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原文

◎明补

凡质气碍,皆是妄想而所为,并由想效也。想成即变化无常,舍想则庶事空寂。以其取炼力,毛孔开流,所以须随而补之。其补之法,还舒脚手而卧息,想项上有酥园,融流注心,週遍四肢;又想身卧酥乳池中,心以澡沐,久为令人皮肤光泽。既取气炼补讫,欲起出行,体上有汗,当须少米粉摩,令汗、解燥,然后始得见风日,不然伤人。凡数章,是一时间所作法耳,恐后难晓,是以依序别勒成章焉。

◎禁忌

夫盐能益肾,欲能伤肺,故须忌之。唼之取味,欲令人衰,故须禁之。夫因欲以生,因欲以死,譬于桃蹊李迳,紫带红葩,遇风而开,遇风而落。但人以身为国也,神为君也,精为臣也,气为民也。当须众戴元后,本固邦宁,君臣康强,所以治也。夫气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婴兒,故男女构精,所以化生人形。若能蓄精,便得自育。夫育精为血脉之泉源,骨髓之灵冲,五脏伤而筋骨枯,即魂魄不守矣,特宜慎焉。犹恐欲性炽隆,陶染难割,虽自强抑,尚恐梦交,当须修习静观,以防遏之,是谓不死之道,还精补脑,延龄能益,名上仙籍,王母内传,若能终竟不唾泪者,亦可含一枣,唼咽津液也。

◎方便

凡人之心,或迷不悟,故须方便,示以理矣。假令童子既获妙术,乃趋而出,遇搏公子,因而问之曰:子免于八难乎?何以学道?对曰:何谓八难?曰: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弃利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童子曰:仆无此累矣!公子曰:凡人所患,皆多以气为主。或有背气、脚气、疰癖等,皆以气为根。今子乃咽气于腹中,能不为病乎?童子曰:鄙哉,言乎!良可哀耳。夫气起于太极,超乎万象之外,应清明以出入,伫神机以卷舒,澄浅碧于高天,淡轻红于落日。不干云雨,不犯尘埃,沉清汉而净漪澜,度危弦而蓄哀韵。呼吸玄牝之门,澡雪希夷之域,载营魄,修谷神,去三尸,消百病者,此乃清冷调和有道之气,故能生成灵命焉。至如起于空隙之间,因于燥湿之处,随腥臊之秽馔,逐徭役之奔喘,伺宴息之失序,俟剂和之乖宜,结淟冫忍而不敬,积勃郁而遂留,时结啬于胸鬲,或烦疼于骨髓,久而不消,将倾大渐,所谓垢浊沉溺之死气也。

公子曰:夫人身匪瓠爪,焉能不食?是身即病,未或可除。故知食为养身之资,身乃有病之聚。今子乃去食养身,留身除病,岂不惑哉?童子笑而应之曰:善哉!或但疑者,常抱此疑;不疑者,因兹而得也。故天地因乎而生,天地灭而非灭,其疑者,迷而不悟也,但不知耳。又不闻乎,甘肥者,贪欲之本,即为得病之源也。调气澄心,离二入道者,斯仙之常也。真教不二,但至仁齐物,理合捐躯,非谓贤圣系之名实。夫百篇之义,一乘之典,或务理国之伦,或究虚寂之相,讵返入流之始,岂暇汾水之游哉!避于哉?公子既闻此言巳,童子泠然乘风而去,莫知所之也。

◎化身坐忘法

每夜人定后,偃卧闭目;然后安神定魄忘想,长出气三两度,仍须左右捩之,便起拗腰如前法,摄心入脐下,作影人,长三四寸;然后遣影人分身百亿,耸头而出屋,钻房而上,上至天,满法界皆是我身,便相中明,即自见之;既见之,便令影人入脐下,便大饱。其化身到来,亦战身动,大况似行气法。仍须正念,凝情于身,但用心无不动也。故老君曰:道以心得之。

