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原文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餘岁,或言二百餘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餘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餘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
说难曰: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彊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
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
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
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
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
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
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乃後申其辩知焉。
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
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汙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关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
夫龙之为蟲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
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庄蒙栩栩,申害卑卑。
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译文
老子是楚地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守护藏室的历史学家。
孔子前往周朝,打算向老子请教礼仪。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肉体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留在世上。而且,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驾车出行,如果没有好时机就随风飘荡。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不露,君子有盛德却外表愚钝。去掉你的傲气和多欲,以及那些无益于你的态度和欲望,这些都是对你身体无益的。我告诉你的就是这些。’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跑的可以设网捕捉,游的可以钓鱼,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如何乘着风云升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神秘!’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问以隐居不求名利为目的。他在周朝住了很长时间,看到周朝衰落,于是决定离开。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说:‘你要隐居了,勉为其难地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意义,共有五千多字,然后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的最终去向。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人,写了十五篇著作,讲述道家的应用,与孔子同时。
老子的寿命有一百六十多岁,有人说有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而长寿。
孔子死后的一百二十九年,史记记载周朝太史儋见到秦献公时说:‘起初秦与周合并,合并了五百年后分离,分离了七十年后,霸主就出现了。’有人说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真相。老子,是一个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名叫宗,宗是魏国的将领,被封在段干。宗的儿子注,注的儿子宫,宫的玄孙假,假在汉孝文帝时期做官。而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家族定居在齐国。
世界上学习老子的人就轻视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也轻视老子学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是这样的吗?李耳主张无为而治,清静自然。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周曾经担任蒙地漆园的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他的学问无所不涉猎,但他的根本思想是归依于老子的言论。因此,他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胠箧》等,以诋毁孔子的门徒,阐明老子的学说。对于畏累虚、亢桑子这类人,都是空谈没有事实。但他擅长书写和辞藻,指事类情,用来批评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时的大学者也不能免于被批评。他的言辞广阔自由,因此即使是王公大人也不能真正理解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派人带着重金去迎接他,许诺要让他做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宰相,是尊贵的职位。你难道没见过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穿上华丽的衣服,然后进入太庙。在那个时候,即使它想成为一头孤独的猪,又怎么可能呢?你赶紧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水沟中游戏,也不要被有国家的人束缚,终身不仕,以满足我的志向。’
申不害是京地人,原本是郑国地位低下的臣子。他通过学术成就得到韩昭侯的赏识,被任命为宰相。他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做得很好,治理国家,使军队强大,十五年都没有国家侵犯韩国。
申子的学说源于黄老,主张刑法和名实。他写了两篇著作,被称为《申子》。
