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原文

◎用气集神诀

神集于虚桑榆子曰:虚无盖为象也。而安于实。实为精也。神,心中智者也。安而无欲,则神王而气和正。如此之时,一任所之,唯久弥善。行之不已,体气至安,谓之乐天天者,虚而知之者。乐天则寿。身外虚空亦天也。身内虚通亦天也,习之久,久乃明生焉虚中生白。密自内知之,久习弥广,而精上合于明,明则内发于精,如是乃至于道。道应于德,德之成矣。用而为仁,分而为义。精气昼出于首,夜栖于腹,当自尊其首,重其腹。色庄于上,敬直于中,应机无想,唯善是与。此神气事质合吾一体,谓之大顺,天实佑之,吉无不利。凡妙本有所,神在心中之虚,上通其系,气蕴肠中之实实,精藏之府,水胞之上也,常宜温养之桑榆子曰:凡温者,生之徒;但不得自温而失于热也。平居常宜闭目,内视气源下丹田也。每行一事,利于生灵,则欣闭目,内视其心,谢之。若曰:吾身之神气,明发于吾形,使吾达道也。如此,则天降之吉。故天者,虚气之灵,吾能用之,道极于斯矣桑榆子曰:“所谓天者,自然之谓也,非苍苍之谓乎。

◎服五方灵气法

诀曰:子若亏于仁,则青帝非真;子若亏于义,则白帝非真;子若亏于礼,则赤帝非真;子若亏于信,则黄帝非真;子若亏于智,则黑帝非真。且夫五气之道,体通神真,子不负道违真,即可修用。是以道君保而传之于至人,以助自然,以调元化,修之于身而感于天。天乃五行顺序,地乃五岳安镇,人乃五藏保和,神乃五灵运御。是故性亏五德,凶恶顺焉。真人存用五气法,先当勿食荤血之物,勿履淹污,绝除欲念,检身口意,三业清净,别造一室,沐浴盛洁,以立春日鸡鸣时,面月建寅方,平旦坐,调气瞑目,叩齿三十六通,叩齿欲深而微缓,漱咽津液,崟目,左右各三,握固,临目,都忘万虑,放乎太空,无起无绝。良久觉身中通暖,当摇动支体,任吐浊气。即又调息,当抱守气海,朝太渊北极丹田真宫,稍用力,深满其太渊,则觉百关气归朝其内也。如此数过,复冥心太空,若东方洞然,无有隔碍,徐鼻引气使极,存见五脏,觉东方青帝真气从肝中週回,内外一体,念身中三万六千神,与青帝真气合。又调息咽液。良久,起立,再拜,事竟。如此,日日勿阙,至惊蛰面卯也,尽卯节。至清明日面辰,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洞彻也。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气,从心中週回,内外也,芒种日面午也。小暑面未,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也。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气,从肺中出,週回内外也,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也。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气,从肾中出週回内外也。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丑,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也。此一週年,五气备全矣。其存想调息次第法,用如初说,崟目叩齿亦如初数,不须等级可也。至明年立春,重习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为用,以朝其气也。其气由心应手,当把览三才五行,万灵之目也。夫掌诀,以握固为总法,所以运魁刚,封五岳,关三晨,捉鬼道,揽河源,固真气,而幽显备统之也。事竟,即随息诀遣以散其气。凡指诀,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阴阳之体然也。大指属土,食指火,中指木,无名指金,小指水。从根节为孟,中节为仲,头节为季,指甲之目为五行刀支。刀支主杀也,斩邪诛逆用之。五气既全,当随五类,互相制伏,无不如意。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毕鬼道三过,随文闭气,握之指节具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剋类,例用之也。

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夫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当握固闭气,实于大渊宫,崟目自三,临目,叩齿存神,使四灵卫已,骑吏罗列,前后左右,五方五帝兵马,如本位北斗覆头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击破也。步九迹竟,闭气却退,复本迹,又进,是为三反。即左转身,都遣神气纲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众事,存用讫,却闭目存神,调气归息于大渊宫,当咽液九过。其禁敕符水等,请五方五帝真气,如常言。真师曰:先习五气一年,乃习三步九迹星纲,一年无差,然后行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也。能清慎守道,久久飞仙度世,古人真仙圣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但世传不真,妄生穿凿,唯按此行之,乃见其验。先师云:三步九迹如既济卦,得星纲真诀,又须条习五帝之气及握固掌诀,始合其宜,是以通彻真原也。若但受持符图宝箓,不得师传修用之门,终不获灵验,一如箓文。不尔,且谓尊奉供养而已。为之善缘,用资来业者梯级尔。

◎五厨经气法并叙

臣闻《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义必精,然后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后可以安身崇德。义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则,冲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气为物,谓之委和,漠然无间,有与立矣!则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澹,合气于漠。且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故圣人垂教以检之,广业以持之,专气致桑以导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穷神知化,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矣。

伏读此经五章,尽修身卫生之要,全和含一,精义可以入神,坐忘遗照,安身可以崇德。

研味滋久,辄为训注。

臣草茅微贱,恩霈特深。

天光不违,自忘鄙陋。

俯伏惭惧,徊徨如失。

臣愔顿首顿首。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肃明观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说五厨经》夫存一气和泰,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

正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

则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

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

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

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

则守本者,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气,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

故《老子》又曰:专气致桑,能如婴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

如此修生养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

故《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

和乃无一和言人初禀一气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则和理皆泰。

至和既暢,非但无一,亦复无和,不可致诘,如土委地。

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际玄妙也;理,性也。

此言一气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则与玄同际。

故老君曰:同谓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

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当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发于忘知之后。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则吉祥止矣。

若以意思意,想受尘,坐令焚和,焉得生白?

故老君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亦不求无思意而不复思但不缘想受,则自发慧照,慧照之发亦不自。

若求无思,即涉想受,与彼思意无差别。

故老君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意无有思,内存一气,但令其虚,虚即降和,和理自暢,则不缘想受纳和,强假意名。

既非境识所存,是以于思无有。

故老君曰:用其光,复归其明。

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则是法皆遣,遣法无住,复何所持?

以不持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将心缘心心者,发慧之质,想受之器也。

正受则发慧,邪受则生想,言人若能气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净,则正慧湛然。

鉴明而尘垢不止,渊停而万象俱见。

见象无主,谓之常心。

若以心得心,缘心受染,外存诸法,内无慧照,常心既丧,则和理亦亏矣。

故《庄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还莫住绝缘夫以心缘心,则受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

慧心既常,则于正无受,何等为绝缘?

心亦无缘绝,湛然常寂,何所住乎?

故老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也。

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则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

既不将而不迎,心缘则无绝,而无住矣,真则守真渊真者,谓常心慧照,清净不杂也。

若湛彼慧源,寂无所染,既无知法,亦无缘心,则泰和含真,本不相离,故云守尔。

西方修理志离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前绝外境受,此绝内性受也。

言修性者,心有所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尘已绝,境识无住,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圆照无滞,内外俱静,玄之又玄,则离于住想矣,积修不符离上令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若积修习,不能忘泯,起修一念,发引千钧,内照既摇,外尘咸起,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无所注,则何由渐悟?

