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历来被尊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知录》是其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日知录》是顾炎武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编撰的学术理论集。书中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见解,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主张注重实用与历史经验。顾炎武的学术贡献和《日知录》中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一-原文
河东山西河东、山西,一地也。
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古之所谓山西即今关中。
“《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填抚山西。”
“《方言》”:”自山而东五国之郊。
郭璞解曰:”六国惟秦在山西。”
王伯厚《地理通释》曰:”秦汉之间,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势。《正义》以为华山之西,非也。”
○陕西《续汉·郡国志》”:”陕县有陕陌,二伯所分,故有陕东、陕西之称。
“《水经注·河水》”:”又东得七里涧,涧在陕西七里。
“《宋书·柳元景传》”:”庞季明率军向陕西七里谷。
“《北史·魏孝武帝纪》”:”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旧唐书·大宗纪》”:”贞观十一年九月丁亥,河溢,坏陕西河北县。
“《肃宗纪》”:”乾元三年四月庚申,以右羽林大将军郭英义为陕州刺史、陕西节度潼关防御等使。
“《肃宗诸子传》”:”杞王亻垂充陕西节度大使。
“《李渤传》”:”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
“《回纥传》”:”广平王副元帅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与贼战于陕西。”
皆谓今陕州之西。
後人遂以潼关以西通谓之陕西。
晋时以关中为陕西。
“《晋书·宣帝纪》”:”西屯长安,天子命之曰:‘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
“《张实传》”:”愍帝末,拜都督陕西诸军事。张华祖道。”
梁王肜《应诏诗》”:”二迹陕西,实在我王”是也。
东晋则以荆州为陕西。
“《南齐书》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周世,二伯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放称荆州为陕西也。
考之于史,桓冲为荆州刺史,安帝诏曰:”故太尉冲,昔藩陕西,忠诚王室.”
“《毛穆之传》”:”瘦翼专威陕西,刘毅为荆州刺史,安帝诏曰:”刘毅推毅陕西.”
“《南史·宋文帝纪》”:”命王华知州府,留镇陕西.”
“《宋书》”:蔡兴宗为辅国将军,南郡太守,行荆州事。袁顗曰:”舅今出居陕西.”
“《邓琬传》”:晋安王子勋檄曰:”前将军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练甲陕西,献徒万数”是也。
亦有称陕东者。
“《晋书·载记》”:刘聪署石勒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又加崇为陕东伯。
唐太宗为秦王时,拜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
○山东河内古所谓山东者,华山以东。
“《管子》言”:”楚者,山东之强国也.”
“《史记》引贾生言”:”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
“《後汉·陈元传》言”:”陛下不当都山东.”
盖自函谷关以东,总谓之山东,内者,在冀州三面距河之内,《史记》正义曰:”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
又云:”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河内。盖自大河以北总谓之河内,而非若今之但以怀州为河内也.”
○吴会宋施宿《会稽志》曰:”按《三国志》,吴郡会稽为吴、会二郡。张谓:‘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
“《孙贲传》云:‘策已平吴、会二郡,’
“《朱桓传》云:‘使部伍吴、会二郡。’
“《全琮传》云:‘分丹阳、吴、会三郡险地为东安郡’是也。
前辈读为‘都会’之会,殆未是。
钱康功曰:”今平江府署之南名吴会坊。《汉书·吴王濞传》:上患吴会轻悍.”
按今本《史记》、《汉书》并作‘上患吴、会稽’,不知顺帝时始分二郡,汉初安得言吴会稽?当是钱所见本未误,後人妄增之。
魏文帝诗:”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陈思王《求自试表》曰:”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晋文王与孙皓书曰:”惠矜吴会,施及中土.”
魏元帝加晋文王九锡,文曰:”扫平区宇,信威吴会.”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曰:”朝服济江,扫除吴会.”
