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历律-原文
定气运
黄帝受《河图》,始设灵台。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造算数。容成总六术,以定气运。
历纪
少昊使玄鸟氏司分,伯赵氏司至,青鸟氏司起,丹鸟氏司闭,颛顼受之,以孟春建寅为元,始为历宗。尧使羲仲叔主春夏,和仲叔主秋冬,以闰月正四时,始为历纪。
历元
黄帝始为历元,起辛卯,高阳氏起乙卯。舜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秦用乙卯。汉作太初历元以丁丑。夏、商、周以三统改正朔。三代而下,造历者各有增创,如太初起之以律,而候气于黄钟,太衍符之以《易》,而较数于分秒,授时准之以晷,而测验于仪象。
造历
黄帝迎日推筴,尧闰月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三代历无定法,周秦闰余乖次。刘歆造《三统历》,而是非始定。东汉李梵造《四分历》,而仪式方备。刘洪造《干象历》,始悟月行迟速。魏黄初间始以日食课其疏密。杨伟造《景初历》,始立交食起亏术。又何承天造《元嘉历》,始悟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及以晷影验气。又祖冲之造《大明历》,始悟太阳岁次之数极,不动之处一度余。又张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迟速留逆。又张胄玄造《大业历》,始立五星入气加减法,及日应食不食术。刘焯造《七曜历》,始悟日行有盈缩,及立推黄道月道。又傅仁均造《戊寅元历》,颇采旧历,始用定制。又李淳风造《麟德历》,始为总法,用进朔以避晦晨月见。又一行造《大衍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轨满交食之异,及创立岁星差合术。又徐昂造《宣明历》,始悟日食有气刻时三差。又边冈崇《玄历》,始立相减相乘法,以求黄道月道。又王朴《钦天历》,始变五星法,迟留逆行,舒亟有渐。又周琮造《明天历》,始悟日法积年自然之数。又姚舜辅造《纪元历》,始悟食甚泛余差数。以上计千一百八十二年。创法有三家,汉洛下闳(洛姓,下闳名)始取法黄钟律数创历(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唐僧一行(姓张名璲)始改从大易蓍策数修历(本易大衍以四十九分为算)。晋虞喜始立岁次,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为太过进之。刘焯取二家中数折之。至元郭守敬始测景验气,积六十年奇退一度,始定差法。
改历
按自黄帝讫秦末凡六改,汉高讫汉末凡五改,隋文讫隋末凡十三改,唐高讫周末凡十六改,宋太祖讫宋末凡十八改,金熙宗讫元末凡三改。而法,西汉莫善于太初;东汉莫善于四分;由魏至隋莫善于皇极;在唐则称大衍,在五代则称钦天;至元授时,郭守敬立仪测验,较古精密。
仪象
黄帝命成容作盖天,舜察玑衡(以璇为玑,用以转动为玑,以玉为管。横置其中为衡)。颛顼始为浑仪,尧复之,浑仪遭秦灭。洛下闳始复经营运仪,鲜于妄人又度之。耿寿昌始铸为象。张衡仪始为内规外规。李淳风仪表里三重。洛下闳为员仪,梁令瓒为游仪,郭守敬为简仪、仰仪。后汉有铜仪,后魏有铁仪,李淳风有木浑仪,唐明皇有水浑天。张衡始造候风地动仪(形似樽,外有八龙衔丸,震则机发,吐丸下,蟾蜍承之)。伏羲始作土圭测影,伊尹作水准,得日晷辨方向。黄帝始为刻漏,夏商宣其制为漏箭。宋燕肃作水秤,周公始分更点。宋太祖闻陈抟怕五更头之言,始去前后二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历律-译文
定气运
黄帝接受了《河图》,开始设立灵台。羲和负责观测太阳,常仪负责观测月亮,车区负责观测星象和气象,伶伦创造了音律,大挠创造了天干地支,隶首创造了算术。容成综合了这六种技术,用来确定气候和运势。
历纪
少昊让玄鸟氏负责春分和秋分,伯赵氏负责夏至和冬至,青鸟氏负责节气开始,丹鸟氏负责节气结束,颛顼继承了这些,以孟春建寅为元年,开始成为历法的源头。尧让羲仲叔负责春夏,和仲叔负责秋冬,用闰月来调整四季,开始成为历法的记载。
历元
黄帝开始制定历法,以辛卯年为起点,高阳氏以乙卯年为起点。舜使用戊午年,夏朝使用丙寅年,商朝使用甲寅年,周朝使用丁巳年,秦朝使用乙卯年。汉朝制定了太初历,以丁丑年为起点。夏、商、周三代以三统来修正朔日。三代以后,制定历法的人各有创新,如太初历以音律为基础,通过黄钟来观测气候,太衍历以《易经》为基础,通过分秒来比较数字,授时历以日晷为基础,通过仪器来测量天象。
