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日月-原文
东隅,日出之地;桑榆,日入之地。日拂扶桑,谓之及时。日经细柳,谓之过时。
龙<豕龙>
《天文志》:日月会于龙<豕龙>尾。<豕龙>音斗。
《广雅》:日初出为旭,日昕曰晞,日温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将落曰晡。
《天官书》曰:日月薄蚀,日月之交。月行黄道,而日为掩,则日食,是曰阴胜阳,其变重。月行在望,与日冲,月入于暗之内,则月食,是曰阳胜阴,其变轻。圣人扶阳而尊君曰:“日,君道也。”于其食,谨书而备戒之,日食为失德,月食为失刑。
日落九乌
乌最难射。一日而落九乌,言羿之善射也。后以为羿射落九日,非是。
向日取火
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
夸父追日
《列子》: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之际,渴欲得饮。赴河饮不足,将北走大泽中,道渴而死。
鲁戈返日
鲁阳公与韩构战,战酣日暮,援戈挥之,日返三舍。又,虞公与夏战,日欲落,以剑指日,日返不落。
白虹贯日
荆轲入秦刺秦皇,燕太子丹送之易水上,精诚格天,白虹贯日。
田夫献曝
《列子》:宋国有田夫曝日而背暖,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其美者,以献吾君,必有重赏。”人皆笑之。
白驹过隙
《魏豹传》:人生易老,如白驹过隙。白驹,日影也。
黄绵袄
冬月之日,有“黄绵袄”之称。
薄蚀(月肉)脁
薄,无光也。蚀,亏缺也。朔见东方曰(月肉),晦见西方曰脁。(音肉。音挑。)
胐未成明,魄始成魄。月初三则生明也,月十六则生魄也。
翟天师
干佑间尝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所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数息间,不复见矣。
尹思遣儿视月中有物,知兵乱。
《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胐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是谓正中。靡于鸟次,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回于女纪,是谓大迁。经于虞渊,是谓高舂。顿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沧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汉书》:新垣平文帝时,上言日当再中,臣以候知之。居顷之,日果再中。
《释名》:月,阙也。言满则复阙也。晦,灰也。月死而灰,月光尽似之也。朔,苏也。月死后苏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蟾蜍
月中三足物也。王充《论衡》: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嫦娥窃之奔月,是为蟾蜍。
月桂
《酉阳杂俎》:月桂高五百丈,有一人常伐之,树创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桂下有玉兔杵药。
爱日
言子爱父母,当如爱日之诚。
日光摩荡
周主遣赵匡胤率兵御辽北汉,癸卯发汴京。苗训,善观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指示楚昭辅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陈桥,遂有黄袍加身之变。
日为太阳之精
《广雅》:阳精外发,故日以昼明。羲和,日御也。日中有金乌。《通鉴》:太昊有圣象,日月之明。
日出而作
尧时有老人,含哺鼓腹,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日亡乃亡
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
如冬夏之日
夏日烈,冬日温。赵盾为人,严而可畏,故比如夏日。赵衰为人,和而可爱,故比如冬日。
东隅桑榆
冯异大破赤眉,光武降书劳之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蜀犬吠日
柳文: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群犬吠之。
日食在晦
汉建武七年三月晦,日食,诏上书不得言圣。郑兴上疏曰:“顷年日食,每多在晦。先时而合,皆月行疾也。日君象,月臣象。君亢急,则臣促迫,故月行疾。”时帝躬勤政事,颇伤严急,故兴奏及之。
太阴
《史记》:“太阴之精上为月。”《淮南子》:“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中有玉兔。”
瑶光贯月
《通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生颛顼高阳氏于若水。
月食五星
崇祯十一年四月己酉夜,荧惑去月仅七八寸,至晓逆行,尾八度掩于月,丁卯退至尾,初度渐入心宿。杨嗣昌上疏言:“古今变异,月食五星,史不绝书,然亦观其时。昔汉元帝建武二十三年,月食火星,明年呼韩单于款五原塞。明帝永平二年,月食火星,皇后马氏德冠后宫,明年图画功臣于云台。唐宪宗元和七年,月食荧惑。明年兴师,连年兵败。今者月食火星,犹幸在尾,内则阴宫,外则阴国。皇上修德召和,必有灾而不害者。”然实考嗣昌所引年月俱谬。
