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原文

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知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

故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若但以虚极为妙,不应以吐纳元气,流阴阳,生天地,运日月也。

故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是以覆载长存,真圣不灭。

故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宇宙之广,万物之殷,为吾存也。

若烟散灰灭,何异于天倾地沦?彼徒昭昭,非我所有。

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荼毒,拂衣绝尘,独与道邻?道岂远乎?将斯至矣!

夫至虚韫妙,待感而灵。犹金石含响,待击而鸣。

故豁方寸以契虚,虚则静。凭至静以积感,感则通。通则宇宙泰定,天光发明。

形性相资,未始有极。且人之禀形,模范天地。

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则有,废之则无。有则生,无则死。

故去其死,取其生。

若乃讽《太帝之金书》,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于绛宫,列三元于紫房,吸二曜之华景,登七元之灵纲。

道备功全,则不必琅玕大还而高举矣。

此皆自凡而为仙,自仙而为真。真与道合,谓之神人。

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机之表,入太漠之乡。无心而朗鉴,无翼而翱翔。

嬉明霞之馆,宴羽景之堂。欢齐浩劫而无疆,寿同太虚而不可量。

此道布在金简,安可轻宣其密奥哉?好学之士,宜启玉检,以探其秘焉。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爱;仙家所尚,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考,祚流子孙。

其三者孰为大?于戏!古初不得而详,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

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见闻。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

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道性论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欲海空修习因者,即是道性。道性无生无灭。无生灭故,即是海空。

海空之空,无因无果。无因果故,以破烦恼。以是因缘,名为修习。

善才又言:如是所说,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众生道性,为悉共有各各有之。

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时,一切众生亦应俱入。

譬如怨雠,或千或百。若一人可和千百,则千百亦和一人相怨。

道性亦尔,一人时和。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宝,名曰上胜,人若取之,则成富有。众生道性,亦复如是。

善才又言:如所说上胜宝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则应有尽。

山空宝尽,云何而言,一切众生修持净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

若是多者,云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众生道性亦如是耶?

天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故。道性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宝珠,唯有一门,虽有人多,经游出入,曾无逼怎亦无人能破坏宝珠而赍持去。

道性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桥梁,随诸行人,或重或轻,以是桥梁,无有增减。众生道性,亦复如是。

又譬如盐味,置于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物不名盐,盐不名物,乃至水中,亦复如是。

名字虽变,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悉咸味。若有饮水,盐味甚逼,实不见盐于水中。

众生道性,亦复如是。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道性常一不异。

◎三相论

《海空智藏经》云:三相者,所谓有相,非有相,非无相。若照此相,则得入于智慧之源。

夫观三相,舛越不同。自有众生,从有相观,入至无相;自有众生,从无相观,入至有相;

自有众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观见有无之相。

善男子,若有众生,作人学人,常运其心,从有观无,而树意,言:我见万物,今虽现有,必归于无。

当知一切,尽是虚无,非有实事。无湛然慧,无观空慧,无应用慧。

当知此人,是为断见,虽似智慧,而乖其宗。

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无观有而树意,言:即此世中,皆从无生,向本无此,而今有之,有何缘生,必因于无。

是知无中,皆悉有有。以有有故,一切无无。当知此人,是为狭见。虽以智慧,而失其宗。

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非有非无中观于有无而树意,言:即世众生,悉皆非有,亦复非无。

所以尔者,若言有者,则终归无;若言无者,今见则有;若必尔者,则为不定。

不定业故,不得出生。人天果报,当知六道,形有则有,形灭则无。

若作此观,是谓成见,非谓智慧。如此三见,失智慧本。

善男子,若复有人,观于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观一切无,即是寂寞,不能生物。豁然不动,不能感应。

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兴云生雨,如此等从有出有,决定当知无无不出。

又复观于即有形质。即此形质,是有象有;离此形质,无处名有。

又复观于非有非无。

善男子,譬如风声,声响遍彻。如此等例,风质非无,质不可得。若言实有,又非碍著。响亦如是。

应知此例,非有非无。若有学人作此观者,亦皆失于智慧之本。

善男子,复有人观于三相,作四种意,妙无妙有,粗无粗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见非有非无。

何谓妙无?即是道性。以何因缘,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以渊寂故,以应感故。

若以住于渊寂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无相;若以住于感应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有相。

