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五-原文
◎中山玉柜服气经 ──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录神诚戒序第一
昔大黄帝君太古无名,云大黄帝君者,则黄帝有熊也。
会群仙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曰:夫人养生全真,游观于天庭间,止息于洞房中,得与众圣齐群,驻童颜而不败者,则何法最宝?
广成子曰:夫人以元气为本,本化为精,精变为形,形虽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纵,纵之则生亏,制之则生盈,盈者精满气盛,百神备足。
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亏,亏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移,月满亏,乐极哀来,物盛则衰,有生即死,是天地之常数也。
圣人智通万物,以法坚身,在养育之门,无犯形本,则合于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百关者,号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九节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项、六腰脊、七腿坰、八胫腂、九脑,是谓九节也,合为形质,洞房、玉户、紫宫、泥丸、丹田以处泊古文作措薄。
今论神炁栖息,故宜处泊。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处也,百神守卫,六灵潜护百神者,百节之神,守固荣卫,保护五脏。
藏亦有神,五神清则百节灵,五神伤则百节綯,清则少,伤则老。
经云:贪欲嗜味,伤神促寿。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六灵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谓之六识,常随心动,念则识暗,但闭之则宁,用之则成,察之则悟,任之则真。
又有三魂伏于身,七魄藏于府,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肾藏精,此皆百神六灵之主也。
宜防浊乱,轻躁动作,违之不守,自致败伤而已,保其玄关,守其要路道以真一为玄关,以专精为要路。
即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亦号三尸。
一名青姑,号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皱,口臭齿落,鼻塞耳聋,发秃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
二名白姑,号中尸,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乱,肺胀胃弱,炁共伤胃,失饥过度,皮癣肉燋,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
三名血尸,号下尸,伐人肾,空人精髓,腰痛脊急,腿痹靦顽,腕疼颈酸,阴萎精竭,血乾骨枯,皆血尸之化也。一本作血姑。
此三尸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务其速死,是谓邪魔生也。
尸化为鬼,游观幽冥,非乐天庭之乐也。
常于人心识之间,使人常行恶事、好嗜欲、增喜怒、重腥秽、轻良善,或乱意识,令蹈颠危。
其于一日之中,念念之间,不可绝想。
每于甲子、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阴私,述人过恶,十方刺史受其词,九泉主者容其对,于是上帝或听,人则被罚,轻者,人世迍邅,求为不遂;重者,奄归大夜,分改身成,殃异而出,今俗传死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
都由人不能绝百谷五味,诫嗜欲,禁贪妄而自致其殒殁。
《内景玉书》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炁零,三魂恍惚魄糜倾。
要知成彼之三虫,由斯五谷也,贯穿五脏,环凿六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魄不守宫,阴魄不闭户。
令人耽五味,长贪欲,衰形神,老皮发。
若不却粒绝味,禁嗜诫色,则尸虫全而生,身神必死灭。
若三虫弭,尸鬼失,魂魄养,精髓固形神保。
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倚矣擒制情欲,弭灭虫尸,使形神不枯朽,须服神气,还元返本,过此皆不可倚也。
且我大仙,以气术为先,元炁是本;道以太和为宗,冲元是本。
及吾归之于妙,寂之于玄,化之于无,用之于自然,自然轻举,升于玄玄,出入无间,其道恬焉。
与道通灵,当有何患音还。
《内景》云:勿令七祖受冥患。不许以道传非人,即七祖受冥殃也。
今言“当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无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术为本,下仙以药术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
皆以勤形劳神,饵金服石,动费货泉,失于归寂,盖不得自然之理,乖于真道矣。
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忧吾勤劳,念吾饥渴,触情纵欲,过患斯起,遂亏于玄化之道也此广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
于是大黄帝君。谨心神,观想元气用启玄理,先静丹元,观想自然,融于归寂也。
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内景气诀妙经》一篇,授之帝君。
迩后降中岳,复会群仙,宣是妙经,因名《中山玉柜服神炁经》此碧岩受行是经于师奉传,然得分明,知其的实,故以告也。
夫太一真君,是北极太和元炁之神,神通变化,自北极紫微宫,经过于天地间,滋育万物,在天则五象明焉,在地则草木生焉,居人则神识灵焉,在鉴则五行察,在化则四运变,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搏之不得,无状而与万物作状,故谓之玄,谓之象。
所患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玄关,专精为要路,倚于此者,则无所不通也碧岩所受,相次显示,使其将来,不滞迷惑。
经曰:夫欲服气,服元气为本,以归寂为玄妙,若不得此门,及不知玄关要路,则终不能成就功德也经之要言,故不妄语。
夫求仙道绝粒为宗,绝粒之门,服气为本,服炁之理,斋戒为先,当持斋戒,然拣好日,晏静一室,安置床席其斋以心清意静,无诸躁动,正可二七日。
若不先斋,则不得神炁内助;若不存想,则神气不内补。
夫欲修行,要当别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饰,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洁,不得使杂人秽污,辄到
其中。其中地须锄深二尺,筛去滓砾,除诸秽物,更添好土,筑捣平实,更罗细土,拍踏令紧,既得稳便,勤须洒扫,务其清净。
室中唯安书机、经柜,每一度焚香,念玄元无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存乎三一、三、元、五脏、六灵、一身之神,冥心,叩齿,静默思之也。
太一真君有五诫,诚心依之,克获神应:
一者,不得与女人语笑同处,致尸鬼惑乱精神;
二者,勿食一切杂熏腻、五辛、留滞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尸浊触五神;