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喜欢刑法和法术的学问,他的思想根源在于黄老。韩非口吃,不擅长口头表达,但擅长写作。他和李斯一起侍奉荀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衰落,多次上书劝谏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于是韩非痛恨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掌握权力来控制臣下,富国强兵却寻求人任贤能,反而提拔那些浮夸放荡的败类,让他们位居功实之上。他认为儒者用文辞扰乱法制,而侠者用武力触犯禁令。国家宽厚时宠信名声好的人,急迫时使用战士。现在所养的并不是所用的,所用的并不是所养的。他悲伤那些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恶的臣子所容忍,观察过去得失的变化,因此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然而韩非知道游说的困难,因此写了《说难》一书,非常详尽。他最终死在秦国,无法自救。
《说难》说:
游说的困难,不是因为我了解的太少而难以说服别人,也不是因为我辩论的能力难以明确我的意图,更不是因为我不敢胡言乱语而难以表达清楚。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被说服者的心思,用我的言论去迎合他。
如果被说服者是为了名声而游说,你用厚利去说服他,他会觉得你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遇到的是低贱的人,一定会远离你。如果被说服者是为了厚利而游说,你用名声去说服他,他会觉得你心不在焉,远离实际,一定不会接受你。如果被说服者实际上是为了厚利而表面上追求名声,你用名声去说服他,他会表面上接受你而实际上疏远你;如果你用厚利去说服他,他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表面上抛弃你。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
事情因为保密而成功,言语因为泄露而失败。未必是说话者自己泄露了秘密,而是言语中涉及到他隐藏的事情,这样就会身陷危险。如果贵人有过错,而游说者明确地指出并善意地劝导以推卸他的恶行,那么游说者就会身陷危险。如果贵人的恩泽还未深厚,而游说者却极端地显示自己的智慧,那么即使游说成功并取得了功绩,他的德行也会消失;如果游说失败并导致失败,那么就会被怀疑,这样也会身陷危险。如果贵人得到了计策而想要自己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游说者如果参与其中,就会身陷危险。如果贵人明显地有所行动,而游说者认为这是他自己做的,如果游说者参与其中,就会身陷危险。强迫他做他一定不会做的事情,阻止他做他无法停止的事情,都会使他身陷危险。因此说:与贵人讨论大事,他会认为你在离间他;与贵人讨论小事,他会认为你在争权夺利。讨论他所喜爱的事情,他会认为你在借机利用他;讨论他所憎恶的事情,他会认为你在试探他。简单明了地表达你的观点,他会认为你胆小怕事而不完整;广泛地讨论问题,他会认为你粗俗无礼。这些都是游说的困难,不可不知。
游说的关键在于了解被说服者所敬重的东西,并消除他所厌恶的东西。如果他知道自己计划的失败,就不要用他的失败来逼迫他;如果他自认为勇敢,就不要用他的敌人来激怒他;如果他自认为能力强,就不要用困难来限制他。通过比较不同的事情和相同的计划,赞美不同的人和行为,这样可以无损于你的观点。如果有与他相同失败的人,就要明确指出他没有失败。忠诚的人不会违背原则,言辞不会攻击和排斥,这样之后才能展示你的辩才。这就是为什么能够亲近而不被怀疑,了解全面而困难的原因。如果能够长时间地相处,恩泽已经深厚,深思熟虑而不被怀疑,争论而不被责罚,那么明确地指出利害关系以实现你的目标,直接指出是非以美化自己,用这些方法坚持下去,这就是游说成功的原因。
伊尹曾经做厨师,百里奚曾经做奴隶,这都是他们为了接近君主所经历的。因此,这两个人都是圣人,但他们仍然不得不如此卑贱地涉世,这并不是为了做官而设的。
宋朝有一个富人,天上下雨导致他的墙坏了。他的儿子说‘如果不修墙,就会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头也这么说。结果到了晚上,富人家被盗了大量的财物,富人家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却怀疑邻居的老头。
以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然后他问大臣们说:‘我想用兵,谁可以攻打呢?’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攻打。’于是郑武公就杀了关其思,说:‘胡国是我国的兄弟国家,你为什么要说攻打它呢?’胡国国君听到后,认为郑国是亲近自己的国家,所以没有防备郑国。郑国的人偷袭了胡国,占领了它。这两个说法,他们的智慧都是正确的,但是一个被杀了,一个被怀疑。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理知道。
以前弥子瑕受到卫君的宠爱。按照卫国法律,偷驾君车的人罪至断足。后来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听说后,晚上跑来告诉他,弥子瑕就假装卫君的样子驾车出门。卫君听说后认为他很有孝心,说:‘多么孝顺啊,为了母亲而冒着断足的罪。’他们一起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桃子觉得好吃,没有吃完就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连口福都忘了,只想着我。’等到弥子瑕老了,卫君对他的宠爱减少了,弥子瑕因此得罪了卫君。卫君说:‘他曾经假装驾我的车,还曾经用剩下的桃子给我吃。’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之前被赞扬后来被处罚,是因为卫君的爱恨变化无常。所以,如果受到君主的宠爱,即使知道得对也会更加亲近;如果被君主憎恨,即使罪过当罚也会更加疏远。因此,进谏劝说的士人不能不观察君主的爱恨变化再进言。
有人把韩非子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看到《孤愤》、《五蠹》两本书后说:‘哎呀,如果我能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交往,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了!’李斯说:‘这是韩非子写的书。’秦国于是急忙攻打韩国。韩王一开始没有重用韩非,等到情况紧急时,才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但还没有完全信任他。李斯和姚贾陷害他,诽谤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现在大王想要吞并诸侯,韩非始终是韩国的人,不会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不重用他,长时间留他在秦国,这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用法律的名义处死他。’秦王认为有道理,就下令处治韩非。李斯派人给韩非送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自己的情况,但见不到秦王。秦王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