善男子,若言道性,命为无有中有应感;若言道性,令为有者而实寂泊。

以是当知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

是谓妙无。何等因缘?观于妙有,即是应感。法身之端,岩茂发起,超绝三有。虽有其质,不同凡有。以是因缘,谓为妙有。

善男子,以何因缘,观于粗无?粗无即无,无感无应,空处寂漠,豁然而已,谓为粗无。

善男子,以何因缘,观于粗有?若粗有者,即是质碍。以碍著故,谓为粗有。

善男子,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别体相,当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无。以何因缘,而得知之?即寻道性义理得之。若有学人,习观三相,了此四意,则为入于智慧宝城,游智慧室,坐智慧床,餐智慧食,是得智慧机相之本。

◎真相论

曜明真人稽首问天尊曰:不审世间真相,为一相耶?

天尊告言:曜明真士,今当问子,子之所见,为法见耶?

曜明答曰:世间真相,有法见耶?有相见耶?

天尊答曰:告言真相,世间本无差别,众生所见,未能通达。但观其相,未能见法,是故分别。世间真相,其相不同。今以慧眼,观世间相,即相是真。能了真相,名为见法。以是之故,不坏世间,而得真相。

曜明又曰:不坏世间而得真相,未审世间,何以为相?而言不坏,即是真相。

天尊曰:世间相者,即是无明,贪著爱见,瞋恚愚痴等诸烦恼,是世间相。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本无贪爱,无明永静,无法可断。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无相无断,无得无明,无法,无断,无得,名断烦恼。无断,名得真相。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

如向所说,是有二种:一者相见,二者法见。法见之人,言得真相;相见之人,言得烦恼。以是当知,法见之人,常得妙本,故得真相。相见之人,常观粗迹,故得烦恼。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未曾有法,从迹观本,名得法见。

◎阴阳五行论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万化成焉。

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而和之,而成夫妇。

火性炎蒸,木性劲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

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彼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经云:“五行相克,万物悉可全。”

云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淳阳不生,淳阴不成。阴阳更用,昼夜相资。昼日行阳,夜月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明生焉。

阳和气者,发于春,王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九地之下反有阳,九天之上反有阴。故十一月卦辞云:《复》见其天地之心乎?阳在下也。阳伏地内,潜静之时,故见天心。

其在人也,肾藏于阳,脑潜于阴。及其老也,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阳上升,阴下降。故脑热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故阴阳不交,万物不成。

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以之焦枯。纯阴滞畜,则霖雨淫渼,水淹以之漂荡。故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液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

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草木,烦气为虫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译文

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知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

所以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若但以虚极为妙,不应以吐纳元气,流阴阳,生天地,运日月也。

故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是以覆载长存,真圣不灭。

故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宇宙之广,万物之殷,为吾存也。

若烟散灰灭,何异于天倾地沦?彼徒昭昭,非我所有。

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荼毒,拂衣绝尘,独与道邻?道岂远乎?将斯至矣!

夫至虚韫妙,待感而灵。犹金石含响,待击而鸣。

故豁方寸以契虚,虚则静。凭至静以积感,感则通。通则宇宙泰定,天光发明。

形性相资,未始有极。且人之禀形,模范天地。

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则有,废之则无。有则生,无则死。

故去其死,取其生。

若乃讽《太帝之金书》,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于绛宫,列三元于紫房,吸二曜之华景,登七元之灵纲。

道备功全,则不必琅玕大还而高举矣。

此皆自凡而为仙,自仙而为真。真与道合,谓之神人。

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机之表,入太漠之乡。无心而朗鉴,无翼而翱翔。

嬉明霞之馆,宴羽景之堂。欢齐浩劫而无疆,寿同太虚而不可量。

此道布在金简,安可轻宣其密奥哉?好学之士,宜启玉检,以探其秘焉。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爱;仙家所尚,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考,祚流子孙。

其三者孰为大?于戏!古初不得而详,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

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见闻。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

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道性论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欲海空修习因者,即是道性。道性无生无灭。无生灭故,即是海空。

海空之空,无因无果。无因果故,以破烦恼。以是因缘,名为修习。

善才又言:如是所说,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众生道性,为悉共有各各有之。

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时,一切众生亦应俱入。

譬如怨雠,或千或百。若一人可和千百,则千百亦和一人相怨。

道性亦尔,一人时和。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宝,名曰上胜,人若取之,则成富有。众生道性,亦复如是。

善才又言:如所说上胜宝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则应有尽。

山空宝尽,云何而言,一切众生修持净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

若是多者,云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众生道性亦如是耶?