三者,勿入一切秽恶处所,夫吊死问病,至人不为,杀戮决罚惊魂,大怒大怖精神飞散,就中死尸,道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尸,人之至灵,尸之至秽也。
或误冲见,当以桃皮、竹叶汤浴,讫,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烧,身都炯然,使之如昼,然后闭气,咽新气,驱逐腹内秽气,攻下泄务令出尽,当自如故;
四者,勿与一切众人争于是非,忿诤斗竞,及抱小兒,减人算寿,损志伤神;
五者,勿得欺罔,一切事阴神不助,常慎言语,节度行止,勿对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罚非细。
若有违此五戒,于二七日间,眠梦之内,自有惊觉,觉悟于人,务人修善,其事秘密,无事勿泄于人所言《内景炁诀妙经》一篇,良有是也。
夫内景是内秘之事,唯自己心内知之,固不合漏泄他人也。
△服气绝粒第二
要当用双日只日则奇,双日则偶及本命日,预前更沐浴,于室内焚香机上,上安净水一碗,设衾枕。
其诀例曰:卧至夜半起坐,鸣天鼓三十六过,静心神,为元气和,此炁子时生发于心藏间,上贯泥丸、丹田,眉间却行三寸是上丹田宫,週转于身,如紫云气;
又想太一真君如婴兒,左手持玉诀,右手执灵符,游于紫云气间。
然后平枕正卧,绝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则心神炁当闭不行,绝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尽便闭,玄牝气鼓满,牙齿勿得相近,欲咽之时,齿牙微相近,仍须收息缩气?音摄腹咽下,以咽得为度,咽得饱以为期,亦无时限,此法与诸家咽气不同。
若不收息缩气,取?咽下,则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脉中。
夫喉咙中咽入之气,自有三道:一入肠胃中脉;二入五脏中脉;三入食脉。
若不依前法缩气?腹,但空咽得其炁,只得独入肠中,不入食脉,即无所成益也。
若直下入腹中,入肠胃,缘腹中多阻隔,致令上冲下泄,食退其肠,四肢渐似无力,体内不免虚羸。
纵吃汤饮,饵服诸药,并亦不免口乾、舌涩。
若但依此法,候气满口,食久畜取,?腹咽下,自当分入食脉及五脏,内息以此为都契。
假令元气未达肠中,其食脉已先强满,与食无异,辄无虚羸,神妙无比。
若不依此,一日纵三五十度咽气,其腹内未免欠乏,常有所思于食,即不可见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须依前法,以炁息畜咽入,咽入之时,仍须低头取势咽下,咽下即当时分入脏肠及食脉中,但解用气,食脉当时强满,满即自然饱足。
如未曾学者,亦不过三数日便见次第。
若咽物不得,纵咽不入于食脉,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无分矣。
诸门咽气,皆先入肠中,冲排滓秽,经三五七日后,方达食脉。
纵达食脉,且神劳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绝,假令坚守数日之间,尚多腹中欠乏。
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绝思饮食,纵有百味佳肴,都不采览,神功若此,无以加焉。
切在藏秘,勿示见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并不假暖气,日久自悟,诸理了然。
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力未圆可以调助,唯姜不得多著,性能坏物,善夺人志。
曾有通服豉汤,此则未达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尘秽,只辟面毒及解伤寒,大约伤坏藏府,正倾元气,特宜忌之。
前云收息者,当低头纳气,炁入都亦无声,攻排滓秽,务令速退肠中滞食,纳得元炁,自然常饱,此是气与神合行之至也。
三日后,亦不择行住坐卧,为之总得,亦不假致气,但咽强自下,人亦不知,自觉体理疏通,四肢过于常健。
如此七日,神炁自足,不假久炼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
自此一百日,三尸自除,忽尔一日,神自内现。
但食气五十日,谷气方尽,便可绝诸汤药,其食出时,当有五色物出如似脓血。
此物既尽,诸府通达,内视藏胃,如昼所见。
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泄于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辄怀怪异,尤须秘之,勿申于外。
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阳不燋托阴不腐,一切质碍,无不穿贯,不危不殆。
若谷气未尽,即不到通地,如曾经受法之后,得遇此术,神气内辅,灵响外应,自然自在,无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无损,绝亦无伤,再食再服,不拣月日,不论行住坐卧,处处总得。
若不食多时,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讫即食;若食多时,要得绝者,亦可受法讫,更依术为之,取以大成,诸绝为定。
夫至道无二,守之必成。
但不错功,自然玄秘,世间吉凶善恶,无不晓达,上至天府,下至阴司,一切神灵,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见无不理,所有异物,见无不识,颜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风,所去无滞,一年之外,自入玄门。
玄门者,谓入胎息道言: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于密室中厚设床枕,焚上好名香,兼请一至友为伴,缘初学人乍通玄路,见种种事,善恶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
口中焦乾,口苦舌涩,乳颊无津,或咽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热极状也,即须大张口呵之,每咽必须依门户,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鸣天鼓,或七或九,以舌下撩华池而咽津,复咽令热气退,止。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热退五脏凉也。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呵过多,心头汪汪然,食饮无味,不受水,则是冷状也,即当吹以温之,如温热法。伺候口美心调,温即止。《黄庭经》云: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又云:漱咽灵液灾不干。
△饮食调护诀
诀曰:服气之后,所食须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损,损宜永断,益乃恒服。每日平旦,食少许淡水粥,或胡麻粥,甚益人,治脾气,令人足津液。日中淡面馎饦及饼并佳,只不得承热食之,勃乱正气也。煮葱薤羹可佳,饭必粳米,大麦面益人。服气之人经四时,甚宜服食之。此等物不必日日食之,任随临时之意欲食之。鹿肉作白脯,食之佳,如是斋戒,即不得食也。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鸟并不可食。枣、栗之徒兼饣追饼,亦得食也。作可餧慎勿饱,饱则伤心,气尤难行。凡热面、萝卜羹,切忌切忌。咸酸辛物,宜渐渐节之。每食毕,即须呵出口中食毒浊气,永无患矣。
