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四-原文
◎延陵君修养大略
《仙真经》云:夫人临终而始惜身,罪定而思迁善,病成方切于药,天纲已挂,胡可逭耶?故贤人上士,惜未危之命,惧未萌之祸,理未至之病也。
修真之品有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者,二十、三十也;中年者,四十、五十也;下年者,六十、七十也。
上年者,早悟大道,识达玄微,体壮骨坚,筋全肉满,从容履道,无不成功。
中年者,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其半,处在进退,如日中功。
下年者,骨髓、筋脉十有二三,犹可补修,如日暮功矣。
八十已上者,罪位已定,无可救之法,脑竭髓尽,万关乾枯,神谢气亡,尸行鬼步桑榆子曰:尸以喻无知,鬼以喻有知,而非人情者,行惟尸行,步惟鬼步,且行且步,运之者谁?则知元气尚在,但以减耗降于涸矣。
若逢至人,或得大药,譬持盈车之焦蓬,爇将炉之馀焰,亦可以致其赫然而炽矣。
此言无可救者,只谓气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矣。
若遇玄圣而救,则死生其肉骨,起仆荑枯,何为而不可!况彼尚为物也。
先贤上士,知风烛之倏忽,用摄志褫情,舍荣弃俗,奉身归道,不与物伤。
道,气也。气者,身之根也。鱼离水必死,人失道岂存?是以保生者,务修于气,爱气者,务保于精,精气两存,是名保真也。
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脑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下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
三元之中,各有一神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神,何物也?灵照之名也,知之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若元气充满,百骸孔窍神必备矣。
必备者无他,气至则神到。
今人有忧患动中,则知见因而暂亏,盖气权有不至者耳。
苟心冥气和,其神岂独三元之中而已哉。
精者,身之根;根者,气之位。精全则气全,精泄则气泄,气泄则神乘而去之,唯精与气须全。
《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灵神泣。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
故先觉至于道者,莫不因爱气保精而能全也。
夫服气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婴兒在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为新受正气,无思无念,汛然凝寂,受元气变化,关节、脏腑皆自然而成,岂有传保之流饥渴之备耶!
及出母腹,即吸纳外气而有啼哭之声,即乾、湿、饥、饱似有所念,即失元气。
人能依婴兒,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气者,非也。苟纳外炁便失元气,即世间无复有生人矣。
《法华经》云:须行住坐卧,身心不乱者,亦言炁主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炁正。
今人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息,莫不是炁,炁感意,意从心,心和则炁全,炁全则身全,炁灭则神灭,神灭则为委土矣。
故医家先诊脉者,则候五脏、四时之气,察诸病源,始寻方药,人但能察得气,候口鼻取舍,斯须不忘,自然五脏和,而脉调气顺也。
夫人与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髓、脏腑及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应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阴阳之气乱焉。脏腑不调,经脉之候病焉。
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风;因内所致者,起于气为百病。
故曰:恬憺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信哉!
是故须知形神之理,养而全之;须审内外之病,慎而修之。
歧伯高曰:食气者,则灵而寿延,食谷者,多智而限命。
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神备于兆身,化为真仙,号为真人矣。
是以意在玄微,理生可测。
修真之人,又有三等,任时分理,其状不一。
上等之士,本性虚闲,用志清雅,发言合道,履行无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资,以石投水,无所比之也;
中等之人,或身居荣录,或地势高远,或巨叶厚姻,或有名有望,迟疑进退,倏忽虚捐,闻道即寤寐不安,思名则终朝不息,两心交战,胜者即全,逡巡之间,十失六七矣;
中等已降,二时既过,蹉跎暮年,筋力衰微,心神已丧,虽食厚禄,白日将倾,追念噬脐,方即正路,此时若能精心励志,尚可救其一二焉。
此皆先贤所悲,表示于后,幸察根柢,生实信心。
◎赤松子服气经序
序曰:天道悠长,万品不齐;人生为贵,阴阳同阶。
天道坦坦,修之不迷,世何颛愚,相随徘徊,生不及踵,性命殒颓,存亡相感,哭泣悲哀,何不服气,与仙同栖。
经曰:福莫尚生,祸莫大死。子欲长生,肠中当清,长生不死,肠中无滓。
生则升仙,死化为鬼,仙升太清,死归土底。
是以食谷者智;食炁者神。
故曰,休粮绝食为生道,阴阳还精为重宝,能常行之永寿考,何为恣欲自使老,千金送葬无亿兆,悲呼哭泣自懊恼,岂若无为服气好,修之不释升天浩。
然小人居世,狂愚急急,求荣爱宝,贪名好色,疲劳精神,破散气力,虽获富贵,凶命居侧,命若朝露,间不容息,不能知之,服气不食为道也。
◎神仙绝谷食气经
经曰:夫欲学道神仙食气之法,常以春二月、三月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辰、乙巳、丙辰、丁巳王相成满日,可行气也。
夫欲行气,起精室于山林之中,隐静之处,必近甘泉东流之水,向阳
之地,沐浴兰汤,以丹书玉房为丹田,方一寸玉房在下三寸是也。
精念玉房,内视中丹田,内炁致之于下丹田。
又先去鼻中毛,偃卧,两足相去五寸,两臂去身亦五寸,瞑目握固握固,婴兒之拳。
蒲{艹弱为枕,高三寸,若胸中有病,枕高七寸,病在脐下,可去枕。
既行气,不复食生菜、五辛及荤也。
诸欲绝谷行气法,食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不食。
二日、三日腹中或悁悁若饥,取好枣九枚,若方寸术饼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也。
不念食者,勿啖也。
饮水日可五胜,亦可三胜,勿绝也。
口中恒含枣核,令人爱气,且生津液故也。
经曰:道者炁也,爱气则得道,得道则长生;精者神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久。
行气一名炼气,其法正强卧,徐漱醴泉咽之醴泉者,华池,以鼻微微内炁徐引之,莫令大极,满入五息已,一息因可吐也。
一息屈指数之至九十息。
若身大烦满者,可频伸,频伸讫,复行之,满四九三百六十息为一竟。
为之久久,众病自除。
吐气既还,欲吸之时,先复小吐,微微往来,如是再三,更鼻引之,不尔者,令人气逆。
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久自觉气週于身中。
若行气未定,意中疲倦,便练气,以九十息为一节,三九二百七十息为一竟。
行气令胓胓满藏,无令气大出,闭气于内,九十息一咽,咽含未足者,复满九十息,三九自足,莫顿数也。
当念气使随发际上竟,及流四肢,自然下至三星玉茎、二卵是。
经曰:行气常以月一日至十五日,念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三十日,念气从足十指出。
久之,自觉气通手足,行之不止,身日轻强,气脉柔和,荣卫肢节。
长生之道,在于行气,灵龟所以长存,服气故也。
诸行气之后,或还欲食者,初饮米汁粥,日增一口,渐加之。
十日之后,可食淖饭,勿致饱也。
经曰:行气之法,初为之时,多不和调,令人欬逆,四肢或冷,既行之久,日自益也。
四九三百六十息,身如委衣,骨节皆解,久久乃觉气行体中,经营週身,濡润形体,洗涤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百病除去。
凡初行气之时,先安其身而和其体,若气与竞争身不安者,且止和乃行之。
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调和,鼻息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形热,自觉形热则频汗出,且勿便起,在安徐养之,务欲其久。
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
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
行之之法:以鼻微微引气内之,以口吐之,此为长息。
内气有一,吸也。
吐气有六:呼也,吹也,嘻也,呵也,嘘也,呬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无过此数。
行道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
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呵以去烦,嘻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夫人之极,率多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忌也,道家行气之所恶也。
◎太无先生服气法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
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
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余慕至道,备寻经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馀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
大历中偶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邮,依然相顾,余奇之异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
哀余恳至,见授吐纳,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
心思罔极,非言词所能尽。
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
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皆为外气,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未宜服也。
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
不得明师口诀,徒为劳苦,终无所成。
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谅非愚蒙所自裁。
王公常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
斯真言要诀也。
修奉之士,宜三复之。
参承诱训,敢不佩服!