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

不修志者,明离志而不积修,忘修而后性足,则寂然圆照矣已业无已知因心注而慧业清净,故云已业。

内忘诸己,外忘诸物,于慧照心无毫芒用。

则于已业自亦忘知,故云无已知也。

中央诸食气结气夫一气凝结,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则慧照常湛。

今口纳滋味,以充五脏,身聚泡沫,以载其形。

生者,受骸于地,凝湿于水,禀热于火,持息于风,四缘结漏,皆非妙质。

故淄涅一气,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识动之弊秽矣。

非诸久定结言人当令泰和舍一,无所想受,守真湛常,则与泰和合体。

今以诸食结气,故非久定结也。

气归诸本气四缘受识,六染生弊,地水火风,散而归本,根识既识,则从所受业矣。

随取当随泄取者,受纳也;泄者,发用也。

夫想有二受,业有二应,随所受纳,法用其微。

若泰和和一,则一气全和,致彼虚极,谓之复命,复命得常,是名正受。

正受净业,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无所有,则出入无间矣。

不者,则食气归诸四缘,业成沦于六趣。

◎谷神妙气诀

诀曰:玄气为吾篱落,元气为吾屋宅,始气为吾床席。

天为玄气正清,从我头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关川九天,从我两目而出;

水为元气正白,从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止我肺,关川九天,从我两鼻孔中而出;

地为始气正黄,从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关川九天,从我口中而出。

愿其三气俱来覆被其身,週年竟岁,永无穷极。

欲食可食,即息禁阴阳,不可妄失精气也。食谷乃通。

老君《道经绝谷气第三法》曰:先合口引气,咽之满三百六十已上,不得减此。咽之欲多多益善,能日咽至千,益佳。咽多而食日减一餐,十日后能不食也。后,气常入不出,意气常饱。

不食三日,腹中悁悁若饥,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或好脯如枣者九枚,念食啖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也。意中不念食者,不须啖也。常舍枣核受气,令口中常行津液,嘉。

◎十二月服气法

正月:朝食阳气一百六十,暮食阴气二百。

二月:朝食阳气一百八十,暮食阴气一百八十。

三月:朝食阳气二百,暮食阴气一百六十。

四月:朝食阳气二百二十,暮食阴气一百四十。

五月:朝食阳气二百四十,暮食阴气一百二十。

六月:朝食阳气二百二十,暮食阴气一百四十。

七月:朝食阴气二百,暮食阳气一百六十。

八月:朝食阴气一百八十,暮食阳气一百八十。

九月:朝食阳气一百六十,暮食阴气二百。

十月:朝食阳气一百四十,暮食阴气二百二十。

十一月:朝食阳气一百二十,暮食阴气二百四十。

十二月:朝食阳气一百四十,暮食阴气二百二十。

夫阳气者,鼻取之气也;阴气者,口取之气也。此二气,十二月中日日旦暮能不绝者,週天一竟,又一週天足,则与天同龄矣。

◎三一服气法

夫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为生气,日中至人定为死气。常以生气时强卧、瞑目、握固闭目、闭口不息,心数至二百,乃口小微吐气出之,日增其数,数得满二百五十,即绛宫守,泥丸满,丹田成。数得满三百,则华盖明,耳目聪,身无疾,邪不干,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极,为长生。

闭气之法:以鼻微微引内之,数满,乃口小微吐之,小吐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长吐之。为之既久,闭气数得至千五百,则气但从鼻入,通行四支,不复从口出也。自欲通之,乃从口出。如此不止,仙道成矣。饥取饱止,绝谷长久。

◎服三气法

《华阳诸洞记》云:范幼冲,辽西人也。受胎光易形之道,今来在此,常服三气。三气之法:常存青白赤三气如纵,从东方日下来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饱便止。服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光气,遂得神仙。此是高上元君太素内景法,旦旦为之,临目施行,视日益佳,其法鲜而其事验。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天关中为内气口为天关生神机,手为人关把盛衰,足为地关生命扉。并《黄庭内景》云,神庐中为外气神庐,鼻也,神庐之中常欲修治。《黄庭外景》云。

凡服气,皆取阳时夜半平旦也,即东南向,静而端坐,叩齿三通,三漱咽之。则两手相摩,令掌心热,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肾骨七遍,即握固。鼓气以满天关,调匀为度,闭口而咽之。既努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其神庐中当修治之。鼓努每须相应,一鼓一咽一努,为相应也。其鼓之咽时,天关莫开,恐生气入腹而为疾也。

夫服气,须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气不散结痛。每咽五十服,渐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三十服。行住服之并得,临时自消息也。所贵常行,不欲关日,如初服,有噫气上,即鼓而却咽,无使出气桑榆子曰:元气融和,不为粗厉,必若噫上,岂元和之气耶?然初服之时,特以气道未得全暢,事须仰就,且以元气待之也。若至再至,气海不受,必若著五脏之中,旧有浊气如此,故亦不宜爱惜。忽下部有,即泄之不妨。

每鼓咽气须调和徐缓,不欲天关中有声。若咽急,恐下部气秘,令人脱肛,慎之。如服内气,久而自通,通即服无时矣。但饥即服之,饱即止。每鼓咽之际,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项三关九窍支节而出;忽有疾,即思以气攻其病处,何疾不愈。

如要服气休粮,即不论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满为度,勿令肠迍迍;若饥即时服三五咽,以意自调息,勿须仰卧,仰卧;即气难下,损人心胸。凡气相应,即腹中有声,愚者谓之肠空即有声,有声即损人,其不然矣。此由雷鸣电激,陶炼阴气,百关流润,真要深门也。

夫服气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为真妙。或有人未解,咽服气未通流,便虚其心,忘其形,虽日效,忘必无所成,多因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气流利,脏腑气既长存,人即不死,何假于外思虑、吸引外气?夫人气尽则神亡,神去则身谢、故知守元气不失胎成,皆秘诀所传者,幸勿疑。

夫行气,候闲时,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肠满,然后存思,行入四支。有事之时,即一咽一行气,手足须著物,候气通流,必虚心忘形,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支精华之气凝归气海,久而自然胎成。封固支节,得雷鸣相应,当鼓转其腹,令气调暢也。

夫服气导引,先须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节,行引相应,令通不断,谓之行气导引。又宛转盘回,存思气从手足关节散出。古经云,有行气导引,非至道口传,罕有知者。

夫行气导引,若饥时服,候腹满,乃行之,若食饱后,旋行之桑榆子曰:饱,宜为饮字之误也。修养者平居无饱,况行气之时乎。若兼服气导引,当候闲时习之,非寻常可作也。

夫服气导引,当居静密房室,不欲处高屋当风,

如遇暴风疾雨,沾湿冲寒,冒热远来,皆须歇息,候其体乾气和,方可为之。

若欲四支常瘦,即数导引,谓肌肤充悦也。

若能导引服气,不失其时,则神气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虚肉不生,永无诸疾矣。

世人或谓,服气与胎息殊,误之深矣。

胎从气中结,气从胎中息,久服则清气凝而为胎,浊气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

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数之,贵其息长,不亦谬乎?

殊不知五脏无常服之气,一时闭塞关门,岂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烦劳形,终无所益!

时人服气多闭口缩鼻,皆抑忍之,但须取息长,不知反损。

问曰:气外气内,二气俱出五脏,焉得内外吐纳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气,俱出五脏,即大谬也。

外气,喘息之气,即府气也,但入至荣卫,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谓之出于五脏乎?

答曰:服内气鼓努之时,即胃海开纳,真气封固。

纳讫,即还闭,徐徐出外气,自然有殊。

夫抑塞口鼻,气俱不通,不通即蓄损五脏,此乃求益而反损也。

且人健时闭气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难制,岂不失之极也。

若服内气,用力甚少,而功即多,当勤行之也。

问曰:夫上士先导引后出入,下士先出入后导引,何也?

答曰:上士先导引,秽气随举动散出;下士后导引,恐其秽气入支节不散。

此则学气导引,得与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犹言先后进也,系于功用浅深,非贤愚品第之位。

斯道也,岂愚者之为乎?但有贤而不能者也天师云:内气者一,吐气有六,气道成乃可为之。

吐气六者:吹、呼、嘻、■、嘘、■、皆出气也桑榆子曰:喣一本为呵。

大抵六气之用,与他本有五不同也。

时寒可吹以去寒;时温可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喣以去烦;又以去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热。

凡人者则多呼呬,道家行气不欲嘘呬,长息之忌也。

悉能六气,位为天仙呬,丑利、许气二反。

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众邪之气不绝于中,辛咸甘酸外物之味未离于口,若即便禁长息,则秽浊之气无洞尽之期。

彼得道者,无思无虑,无荣无欲,含其浩然之气,又焉取于嘘呬哉?

彼视嘘呬,犹决提耳。

凡服气毕,即思存南方荧惑星为赤气,大如珠,入其天关中,流入藏腑,存身尽为气。

每日一遍,此其以阳炼阴,去三尸之患。

又古涓子留口诀,令想火炼身为炭。

道者商量,火气非自然阳精,但恐伤神,未可为也。

其精者,真人密传,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宁暇分别其自然与非自然乎?

若有所言,则存之与想得为自然否?