服气之人,肠胃虚净,生冷、醋滑、粘腻、陈硬、腐败、难消之物,不用食。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处必当微痛,慎之。但食软物,乃合宜也。每食先三五咽气,而吃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食毕,更吞三粒下走引气。此物能消食,引气向下,通三焦,利五脏,趁浊秽,消宿食,助正气也。宜长久服之,能辟寒冱暑湿,明目生发,治气功力,不可具述,备在《太清经》中,服椒别有方。服候有气下,则泄之,慎而勿留,留则恐为疾。每空腹随性饮一两杯清酒,甚佳。冬温夏冷,助正气排遣诸邪,其功不细。戒在多,多则惽醉,醉则伤神损寿。若遇尊贵,不获已,即宜饮,放即三五口,饮并即大开口十数下,以遣出面蘖之毒,调治之。常时饮一二升,徐徐饮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不用冲生产、死亡并六畜,一切秽恶不洁之气,并不宜及门,况近之耶?甚不宜正气。如不意卒逢以前诸秽恶,速闭气,上风闭目速过,便求一两杯酒以荡涤之。觉气入腹不安,即须调气,过出浊气,即却咽下,更纳新气,以意送之,当以手摩之,则便含椒及饮一两杯酒,令散矣。如不肯散,即不须过理逼,任出无苦。此则上焦拥,故终须调气理之,使和平也。而食油腻辛味,甚犯正气,切意省之。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亦有服气一年通气,二年通气实,三年功成,元气凝实,纵有触犯,无能为患。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还童,渐从此矣。气化为津,津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髓化为?。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号曰真人矣。勤修不倦怠,则关节相连,五脏牢固。《黄庭经》云: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腾变化,素同三光也。
△休粮诀
诀曰:凡欲休粮,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后,正气流通,髓实骨满,百神守位,三尸遁逃。如此渐不欲闻五味之气,常思不食,欲绝则绝,不为难也。但觉腹空,即须咽气,无问早晚,何论限约,久久自知节候,无烦其言,何用药物!大抵服药之人,多不能服气,终日区区,但以药物为务,身形不得精实,固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黄庭经》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却还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此之谓也。
△慎守诀
诀曰:世上之人,多嗜欲伤生伐命,今古共焉。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临终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后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药,天纲已发,何可救之?故贤哲上士,惜未绝之命,防未祸之祸,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摄心归道。道者,气也;气者,心之主;精,者命之根。爱精重气,然后身心保之矣。《黄庭经》云: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老复丁壮,养子玉树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偿。又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若当诀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夫长生久视,未有不由爱精保气能致之。阴丹内御之道,世莫得知,虽务于气,而不解绝情欲,亦未免殃矣。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修养君子,自保省尔。
△服气胎息诀
诀曰:精者,气也;气者,道也。先叩齿三十六通,右转头一匝,如龟引颈,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如此三遍,方闭口以舌内外摩料,取津满口漱流,昂头咽之,上补泥丸,泥丸即昂头是也。下润五脏。老子曰:甘雨润万物,胎津润五脏。昼夜不寐,乃成真人,上致神仙,下益寿考。在身所有疾苦,想气送至所苦处,即愈。真气逐浊气,上冲下泄,觉神清爽,则气自冲和。故圣人有言: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因失气而死,死生之理,尽在气也。但调得其气,求死不得。则每夜半及五更,展两脚,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过二寸,闭目,依前法咽之。梳洗讫,以暖一杯酒饮之,益胎息,润六府
引气开百关。
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灵芝玉英,并在其腹,名山大泽,取药服之,与道甚乖。吾道甚易,但能行之。
早起展两脚,喘息匀,以两手叉脑后,手前拽,头向后拽顿,如此三,毕;两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两遍,左右掣三二十遍。毕,咽津二十遍。
如觉四体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却疾去。
万金不传非其人,造次传者,殃及三代也。
◎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
盖玄者水也;牝,土母也。
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气从有胎中息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
胎母既结,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
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
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
神去气散,其可得生?
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
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复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元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气不相离。
《玄纲》云:纤毫阳气不尽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
元阳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
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既壮,即阴气自消。
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
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来。
能行不忘,久而习之,神自住之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其可忘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五-译文
◎中山玉柜服气经 ──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录神诚戒序第一
古代的大黄帝君在太古时期没有名字,所谓大黄帝君,就是黄帝有熊氏。
他在崆峒山与群仙相会,向广成子请教道:夫人如何养生全真,游观于天庭之间,止息于洞房之中,得以与众圣齐群,保持童颜而不衰老,那么什么方法最为宝贵?