天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故。道性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宝珠,唯有一门,虽有人多,经游出入,曾无逼怎亦无人能破坏宝珠而赍持去。

道性众生,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桥梁,随诸行人,或重或轻,以是桥梁,无有增减。众生道性,亦复如是。

又譬如盐味,置于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物不名盐,盐不名物,乃至水中,亦复如是。

名字虽变,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悉咸味。若有饮水,盐味甚逼,实不见盐于水中。

众生道性,亦复如是。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道性常一不异。

◎三相论

《海空智藏经》云:三相者,所谓有相,非有相,非无相。若照此相,则得入于智慧之源。

夫观三相,舛越不同。自有众生,从有相观,入至无相;自有众生,从无相观,入至有相;

自有众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观见有无之相。

善男子,若有众生,作人学人,常运其心,从有观无,而树意,言:我见万物,今虽现有,必归于无。

当知一切,尽是虚无,非有实事。无湛然慧,无观空慧,无应用慧。

当知此人,是为断见,虽似智慧,而乖其宗。

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无观有而树意,言:即此世中,皆从无生,向本无此,而今有之,有何缘生,必因于无。

是知无中,皆悉有有。以有有故,一切无无。当知此人,是为狭见。虽以智慧,而失其宗。

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非有非无中观于有无而树意,言:即世众生,悉皆非有,亦复非无。

所以尔者,若言有者,则终归无;若言无者,今见则有;若必尔者,则为不定。

不定业故,不得出生。人天果报,当知六道,形有则有,形灭则无。

若作此观,是谓成见,非谓智慧。如此三见,失智慧本。

善男子,若复有人,观于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观一切无,即是寂寞,不能生物。豁然不动,不能感应。

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兴云生雨,如此等从有出有,决定当知无无不出。

又复观于即有形质。即此形质,是有象有;离此形质,无处名有。

又复观于非有非无。

善男子,譬如风声,声响遍彻。如此等例,风质非无,质不可得。若言实有,又非碍著。响亦如是。

应知此例,非有非无。若有学人作此观者,亦皆失于智慧之本。

善男子,复有人观于三相,作四种意,妙无妙有,粗无粗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见非有非无。

何谓妙无?即是道性。以何因缘,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以渊寂故,以应感故。

若以住于渊寂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无相;若以住于感应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有相。

善男子,若言道性,命为无有中有应感;若言道性,令为有者而实寂泊。

以是当知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

这就是所谓的妙无。是什么原因呢?观察妙有,就是感应。法身的开端,像山岩一样茂盛地发起,超越了三种存在。虽然有其本质,但与普通的存在不同。因此,称之为妙有。

善男子,是什么原因,观察粗无?粗无就是无,没有感应,空寂漠然,豁然开朗,称之为粗无。

善男子,是什么原因,观察粗有?如果粗有,就是物质的障碍。因为有障碍,所以称之为粗有。

善男子,如果能够善解这四种意思,分别体相,就知道这个人已经明白了非有非无。是什么原因,而得知呢?就是通过寻找道性的义理而得知。如果有学人,学习观察三相,明白这四种意思,就进入了智慧宝城,游历智慧室,坐在智慧床上,享用智慧食,这就是得到智慧机相的根本。

◎真相论

曜明真人向天尊行礼问道:不知道世间的真相,是一种相吗?

天尊回答说:曜明真士,现在问你,你所见的,是法见吗?

曜明回答说:世间的真相,有法见吗?有相见吗?