况人间炼丹亦用火,则火与荧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择然。

凡导引服气之时,衣带常欲宽,若紧急即损气,气海闷桑榆子曰:损谓限滞之也,非能伤之。

夏冬寝处,饮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

五脏损即神不安。

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

◎延陵君炼气法

每服气馀暇,取一静室无人处,散发,脱衣,覆被,正身仰卧,展脚及手,勿握固。

净席一领,边垂著地,其发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调气。

气候得所咽之,便闭气尽则令闷。

又冥心无思,任气所之,气闷即开口放出,气新出喘息急,即且调气,七八气已来,急即定,又炼之。

如此,有暇且十炼之。

止为新功,恐气未通,拥在皮肤,反致疾也。

更有馀暇,又炼之,即更加五六炼,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并无定限,何以为则?

如服气功渐成,关节通,毛孔开,炼到二十、三十,即觉遍身润,或汗出,如得此状,即是功效。

新炼得通润则止,渐渐汗出即好。

且安心稳卧,不得早起冲风等。

如病人得汗,良久将息,即可著衣,徐徐行步,小言爱气,省事澄思,身轻目明,百脉流注,四支通暢。

故《黄庭经》云:千灾已销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夫炼气者,每夜头及午时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堕慢。

忽有昏闷欲睡,即睡,不得昏闷欲睡之时强为,即却邪乱其意,意邪气乱,失正道也。

如新服未有正气,即较昏昏,已后亦无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须勤勤,不得堕慢。

又说:任方便,不得勉强,消息之妙在于此矣。

则知勤勤不在勉强,候未方便,宁循堕慢,藏修息游,乘自然以运,则气行矣。

夫炼气者,即不得每日行之。

十日、五日有馀暇,觉不通暢,四体烦闷,即为之,常日无功,不用频也桑榆子曰:阴阳合节,即不为灾■。

此云常日无功,若如所言,为之何害?

但以不止于无功,将臻乎有咎。

何以言之?

借如炎帝勤稼而并功倍功,必反为大旱也。

按摩亦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译文

◎用气集神诀

桑榆子说:神聚集在虚无之中。虚无是表象,而实际上安于实体。实体是精,神是心中的智者。如果心安而无欲,那么神就会旺盛,气也会和谐正直。在这种状态下,一切随其自然,时间越久越好。持续修炼,身体的气会达到安宁,这被称为“乐天”。乐天的人,虚而能知。乐天的人会长寿。身外的虚空是天,身内的虚通也是天。修炼久了,光明就会从虚中生出。这种光明从内部自然知晓,修炼越久,光明越广,精与明相合,明则从精中发出,这样就能达到道。道与德相应,德就形成了。用道来行仁,分道来行义。精气白天从头部出来,晚上栖息在腹部,应当尊重头部,重视腹部。外表庄重,内心正直,随机应变而不执着,只与善为伴。这种神气与物质结合为一体,称为大顺,天会保佑,吉祥无不利。所有的妙处都有其根源,神在心中之虚,上通其系,气蕴藏在肠中的实体,精藏在府中,水胞之上,应当经常温养。桑榆子说:温养是生命的关键,但不要过度温养而变得过热。平时应常闭目,内视气源在下丹田。每做一件有利于生灵的事,就欣然闭目,内视其心,感谢它。可以说:我身中的神气,明发于我的形体,使我达到道。这样,天会降下吉祥。所以天是虚气的灵,我能用它,道就达到了极致。桑榆子说:“所谓天,是自然的意思,不是指苍天。”

◎服五方灵气法

诀曰:如果你在仁方面有亏欠,那么青帝就不真实;如果你在义方面有亏欠,那么白帝就不真实;如果你在礼方面有亏欠,那么赤帝就不真实;如果你在信方面有亏欠,那么黄帝就不真实;如果你在智方面有亏欠,那么黑帝就不真实。五气的道理,体通神真,只要你不违背道和真,就可以修炼使用。因此,道君保护并传给至人,以助自然,以调元化,修炼于身而感于天。天是五行顺序,地是五岳安镇,人是五脏保和,神是五灵运御。所以如果性亏五德,凶恶就会随之而来。真人存用五气的方法,首先不要吃荤血之物,不要踩踏污秽,断绝欲念,检点身口意,三业清净,另造一室,沐浴干净,在立春日鸡鸣时,面向月建寅方,平旦坐,调气闭目,叩齿三十六次,叩齿要深而微缓,漱咽津液,闭目,左右各三次,握固,临目,忘却万虑,放空自己,无起无绝。良久感觉身体温暖,摇动肢体,任吐浊气。再调息,抱守气海,朝太渊北极丹田真宫,稍用力,深满其太渊,感觉百关气归朝其内。如此数次,再冥心太空,若东方洞然,无有隔碍,慢慢用鼻引气,存见五脏,感觉东方青帝真气从肝中週回,内外一体,念身中三万六千神,与青帝真气合。再调息咽液。良久,起立,再拜,事毕。如此,日日勿缺,至惊蛰面卯,尽卯节。至清明日面辰,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洞彻。至立夏日面巳,存赤气,从心中週回,内外也,芒种日面午。小暑面未,存黄气,从脾中週回内外。至立秋日面申,存白气,从肺中出,週回内外,至白露日面酉、至寒露面戌,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至立冬日面亥,存黑气,从肾中出週回内外。至大雪面子,至小寒日面丑,存黄气,从脾中出週回内外。此一周年,五气备全。其存想调息次第法,用如初说,闭目叩齿亦如初数,不须等级可也。至明年立春,重习三日,或五日、七日、九日,如去年次第为用,以朝其气。其气由心应手,当把览三才五行,万灵之目。掌诀,以握固为总法,所以运魁刚,封五岳,关三晨,捉鬼道,揽河源,固真气,而幽显备统。事毕,即随息诀遣以散其气。凡指诀,女人尚右,男子即尚左,阴阳之体然也。大指属土,食指火,中指木,无名指金,小指水。从根节为孟,中节为仲,头节为季,指甲之目为五行刀支。刀支主杀,斩邪诛逆用之。五气既全,当随五类,互相制伏,无不如意。握固法:以大指掐四指根人毕鬼道三过,随文闭气,握之指节具十二辰,亦随其相生相剋类,例用之。

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三元九星,三极九宫,以应太阳大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当握固闭气,实于大渊宫,闭目自三,临目,叩齿存神,使四灵卫已,骑吏罗列,前后左右,五方五帝兵马,如本位北斗覆头上,杓在前,指其方,常背建击破。步九迹竟,闭气却退,复本迹,又进,是为三反。即左转身,都遣神气纲目,直如本意,攻患害,除遣众事,存用讫,却闭目存神,调气归息于大渊宫,当咽液九过。其禁敕符水等,请五方五帝真气,如常言。真师曰:先习五气一年,乃习三步九迹星纲,一年无差,然后行诸禁法,随意克中如神。能清慎守道,久久飞仙度世,古人真仙圣王,皆得之以佐世治俗。但世传不真,妄生穿凿,唯按此行之,乃见其验。先师云:三步九迹如既济卦,得星纲真诀,又须条习五帝之气及握固掌诀,始合其宜,是以通彻真原。若但受持符图宝箓,不得师传修用之门,终不获灵验,一如箓文。不尔,且谓尊奉供养而已。为之善缘,用资来业者梯级。

◎五厨经气法并叙

臣听说《易经》说: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多么富有深意的话啊!多么富有深意的话啊!所以知道义必须精,然后才能入神致用;致用必须利,然后才能安身崇德。义不精而说致用,用不利而说安身,身不安而说知道的人,是没有的。那么,冲用是生化的主宰。精气为物,称为委和,漠然无间,有与立矣!那么天地的大德不就是生吗?全其形生者,在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澹,合气于漠。

清明在身,志气如神,嗜欲即将来临,有开必有先兆。

所以圣人传授教诲以检束之,广泛的事业以维持之,专气致桑以引导其和谐,向晦宴息以抑制其欲望,洗心藏密,穷神知化,然后身体安宁,国家可以保全,德用而百姓不知。

因此自天佑之,吉祥无不利。

伏读此经五章,尽修身卫生之要,全和含一,精义可以入神,坐忘遗照,安身可以崇德。

研味滋久,辄为训注。

臣草茅微贱,恩霈特深。

天光不违,自忘鄙陋。

俯伏惭惧,徊徨如失。

臣愔顿首顿首。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肃明观道士臣尹愔上。

《老子说五厨经》夫存一气和泰,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

正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

则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

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

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

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

则守本者,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气,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

故《老子》又曰:专气致桑,能如婴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

如此修生养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

故《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

和乃无一和言人初禀一气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则和理皆泰。

至和既暢,非但无一,亦复无和,不可致诘,如土委地。

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玄理同玄际玄妙也;理,性也。

此言一气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则与玄同际。

故老君曰:同谓之玄。

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

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当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发于忘知之后。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则吉祥止矣。

若以意思意,想受尘,坐令焚和,焉得生白?