陈寿《上诸葛亮集》曰:”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羊祜上疏曰:”西平巴蜀,南和吴会,”
荀勖《食举乐东西厢歌》曰:”既禽庸蜀,吴会是宾,”
左思《魏都赋》曰:”览麦秀与黍离,可作谣于吴会.”
武帝问刘毅曰:”吾平吴会,一同天下,”
石崇奏惠帝曰:”吴会僭逆,几于百年.”
石勒表王浚曰:”晋祚沦夷,远播吴会.”
慕容谓高瞻曰:”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
丁琪谏张祚曰:”先公累执忠节,远宗吴会.”
此不得以为会稽之会也。
盖汉初元有此名,如曰“吴都”云尔。
若《孙贲、朱桓传》则後人之文偶合此二字,不可以证《吴王濞传》也。
○江西广东广西江西之名殆不可晓,全司之地并在江南,不得言西。
考之六朝以前,其称江西者并在秦郡、历阳、庐江、之境。
盖大江自历阳斜北下京口,故有东西之名。
“《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
“扬子《法言》:“楚分江西。””
“《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进军屯江西郝溪。””
“《吴主传》:“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孙瑜传》:“宾客诸将多江西人。””
“《晋书·武帝纪》:“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
“《穆帝纪》:“江西乞活,郭敞等执陈留内史刘仕而叛。””
“《郗鉴传》:“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合肥。””
“《桓伊传》:“进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
今之所谓江北,昔之所谓江西也。
故晋《地理志》以庐江、九江自合肥以北至寿春,皆谓之江西。
今人以江、饶、洪、吉诸州为江西,是因唐贞观十年,分天下为十道,其八日江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而江南为东西二道。
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後人省文,但称江东、江西尔。
今之作文者乃曰大江以西,谬矣。
今之广东、广西亦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之省文也。
“《文献通考》:“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後又增三路,其十七曰广甫东路,其十八曰广南西路。””
○四川唐时,剑南一道止分东、西两川而已。
至宋,则为益州路、粹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渭之川峡四路,後遂省文名为四川。
○史记富川国薛县之误汉鲁国有薛县。
“《史记·公孙弘传》:“齐川国薛县人也。”
言齐,又言川,而薛并不属二国,殊不可晓。
正义曰:“《表》云:“川国,文帝分齐置,都剧。”
“《括地志》云:“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
“《地理志》:“薛县属鲁国。””
按薛与剧隔兖州及泰山,未详。
今考《儒林传》言:“薛人公孙弘。”
是弘审为薛人,上言齐川者误耳。
《续汉·郡国志》:“薛,本国。”
注引《地道记》曰:“夏车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
《皇览》曰:“靖郭君冢在鲁国薛城中东南陬。孟尝君冢在城中向门东。向门,出北边门也。”
《诗》云:“居常与许。”
郑玄曰:“常或作‘尝’。在薛之旁,为盂尝君食邑。”
《史记·越世家》:“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
索隐曰:“常,邑名。盖田文所封者。”
《魏书·地形志》:“薛县,彭城郡,有奚公山、奚仲庙、孟尝君家。”
《水经注》:“今薛县故城侧犹有文家,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
而《史记·孟尝君传》正义曰:“薛故城在徐州滕县南四十四里。”
今《淄川县志》据《公孙弘传》之误文,而以为孟尝君封邑,失之矣。
又按《地理志》:“川国,三县,剧、东安平、楼乡。”
剧在今寿光县西南,东安平在今临淄县东南一十里,楼乡未详所在。
又《高五王传》:”武帝为悼惠王家园在齐,乃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家园邑,尽以予川。”
足明川在临淄之东矣。
今之淄川不但非薛,并非汉之西川,乃般阳县耳。
以为汉之川,而又以为孟尝君之薛,此误而又误也。
○曾子甫武城人《史记·仲尼弟子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
同一武城,而曾子独加“南”字,南武城故城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
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
《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
杜氏注云:“泰山南武城县。”
然《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而有南成县,属东海郡。
《续汉志》作“南城”,属泰山郡。
至晋始为南武城。
此後人之所以疑也,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名县。”
而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
若干游之所宰,其实鲁邑。
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
