缓急出门时可以依靠。

事情可以缓的,就以安步当车;如果紧急,就以疾行当马。

有人也出门,无人也出门;结伴可以走,无伴也可以走。

不像富贵者等待别人,如果别人不来,我就不能出门,这样有脚却像没有脚一样,大大违背了造物主赋予形体的意义。

说到这里,行走真是快乐!

○立

站立分久暂,短暂可以无依,长久则应该有所依靠。

亭亭独立的事情,只能偶尔做一次,如果天天如此,那么筋骨都会悬空,脚跟像磨刀石一样,会有血脉凝滞的隐患。

或者倚靠长松,或者凭靠怪石,或者靠危栏作轼,或者扶瘦竹为筇;既做羲皇上人,又做画中物,多么快乐啊!

但不可以把美人当作柱子,担心她的基础太纤细,导致栋梁倒塌。

○饮

宴集的事情,其可贵之处有五点: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具备这五点,才能谈饮酒的快乐;否则,酒和宾客,都是伤害身心的工具。

我生平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事情相反,但形势又可以并行不悖。

五好、五不好是什么?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欢,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

因为有这五好、五不好,所以饮量虽小如蕉叶,却每天与酒人为伍。

最近又增加了一种癖好、癖恶:癖好音乐,每次听音乐都会忘记回家;而又癖恶座客多言,与音乐声相乱。

饮酒的快乐,都在这五贵、五好之中,这些都是为宴集宾朋而设的。

至于家庭小饮与燕闲独酌,其快乐全在天机流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

有饮宴的实事,无酬酢的虚文。

看儿女笑啼,当作斑斓的舞蹈;听妻儿劝诫,像听到金缕之歌。

如果能这样看,那么即使说天天是新年,夜夜是除夕也可以。

又何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每天靠豪举来取乐呢?

○谈

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但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是最快乐的事情,但有人嫌其寂寞。

追求快乐,避开苦闷,避开寂寞而享受安闲,莫过于与高士交往,与文人讨论。

为什么呢?

“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了一晚的快乐,又省去了十年的苦读,岂不是非常划算?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到了半天的闲适,又免去了长时间的寂寞,快乐岂能言表?

善于养生的人,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大多不善谈。

有道而善谈的人,人生难得一见,应该及时结交,以备开聋启聩之用。

即使我能挥麈,不需要别人帮助,也需要借助朋友的启发,岂能像西方的钟,不敲自鸣呢?

○沐浴

盛夏时节,在黑甜之外寻找乐事,莫过于沐浴了。

潮垢不沐浴无法去除,浊污不沐浴无法洗净,炎热的暑气不沐浴无法消散。

这件事不仅适合盛夏,除了严冬避冷不宜频繁沐浴外,凡是遇到春温秋爽,都可以借此为乐。

而养生之家往往忌讳沐浴,认为它会损耗元神。

我认为如果沐浴能损身,那么雨露也应该损物,难道人与草木有不同的性质吗?

然而沐浴损身的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我曾经尝试过。

在刚下浴盆时,以未经浇灌的身体,突然遇到澎湃奔腾的水势,以热投冷,以湿犯燥,几乎像水攻一样。

这一激,确实足以冲散元神,耗除精气。

但我有办法处理:担心太激烈,就慢慢来;避开太猛的水势,就用温水。

在解衣磅礴的秋天,先调水温,使之略带温和,由腹及胸,由胸及背,因为温和而缓慢,所以有水似乎无水,已经沐浴却像没沐浴一样。

等到与水温相习之后,才开始用热水,频繁沐浴,频繁加水,频繁搅拌,使水乳交融而不觉,渐入佳境而不知,然后纵横其势,反侧其身,逆灌顺浇,直到身体痛快为止。

这是盆中取乐的方法。

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的,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的方法,想必不需要穷人置喙了。

○听琴观棋

下棋可以消闲,但似乎难以借以行乐;弹琴确实可以养性,但不容易借此求欢。

因为弹琴必须正襟危坐,下棋必须整槊横戈。

百骸

在完全放松的时候,何必再期待整齐严肃?

在万念俱忘的时候,怎么还应该计较输赢?