论月
徐穉,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如月之初
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
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赋初一夜月
苏福八岁时,赋《初一夜月》诗,云:“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
吴牛喘月
《风俗通》:吴牛苦于日,故见月而喘。
命咏新月
明太祖见太孙顶颅侧,乃曰:“半边月儿。”一夕,太子、太孙侍,太祖命咏新月。懿文云:“昨夜严滩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太孙云:“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太祖谓“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日月-译文
东隅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经过扶桑时,称为及时。太阳经过细柳时,称为过时。
龙<豕龙>
《天文志》记载:太阳和月亮在龙<豕龙>的尾部相会。<豕龙>的发音是斗。
《广雅》记载:太阳刚出来时称为旭,太阳初升时称为晞,太阳温暖时称为煦;太阳在正午时称为亭午,在未时称为昳,太阳傍晚时称为旰,太阳即将落下时称为晡。
《天官书》说:太阳和月亮发生薄蚀,是太阳和月亮相交的结果。月亮运行在黄道上,太阳被遮挡,就发生日食,这称为阴胜阳,其变化严重。月亮在望时运行,与太阳相对,月亮进入暗处,就发生月食,这称为阳胜阴,其变化较轻。圣人扶持阳气并尊崇君主说:“太阳,是君主的象征。”在日食和月食时,谨慎记录并加以戒备,日食是失德的表现,月食是失刑的表现。
日落九乌
乌鸦是最难射中的。一天射落九只乌鸦,说明羿的射箭技术高超。后来人们误以为羿射落了九个太阳,这是不对的。
向日取火
阳燧是用铜制成的,形状像镜子,对着太阳就能生出火,用艾草承接就能得到火。
夸父追日
《列子》记载: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的影子,追到旸谷时,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喝水不够,又向北跑到大泽中,最终因口渴而死。
鲁戈返日
鲁阳公与韩国交战,战斗激烈时太阳即将落山,他挥动戈,太阳返回了三舍。还有,虞公与夏国交战时,太阳即将落下,他用剑指向太阳,太阳返回不落。
白虹贯日
荆轲进入秦国刺杀秦始皇,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行,精诚感动天地,白虹贯穿太阳。
田夫献曝
《列子》记载:宋国有一个农夫在太阳下晒背感到温暖,回头对妻子说:“背对太阳的温暖,别人都不知道它的美好,我要把它献给君主,一定会得到重赏。”大家都笑他。
白驹过隙
《魏豹传》记载:人生易老,就像白驹过隙一样快。白驹,指的是日影。
黄绵袄
冬天的太阳,有“黄绵袄”的称呼。
薄蚀(月肉)脁
薄,指的是没有光。蚀,指的是亏缺。朔时出现在东方称为(月肉),晦时出现在西方称为脁。(发音为肉。发音为挑。)
胐未成明,魄始成魄。月初三时开始生明,月十六时开始生魄。
翟天师
干佑年间曾在江边赏月,有人问:“这里有什么?”翟天师笑着说:“可以跟着我的指引看。”不久看到月亮规整地挂在半空,琼楼玉宇灿烂辉煌,片刻之间,又不见了。
尹思遣儿视月中有物,知兵乱。
《淮南子》记载:太阳从旸谷升起,在咸池沐浴,经过扶桑,这称为晨明。登上扶桑,开始行进,这称为胐明。到达曲阿,这称为朝明。到达曾泉,这称为早食。到达桑野,这称为晏食。到达衡阳,这称为禺中。到达昆吾,这称为正中。到达鸟次,这称为小迁。到达悲谷,这称为晡时。到达女纪,这称为大迁。经过虞渊,这称为高舂。到达连石,这称为下舂。到达悲泉,羲和停止,六螭休息,这称为悬车。经过虞泉,这称为黄昏。到达蒙谷,这称为定昏。太阳进入崦嵫,经过细柳进入虞泉的汜,在蒙谷的浦边升起,树梢上垂下的影子,称为桑榆。
《汉书》记载:新垣平在文帝时,上书说太阳会再次中天,他通过观测得知。不久,太阳果然再次中天。
《释名》记载:月,指的是缺。满月之后又会缺。晦,指的是灰。月亮消失后像灰一样,月光也消失了。朔,指的是苏。月亮消失后又重新出现。弦,是月半的名称。形状一边弯曲,一边直,像张开的弓弦。望,是月满的名称。太阳在东,月亮在西,遥遥相望。
蟾蜍
月亮中的三足动物。王充《论衡》记载: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了药逃到月亮上,变成了蟾蜍。
月桂
《酉阳杂俎》记载:月桂高五百丈,有一个人常砍伐它,树的伤口会立刻愈合。这个人姓吴名刚,是西河人,学仙有过错,被罚砍伐月桂。月桂下有玉兔捣药。
爱日
说的是子女爱父母,应当像爱太阳一样真诚。
日光摩荡
周主派赵匡胤率兵抵御辽北汉,癸卯日从汴京出发。苗训擅长观测天文,看到太阳下又有一个太阳,黑光摩荡了很久,他指示楚昭辅说:“这是天命。”当晚,驻扎在陈桥,于是发生了黄袍加身的变故。
日为太阳之精
《广雅》记载:阳精外发,所以太阳在白天明亮。羲和,是太阳的御者。太阳中有金乌。《通鉴》记载:太昊有圣象,日月的光明。
日出而作
尧时有一位老人,含着食物拍着肚子,敲击土地唱歌,说:“太阳出来就劳作,太阳落下就休息;挖井喝水,耕田吃饭,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日亡乃亡
桀曾经说:“我拥有天下,就像天上有太阳;太阳消失,我才会灭亡!”