广成子回答说:夫人以元气为根本,元气化为精,精变为形,形体虽然喜欢生长,但欲望能够耗尽它,所以欲望不可放纵,放纵则生命亏损,节制则生命充盈,充盈则精满气盛,百神备足。
有死必有生,有生必有形体的亏损,盈亏盛衰,是事物的常理,如同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极则哀来,物盛则衰,有生即有死,这是天地的常数。
圣人智慧通达万物,以法坚身,在养育之门,不侵犯形体的根本,则合于化元之道。
夫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百关者,称为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九节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项、六腰脊、七腿坰、八胫腂、九脑,这就是九节,合为形质,洞房、玉户、紫宫、泥丸、丹田以处泊(古文作措薄)。
现在讨论神炁的栖息,所以适宜处泊。洞房等,都是天庭三田神正泊处,百神守卫,六灵潜护,百神者,百节之神,守固荣卫,保护五脏。
五脏也有神,五神清则百节灵,五神伤则百节綯,清则少,伤则老。
经云:贪欲嗜味,伤神促寿。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六灵者,眼、耳、鼻、舌、身、意,也称为六识,常随心动,念则识暗,但闭之则宁,用之则成,察之则悟,任之则真。
又有三魂伏于身,七魄藏于府,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肾藏精,这些都是百神六灵之主。
宜防浊乱,轻躁动作,违之不守,自致败伤而已,保其玄关,守其要路道以真一为玄关,以专精为要路。
即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也称为三尸。
一名青姑,号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皱,口臭齿落,鼻塞耳聋,发秃眉薄,都是青姑之作,一本作青石。
二名白姑,号中尸,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乱,肺胀胃弱,炁共伤胃,失饥过度,皮癣肉燋,都是白姑之作,一本作白石。
三名血尸,号下尸,伐人肾,空人精髓,腰痛脊急,腿痹靦顽,腕疼颈酸,阴萎精竭,血乾骨枯,都是血尸之化,一本作血姑。
此三尸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务其速死,这就是邪魔生。
尸化为鬼,游观幽冥,非乐天庭之乐。
常于人心识之间,使人常行恶事、好嗜欲、增喜怒、重腥秽、轻良善,或乱意识,令蹈颠危。
其于一日之中,念念之间,不可绝想。
每于甲子、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阴私,述人过恶,十方刺史受其词,九泉主者容其对,于是上帝或听,人则被罚,轻者,人世迍邅,求为不遂;重者,奄归大夜,分改身成,殃异而出,今俗传死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
都由人不能绝百谷五味,诫嗜欲,禁贪妄而自致其殒殁。
《内景玉书》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炁零,三魂恍惚魄糜倾。
要知成彼之三虫,由斯五谷也,贯穿五脏,环凿六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魄不守宫,阴魄不闭户。
令人耽五味,长贪欲,衰形神,老皮发。
若不却粒绝味,禁嗜诫色,则尸虫全而生,身神必死灭。
若三虫弭,尸鬼失,魂魄养,精髓固形神保。
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倚矣擒制情欲,弭灭虫尸,使形神不枯朽,须服神气,还元返本,过此皆不可倚也。
且我大仙,以气术为先,元炁是本;道以太和为宗,冲元是本。
及吾归之于妙,寂之于玄,化之于无,用之于自然,自然轻举,升于玄玄,出入无间,其道恬焉。
与道通灵,当有何患音还。
《内景》云:勿令七祖受冥患。不许以道传非人,即七祖受冥殃也。
今言“当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无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术为本,下仙以药术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
皆以勤形劳神,饵金服石,动费货泉,失于归寂,盖不得自然之理,乖于真道矣。
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忧吾勤劳,念吾饥渴,触情纵欲,过患斯起,遂亏于玄化之道也此广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
于是大黄帝君。谨心神,观想元气用启玄理,先静丹元,观想自然,融于归寂也。
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内景气诀妙经》一篇,授之帝君。
迩后降中岳,复会群仙,宣是妙经,因名《中山玉柜服神炁经》此碧岩受行是经于师奉传,然得分明,知其的实,故以告也。
夫太一真君,是北极太和元炁之神,神通变化,自北极紫微宫,经过于天地间,滋育万物,在天则五象明焉,在地则草木生焉,居人则神识灵焉,在鉴则五行察,在化则四运变,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搏之不得,无状而与万物作状,故谓之玄,谓之象。
所患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玄关,专精为要路,倚于此者,则无所不通也碧岩所受,相次显示,使其将来,不滞迷惑。
经曰:夫欲服气,服元气为本,以归寂为玄妙,若不得此门,及不知玄关要路,则终不能成就功德也经之要言,故不妄语。
夫求仙道绝粒为宗,绝粒之门,服气为本,服炁之理,斋戒为先,当持斋戒,然拣好日,晏静一室,安置床席其斋以心清意静,无诸躁动,正可二七日。
若不先斋,则不得神炁内助;若不存想,则神气不内补。
夫欲修行,要当别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饰,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洁,不得使杂人秽污,辄到
其中。其中土地需要深挖两尺,筛去杂质和碎石,清除所有污秽之物,再添加好土,夯实平整,再筛细土,拍打使其紧密,既稳固又方便,需勤加打扫,务必保持清洁。
室内只放置书桌和经柜,每次焚香时,念诵玄元无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还可以存想三一、三、元、五脏、六灵、一身之神,静心,叩齿,静默思考。
太一真君有五条戒律,诚心遵守,可以获得神灵的感应:
