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之一,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云人物及其轶事。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流逸事、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对生活、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看法。书中以人物轶事为主,展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话和智慧的表达,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名利、道德、哲学等方面的思考。全书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豪爽-原文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
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蓺事。
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
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
举坐叹其雄爽。
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
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
乃开后合,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
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
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
今太子西池是也。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
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
王闻之而止。
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
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
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
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
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
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
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既散,诸人追味余言。
于时寻阳周馥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
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
小字镇恶。
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
尝住宣武斋头。
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
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
石虔闻之,气甚奋。
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
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
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
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
于是竟坐不得谈。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桓玄西下,入石头。
外白:‘司马梁王奔叛。’
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豪爽-译文
王大将军年轻的时候,以前有田舍的名字,说话也带有楚地的口音。武帝召集当时的贤人一起谈论技艺。大家都对很多技艺有所了解,只有王都对此一无所知,表情显得很不好,自称会打鼓吹号。武帝让人拿鼓给他,他坐在那里挥动袖子站起来,挥动鼓槌用力敲击,节奏和谐敏捷,神气豪迈,旁若无人。全座的人都赞叹他的豪爽。
王处仲世人认为他高尚,曾经沉迷于女色,身体因此受损。左右的人劝他,王处仲说:‘我竟然没有察觉到。像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就能做到!’于是打开房门,赶走几十个婢妾,任由她们去哪里,当时的人都对此感到惊叹。
王大将军自己评价自己:‘性格高朗、豁达、直率,学问贯通左氏。’
王处仲每次酒后都会吟诵‘老马在槽边,志在千里。烈士到了晚年,壮心不已’,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敲缺了。
晋明帝想要建造池塘和亭台,元帝不同意。当时明帝是太子,喜欢培养武士。一天晚上他偷偷建造池塘,等到天亮就完成了。现在的太子西池就是那时候的。
王大将军最初打算回到都城安排种植树木,先派参军去朝廷通报,暗示当时的贤人。祖车骑还没有镇守寿春,他瞪大眼睛,严厉地对使者说:‘你告诉阿黑:怎么敢如此无礼!赶紧收敛起来,再不这样,我就带着三千士兵,用长矛把你挑起来!’王大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就停止了。
庾稚恭一直有中原的志向,文康时权势很大,但庾稚恭并没有因此受益。等到季坚担任宰相,忌惮兵祸,和庾稚恭有很长时间的同异,最终决定行动。他调动荆、汉的兵力,竭尽舟车的势力,军队驻扎在襄阳。他大会参佐,展示他的旌旗铠甲,亲自传授弓箭说:‘我的这次行动,就像这样射箭一样!’于是他连续三次起立,三次吟诵,众人注视,他的气势增加了十倍。
桓宣武平定蜀地后,在李势的宫殿里集合参僚设宴,巴蜀的士绅都来聚会。桓宣武平时就有豪情爽朗的气质,那天更是音调英发,讲述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他的样子非常豪迈,全座的人都赞叹不已。宴会结束后,众人回味他的话。当时寻阳的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到王大将军。’
桓公读《高士传》,读到陵仲子时,便扔掉书说:‘谁会做出这样刻薄自处的事情!’
桓石虔是司空豁的长庶子。小名叫镇恶。十七八岁还没有被举荐,但童隶已经称呼他为镇恶郎。曾经住在宣武斋头。跟随征讨枋头,车骑冲入敌阵,左右无人能先救。宣武问他:‘你叔叔落入敌手,你知道吗?’石虔听到后,非常愤怒。命令朱辟为副手,骑马在数万大军中,无人能敌,直接冲到敌阵中又回来,全军都对他赞叹不已。河朔地区后来用他的名字来断疟疾。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的人一起邀请他到牛渚聚会。陈理已经很好,人们想要一起讨论。陈林道用如意支撑着脸颊,望着鸡笼山叹息说:‘孙伯符的志向和事业没有实现!’于是整个座位上的人都无法再谈论其他。
王司州在谢公的座位上吟诵‘入宫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他对人说:‘当时,我觉得整个座位上的人都消失了。’
桓玄西下,进入石头城。外面报告说:‘司马梁王逃跑了。’桓玄当时形势已经成功,他在平乘上吹奏笳鼓,高声吟诵:‘箫管还有遗音,梁王在哪里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豪爽-注解
王大将军:王大将军指的是王敦,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大将军,是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
武帝:武帝指的是晋武帝司马炎,西晋的开国皇帝。
田舍名:田舍名指的是出身于田舍,即农村家庭。
语音亦楚:楚指的是楚地,即现在的湖南、湖北一带,语音亦楚表示王敦的口音带有楚地的特点。
伎蓺事:伎艺事指的是技艺、才艺。
打鼓吹:打鼓吹指的是击鼓吹奏乐器,这里指王敦自夸自己懂得击鼓吹奏。
王都:王都指的是王敦,此处可能是因为误解而将“王敦”误写为“王都”。
意色殊恶:意色殊恶表示王敦的表情和神态非常不悦。
王处仲:王处仲指的是王敦的弟弟王导,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荒恣于色:荒恣于色表示王导沉迷于女色。
体为之敝:体为之敝表示王导的身体因此受损。
左右谏之:左右谏之表示王导的亲信劝谏他。
后合:后合指的是王导的后宫。
任其所之:任其所之表示让她们随意离开。
高朗疏率:高朗疏率表示王敦性格开朗、直率。
