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原文

母生子,欲令富贵,我今贫贱,非由父母。

人及鬼神,自救无暇,何能有力,将贫与我?

进退寻察,无所从来,乃知我业也,乃知天命也。

业由我造,命由天赋。

业命之有,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

唯有智者,因而善之,乐天知命,不觉贫之可苦。

故庄子云:业入而不可舍。为自业。

故贫病来入,不可舍止。

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

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

今有贫病恼害我者,则寇贼也;

我有正心,则勇士也;

用智观察,则挥剑也;

恼累消除,则战胜也;

湛然常乐,则荣禄也。

凡有苦事,来迫我心,不作此观,而生忧恼者,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以受逃亡之罪。

去乐就苦,何可愍焉!

若病者,当观此病,由有我身,我若无身,患无所托。

故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次观于心,亦无真宰,内外求觅,无能受者。

所有计念,从妄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

若恶死者,应念我身,是神之舍。

身今老病,气力衰微,如屋朽坏,不堪居止,自须舍离,别处求安。

身死神逝,亦复如是。

若恋生恶死,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自失正业。

以此托生,受气之际,不感清秀,多逢浊辱。

盖下愚贪鄙,实此之由。

是故当生不悦,顺死无恶者,一为生死理齐,二为后身成业。

若贪爱万境,一爱一病。

一肢有疾,犹令举体不安,而况一心万疾,身欲长生,岂可得乎?

凡有爱恶,皆是妄生。

积妄不除,何以见道?

是故心舍诸欲,住无所有,除情正信,然后返观旧所痴爱,自生厌薄。

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

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

譬如醒人,能知醉者为恶;

如其自醉,不觉他非。

故经云:吾本弃俗,厌离人间。

又云: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

老君厌世弃俗,犹见香味为怨。

嗜欲之流焉知鲍肆为臭哉!

◎泰定

夫定者,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

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故曰泰定。

庄子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宇则心也,天光则慧也。

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

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

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

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

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为多知,以伤于定。

非生慧之难,慧而不用为难。

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为难。

贵能不骄,富能不奢,为无俗过,故得长守富贵。

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为无道过,故得深证常道。

故《庄子》云:知道易,勿言难。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

古之人,天而不人。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

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

因慧以明至理,纵辩以感物情。

与心徇事,触类而长,自云处动,而心常寂焉。

知寂者,寂以待物乎?

此行此言,俱非泰定。

智虽出众,弥不近道。

本期逐鹿,获兔而归。

所得盖微,良由局小。

故《庄子》云:古之修道者,以恬养智。

智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智养恬。

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恬智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

有智不用,以安其恬。

养而久之,自成道德。

然论此定,因为而得成。

或因观利而见害,惧祸而息心;

或因损舍涤除,积习心熟,同归于定,咸若自然。

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

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

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

心之虚妙,不可思也。

夫心之为物,即体非有,随用非无;

不驰而速,不召而至;

怒则玄石饮羽,怨则硃夏殒霜;

纵恶则九幽匪遥,积善则三清何远?

忽来忽往,动寂不能名;

时可时否,蓍龟莫能测;

其为调御,岂鹿马比其难乎!

太上老君运常善以救人,升灵台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广万有之自然。

渐之以日损,顿之以不学。

喻则张弓凿户,法则挫锐解纷。

修之有途,习以成性。

黜聪隳体,嗒焉坐忘,不动于寂,几微入照。

履殊方者,了义无日,由斯道者,观妙可期。

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得道

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

通生无匮,谓之道。

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

循名究理,全然有实。

上士纯信,克己勤行。

空心谷神,唯道来集。

道有至力,染易形神。

形随道通,与神为一。

形神合一,谓之神人。

神性虚融,体无变灭。

形与之同,故无生死。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

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

故《灵宝经》云:身神共一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云: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

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

身不免谢,何则?

