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译文

君子的道,既广大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注解

君子之道:指君子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费而隐:费,指广泛、普遍;隐,指深奥、不易察觉。意指君子之道既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又深奥难测。

夫妇之愚:指普通夫妇的平凡智慧,强调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理解和实践君子之道。

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指具有极高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天地之大:指宇宙的广阔无垠,强调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有限。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比喻事物的自然状态和自由发展,强调君子之道应顺应自然规律。

造端乎夫妇:指君子之道的起点在于普通夫妇的日常生活,强调道德修养应从基础做起。

察乎天地:指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规律,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君子之道的普遍性和深奥性。文章开篇即指出君子之道既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又深奥难测,强调了道德修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文中提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表明即使是普通人也能理解和实践君子之道,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念,即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力。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普通夫妇与圣人的智慧和行为,进一步强调了君子之道的普遍性和深奥性。即使是圣人,在某些方面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这体现了儒家对人性复杂性和道德修养无止境的认识。

文中引用《诗经》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通过自然现象来比喻君子之道的自然性和自由性,强调道德修养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最后,文章指出君子之道的起点在于普通夫妇的日常生活,而其最高境界则是能够洞察天地万物的规律。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道德修养应从个人做起,逐步扩展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天下。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君子之道的普遍性、深奥性和自然性,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无止境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二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