常常有人将富贵荣名抛诸脑后,却与人下棋赌胜,不肯让一步,这与放弃千乘之国而争一碗饭、一勺汤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喜欢弹琴不如喜欢听琴,善于下棋不如善于观棋。

别人赢了,我为他高兴;别人输了,我不必为他担忧,这样就能常处于胜利之地;

别人弹奏和缓的音乐,我为之感到吉祥;别人弹奏急促的音乐,我不必为之感到凶险,这样就能常处于吉祥之中。

有时在观棋听琴之余,难免技痒,不妨偶尔一试,但不要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才是善于下棋的人。

○看花听鸟

花和鸟这两种东西,是造物主创造出来取悦人的。

既创造了娇艳的花朵和嫩蕊来代替美人,又担心它们不能说话,于是又创造了群鸟来辅助它们。

这种心思,竟然与购买红妆、学习歌舞、供养教导以取悦人的行为,如出一辙。

然而世人却不知道,把它们视为愚蠢的东西,常常有奇花在眼前却视而不见,鸣禽在耳边却听而不闻。

至于那些花费巨资购买的姬妾,容貌不及花的万分之一,声音也只是模仿鸟的余音,然而人们一看到她们的容貌就惊讶,一听到她们的歌声就欢喜,因为她们的容貌像花,声音像鸟。

唉,重视相似而轻视真实,这与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

我却不是这样。

每当花柳争艳、飞鸟斗巧的时候,我一定会感谢造物主,归功于自然,没有酒不祭奠,有食物一定供奉,就像善男信女虔诚拜佛一样。

晚上比花晚睡,早上比鸟早起,唯恐错过一声一色。

等到莺老花残时,我总是感到失落。

我这一生,可以说没有辜负花鸟;而花鸟得到我,也可以说是“一人知己,死而无憾”了吧!

○蓄养禽鱼

鸟类中以声音取悦人的,有画眉和鹦鹉两种。

而鹦鹉的声音价值,比画眉更高,人们大多偏爱它,因为它能模仿人说话。

我却完全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鹦鹉的长处只在羽毛,它的声音则毫无可取之处。

鸟声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不同于人声。

鸟声不同于人声而好听,是因为人声是人籁,鸟声是天籁。

如果我想听人说话,满耳都是,何必借助笼中的鸟?

何况最会说话的鹦鹉,它的舌头僵硬,甚至比不会说话的人还要严重,而它所说的,也不过是几句口头禅。

鹦鹉之所以被人看重,以及人们之所以看重鹦鹉,都是无法解释的事情。

至于画眉的巧妙,在于它能用一张嘴模仿多种声音,每次模仿一种,无不惟妙惟肖,而且更加纤细婉转,确实是鸟类中的聪明之物。

我喜欢与这种鸟打交道,但唯独奇怪它容易死亡。

既容易生病又容易招致灾祸,不是自己病死,就是被其他东西伤害,总活不过三年。

这大概也是因为它多才多艺的缘故吧?

鹤和鹿这两种动物值得蓄养,因为它们有仙风道骨。

然而它们的饲养费用不菲,而且需要广阔的空间,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场地的人,都无法蓄养。

而且养鱼和养鹤这两件事不能同时进行,顾此则失彼。

然而鹤的鸣叫和舞蹈,以及鹿的难以打扰和易于驯服,都是极其高贵的品质,除了麟、凤、龟、龙之外,不得不推这两种动物为首。

然而世人喜欢这两种动物,又在它们之间分轻重,二者不可兼得时,一定会舍弃鹿而选择鹤。

显贵之家,不仅将它们深藏在苑囿中,还常常放在衙斋附近,甚至请人画肖像时,也一定要让它们相伴。

我曾经追溯这种风气的起源,发现是从一个人开始的,那就是赵清献公。

琴和鹤的声价倍增,难道不是这位贤相的提携之力吗?

家中常养的动物,除了鸡和狗,还有猫。

鸡负责报晓,狗负责守夜,猫负责捕鼠,都是对人类有功且自食其力的动物。

然而猫却最受主人宠爱,每次吃饭都与主人一起,甚至有的猫可以掀开帷帐进入卧室,陪伴主人睡觉。

鸡栖息在鸡窝里,狗睡在外面,居住和饮食条件都不如猫。

然而在谈论禽兽的功劳和治世的象征时,却只提到鸡和狗,从不提及猫。

亲近猫的人是对的,那么忽略猫的人就是错的;亲近猫的人是错的,那么忽略猫的人就是对的;这让人不得不在这两者之间感到困惑。

其实是有道理的。

宠爱猫而轻视鸡狗的人,就像偏爱那些谄媚的臣子,因为它们不叫自来,听到呵斥也不离开;