有偶得此诀者,慎勿轻传,无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气法:每日常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
满即闭,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吐之,引少气还闭。
热即呵之,冷即吹之。
能至千数,即不须粮食,亦不须药,时饮一盏酒或水通肠耳。
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有入水卧功矣。
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
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
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满,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
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当自知矣。
◎墨子闭气行气法
老子曰: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也。
玄者有上下,谓鼻中、口、阴也。
鼻、口、阴,亦谓之生门矣。
老子曰:生不再来,故遵之以道。
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矣。
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
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
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
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
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
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週身也。
行气常以月一日
尽十五日,念令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月晦,念气从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觉气从手足通通,则能闭气不息,便长生矣。
凡欲行气,先安其身而和其气,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勿倦也。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且勿使起,则安养气,务欲其久。当去忿怒愁忧,忿怒愁忧止则气不乱,气不乱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内无唾,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饮食甘美,视听聪明,形体轻强,可长生矣。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冥目握固,闭气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数。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即绛宫神守泥丸,常满丹田,数至三百,华盖明,目耳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此卷口诀,并是杨府脱空王老所传授。其脱空王老,时人莫知年岁,但见隐见自若,或示死于此,即生于彼,屡于人间蝉蜕转脱,故时人谓之脱空王老也。多游杨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处人耳。每逢志士,即传此诀。云秘妙方,若传非其人,自招其咎。此卷并学有次第志人口诀,非初学法也。为当学人初兼食服,以此屡言食物。且食气秘妙,切资断食,使谷气并绝。但能精修此法,知腾陟仙道不远耳。
凡人腹中三处有隔,即心有隔,初学服气者,皆觉心下胃中满,但少食,久作之,自觉通下;生藏下有隔,即觉肠中满,久而作之,自觉到脐;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后始觉气週行身中,游行身中,犹自未入鸠中。后觉鸠中气出,即能与人治病也。
初学时,必须安身闲处,定气澄心,细意行之,久而不已,气入肠中,即于行住坐卧一切处不妨。胃中气未下入肠中来,即不得作,难成。初服气,皆须因入息时,即住其息,少时似闭满,其息出时,三分可二分出还住,少时咽之,咽已又作,至腹中满休,必须日夜四时作,为初学人气未入丹田还易散,意欲得气入丹田未间,纵不服气亦气不散。四时者,朝、暮、子、午时是也。心里满,但不服气,咬少许甘草,桂亦得,其满即散。丹田未满,亦不到满也。元气下时,自然有少闷也。秘之,勿妄传非其人也。
◎昙鸾法师服气法
初宽坐,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念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半食顷,闭目,举舌奉腭,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初粗渐细,十馀息后,乃得自闻声。凡觉痛痒处,便想从中而出,但觉有异,渐渐长吐气,从细至粗,十息后还如初。或问曰:初调气何意从粗而渐细,将罢何意从细而入粗?鸾答曰:凡行动、视盼、饮食、行坐、言语,是粗也桑榆子曰:凡修气,学者未服及服罢,于饮食言语,盖常事也,鸾公欲使两相接会,不令其首尾陡异也;凡睡寤后,复如前系念,如虎衔子,莫急莫缓,不问寒温,室中先净,所住使心不乱,静其腠耳。又曰:四大不调,何以察之?当于脣口察之。冷为风增,热为火增,滑为水增,涩为地增,不冷不热、不涩不滑为调和。又:声为风增,动为喘增,痒为热增,涎灾水增,不声不喘、不痒不涎为调和。又:心烦为热结,忧悸为喘结,志荡为水结,不烦不乱、不悸不荡为调和。四大不调有二,或外或内。寒热、饥虚、饱饫、疲劳,为外起;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念虑,为内起。凡气节量,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已。但能不以生为生,乃贤于养生也桑榆子曰:诸经皆言吐纳不欲自闻其声,而鸾皆言初粗而渐细,后细而渐粗,始甚疑之,及睹下文,云一任自然,则知辟粗细之渐行,是为最下乘者设,不欲使之与自然争力也。然必以微细,自不闻声为上,从细微而至无息,即胎息之理尽矣,恐学者功至之后,犹拘牵文字,著于粗细先后之门,返与自然为敌,良可哀也。如此,又焉得不为之明辩。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吾昔于西国,授得住世留形胎息妙,师名宝冠,传吾秘诀。问曰:今欲东游震旦,及诸国土,弘传心地密法,其诸国土,人多遇寒暑为灾患,所伤例皆死丧。意欲拟向此土弘传心法,愿求留形,不为灾患疫疾所侵,长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得以否?师云:得。又问曰:云如何即得?师云:夫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与精气相合凝结,能变化为形者,即是为受之本。本气是人有之根,气因神而生,形因气而成。形不得气,无因得成;气不得形,无因为主。原其所禀之时,伏母脐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玄牝既立,犹如瓜花,暗注母气,终于此也。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绵绵十月,气足形圆,神备识全,遂解胎而生矣。悲夫!母唯知贪悦其子,不知自损其躯。母既伤残,只为分形减气,为子之因。其子生于十月,情见于外,变婴孩子,指颐能笑者。先圣垂义,以为失道而后德,即人丧朴之本议云子成,母衰也。此其世人不知母养其子,子成母自衰矣。故知我释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报养育乳哺之恩,谓此故也。嗟乎!世人不知于道,意逐外缘,不知胎息之术,住世留形之本。如有后学者,但能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
不散流,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
人知心即念气之主,气即形之根,形即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何能久立焉?
但凡夫之人年二十,口好滋味,心怀喜怒,目眩五色,耳耽五音,身贪欲乐,意逐外缘,役智运神,间不容息。
如此之流,则昼夜未曾暂息,原朴之根荡然而尽,令以形凋气散,命绝形枯,魂被恶业所牵,宅舍因而无主。
故知心静即神悦,神悦即福生,福满即道增,圆明益智,明妙既通,心有照用即能用而无用。
故圣人知外用而无益,所以返本还源,令以握胎息之机,即长生不死,其理昭然。
故论云:形中之子母,云何长守?智者能守,寿命得长久。
即知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行神住,即气行气住。
心能主气,识凭气住。
若要长生,神气相合,主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
但于此修行,合真道路,勤行之,莫极言数,玄牝之门,长生之户,若能双行,慈悲甘露,外施救物,人天福祚。
不思外物,不视外色,不听外声,不耽外欲,不嗜外味,常令心神魂魄,意识长生,神气相合,循环脏腑之内,御呼吸,应上下,久久修习,即神气自明。
神气既明,即可照彻五脏,五脏气和,即可使神气通于四肢。
故圣人三日内视,专注于一,心神充化之,绵绵存之,久而不断,可通流五脏四肢,斯言可推而得理也。
但凡俗之人,神与气各别,如此之流,不可称令。
若不知子母相守,气虽呼吸于内,神常劳役于外,遂使神常秽浊而神不清,神既不清,即元和之气渐散而不能相守也。
道,人常用之,而不知根本以形神为主,若人不知守于内,而守于外,自然令宅舍虚危,渐见衰坏矣。
况非道之人,劳神役思,无一息神气注于气海之中,而欲望其长生,岂不远乎?
若知神气之所生者,即心之主者,即修于一,了然可见矣。
若不知气之所生,任运呼吸,役役寻文者,唯得通调于气,理于五脏六腑,及能消化饮食五谷而已,焉能返魂还魄、填血益脑者哉!