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

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

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是故大人舍光藏晖,以期全备。

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故经云: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云: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山有玉,草木因之不

凋,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

资薰日久,变质同神。

练神入微,与道冥一。

散一身为万法,混万法为一身。

智照无边,形超有际。

总色空以为用,合造化以为功。

真应无方,信惟道德。

故《西升经》云:与天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然后大道盛矣。

而言盛者,谓证得其极。

又云: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且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

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

耳则道耳,无声而不闻;眼则道眼,无色而不见。

六根洞达,良由于此。

至论玄教,为利深广,循文究理,尝试言之。

夫上清隐秘,精修在感,假神丹以炼质,智识为之洞忘;

《道德》开宗,勤信唯一,蕴虚心以涤累,形骸得之绝影。

方便善巧,俱会道源;心体相资,理逾车室。

从外因内,异轨同归。

该通奥赜,议默无逮。

二者之妙,故非孔释之所能邻。

其余不知,盖是常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译文

母亲生下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富贵,但我现在贫穷低贱,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

人和鬼神,自己都忙得无暇自救,怎么会有力量把贫穷加在我身上呢?

我反复思考,发现贫穷并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我自己造成的,这是天命。

业力是我自己造的,命运是上天赋予的。

业力和命运的存在,就像影子和回声跟随形体和声音一样,既无法逃避,也无法抱怨。

只有智者能够顺应天命,乐天知命,不觉得贫穷是痛苦的。

所以庄子说:业力一旦进入,就无法舍弃。这是自己造的业。

所以贫穷和疾病来了,也无法舍弃和停止。

经典中说:天地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操守,阴阳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业力。

由此可知,真正的命运不是外物所决定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又比如勇士遇到贼寇,毫不畏惧,挥剑迎战,贼寇纷纷溃败,功勋一旦建立,荣华富贵终身享受。

现在贫穷和疾病困扰我,就像贼寇一样;

我有正直的心,就像勇士一样;

用智慧去观察,就像挥剑一样;

烦恼和困扰消除,就像战胜了敌人一样;

内心平静快乐,就像获得了荣华富贵一样。

凡是遇到痛苦的事情,如果不这样看待,反而产生忧愁和烦恼,就像遇到贼寇却不立功勋,反而弃甲逃跑,最终受到逃亡的惩罚。

放弃快乐去追求痛苦,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

如果生病了,应该想到这病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病痛就没有依托。

所以经典中说: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病痛呢?

再观察内心,也没有真正的主宰,内外寻找,也没有能承受病痛的人。

所有的念头,都是从虚妄的心中产生的,如果心如死灰,万病都会消失。

如果害怕死亡,应该想到我的身体是灵魂的居所。

现在身体老病,气力衰弱,就像房子朽坏,无法居住,必须离开,另寻安身之处。

身体死亡,灵魂离去,也是如此。

如果留恋生命,害怕死亡,抗拒变化,灵魂就会错乱,失去正业。

这样托生时,受气的时候,不会感受到清秀,反而会遭遇污浊和耻辱。

这是因为下愚贪婪鄙陋,才会如此。

所以活着时不要过于喜悦,死亡时也不要厌恶,一是因为生死是平等的,二是因为死后会形成新的业力。

如果贪爱各种境界,每一种贪爱都会带来一种病痛。

一个肢体有病,就会让整个身体不安,更何况心中有无数的病痛,想要长生不老,怎么可能呢?

所有的爱憎,都是虚妄产生的。

虚妄不除,怎么能见到道呢?

所以心中要舍弃各种欲望,安住在无所有中,去除情感,树立正信,然后回头看过去所痴迷的东西,自然会感到厌倦和淡薄。

如果用与境界合一的心去看境界,终身都不会觉得有恶;

如果用离开境界的心去看境界,才能看清是非。

就像清醒的人,能知道醉酒的人是恶的;

如果自己醉了,就不会觉得别人有错。

所以经典中说:我本来已经抛弃世俗,厌倦了人间。

又说:耳目声色,给你留下了罪过,鼻口所喜欢的香味,其实是怨恨。

老君厌世弃俗,还把香味看作是怨恨。

那些沉迷于欲望的人,怎么会知道鲍鱼市场是臭的呢!