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而《水经注》引京相潘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
可以见武城之即为南武城也。
孟子言:“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新序》则云:鲁人攻费阝,曾子辞于费阝君曰:‘请出,寇罢而後复来,毋使狗豕人吾舍。’
《战国策》甘茂亦言:“曾子处费。”
则曾于所居之武城,费邑也。
哀公八年传:“吴代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
又曰:“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
《续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引此为证。
又可以见南城之即为武城也。
南城之名见于《史记》,齐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汉书》但作“南成”,孝武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成侯。
而後汉王符《潜夫论》云:“高阝毕之山,南城之冢。”
章怀太子注:“南城,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费县西南。”
此又南城之即南城,而在费之证也。
成化中,或言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褐而封志之。
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奏求曾氏後,得裔孙质粹于吉安之永丰,迁居嘉祥。
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
夫曹县之冉固,为秦相穰侯魏冉之冢。
而近人之撰志者,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
○汉书二燕王传《汉书·燕王定国传》:“杀肥如令郢人。”
按《地理志》,肥如自属辽西郡,不属燕。
《武帝本纪》:“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
《诸侯王表》言:“武帝下推恩之令,而藩国自析,长沙、燕代虽有旧名,皆亡南北边矣。”
然则肥如今之杀于燕,必在元朔以前,未析边郡之时也。
《燕王旦传》:“发民会围大猎文安县,以讲士马。”
其上云:“武帝时,旦坐臧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
是文安已削,不属燕,又云:“昭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褒赐燕王钱三千万,益封万三千户。”
《昭帝本纪》亦云:“始元元年,益封燕王、广陵上及鄂邑长公主各万三千户。”
然则文安县之仍属于燕,必在益封万三千户之後也,此皆史文之互见者,可以参考而得之也。
○徐乐传《汉书》:“徐乐,燕郡无终人也。”
《地理志》无燕郡,而无终属右北平。
考燕王定国,以元朔二年秋。
有罪自杀,国除。
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始立皇子旦为燕王,而其间为燕郡者十年,而志轶之也。
徐乐上书当在此时,而无终以其时属燕,後改属右北平耳。
○水经注大梁灵丘之误《左传·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注:“梁国在冯翊夏阳县。”芮曰:“梁近秦而幸焉”是也。
.《汉书·地理志》云:“冯翊夏阳县,故少梁也。”《水经注》乃曰:“大梁,周梁伯之居也。梁伯好土功,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後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
.是误以少梁为大梁,而不知大梁不近秦也。
.《汉书》:“代郡灵丘。”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
.《水经注》曰:“《史记》:“赵敬侯二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灵王也。
.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元年,三晋因齐丧来伐我灵丘。”
.《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十五年,赵与韩、魏、燕共击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淄。”
.而孟子谓荀彧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
.此别一灵丘,必在齐境,後入于赵。
.而孝成王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益明其不在代郡矣。
.《水经注》云云,是误以赵之灵丘为齐之灵丘,而不知齐境不得至代也。
○三辅黄图汉西京宫殿甚多,读史殊不易晓。
.《三辅黄图》叙次颇悉,以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台殿为目,甚得体要。
.但其无所附丽者悉入北宫及甘泉宫下,则舛矣。
.今当以明光宫、太子宫二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城内诸宫;
.永信宫、中安宫、养德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宫异名;
.长门宫、钩弋宫、储元宫、宣曲宫别为一条,为长安城外离官;
.昭台宫、大台宫、扶荔宫、蒲萄宫别为一条,为上林苑内离宫;
.宜春宫、五柞宫、集灵宫、鼎湖宫、思子宫、黄山宫,池阳宫、步寿宫、万岁宫、梁山宫、回中宫、首山宫别为一条,为各郡县离宫。
.别有明光宫,不知其地,附列于後。
.而梁山宫当并入秦梁山宫下。
.则区分各当矣。
