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

作者: 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内容简要:《中庸》阐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的处世哲学。书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探讨了人性、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他们达到了孝的最高境界。

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传承先人的事业。

在春秋时节,修缮祖庙,陈列祖先的器物,摆设祖先的衣裳,供奉应时的食物。

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列昭穆的次序。排列爵位,是用来区分贵贱的。排列事务,是用来辨别贤能的。旅酬时,下位的人敬酒给上位的人,是为了照顾地位低的人。燕毛的礼仪,是用来排列年龄的次序。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履行自己的礼仪,演奏音乐,尊敬所应尊敬的人,爱护所应爱护的人,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亡者如同侍奉存者,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

郊社的礼仪,是用来侍奉上帝的。宗庙的礼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仪和禘尝的意义,治理国家就像看手掌一样容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注解

武王: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孝道著称,继承并完成了父亲周文王的遗志。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以孝道和礼制闻名。

达孝:指达到极致的孝道,即不仅孝顺父母,还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遗志和事业。

春秋:指春秋时期,也指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

祖庙: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家族或国家祭祀祖先的场所。

宗器:祭祀时使用的礼器,象征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裳衣:祭祀时穿着的礼服,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时食:祭祀时供奉的食物,表示对祖先的供养。

昭穆:指宗庙中祖先的排列顺序,昭为左,穆为右,用以区分长幼尊卑。

序爵:按照爵位的高低排列,用以区分贵贱。

序事:按照事务的重要性排列,用以区分贤能。

旅酬:祭祀时的一种礼仪,表示对祖先的敬意。

燕毛:祭祀时的一种礼仪,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郊社:指郊外的社稷坛,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场所。

禘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祭祀祖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周武王和周公孝道的赞美。孔子认为,武王和周公的孝道达到了极致,他们不仅孝顺父母,还能继承和发扬先人的遗志和事业。这种孝道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祭祀活动中。

孔子详细描述了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修祖庙、陈宗器、设裳衣、荐时食等,这些都是孝道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祭祀活动,人们可以序昭穆、序爵、序事,从而辨贵贱、辨贤能。这种礼仪制度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还强调了郊社之礼和宗庙之礼的重要性。郊社之礼用以事上帝,宗庙之礼用以祀祖先。通过明乎郊社之礼和禘尝之义,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认为礼制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赞美了武王和周公的孝道,还详细阐述了孝道的具体表现和礼制的重要性。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孔子对孝道和礼制的重视,以及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中庸-第十九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