因为它们亲近而亲近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值得亲近的地方。

鸡和狗这两种动物,则以职业为重,一到报晓和守夜的时候,就各自履行职责,即使给它们美食,让它们住在舒适的房间里,它们也不会放弃职责;

人们对待它们,也是因为它们疏远而疏远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值得疏远的地方。

即使是它们报晓守夜的功劳,与捕鼠的功劳也有区别。

鸡报晓,狗守夜,忍受饥寒,尽心尽力,毫无私利,是纯粹的无私行为;

猫捕鼠,因为除去害处而得到食物,是有私利的行为,是公私参半的。

清正勤勉,不屑于谄媚他人,是远离灾祸的方法;

假公济私,亲近君主,是巩固宠信的手段。

这三种动物的亲疏关系,都是它们自己选择的。

然而如果我在人间担任职务,也一定要效仿鸡和狗的行为,而以猫的举动为戒。

唉,亲疏关系可以说清楚,但祸福却无法说清。

猫能够自然终老,而鸡和狗的死,却免不了刀锯鼎镬的惩罚。

观察这三种动物的得失,可以领悟到做官守职的艰难。

那些不戴进贤冠,却能摆脱宦海浮沉之苦的人,真是幸运啊。

○浇灌竹木

“筑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长。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

这是我山居行乐的诗句。

能够以草木的生死为生死,才能谈论浇灌园林的乐趣,否则浇灌一两次之后,就会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

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不仅赏心悦目,还可以为种植花草树木的家庭带来祥光和瑞气。

难道没看到生财之地万物繁荣,退运之家群生不顺吗?

气的旺与不旺,都可以从动植物身上看出来。

如果是这样,那么汲水浇花,与听信风水、修门改向的行为无异。

如果不把它视为苦差事,那么乐趣就在其中。

督促家人灌溉,自己亲自参与一些轻微的劳动,调节劳逸,也是颐养性情的一种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注解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或自然力量,常用来指代命运或天意。

夭折:指未成年或未达到正常寿命就死亡。

永年:指长寿,活到老年。

名缰利锁:比喻名利对人的束缚,使人不得自由。

惊风骇浪:比喻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和危险。

燕游:指悠闲自在地游玩。

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古代为著名的墓地。

丘陇:指坟墓。

康对山:明代文人,以园林建筑闻名。

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呼吸和身体动作来调节身体。

比家:指那些以养生为名,实际上放纵享乐的人。

鲁论:即《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乡党:《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讨论礼仪和人际关系。

丹方:指炼丹术中的药方,常用来指代长生不老的秘方。

庖人:指厨师。

食物志:古代关于食物的书籍,记录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法。

尊生笺:古代关于养生的书籍。

卫生录:古代关于卫生和健康的书籍。

二疏:指汉代疏广和疏受,以知足常乐闻名。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后经商致富,以散财闻名。

华封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曾祝福帝尧。

卜式:汉代著名的商人,以急公好义闻名。

陶朱:指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后成为富商,以善于经商和理财著称。

胼胝:手掌或脚底因长期摩擦而生的厚皮,比喻辛勤劳动。

鳏寡孤独:指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孤儿,鳏指丧妻的男子,寡指丧夫的女子,孤指无父的儿童,独指无子女的老人。

管城:指笔,古代文人常用管城子代指笔。

虞卿: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士,以著书立说闻名。

执柯伐柯:比喻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湖上笠翁:指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以文学创作和戏剧理论闻名。

逆旅:指旅途中的客栈,比喻旅途中的困境。

罗刹:在佛教中指恶鬼,常用来比喻凶恶的人或事物。

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象征着中国的山川文化。

太史公:指司马迁,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五侯之鲭:古代传说中的美味鱼,比喻极其珍贵的美食。

阮途:指阮籍,三国时期的名士,以放荡不羁著称,常用来比喻不拘小节的生活方式。

乘槎驭骏:乘槎指乘船,驭骏指骑马,比喻远行或冒险。

三伏:指夏季的三个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铁罗法:古代的一种刑罚,比喻极其艰难或危险的境地。