造历
黄帝通过观测太阳来推算历法,尧通过闰月来调整年份。舜使用璇玑玉衡来观测天象。三代历法没有固定规则,周秦时期的闰月安排混乱。刘歆制定了《三统历》,历法的对错开始有了定论。东汉李梵制定了《四分历》,历法的仪式开始完备。刘洪制定了《干象历》,开始意识到月亮的运行速度有快有慢。魏黄初年间开始通过日食来检验历法的准确性。杨伟制定了《景初历》,开始设立交食起亏的方法。何承天制定了《元嘉历》,开始意识到朔望和弦的大小余数,并通过日晷来验证气候。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开始意识到太阳岁次的极限,不动之处有一度余。张子信开始意识到日月交道的表里关系,五星有快慢停留和逆行。张胄玄制定了《大业历》,开始设立五星入气的加减法,以及日食不食的方法。刘焯制定了《七曜历》,开始意识到太阳运行的盈缩,并设立了黄道和月道的推算方法。傅仁均制定了《戊寅元历》,采用了旧历法,开始使用定制。李淳风制定了《麟德历》,开始设立总法,使用进朔来避免晦晨月见。一行制定了《大衍历》,开始设立朔有四大三小,确定了九服轨满交食的差异,并创立了岁星差合的方法。徐昂制定了《宣明历》,开始意识到日食有气刻时三差。边冈制定了《崇玄历》,开始设立相减相乘的方法,用来推算黄道和月道。王朴制定了《钦天历》,开始改变五星法,迟留逆行,舒亟有渐。周琮制定了《明天历》,开始意识到日法积年的自然数。姚舜辅制定了《纪元历》,开始意识到食甚泛余的差数。以上共计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创法有三家,汉朝洛下闳(姓洛,名下闳)开始以黄钟律数为基础制定历法(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唐朝一行(姓张名璲)开始以《易经》的蓍策数为基础修订历法(本易大衍以四十九分为算)。晋朝虞喜开始设立岁次,以五十年退一度。何承天认为太过进之。刘焯取二家中数折之。到了元朝,郭守敬开始通过测量日影来验证气候,积六十年奇退一度,开始确定差法。
改历
从黄帝到秦末共改了六次,汉高祖到汉末共改了五次,隋文帝到隋末共改了十三次,唐高祖到周末共改了十六次,宋太祖到宋末共改了十八次,金熙宗到元末共改了三次。历法中,西汉以《太初历》为最佳;东汉以《四分历》为最佳;从魏到隋以《皇极历》为最佳;在唐朝则以《大衍历》为最佳,在五代则以《钦天历》为最佳;到了元朝,郭守敬制定了《授时历》,通过仪器测量,比古代更加精密。
仪象
黄帝命令成容制作盖天仪,舜使用璇玑玉衡(以璇为玑,用来转动为玑,以玉为管。横置其中为衡)。颛顼开始制作浑天仪,尧继续使用,浑天仪在秦朝被毁。洛下闳开始重新制作浑天仪,鲜于妄人又进行了测量。耿寿昌开始铸造天象仪。张衡的天象仪开始有内规和外规。李淳风的天象仪有三重表里。洛下闳制作了员仪,梁令瓒制作了游仪,郭守敬制作了简仪和仰仪。后汉有铜仪,后魏有铁仪,李淳风有木浑仪,唐明皇有水浑天。张衡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形状像樽,外面有八条龙衔着珠子,地震时机械发动,吐出珠子,蟾蜍接住)。伏羲开始制作土圭来测量日影,伊尹制作水准仪,通过日晷来辨别方向。黄帝开始制作刻漏,夏商时期推广了漏箭。宋燕肃制作了水秤,周公开始分更点。宋太祖听说陈抟害怕五更头的话,开始去掉前后两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历律-注解
河图: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图案,相传为伏羲氏所得,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灵台:古代观测天象的高台,用于占卜和制定历法。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负责观测太阳运行。
常仪:古代神话中的月亮神,负责观测月亮运行。
车区:古代负责观测星象的官员。
伶伦:古代音乐家,负责制定音律。
大挠:古代天文学家,负责制定干支纪年法。
隶首:古代数学家,负责制定算数。
容成:古代天文学家,负责综合六种术数以确定气运。
玄鸟氏:少昊时期的官员,负责春分和秋分的观测。
伯赵氏:少昊时期的官员,负责夏至和冬至的观测。
青鸟氏:少昊时期的官员,负责春分和秋分的观测。