第一,不得与女人笑语同处,以免尸鬼扰乱精神;
第二,不要食用一切杂熏油腻、五辛、留滞冷滑之物,若食用,会使三尸浊气触犯五神;
第三,不要进入一切污秽的场所,吊丧问病,至人不为,杀戮决罚惊魂,大怒大怖精神飞散,尤其是死尸,道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尸,人之至灵,尸之至秽也。
若误冲见,应用桃皮、竹叶汤沐浴,完毕后,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烧,全身明亮如昼,然后闭气,咽新气,驱逐腹内秽气,攻下泄务必令出尽,当自如故;
第四,不要与众人争是非,忿诤斗竞,及抱小孩,减人算寿,损志伤神;
第五,不得欺罔,一切事阴神不助,常慎言语,节度行止,勿对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罚非细。
若有违此五戒,于二七日间,眠梦之内,自有惊觉,觉悟于人,务人修善,其事秘密,无事勿泄于人所言《内景炁诀妙经》一篇,良有是也。
内景是内秘之事,唯自己心内知之,固不合漏泄他人也。
△服气绝粒第二
要当用双日只日则奇,双日则偶及本命日,预前更沐浴,于室内焚香机上,上安净水一碗,设衾枕。
其诀例曰:卧至夜半起坐,鸣天鼓三十六过,静心神,为元气和,此炁子时生发于心藏间,上贯泥丸、丹田,眉间却行三寸是上丹田宫,週转于身,如紫云气;
又想太一真君如婴兒,左手持玉诀,右手执灵符,游于紫云气间。
然后平枕正卧,绝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则心神炁当闭不行,绝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尽便闭,玄牝气鼓满,牙齿勿得相近,欲咽之时,齿牙微相近,仍须收息缩气?音摄腹咽下,以咽得为度,咽得饱以为期,亦无时限,此法与诸家咽气不同。
若不收息缩气,取?咽下,则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脉中。
喉咙中咽入之气,自有三道:一入肠胃中脉;二入五脏中脉;三入食脉。
若不依前法缩气?腹,但空咽得其炁,只得独入肠中,不入食脉,即无所成益也。
若直下入腹中,入肠胃,缘腹中多阻隔,致令上冲下泄,食退其肠,四肢渐似无力,体内不免虚羸。
纵吃汤饮,饵服诸药,并亦不免口乾、舌涩。
若但依此法,候气满口,食久畜取,?腹咽下,自当分入食脉及五脏,内息以此为都契。
假令元气未达肠中,其食脉已先强满,与食无异,辄无虚羸,神妙无比。
若不依此,一日纵三五十度咽气,其腹内未免欠乏,常有所思于食,即不可见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须依前法,以炁息畜咽入,咽入之时,仍须低头取势咽下,咽下即当时分入脏肠及食脉中,但解用气,食脉当时强满,满即自然饱足。
如未曾学者,亦不过三数日便见次第。
若咽物不得,纵咽不入于食脉,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无分矣。
诸门咽气,皆先入肠中,冲排滓秽,经三五七日后,方达食脉。
纵达食脉,且神劳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绝,假令坚守数日之间,尚多腹中欠乏。
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绝思饮食,纵有百味佳肴,都不采览,神功若此,无以加焉。
切在藏秘,勿示见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并不假暖气,日久自悟,诸理了然。
若要汤药、杏仁、姜、蜜及好蜀茶无妨,力未圆可以调助,唯姜不得多著,性能坏物,善夺人志。
曾有通服豉汤,此则未达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尘秽,只辟面毒及解伤寒,大约伤坏藏府,正倾元气,特宜忌之。
前云收息者,当低头纳气,炁入都亦无声,攻排滓秽,务令速退肠中滞食,纳得元炁,自然常饱,此是气与神合行之至也。
三日后,亦不择行住坐卧,为之总得,亦不假致气,但咽强自下,人亦不知,自觉体理疏通,四肢过于常健。
如此七日,神炁自足,不假久炼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
自此一百日,三尸自除,忽尔一日,神自内现。
但食气五十日,谷气方尽,便可绝诸汤药,其食出时,当有五色物出如似脓血。
此物既尽,诸府通达,内视藏胃,如昼所见。
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泄于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辄怀怪异,尤须秘之,勿申于外。
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阳不燋托阴不腐,一切质碍,无不穿贯,不危不殆。
若谷气未尽,即不到通地,如曾经受法之后,得遇此术,神气内辅,灵响外应,自然自在,无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无损,绝亦无伤,再食再服,不拣月日,不论行住坐卧,处处总得。
若不食多时,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讫即食;若食多时,要得绝者,亦可受法讫,更依术为之,取以大成,诸绝为定。
夫至道无二,守之必成。
但不错功,自然玄秘,世间吉凶善恶,无不晓达,上至天府,下至阴司,一切神灵,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见无不理,所有异物,见无不识,颜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风,所去无滞,一年之外,自入玄门。
玄门者,谓入胎息道言: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于密室中厚设床枕,焚上好名香,兼请一至友为伴,缘初学人乍通玄路,见种种事,善恶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
如果口中干燥,口苦舌涩,脸颊没有唾液,或者吞咽时喉咙疼痛无法进食,这是体内热极的表现,此时应该大口呵气,每次吞咽都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呵气十次或二十次,然后敲击天鼓,或者七次或九次,用舌头搅动华池并吞咽唾液,再次吞咽使热气消退,停止。等到口中生出清水般的甘泉,就表示热气消退,五脏凉快了。如果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者呵气过多,心中感到空虚,饮食无味,不想喝水,这是体内寒冷的表现,应该用吹气的方法来温暖,像温热法一样。等到口中感觉良好,心情平和,温暖即可停止。《黄庭经》说:玉池中的清水灌溉灵根,仔细修炼可以长生。又说:漱咽灵液可以避免灾难。