◎泰定

所谓定,是超越世俗的极致境界,是通向道的初步基础,是修习静心的成功,是保持安定的最终结果。

身体像枯木一样,心如死灰,没有感受,没有追求,达到了极致的寂静。

心中没有刻意追求定,却无所不定,所以叫做泰定。

庄子说:心境安定的人,会发出天光。

心境就是心,天光就是智慧。

心是道的容器,虚静到极致,道就会居住其中,智慧就会产生。

智慧是本性中固有的,不是现在才有的,所以叫做天光。

只是因为贪爱和浊乱,才会导致昏迷,洗净污浊,恢复柔软,才能回归纯净。

本真的神识,渐渐自我显现,并不是现在才生出别的智慧。

智慧一旦产生,就要珍惜它,不要因为多知而伤害了定。

不是生出智慧难,而是有了智慧却不用才难。

自古以来,忘掉形体的人很多,忘掉名声的人很少。

有了智慧却不用,就是忘掉名声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所以很难。

贵而不骄,富而不奢,没有世俗的过错,所以能长久保持富贵。

定而不动,慧而不用,德而不恃,没有道的过错,所以能深入证悟常道。

所以《庄子》说:知道容易,不说难。

知道而不说,是顺应天;知道而说,是顺应人。

古代的人,顺应天而不顺应人。

智慧能知道道,但并不是得道。

人们知道智慧的益处,却不知道得道的益处。

用智慧来明白至理,用辩论来感动物情。

心随事转,触类旁通,虽然身处动中,心却常寂。

知道寂静的人,是用寂静来对待万物吗?

这样的行为和言语,都不是泰定。

智慧虽然出众,却离道更远。

本来想追逐鹿,却抓到了兔子。

所得很少,是因为格局太小。

所以《庄子》说:古代修道的人,用恬静来培养智慧。

智慧产生后,不再用智慧去追求,叫做用智慧来培养恬静。

智慧与恬静相互培养,和谐的道理就从本性中产生。

恬静和智慧就是定慧,和谐的道理就是道德。

有了智慧却不用,来保持恬静。

长期培养,自然会形成道德。

然而这种定,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形成的。

或者因为看到利益而看到害处,害怕祸患而息心;

或者因为舍弃和涤除,积习成自然,最终归于定,仿佛自然而然。

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

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

所以知道用志不分,才能凝神。

心的虚妙,不可思议。

心这个东西,本体上并不存在,随用而显现;

不驰骋却迅速,不召唤却到来;

愤怒时能射穿玄石,怨恨时能让夏天降霜;

放纵恶行则九幽不远,积善则三清不远;

忽来忽往,动静无法形容;

时好时坏,占卜也无法预测;

要驾驭它,比驾驭鹿马还难!

太上老君用常善来救人,升到灵台演妙法,略去二乘的因果,广开万有的自然。

逐渐减少,顿悟不学。

比喻就像张弓凿户,法则就像挫锐解纷。

修行有途径,习惯成自然。

舍弃聪明,毁掉形体,静坐忘我,不动于寂,几微入照。

走不同道路的人,了悟真理无日,走这条道路的人,观妙可期。

力少功多,重要啊!妙啊!

◎得道

道是神异的东西,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求,不知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存在。

通生无匮,叫做道。

至圣在古代得道,妙法传到今天。

循名究理,全然有实。

上士纯信,克己勤行。

空心谷神,唯道来集。

道有至力,染易形神。

形随道通,与神为一。

形神合一,叫做神人。

神性虚融,体无变灭。

形与神同,所以无生死。

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

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

所以《灵宝经》说:身神共一则为真身。

又《西升经》说:形神合同,故能长久。

然而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

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

身不免谢,何则?