○大明一统志永乐中,命儒臣纂天下舆地书。
.至天顺五年乃成,赐名曰《大明一统志》,御制序文,而前代相传如《括地志》、《太平寰宇记》之书皆废。
.今考其书,舛谬特甚,略摘数事以资後人之改定云。
.《一统志》:“三河,本汉临氵句县地。”
.今考两汉书,井无临氵句县。
.《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潞县”下云:“武德二年,置临氵句县。贞观元年,省临氵句。”
.而“蓟州渔阳郡三河”下云:“开元四年,祈路县置。”
.故知本是一地,先分为临氵句,後分为三河,皆自唐,非汉也。
.《一统志》引古事舛戾最多,未有若密云山之可笑者。
.《晋书·石季龙载记》:“段辽弃令支奔密云山,遣使诈降,季龙使征东将军麻秋迎之。辽又遣使降于慕容皝,曰:‘彼贪而无谋,吾今请降求迎,彼不疑也,若伏重兵要之,可以得志。’皝遣子恪伏兵于密云。
.麻秋统兵三万迎辽,为烙所袭,死者什六七,秋步遁而归。
.是段辽与燕合谋而败赵之众也。
.今《一统志》云:“密云山在密云县南一十五里,亦名横山。昔燕、赵伏兵于此,大获辽众。”
.是反以为赵与燕谋而败辽之众,又不言段,而曰辽,似以辽为国名。
.岂修志诸臣并《晋书》而未之见乎?
.《一统志》:“杨令公祠在密云县古北口,把宋杨业。”
.按《宋史,杨业传》:“业本太原降将,太宗以业者于边事,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人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京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雍熙三年,大兵北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来副之。
.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先、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
.连拔云、应、朔四州,师次桑干河。
.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兵护之。
.时契丹复陷寰州,侁先令业趋雁门北川。
.业以为必败,不可。
.侁先逼之行,业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美即与侁先领麾下兵陈于谷口。
.自寅至已,侁先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挥膺大励,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人,马重伤不能进,为契丹所擒。
.不食三日死。
.是业生平未尝至燕。
.况古北口又在燕东北二百余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
.且史明言雁门之北口,而以为密云之古北口,是作志者东西尚不辨,何论史传哉。
.又按《辽史·圣宗纪》:“统和四年七月丙子,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
.《耶律斜轸传》:“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飞矢所中,被擒。”
.与《宋史》略同。
.《密云县志》:“威灵庙在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祀宋赠大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
.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记》引《宋史》全文,而不辨雁门北口之非其地。
.《丰润县志》:“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宋杨业屯兵拒辽于此。有功,故名。”
.并承《一统志》而误。
.《一统志》:“辽章宗陵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
.考辽无章宗,其一代诸帝亦无葬三河者。
《一统志》:“全太祖陵、世人陵俱在房山县西二十里三峰山下。宣宗陵、章宗陵俱在房山县两大房山东北。”
按《金史·海陵纪》:“贞元三年三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麓。五月乙卯,命判大宗正事京等如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十一月乙巳朔,梓宫发丕承殿。戊申,山陵礼成。正隆元年七月己酉,命太保昂如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八月丁丑,如大房山,行视山陵。十月乙酉,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闰月己亥朔,山陵礼成。”
又《太祖纪》:“太祖葬睿陵。”《太宗纪》:“太宗葬恭陵。”《世宗纪》:“世宗葬兴陵。”《章宗纪》:“章宗葬道陵。”
又《熙宗纪》:“帝被弑,葬于皇後裴满氏墓中。贞元三年,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大定初,追上谥号,陵曰思陵。二十八年,改葬于峨眉谷,仍号思陵。”
又《海陵纪》:“葬于大房山鹿门谷,投降为庶人,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又《睿宗纪》:“大定二年,改葬于大房山,号景陵。”《显宗纪》:“大定二十五年十一月庚寅,葬于大房山,章宗即位,号日裕陵。”
是则金代之陵自上京而迁者十二帝,其陵曰光、曰熙、曰建、曰辉、曰安、曰定、曰永、曰泰、曰献、曰乔、曰睿、曰恭。
其崩于中都而葬者二帝,其陵曰兴、曰道。
被弑者一帝,其陵曰思。
追谥者二帝,其陵曰景、曰裕。
被弑而降为庶人者一帝,葬在兆域之外。
而宣宗则自即位之二年迁于南京,三年五月,中都为蒙古所陷,葬在大梁,非房山矣。
今《一统志》止有四陵,而误列宣宗,义脐于章宗之上,诸臣不学之甚也!