天尊回答说:告诉你真相,世间本来没有差别,众生所见,未能通达。只是观察其相,未能见法,因此有所分别。世间的真相,其相不同。现在用慧眼观察世间相,即相就是真。能够明白真相,就称为见法。因此,不破坏世间,而得到真相。

曜明又说:不破坏世间而得到真相,不知道世间,以什么为相?而说不坏,就是真相。

天尊说:世间相,就是无明,贪著爱见,瞋恚愚痴等诸烦恼,就是世间相。如果人能够知道,烦恼性空,本来没有贪爱,无明永远静寂,无法可断。因此应当知道,不断烦恼,而得到真相。无相无断,无得无明,无法,无断,无得,称为断烦恼。无断,称为得真相。因此应当知道,不断烦恼,而得到真相。

如前面所说,有两种:一种是相见,一种是法见。法见的人,说得到真相;相见的人,说得到烦恼。因此应当知道,法见的人,常得妙本,所以得到真相。相见的人,常观粗迹,所以得到烦恼。如果人能够知道烦恼性空,未曾有法,从迹观本,称为得法见。

◎阴阳五行论

阴潜藏在阳内,阳伏在阴中。阴得到阳的蒸腾,所以能上升,阳得到阴的制约,所以能下降。阳蒸腾阴以息气,阴凝聚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万物形成。

阴阳从少到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为木,老阳成为火。少阴成为金,老阴成为水。参合调和,成为夫妇。

火性炎蒸,木性劲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因此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所以万物得以形成。

五胜者,都以生我为利,克彼为用。利用相乘,所以有成败。经上说:“五行相克,万物悉可全。”

云动静者,是终始之道,聚散者,是化生之门。阳是动吗?阴是静吗?动以生之,静以息之。纯阳不生,纯阴不成。阴阳交替使用,昼夜相互补充。昼日行阳,夜月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光明产生。

阳和气者,发于春,王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九地之下反有阳,九天之上反有阴。因此十一月卦辞说:《复》见其天地之心乎?阳在下也。阳伏地内,潜静之时,所以见天心。

在人体中,肾藏于阳,脑潜于阴。到了老年,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阳上升,阴下降。因此脑热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因此阴阳不交,万物不成。

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因此焦枯。纯阴滞畜,则霖雨淫渼,水淹因此漂荡。因此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液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

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草木,烦气为虫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注解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政治哲学和治国原则,其中提到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

期颐:指百岁高龄,古人认为百岁是长寿的象征。

景福:大福,极大的幸福。

名教: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如三纲五常等。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涓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常被用来指代道家修炼的典范。

嵇公:指嵇康,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

耿恭:东汉时期的将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传说他曾以刀击地,泉水涌出。

李广: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善射闻名,传说他的箭能射入石头。

太上:道教中的最高神祇,常被尊为道教的始祖。

紫微:道教中的天宫之一,被认为是太上老君的居所。

阴骘:指暗中保佑、庇护。

造化:指自然界的创造和变化,常用来形容宇宙的运行规律。

轩冕: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权力和地位。

大丹: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丹药,被认为可以使人羽化登仙。

八石:道教炼丹术中的八种矿物,常用于炼制丹药。

三关:道教修炼中的三个关键部位,通常指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真诰: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许多神仙的传说和修炼方法。

比干:商朝末年的忠臣,因直谏而被纣王剖心,传说他死后成仙。

惠风:传说中的仙人,据说他曾溺水而死,后又复活。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传说他们死后成仙。

曾参孝己: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孝己是传说中的孝子,两人都被认为是成仙的典范。