◎胎息法

老君曰:人之不死,在于胎息矣。夜半时,日中前,自舒展脚,手拗脚,咳嗽,长出气三两度,即坐握固,摄心脐下,作影人,长三二寸,以鼻长吸引,来入口中,即闭,闭定勿咽之,亦勿令出口。即于脐下合气作小点子,下之米大。如下数已尽,却还吸引如前。初可数得三十二十点子,渐可数百及二百,后五百,若能至数放千点子,此小胎息长生却老之术。

◎影人

分身作影人,长三四寸许。立影人鼻上,令影人取天边元空太和之气,从天而下,穿屋及头,直入四肢百脉,无处不彻。其气到来,觉身战动,每一度为一通,须臾即数十通,便大饱矣。人有大病,作之十日,万病俱差。当下气之时,作念之:我身本空,我神本通。心既无碍,万物以无障碍。何以故?得神通故。凡一切作法,一种即须下之。吐气法,皆须作蛇喙,莫动上颔。其吸气之时,微叩齿令热。

◎服紫霄法

坐忘握固,游神耸头而出,钻屋直上,到彼天边,引紫霄而来,直下穿屋,而从头上入内于腹中,常含紫气,随神而来,向作解心:我本未悟之时,不知道体,今既觉悟,法本由来,不从他得。我知今来得自在者,更无别法,直作定心,心决定故。即得作意,见此气众多而来,亻并聚稠密,如赤云拯神上天。但作解脱,直以心往天上取亦得,即下方万物皆空,屋亦空,人性与道同,此神通久视也。

◎至言总养生篇

老君《西升经》曰: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通此道者,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又曰: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故神生于形,形成于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为也。

《雒书

益于长谷者,不能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但不得仙耳。

不知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坯之拒盛阳,羽堂之中畜火者也。

又思所以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以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焦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强弓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乏气,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亡非道也。

是以养性之方,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懻懻居致切,强也,直也。

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不欲极渴而饮。

食不过多,凡食过多,即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痰癖。

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卧,不欲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求,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欲露星下,不欲卧中见肩。

大寒、大热、大风、大露,皆不欲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则伤心,甜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损寿耳。

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

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服金丹以定不穷,养性之道,尽于此矣。

黄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饱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岁之忌,暮莫远行;终身之忌,卧莫燃烛;行房勿得起恨于人,当以自怨仇也。

一切温食及酒浆,临上看不见物形者,勿食,成卒病。

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

诸热食咸物竟,不得饮冷水、酢浆水等,令人善失声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卧,卧之勿留灯,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

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

勿北向唾骂,犯魁罔神。

勿北向冠带,勿怒目视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足脑俱冻,此圣人之常道。

旦起勿嗔恚,旦下床勿叱呼,勿恶言,勿举足向火对灶骂,勿咨嗟呼奈何声,此名请祸,特忌之。

勿竖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

清旦作善事,闻恶事即于所来方唾之,吉。

恶梦,旦不用说,以含水向东方噀之,云:“恶梦著草水,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

凡上床先脱左足履,或远行乘车马,不用回顾,顾则神去人。

凡一切翱飞蠢动,不可故杀伤损。

至于龟、蛇,此二物有灵,异于他族,或杀他有灵者,或阴精害人,深宜慎之。

勿阴雾中远行。

凡行来坐卧,常存北斗魁同星在人头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本命肉等,令人魂魄飞扬,家出不孝悌子罝。