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

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

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所以大人舍光藏晖,以期全备。

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叫做得道。

所以经典中说: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说:古代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

山有玉,草木因之不

凋零,人心中怀有道的理念,形体因此得以永远坚固。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物质的性质变得与神灵相同。

修炼精神进入微妙境界,与道合为一体。

将一身分散为万法,又将万法混合为一身。

智慧照耀无边,形体超越有限。

综合色与空来运用,结合造化来成就功业。

真正的应验无处不在,信仰只在于道德。

因此《西升经》说:与天同心而没有知识,与道同身而没有形体,然后大道就会兴盛。

所谓兴盛,是指达到了极致。

又说:神不离开身体,与道同样长久。

身体与道相同,则无时不在。

心与道相同,则无所不通。

耳朵就是道的耳朵,没有声音听不到;眼睛就是道的眼睛,没有颜色看不见。

六根通达,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至于讨论玄妙的教义,其利益深远广大,遵循文字探究道理,尝试着来说。

上清派的隐秘,精修在于感悟,借助神丹来炼化体质,智慧因此而洞悉遗忘;

《道德经》开宗明义,勤奋信仰是唯一的,蕴含虚心以洗涤累赘,形体因此得以超脱。

方便善巧,都汇聚于道的源头;心与体相互资助,道理超越车室。

从外部因素到内部,不同的路径归于同一归宿。

涵盖深奥的玄理,议论沉默无法达到。

这两者的妙处,不是孔子和释迦牟尼所能接近的。

其余的不知道,大概是平常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注解

坐忘: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指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忘却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信敬:信仰和尊敬,是修道的基础,强调对道的深信不疑和虔诚敬仰。

断缘:断绝与世俗事务的联系,以减少外界的干扰,使心灵得以安宁。

收心:收敛心神,使心灵回归平静,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生:生命,道家认为生命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修道的目的之一就是养生。

妙真经: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修道与养生的关系。

西升经:道家经典之一,强调个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和心灵的自由。

归根: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指心灵回归本源,与道合一。

静定:道家修炼的一种境界,指心灵平静安定,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

制:控制、约束,指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定。

安闲:指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不受外界干扰。

定分:指通过修行达到的内心安定状态。

驯狎:逐渐熟悉并适应某种状态或环境。

清远:指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远离尘世的纷扰。

拱璧:古代贵重的玉器,象征财富与地位。

驷马: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象征权势与荣耀。

坐进此道:指通过静坐修行进入道的境界。

惠子:战国时期的名家代表人物,以辩论著称。

庄生:即庄子,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

肤受之流:指浅薄无知的人。

科简:指分辨、辨别。

贝锦:指华丽的锦缎,象征外在的繁华。

鸣鹤:指高飞的鹤,象征超凡脱俗。

谷食:指基本的食物需求,象征简单的生活。

蔽日之干:指遮蔽太阳的大树,象征巨大的成就。

毫末:指极小的起点,象征事物的开端。

神凝之圣:指通过专注修行达到的圣贤境界。

卯:指早晨,象征时间的开始。

时夜:指夜晚,象征时间的结束。

弹:指弹弓,象征工具或手段。

鸮炙:指烤猫头鹰,象征无谓的追求。

玄德:指深奥的道德修养。

大顺: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简事:指简化生活中的事务,专注于修行。

巢林一枝:指鸟在林中筑巢,象征简单的生活需求。

饮河满腹:指动物在河边饮水,象征基本的生活需求。

外求诸物:指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

内明诸己:指通过内省达到自我觉悟。

断简事物:指减少生活中的琐事,专注于修行。

较量轻重:指权衡事物的轻重缓急。

罗绮:指华丽的丝绸衣物,象征奢侈的生活。

名位:指名誉与地位,象征世俗的追求。

金玉:指财富与珍宝,象征物质的积累。

蔬食弊衣:指简单朴素的生活。

随侯之珠:指珍贵的珠宝,象征无谓的追求。

千仞之雀:指高飞的鸟,象征无谓的目标。

行名失己:指追求名誉而失去自我。

抱元守一:指通过专注修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真观:指通过观察与思考达到对真理的领悟。