故老君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亦不求无思意而不复思但不缘想受,则自发慧照,慧照之发亦不自。

若求无思,即涉想受,与彼思意无差别。

故老君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意无有思,内存一气,但令其虚,虚即降和,和理自暢,则不缘想受纳和,强假意名。

既非境识所存,是以于思无有。

故老君曰:用其光,复归其明。

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则是法皆遣,遣法无住,复何所持?

以不持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北方莫将心缘心心者,发慧之质,想受之器也。

正受则发慧,邪受则生想,言人若能气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净,则正慧湛然。

鉴明而尘垢不止,渊停而万象俱见。

见象无主,谓之常心。

若以心得心,缘心受染,外存诸法,内无慧照,常心既丧,则和理亦亏矣。

故《庄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还莫住绝缘夫以心缘心,则受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

慧心既常,则于正无受,何等为绝缘?

心亦无缘绝,湛然常寂,何所住乎?

故老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也。

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则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

既不将而不迎,心缘则无绝,而无住矣,真则守真渊真者,谓常心慧照,清净不杂也。

若湛彼慧源,寂无所染,既无知法,亦无缘心,则泰和含真,本不相离,故云守尔。

西方修理志离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

前绝外境受,此绝内性受也。

言修性者,心有所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尘已绝,境识无住,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性修反初,圆照无滞,内外俱静,玄之又玄,则离于住想矣,积修不符离上令修性离志,则内外俱寂,无起住心,亦无空心,坐忘行忘,次来次灭,若积修习,不能忘泯,起修一念,发引千钧,内照既摇,外尘咸起,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无所注,则何由渐悟?

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

不修志者,明离志而不积修,忘修而后性足,则寂然圆照矣已业无已知因心注而慧业清净,故云已业。

内忘诸己,外忘诸物,于慧照心无毫芒用。

则于已业自亦忘知,故云无已知也。

中央诸食气结气夫一气凝结,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则慧照常湛。

今口纳滋味,以充五脏,身聚泡沫,以载其形。

生者,受骸于地,凝湿于水,禀热于火,持息于风,四缘结漏,皆非妙质。

故淄涅一气,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识动之弊秽矣。

非诸久定结言人当令泰和舍一,无所想受,守真湛常,则与泰和合体。

今以诸食结气,故非久定结也。

气归诸本气四缘受识,六染生弊,地水火风,散而归本,根识既识,则从所受业矣。

随取当随泄取者,受纳也;泄者,发用也。

夫想有二受,业有二应,随所受纳,法用其微。

若泰和和一,则一气全和,致彼虚极,谓之复命,复命得常,是名正受。

正受净业,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无所有,则出入无间矣。

不者,则食气归诸四缘,业成沦于六趣。

◎谷神妙气诀

诀曰:玄气为吾篱落,元气为吾屋宅,始气为吾床席。

天为玄气正清,从我头上而下入我舍,止我肝,关川九天,从我两目而出;

水为元气正白,从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止我肺,关川九天,从我两鼻孔中而出;

地为始气正黄,从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止我脾,关川九天,从我口中而出。

愿其三气俱来覆被其身,週年竟岁,永无穷极。

想要进食时就可以进食,但要节制阴阳,不可随意消耗精气。进食谷物才能通畅。

老君在《道经绝谷气第三法》中说:先合口吸气,吞咽满三百六十次以上,不能少于这个次数。吞咽的次数越多越好,如果能每天吞咽到一千次,那就更好了。吞咽次数增多后,每天减少一餐,十天后就可以不进食了。之后,气常进入体内而不排出,意念中常感到饱足。

不进食三天后,腹中会感到饥饿,或者小便呈赤黄色,这时可以取九枚好枣,或者九枚像枣一样的好脯,想吃时吃一枚,或者两枚到三枚,一天一夜不要超过九枚。如果意念中不想吃,就不需要吃。常常含着枣核接受气,让口中常生津液,这是很好的。

◎十二月服气法

正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六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二百次。

二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八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一百八十次。

三月:早晨吸收阳气二百次,晚上吸收阴气一百六十次。

四月:早晨吸收阳气二百二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一百四十次。

五月:早晨吸收阳气二百四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一百二十次。

六月:早晨吸收阳气二百二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一百四十次。

七月:早晨吸收阴气二百次,晚上吸收阳气一百六十次。

八月:早晨吸收阴气一百八十次,晚上吸收阳气一百八十次。

九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六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二百次。

十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四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二百二十次。

十一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二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二百四十次。

十二月:早晨吸收阳气一百四十次,晚上吸收阴气二百二十次。

阳气是通过鼻子吸收的气,阴气是通过口吸收的气。这两种气,在十二个月中每天早晚都能不间断地吸收,完成一个周天循环,再完成一个周天循环,就能与天地同龄了。

◎三一服气法

想要长生,必须明白三一。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的生命就在于此。夜半到日中为生气,日中到人定为死气。常在生气时强行躺下、闭目、握紧拳头、闭口不呼吸,心中数到二百,然后微微吐气,每天增加次数,数到二百五十次时,绛宫就会守住,泥丸就会充满,丹田就会形成。数到三百次时,华盖就会明亮,耳目聪慧,身体无病,邪气不侵,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极,达到长生。

闭气的方法:用鼻子微微吸气,数满后,用口微微吐气,小吐后立即用鼻子小吸咽下,如此反复多次,可以长时间吐气。这样做久了,闭气次数能达到一千五百次,气就会只从鼻子进入,通行四肢,不再从口出。如果想要通气,就从口出。这样不停地进行,仙道就能成就。饥饿时取气,饱足时停止,绝谷长久。

◎服三气法

《华阳诸洞记》说:范幼冲是辽西人。他接受了胎光易形之道,现在在这里,常常服用三气。三气的方法是:常常存想青、白、赤三气像纵线一样,从东方太阳下直接进入口中,舀取九十次,自感饱足就停止。服用十年后,身体中会自然生出三色光气,最终成为神仙。这是高上元君太素内景法,每天早晨进行,闭目施行,效果会越来越好,方法简单但效果显著。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天关是内气的入口,手是人关,掌握盛衰,足是地关,掌管生命之门。《黄庭内景》说,神庐是外气的神庐,鼻子就是神庐,神庐之中要常常修治。《黄庭外景》说。

凡是服气,都要在阳时的夜半或平旦进行,面向东南,静坐端正,叩齿三次,漱口三次后咽下。然后两手相摩,让掌心发热,擦拭面部,用大拇指上下擦拭肾骨七遍,然后握紧拳头。鼓气充满天关,调匀为度,闭口咽下。鼓腹完毕后,慢慢从神庐中出气,神庐中要常常修治。鼓努每次要相应,一鼓一咽一努,要相应。鼓咽时,天关不要打开,以免生气进入腹部导致疾病。

服气时,要安神定志,慢慢咽下,急促会导致心胸中气不散结痛。每次咽五十次,逐渐增加到一百次、二百次、三百次,如果有其他原因,就咽二十次、三十次。行走或停留时都可以服气,根据情况自行调整。重要的是要常常进行,不要间断,刚开始服气时,如果有气上逆,就鼓气咽下,不要让气出来。桑榆子说:元气融和,不会粗厉,如果有气上逆,难道是和气吗?但刚开始服气时,气道还没有完全通畅,需要慢慢适应,用元气等待。如果气海不接受,气就会滞留在五脏中,旧有的浊气也会如此,所以也不宜过于爱惜。如果下部有气,就泄出来也无妨。