凡旦起著衣,误翻著者,云吉利。便著无苦也。

衣有光当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则无害。

勿塞井及水沟渎,令人目盲。

向午后阴气起,不可沐发,令人心虚饶汗,多梦及头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译文

◎明补

凡是物质和气息的阻碍,都是由于妄想所导致的,并且是由妄想的效果产生的。妄想一旦形成,就会导致变化无常,舍弃妄想则一切事物都会归于空寂。因为通过修炼力量,毛孔会打开并流出气息,所以需要随时补充。补充的方法,是舒展手脚躺下休息,想象头顶有一个酥油园,酥油融化流入心中,遍布四肢;再想象自己躺在酥油乳池中,心灵沐浴其中,长期坚持可以使皮肤光泽。修炼完气息补充后,想起身外出时,如果身体上有汗,应该用少量米粉摩擦,使汗液蒸发、解除干燥,然后才能见风和阳光,否则会伤害身体。这几章内容是一时间所写的修炼方法,担心后人难以理解,所以按照顺序分别写成章节。

◎禁忌

盐能够补肾,但欲望会伤害肺,所以需要忌口。贪图味道会让人衰老,所以需要禁止。因为欲望而生,也因为欲望而死,就像桃树和李树的小路,紫色的带子和红色的花朵,遇到风就会开放,遇到风也会凋落。但人把身体当作国家,神是君主,精是臣子,气是百姓。必须大家共同拥戴元后,国家才能稳固安宁,君臣健康强壮,这样才能治理好。气转化为精,精转化为神,神转化为婴儿,所以男女结合精气,才能化生出人的形体。如果能蓄积精气,就能自我养育。养育精气是血脉的源泉,骨髓的灵性,五脏受伤则筋骨枯萎,魂魄就无法守住,所以要特别谨慎。还担心欲望过于强烈,难以割舍,即使自我强行抑制,仍然可能梦中交合,所以需要修习静观,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这就是不死之道,还精补脑,延年益寿,名字可以登上仙籍,王母内传,如果能坚持不吐泪,也可以含一颗枣,吞咽津液。

◎方便

凡人的心,有时会迷惑不解,所以需要方便的方法,向他们展示道理。假设一个童子获得了妙术,便急忙出去,遇到一位公子,于是问他:你免于八难了吗?为什么学道?童子回答:什么是八难?公子说:不放弃道心,是第一难;不拜明师,是第二难;不选择闲居,是第三难;不舍弃世俗事务,是第四难;不割舍恩爱,是第五难;不放弃利欲,是第六难;不消除喜怒,是第七难;不断绝色欲,是第八难。童子说:我没有这些困扰!公子说:凡人所患的疾病,大多以气为主。有些人有背气、脚气、疰癖等,都是以气为根源。现在你把气咽到腹中,难道不会生病吗?童子说:你的话太浅薄了!真是可悲。气起源于太极,超越万象之外,顺应清明而进出,依靠神机而卷舒,清澈如碧天,淡雅如落日。不干涉云雨,不沾染尘埃,沉入清汉而净化波澜,度过危弦而积蓄哀韵。呼吸玄牝之门,沐浴希夷之域,承载营魄,修炼谷神,去除三尸,消除百病,这是清冷调和的有道之气,所以能够生成灵命。至于那些起源于空隙之间,因燥湿而生,随腥臊的秽物,追逐徭役的喘息,伺机宴息的失序,等待剂和的乖宜,凝结污浊而不敬,积累郁结而滞留,时常在胸膈结啬,或在骨髓烦疼,久而不消,将导致大渐,这就是所谓的垢浊沉溺的死气。

公子说:人的身体不是葫芦,怎么能不吃饭?身体就是病,无法消除。所以知道食物是养身的资本,身体是病的聚集。现在你放弃食物养身,留下身体去除病,难道不迷惑吗?童子笑着回答说:说得好!有疑惑的人,常常抱着这种疑惑;没有疑惑的人,因此而得道。所以天地因它而生,天地灭而非灭,有疑惑的人,迷而不悟,只是不知道罢了。你难道没听说过吗,甘肥的食物是贪欲的根源,也是得病的源头。调气澄心,远离二入道,这是仙人的常态。真教不二,只是至仁齐物,理合捐躯,不是说贤圣系于名实。百篇的意义,一乘的经典,或者致力于理国的伦理,或者研究虚寂的相状,岂能返回入流的开始,哪有时间在汾水游玩呢!避于哉?公子听了这些话后,童子泠然乘风而去,不知所踪。