学通左氏:学通左氏表示王敦的学问贯通了《左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出自曹操的《龟虽寿》,比喻有志之士即使年老,仍怀有远大的志向。
如意:如意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用如意敲打。
晋明帝:晋明帝指的是司马绍,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元帝:元帝指的是司马睿,晋朝的第一位皇帝。
太子:太子指的是晋明帝的儿子司马衍,未来的皇帝。
养武士:养武士表示太子培养武艺高强的士兵。
池台:池台指的是池塘和亭台。
参军:参军是古代官职,指军队中的副职官员。
讽旨:讽旨表示委婉地表达意图。
祖车骑:祖车骑指的是祖逖,东晋时期的将领。
寿春:寿春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
瞋目厉声:瞋目厉声表示瞪大眼睛,声音严厉。
槊脚:槊脚是一种古代的武器,这里指用槊脚威胁。
庾稚恭:庾稚恭指的是庾翼,东晋时期的将领。
季坚:季坚指的是桓温,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旌甲:旌甲指的是军旗和铠甲。
弧矢:弧矢指的是弓箭。
徒众:徒众指的是跟随的人。
桓宣武:桓宣武指的是桓温,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李势:李势是成汉的末代皇帝,成汉是西晋末年建立的一个政权。
缙绅:缙绅指的是士大夫。
周馥:周馥是东晋时期的将领。
陵仲子:陵仲子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隐士郭泰,这里指《高士传》中的郭泰。
溪刻自处:溪刻自处表示自命不凡,自视过高。
司空豁:司空豁指的是桓温的父亲桓彝,曾任司空。
小字镇恶:小字镇恶是桓石虔的小名。
枋头:枋头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河朔:河朔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
陈林道:陈林道指的是陈恢,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牛渚:牛渚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
孙伯符:孙伯符指的是孙策,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
谢公:谢公指的是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箫管:箫管指的是箫和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司马梁王:司马梁王指的是司马休之,东晋时期的宗室成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世说新语-豪爽-评注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
此段描述了王大将军年轻时的豪放不羁,以及他在武帝面前展示自己鼓艺的情景。‘旧有田舍名’表明他出身寒微,但‘语音亦楚’则暗示其文化素养。武帝召见时,众人皆有所知,唯有王大将军一无所知,却自信满满,这种对比突显了他的自信与豪迈。‘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等词语描绘了他鼓艺的高超,‘神气豪上,傍若无人’则表现了他的豪放不羁,令人赞叹。
王处仲世许高尚之目,尝荒恣于色,体为之敝。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合,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
此段讲述王处仲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世许高尚之目’说明他曾经被认为是高尚的人,但‘尝荒恣于色’则揭示了他沉溺于声色的生活。‘左右谏之’表明他身边的人曾劝谏他,但他的回答‘吾乃不觉尔’表现出他对此不以为意。‘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则展现了他对待女性的态度,这种极端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人们的惊叹。
王大将军自目:“高朗疏率,学通左氏。”
此句表达了王大将军的自我评价。‘高朗疏率’形容他性格开朗、直率,‘学通左氏’则说明他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对《左传》有深入的研究。这种自我认知既展现了他的自信,也反映了他的学识。
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此段描绘了王处仲酒后咏诗的情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则形象地表现了他咏诗时的激情澎湃。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此段讲述了晋明帝为了建造池台而不顾元帝的反对,表现了他对个人兴趣的执着。‘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则展现了他的果断与能力。
王大将军始欲下都处分树置,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时贤。祖车骑尚未镇寿春,瞋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催摄面去,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脚令上!”王闻之而止。
此段描述了王大将军与祖车骑之间的冲突。王大将军欲下都处分树置,但祖车骑的严厉警告使他放弃。这段对话展现了王大将军的权谋与祖车骑的威严。
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陈其旌甲,亲授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其气十倍。
此段讲述了庾稚恭为实现中原之志所付出的努力。‘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等词语表现了他的决心与毅力。‘亲授弧矢’则展现了他亲自示范的决心,以及他对自己行动的信心。
桓宣武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来萃。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其状磊落,一坐叹赏。
此段描述了桓宣武平定蜀地的情景。‘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表明他在胜利后的庆祝活动。桓宣武的‘雄情爽气’和‘音调英发’则展现了他的豪迈与才华。‘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表明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才的重视。
桓公读高士传,至于陵仲子,便掷去曰:“谁能作此溪刻自处!”
此段讲述了桓公对《高士传》中陵仲子的评价。桓公认为陵仲子的行为过于刻板,无法适应现实,因此对他表示不屑。
桓石虔,司空豁之长庶也。小字镇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尝住宣武斋头。从征枋头,车骑冲没陈,左右莫能先救。宣武谓曰:“汝叔落贼,汝知不?”石虔闻之,气甚奋。命朱辟为副,策马于数万众中,莫有抗者,径致冲还,三军叹服。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此段讲述了桓石虔的英勇事迹。‘年十七八未被举’说明他年轻时并未得到重用,但‘从征枋头’等词语则展现了他的英勇。‘三军叹服’则是对他英勇行为的肯定。
陈林道在西岸,都下诸人共要至牛渚会。陈理既佳,人欲共言折。陈以如意拄颊,望鸡笼山叹曰:“孙伯符志业不遂!”于是竟坐不得谈。
此段描述了陈林道在牛渚会上的情景。‘陈理既佳’表明他才华横溢,但‘望鸡笼山叹’则表达了他对未能实现志业的遗憾。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此段讲述了王司州在谢公坐上的咏诗情景。‘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当尔时,觉一坐无人’则说明他的咏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奔叛。”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此段描述了桓玄在石头城上的情景。‘司马梁王奔叛’表明当时局势紧张,但桓玄却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则是对梁王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