如冬夏之日
夏天的太阳炎热,冬天的太阳温暖。赵盾为人严厉令人畏惧,所以被比作夏天的太阳。赵衰为人温和令人喜爱,所以被比作冬天的太阳。
东隅桑榆
冯异大败赤眉军,光武帝下诏书慰劳他说:“起初虽然败退回溪,最终能在渑池奋起,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蜀犬吠日
柳文记载:庸、蜀的南方,常年多雨少太阳,太阳出来时狗群会吠叫。
日食在晦
汉建武七年三月晦日,发生日食,诏书下令上书不得提及圣。郑兴上疏说:“近年来日食,大多发生在晦日。提前相合,都是因为月亮运行过快。太阳象征君主,月亮象征臣子。君主急躁,臣子就会紧迫,所以月亮运行过快。”当时皇帝勤于政事,但过于严厉急躁,所以郑兴上奏提及此事。
太阴
《史记》记载:“太阴的精华上升为月亮。”《淮南子》记载:“月亮的御者叫望舒,也叫纤阿,月亮中有玉兔。”
瑶光贯月
《通鉴》记载: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女枢,感受到瑶光贯穿月亮的祥瑞,在若水生下了颛顼高阳氏。
月食五星
崇祯十一年四月己酉夜,荧惑星离月亮只有七八寸,到天亮时逆行,尾八度被月亮遮挡,丁卯日退至尾,初度逐渐进入心宿。杨嗣昌上疏说:“古今的变异,月食五星,史书上不断记载,但也要看当时的情况。过去汉元帝建武二十三年,月食火星,第二年呼韩单于在五原塞归顺。明帝永平二年,月食火星,皇后马氏在后宫中德冠群芳,第二年图画功臣于云台。唐宪宗元和七年,月食荧惑星。第二年兴兵,连年兵败。现在月食火星,幸好发生在尾宿,内则象征阴宫,外则象征阴国。皇上修德召和,必有灾祸但不至于有害。”然而实际上杨嗣昌所引的年月都是错误的。
论月
徐穉,九岁时,曾在月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东西,会不会非常明亮?”他说:“不会。就像人眼中有瞳子,没有瞳子一定不会明亮。”
如月之初
后汉黄琬,祖父黄琼,担任太尉,将日食的情况上报。太后下诏询问日食的程度,黄琼回答不知道具体情况。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是日食的余晖,像月亮一样
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琼非常惊讶,立刻用他的话回答。
赋初一夜月
苏福八岁时,写了一首《初一夜月》诗,诗中说:“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
吴牛喘月
《风俗通》中记载:吴牛因为苦于日晒,所以看到月亮就会喘气。
命咏新月
明太祖看到太孙的头顶侧面,便说:“半边月儿。”一天晚上,太子和太孙侍奉在旁,明太祖命令他们咏新月。懿文说:“昨夜严滩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太孙说:“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明太祖认为“未得团圆”、“影落江湖”都不是吉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日月-注解
东隅:指东方,日出之地。
桑榆:指西方,日入之地。
扶桑:神话中的神树,传说太阳从扶桑升起。
细柳:指日落之处,象征时间的流逝。
龙<豕龙>: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日月在此相会。
旭:日初出时的景象。
晞:日初出时的景象。
煦:日初出时的景象。
亭午:日在中天,正午时分。
昳:日偏西,午后时分。
旰:日晚时分。
晡:日将落时分。
薄蚀:日月交会时发生的日食或月食现象。
九乌:传说中太阳中的九只乌鸦,象征太阳的多个部分。
阳燧:古代取火的工具,形如镜,能聚集阳光生火。
夸父追日:神话故事,夸父追逐太阳,最终渴死。
鲁戈返日:传说鲁阳公挥戈使太阳返回,象征力量与意志。
白虹贯日:白虹穿过太阳,象征异常天象或重大事件。
田夫献曝:田夫将阳光的温暖献给君王,象征忠诚与奉献。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流逝迅速,如白驹过隙。
黄绵袄:冬日阳光的温暖,比喻冬日的温暖。
薄蚀(月肉)脁:月亮的盈亏现象,象征月相变化。
胐未成明:月初三时月亮开始发光。
魄始成魄:月十六时月亮开始变暗。
翟天师:传说中的仙人,能操控月亮。
尹思遣儿视月中有物:尹思通过观察月亮预测兵乱。
蟾蜍:传说中的月宫生物,象征月亮的神秘。
月桂:传说中的月宫桂树,象征永恒与不朽。
爱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深厚感情。
日光摩荡:日光与黑光交织,象征天命的显现。
日为太阳之精:太阳是阳气的精华,象征光明与力量。
日出而作:古代农耕生活的写照,象征勤劳与自给自足。
日亡乃亡:比喻君主的命运与太阳息息相关。
如冬夏之日:比喻人的性格如冬夏之日,或严厉或温和。
东隅桑榆:比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象征失而复得。
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象征无知与愚昧。
日食在晦:日食发生在月末,象征天象异常。
太阴:月亮的别称,象征阴柔与神秘。
瑶光贯月:瑶光穿过月亮,象征祥瑞与吉兆。
月食五星:月亮与五星相会,象征天象异常与历史变迁。
论月:讨论月亮的明暗与象征意义。
如月之初:比喻事物初现时的美好与希望。
气朔盈虚:指月亮的盈亏变化,气指月亮的精气,朔指新月,盈虚指月亮的圆缺变化。
嫦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女,传说因偷食不死药而飞升月宫。