◎化身坐忘法

每天晚上人定之后,躺下闭上眼睛;然后安神定魄,忘记妄想,长呼两三口气,还需要左右扭转,然后起身拗腰如前法,摄心入脐下,做一个影人,长三四寸;然后让影人分身百亿,抬头出屋,钻房而上,上至天,满法界都是我的身体,便相中明,即自见之;既见之,便令影人入脐下,便大饱。其化身到来,也会使身体震动,大致像行气法。还需要正念,凝情于身,只要用心,没有不动的。所以老君说:道以心得之。

◎胎息法

老君说:人的不死,在于胎息。夜半时,日中前,自舒展脚,手拗脚,咳嗽,长呼两三口气,即坐握固,摄心脐下,做一个影人,长三二寸,以鼻长吸引,来入口中,即闭,闭定勿咽之,亦勿令出口。即于脐下合气作小点子,下之米大。如下数已尽,却还吸引如前。初可数得三十二十点子,渐可数百及二百,后五百,若能至数放千点子,此小胎息长生却老之术。

◎影人

分身作影人,长三四寸许。立影人鼻上,令影人取天边元空太和之气,从天而下,穿屋及头,直入四肢百脉,无处不彻。其气到来,觉身战动,每一度为一通,须臾即数十通,便大饱矣。人有大病,作之十日,万病俱差。当下气之时,作念之:我身本空,我神本通。心既无碍,万物以无障碍。何以故?得神通故。凡一切作法,一种即须下之。吐气法,皆须作蛇喙,莫动上颔。其吸气之时,微叩齿令热。

◎服紫霄法

坐忘握固,游神抬头而出,钻屋直上,到彼天边,引紫霄而来,直下穿屋,而从头上入内于腹中,常含紫气,随神而来,向作解心:我本未悟之时,不知道体,今既觉悟,法本由来,不从他得。我知今来得自在者,更无别法,直作定心,心决定故。即得作意,见此气众多而来,亻并聚稠密,如赤云拯神上天。但作解脱,直以心往天上取亦得,即下方万物皆空,屋亦空,人性与道同,此神通久视也。

◎至言总养生篇

老君《西升经》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通此道者,能亡能存。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又说: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故神生于形,形成于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神。故绝圣弃智,归无为也。

《雒书

那些能够长寿的人,虽然不服用药物,也能活到一百岁左右,但无法成为仙人。

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古人把他们比作在烈日下拒绝遮阳的冰块,或是在羽堂中蓄积火种的人。

还有,勉强思考自己无法达到的事情,会伤害身体;勉强举起自己无法承受的重量,会伤害身体;深重的忧虑和愤怒,会伤害身体;极度的悲哀和憔悴,会伤害身体;过度的喜乐,会伤害身体;急切追求欲望,会伤害身体;过度担忧,会伤害身体;长时间谈话和欢笑,会伤害身体;作息不规律,会伤害身体;拉强弓弩,会伤害身体;醉酒呕吐,会伤害身体;吃饱后立即躺下,会伤害身体;跳跃奔跑导致气短,会伤害身体;欢呼哭泣,会伤害身体;阴阳不调和,会伤害身体;积累的伤害达到极限,最终会导致死亡,这不是正道。

因此,养生的方法是:吐痰不要吐得太远,走路不要走得太快,耳朵不要听得太久,眼睛不要看得太久,坐着不要坐到疲惫,躺着不要躺得太直太僵硬。

在寒冷之前穿衣,在炎热之前脱衣,不要等到极度饥饿才吃饭,不要等到极度口渴才喝水。

吃饭不要过量,凡是吃得过多,就会导致食物积聚,喝水过多则会形成痰湿。

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安逸,不要过度流汗,不要过多吐痰,不要驾车骑马狂奔,不要极目远望,不要多吃生冷食物,不要饮酒后迎风躺卧,不要频繁沐浴,不要追求过于远大的志向,不要设计过于奇巧的东西,冬天不要过度保暖,夏天不要过度贪凉,不要在星空下露宿,不要躺着时露出肩膀。