戴记:指《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

月令:古代的一种历法,按月份记载天时、农事和礼仪等活动。

金石之交:比喻坚固的友谊,如同金石般不可摧毁。

蜡屐:古代的一种鞋子,鞋底涂蜡以防滑,常用于登山。

青鬟翠黛:指女子的发饰和妆容,形容女子的美丽。

浮屠:指佛塔,也用来比喻高耸的建筑物。

御风障雪之屏:比喻能够抵御风寒的屏障,这里指能够保护主人免受外界寒冷影响的物品。

暧胃和衷之药:比喻能够温暖胃部、调和内心的药物,这里指能够带来舒适和安慰的事物。

杨国忠之肉阵:杨国忠是唐朝宰相,以奢侈享乐著称,’肉阵’指其豪华的宴席。

党太尉之羊羔美酒:党太尉指党进,宋朝将领,以豪饮著称,’羊羔美酒’指其享用的美食美酒。

善行乐者:指善于享受生活乐趣的人。

乐极忘忧:指在极度快乐时忘记忧愁。

善讨便宜:指善于寻找和利用有利条件。

楮墨代脂韦:楮墨指纸墨,脂韦指脂粉和皮革,比喻用文字代替实际的享乐。

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指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来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

坐功:指通过静坐来修炼身心的方法。

华山处士:指隐居在华山的道士,常用来比喻隐士或高人。

先睡心,后睡眼:指在睡觉前先让心情平静,然后再闭上眼睛入睡。

戌至卯:指晚上7点到早上5点,古代用来表示夜晚的时间。

午梦长:指午睡时间较长。

手倦抛书午梦长:指在读书感到疲倦时,放下书本午睡。

寝不尸,居不容:出自《论语·乡党》,意为睡觉时不要像尸体一样僵硬,居住时不要过分修饰。孔子提倡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分拘谨和做作。

时哉圣人:指孔子,意为顺应时势的圣人。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因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风雅斯文之鼻祖:指孔子是风雅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倡礼乐文化,强调文雅、礼仪,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上古传说中的圣人。羲皇上人指像伏羲一样的高尚人物,形容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曲蘖宾朋:曲蘖指酒曲,宾朋指宾客。此处指饮酒作乐的宾客,暗指饮酒过度会损害身心。

挥麈:麈是一种鹿类动物,古代文人常持麈尾作为谈资的象征。挥麈指高谈阔论,形容文人雅士的谈吐风雅。

西哉之钟ね:西哉指西方,钟ね指钟声。此处比喻不需要外力推动,自然发声的事物。

围棋赌胜:指通过围棋比赛来赌博胜负,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娱乐方式。

千乘之国:古代指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国,象征着极大的权力和财富。

箪食豆羹:形容极其简朴的生活,箪食指用竹篮盛饭,豆羹指用豆子煮的汤。

天籁: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风声等,与人为的声音相对。

仙风道骨:形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风度,常用来形容隐士或道士。

麟凤龟龙:古代传说中的四种祥瑞动物,象征着吉祥和尊贵。

赵清献公:指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因其谥号为清献,故称赵清献公。

堪舆:古代的风水学,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人生短暂与苦难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和苦难时的无奈与恐惧。作者以‘造物’为引子,指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通过对‘夭折’、‘永年’等概念的探讨,作者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

文章中的‘名缰利锁’和‘惊风骇浪’等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在追求名利和应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与痛苦。作者通过这些比喻,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讨论养生和行乐时,作者提出了‘乐不在外而在心’的观点,强调了内心的满足和知足常乐的重要性。通过对帝王、公卿、富人等人群的分析,作者指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文章还引用了康对山的例子,说明即使在面对死亡和坟墓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内心的调整找到快乐。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乐观态度。

最后,作者通过对‘二疏’和‘陶朱公’等历史人物的引用,进一步强调了知足常乐和散财济世的重要性。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行乐的智慧和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人生短暂与苦难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和苦难时的无奈与恐惧,同时提出了通过内心调整和知足常乐来应对生活困境的智慧。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生活态度和行乐方式,深刻探讨了贫贱与富贵、逆境与顺境之间的关系。作者以显者和亭长的故事为例,揭示了穷人行乐的秘诀——退一步法。显者在困境中因怀念过去的舒适生活而感到痛苦,而亭长则通过回忆更艰难的处境,反而在当前的困境中找到了乐趣。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不同心态对生活体验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足常乐’的哲学思想。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家庭行乐之法,强调了家庭作为世间第一乐地的重要性。作者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背离圣贤教诲,追求新奇而忽视家庭幸福的现象。通过举例说明,作者指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现有生活的珍惜和改善,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新奇和变化。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视。