每次鼓咽气时要调和缓慢,不要让天关中有声音。如果咽得太急,可能会导致下部气秘,引起脱肛,要谨慎。如果服用内气,时间久了自然会通畅,通畅后就可以随时服气了。饥饿时就服气,饱足时就停止。每次鼓咽气时,要常常存想气进入五脏流行,从手足心和项三关九窍支节中出来;如果有疾病,就存想用气攻击病处,什么病都能治愈。

如果要服气休粮,就不论咽鼓努的次数多少,常常让腹部充满为度,不要让肠子堵塞;如果饿了就立即服三五咽,用意念调节呼吸,不要仰卧,仰卧会让气难以下行,损害心胸。凡是气相应时,腹中会有声音,愚者认为肠子空了就会有声音,有声音就会损害人,其实不然。这是因为雷鸣电激,陶炼阴气,百关流润,真是深奥的道理。

服气的方法很多,如果不是鼓努的方法,就不算真正的高妙。有些人还不理解,服气还没有通流,就虚其心,忘其形,虽然每天有效,但最终必定无所成就,多因困弊。鼓努法本是服自然,元气流利,脏腑气既长存,人就不会死,何必依赖外界的思虑、吸引外气?人的气尽了,神就会亡,神去了,身体就会衰谢,所以知道守住元气不失胎成,都是秘诀所传的,千万不要怀疑。

行气时,等到空闲时,鼓十咽、二十咽,让肠子充满,然后存思,气行入四肢。有事的时候,就一咽一行气,手足要接触物体,等到气通流,一定要虚心忘形,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肢精华之气凝归气海,时间久了自然会胎成。封固支节,得到雷鸣相应,要鼓转腹部,让气调暢。

服气导引,首先要舒展手足,鼓咽时扭转身体左右,精思进入骨节,行引相应,让气通不断,这叫行气导引。又宛转盘回,存思气从手足关节散出。古经说,有行气导引,不是至道口传,很少有人知道。

行气导引,如果饥饿时服气,等到腹部充满后再进行,如果吃饱后,立即进行桑榆子说:饱,应该是饮字的误写。修养者平时不会饱,何况行气的时候。如果兼服气导引,要等到空闲时练习,不是平常可以做的。

服气导引,应该在安静密闭的房间里进行,不要在高处当风的地方。

如果遇到暴风骤雨,身体被淋湿或受寒,或者因为炎热而远行,都需要休息,等到身体干燥、气息平和后,才能继续行动。

如果想要四肢保持瘦削,就要经常进行导引术,这样可以使肌肤充盈、愉悦。

如果能坚持导引和服气,并且不失时机,那么神气会保持清明,容貌不易衰老,暴饮暴食导致的虚胖也不会出现,永远不会有各种疾病。

有些人认为服气和胎息是不同的,这是非常错误的。

胎息是从气中凝结而成,气又从胎息中得以延续,长期服气则清气凝结成胎,浊气散出体外,胎息成功后甚至可以入水蹈火。

有些人依照古方,或者接受非正统的方法,用秘密的方法来计算呼吸,追求呼吸的延长,这不是很荒谬吗?

殊不知五脏并没有常服的气,一旦闭塞了呼吸的门户,怎么能知道这是胎息的自然状态呢?只是徒劳地劳累身体,最终没有任何益处!

现在的人服气时大多闭口缩鼻,强行忍耐,只追求呼吸的延长,却不知道反而会损害身体。

有人问:外气和内气,这两种气都出自五脏,为什么内外吐纳的方式不同呢?桑榆子说:这种说法认为两种气都出自五脏,这是大错特错的。

外气,也就是喘息之气,是府气,它只是进入荣卫系统,并不是从五脏中产生的,怎么能说是出自五脏呢?

回答说:服内气时,鼓动努气的时候,胃海就会打开,真气被封固。

吸入完毕后,胃海就会关闭,慢慢呼出外气,自然会有不同的效果。

如果强行闭住口鼻,气就无法流通,不通畅就会蓄积损害五脏,这是追求益处反而损害身体。

而且人在健康时闭气呼吸容易,但在生病时力量微弱,难以控制,岂不是极大的失误。

如果服内气,用力很少,但效果却很大,应当勤加练习。

有人问:上士先导引后呼吸,下士先呼吸后导引,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上士先导引,秽气会随着动作散出;下士后导引,担心秽气进入四肢关节无法散出。

这就是学习气功导引的得与失的区别。桑榆子说:上下只是指先后顺序,取决于功用的深浅,并不是贤愚的等级。

这种道术,难道是愚者能做到的吗?只是有些贤者也无法做到。天师说:内气只有一种,吐气有六种,气道形成后才能进行。

吐气的六种方式是:吹、呼、嘻、■、嘘、■,都是出气的方式。桑榆子说:喣在另一本书中写作呵。

大致上,六气的用法与其他版本有五种不同。

寒冷时可以用吹气来驱寒;温暖时可以用呼气来散热;嘻气可以驱风;喣气可以消除烦恼;又气可以消除下气;嘘气可以散滞;呬气可以解热。

普通人大多使用呼气和呬气,道家行气时不喜欢使用嘘气和呬气,因为这是长息的忌讳。

如果能掌握六气,就能成为天仙。呬,丑利、许气二反。

桑榆子说:普通人,喜怒嗜欲,众邪之气在心中不断滋生,辛咸甘酸等外物的味道还未离口,如果立即禁止长息,那么秽浊之气就无法彻底清除。

那些得道的人,无思无虑,无荣无欲,含养着浩然之气,又怎么会去使用嘘气和呬气呢?

他们看待嘘气和呬气,就像决堤一样。

每次服气结束后,就要想象南方的荧惑星是一团赤气,像珠子一样大,进入天关中,流入脏腑,全身都化为气。

每天做一遍,这样可以以阳炼阴,消除三尸的祸患。

古涓子留下口诀,让人想象火炼身为炭。

道者商量,火气并不是自然的阳精,担心会伤害精神,所以不建议这样做。

那些精妙的方法,真人会秘密传授,需要精妙的思考,毫不犹豫地执行。桑榆子说:商量是延陵君的意思,在存想的过程中,哪有时间去分辨自然与非自然呢?

如果有所言,那么存想与想象是否属于自然呢?

况且人间炼丹也用火,火与荧惑星都是天地中的一物,又何必选择呢。

在导引和服气的时候,衣带要宽松,如果太紧会损害气,气海会感到闷。桑榆子说:损害是指限制和滞碍,并不是真正的伤害。

夏天和冬天的睡眠和饮食要保持温暖,不要吃酸咸油腻的食物,吃了会损害五脏。

五脏受损,精神就会不安。

猪狗肉和生果子,尤其要忌口。

◎延陵君炼气法

每次服气后,找一个安静的无人房间,散开头发,脱掉衣服,盖上被子,正身仰卧,伸展手脚,不要握紧拳头。

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边缘垂到地上,梳理头发,让它散开垂在席子上,然后开始调气。

气候适宜时咽下气,闭气到极限时会感到闷。

然后冥心无思,任由气自行流动,气闷时就开口放出,新出的气喘息急促,就继续调气,七八次后,急促的气就会平稳,再继续炼气。

这样,有空闲时就炼十次。

停止为新功,担心气未通,滞留在皮肤上,反而导致疾病。

如果有更多空闲时间,就再炼五六次,直到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次,没有固定的限制,怎么判断呢?