极寒、极热、大风、大露,都不要去冒犯。

五味不要偏食过多,因为酸味过多会伤害脾脏,苦味过多会伤害肺脏,辛味过多会伤害肝脏,咸味过多会伤害心脏,甜味过多会伤害肾脏,这是五行自然的道理。

凡是说到伤害,虽然不会立刻感觉到,但时间久了就会损害寿命。

因此,善于养生的人,起床和睡觉都有四季的早晚规律,生活起居有和谐的常规,筋骨有舒展的方法,抵御邪气有吞吐的技巧,调节气血有补泻的方法,劳逸结合有取舍的要领。

忍耐怒气以滋养阴气,抑制喜乐以滋养阳气。

然后先用草木药物来弥补身体的亏缺,服用金丹来稳固无穷的生命,养生的道理,尽在于此。

黄帝说:一天的忌讳是晚上不要吃得过饱;一个月的忌讳是傍晚不要大醉;一年的忌讳是傍晚不要远行;终身的忌讳是睡觉时不要点蜡烛;行房时不要对他人产生怨恨,应当自我反省。

所有温热的食物和酒水,如果在昏暗的环境下看不清形状,不要吃,否则会突然生病。

如果已经吃了导致腹胀,应立即用药泻下。

吃完热食和咸味食物后,不要立即喝冷水或酸浆水等,否则容易导致失声。

普通人不要头朝北睡觉,睡觉时不要留灯,否则会让魂魄和六神不安,容易产生忧愁和恐惧。

也不要朝北吃东西,朝北小便,朝北久坐思考,否则会招致不祥。

不要朝北吐痰或骂人,否则会冒犯魁罔神。

不要朝北戴帽子或系腰带,不要怒视日月的光芒,否则会让人失明。

大量出汗时不要脱衣服,否则容易得偏风导致半身不遂。

冬天要让脚温暖而头部凉爽,春秋季节脚和头部都要保持凉爽,这是圣人的常道。

早晨起床时不要发怒,下床时不要大声呵斥,不要说恶言,不要用脚对着火或灶台骂人,不要叹息或发出“奈何”的声音,这叫做“请祸”,要特别忌讳。

不要盘腿坐着并将手臂交叉放在膝盖上,不要让头发遮住脸,这些都是不祥的征兆。

早晨做善事,听到恶事时要朝来方吐口水,这样会吉利。

做了恶梦,早晨不要说出来,含一口水朝东方喷出,说:“恶梦随草水而去,好梦变成宝玉。”这样就不会有灾祸了。

上床时先脱左脚的鞋子,或者远行乘车马时不要回头看,回头看会让神离开身体。

所有飞翔和爬行的生物,都不要故意伤害它们。

至于龟和蛇,这两种生物有灵性,与其他生物不同,如果杀害它们,或者杀害其他有灵性的生物,或者阴精害人,都要特别谨慎。

不要在阴雾天气中远行。

无论行走、坐下或躺卧,都要想着北斗魁星在头顶上,这样所向皆吉。

不要吃父母、兄弟或自己本命年的肉,否则会让魂魄飞扬,家中会出现不孝的子孙。

早晨穿衣服时,如果穿反了,说是吉利的。继续穿也没有问题。

衣服上有光时要抖三下,说:“灾祸去,灾祸去!”这样就不会有灾祸。

不要堵塞井和水沟,否则会让人失明。

午后阴气上升时,不要洗头,否则会让人心虚多汗,容易做梦和头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注解

