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

作者: 忽思慧(13世纪—14世纪),元代医学家、营养学家,曾任宫廷御医。他结合蒙古族与汉族的饮食文化,编撰了《饮膳正要》。

年代:成书于元代(14世纪初)。

内容简要:《饮膳正要》共3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饮食养生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及烹饪方法,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并收录了大量宫廷食谱和食疗方剂。它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原文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

今时之人不然也,起居无常,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浓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故半百衰者多矣。

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与,盖不适其性而强。

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

故善服药者,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

世有不善保养,又不能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乎!

善摄生者,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不劳神,不劳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盖饱中饥,饥中饱,饱则伤肺,饥则伤气。

若食饱,不得便卧,即生百病。

凡热食有汗,勿当风,发痉病,头痛,目涩,多睡,夜不可多食,卧不可有邪风。

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

汗出时,不可扇,生偏枯。

勿向西北大小便。

勿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劳、冷痹痛。

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庙宇大小便。

夜行,勿歌唱大叫。

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一月之忌,晦勿大醉;一岁之忌,暮勿远行;终身之忌,勿燃灯房事。

服药千朝,不若独眠一宿。

如本命日,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属肉。

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

立不可久,立伤骨;坐不可久,坐伤血。

行不可久,行伤筋;卧不可久,卧伤气。

视不可久,视伤神;食饱勿洗头,生风疾。

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内障。

沐浴勿当风,腠理百窍皆开,切忌邪风易入。

不可登高履险,奔走车马,气乱神惊,魂魄飞散。

大风、大雨,大寒、大热,不可出入妄为。

口勿吹灯火,损气。

凡日光射,勿凝视,损人目。

勿望远,极目观,损眼力。

坐卧勿当风、湿地。

夜勿燃灯睡,魂魄不守。

昼勿睡,损元气。

食勿言,寝勿语,恐伤气。

凡遇神堂、庙宇,勿得辄入。

凡遇风雨雷电,必须闭门,端坐焚香,恐有诸神过。

怒不可暴,怒生气疾、恶疮。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虎豹皮不可近肉铺,损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风如避仇,莫吃空心茶,少食申后粥。

古人有云:入广者,朝不可虚,暮不可实。

然不独广,凡早皆忌空腹。

古人云:烂煮面,软煮肉,少饮酒,独自宿。

古人平日起居而摄养,今人待老而保生,盖无益。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

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摩面,不生疮 。

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

凡清旦,以热水洗目,平日无眼疾。

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

凡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

凡夜卧,被发梳百通,平日头风少。

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

盛热来,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树下,久阴湿地,不可久坐,恐阴气触人。

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肤粗糙,因生白屑。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安畅;不恼,心地清凉;乐不可极,欲不可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译文

上古时期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遵循阴阳的规律,调和术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所以能够长寿。

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起居没有规律,饮食不懂得禁忌,也不注意节制,欲望多,口味重,不能保持中庸,不懂得保持适度,所以很多人到了五十岁就衰老了。

安乐之道在于保养,保养之道在于保持中庸,保持中庸就不会有过分或不足的毛病。

春夏秋冬,四季的阴阳变化,疾病往往是因为过度或不适应其本性而强行造成的。

所以养生的人,既没有过度消耗的弊端,又能保持真元,何必担心外邪的侵袭呢?

所以善于服药的人,不如善于保养;不善于保养的人,不如善于服药。

世上有些人既不善于保养,又不善于服药,一旦突然生病,就归咎于神灵和天命!

善于养生的人,饮食清淡,减少思虑,节制欲望,戒除喜怒,珍惜元气,言语简洁,看淡得失,破除忧虑,消除妄想,远离好恶,收敛视听,勤于内修,不劳神,不劳形,神形安宁,疾病又从何而来呢?