最后,文章讨论了道途行乐之法,通过作者自身的旅行经历,阐述了旅途中的困境与居家之乐的对比。作者认为,只有经历过旅途的艰辛,才能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舒适。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归属感的重视。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丰富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行乐的多种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生活智慧。

这段文字通过对四季行乐之法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提出了在不同季节中如何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

在春季行乐之法中,作者强调了春天的生机勃发和人们心情的愉悦,但也提醒人们要注意节制,避免过度放纵,以免为夏季的酷热埋下病根。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节制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夏季行乐之法则着重于如何在酷暑中保持身心的平衡。作者认为夏季是人体最易耗损的时期,因此应尽量减少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养生和休息。这种对夏季的独特理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体关系的深刻洞察。

秋季行乐之法中,作者强调了秋天的凉爽和舒适,认为这是人们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机。他提醒人们要珍惜这段时光,因为霜雪的到来将很快改变一切。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瞬间的珍惜,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认识。

冬季行乐之法则通过对比外界的寒冷和家中的温暖,强调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作者认为,只有在经历了外界的艰辛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和舒适。这种对家庭价值的重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四季行乐之法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作者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提出了在不同季节中如何享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节制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这段文字通过对行乐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乐趣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行乐不仅仅是简单的享乐,而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来调整和享受。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通过对’睡’的详细描述,进一步阐述了行乐的艺术。他认为,睡眠不仅是恢复体力的方式,更是一种养生之道。通过合理的睡眠,可以达到养精蓄锐、强身健体的效果。这种观点与中医理论中的’养生’理念相契合,强调通过调节生活作息来保持身体健康。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忙闲’二字的分析,提出了不同人群在行乐上的差异。他认为,忙碌的人虽然需要睡眠,但由于心绪不宁,睡眠质量往往不高;而闲适的人则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人性深刻的理解,以及对生活节奏的敏锐观察。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行乐的独到见解,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养生’等思想。通过对行乐的描述,作者不仅传达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通过调节生活作息来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睡眠、坐、行、立、饮、谈、沐浴、听琴观棋等日常行为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养生哲学。文章以孔子为典范,提倡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分拘谨和做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顺应自然的生活理念。

在睡眠部分,作者强调‘闲人之宜睡’,指出只有在心境闲适时才能真正享受睡眠的乐趣。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认为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达到身心的和谐。

在坐的部分,作者引用孔子的‘寝不尸,居不容’,提倡自然舒适的坐姿,反对过分拘谨的正襟危坐。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由、舒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反对形式主义的束缚。

在行的部分,作者批评了贵人乘车马的行为,认为这样会失去‘造物赋形之义’,即失去了自然赋予的行走能力。作者提倡安步当车,认为步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欣赏自然美景,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崇尚。

在立的部分,作者指出‘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强调久立会导致筋骨不适。作者提倡倚靠自然物,如长松、怪石等,既能放松身体,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古代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在饮的部分,作者提出了‘五贵’和‘五好’的标准,强调饮酒的乐趣在于与友人的交流和心灵的放松,而非单纯的豪饮。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交和心灵交流的重视,反对过度饮酒对身体和精神的损害。

在谈的部分,作者认为与高士、文人交流是最快乐的事情,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享受清闲。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认为与有识之士的交流是提升自我、享受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沐浴的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沐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沐浴不仅能清洁身体,还能放松心情。作者提倡温和的沐浴方式,反对过于激烈的沐浴,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推崇。

在听琴观棋的部分,作者认为琴棋虽然能养性,但难以借以行乐。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的理解,认为艺术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带来心灵的愉悦,但不应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乐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养生哲学,提倡自然、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反对形式主义和过度拘谨。文章语言优美,比喻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通过对围棋、花鸟、禽鱼等自然和人文现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首先,作者通过对围棋赌胜的批评,表达了对过度竞争和功利主义的反思,提倡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其次,作者通过对花鸟的赞美,揭示了自然之美对人心灵的滋养和启迪,批评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忽视和对人工美的过度追求。再次,作者通过对禽鱼的蓄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作者通过对竹木的浇灌,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提倡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方式。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作者通过对围棋、花鸟、禽鱼等事物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作者通过对围棋、花鸟、禽鱼等事物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使文章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围棋、花鸟、禽鱼等事物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8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