《汉书.地理志》:“乐浪郡之具二十五,其一曰朝鲜。”
应劭曰:“故朝鲜国,武上封箕子于此。志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
《山海经》曰:“‘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在今高丽国境内。”
慕容氏于营州之境立朝鲜县,魏义于平州之境立朝鲜县,似取其名,与汉县相去则千有余里。
《一统志》乃曰:“朝鲜城在永平府境内,箕子受封之地。”
则是箕子封于今之永平矣。
当日儒臣,令稍知今人者为之,何至于此?为人太息。
《一统志》:“登州府名宦”下云:“刘兴居,高祖孙,齐悼惠王肥子。诛诸吕有功,封东牟候。惠泽及于邦人,至今庙把不绝。”
考《史记》、《汉书》:“本纪”、“年表”,兴居以高後六年四月丁酉封。
孝文帝二年冬十月,始令列侯就国,春二月乙卯,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
其明年秋,以反诛,是兴居之侯于东牟仅三年,其奉就国之令至立为济北王,相距仅五月,其曾到国与否不可知,安得有惠泽及人之事历二千年而思之不绝者乎?
甚矣,修志者之妄也!
王文公《虔州学记》:“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
以“旷”字绝为一句,“谷”字绝为一句,“阻”字绝为一句,文理甚明。
今《一统志》:“赣州府形胜”条下,摘其二语曰:“地最旷大,山长谷荒。”
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九丘之书,真可为千载笑端矣。
○交耻《大学衍义补》曰:
交耻本秦汉以来中国郡县之地。
五代时,为刘隐所并。
至宋初,始封为郡王,然犹授中国官爵勋阶,如所谓特进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观察等使及赐号推诚顺化功臣,皆如内地之臣,未始以国称也。
其後封南平王,奏章文移犹称安南道。
孝宗时,始封以王称国,而天下因以高丽、真腊视之,不复知其为中国之郡县矣。
李氏传八世,陈氏传十二世,至日为黎季所篡。
季上表窜姓名为胡一元,子苍易名{大且}。
诈称陈氏绝嗣,查为甥求权署国事,大宗皇帝从其请。
逾年,陈氏孙名添平者始遁至京,诉其实。
季乃表请迎添平还国,朝廷不逆其诈,遣使送添平归。
抵其境,季伏兵杀之,并及使者。
事闻,太宗遍告于天地神只,声罪致讨,遣征夷将军未能等征之。
能道卒,命副将张辅总其兵。
生禽季及其子苍、澄,献俘京师。
诏求陈氏遗裔立之,国人咸称季杀之尽,无可继者。
佥请复古郡县,遂如今制,立交趾都、布、按三司及各府州县卫所诸司,一如内地。
其像有黎利者,乃彼中么麽个丑耳,中官庇之,遂致猖肆,上表请立陈氏後。
宣宗皇帝谓此皇祖意也,遂听之,即弃其地,俾复为国。
鸣呼!自秦并百粤、交趾之地己与南海、桂林同入中国。
汉武立岭南九郡,而九真、日南、交趾与焉。
在唐中叶,江南之人仕中国显者犹少,而爱州人姜公辅己仕中朝,为学士、宰相,与中州之士相颉颃矣。
奈何世历五代,为土豪所据。
宋兴,不能讨之,遂使兹地沦于蛮夷之域,而为诛亻离蓝缕之俗三百余年,而不得与南海、桂林等六郡同为衣冠礼乐之区,一何不幸哉!