则凡人呼吸,与圣人殊。
凡人息气出入于咽喉,圣人息神气常在气海。
气海,即元气之根本也。
所居之处也,即脐下,合太仓,亦为子宫,为气海,即子母相合。
道人能守之,绵绵不绝,此是返本还源,归本生之处,而坚住凝结,不化不散,此即皆其义也。
不败,神识多静,即自然长生,留形住世要妙之真诀也。
师曰:若住自然之息,神御气,即鼻无出息,令为真胎息也。
凡夫之人,二境相睹之后,即情欲动,情欲动即精气悉下降于茎端,而下泄之。
皆为情欲所引,制御不得,遂有畎浍之忧,衰丧其本也。
◎项子食气法
项子曰:人能清净安和自然者,十月通矣,或一年或二年通,或三年乃通。
其不能通者,不能得道,适可长生寿老延年也。
又曰:人之才,能静于三军之中,虎狼之间,有千人之才;能静室家之中,有百人之才;能静于市道旁,有十人之才;能静于山泽之中,有倍人之才。
此凡器之人,终不知也。
凡此多者,则能清净,静者能断情欲,断情欲者则能绝房室,绝房室则能休粮,休粮则能保爱气,能保爱气,则德应自然,德应自然,则十月通矣。
十月通者,谓上士也,中士或三年而通;下士才薄,九年乃成。
其才倍人,皆不能通,闻之不信,语之无益,此则土人行尸矣。
所谓经言下士闻道,大笑之者也,常以清旦,鼻内气咽之,经行勿休,口口吐之,所谓食生吐死,可以长生。
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日中后至子时前为死气。
常以生气正生时,仰眠,瞑目,闭口,屈十指置握固,不绝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以口吐气出之,增息如此,则身神具生,五脏安矣。
◎张果先生服气法
每日常偃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使足心汗出。
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引少气,还闭。
热呵冷吹。
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粮食,不须药物,时饮一两盏好酒,或水通肠耳。
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可入水卧矣。
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
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
且仙人功行未满,尚不可致,而况凡俗乎!
但信老人语,勤行之,则当自知。
凡气不通,冷热迟疾耳。
极迟、极热、极疾、极冷,皆非道也。
◎申天师服气要诀
取半夜之后,五更已来,睡觉后,以水漱口,仰卧,伸手足,徐徐吐气一二十度,候谷气消尽,心静定后,即闭气忘情,将心在脐下丹田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则咽气三两度,便闭气,使心送向丹田中,渐觉气作声,下入气海中幽幽然,是气行之候也。
良久,待气行讫,又开口吐气徐徐,又闭口而咽之,如是三二十度,皆依前法。
觉气饱,即冥心忘情,清息万虑,久久习之,觉口中津液甘香,食即有味,是其候也。
凡欲行此道,先须忘身忘本,守元抱一,兀然久之,澄定而入,玄妙之要,在于此也。
◎王真人气诀
每四更后、五更初,当处静室,居一床,叠双足,面东端坐,先作导引,以左手握固右手虎口,台首并仰尽力后,却以右手握固左手虎口,复如之;讫,即交手掌向外三引;讫,又左右手搘颐三,交手搭头左转三,右转三,左展拓空三,右展拓空三,当面虚拓地三,背手虚拓空三,此为导引法。
导引竟,然后自思神先叩齿,自呼己
名,然阴念五脏、三焦,及三魂、七魄、头面、手足、一身诸神,令辅形体也;
又前思太阳日也,后思太阴月也,左存青龙,右存白虎,思头戴硃雀,足履玄武此存想四神也;
又存想七政,配合五脏。所谓肺魁、肝?、心輶、脾驩、胆瀍、左肾?、右肾旟,当想真君降其本脏,仍须密念七过。
次想二十八宿週遍形体,以辅七政,依此法数之,先从左手腕起角,左肘亢,左肩氐房,右胯心,右膝尾,右足踝箕;
却从右手腕起斗,右肘牛,右肩女、虚,自心至左胯危,左膝室,左足踝壁;
又却从右足以踝起奎,右膝娄,右胯胃,至心昴,自心至左肩毕,左肘觜,左手腕参;
又却从左足踝起井,左膝鬼,左胯柳,至心星,自心至右肩张,右肘翼,右手腕轸。
又自左手腕起角宿,至右手腕匝轸宿。
凡一十三处存想,象一年之有闰。
计两度交互数之,一十二处皆存两宿,囗心一处独存四宿,都计二十八宿。
凡存想五脏六腑、三魂七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讫,即吐出众杂死浊之气,然后闭口,从鼻左孔纳其生清之气,内想冥目,想此气绵绵下至丹田,方週流通传,汨汩作声,气满即再吐出,切不得令自己耳闻。
如此十过,止。此即王真人法也。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凡用气法,先须左右导引,令骨节开通,筋柔体弱;然后正身端坐,吐纳三过,使无结滞,静虑忘形,令气平息。
良久,徐徐先以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此六、七过,此名调气。
调气毕,即口鼻俱闭虚含,令气满口,即鼓口十五过已上更佳,如咽一大口水入腹中,直以心存至气海中;
良久,更依前法咽之,但以腹饱为度,亦不限过数。
然后虚心、实腹、闭口,以手左右摩腹上,令气流行,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勿令喘粗,恐失中和。
然后正身仰卧,四平著床枕,枕高低与身平,两手握固,展手离身四、五寸,两脚亦相去四、五寸,然后鼻中息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行遍身,此名运气。
如有病,即心存气偏注病处。
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口不开,候气息平,还依前法闭之,摇动两足指及手指并骨节,以汗出为度,此名气通。
即徐徐收身侧卧,拳两脚,先左边著地,经十息。即转右边著地,亦十息,此名补损。
依此法服,经一月后,行立坐卧时,但腹空即鼓咽之,不限时节,如吃饭了,即吃空饭一两口,和水咽下。
此名洗五脏。即以清水熟漱口,虚心实腹,令脏府叶舒展,咽之,令五脏不停五味气;
讫,即以口先吐浊气,鼻引清气,不限多少,尽须放之,如下泄一浊气出,还炼一口和气补之。
若寻常吃饭饮茶,此皆外气入,当须入口便合口,口既合,所入外气即于鼻中出也。
鼻中却入气,即是清气也。常须合口吃饭,不令口中有气入,入即是死气。
凡人言语,口中气出,必须却于鼻中入。此常行吐纳也。
行住坐卧,常须摇动脚指。此名常令气得下流。
常行此事,动静念之。如节候不精,忽有外气入腹,即觉微痛,可以摩腹一百下,气即下泄也。
气或上必不得出,抑之使下,此名理顺。
忌破气物及生冷、黏腻等物,不宜吃动气冷物。
如依此法,不阙常行,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实,履水如履地。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子夏曰:食气者,神明而寿。
《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释氏止观,其有用气疗疾法。
是知气之与液,递相通润也。
古经法皆有时节行之,今议食气,不复以时节也。
液则时时助气,使调滑也。
所论食气,皆内气也,咽之代食耳;液者,咽之代浆耳。
上食新气,下泄旧气,使推陈而纳新也。
咽气不必饱满,下泄不必常出,但得无臭,即自平定。
咽气不必常咽,但气清则腹内自平,夫然,不须咽矣。
初学之时,觉饥即食,食时不觉饥,即由气矣。
若食常以一咽、两咽压之,则食易消。
食渐消,如咽数至,食消气自调。
若觉腹中气小妨,即或行或卧,东转西侧,以意想驱逐之,使下。
若未下,不得急性忙迫,但以意从容之,不久自泄也。
食气时若欲上噫,但任意出,必不得抑之也桑榆子曰:夫功浅多噫,盖由乍服所得真气尚少,疳所必多,不正而多,命宫不受,则宜常有出者;
又初服之时,所咽者往往不到气海,则无所归投,返上为噫也。
若得内气,又不入到气海,自然无噫,如著功多时,忽复噫者,不是伤多即是外气误入也。
欲下出,任下出,必不得秘之,在细意自审也。
消息盈虚,久而自得其妙矣。
宜行步,兼小导引,引亦不得频为之。
世间诸事皆自细意斟酌之。
有诸疾,则绝粒三数日,轻则一日、两日,更轻即绝一顿亦得。
若疾在上,以意想上驱之,在下,以意想下驱之;
若在四肢及左右侧,并以想驱逐之,则愈矣。
大都不得闭气,若闭气,即疾生。
所食物宜润暢,寒暑皆适宜也。
瘴疟时,但绝粒数日,静居则差矣。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每欲服气,如婴兒吮乳,气息似闷,即咽之。
依前吮咽,大闷即放令口出,甚须微细。
每咽使心送之至脐下,有病亦使心送至病处。
当服之时,第一须闭目,专意、握固,新欲服之,安神气,然后为之,先须导引,令四体舒缓,然后为之,卧服,勿枕枕,舒手足安定。
如病重,气甚闷,频蹙上至极,仍便握固咽气,气行声从耳中出,即得矣。
秘之秘之。此为内气,无问早晚、晴明、阴晦,须服即
服,大都得晴明时大精。
若服外气,即有生气,知之十年,服之五日,不服即无益矣。
每日五更、午时,服第一服了,须摄炼,兼以手按之,勿令心腹下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四-译文
◎延陵君修养大略
《仙真经》说:人在临终时才开始珍惜生命,罪孽已定才想到改过向善,病已形成才急于求药,天命已定,怎能逃避呢?所以贤人和上士,珍惜尚未危急的生命,警惕尚未发生的灾祸,治理尚未严重的疾病。
修真的品级有三等:上年、中年、下年。上年是指二十、三十岁;中年是指四十、五十岁;下年是指六十、七十岁。
上年的人,早悟大道,通达玄妙,身体强壮,筋骨坚实,肌肉丰满,从容行道,无不成功。