如果服气功夫逐渐成熟,关节通畅,毛孔打开,炼到二十、三十次时,就会感到全身润泽,或者出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有效果了。

新炼得通润后就停止,渐渐出汗就好。

安心稳卧,不要早起冲风等。

如果病人出汗,休息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穿上衣服,慢慢行走,少说话,爱护气息,省事澄思,身体轻盈,眼睛明亮,百脉流通,四肢通畅。

所以《黄庭经》说:千灾已销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炼气的人,每天晚上和中午时,根据自己的方便,等到神情清爽时,就按照前面的步骤,迅速坐下修炼咽气,勤加练习,不能懈怠。

如果突然感到昏闷想睡觉,就睡觉,不要在昏闷想睡的时候强行修炼,否则会邪乱其意,意邪气乱,失去正道。

如果刚开始服气,还没有正气,就会感到昏昏沉沉,以后就不会有昏沉了。桑榆子说:所说的要勤加练习,不能懈怠。

又说:根据自己的方便,不能勉强,消息的妙处就在这里。

所以知道勤加练习不在于勉强,如果时机未到,宁可懈怠,藏修息游,顺应自然运行,气就会流通。

炼气的人,不能每天都进行。

十天、五天有空闲时,感到不通畅,四肢烦闷,就进行修炼,平常日子没有效果,不需要频繁进行。桑榆子说:阴阳合节,就不会有灾祸。

这里说平常日子没有效果,如果像所说的那样,进行修炼有什么害处呢?

但不仅仅是没有效果,反而会带来灾祸。

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炎帝勤于耕作,加倍努力,反而会导致大旱。

按摩也是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注解

神集于虚:指精神集中于虚无的状态,达到一种超脱物质世界的境界。

乐天:指顺应自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五方灵气: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自然能量,分别对应青、白、赤、黄、黑五色。

五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五帝分别掌管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与五方灵气相对应。

禹步:一种古老的步法,相传由夏禹所创,用于祭祀和仪式中,具有特定的步伐和节奏。

五厨经气法:一种修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精神集中,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提升的目的。

清明在躬:指内心清明,志向坚定,身体力行。

志气如神:形容志向高远,精神饱满,如同神明一般。

嗜欲将至:指欲望即将产生。

有开必先:指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先兆。

垂教以检之:指圣人通过教育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广业以持之:指通过广泛的事业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专气致桑:指集中精神,达到和谐的状态。

向晦宴息:指在黄昏时分休息,抑制欲望。

洗心藏密:指净化心灵,隐藏深奥的道理。

穷神知化:指深入研究神妙的道理,了解变化的规律。

德用而百姓不知:指德行被运用,但百姓却不知道。

自天佑之:指得到上天的保佑。

吉无不利:指吉祥如意,没有不利的事情。

修身卫生:指修养身心,保持健康。

全和含一:指完全和谐,包含一切。

精义可以入神:指精深的道理可以使人进入神妙的境界。

坐忘遗照:指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忘我境界。

安身可以崇德:指安身立命可以提升德行。

研味滋久:指深入研究,时间久了会有新的体会。

训注:指对经典的注释和解释。

草茅微贱:指自己地位卑微。

恩霈特深:指受到的恩惠特别深厚。

天光不违:指上天的光辉不会违背。

自忘鄙陋:指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卑微。

俯伏惭惧:指低头感到惭愧和恐惧。

徊徨如失:指徘徊不定,如同失去了方向。

顿首顿首:指多次叩首,表示极度的尊敬。

开元二十三年: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

京肃明观:指唐代长安城内的道观。

道士臣尹愔:指道士尹愔,唐代道士,曾任京肃明观道士。

五厨经:指道教经典《五厨经》,主要讲述养生之道。

存一气和泰:指保持体内的元气和谐。

五脏充满:指五脏功能正常,充满活力。

五神静正:指五脏的神气安静正直。

正藏充则滋味足:指五脏功能正常,则身体充满活力。

五神静则嗜欲除:指五脏神气安静,则欲望减少。

五脏之所取给:指五脏的功能来源于元气。

如求食于厨:指如同从厨房中获取食物一样。

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指东方的元气和谐,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妙本冲用:指元气的本质是微妙而广泛的。

元气:指宇宙间的基本能量,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冲用在天为阳和:指元气在天上表现为阳和之气。

在地为阴和:指元气在地上表现为阴和之气。

交合为泰和:指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和谐的状态。

人之受生:指人的生命来源于元气。

形质具而五常用矣:指身体形成后,五脏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万物负阴而抱阳:指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

冲气以为和: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状态。

守本者:指保持元气的人。

外绝二受:指断绝外界的干扰。

以全生分:指保持生命的完整性。

内存一气:指保持体内的元气。

以和泰和:指使元气和谐。

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指元气和谐,生命才能完整。

能如婴兒乎:指能否像婴儿一样纯真无邪。

得一道皆泰:指得到元气,一切都会和谐。

内存一气以养精神:指保持体内的元气,滋养精神。

外全形生以为车宅:指保持身体的健康,作为精神的居所。

一气冲用:指元气在体内流动。

与身中泰和和也:指元气与身体和谐。

得一:指得到元气。

修生养神之道:指修养身心,滋养精神的方法。

皆舍于泰和矣:指一切都依赖于元气的和谐。

万物得一以生:指万物得到元气才能生长。

和乃无一和:指和谐到极致,反而没有和谐的概念。

人初禀一气以和泰和:指人最初得到元气,与天地和谐。

若存和得一:指如果保持和谐,就能得到元气。

和理皆泰:指和谐的道理都是正确的。

至和既暢:指和谐达到极致。

非但无一:指不仅没有和谐的概念。

亦复无和:指也没有和谐的状态。

不可致诘:指无法用语言描述。

如土委地:指如同泥土归于大地。

吾不知其名:指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玄理同玄际:指玄妙的道理与玄妙的境界相同。