△饮食调护诀
诀说:服气之后,饮食要有顺序,可以吃的食物有益,不可以吃的食物有害,有害的食物应该永远断绝,有益的食物应该经常食用。每天早晨,吃一点淡水粥,或者胡麻粥,非常有益,可以治疗脾气,让人有足够的津液。中午吃淡面馎饦和饼都很好,只是不要趁热吃,以免扰乱正气。煮葱薤羹很好,饭一定要用粳米,大麦面有益。服气的人四季都适合吃这些食物。这些食物不必每天都吃,可以根据临时的意愿来吃。鹿肉做成白脯,吃很好,如果是斋戒期间,就不能吃。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鸟都不能吃。枣、栗子之类的食物和饣追饼也可以吃。吃东西要小心不要吃饱,吃饱会伤心,气更难运行。凡是热面、萝卜羹,一定要避免。咸酸辛辣的食物,应该逐渐节制。每次吃完饭后,一定要呵出食物中的毒气和浊气,这样永远不会有疾病。
服气的人,肠胃虚净,生冷、醋滑、粘腻、陈硬、腐败、难消的食物,不要吃。如果偶然吃了一口这些食物,所在的地方一定会微微疼痛,要小心。只吃软的食物,才合适。每次吃饭前先咽气三五次,然后吃饭,同时吞下三五粒生椒也很好。吃完饭后,再吞下三粒生椒来引导气。这些食物能帮助消化,引导气向下,通三焦,利五脏,排除浊秽,消化宿食,助长正气。应该长期服用,能抵御寒冷和暑湿,明目生发,治疗气的功效,无法一一叙述,详细内容在《太清经》中,服椒有特别的方法。服气后如果有气下,就要排泄,小心不要留,留则可能会生病。每次空腹时随意喝一两杯清酒,很好。冬天温酒,夏天冷酒,助长正气排除各种邪气,功效不小。但要戒在多,多则醉,醉则伤神损寿。如果遇到尊贵的人,不得已,就应该喝,喝三五口,然后大口呵气十几次,以排除面蘖的毒气,调治之。平时喝一两升,慢慢喝,也不会醉,同时不会失去食欲,味道也不会退,就像以前一样。不要接触生产、死亡和六畜,一切秽恶不洁的气,都不应该接近,更何况是靠近呢?非常不利于正气。如果不小心突然遇到这些秽恶,迅速闭气,上风闭目快速通过,然后求一两杯酒来洗涤。感觉气进入腹部不安,就要调气,排出浊气,然后再咽下,吸入新的气,用意念引导,用手按摩,然后含椒和喝一两杯酒,让气散开。如果不肯散开,就不要过于逼迫,任其自然排出。这是上焦堵塞,所以最终要调气理之,使其和平。而吃油腻辛辣的食物,非常犯正气,一定要小心。如果知道犯了,就要避免。也有服气一年通气,二年通气实,三年功成,元气凝实,即使有触犯,也不会造成伤害。每天服气千次,也不算多,返老还童,逐渐从此开始。气化为津,津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髓化为?。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都在身中化为仙童,称为真人。勤修不倦怠,则关节相连,五脏牢固。《黄庭经》说: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是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腾变化,素同三光也。
△休粮诀
诀说:凡是想要休粮,只要按照前面的方法勤修,三年之后,正气流通,髓实骨满,百神守位,三尸遁逃。这样逐渐不想闻到五味的气味,常常想不吃饭,想绝食就绝食,并不难。只要觉得肚子空了,就要咽气,不论早晚,不论限制,久而久之自然知道节候,不需要多言,也不需要药物!大抵服药的人,大多不能服气,整天忙碌,只以药物为务,身形不得精实,所以未得也是上士的用心。《黄庭经》说:百谷的实是土地的精华,五味外美是邪魔的腥味,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却还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这就是这个道理。
△慎守诀
诀说:世上的人,大多因为嗜欲伤生伐命,古今都一样。不早自防,追悔何及!人在临终时才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罪定之后才想求善事,病成之后才求药,天纲已发,怎么救得了?所以贤哲上士,珍惜未绝的生命,防未祸的祸,理未病的病,于是拂衣人寰,摄心归道。道,就是气;气,是心的主宰;精,是命的根。爱精重气,然后身心才能保全。《黄庭经》说: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老复丁壮,养子玉树令如杖,急固子精以自偿。又说:长生至慎房中急,何谓死作令神泣?若当诀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长生久视,没有不由爱精保气能致之。阴丹内御之道,世人不知道,虽然务于气,但不解绝情欲,也难免灾殃。所以说: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修养君子,自保省尔。
△服气胎息诀
诀说:精,就是气;气,就是道。先叩齿三十六次,右转头一圈,像龟引颈,胎息上至咽喉,就咽下。这样三遍,然后闭口用舌头内外搅动,取津满口漱流,昂头咽下,上补泥丸,泥丸就是昂头。下润五脏。老子说:甘雨润万物,胎津润五脏。昼夜不寐,乃成真人,上致神仙,下益寿考。在身所有疾苦,想气送至所苦处,即愈。真气逐浊气,上冲下泄,觉神清爽,则气自冲和。所以圣人有言: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因失气而死,死生之理,尽在气也。但调得其气,求死不得。则每夜半及五更,展两脚,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过二寸,闭目,依前法咽之。梳洗讫,以暖一杯酒饮之,益胎息,润六府
引导气息打开全身的关窍。
过去峨眉山的仙人有一种隐秘的修炼方法,这是不能轻易说出来的。
老君说:灵芝和玉英这样的仙草,其实都在人的体内,去名山大泽中寻找药物服用,与修道是相违背的。我的道法非常简单,只要能够坚持去做。
早晨起床时伸展双脚,调整呼吸使其均匀,用双手交叉放在脑后,手向前拉,头向后拉,这样重复三次;然后双手交叉向前拉,向前拉三到两遍,左右各拉二十遍。完成后,吞咽口水二十次。
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就用舌头搅动口水吞咽二十次,这样疾病就会迅速离去。
这种珍贵的修炼方法不能随便传授给不合适的人,轻率传授会祸及三代。
◎胎息经
胎息是通过伏气在脐下三寸的气海中形成的,这里也是下丹田,被称为玄牝。
世人常常误以为口鼻是玄牝,其实不是。口鼻只是玄牝气息进出的门户。
玄指的是水,牝指的是土母。
世人认为阴阳二气相感,结于水母,经过三个月形成胎,十个月后形体完备而诞生人。
修道者常常将气息伏于脐下,守住体内的神,神与气相合而生出玄胎。
玄胎一旦形成,就会自然生成身体,这就是内丹,是长生不死的道法。
气息从胎中产生,神是气的子,气是神的母,神与气相随,如同形与影。
胎母一旦形成,神子自然安息,元气就不会散失。
气息进入身体即为生,神离开身体即为死。《西升经》说:身体是神的居所,神是身体的主宰。
如果主人安静,神就会安居;如果主人躁动,神就会离去。
神离去,气息散失,人怎么可能生存?