中年的人,悟道已晚,筋肉、骨髓各有一半,处于进退之间,如日中天的功业。
下年的人,骨髓、筋脉只有十之二三,仍可补修,如日暮的功业。
八十岁以上的人,罪位已定,无可救药,脑竭髓尽,万关干枯,神谢气亡,尸行鬼步。桑榆子说:尸比喻无知,鬼比喻有知,但非人情,行如尸行,步如鬼步,且行且步,运之者谁?则知元气尚在,但已减耗至干涸。
若遇至人,或得大药,如持满车的焦蓬,点燃炉中的余焰,也可使其赫然炽烈。
此言无可救者,只是说气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了。
若遇玄圣而救,则死生其肉骨,起仆荑枯,何为而不可!何况他们尚为物也。
先贤上士,知风烛之倏忽,用摄志褫情,舍荣弃俗,奉身归道,不与物伤。
道,气也。气者,身之根也。鱼离水必死,人失道岂存?是以保生者,务修于气,爱气者,务保于精,精气两存,是名保真也。
人有三丹田: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上元丹田、脑也,亦名泥丸;中元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下元丹田、气海也,亦名精门。
三元之中,各有一神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神,何物也?灵照之名也,知之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若元气充满,百骸孔窍神必备矣。
必备者无他,气至则神到。
今人有忧患动中,则知见因而暂亏,盖气权有不至者耳。
苟心冥气和,其神岂独三元之中而已哉。
精者,身之根;根者,气之位。精全则气全,精泄则气泄,气泄则神乘而去之,唯精与气须全。
《黄庭经》云: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灵神泣。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
故先觉至于道者,莫不因爱气保精而能全也。
夫服气本名胎息。胎息者,如婴兒在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为新受正气,无思无念,汛然凝寂,受元气变化,关节、脏腑皆自然而成,岂有传保之流饥渴之备耶!
及出母腹,即吸纳外气而有啼哭之声,即乾、湿、饥、饱似有所念,即失元气。
人能依婴兒,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桑榆子曰:此言失元气者,非也。苟纳外炁便失元气,即世间无复有生人矣。
《法华经》云:须行住坐卧,身心不乱者,亦言炁主心,心邪则气邪,心正则炁正。
今人所举手动足,喜怒哀乐,莫不由心,心之动息,莫不是炁,炁感意,意从心,心和则炁全,炁全则身全,炁灭则神灭,神灭则为委土矣。
故医家先诊脉者,则候五脏、四时之气,察诸病源,始寻方药,人但能察得气,候口鼻取舍,斯须不忘,自然五脏和,而脉调气顺也。
夫人与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髓、脏腑及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应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阴阳之气乱焉。脏腑不调,经脉之候病焉。
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风;因内所致者,起于气为百病。
故曰:恬憺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信哉!
是故须知形神之理,养而全之;须审内外之病,慎而修之。
歧伯高曰:食气者,则灵而寿延,食谷者,多智而限命。
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神备于兆身,化为真仙,号为真人矣。
是以意在玄微,理生可测。
修真之人,又有三等,任时分理,其状不一。
上等之士,本性虚闲,用志清雅,发言合道,履行无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资,以石投水,无所比之也;
中等之人,或身居荣录,或地势高远,或巨叶厚姻,或有名有望,迟疑进退,倏忽虚捐,闻道即寤寐不安,思名则终朝不息,两心交战,胜者即全,逡巡之间,十失六七矣;
中等已降,二时既过,蹉跎暮年,筋力衰微,心神已丧,虽食厚禄,白日将倾,追念噬脐,方即正路,此时若能精心励志,尚可救其一二焉。
此皆先贤所悲,表示于后,幸察根柢,生实信心。
◎赤松子服气经序
序曰:天道悠长,万品不齐;人生为贵,阴阳同阶。
天道坦坦,修之不迷,世何颛愚,相随徘徊,生不及踵,性命殒颓,存亡相感,哭泣悲哀,何不服气,与仙同栖。
经曰:福莫尚生,祸莫大死。子欲长生,肠中当清,长生不死,肠中无滓。
生则升仙,死化为鬼,仙升太清,死归土底。
是以食谷者智;食炁者神。
故曰,休粮绝食为生道,阴阳还精为重宝,能常行之永寿考,何为恣欲自使老,千金送葬无亿兆,悲呼哭泣自懊恼,岂若无为服气好,修之不释升天浩。
然小人居世,狂愚急急,求荣爱宝,贪名好色,疲劳精神,破散气力,虽获富贵,凶命居侧,命若朝露,间不容息,不能知之,服气不食为道也。
◎神仙绝谷食气经
经曰:夫欲学道神仙食气之法,常以春二月、三月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辰、乙巳、丙辰、丁巳王相成满日,可行气也。
夫欲行气,起精室于山林之中,隐静之处,必近甘泉东流之水,向阳
在这个地方,用兰草汤沐浴,以丹书玉房作为丹田,玉房位于下三寸的位置。
专注于玉房,内视中丹田,将内气引导至下丹田。
首先去除鼻中的毛发,仰卧,两脚相距五寸,两臂离身体也是五寸,闭目握紧拳头,像婴儿的拳头一样。
用蒲草做枕头,高三寸,如果胸中有病,枕头高七寸,病在脐下,可以去掉枕头。
开始行气后,不再吃生菜、五辛和荤食。
想要绝谷行气的人,每天减少一口食物,十天后可以不吃。
两三天后,如果感到饥饿,可以吃九枚好枣或九枚方寸术饼,一天一夜内不要超过这个量。
如果不觉得饿,就不要吃。
每天可以喝五胜或三胜的水,不要断绝。
口中常含枣核,可以让人爱惜气息,并且产生津液。
经书上说:道就是气,爱惜气就能得道,得道就能长生;精就是神,珍惜精就能神明,神明就能长久。
行气也叫炼气,方法是正卧,慢慢漱口咽下醴泉,醴泉就是华池,用鼻子微微吸气,慢慢引导,不要太过,吸入五息后,可以吐出一息。
一息屈指数到九十息。
如果身体感到非常烦闷,可以频繁伸展,伸展后再继续行气,满四九三百六十息为一轮。
长期坚持,各种疾病自然会消除。
吐气后,想要吸气时,先稍微吐出一些气,微微往来,反复几次,再用鼻子吸气,否则会让人气逆。
凡是内气,气就会上升,吐气则气会下流,久而久之会感觉到气在全身循环。
如果行气未定,感到疲倦,就练习气,以九十息为一节,三九二百七十息为一轮。
行气时要让气充满体内,不要让气大量排出,闭气于内,九十息咽一次,如果咽气不足,再满九十息,三九自足,不要急于计数。
要想象气随着发际上升,流到四肢,自然下至三星玉茎、二卵。
经书上说:行气时,从月初一到十五,想象气从手指尖流出;十六到三十,想象气从脚趾尖流出。
久而久之,会感觉到气通手足,持续不断,身体日渐轻强,气脉柔和,荣卫肢节。
长生之道在于行气,灵龟之所以长存,是因为服气。
行气后,如果还想吃东西,先喝米汁粥,每天增加一口,逐渐增加。
十天后,可以吃稀饭,不要吃得太饱。
经书上说:行气的方法,刚开始时,常常不协调,会让人咳嗽逆气,四肢发冷,但坚持久了,自然会好转。
四九三百六十息后,身体像脱掉衣服一样轻松,骨节都放松了,久而久之会感觉到气在体内运行,滋润全身,洗涤皮肤,五脏六腑都充满,百病消除。
刚开始行气时,先让身体安定,调和身体,如果气与身体竞争导致不安,先停下来调和后再继续。
气到则身体安定,身体安定则鼻息调和,鼻息调和则清气到来,清气到来则感觉身体发热,发热则频繁出汗,不要立即起身,慢慢调养,务求长久。
行气时,不要让心中有愤怒忧愁,愤怒忧愁则气乱,气乱则逆。
专注于一,则正气到来,正气到来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定,五脏安定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
行气的方法是:用鼻子微微吸气,用口吐气,这是长息。
内气有一种,就是吸气。
吐气有六种:呼、吹、嘻、呵、嘘、呬。
人的呼吸,一呼一吸,不超过这个数。
行道的方法,天冷时可以吹气,天热时可以呼气。
吹气可以去除热气,呼气可以去除风,呵气可以去除烦恼,嘻气可以下气,嘘气可以散滞,呬气可以解极。
人的极限,常常是嘘呬,嘘呬是长息的忌讳,道家行气所厌恶的。
◎太无先生服气法
形体所依赖的是气,气所依赖的是形体。
气全则形体全,气竭则形体死亡。
所以养生的人,无不炼形养气,以保全生命,没有形体而无气的,气与形体相互依存,岂不明显。
我仰慕至道,广泛寻找经诀,自行气守真,已有三十多年,所见所闻,仍未满意。
大历年间偶然遇到罗浮山王公,从北岳回来,倚着拐杖在高邮,依然相顾,我惊奇他是异人,邀请他交谈,果然是方外有道之人。
他怜悯我的诚恳,传授我吐纳之法,都是一些理身的重要道理。
心思无穷,非言语所能尽。
他常说道的要法,不在经书,全在口诀。
其二景、五牙、六戊等服气法,都是外气,外气刚劲,不是从内而发,不宜服用。
至于内气已正,就是胎息,身中自有,不需外求。
没有明师的口诀,徒劳无功,终无所成。
现在所撰录的,都是承师之旨,用以申明,谅非愚蒙所能自裁。
王公常对我说:老君说,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说,我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天地怎能让我死。
这是真言要诀。
修奉之士,应再三重复。
参承诱训,敢不佩服!