按交耻自汉至唐为中国之地,在宋为化外州,虽贡赋版籍不上户部,然声教所及皆边州帅府领之。
永乐间,平定其地,设交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司各一,卫十,千户所二,府十三,州四十一,县二百八,市舶提举司一,巡检司百,税课司局等衙门九十二。
而升遐之後,上尊谥议,以“复交耻郡县于数千载之後,驱漠北残寇于数万里之外”为言,既述武功之成,亦侈舆图之广,後以兵力不及而弃之。
乃天顺中修《一统志》,竟以安南与占城、暹罗等国同为一卷。
嗟乎,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妞域中之见,而忘无外之规,吾不能无议夫儒臣者。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洪武十六年闰十月进。
其中如上都、大宁、辽东诸郡县并载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
内地如河间府之莫州、莫亭、会川、乐寿亦具前代沿革,而云“本朝未立”。
不以一时郡县之有无,而去历代相因之版籍,甚为有体。
○蓟《汉书》:“蓟,故燕国,召公所封。”
《後汉书》:“蓟,本燕国刺史治。”
自七国时,燕都于此。
项羽立臧茶为燕王,都蓟。
高帝因之,为燕国。
元凤元年,燕刺王旦自杀,国除,为广阳郡。
本始元年,为广阳国。
建武十三年,省,属上谷。
永平八年,复为广阳郡。
晋复为燕国。
魏为燕郡。
隋开皇初,废。
大业初,置涿郡。
唐天宝元年,更名范阳郡,并治蓟《水经·湿水》:“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
注:“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
《後汉书·彭宠传》:“宠反渔阳,自将二万余人攻朱浮于蓟。”
《晋书·载记》:“魏围燕中山、清河,王会自龙城遣兵赴救。建威将军余崇为前锋,至渔阳,过魏千余骑,鼓噪直进,杀十余人,魏骑溃去,崇亦引还。会乃上道徐进,始达蓟城。”
即此三事,可见蓟在渔阳之西,《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治蓟。开元十八年,析置蓟州渔阳郡,治渔阳。”
及辽,改蓟为析津县,因此蓟之名遂没于此而存于彼。
今人乃以渔阳为蓟,而忘其本矣。
《史记》乐毅书:“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此即《水经注》所言蓟丘。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後于蓟。”
疏云:“今涿郡蓟县是也。即燕国之都。”
孔安国、司马迁及郑皆云:“燕祖召公,与周同姓。”
按黄帝姓姬,召公盖其後也。
按此以蓟、燕为一国,而召公即黄帝之後。
《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帝尧之後于蓟,封召公于北燕。”
正义曰:“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後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
其说为长。
○厦谦泽《晋书·载记》:“慕容宝尽徙蓟中府北趋龙城魏石河,兴引兵追及之于夏谦泽。’
胡三省《通鉴》注‘夏谦泽在蓟北二百余里。”
恐非。
按《水经注》:“鲍丘水东南流,径潞城南,又东南入夏泽。泽南纡曲渚一十余里,北佩谦泽,眇望无垠也。”
下云:“鲍丘水又东与氵句河合。”
《三河志》:“鲍丘河在县西二十五里。源自口外,南流径水庄岭,过密去,合道人溪,干通州之米庄村,合沽水,人氵句河。”
今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旧有驿,鲍丘水径其下,而氵句河自县城南至宝坻,下入于海。
疑夏店之名因古夏泽,其东弥望皆陂泽,与《水经注》正合。
自蓟至龙城,此其孔道。
宝以丙辰行,魏人以戊千及之,相距二日,适当其地也。
○石门《後汉书·公孙瓒传》:“中平中,张纯与乌桓丘力居等人寇,瓒追击战于属国石门,大败之。”
注:“石门山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而《水经注》:“云:“氵水又东南径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五年,公孙瓒讨张纯,战于石门,大破之。”今蓟州东北六十里石门驿,即《水经注》之石门是也。
按史《本纪》但言“石门”,而《传》言“属国石门”,明有两石门。
《水经注》所指乃渔阳之石门,非辽东属国之石门。当以柳城为是,《通典》柳城有石门山。
○无终玉田,汉无终县。
《汉书·地理志》:“故无终子国,氵更水西至雍奴入海。”