太极图: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符号,代表宇宙的起源和阴阳的变化。
吴牛喘月:出自《风俗通》,形容吴地的牛因苦于日晒,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而喘气。
严滩:指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桐庐,是东汉隐士严光的钓鱼处。
碧云头:指天空的高处,碧云象征高远。
团圆相:指月亮的圆满,象征家庭团聚和圆满。
清光遍九州:指月光照耀整个中国,九州是古代中国的代称。
玉指甲:比喻新月如美人的指甲,纤细而美丽。
碧天痕:指天空中的新月痕迹,碧天象征晴朗的天空。
影落江湖:指月亮的影子映照在江湖水面,象征月光的广阔。
蛟龙未敢吞:比喻月亮的影子虽然映照在江湖,但蛟龙也不敢吞噬,象征月光的威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日月-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日月运行、天象变化以及相关神话传说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天文的深刻观察与丰富想象。文中提到的‘东隅’、‘桑榆’、‘扶桑’等词汇,不仅是对地理方位的描述,更是对时间流逝的象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理解。
文中引用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鲁戈返日’、‘白虹贯日’等,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浪漫色彩,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例如,‘夸父追日’象征着人类对光明与真理的追求,尽管最终失败,但其精神永存。‘鲁戈返日’则体现了人类意志的力量,能够改变自然规律,反映了古人对人定胜天的信念。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许多天文现象的解释,如‘薄蚀’、‘月食五星’等,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天意的象征,往往与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德行联系在一起。例如,‘日食为失德,月食为失刑’的说法,反映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天文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古代文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日月运行、天象变化的描述,古人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光明与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意志与命运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思想启示。
《初一夜月》是苏福八岁时所作的诗,展现了他对月亮盈亏变化的深刻理解。诗中“气朔盈虚又一初”描绘了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而“嫦娥底事半分无”则借用了嫦娥的神话,表达了对月亮神秘感的赞叹。最后两句“却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则巧妙地将月亮的形象与太极图相比,暗示了宇宙的阴阳变化和无限循环。
吴牛喘月的典故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想象。吴地的牛因苦于日晒,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而喘气,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牛对炎热天气的反应,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月亮的敬畏和神秘感。
明太祖命咏新月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代皇室对诗歌的重视和对未来的预兆的敏感。懿文和太孙的诗句都巧妙地描绘了新月的形象,但太祖却从中看出了不吉利的预兆,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对未来的担忧。懿文的“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而太孙的“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则通过月亮的影子象征了国家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这些诗文和典故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忧。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