有偶然得到此诀的人,切勿轻易传授,不要泄露,以免招致灾祸。
修真服气法:每天常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不要让耳朵听到,只是细微。
满即闭,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以上,闭极微吐之,引少气还闭。
热即呵之,冷即吹之。
能至千数,即不需粮食,也不需药,时饮一盏酒或水通肠。
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则有入水卧功。
服食养生,贵在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
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
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满,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
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当自知。
◎墨子闭气行气法
老子说: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
玄者有上下,谓鼻中、口、阴也。
鼻、口、阴,亦谓之生门。
老子说:生不再来,故遵之以道。
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
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气行之则为道,精存之则为宝。
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
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
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
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
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周身。
行气常以月一日
在每月的十五日之前,意念让气从手指尖流出;十六日到月底,意念让气从脚趾尖流出。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会感觉到气从手脚流通,这样就能闭气不息,从而达到长生不老。
凡是想要练习行气,首先要让身体安定,调和气息,不要与意念相争。如果身体不安定,气息不调和,就暂时停止,等到调和后再进行,要持之以恒,不要懈怠。气到达身体后,身体就会安定,身体安定后,鼻息就会调和,调和后清气就会到来,清气到来后,就会感觉到身体发热,身体发热后就会出汗,但不要让汗流出,这样就能安养气息,使其持久。要消除愤怒和忧愁,愤怒和忧愁停止后,气息就不会混乱,气息不混乱后,正气就会到来,正气到来后,口中就不会有唾液,鼻息也会变得微长,鼻息微长后,五脏就会安定,五脏安定后,气息就会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百病就会消退,饮食变得甘美,视听变得聪明,身体变得轻强,从而达到长生不老。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到夜半为死气。在生气的时候,应该正躺,闭上眼睛,握紧拳头,闭住气息,在心中数到二百,然后从口中吐出气息,每天增加次数。这样身体和精神都会得到滋养,五脏也会安定。如果能够闭气数到二百五十次,绛宫的神就会守护泥丸,丹田也会常满,数到三百次后,华盖会明亮,眼睛和耳朵会变得聪明,全身无病,邪气不再侵扰,玉女会命令司命将你列入生籍。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这一卷的口诀,都是由杨府的脱空王老所传授的。这位脱空王老,当时的人不知道他的年龄,只见他时隐时现,有时在这里死去,又在那里重生,多次在人间蝉蜕转脱,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脱空王老。他经常游历杨府,自称姓王,但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每当遇到有志之士,他就会传授这个口诀。他说这是秘妙的方术,如果传授给不合适的人,自己会招来灾祸。这一卷口诀是有次第的,适合有志之士学习,不适合初学者。初学者应该同时学习饮食和服气,因此多次提到食物。而且食气的秘妙,关键在于断食,使谷气完全断绝。只要能够精修这个方法,就知道升仙的道路不远了。
人的腹中有三个隔膜,即心下有隔膜,初学服气的人,都会感觉到心下胃中满,但只要少吃,长期练习,就会感觉到气息通下;生藏下有隔膜,就会感觉到肠中满,长期练习后,会感觉到气息到达脐部;下丹田中有隔膜,只要坚定意志,气息就会通到下丹田,然后会感觉到气息在全身循环,游走于身体中,但还没有进入鸠中。后来感觉到鸠中气息流出,就能够给人治病了。
初学时,必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定气息,澄净心灵,细心练习,长期坚持,气息进入肠中后,就可以在行住坐卧的任何地方练习。如果胃中的气息没有下到肠中,就不能练习,难以成功。初学服气时,必须在吸气时,暂时停止呼吸,稍等片刻,感觉气息充满后,呼气时,三分气息可以呼出二分,剩下的气息暂时保留,稍等片刻后再咽下,咽下后再继续练习,直到腹中充满为止,必须日夜四时练习,因为初学者的气息还没有进入丹田,容易散失,想要让气息进入丹田,即使不服气,气息也不会散失。四时指的是早晨、傍晚、子时和午时。如果心里感到满,但不服气,可以咬少许甘草或桂皮,满感就会消散。丹田未满时,也不会感到满。元气下降时,自然会有少许闷感。这个秘诀要保密,不要随便传授给不合适的人。
◎昙鸾法师服气法
开始时,宽坐,伸开两手放在膝盖上,解开衣带,放松肢体,念想法性平等,生死不二,经过半顿饭的时间,闭上眼睛,抬起舌头抵住上腭,慢慢长吐气息,一息二息,旁人会听到气息出入的声音,开始时粗,逐渐变细,十几次呼吸后,自己才能听到声音。凡是感觉到痛痒的地方,就想像气息从中流出,只要感觉到有异样,就慢慢长吐气息,从细到粗,十次呼吸后恢复到最初的状态。有人问:初调气息时为什么要从粗到细,结束时为什么要从细到粗?昙鸾回答说:凡是行动、视盼、饮食、行坐、言语,都是粗的。桑榆子说:凡是修气的人,在未服气和服气结束后,饮食言语都是常事,昙鸾公想让两者相接,不让它们首尾突然不同;凡是睡醒后,再像之前一样系念,像老虎衔子一样,不急不缓,不问寒温,室内先要干净,所住的地方要让心不乱,静其腠耳。又说:四大不调,怎么察觉?应该在嘴唇和口腔中察觉。冷是风增,热是火增,滑是水增,涩是地增,不冷不热、不涩不滑是调和。又:声音是风增,动作是喘增,痒是热增,涎是水增,不声不喘、不痒不涎是调和。又:心烦是热结,忧悸是喘结,志荡是水结,不烦不乱、不悸不荡是调和。四大不调有两种,或外或内。寒热、饥虚、饱饫、疲劳,是外起;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念虑,是内起。凡是气息的节量,一任自然,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已。只要能够不以生为生,就比养生更贤明。桑榆子说:诸经都说吐纳不要自己听到声音,而昙鸾都说初粗而渐细,后细而渐粗,开始很疑惑,等到看到下文,说一任自然,就知道辟粗细的渐行,是为最下乘者设,不想让他们与自然争力。然而必须以微细,自己不听到声音为上,从细微到无息,就是胎息的道理尽矣,恐怕学者功至之后,还拘牵文字,著于粗细先后之门,返与自然为敌,真是可悲。如此,又怎么能不为他们明辩。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我从前在西国,得到了住世留形胎息的妙法,师父名叫宝冠,传授给我秘诀。我问:现在想要东游震旦,以及诸国土,弘传心地密法,诸国土的人多遇到寒暑为灾患,所伤例皆死丧。想要向此土弘传心法,愿求留形,不为灾患疫疾所侵,长能住世,留形不死,不知道是否可以?师父说:可以。我又问:如何才能做到?师父说:所生之本,始胎息,即是神与精气相合凝结,能变化为形者,即是为受之本。本气是人有之根,气因神而生,形因气而成。形不得气,无因得成;气不得形,无因为主。原其所禀之时,伏母脐下,混沌三月,玄牝具焉玄牝者,口鼻也。玄牝既立,犹如瓜花,暗注母气,终于此也。在胎之日,母呼即呼,母吸即吸,绵绵十月,气足形圆,神备识全,遂解胎而生矣。悲夫!母唯知贪悦其子,不知自损其躯。母既伤残,只为分形减气,为子之因。其子生于十月,情见于外,变婴孩子,指颐能笑者。先圣垂义,以为失道而后德,即人丧朴之本议云子成,母衰也。此其世人不知母养其子,子成母自衰矣。故知我释迦文佛,令孝敬父母,及报养育乳哺之恩,谓此故也。嗟乎!世人不知于道,意逐外缘,不知胎息之术,住世留形之本。如有后学者,但能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
不让气息外流,保持内息;不让精神外耗,避免劳累损伤。
人们知道心是控制气息的主宰,气息是形体的根本,形体是气息的居所,精神和形体相互依存,如果有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不符合至理,怎么能长久存在呢?