明补:一种通过想象和呼吸调节来增强体质的方法。

禁忌:指在养生过程中需要避免的行为或食物,如过度欲望和盐的摄入。

方便:指通过简单易懂的方法引导人们理解深奥的道理。

化身坐忘法:一种通过冥想和呼吸控制来实现身心合一的修炼方法。

胎息法:一种通过控制呼吸来延长生命的修炼方法。

影人:在修炼中想象出的分身,用于吸收天地之气。

服紫霄法:一种通过冥想吸收紫霄之气来增强精神力量的修炼方法。

至言总养生篇:老君的《西升经》中关于养生的总论,强调养神的重要性。

醴泉:古代传说中的甘美泉水,象征纯净和滋养。

气药:指具有调节人体气机作用的药物,常用于中医治疗。

五藏:中医理论中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广泛应用于中医、风水等领域。

胎气:指胎儿在母体内所获得的生命力,与母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声色:指音乐和女色,常用来比喻诱惑和放纵。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养性:指通过调节生活习惯和心态来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房中:古代指夫妻生活,也指与性相关的养生方法。

凌坯之拒盛阳:比喻不适当的行为或方法,如同用冰块抵挡烈日,效果适得其反。

羽堂之中畜火:比喻在不适当的地方做不适当的事,如同在羽毛堆中储存火种,极其危险。

五行自然之理:指中医理论中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认为五味与五脏相应,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

北斗魁同星:北斗七星中的魁星,古人认为其能指引方向,带来好运。

金丹:古代道教修炼长生不老药的一种,象征长生不老的追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古代中国养生和修炼的文献,涵盖了多种修炼方法和理论。首先,’明补’部分介绍了一种通过想象和呼吸调节来增强体质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想象酥园和酥乳池,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放松和滋养的效果。

‘禁忌’部分强调了在养生过程中需要避免的行为或食物,如过度欲望和盐的摄入。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节制和平衡的重视,认为过度的欲望和不当的饮食习惯会损害身体健康。

‘方便’部分通过一个童子和公子的对话,展示了如何通过简单易懂的方法引导人们理解深奥的道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国教育中注重启发和引导的特点。

‘化身坐忘法’和’胎息法’是两种通过冥想和呼吸控制来实现身心合一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精神境界,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身心合一的追求。

‘影人’和’服紫霄法’是两种通过想象和冥想吸收天地之气来增强精神力量的修炼方法。这些方法强调了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炼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至言总养生篇’是老君的《西升经》中关于养生的总论,强调养神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认为,真正的养生不仅仅是养形,更重要的是养神。通过养神,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种修炼方法和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身体健康和精神境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些方法和理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人的健康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汇集了多部古代文献中关于养生、治病和养性的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健康和长寿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文章首先通过《宝予命》和《大有经》的引述,阐述了古人治病和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和谐自然、顺应阴阳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通过颖川胡昭和《黄帝中经》的观点,进一步探讨了人的性格与健康的关系,指出静与躁各有其性,应因势利导,以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原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思想。

文章还通过《抱朴子》的论述,将人体比作一个国家,强调了气血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这种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文章通过《养生方论》和《抱朴子》的禁忌篇,详细列举了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饮食调节、生活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生活细节的重视和精细化管理。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一部关于养生的实用指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哲学著作。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古人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本文是一篇关于养生之道的古文,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人对健康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智慧。文章首先指出,过度追求长寿而忽视自然规律,如同用冰块抵挡烈日或在羽毛堆中储存火种,不仅无效反而有害。接着,文章列举了多种可能导致身体损伤的行为和情绪,如过度思考、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禁忌和注意事项,如饮食的节制、起居的规律、情绪的调节等,这些都是古人根据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学理论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特别是对于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五行自然之理,认为五味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这一观点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相吻合。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如忍怒以养阴气,抑喜以养阳气,以及服用草木和金丹等,这些都是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具体实践。文章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如起床时的注意事项、衣着的讲究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养生的实用指南,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健康生活的具体建议,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些养生之道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