智士:指有智慧的人。

能人:指有能力的人。

傥来之祸福:指突如其来的祸福。

动静之吉凶:指行为与静止的吉凶。

见机前:指预见未来的机会与危险。

造适:指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卫定:指保持内心的安定。

全生:指保全生命与身心健康。

一餐一寝: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与休息。

损益之源:指影响生活好坏的根本原因。

巧持其末:指在细节上过于计较。

拙戒其本:指在根本上保持简单与节制。

躁竞之情:指急躁与竞争的心态。

日损有为:指逐渐减少对物质的追求。

体静心闲:指身体与心灵的宁静与自在。

常无欲:指保持无欲无求的心态。

虚襟而受之:指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事物。

明目而当之:指以清晰的眼光看待事物。

船舫:指渡海的船只,象征生活中的必需品。

虚幻:指生活中的物质追求是虚幻的。

出离虚幻:指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的解脱。

得失之心:指对物质得失的执着。

同求不同贪:指与他人共同追求但不贪婪。

同得不同积:指与他人共同获得但不积累。

迹每同人:指行为与他人相似。

心常异俗:指内心与世俗不同。

色病:指对美色的执着与迷恋。

染色:指对美色的迷恋与执着。

想若不生:指如果不去想,就不会有对美色的迷恋。

色心内妄:指对美色的迷恋是内心的妄想。

妄心空想:指内心的妄想是虚幻的。

色主:指对美色的迷恋是内心的主宰。

妖妍美色:指妖艳的美色。

狐魅:指狐狸精,象征诱惑与迷惑。

邪淫:指不正当的性行为。

爱著:指对美色的迷恋与执着。

地狱:指佛教中的恶道,象征极度的痛苦。

福路长乖:指与福报的道路背离。

鱼见深入:指鱼看到美色会深入水中。

鸟见高飞:指鸟看到美色会高飞。

仙人以为秽浊:指仙人认为美色是污秽的。

贤士喻之刀斧:指贤士将美色比作刀斧,象征其危害。

七日不食:指七天不吃饭。

百年无色:指一生中没有美色的干扰。

芃免夭伤:指避免早逝与伤害。

雠贼:指敌人,象征对生命的危害。

击恋:指对美色的迷恋与执着。

销毁:指自我毁灭。

嫌恶:指对恶行的厌恶。

引项:指伸长脖子。

承取他刃:指接受他人的刀刃。

自害命:指自我伤害。

不遣伐当:指不应当受到惩罚。

同障道故:指同样阻碍修行的道路。

苦贫:指因贫穷而感到痛苦。

天地平等:指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

覆载无私:指天地包容万物,没有私心。

业:在佛教中,业指个人行为的结果,包括善业和恶业,决定了个人的命运和轮回。

天命:指由天定的命运,是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命运的一种观念,认为人的命运由天决定。

经云:指佛教经典中的话语,这里引用的是佛教经典中的观点。

泰定:指心灵的极度平静和安定,是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

得道:指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与道合一,是道家修行的高境界。

神人:指形神合一,达到超凡脱俗境界的人。

尸解:在道教中指通过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身体可以脱离生死轮回。

凋:指生命的衰老和消亡,但在道家思想中,凋也象征着回归自然、与道合一的过程。

形体:指人的身体,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可以使形体与道合一,达到永固的境界。

神丹:道家修炼中的一种丹药,象征通过修炼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升华。

智识:指人的智慧和知识,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超越智识的局限,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德: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道家借用此概念表达感官与道的合一。

玄教:指道教的深奥教义,强调修炼与悟道的结合。

上清:道教中的一种修炼境界,象征极高的精神境界。

孔释:指儒家和佛教,道家认为其教义与道家的修炼境界有所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评注

《坐忘论并序》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著,主要论述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坐忘。坐忘是道家修炼的一种高级境界,通过静坐冥想,忘却自我,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本文从信敬、断缘、收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坐忘的修炼方法和步骤。

首先,信敬是修道的基础。修道者必须对道深信不疑,虔诚敬仰,才能坚定修道的决心。文中引用《庄子》的话,强调修道者要摒弃外在的聪明才智,回归内心的宁静,与道合一。这种信仰和尊敬的态度,是修道者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次,断缘是修道的重要步骤。修道者必须断绝与世俗事务的联系,减少外界的干扰,使心灵得以安宁。文中引用《庄子》的话,强调修道者要摒弃名利、权势等外在的诱惑,回归内心的平静。只有断绝了这些世俗的缘,修道者才能真正进入坐忘的境界。

最后,收心是修道的关键。修道者必须收敛心神,使心灵回归平静,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文中引用《庄子》的话,强调修道者要摒弃外在的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只有收心,修道者才能真正进入坐忘的境界,与道合一。