但凡人到了二十岁,口贪美味,心怀喜怒,眼睛被五色迷惑,耳朵沉溺于五音,身体贪图欲乐,意念追逐外缘,用智力和精神,片刻不停。
这样的人,昼夜不曾稍息,原本的纯朴之根荡然无存,导致形体凋零、气息散失,生命终结、形体枯竭,灵魂被恶业牵引,居所因此无主。
因此知道心静则精神愉悦,精神愉悦则福气生,福气满则道行增,智慧圆明,明妙通达,心有照用则能用而无用。
所以圣人知道外在的追求无益,因此返本还源,掌握胎息的契机,即能长生不死,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所以论说:形中之子母,如何长久守护?智者能守护,寿命得长久。
即知神是气的子,气是神的母,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
心能主宰气,意识依靠气而存在。
若要长生,神气相合,主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湛然常住。
只要这样修行,合于真道,勤加修行,不要过分追求数量,玄牝之门,长生之户,若能双行,慈悲甘露,外施救物,人天福祚。
不思外物,不视外色,不听外声,不耽外欲,不嗜外味,常令心神魂魄,意识长生,神气相合,循环脏腑之内,御呼吸,应上下,久久修习,即神气自明。
神气既明,即可照彻五脏,五脏气和,即可使神气通于四肢。
故圣人三日内视,专注于一,心神充化之,绵绵存之,久而不断,可通流五脏四肢,斯言可推而得理也。
但凡俗之人,神与气各别,如此之流,不可称令。
若不知子母相守,气虽呼吸于内,神常劳役于外,遂使神常秽浊而神不清,神既不清,即元和之气渐散而不能相守也。
道,人常用之,而不知根本以形神为主,若人不知守于内,而守于外,自然令宅舍虚危,渐见衰坏矣。
况非道之人,劳神役思,无一息神气注于气海之中,而欲望其长生,岂不远乎?
若知神气之所生者,即心之主者,即修于一,了然可见矣。
若不知气之所生,任运呼吸,役役寻文者,唯得通调于气,理于五脏六腑,及能消化饮食五谷而已,焉能返魂还魄、填血益脑者哉!
则凡人呼吸,与圣人殊。
凡人息气出入于咽喉,圣人息神气常在气海。
气海,即元气之根本也。
所居之处也,即脐下,合太仓,亦为子宫,为气海,即子母相合。
道人能守之,绵绵不绝,此是返本还源,归本生之处,而坚住凝结,不化不散,此即皆其义也。
不败,神识多静,即自然长生,留形住世要妙之真诀也。
师曰:若住自然之息,神御气,即鼻无出息,令为真胎息也。
凡夫之人,二境相睹之后,即情欲动,情欲动即精气悉下降于茎端,而下泄之。
皆为情欲所引,制御不得,遂有畎浍之忧,衰丧其本也。
◎项子食气法
项子曰:人能清净安和自然者,十月通矣,或一年或二年通,或三年乃通。
其不能通者,不能得道,适可长生寿老延年也。
又曰:人之才,能静于三军之中,虎狼之间,有千人之才;能静室家之中,有百人之才;能静于市道旁,有十人之才;能静于山泽之中,有倍人之才。
此凡器之人,终不知也。
凡此多者,则能清净,静者能断情欲,断情欲者则能绝房室,绝房室则能休粮,休粮则能保爱气,能保爱气,则德应自然,德应自然,则十月通矣。
十月通者,谓上士也,中士或三年而通;下士才薄,九年乃成。
其才倍人,皆不能通,闻之不信,语之无益,此则土人行尸矣。
所谓经言下士闻道,大笑之者也,常以清旦,鼻内气咽之,经行勿休,口口吐之,所谓食生吐死,可以长生。
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日中后至子时前为死气。
常以生气正生时,仰眠,瞑目,闭口,屈十指置握固,不绝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以口吐气出之,增息如此,则身神具生,五脏安矣。
◎张果先生服气法
每日常偃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使足心汗出。
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引少气,还闭。
热呵冷吹。
能至一二千,即不用粮食,不须药物,时饮一两盏好酒,或水通肠耳。
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可入水卧矣。
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
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
且仙人功行未满,尚不可致,而况凡俗乎!