玄妙也:指玄妙的意思。

理,性也:指道理就是本性。

此言一气存乎中:指元气存在于体内。

和理出其性:指和谐的道理来源于本性。

性修反德:指修养本性,回归德行。

妙暢于和:指玄妙的道理在和谐中得以体现。

妙性既和:指玄妙的本性达到和谐。

与玄同际:指与玄妙的境界相同。

同谓之玄:指与玄妙的境界相同。

南方不以意思意:指南方不通过意念来控制意念。

意者,想受也:指意念就是思想和感受。

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指保持元气和谐的人。

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指不要通过意念来感受外界。

当凝神湛照:指应当集中精神,保持清澈的观照。

令杳然空寂:指使心灵达到空灵寂静的状态。

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指在念头产生之前保持和谐。

慧发于忘知之后:指智慧在忘记知识之后产生。

瞻彼阕者:指观察那些空虚的人。

虚室生白:指空虚的房间中产生光明。

吉祥止矣:指吉祥就会停止。

若以意思意:指如果通过意念来控制意念。

想受尘:指意念受到尘世的干扰。

坐令焚和:指导致和谐被破坏。

焉得生白:指如何能产生光明。

塞其兑:指堵塞感官的入口。

闭其门:指关闭心灵的门户。

终身不勤:指一生都不需要努力。

亦不求无思:指也不追求无思无想。

意而不复思:指意念不再思考。

但不缘想受:指只要不通过意念来感受。

则自发慧照:指智慧自然会显现。

慧照之发亦不自:指智慧的显现也不是自发的。

若求无思:指如果追求无思无想。

即涉想受:指就会涉及到意念的感受。

与彼思意无差别:指与那些通过意念来控制意念的人没有区别。

无名之朴:指无名的朴素状态。

亦将不欲:指也不会有欲望。

意无有思:指意念没有思考。

但令其虚:指只要让它空虚。

虚即降和:指空虚就会带来和谐。

和理自暢:指和谐的道理自然畅通。

则不缘想受纳和:指就不会通过意念来感受和谐。

强假意名:指强行借用意念的名义。

既非境识所存:指既然不是通过感官来感受。

是以于思无有:指因此意念没有思考。

用其光:指使用光明。

复归其明:指回归光明。

是法如是持:指这种方法是如此保持的。

如是内存泰和:指如此保持体内的元气和谐。

泰和之法和暢:指元气和谐的方法自然畅通。

则是法皆遣:指这种方法都会被抛弃。

遣法无住:指抛弃方法,不执着于任何方法。

复何所持:指还有什么可以保持的。

以不持为持:指以不保持为保持。

故云是法如是持也:指所以说这种方法是如此保持的。

北方莫将心缘心:指北方不要用心去追求心。

心者,发慧之质:指心是产生智慧的本质。

想受之器也:指心是感受的容器。

正受则发慧:指正确的感受会产生智慧。

邪受则生想:指错误的感受会产生妄想。

言人若能气和于中:指如果人能够保持体内的元气和谐。

心正于内:指内心正直。

内照清净:指内心清澈明亮。

则正慧湛然:指真正的智慧会显现。

鉴明而尘垢不止:指镜子明亮,尘垢不会停留。

渊停而万象俱见:指深渊平静,万物都能显现。

见象无主:指看到的景象没有主宰。

谓之常心:指这就是常心。

若以心得心:指如果用心去追求心。

缘心受染:指心会受到外界的污染。

外存诸法:指外界存在各种法则。

内无慧照:指内心没有智慧的光照。

常心既丧:指常心一旦丧失。

则和理亦亏矣:指和谐的道理也会受到损害。

得其心:指得到心。

以其心:指用心去追求心。

得其常心:指得到常心。

物何为最之哉:指万物如何能够超越它。

还莫住绝缘:指不要停留在绝缘的状态。

夫以心缘心:指用心去追求心。

则受诸受:指就会受到各种感受的影响。

若正受生慧:指如果正确的感受产生智慧。

日得常心:指每天都能得到常心。

慧心既常:指智慧的心一旦常驻。

则于正无受:指就不会受到正确感受的影响。

何等为绝缘:指什么是绝缘的状态。

心亦无缘绝:指心也不会完全绝缘。

湛然常寂:指清澈明亮,常驻寂静。

何所住乎:指有什么可以停留的。

损之又损之:指不断减少。

以至于无为也:指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

心在莫存心:指心存在,但不要执着于心。

慧照湛常:指智慧的光照常驻不变。

则云心在:指所以说心存在。

心忘慧照:指心忘记智慧的光照。

故曰莫存:指所以说不要执着于心。

既不将而不迎:指既不追求,也不拒绝。

心缘则无绝:指心一旦追求,就不会断绝。

而无住矣:指而没有停留的地方。

真则守真渊:指真正的道理就是守住真渊。

真者,谓常心慧照:指真正的道理就是常心和智慧的光照。

清净不杂也:指清澈明亮,没有杂质。

若湛彼慧源:指如果清澈的智慧源泉。

寂无所染:指寂静没有受到污染。

既无知法:指既然没有知识的法则。

亦无缘心:指也没有追求心的意念。

则泰和含真:指元气和谐,包含真正的道理。

本不相离:指本来就不分离。

故云守尔:指所以说守住它。

西方修理志离志:指西方通过修养心志来脱离心志。

理者,性也:指道理就是本性。

志者,心有所注也:指心志就是心有所专注。

前绝外境受:指前面断绝外界的感受。

此绝内性受也:指这里断绝内心的感受。

言修性者:指修养本性的人。

心有所注:指心有所专注。

心有所注,但得遍照:指心有所专注,就能普遍照耀。

外尘已绝:指外界的尘世已经断绝。

境识无住:指对境界的认识没有停留。

离形去智:指脱离形体,去除智慧。

同于大通:指与大道相通。

性修反初:指修养本性,回归最初的状态。

圆照无滞:指圆满的照耀没有阻碍。

内外俱静:指内心和外界都安静。

玄之又玄:指玄妙又玄妙。

则离于住想矣:指就脱离了停留的念头。

积修不符离:指积累修养不符合脱离的状态。

上令修性离志:指上面要求修养本性,脱离心志。

则内外俱寂:指内心和外界都寂静。

无起住心:指没有起心动念。

亦无空心:指也没有空虚的心。

坐忘行忘:指静坐时忘记,行动时也忘记。

次来次灭:指念头来了又灭。

若积修习:指如果积累修养。

不能忘泯:指不能忘记和泯灭。

起修一念:指一旦产生修养的念头。

发引千钧:指引发千钧之力。

内照既摇:指内心的光照一旦动摇。

外尘咸起:指外界的尘世都会兴起。

则与彼离志不相符合矣:指就与脱离心志的状态不相符合。

志而不修志:指有心志但不修养心志。

若心无所注:指如果心没有专注。

则何由渐悟:指如何能够逐渐觉悟。

必固所注:指必须专注于某一点。

而得定心:指才能得到安定的心。

心得故云志也:指心有所得,所以说是有心志。

不修志者:指不修养心志的人。

明离志而不积修:指明白脱离心志但不积累修养。

忘修而后性足:指忘记修养,然后本性才能充足。

则寂然圆照矣:指就会寂静圆满地照耀。

已业无已知:指自己的业力已经无法知道。

因心注而慧业清净:指因为心有所专注,智慧业力清净。

故云已业:指所以说自己的业力。

内忘诸己:指内心忘记自己。

外忘诸物:指外界忘记万物。

于慧照心无毫芒用:指在智慧的光照下,心没有丝毫作用。

则于已业自亦忘知:指对于自己的业力也忘记知道。

故云无已知也:指所以说无法知道。

中央诸食气结气:指中央的各种食物气息凝结成气。

夫一气凝结:指元气凝结。

和一皆泰:指和谐一切都会和谐。

则慧照常湛:指智慧的光照常驻清澈。

今口纳滋味:指现在口中品尝滋味。

以充五脏:指以充实五脏。

身聚泡沫:指身体聚集泡沫。

以载其形:指以承载其形体。

生者,受骸于地:指生命从大地中接受骨骼。

凝湿于水:指从水中凝结湿气。

禀热于火:指从火中接受热量。

持息于风:指从风中保持呼吸。

四缘结漏:指四种因缘结合,产生漏洞。

皆非妙质:指都不是玄妙的本质。

故淄涅一气:指所以元气被污染。

昏汩泰和:指元气和谐被扰乱。

令生想受:指导致产生感受。

识动之弊秽矣:指意识的运动带来弊端和污秽。

非诸久定结:指不是长久的安定结合。

言人当令泰和舍一:指人应当让元气和谐,舍弃一切。

无所想受:指没有感受。

守真湛常:指守住真正的道理,常驻不变。

则与泰和合体:指就与元气和谐合为一体。

今以诸食结气:指现在通过食物凝结元气。

故非久定结也:指所以不是长久的安定结合。

气归诸本气:指元气回归本来的元气。

四缘受识:指四种因缘接受意识。

六染生弊:指六种污染产生弊端。

地水火风: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散而归本:指分散后回归本原。

根识既识:指根本的意识一旦认识。

则从所受业矣:指就会从所受的业力中产生。

随取当随泄:指随取随泄。

取者,受纳也:指取就是接受。

泄者,发用也:指泄就是使用。

夫想有二受:指意念有两种感受。

业有二应:指业力有两种反应。

随所受纳:指随着接受。

法用其微:指法则使用微妙。

若泰和和一:指如果元气和谐。

则一气全和:指元气完全和谐。

致彼虚极:指达到虚空的极致。

谓之复命:指称之为回归生命。

复命得常:指回归生命,得到常态。

是名正受:指这就是正确的感受。

正受净业:指正确的感受净化业力。

能生慧照:指能够产生智慧的光照。

一无所有:指一无所有。

则出入无间矣:指出入没有障碍。

不者,则食气归诸四缘:指否则,食物气息回归四种因缘。

业成沦于六趣:指业力形成,沦入六道轮回。

谷神妙气诀:指《谷神妙气诀》,道教经典,讲述养生之道。

诀曰:指诀窍说。

玄气为吾篱落:指玄气是我的篱笆。

元气为吾屋宅:指元气是我的房屋。

始气为吾床席:指始气是我的床席。

天为玄气正清:指天是玄气,正清之气。

从我头上而下入我舍:指从天而降,进入我的身体。

止我肝:指停留在我的肝脏。

关川九天:指关川九天。

从我两目而出:指从我的两眼中流出。

水为元气正白:指水是元气,正白之气。

从我左右脉下入我舍:指从我的左右脉下进入我的身体。

止我肺:指停留在我的肺脏。

从我两鼻孔中而出:指从我的两鼻孔中流出。

地为始气正黄:指地是始气,正黄之气。

从我左右足下而入我舍:指从我的左右足下进入我的身体。

止我脾:指停留在我的脾脏。

从我口中而出:指从我的口中流出。

愿其三气俱来覆被其身:指希望这三种气都来覆盖我的身体。

週年竟岁:指一年到头。

永无穷极:指永远没有尽头。

清城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头部的生气。

三台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头部的生气。

八极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眉毛的生气。

决明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耳朵的生气。

玄明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左眼的生气。

元明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右眼的生气。

週天妙户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鼻子的生气。

列元玉户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口的生气。

八土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牙齿的生气。

无极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舌头的生气。

校尉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咽喉的生气。

九卿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喉咙的生气。

华盖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肺部的生气。

长命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胆的生气。

太仓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胃的生气。

食母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大肠的生气。

导引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小肠的生气。

玄妙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左肾的生气。

玄元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右肾的生气。

越道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肠的生气。

玄老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三焦的生气。

小车徘徊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膝盖的生气。

雷电起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足的生气。

婴兒:道教中的神灵,代表丹田中的生气,主人长生无为。

真人: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中的生气,主人万神长生。

赤子: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头中的生气,主人延年益寿,制灵不死长生。

紫微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胆的生气。

洞房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中的生气。

丹田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脐下三寸的生气。

木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肝的生气。

火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的生气。

金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肺的生气。

水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肾的生气。

土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脾的生气。

左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肝的生气。

右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肺的生气。

前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的生气。

后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肾的生气。

中骑大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脐的生气。

上将军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头的生气。

玉堂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肺的生气。

尚书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肺的生气。

绛堂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的生气。

元阳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心的生气。

清冷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肝的生气。

兰台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肝的生气。

无极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胆的生气。

幽致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肾的生气。

太和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肾的生气。

中和宫: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脾的生气。

太素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脾的生气。

五星: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天上的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星、西方太白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

五行: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地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色: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物中的五色,赤青白黑黄。