《史记》:“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
《後汉书》:“吴汉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韦昭《国语解》:“无终,山戎之国,今为县,在北平。”
《水经注》:“蓝水出北山,东屈而南流,径无终县故城东。故城,无终于国也,”
《魏氏土地记》曰:“右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无终城,”
无终之为今玉田,无可疑者。
然《左传·襄公四年》:“无终于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
《汉书·樊哈传》:“击陈稀,破得綦毋,尹潘军于无终广昌。”
则去玉田千有余里,岂无终之国先在云中代郡之境,而後迁于右北平与?而今之昌黎乃金之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名同而地异也。
《三国志》:“魏武帝用田畴之言,上徐无山,堑山埋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徐无山在今玉田。
则柳城在玉田之东北数百里也。
《北齐书》:“显祖伐契丹,以十月丁酉至平州,从西道趋长堑。辛丑,至白狼城。壬寅,至昌黎城。”
是昌黎在平州之东北,齐主之行急,犹五日而後至也。
《隋书》:“汉玉谅伐高丽,军出临渝关,至柳城。”
《唐书》:“太宗伐高丽还,以十月丙午次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骇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
关在今抚宁之东,则柳城又在其东。
太宗之行迟,故十日而後至也。
《辽史》载柳城曰:“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
慕容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而迁都之,号曰和龙宫。
慕容垂复居焉。
後为冯跋所灭。
魏取之,为辽西郡。
隋平高宝宁,置营州。
扬帝改柳城郡。
唐武德初,改营州总管府,寻为都督府。
万岁通天元年,陷李万荣。
神龙初,徙府幽州。
开元四年,复治柳城。
八年,徙渔阳。
十年,还柳城。
後为奚所据。
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节度,重熙十年,升兴中府。
有太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焉、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
统州二,县四。
其一曰兴中县,百六十年而始封昌黎伯,又一百六年而始立今之昌黎县,以金之县而合宋之封,遂谓文公为此县之人,其亦未之考矣。
○石城汉右北平郡之县十六,其三日石城。
後汉无之,盖光武所并省也,至燕分置石城郡。
考之《通鉴》及《晋载记》,得二事。
慕容宝宿广都黄榆谷,清河王会勒兵攻宝。
宝帅轻骑驰二百里,晡时至龙城。
会遣骑追至石城,不及。
是广都去龙城二百里,而石城在其中间也。
慕容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与尚方兵于後作乱。
注云:“高和本为石城令,时以大丧,会于龙城。”
是石城去龙城不远也。
《魏书·地形志》:“广兴”下云:“有鸡鸣山、石城、大柳城。”
此即汉之石城矣。
魏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治白狼城。
领县三:其一曰石城,有白鹿山祠,其二曰广都。
《水经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东北人广成县东。”
广成即广都城,燕之石城在广都之东北,而此在广都之西南,是魏之石城非燕之石城矣。
《隋书》始无石城,云北齐废之。
而《唐书》:“平州石城”下云:“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
有临榆关,有大海。
有碣石山。
《辽史》:“滦州”统县三,其三曰石城。
下云:“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榆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
在滦州南三十里。
唐仪凤石刻在焉。
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
是辽之石城又非唐之石城矣。
今之开平中屯卫自永乐三年徙于石城废县,在滦州西九十里,乃辽之石城;
而《一统志》以为汉旧县,何其谬与!