但信老人语,勤行之,则当自知。
凡气不通,冷热迟疾耳。
极迟、极热、极疾、极冷,皆非道也。
◎申天师服气要诀
取半夜之后,五更已来,睡觉后,以水漱口,仰卧,伸手足,徐徐吐气一二十度,候谷气消尽,心静定后,即闭气忘情,将心在脐下丹田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则咽气三两度,便闭气,使心送向丹田中,渐觉气作声,下入气海中幽幽然,是气行之候也。
良久,待气行讫,又开口吐气徐徐,又闭口而咽之,如是三二十度,皆依前法。
觉气饱,即冥心忘情,清息万虑,久久习之,觉口中津液甘香,食即有味,是其候也。
凡欲行此道,先须忘身忘本,守元抱一,兀然久之,澄定而入,玄妙之要,在于此也。
◎王真人气诀
每四更后、五更初,当处静室,居一床,叠双足,面东端坐,先作导引,以左手握固右手虎口,台首并仰尽力后,却以右手握固左手虎口,复如之;讫,即交手掌向外三引;讫,又左右手搘颐三,交手搭头左转三,右转三,左展拓空三,右展拓空三,当面虚拓地三,背手虚拓空三,此为导引法。
导引竟,然后自思神先叩齿,自呼己
虽然名为修炼,但实际上是在心中默念五脏、三焦,以及三魂、七魄、头面、手足、全身各部位的神灵,让它们辅助身体;
同时,前面想着太阳,后面想着月亮,左边存想青龙,右边存想白虎,头上戴着朱雀,脚下踩着玄武,这是存想四神的方法;
还要存想七政,配合五脏。所谓肺魁、肝?、心輶、脾驩、胆瀍、左肾?、右肾旟,应当想象真君降临到相应的脏腑,并且要默念七遍。
接着想象二十八宿遍布全身,以辅助七政,按照这个方法数数,先从左手腕开始,依次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然后从右手腕开始,依次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再从右脚踝开始,依次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最后从左脚踝开始,依次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再从左手腕开始,依次是角宿,到右手腕的轸宿。
总共十三处存想,象征一年有闰月。
计算两遍交互数数,十二处各存想两宿,心一处独存四宿,总共二十八宿。
存想五脏六腑、三魂七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完毕后,吐出体内的杂气和死气,然后闭口,从左侧鼻孔吸入清新的生气,闭上眼睛,想象这股气缓缓下到丹田,循环流通,发出汩汩的声音,气满后再吐出,切记不要让自己听到声音。
这样重复十次,停止。这就是王真人的修炼方法。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凡是用气的方法,首先要左右导引,让骨节通畅,筋骨柔软;然后端正身体坐好,吐纳三次,使气息畅通,静心忘形,让气息平静。
过一会儿,慢慢用口吐出浊气,用鼻吸入清气。这样重复六、七次,这叫调气。
调气完毕后,闭口含气,让气充满口腔,然后鼓动口腔十五次以上更好,像咽下一大口水一样,直接用心存想到气海中;
过一会儿,再按照前面的方法咽气,直到腹部饱胀为止,次数不限。
然后虚心、实腹、闭口,用手左右按摩腹部,让气流行,然后从鼻中细细放气,保持呼吸平稳,不要急促,以免失去中和。
然后端正身体仰卧,四肢平放在床枕上,枕头高低与身体平齐,两手握紧,展开手离身体四、五寸,两脚也相距四、五寸,然后从鼻中吸气,闭口闭鼻,心存气,让气遍布全身,这叫运气。
如果有病,就心存气偏注到病处。
如果气急,就从鼻中细细放气,保持呼吸平稳,口不开,等气息平稳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闭气,摇动脚趾和手指以及骨节,直到出汗为止,这叫气通。
然后慢慢侧身躺下,蜷缩双脚,先左边着地,保持十次呼吸。然后转到右边着地,也保持十次呼吸,这叫补损。
按照这个方法修炼,一个月后,行走坐卧时,只要腹部空了就鼓动咽气,不限时间,比如吃完饭,就吃一两口空饭,和水一起咽下。
这叫洗五脏。用清水漱口,虚心实腹,让脏腑舒展,咽下,让五脏不滞留五味气;
完毕后,先用口吐出浊气,用鼻吸入清气,次数不限,尽量放气,如果下泄出一股浊气,再炼一口和气补上。
如果平常吃饭喝茶,这些都是外气进入,应当入口就闭口,口一闭,进入的外气就从鼻中出来。
鼻中吸入的气,就是清气。要经常闭口吃饭,不要让口中有气进入,进入的就是死气。
凡人说话,口中气出,必须从鼻中吸入。这是常行的吐纳方法。
行走坐卧时,要经常摇动脚趾。这叫常令气得下流。
经常这样做,动静都要想着。如果节气不准确,突然有外气进入腹部,就会感到微痛,可以按摩腹部一百下,气就会下泄。
如果气上升不能出来,就压制它让它下降,这叫理顺。
忌食破气物和生冷、黏腻等物,不宜吃动气冷物。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不间断地常行,九年功成,踏空如踏实地,踏水如踏地面。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子夏说:食气的人,神明而长寿。
《黄庭经》说: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佛教的止观,也有用气疗疾的方法。
由此可知气与液是相互通润的。
古代经法都有固定的时节修炼,现在讨论食气,不再讲究时节。
液则时时助气,使气调滑。
所讨论的食气,都是内气,咽下代替食物;液则是咽下代替浆水。
上食新气,下泄旧气,使推陈纳新。
咽气不必饱满,下泄不必常出,只要没有臭味,就自然平定。
咽气不必常咽,只要气清则腹内自然平定,这样就不必再咽了。
初学的时候,感觉饿就吃,吃的时候不觉得饿,就是由气了。
如果吃东西时常常用一咽、两咽压下去,食物就容易消化。
食物逐渐消化,咽的次数到了,食物消化气自然调和。
如果觉得腹中气有些妨碍,就或行或卧,东转西侧,用意念驱逐它,让它下降。
如果还没有下降,不要急躁,只要用意念从容处理,不久自然会泄出。
食气时如果想打嗝,就任意打出,不要压制它。桑榆子说:功力浅的人容易打嗝,因为刚服气所得的真气还少,疳气必然多,不正而多,命宫不接受,所以常有打嗝的现象;
另外,初服气时,所咽的气往往到不了气海,没有归处,反而上升为打嗝。
如果得到内气,又不进入气海,自然不会有打嗝,如果修炼久了,突然又打嗝,不是伤多就是外气误入。
如果想下泄,就任其下泄,不要秘藏,要细心自审。
消息盈虚,久而久之自然得其妙处。
宜行步,兼小导引,但导引也不要频繁做。
世间诸事都要细心斟酌。
如果有疾病,就绝粒三、四天,轻则一、两天,更轻则绝一顿也行。
如果疾病在上,用意念向上驱逐,在下则用意念向下驱逐;
如果在四肢及左右侧,也用意念驱逐,就会痊愈。
大都不要闭气,如果闭气,就会生病。
所吃的食物宜润暢,寒暑都要适宜。
瘴疟时,只要绝粒几天,静居就会好转。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每次想服气时,像婴儿吮乳一样,气息似乎闷住,就咽下。
按照前面的方法吮咽,如果太闷就放开让气从口中出来,要非常细微。
每次咽气时,用心送到脐下,有病也用心送到病处。
当服气时,首先要闭目,专心、握紧,新想服气时,安神气,然后开始,先要导引,让四肢舒缓,然后开始,卧服,不要枕枕头,舒展手脚安定。
如果病重,气很闷,频繁蹙眉到极点,仍然握紧咽气,气行声从耳中出,就可以了。
秘之秘之。这是内气,不论早晚、晴明、阴晦,需要服气时就服。
服用(某种药物或修炼方法),大多在天气晴朗明亮的时候效果最佳。
如果吸收外界的精气,就能产生生命力,了解这个方法十年,服用五天,如果不继续服用就没有效果了。
每天凌晨五更和中午时分,服用第一次后,需要进行调养和修炼,同时用手按压,不要让心腹部位变得僵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四-注解
延陵君修养大略:延陵君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修养大略指的是修炼成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仙真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
三元: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即上元丹田(脑)、中元丹田(心)、下元丹田(气海)。
胎息:一种高级的呼吸修炼方法,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被认为是服气修炼的始祖。
服气: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吞咽空气来代替食物,以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绝谷: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指逐渐减少食物摄入,最终达到不食五谷的状态。
兰汤:古代用于沐浴的香料水,常用于宗教仪式或贵族生活中,象征清洁与神圣。
丹书玉房: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丹田,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丹田:道教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能量中心,位于脐下三寸处。
内视: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意念引导内气在体内运行。
偃卧:仰卧,一种修炼时的姿势。
握固: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手势,模仿婴儿握拳的方式,有助于集中精神。
蒲{艹弱}:一种植物,古代用作枕头材料。
五辛:指五种辛辣的蔬菜,如葱、蒜等,道教修炼中常避免食用。
醴泉:道教术语,指口中的唾液,被认为是修炼中的重要物质。
华池:道教术语,指口中的唾液,与醴泉同义。
吐纳: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呼吸来调节体内的气,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二景、五牙、六戊:道教修炼中的术语,指不同的修炼方法和境界。
玄:道教术语,指深奥的道理或修炼的境界。
生门:道教术语,指人体内的关键部位,如鼻、口、阴等,是修炼中的重要关注点。
服气法:一种古代养生修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养生、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生气与死气:古代养生理论中,将一天分为生气和死气两个时段,生气时段(夜半至日中)适合修炼,死气时段(日中至夜半)则不宜修炼。
四大不调: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失调,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
脱空王老:传说中的仙人,能够通过蝉蜕转脱的方式长生不老,常在杨府传授修炼秘诀。
昙鸾法师: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擅长修炼和气功,著有《服气法》等修炼典籍。
达磨大师:即达摩祖师,禅宗初祖,传说中他掌握了住世留形的胎息妙法,能够长生不死。
内息:指通过调节呼吸和心态,使气息在体内循环,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通常指人的精神或意识,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气:在中医和道教中,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形:指人的身体形态,是气的载体。
气海: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脐下,是元气聚集的地方。
太仓:在道教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与气海相连,是元气生成和储存的地方。
子母相合:指神与气的和谐统一,神为气子,气为神母,二者相辅相成。
玄牝之门:道教术语,指生命之源,是修炼长生不老的关键所在。
慈悲甘露:比喻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慰藉。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理论中认为这五个器官是人体的核心,负责维持生命活动。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负责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三魂七魄:道教和中医理论中的概念,三魂指天魂、地魂、命魂,七魄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代表人的精神和情感。
四神: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四方神兽,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七政: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日、月、金、木、水、火、土七颗星,古人认为它们影响人间事务。
二十八宿:古代天文学中的概念,指黄道带上的二十八个星座,用于划分天区和计时。
调气: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调和体内的气,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运气: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以达到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补损: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来补充和修复体内的能量。
洗五脏: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特定的饮食和呼吸来清洁和调理五脏。
服:在此指服食、服用,特指古代修炼者通过服食特定的物质或气息来达到养生、修炼的目的。
晴明时:指天气晴朗、明亮的时候,古人认为此时天地之气最为纯净,适合修炼。
大精:指天地间的精华之气,古人认为这是修炼者所需的重要物质。
外气:指外界的气息,与“内气”相对,古人认为修炼者应避免吸入不纯的外气。
生气:指对人体有害的气息或物质,古人认为吸入生气会影响修炼效果。
摄炼:指修炼者在服食后进行的调息、炼气等修炼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心腹下硬:指腹部或心口部位的不适感,古人认为这是修炼不当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四-评注