资器质:指物质和形式,即有形的事物。

有自无而生:指万物从虚无中产生。

无因有而明:指虚无通过有形的存在而显现。

空寂玄寥:形容道的虚无和深远。

大道无象之象:指道的无形之形。

两仪三辰:指阴阳和日月星辰。

虚极:指道的极致虚无。

吐纳元气:指呼吸天地间的元气。

流阴阳:指阴阳的流动和变化。

生天地:指天地万物的生成。

运日月:指日月的运行。

覆载长存:指天地长久存在。

真圣不灭:指真正的圣人不灭。

天地之大德:指天地生成万物的伟大德行。

宇宙之广:指宇宙的广阔。

万物之殷:指万物的繁多。

天倾地沦:指天地的毁灭。

昭昭:指明亮、明显。

荼毒:指毒害、灾难。

拂衣绝尘:指摆脱尘世的束缚。

至虚韫妙:指极致的虚无中蕴含着玄妙。

金石含响:指金石中蕴含的声音。

豁方寸以契虚:指开阔心胸以契合虚无。

至静以积感:指通过极致的静来积累感应。

宇宙泰定:指宇宙的安定。

天光发明:指天光的显现。

形性相资:指形体和性质相互依存。

模范天地:指人的形体模仿天地。

五脏六腑: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百关四肢:指人体的关节和四肢。

神明所居:指神灵居住的地方。

太帝之金书:指道教经典。

洞真之玉章:指道教经典。

帝一:指道教中的至高神。

绛宫:指道教中的宫殿。

三元:指道教中的三元气。

紫房:指道教中的宫殿。

二曜:指日月。

七元:指道教中的七元气。

琅玕大还:指道教中的丹药。

神人:指与道合一的人。

太漠之乡:指虚无的境界。

明霞之馆: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羽景之堂: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浩劫:指极长的时间。

太虚:指宇宙的虚无。

金简:指道教经典。

玉检:指道教经典。

儒墨:指儒家和墨家。

忠孝慈爱:指儒家提倡的道德。

仙家:指道教。

庆及王侯:指福泽及于王侯。

福荐祖考:指福泽及于祖先。

祚流子孙:指福泽及于子孙。

羲轩:指伏羲和轩辕。

广成:指广成子,道教神仙。

赤松:指赤松子,道教神仙。

令威:指令威子,道教神仙。

安期:指安期生,道教神仙。

竹帛:指书籍。

皎皎:指明亮、明显。

炳炳:指明亮、明显。

道性:指道的本性。

海空:指道的虚无。

无生无灭:指没有生灭。

无因无果:指没有因果。

烦恼:指佛教中的烦恼。

修习:指修行。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存在。

海空藏:指道的虚无。

怨雠:指仇敌。

究竟平等:指最终平等。

虚空:指虚无的空间。

上胜:指至高无上的宝物。

净戒:指清净的戒律。

一乘:指佛教中的一乘教法。

海空智藏:指道的智慧。

宝珠:指珍贵的珠宝。

桥梁:指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盐味:指盐的味道。

五道:指佛教中的五道轮回。

三相:指有相、非有相、非无相。

智慧之源:指智慧的根源。

断见:指佛教中的断见。

狭见:指狭隘的见解。

成见:指固定的见解。

智慧之本:指智慧的根本。

妙无:佛教术语,指超越有无的绝对境界,即空性。

妙有:佛教术语,指现象界的真实存在,即缘起性空。

粗无:佛教术语,指现象界的虚无,即无感无应的空寂状态。

粗有:佛教术语,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即质碍的存在。

渊寂:指深沉的寂静。

应感:指感应。

寂泊:指寂静淡泊。

法身:佛教术语,指佛的真身,即佛的法性身。

三有: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智慧宝城:佛教术语,比喻智慧的境界。

真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质。

法见:佛教术语,指通过佛法修行而获得的真实见解。

相见:佛教术语,指通过现象观察而获得的见解。

阴阳:中国哲学概念,指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五行:中国哲学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

少阳:五行学说中,指木的属性。

老阳:五行学说中,指火的属性。

少阴:五行学说中,指金的属性。

老阴:五行学说中,指水的属性。

九地:中国古代地理概念,指地下九层。

九天:中国古代地理概念,指天上九层。

复:《易经》卦名,象征阳气的复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评注

《神仙可学论》是一篇探讨道教修炼与成仙可能性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古代文献和传说的引用,阐述了神仙可学的观点。文章首先从《洪范》中的五福谈起,指出长寿是五福之首,而神仙的永生更是超越了世俗的长寿,成为最高的福报。然而,作者感叹当代人对神仙之道的忽视,认为大多数人因智识有限或为名教所束缚,无法真正理解并追求神仙之道。

文章通过引用涓子和嵇康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神仙可学的可能性。涓子认为,生死与仙道并存,理无不存,因此神仙之道是可以学习的。嵇康则提出,神仙并非完全依赖天赋,而是可以通过修炼达到。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成仙的途径:一是天生禀受异气而成仙,二是通过修炼功业而成仙,三是因修炼不彻底而未能成仙。这三种途径各有其道理,不能一概而论。