申子和韩子都写了书,流传于后世,学者很多。我唯独为韩子写《说难》却不能自救而感到悲哀。
太史公说:老子所崇尚的是道,虚无,顺应变化,无为而治,所以他的书辞称微妙难以理解。庄子散布道德,自由讨论,最终归结于自然。申子谦虚,注重名实。韩子严谨,切合实际,明辨是非,极端严厉少恩。他们都源于道德的思想,但老子的思想更为深远。
伯阳立教,主张清净无为。道被尊崇于东方鲁国,事迹流传于西方。庄子自由自在,申子谦虚谨慎。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哀周防,最终导致李斯丧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注解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守藏室之史:周朝的官员,负责管理图书馆和收藏文献。
礼:古代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方面。
蓬累而行:比喻没有目标,随波逐流。
良贾深藏若虚:比喻聪明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形容君子品德高尚,外表却看似愚钝。
道: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德: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
隐君子:指隐居不仕的人。
申子: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刑名:指法律和名分。
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渔父:庄子的一部著作,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盗跖:庄子的一部著作,通过寓言故事来讽刺儒家。
胠箧:庄子的一部著作,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说难:韩非子的著作之一,讨论如何游说君主。
伊尹:商朝的开国功臣,名伊,字汤,商汤的辅佐。
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大臣,名百里,字奚,被秦国君主秦穆公重用。
宋:指宋朝,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宋国,一个历史上的国家。
天雨墙坏:天雨,指天上下雨;墙坏,指墙壁倒塌。
盗:指盗窃者,这里指可能发生的盗窃事件。
郑武公:郑国的君主,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国君。
胡: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这里指胡国。
关其思:郑国的一位大臣。
戮: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杀死。
弥子瑕:卫国的宠臣。
卫君:卫国的君主。
刖:古代的一种刑罚,指砍去脚。
矫驾:指假传君命驾车。
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这里比喻君主。
逆鳞:龙颈下逆生的鳞片,比喻君主的忌讳。
孤愤:韩非子的著作之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五蠹:韩非子的著作之一,指五种危害国家的因素。
伯阳:老子的别称。
东鲁:指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西垂:指西部地区。
庄蒙栩栩:形容庄子思想生动活泼。
申害卑卑:形容申不害的思想较为朴素。
周防:指周朝的防御措施。
李斯:秦朝的重要官员,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评注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段描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预兆和结果的认知差异。富人之子通过观察天气变化预测了可能发生的盗窃,而邻人之父同样提出了警告。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使富人之家对邻人之父产生了怀疑。这里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和未来时,往往容易将结果归因于最接近的预测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这段故事讲述了郑武公利用联姻和反问策略来迷惑胡国,最终达到出其不意攻占胡国的目的。郑武公通过将女儿嫁给胡国君主,使胡国放松了对郑国的警惕。同时,他巧妙地利用了群臣的忠言,将关其思的直率解读为对胡国的攻击意图,从而巩固了胡国对郑国的信任。这个故事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此段描述了弥子瑕因孝行受到卫君的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宠爱逐渐消失,反而因为过去的行径受到惩罚。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爱恨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过去和现在的评价往往受到情感和利益的影响。
夫龙之为蟲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此段以龙为喻,指出即使是威严的君主也有其不能触犯的底线。就像龙的喉下有逆鳞一样,君主也有其敏感和不容侵犯的地方。这段话提醒人们在与君主交往时,要懂得把握分寸,避免触及君主的逆鳞。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这段故事讲述了韩非因著书立说而受到秦王的赏识,但最终因李斯和姚贾的陷害而被迫自杀。这个故事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智者的悲剧。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此段表达了太史公对韩非的同情和感慨。韩非虽然才华横溢,但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太史公认为韩非的著作流传后世,学者众多,但韩非本人却未能幸免于难,这是令人悲哀的。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在这段话中评价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主义、申子的名实之学以及韩非的法家思想。他认为这些思想都源于道德的精髓,但老子思想最为深远。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这段话总结了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和命运。太史公认为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庄子追求自然,申子注重名实,韩非强调法术,而周防则因李斯的背叛而亡。这段话反映了古代思想家的命运多舛,以及他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