丹鸟氏:少昊时期的官员,负责夏至和冬至的观测。
颛顼:古代帝王,继承少昊的历法,以孟春建寅为元。
尧:古代帝王,使羲仲叔和和仲叔分别负责春夏和秋冬的观测,以闰月正四时。
黄帝:古代帝王,始为历元,起辛卯。
高阳氏:古代帝王,起乙卯。
舜:古代帝王,用戊午。
夏:古代朝代,用丙寅。
殷:古代朝代,用甲寅。
周:古代朝代,用丁巳。
秦:古代朝代,用乙卯。
汉:古代朝代,作太初历元以丁丑。
太初历:汉代制定的历法,以丁丑为元。
三统: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制度。
刘歆:汉代天文学家,造《三统历》。
李梵:东汉天文学家,造《四分历》。
刘洪:东汉天文学家,造《干象历》。
杨伟:魏国天文学家,造《景初历》。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学家,造《元嘉历》。
祖冲之:南朝宋天文学家,造《大明历》。
张子信:南朝宋天文学家,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
张胄玄:隋朝天文学家,造《大业历》。
刘焯:隋朝天文学家,造《七曜历》。
傅仁均:唐朝天文学家,造《戊寅元历》。
李淳风:唐朝天文学家,造《麟德历》。
一行:唐朝天文学家,造《大衍历》。
徐昂:唐朝天文学家,造《宣明历》。
边冈:唐朝天文学家,造《崇玄历》。
王朴:五代天文学家,造《钦天历》。
周琮:宋朝天文学家,造《明天历》。
姚舜辅:宋朝天文学家,造《纪元历》。
洛下闳:汉代天文学家,始取法黄钟律数创历。
唐僧一行:唐朝天文学家,始改从大易蓍策数修历。
虞喜:晋朝天文学家,始立岁次。
郭守敬:元朝天文学家,始测景验气。
盖天:古代天文学理论,认为天如盖,地如盘。
浑仪: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璇玑玉衡: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候风地动仪:古代地震仪,用于检测地震。
土圭:古代测量日影的仪器。
水准:古代测量水平的仪器。
刻漏:古代计时仪器。
水秤:古代测量水位的仪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历律-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展现了古代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的智慧和贡献。从黄帝受《河图》始设灵台,到尧、舜、禹等帝王制定历法,再到汉代刘歆、李梵、刘洪等天文学家不断改进历法,直至元代郭守敬的精密测量,中国历法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
文中提到的‘河图’、‘灵台’、‘羲和’、‘常仪’等关键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崇拜和观测的重视。‘河图’作为神秘图案,象征着宇宙的生成和变化,而‘灵台’则是观测天象的场所,体现了古代人对天文学的重视。
历法的制定和修改,不仅是为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更是古代帝王统治合法性的象征。从黄帝到元代,历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伴随着政治权力的更迭和社会的变化。例如,汉代刘歆的《三统历》、东汉李梵的《四分历》、唐代一行的《大衍历》等,都是历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文中还提到了古代天文仪器的发明和改进,如‘浑仪’、‘璇玑玉衡’、‘候风地动仪’等,这些仪器的发明和使用,不仅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也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检测仪器,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度发达。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宇宙奥秘的追求。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