总的来说,《坐忘论并序》通过信敬、断缘、收心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坐忘的修炼方法和步骤。修道者必须对道深信不疑,断绝与世俗事务的联系,收敛心神,才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对道家修炼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人追求心灵宁静、摆脱世俗困扰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通过对修行与生活的深刻探讨,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简事与真观。简事是指通过简化生活中的事务,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真观则是指通过观察与思考,达到对真理的领悟。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道家修行的基本路径。

文章首先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控制与约束,通过长时间的修行,逐渐达到内心的安定与自在。这种修行不仅限于静坐,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甚至是在应对事务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修行方式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即通过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接着,文章通过对牛马与鹰鹯的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必要性。牛马作为家畜,如果放纵不收,就会变得难以驾驭;而鹰鹯作为野鸟,如果被人束缚,反而会变得驯熟。这一比喻揭示了修行的本质——通过约束与修行,达到内心的驯熟与自在。

文章还通过对‘拱璧’与‘驷马’的对比,强调了修行的价值。拱璧与驷马象征着财富与权势,但在道家思想中,这些外在的追求远不如通过修行达到的内心宁静与自在。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达到与道的合一。

在‘简事’部分,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简化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对巢林一枝与饮河满腹的比喻,揭示了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与外在追求的区别。修道之人应当通过简化生活中的事务,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从而达到与道的合一。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少私寡欲’,即通过减少对物质的追求,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真观’部分,文章通过对观者与智士的论述,揭示了通过观察与思考达到对真理的领悟的重要性。修道之人应当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祸福与吉凶,预见未来的机会与危险,从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见微知著’,即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对真理的领悟。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修行与生活的深刻探讨,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简事与真观。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道家修行的基本路径。通过简化生活中的事务,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修道之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从而与道合一。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修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段文本深刻探讨了个人命运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首先,文本通过‘业由我造,命由天赋’的观点,强调了个人行为对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承认了天命的存在。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复杂关系。

接着,文本引用了庄子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通过智慧和正心可以超越贫病等世俗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相呼应,强调了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在‘泰定’部分,文本详细描述了达到心灵极度平静的状态,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这种状态是修行者追求的高境界。通过这种状态,修行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即‘得道’。这种境界的描述,不仅展示了道家修行的目标,也反映了道家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最后,文本通过引用《灵宝经》和《西升经》的观点,强调了形神合一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达到真身和长久存在的关键。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道家对于身体和精神的统一看法,也展示了道家修行中对于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境界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深刻阐述了道家关于命运、修行和超越的哲学思想,也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引用,展示了道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古文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即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文中提到‘凋,人怀道,形体得之永固’,表明道家认为生命的衰老并非终点,而是回归自然、与道合一的过程。通过修炼,人的形体可以与道合一,达到永固的境界。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中提到‘资薰日久,变质同神’,表明道家认为通过长期的修炼,人的精神和物质可以发生质的飞跃,达到与神同化的境界。这种修炼过程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精神的升华。道家通过‘神丹’、‘智识’等象征性概念,表达了修炼的深层次意义,即超越物质和智识的局限,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西升经》中的‘与天同心而无知,与道同身而无体’,进一步阐明了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道家认为,真正的修炼不仅是身体的修炼,更是心灵的净化。通过修炼,人的心灵可以与道合一,达到无知无欲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智识和感官,达到了与宇宙本源的合一。

文中还提到‘六根洞达’,表明道家认为通过修炼,人的感官可以与道合一,达到无所不闻、无所不见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感官的超越,更是心灵的升华。道家通过‘六根’的概念,表达了修炼的全方位意义,即通过感官与道的合一,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最后,文中提到‘玄教’和‘上清’,表明道家修炼的深奥和广博。道家认为,真正的修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净化。通过‘玄教’的修炼,人可以超越世俗的智识和感官,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身体的永固,更是心灵的升华。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即通过修炼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道家认为,真正的修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净化。通过修炼,人可以超越物质和智识的局限,达到与宇宙本源的合一。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后世的修炼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