间色:道教中的神灵,代表五色之间的混合色,如绿、红、紫、绀等。

木气:道教中的神灵,代表春天的生气,万物萌生。

火气: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夏天的生气,万物成长。

金气: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秋天的生气,万物凋零。

水气: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冬天的生气,万物藏匿。

阳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天公。

长生:道教中的神灵,代表日。

子光:道教中的神灵,代表月。

长史: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北斗。

吾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雷公。

文殊:道教中的神灵,代表西王母。

微明: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太岁。

元庄: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大将军。

远望: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弩。

箪威张星之主: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弩。

曲张: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弓。

子张五星之主: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弓。

续长: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矢。

信往: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矢。

傍徨荧惑星之主:道教中的神灵,代表矢。

脱光: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刀。

公详: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刀。

大房虚星之主:道教中的神灵,代表刀。

阴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是描述宇宙间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力量。阴阳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占卜等领域,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构成,阴阳平衡是健康和谐的基础。

大将参星之主:道教中的神灵,代表戟。

钩伤: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镶。

钩殃: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镶。

牟: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鉾。

默唐:道教中的神灵,代表鉾。

自障:道教中的神灵,代表楯。

中岳郄俭食气法: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咽气来修炼长生。

黄庭经:道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和理论,对后世道家修炼有重要影响。

玉池清水灌灵根: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咽唾来修炼长生。

饮食自然: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自然饮食来修炼长生。

华池:道教中的修炼方法,代表口中的唾。

呼吸如法: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正确的呼吸来修炼长生。

绝谷: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断食来修炼长生。

精气:在道教和中医理论中,精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精通常指生殖之精,气则指生命能量。保持精气的充足和平衡被认为是健康和长寿的关键。

老君:即老子,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是道教的重要神祇之一。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对道教的思想和实践有深远影响。

泥丸、绛宫、丹田:在道教内丹学中,泥丸、绛宫、丹田是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位于头部、胸部和腹部。内丹修炼强调通过调节这三个部位的气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生气、死气:在道教修炼中,生气指生命力旺盛的气,死气则指生命力衰弱的气。修炼者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增强生气,避免死气。

华阳诸洞记:是一部道教经典,记载了许多道教修炼的方法和故事,是研究道教修炼术的重要文献。

黄庭内景、黄庭外景:是道教经典《黄庭经》的两个部分,主要讲述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修炼内丹。

导引:古代一种健身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来调节身体和气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服气:古代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吸收天地之气,以增强体质和精神。

胎息:道家修炼中的一种高级呼吸法,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深层次的修炼状态。

五脏:中医理论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主要器官,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荧惑星:古代天文学中指火星,因其颜色赤红且运行轨迹复杂,古人常将其与战争、灾难等不祥之事联系起来。

三尸: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三种害虫,称为三尸,它们会阻碍人的修炼和长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神修炼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通过集中精神和调节呼吸来实现身心的和谐。文章首先提出了‘神集于虚’的概念,强调通过集中精神于虚无,可以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这种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和长寿。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服五方灵气法’,这是一种通过吸收自然界五个方向的能量来增强自身能量的修炼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涉及到身体的修炼,还包括精神的集中和道德的修养,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文章还提到了‘禹步’和‘五厨经气法’,这些都是古代修炼者用来提升自身能量和精神状态的方法。通过这些修炼方法,人们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进而实现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整体而言,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身心健康和自然和谐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古代修炼者对于精神修炼和道德修养的重视。这些修炼方法和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说五厨经》是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养生之道,强调通过保持体内的元气和谐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存一气和泰’、‘五脏充满’、‘五神静正’等概念,都是道教养生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境界,体现了道教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高度重视。

文本中提到的‘专气致桑’、‘向晦宴息’等方法,都是道教修炼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洗心藏密,穷神知化’,最终达到‘德用而百姓不知’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谷神妙气诀》则是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之一,通过调节体内的玄气、元气、始气,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玄气为吾篱落,元气为吾屋宅,始气为吾床席’,形象地描述了道教修炼者对体内气的掌控和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精神修养。

总的来说,这两部经典都体现了道教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高度重视。通过保持体内的元气和谐,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经典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人体各部位与神灵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修炼这些神灵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清城君’、‘三台君’、‘八极君’等神灵,代表了人体各部位的生气,通过念诵这些神灵的名字,可以调动体内的生气,达到修炼的效果。

文本中还提到了‘婴兒’、‘真人’、‘赤子’三君,分别代表丹田、心和头中的生气,通过念诵这些神灵的名字,可以存守泥丸、行绛宫、守丹田,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身体与神灵的深刻理解,认为通过修炼体内的神灵,可以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五行’、‘五星’、‘五色’等概念,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元素。五行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基本构成,五星代表了天上的神灵,五色代表了物中的神灵。通过修炼这些元素,可以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文本中还提到了‘中岳郄俭食气法’,这是一种通过咽气来修炼长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道教对呼吸与生命的深刻理解,认为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描述了人体各部位与神灵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修炼这些神灵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种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身体与神灵的深刻理解,认为通过修炼体内的神灵,可以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中的服气修炼方法,涉及阴阳、精气、丹田等概念。服气修炼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增强生命力,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文本中提到的‘老君《道经绝谷气第三法》’和‘三一服气法’等,都是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姿势来增强体内的气,从而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十二月服气法’则根据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气候变化,调整服气的量和方式,体现了道教修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增强修炼者与自然的和谐感。

‘服三气法’和‘服气杂法秘要口诀’则进一步详细描述了服气修炼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些方法强调通过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姿势来增强体内的气,从而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还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修炼方法,修炼者不仅可以增强身体健康,还能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古代道家修炼中的导引和服气方法,以及相关的养生理念。文中首先强调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人们应该注意休息,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修炼。接着,文中详细介绍了导引和服气的具体方法,以及它们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文中提到的导引和服气,是古代道家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调节身体和气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服气则是通过调节呼吸来吸收天地之气,以增强体质和精神。这两种方法在古代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养生手段。

文中还提到了胎息,这是一种高级的呼吸法,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深层次的修炼状态。胎息与服气虽然都是通过呼吸来修炼,但胎息更为高级,需要长时间的修炼才能掌握。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五脏、荧惑星、三尸等概念,这些都是古代中医和道家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五脏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荧惑星则与古代的天文学和占卜有关,三尸则是道家认为阻碍修炼的害虫。

最后,文中引用了《黄庭经》中的一段话,强调了炼气的重要性。炼气不仅可以消除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使人不惧虎狼之凶残。这段话体现了古代道家对修炼的重视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古代道家的修炼方法,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通过这些方法,古人希望能够达到身体健康、精神愉悦、长生不老的境界。这些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中医和道家修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