因此,人的耳目手足都不能自行运作,必须依靠神来驾驭。
学道养生的人,常常拘束神作为身体的主宰,主宰不离去,身体就不会崩溃。
知道神气可以长生,就要固守虚无以养神气。《道经》说:我的命运在我自己手中,不在天。
所担心的是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或者知道了却不实行。
知道的人只要能够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被外界的爱欲所牵绊,恬淡地养神气,长生的道法就完成了。
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要想让元气不离开玄牝,就要先拘守神,神不离身,气也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
如果想要长生,神气必须相注,相注就是神气不相离。
《玄纲》说:一丝阳气不散尽就不会成为鬼,一丝阴气不散尽就不会成为仙。
元阳就是阳气,食气就是阴气。
常常减少饮食节制欲望,使元气在体内运行,元气一旦壮大,阴气自然消散。
阳气壮盛,阴气衰弱,百病就不会发生,神安体悦,可以期望长生。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的,出生后被外界的爱欲所牵绊,从未有一刻回归本原。
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常常泯灭情念,不让神出入去来。
能够坚持不忘,久而久之,神自然会安居。
勤奋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修真之道,圣人的教诲,怎能忘记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五-注解
大黄帝君:指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有熊氏是其部落名称。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黄帝曾向其请教养生之道。
元气:道教术语,指生命的基本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
百关九节:指人体内的各个关节和关键部位,古人认为这些部位与神灵有关,是养生的重要部分。
三尸:道教概念,指人体内的三种邪气或邪神,常与疾病和死亡相关。
太一真君:道教中的重要神祇,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掌管着天地万物的运行。
玄元内景气诀妙经:道教经典,传授修炼元气和内景的方法,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重要经典。
玄元无上天尊: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象征着宇宙的原始力量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三一、三、元、五脏、六灵、一身之神:道教中的内丹修炼术语,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神灵和能量中心,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升华。
五诫:太一真君所制定的五条戒律,旨在指导修炼者保持身心的纯净和精神的集中。
内景炁诀妙经: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经典,详细描述了修炼内丹的方法和步骤。
胎息:一种道家修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状态,以养生延年。
玄牝门:道教术语,指的是宇宙的根源和生命的源泉,是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羽化:道家术语,指修炼到极致,身体轻如羽毛,能够飞升成仙的境界。
五神: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五种神灵,分别主宰五脏,修炼时需调和五神,以达到身心和谐。
中山玉柜服神气经:一部道家经典,记载了修炼胎息和服气的方法,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重要典籍。
玄牝:道教术语,指生命之源,常用来比喻丹田或生命的根本。
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养生、修炼的方法和理论。
握固:一种道家修炼方法,通过握紧拳头,闭固精气,防止精气外泄,有助于修炼内丹。
淘气:道家修炼术语,指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排出体内的浊气,净化身体。
调气:道家修炼术语,指通过调节呼吸,使气息平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咽气:道家修炼术语,指将气息咽下,存于丹田,以滋养五脏,增强内气。
内炁:指人体内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外气:指自然界中的空气,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气海:位于脐下三寸,是人体内元气聚集的地方,也称为下丹田。
泥丸:道教术语,指头部的一个穴位,被认为是精神汇聚之处。
中丹田:位于心部,是精神活动的中心。
涌泉:位于足心,是人体经络的重要穴位。
六炁:指嘘、呵、呬、吹、呼、嘻六种呼吸法,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功能。
呵:一种呼吸调节方法,通过张口呼气来调节体内的热气。
鸣天鼓:一种养生方法,通过敲打头部来刺激大脑,促进血液循环。
华池:指口腔,特指舌下部位,古人认为此处是津液生成的地方。
玉池清水灌灵根:出自《黄庭经》,比喻通过调节呼吸和吞咽津液来滋养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服气:一种道家养生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吸收天地之气,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太清经: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养生、修炼、炼丹等方面。
胎息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来修炼内丹,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下丹田:道教修炼术语,指人体脐下三寸的位置,被认为是储存元气的地方。
内丹: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内修达到的一种精神与肉体结合的状态,象征长生不老。
神气:道教术语,指精神与气息的结合,是修炼内丹的重要概念。
玄胎:道教术语,指通过修炼在体内形成的一种精神实体,象征内丹的形成。
西升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修炼长生不老的方法和理念。
道经:泛指道教的经典文献,包含道教的各种教义和修炼方法。
玄纲:道教术语,指修炼的基本原则和纲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五-评注
《中山玉柜服气经》是一部道教经典,主要讲述了通过服气修炼来达到养生和成仙的方法。文本中,黄帝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强调了元气的重要性,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通过控制欲望和修炼元气,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文本中提到的‘百关九节’和‘三尸’等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体结构和精神世界的理解。‘百关九节’指的是人体内的各个关键部位,古人认为这些部位与神灵有关,是养生的重要部分。‘三尸’则是道教中的邪灵概念,它们会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通过修炼可以消除这些邪灵的影响。
《中山玉柜服气经》还提到了‘太一真君’和‘玄元内景气诀妙经’,这些都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和经典。太一真君被认为是宇宙间最原始的力量,掌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玄元内景气诀妙经’则是传授修炼元气和内景的方法,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重要经典。
整部经典强调了通过修炼元气和内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通过控制欲望、修炼元气和内景,可以达到与天地合一、长生不老的境界。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道教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哲学、医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山玉柜服气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它不仅传授了具体的修炼方法,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修炼元气和内景,可以达到与天地合一、长生不老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医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具体方法和精神指导,体现了道教追求身心和谐、与宇宙合一的核心思想。通过严格的戒律和修炼技巧,修炼者可以达到精神的净化和身体的升华。