文章还通过耿恭和李广的传说,强调了精诚感应的力量。作者认为,只要心诚志坚,便能与天地感应,甚至达到不死之境。这种观点反映了道教对精神力量的重视,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列举了七种远离仙道的行为和七种接近仙道的行为。远离仙道的行为包括沉迷于世俗的功名利禄、忽视修炼、误解生死等;而接近仙道的行为则包括清心寡欲、追求道德、修炼身心等。通过这些对比,作者强调了修炼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修炼方法,才能达到神仙的境界。

最后,作者总结道,道是无为无形的,但它与人的情性相通。只要人能够思道,道也会回应人。这种观点体现了道教对人与道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认为通过修炼,人可以与道合一,最终达到神仙的境界。

总的来说,《神仙可学论》不仅是一篇探讨神仙之道的哲学文章,更是一篇指导人们如何通过修炼达到精神升华的指南。它通过对古代文献和传说的引用,结合道教的核心思想,提出了神仙可学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修炼的方法和途径。这篇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对后世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道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有’与‘无’的关系。道家认为,万物从虚无中产生,虚无通过有形的存在而显现。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宇宙生成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提到‘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这表明道家认为道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道的无形之形通过阴阳和日月星辰等有形之物显现出来。这种思想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文本还提到‘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这表明道家认为‘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有’通过‘无’发挥作用,‘无’通过‘有’得以显现。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认识。

文本中还提到‘覆载长存,真圣不灭’,这表明道家认为天地长久存在,真正的圣人不灭。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

文本中还提到‘死者,天人之荼毒’,这表明道家认为死亡是天地对人的毒害。道家追求的是摆脱尘世的束缚,与道合一,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文本中还提到‘至虚韫妙,待感而灵’,这表明道家认为极致的虚无中蕴含着玄妙,通过感应可以显现出来。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虚无和感应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形性相资,未始有极’,这表明道家认为形体和性质相互依存,没有极限。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认识。

文本中还提到‘道备功全,则不必琅玕大还而高举矣’,这表明道家认为只要修行完备,就不需要依赖外物来达到高境界。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内在修行的重视。

文本中还提到‘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这表明道家认为与道合一的人可以自由地存在和消失,可以隐藏和显现。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

文本中还提到‘道性无生无灭’,这表明道家认为道的本性是没有生灭的。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

文本中还提到‘众生道性,为悉共有各各有之’,这表明道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道的本性,但各自的表现不同。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众生平等和个体差异的认识。

文本中还提到‘三相者,所谓有相,非有相,非无相’,这表明道家认为有三种相:有相、非有相、非无相。通过观察这三种相,可以进入智慧的根源。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若照此相,则得入于智慧之源’,这表明道家认为通过观察三相,可以进入智慧的根源。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智慧的追求和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若有学人作此观者,亦皆失于智慧之本’,这表明道家认为如果学者只观察三相而不深入理解,就会失去智慧的根本。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深入理解和修行的重视。

文本中还提到‘妙无妙有,粗无粗有’,这表明道家认为有四种意:妙无、妙有、粗无、粗有。通过理解这四种意,可以自然地看到非有非无。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以渊寂故,以应感故’,这表明道家认为道的本性是玄妙的虚无,因为它深沉寂静,能够感应。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虚无和感应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还提到‘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非世间无’,这表明道家认为道的存在和虚无不同于世间的存在和虚无。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对超越世间存在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涉及佛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佛教部分,文本通过‘妙无’、‘妙有’、‘法身’等概念,探讨了现象与本质、有与无的关系,体现了佛教对空性和缘起的深刻洞察。‘妙无’超越有无,指向绝对的真理;‘妙有’则是在现象界中体现的真实存在,即缘起性空。‘法身’是佛的真身,代表了佛法的终极真理。‘三有’则是指三界的存在状态,揭示了众生在轮回中的处境。

在阴阳五行部分,文本详细阐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五行则是构成宇宙的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决定了万物的兴衰成败。文本通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等概念,具体说明了五行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文本还通过‘九地’、‘九天’等概念,描绘了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九地’和‘九天’分别代表了地下和天上的九层,象征了宇宙的层次和秩序。‘复’卦则象征了阳气的复苏,揭示了宇宙中阴阳交替、循环往复的规律。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佛教哲学和阴阳五行理论的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些理论不仅具有哲学上的深刻意义,也在实践中指导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修行。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智慧的境界,获得对真相的洞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仙籍语论要记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