所以善于养性的人,饿了才吃,但不要吃得太饱;渴了才喝,但不要喝得过多。

饮食要少量多次,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因为过饱会伤肺,过饥会伤气。

如果吃饱了,不要马上躺下,否则会生百病。

凡是吃了热食出汗时,不要吹风,否则会引发痉挛、头痛、眼睛干涩、嗜睡等症状,晚上不要吃太多,睡觉时不要有邪风。

吃完饭后用温水漱口,可以防止牙齿疾病和口臭。

出汗时不要扇风,否则会导致偏瘫。

不要向西北方向大小便。

不要憋大小便,否则会导致膝盖劳损和冷痹痛。

不要向星辰、日月、神堂、庙宇方向大小便。

晚上行走时不要唱歌或大声喊叫。

一天的忌讳是晚上不要吃得太饱;一个月的忌讳是月底不要喝得大醉;一年的忌讳是晚上不要远行;终身的忌讳是不要在灯光下进行房事。

服药千日,不如独眠一夜。

在本命日和父母的本命日,不要吃本命所属的肉类。

凡是坐着,一定要端正坐姿,使心正;凡是站着,一定要端正站姿,使身体直。

站立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骨;坐着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血。

行走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筋;躺着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气。

看东西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伤神;吃饱后不要洗头,否则会生风疾。

如果患有眼红病,切忌房事,否则会导致内障。

洗澡时不要吹风,因为毛孔都打开了,邪风容易侵入。

不要登高冒险,奔跑或骑马,否则会气乱神惊,魂魄飞散。

大风、大雨、大寒、大热时,不要随意出入。

不要用嘴吹灯火,否则会损气。

阳光直射时不要凝视,否则会伤眼睛。

不要长时间远望,否则会伤眼力。

坐卧时不要对着风和湿地。

晚上不要点灯睡觉,否则魂魄不守。

白天不要睡觉,否则会损元气。

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不要说话,否则会伤气。

凡是遇到神堂、庙宇,不要随便进入。

凡是遇到风雨雷电,必须关上门,端正坐姿,焚香祈祷,以防有神灵经过。

不要暴怒,否则会生疾病和恶疮。

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虎豹皮不要靠近肉铺,否则会伤眼睛。

避色如避箭,避风如避仇,不要空腹喝茶,少吃晚饭后的粥。

古人说:进入广地,早上不要空腹,晚上不要吃得太饱。

然而不仅是在广地,凡是早上都忌讳空腹。

古人说:面要煮烂,肉要煮软,少喝酒,独自睡觉。

古人平时起居就注意养生,现在的人等到老了才开始保养,这是没有用的。

凡是晚上睡觉时,用双手搓热后揉眼睛,可以永远没有眼疾。

凡是晚上睡觉时,用双手搓热后按摩面部,可以不长疮。

一次呵气十次搓手,一次搓手十次按摩,长期坚持,皱纹少,容颜多。

凡是清晨用热水洗眼睛,平时不会有眼疾。

凡是清晨刷牙,不如晚上刷牙,牙齿不会生病。

凡是清晨用盐刷牙,平时不会有牙齿疾病。

凡是晚上睡觉时,把头发梳一百下,平时不会有头风。

凡是晚上睡觉时,洗脚后再睡,四肢不会有冷疾。

天气炎热时,不要用冷水洗脸,否则会生眼疾。

凡是枯木大树下,长时间阴湿的地方,不要久坐,否则阴气会侵袭人。

立秋那天不要洗澡,否则会令皮肤粗糙,生出白屑。

经常保持沉默,元气不会受损;少思虑,智慧内照;不怒,百神安宁;不恼,心地清凉;快乐不可过度,欲望不可放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注解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力量,阴阳平衡是万物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术数:古代中国的数学和占卜术,包括天文、历法、算术等,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守中: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避免过度或不足,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真元:指人体的元气或生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外邪:中医理论中指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

摄生:指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来维护健康。

元气: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基本生命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的纹理和毛孔,是外邪入侵的通道。

魂魄:古代中国哲学和宗教概念,指人的精神和灵魂。

本命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每个人出生年份对应的生肖年,每年有一个本命日,被认为是个人的重要日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的重要文献之一。文本通过对比上古之人和今时之人的生活方式,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上古之人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因此能够长寿。而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饮食无度,导致早衰。

文本提出了‘守中’的养生理念,即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或不足。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饮食起居,也适用于心理和情感的管理。通过‘守中’,可以避免外邪的侵袭,保持身体健康。

文中还详细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禁忌,如饮食、起居、沐浴、行走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些禁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如‘省思虑’、‘戒喜怒’、‘惜元气’等。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体现了古代中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心理和精神的修养。通过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中庸之道,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饮膳正要-卷一-养生避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1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