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语曰: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夷吾成霸,平仲称贤。
粟乃实廪,豆不掩肩。
转祸为福,危言获全。
孔赖左衽,史忻执鞭。
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不计较。
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则辅佐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鲍叔牙于是推荐管仲。
管仲被重用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联合诸侯,统一天下,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利润时我总是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婪,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为鲍叔牙出谋划策,结果变得更穷,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罢免,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不成器,因为他知道我只是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有老母需要照顾。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受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耻,而是以功名未显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己却甘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有封地的有十几代,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反而称赞鲍叔牙能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后,因为齐国地处海滨,通过贸易积累财富,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与百姓同好恶。因此他说:‘仓库充实了,人们才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人们才会懂得荣辱;君主的行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团结。如果四维(礼、义、廉、耻)不树立,国家就会灭亡。颁布命令要像流水的源头一样,顺应民心。’所以他的政策简单易行。百姓想要的,他就给予;百姓反对的,他就废除。
管仲执政时,善于把祸患转化为福祉,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权衡轻重,慎重地处理事务。齐桓公实际上是因为对少姬不满而南征蔡国,管仲于是趁机攻打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北征山戎,管仲于是命令燕国修复召公的政策。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要背弃曹沫的盟约,管仲于是信守承诺,使得诸侯都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是为了取得,这是政治的宝贝。’
管仲的财富几乎和公室一样多,他有三处住宅、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继续遵循他的政策,一直比其他诸侯国强大。过了一百多年,出现了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国的夷维人。他事奉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和努力著称。他成为齐国相国后,饮食不重肉,妾不穿丝绸。在朝中,君主提到他,他就直言不讳;不提到他,他就行动果断。国家政治清明,他就顺从命令;政治黑暗,他就权衡利弊。
越石父是个贤人,被囚禁在牢里。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了他,解下自己的左骖马赎了他出来,带回家。越石父没有表示感谢,晏子也没有理会他。过了一段时间,越石父要求断绝关系。晏子惊讶地摘下帽子道歉说:‘我虽然不仁,但已经把你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断绝关系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诚信。我当初在牢里时,他们不了解我。先生既然已经感动并赎了我,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那还不如在牢里。’晏子于是邀请他进来,待为上宾。
晏子担任齐国相国时,有一次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晏子的车夫,驾着大车,驾驭着四匹马,洋洋得意。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他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却成为齐国的相国,名扬诸侯。我看到他外出时,心志坚定,常常自我谦卑。而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但你却自我感觉良好,所以我要求离婚。’从那以后,他的丈夫开始自我克制。晏子感到奇怪,询问原因,车夫如实相告。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阅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的论述非常详细。既然看到了他的著作,就想了解他的行事,所以编写了他的传记。至于他的书,世上有很多,所以不再评论,只评论他的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对他评价不高。难道是因为周道衰微,齐桓公已经很有才能,但他没有努力使齐国成为王,只是称霸吗?俗话说‘顺应其美,纠正其恶,所以上下能够亲近’。难道这不是在说管仲吗?
当晏子为庄公的尸体哭泣时,完成礼仪后才离开,这难道不是所谓的‘见义不为无勇’吗?至于他的进谏,触怒君主,这不就是所谓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吗!假如晏子还在世,我即使为他执鞭,也感到高兴。
管仲成就了霸业,晏子被称为贤人。粮食充实了仓库,豆子堆得高高的。他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子依赖他,史官愿意为他执鞭。完成礼仪后离开,人们都对他抱有期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注解
管仲夷吾: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是齐桓公的重要辅佐,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颍上人:颍上,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颍上县,这里指的是管仲的籍贯。
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与管仲交好,知人善任,是管仲的重要支持者。
齐公子小白: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管仲曾辅佐他成为齐国国君。
公子纠:公子纠,齐桓公的兄弟,与管仲有过一段合作关系。
囚焉:被囚禁。
进:推荐,引荐。
任政:担任政治职务。
霸:称霸,成为霸主。
九合诸侯:九次会合诸侯,指管仲协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扩大齐国的政治影响力。
一匡天下:统一天下,指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实现的政治统一。
贾:经商。
见逐于君:被君主驱逐。
縲绁:束缚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
涂:道路。
左骖:古代车辕左边的马。
反坫:古代酒器。
晏子: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智慧、清廉著称。
太史公: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牧民:管仲的著作,内容涉及治国理政。
山高:管仲的著作,内容涉及军事。
乘马:管仲的著作,内容涉及军事。
轻重:管仲的著作,内容涉及经济。
九府:管仲的著作,内容涉及财政。
晏子春秋:晏子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哲学。
哙亲:亲近。
左衽:古代服装的一种,指衣襟在左侧的服装,这里指东方国家。
执鞭:指愿意为某人效力。
成礼:完成礼仪。
人望:人们的期望,声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评注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此段文字描绘了管仲与鲍叔牙的深厚友谊,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管仲虽贫困,但鲍叔牙并未因此而疏远他,反而更加善待,体现了鲍叔牙的仁厚和识人之明。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这段文字反映了管仲与鲍叔牙各自侍奉不同的公子,最终管仲因事被囚禁,而鲍叔牙则推荐管仲给齐桓公,展现了鲍叔牙的忠诚与管仲的机遇。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此句赞扬了管仲的政治才能,他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九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得以一统,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智慧和谋略。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管仲在此处表达了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他回忆起与鲍叔牙共事时的点点滴滴,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包容,使得管仲在困境中得到了安慰。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管仲继续表达对鲍叔牙的感激,强调鲍叔牙不仅理解他的贫困,还深知时势的变幻,这体现了鲍叔牙的智慧和远见。