《延陵君修养大略》一文,深入探讨了道教修炼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文章首先强调了修炼的时机和年龄的重要性,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修炼上的差异和可能性。这种对年龄和修炼关系的细致分析,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和对修炼时机的精准把握。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道’与‘气’的关系,认为‘道’即是‘气’,而‘气’是身体的根本。这种将‘道’与‘气’等同起来的观点,体现了道教修炼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调节和修炼内在的气机,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三元’理论,即上元、中元、下元丹田,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这三个丹田的修炼,可以达到精气神的统一和提升,从而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这种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修炼指导意义。
《赤松子服气经序》和《神仙绝谷食气经》则进一步具体化了修炼的方法。赤松子提出的服气修炼法,强调了通过调节呼吸和内在气机来达到养生的目的。而《神仙绝谷食气经》则详细描述了绝谷修炼的具体时间和环境要求,反映了道教修炼对自然环境和时机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些文本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理论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体现了道教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独特理解。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修炼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修炼中的行气法,涉及了多个修炼方法和理念。首先,文本提到了沐浴兰汤、内视丹田、握固等修炼方法,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基本步骤,旨在通过清洁身体、集中精神来达到修炼的目的。兰汤的使用不仅是一种身体清洁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象征着修炼者对神圣的追求。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行气的具体方法,如偃卧、握固、漱口咽之等,这些都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修炼的效果。行气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呼吸调节内气,使其在体内循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行气法的修炼不仅需要身体的配合,更需要精神的集中和意念的引导,体现了道教修炼中身心合一的思想。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绝谷、胎息等高级修炼方法,这些方法要求修炼者逐渐减少食物摄入,最终达到不食五谷的状态,并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胎息的状态。胎息是道教修炼中的一种高级境界,象征着修炼者已经达到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呼吸变得极其细微,仿佛胎儿在母体中的呼吸。这种境界不仅需要长期的修炼,更需要修炼者对道的深刻理解和体悟。
文本中还提到了二景、五牙、六戊等修炼术语,这些术语代表了不同的修炼方法和境界,体现了道教修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道教修炼不仅注重身体的修炼,更注重精神的修炼,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境界来达到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
最后,文本引用了老子的话,强调了长生之道在于行气养神、吐故纳新,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核心理念。老子的话不仅是对修炼方法的总结,更是对修炼者精神追求的指引,强调了修炼者应该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来达到长生久寿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中的具体方法,更深入探讨了修炼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了道教修炼中身心合一、与道合一的思想。通过这些方法和理念,修炼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最终实现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古代修炼服气法的方法和理论,涉及道家、佛教的养生修炼思想。服气法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养生、治病、延年益寿的修炼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呼吸调节体内的气,使之与自然之气相合,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文本中提到的‘生气’与‘死气’是古代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古人对时间与生命节律的深刻理解。生气时段(夜半至日中)被认为是阳气上升、生命力旺盛的时段,适合修炼;而死气时段(日中至夜半)则是阴气上升、生命力减弱的时段,不宜修炼。这种理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
丹田是道家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人体储存元气的地方。通过修炼丹田,可以使元气充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文本中提到的‘闭气不息’、‘气週行身中’等修炼方法,都是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使气在体内循环,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胎息是一种高级的呼吸修炼方法,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胎息修炼的核心在于‘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呼吸要轻柔、自然,不刻意追求,这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契合。
文本中还提到了‘四大不调’的概念,这是佛教对人体健康的解释。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失调会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因此修炼者需要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使四大调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脱空王老、昙鸾法师、达磨大师等人物都是古代修炼文化中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修炼方法和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脱空王老的‘蝉蜕转脱’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昙鸾法师的《服气法》则详细阐述了修炼的具体方法,达磨大师的‘住世留形’则体现了修炼的终极目标——长生不死。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修炼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修炼服气法,古人试图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养生和健康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修炼中的内息、神、气、形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调节呼吸和心态,使气息在体内循环,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是修炼长生不老的基础。文中提到的胎息、气海、太仓等概念,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术语,体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和修炼方法的深刻理解。
文中强调了神与气的和谐统一,神为气子,气为神母,二者相辅相成。通过修炼,使神气相合,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种修炼方法不仅要求修炼者具备高超的呼吸技巧,还需要修炼者具备坚定的意志和纯净的心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玄牝之门和慈悲甘露等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体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体现了道教修炼者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慰藉。这种境界不仅是修炼者个人的追求,也是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描述道教修炼中的内息、神、气、形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展示了道教对生命本质和修炼方法的深刻理解。通过修炼,使神气相合,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是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这种修炼方法不仅要求修炼者具备高超的呼吸技巧,还需要修炼者具备坚定的意志和纯净的心态。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道教修炼中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涵盖了调气、运气、补损、洗五脏、吐纳和服气等多个方面。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身体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五脏、三焦、三魂七魄等概念,展示了中医和道教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独特认识。这些概念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修炼方法的核心。通过调节这些器官和功能,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四神、七政、二十八宿等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和宇宙观的重视。这些概念不仅是修炼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崇拜的体现。通过模仿和顺应这些自然现象,修炼者可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此外,文本中详细描述的调气、运气、补损、洗五脏、吐纳和服气等方法,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呼吸和气的重视。这些方法不仅是修炼技巧的核心,也是养生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调节呼吸和气,修炼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服气法,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饮食和能量的独特理解。通过吞咽空气来代替食物,修炼者可以达到减少对物质的依赖,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中国古代道教修炼方法的详细描述,也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的体现。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健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健康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修炼文献,反映了古人对养生、修炼的独特理解与实践方法。文中提到的“服”并非简单的饮食行为,而是一种通过服食天地精华之气来达到修炼目的的仪式化行为。古人认为,天地间的“大精”是修炼者所需的重要物质,而“晴明时”则是获取这种精华之气的最佳时机。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尊重。
文中提到的“外气”与“生气”则反映了古人对修炼环境的严格要求。古人认为,修炼者应避免吸入不纯的外气,否则会影响修炼效果,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这种观念与现代人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的重视。
“摄炼”是修炼者在服食后进行的重要步骤,通过调息、炼气等活动,修炼者可以更好地吸收天地精华之气,达到修炼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身体的参与,还需要心神的专注,体现了古人“身心合一”的修炼理念。
最后,文中提到的“勿令心腹下硬”则是对修炼者身体状况的提醒。古人认为,修炼过程中如果出现腹部或心口部位的不适感,可能是修炼不当的表现,需要及时调整。这种对身体的细致观察与关怀,反映了古人对健康的全面关注。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修炼者的具体修炼方法,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健康、身心的深刻理解。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修炼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