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原文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

袁悦有口才,能短长说,亦有精理。

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

后丁艰,服除还都,唯赍战国策而已。

语人曰:‘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易,此皆是病痛事,当何所益邪?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

既下,说司马孝文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

俄而见诛。

孝武甚亲敬王国宝、王雅。

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

尝夜与国宝、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

垂至,已闻卒传声,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因曰:‘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

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

王绪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

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

殷从之。

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

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

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译文

王平子的外表看起来很散漫,但内心实际上很有骨气。

袁悦有很好的口才,能够灵活地说话,也有深刻的道理。他最初担任谢玄的参军,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后来因为家中有丧事,服丧期满后回到都城,只带着《战国策》这本书。

他对别人说:‘年轻时读《论语》、《老子》,还看了《庄子》、《易经》,这些都是让人烦恼的事情,有什么好处呢?天下真正重要的东西,就是《战国策》。’

后来,他向司马孝文王进言,受到了极大的亲近和优待,几乎影响了朝廷的大政方针。但不久之后,他就被杀死了。

孝武帝非常亲近和尊敬王国宝和王雅。王雅向皇帝推荐了王珣,皇帝想要见见王珣。曾经在一个晚上,皇帝与王国宝、王雅相对饮酒,皇帝有些醉意,让人去叫王珣。王珣快到的时候,已经听到了王珣去世的消息。王国宝知道自己才能不及王珣,担心会被皇帝宠爱,于是说:‘王珣是当今的名流,陛下不应该在酒醉时见他,可以另外下诏。’皇帝同意了他的话,心里认为他是忠诚的,就没有再见王珣。

王绪多次在王国宝面前诋毁殷荆州,殷荆州非常烦恼,向王东亭寻求帮助。王东亭说:‘你只需多次去拜访王绪,每次去都让他避开其他人,趁机谈论其他事情,这样,王绪和王国宝之间的友谊就会疏远了。’殷荆州照做了。王国宝见到王绪后问他:‘最近和王仲堪单独谈话时说了些什么?’王绪说:‘我们只是经常来往,没有谈论其他事情。’王国宝觉得王绪对他有所隐瞒,果然他们的关系日渐疏远,诋毁的话也就停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注解

散朗:形容人的气质豁达开朗,不拘小节。

劲侠:指人性格刚强,有侠义精神。

口才:指人的言语表达能力强,能够言辞流畅。

短长说:指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言辞,既能说长也能说短。

精理:指深刻的道理或见解。

谢玄参军:谢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参军是其官职,这里指王悦最初在谢玄手下担任参军。

丁艰:指遭遇父亲去世,按照古代礼制,子女需守丧。

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战国策:古代的一部兵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策略。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老子:道家经典,由老子所著,主要阐述道家思想。

庄、易: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包含哲学思想;易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病痛事:指令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事情。

天下要物:指对天下重要的事物。

司马孝文王:指司马道子,东晋时期的皇帝。

机轴:比喻国家政治的核心或关键。

诛:指被处死。

亲敬:亲近尊敬。

王国宝、王雅:王国宝和王雅是东晋时期的官员,与皇帝关系密切。

王珣:王珣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酒色:形容饮酒和女色,这里指皇帝因饮酒而显得情绪激动。

垂至:指即将到来。

卒传声:指有使者传达王珣已经去世的消息。

才出珣下:才能不及王珣。

倾夺要宠:指争夺皇帝的宠爱。

数诣:多次拜访。

屏人:避开他人,单独交谈。

它事:其他的事情。

二王之好离:指王绪和王国宝之间的关系恶化。

谗言:诽谤他人的言语。

息:停止,平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评注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此句描绘了王平子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形甚散朗’表明其外貌豁达开朗,而‘内实劲侠’则揭示了其性格中的刚毅与侠义精神。在古代,这种内外兼修的品质被视为君子之范,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内外统一的道德观。

袁悦有口才,能短长说,亦有精理。这句话赞扬了袁悦的口才和辩证能力。‘有口才’和‘能短长说’形容其善于言辞,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应对。‘亦有精理’则表明他不仅口才好,而且有深刻的见解,这体现了道家所强调的辩证思维。

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后丁艰,服除还都,唯赍战国策而已。这里描述了袁悦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选择。他最初在谢玄麾下担任参军,得到了重用。‘丁艰’指的是遭遇家丧,‘服除’指丧期结束后,‘赍战国策’则表明他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选择了携带《战国策》这样的经典书籍,体现了儒家对于知识追求的重视。

语人曰:‘少年时读论语、老子,又看庄、易,此皆是病痛事,当何所益邪?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这句话反映了袁悦对于经典书籍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论语》、《老子》、《庄子》、《易经》等经典虽然重要,但对于实际应用并无太大帮助,而《战国策》则是一部实用性强的书籍,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

既下,说司马孝文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俄而见诛。这两句描述了袁悦的政治生涯。他因才智过人而受到司马孝文王的赏识,几乎影响了朝政的平衡,但最终遭到杀害。这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双刃剑特性。

孝武甚亲敬王国宝、王雅。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这句话描绘了孝武帝对王国宝和王雅的亲近,以及王雅推荐王珣给皇帝的情景。这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联姻和推荐制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尝夜与国宝、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因曰:‘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这段文字展现了王国宝的机智和忠诚。他意识到王珣的才华,担心皇帝会因此偏爱王珣,于是巧妙地劝阻皇帝,保护了王珣的安全,同时也维护了皇帝的尊严。

王绪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绪与殷荆州之间的矛盾,以及王东亭的调解策略。王东亭通过让殷荆州频繁与王绪单独会面,讨论其他话题,来减少他们之间的直接冲突,体现了古代的调解艺术。

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这段文字揭示了王绪与王国宝之间关系的恶化。王绪对王国宝有所隐瞒,导致两人关系疏远,最终消除了谗言,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和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谗险》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