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管仲再次表达对鲍叔牙的感激,说明鲍叔牙并不因为他多次被逐而认为他不称职,而是理解他未能遇到好的时机。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管仲以此事说明鲍叔牙对他的了解之深,即使他在战场上多次败退,鲍叔牙也并不认为他胆怯,而是知道他有老母需要照顾。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持和鲍叔牙对他的理解,鲍叔牙知道他并不因小节而羞愧,而是因为功名未显于天下而感到羞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以此句表达了对鲍叔牙的无限感激,认为鲍叔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知己。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这段文字描述了鲍叔牙推荐管仲后,鲍叔牙自身也得到提升,他的子孙也因此在齐国享有世禄,成为名大夫,体现了鲍叔牙的智慧和影响力。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人们对管仲的才华和鲍叔牙的识人之能的评价,强调了识人用人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此段文字赞扬了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才能,他通过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强国,并与民众保持一致的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管仲的治国理念在此处得到了体现,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与民众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只有让民众生活富足,国家才能稳定,他的政策也因此易于推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这句话表达了管仲的治国策略,即顺应民意,满足民众的需求,同时摒弃不符合民意的做法。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的治国理念进一步体现,他善于将祸害转化为福祉,将失败转化为成功,注重权衡利弊。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此段文字描述了管仲利用桓公的愤怒,通过军事行动来达到政治目的,体现了管仲的政治手腕。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管仲再次利用桓公的行动,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齐国的地位,显示了管仲的政治智慧。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管仲在关键时刻维护了曹沫的信誉,使得诸侯归附齐国,体现了管仲的政治远见。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这句话总结了管仲的政治理念,即知道给予是为了获得,这是政治的宝贵财富。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虽然富有,但他的生活方式并未被齐人视为奢侈,这反映了管仲的节俭和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管仲去世后,齐国依然遵循他的政治理念,保持了强大的国力。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这句话引出了晏子,为下文晏子的故事做铺垫。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莱国夷维人,此句介绍了晏子的出身。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晏子曾在齐国的三位君主手下任职,以其节俭和勤勉而受到尊重。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晏子担任齐国相国后,仍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奢华。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晏子在朝中,根据君主的话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这体现了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时局的敏感。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晏子根据国家的政治状况来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的深刻理解。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晏子因其政治才能和品德,在三代君主时期都受到了尊重,名声远扬。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
越石父是一位贤人,但此时却身陷囹圄。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晏子遇到越石父,解救了他,并带他回家。
弗谢,入闺。
晏子没有对越石父表示感谢,而是直接进入内室。
久之,越石父请绝。
越石父在一段时间后请求与晏子断绝关系。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
晏子对此感到惊讶,并请求越石父不要急于断绝关系。
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越石父解释自己的请求,认为晏子虽然救了他,但后来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方吾在縲绁中,彼不知我也。
越石父回顾自己被囚禁时的处境,表示当时晏子并不了解他。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绁之中。
越石父认为晏子既然已经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却仍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这让他感到失望。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最终接受了越石父的请求,并邀请他成为上宾。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
晏子担任齐国相国后,他的车夫的妻子偷看自己的丈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晏子的车夫在驾车时显得非常得意,这引起了妻子的不满。
既而归,其妻请去。
车夫的妻子请求离开。
夫问其故。
车夫询问妻子的原因。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妻子的不满源于她对晏子的不满,认为晏子虽然身材矮小,却能够成为齐国的相国,而她的丈夫却只是车夫。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妻子观察晏子出行时的状态,认为晏子虽然身居高位,但仍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过于自满,因此请求离开。
其後夫自抑损。
车夫在妻子的劝告下,开始自我反省。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对此感到奇怪,询问车夫的原因,车夫如实相告。
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推荐车夫成为大夫,这体现了晏子的宽容和识人之明。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太史公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管仲和晏子著作的赞赏,认为他们的著作内容详实。
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太史公表示自己阅读了他们的著作后,想要了解他们的实际行动,因此撰写了他们的传记。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太史公说明管仲和晏子的著作已经广为流传,因此不在此处过多评论,而是着重记录他们的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太史公指出管仲虽然被世人称为贤臣,但孔子对他的评价并不高。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太史公对孔子的评价提出了疑问,认为孔子可能认为周道衰微,齐桓公虽然贤明,但未能使齐国称王,只是称霸。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哙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太史公引用古语,认为管仲的行为符合这一原则,因此质疑孔子的评价。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太史公赞扬晏子在庄公去世时的行为,认为他体现了“见义不为无勇”的精神。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太史公赞扬晏子敢于直谏,认为他体现了“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品质。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太史公表达了对晏子的钦佩之情,愿意为他执鞭,这体现了他对晏子的敬仰。
夷吾成霸,平仲称贤。
太史公总结管仲和晏子的成就,认为他们分别成就了霸业和被称贤。
粟乃实廪,豆不掩肩。
这句话描述了管仲和晏子治理国家后,国家富足,民众生活安康。
转祸为福,危言获全。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管仲和晏子的政治智慧,他们能够将危机转化为机遇,通过勇敢的言论获得保全。
孔赖左衽,史忻执鞭。
这句话是对管仲和晏子的赞美,认为他们的智慧和品德如同孔子和太史公一样值得尊敬。
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这句话描述了管仲和晏子去世后,人们仍然怀念他们的行为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