文本中提到的‘五诫’不仅是对修炼者行为的规范,更是对精神状态的严格要求,强调了修炼过程中保持内心清净的重要性。这种对内在精神状态的重视,是道教修炼区别于其他宗教修炼的显著特点。
‘内景炁诀妙经’和‘胎息’等术语的使用,展示了道教内丹修炼的深奥和复杂性。这些修炼方法不仅要求修炼者具备高超的呼吸控制技巧,还需要深刻理解宇宙和人体之间的微妙联系。
文本最后提到的‘玄牝门’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揭示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与宇宙的根源合一,达到超越生死、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这种对超越性的追求,是道教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吸引无数修炼者的魅力所在。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道教内丹修炼技术的详细描述,更是对道教哲学和宇宙观的深刻阐释。通过修炼,个体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还能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这是道教修炼的最高理想。
《中山玉柜服神气经》是一部道家修炼经典,主要讲述了胎息和服气的修炼方法。胎息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法门之一,通过控制呼吸,达到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状态,以实现身心的净化和提升。这种修炼方法强调清净心神,使寂然不动,自净其心,无想他事,善恶俱舍,出入两忘,有若处胎,了然绝息。这种状态类似于禅定的境界,通过呼吸的控制,达到身心的合一。
文本中提到的‘羽化’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指修炼到极致,身体轻如羽毛,能够飞升成仙的境界。羽化的实现需要经过长期的修炼,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自有五神相伴,不假至友。这表明修炼成仙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内在神灵的辅助。
《中山玉柜服神气经》还强调了修炼的隐秘性和重要性,认为这种修炼方法非至人至行,不可妄传,否则不仅会带来个人的罪业,还会殃及七祖。这种观念反映了道家对修炼的严肃态度和对修炼者的严格要求。
文本中还提到了‘玄牝’的概念,玄牝是道家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根源,修炼者需通过玄牝之门,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观念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的探索和对修炼者与宇宙合一境界的追求。
《中山玉柜服神气经》还详细描述了服气的具体方法,包括淘气、调气和咽气等步骤。淘气是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排出体内的浊气,净化身体;调气是通过调节呼吸,使气息平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咽气则是将气息咽下,存于丹田,以滋养五脏,增强内气。这些方法体现了道家修炼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总的来说,《中山玉柜服神气经》是一部重要的道家修炼经典,它不仅详细描述了胎息和服气的修炼方法,还强调了修炼的隐秘性和重要性,体现了道家对修炼的严肃态度和对修炼者与宇宙合一境界的追求。这部经典对后世道家修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道家修炼文化的重要文献。
本文详细描述了道家修炼中的各种呼吸法和气功技巧,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文中提到的‘内炁’与‘外气’的相互作用,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呼吸调节,人体内的元气与自然界的空气相互呼应,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
‘气海’、‘泥丸’、‘中丹田’等概念,展示了道家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独特认识。这些部位不仅是生理活动的中心,也是精神修炼的重要场所。
‘胎息’作为一种高级修炼法,强调了呼吸控制的重要性。通过长时间的修炼,可以达到‘胎不结’的境界,即身体和精神的高度统一。
‘六炁’的修炼法,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和功能,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观念。通过不同的呼吸法,可以调节和强化相应的脏腑功能。
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古老的呼吸法和气功技巧,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道家养生中的呼吸调节和饮食调护方法,体现了古人对于身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智慧。文中提到的‘呵’、‘鸣天鼓’、‘华池’等方法,都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吞咽津液来达到清热、养生的目的。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养生效果,还反映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即通过调节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饮食调护部分则强调了饮食对身体的影响,提出了‘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损’的观点,并具体列举了一些有益的食物和饮食禁忌。这种对饮食的精细调节,体现了古人对于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文中还提到‘服气之人肠胃虚净’,强调了饮食清淡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健康饮食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文中多次引用《黄庭经》和《太清经》等道教经典,说明了这些养生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文化背景。通过这些经典的引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还展示了道家养生文化的深厚底蕴。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法,还通过引用经典和阐述理论,展示了道家养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方法虽然源自古代,但其核心理念——通过调节呼吸、饮食和生活习惯来保持健康——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胎息经》是道教修炼内丹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深刻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核心理念。文本通过详细描述修炼的方法和步骤,强调了调节呼吸、意念和身体的重要性。这种修炼方法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精神和意志的磨练。
文本中提到的‘玄牝’、‘下丹田’、‘内丹’等概念,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还反映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术语,文本传达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通过内修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长生不老。
《胎息经》还强调了‘神气’的重要性。神气是精神与气息的结合,是修炼内丹的关键。文本通过比喻和象征,生动地描述了神气在修炼中的作用。例如,‘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这一句,形象地说明了精神与气息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修炼的基础,也是达到长生不老的关键。
此外,文本还引用了《西升经》和《道经》等经典文献,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这些引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还展示了道教修炼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引用,文本传达了道教修炼的核心理念:通过内修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长生不老。
总的来说,《胎息经》不仅是一部修炼方法的指南,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深刻文化内涵的经典文献。它通过对修炼方法的详细描述和对道教核心理念的深入探讨,展示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独特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