○木刀沟新乐县西南三十里有水名木刀沟,《新唐书·地理志》:“新乐”下云:“东南二十里有木刀沟。有民木刀,居沟旁,因名之。”《宪宗纪》:“元和五年四月丁亥,河东节度使范希朝、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及王承宗战于木刀沟,败之。”《张茂昭传》:“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战,大破之。”《沙陀传》:“王承宗众数万,伏木刀沟,与朱邪、执宜遇飞矢雨集,执宜提军横贯贼阵鏖斗,李光颜等乘之,斩首万级。”而《旧书·李光进传》:“范希朝引师救易、定,表光进为步都虞候。战于木刀沟,有功。”此沟在镇定二节度之界,古为战地。
○江乘古时未有瓜洲。蔡宽大《诗话》:“润州大江本与今扬子桥对岸,而瓜洲乃江中一洲耳,今与扬子桥相连矣。以故,自古南北之津,上则由采石,下则由江乘,而京口不当往来之道。”《史记》:“秦始皇登会稽,还,从江乘渡。”正义云:“江乘故县在今润州句容县北六十里。”吴徐盛作疑城,自石头至江乘。晋蔡漠自土山至江乘,镇守八所,城垒凡十一处,皆以沿江为防守之要。今其地在上元县东北五十里。唐肃宗上元元年,李亘辟北固为兵场,插木以塞江口。刘展军于白沙,设疑兵于瓜洲,多张火鼓,若将趋北固者。如是累日,亘悉锐兵守京口以待之。展乃自上流济,袭下蜀。胡三省《通鉴》注云:“此自白沙济江也。”州东北九十里至句容县有下蜀戍,在句容县北,近江津。今江乘去江几二十里以外,皆为洲渚,而渡口乃移于龙潭。又瓜洲既连扬子桥,江面益狭。而隋唐之代复以丹阳郡移治丹徒,于是渡者舍江乘而趋京口。宋乾道四年,筑瓜洲南北城,而京口之渡至今因之。
瓜洲得名,本以瓜步山之尾生此一洲故尔。《旧唐书·齐辩传》:“润州北界隔江,至瓜步尾纡汇六十里,船绕瓜步,多为风涛漂损。氵乃移漕路于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自是免漂损之灾,岁减脚钱数十万。又立伊娄埭,官收其课,迄今利济焉。”此京口漕路繇瓜洲之始。《玄宗纪》载此事则谓之瓜洲浦。而《五行志》:“开元十四年七月,润州大风,从东北,海涛奔上,没瓜步洲,损居人。”《永王磷传》:“李承式使判官评事裴茂,以步卒三千拒于瓜步洲伊娄埭。”则此洲本亦谓之瓜步洲也。
○郭璞墓《晋书·郭璞传》:“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後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王恽集》乃云:“金山西北大江中乱石间,有丛薄,鸦鹊栖集,为郭璞墓。”按史文元谓去水百步许,不在大江之中,且当时即已沙涨为田,而暨阳在今江阴县界,不在京口。又所葬者璞之母,而非璞也。世之所传皆误。
○枭矶芜湖县西南七里大江中枭矶,相传昭烈孙夫人自沈于此,有庙在焉。按《水经注》:“武陵孱陵县故城,王莽更名孱陆也,刘备孙夫人,权妹也,又更修之。”则是随昭烈而至荆州矣。《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又裴松之注引《赵云列传》曰:“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时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後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後主还。”是孙夫人自荆州复归于权,而後不知所终,枭矶之传殆妄。
○胥门《史记》:“吴王既杀子晋,吴人为立祠于江上,号曰胥山。”《水经注》引虞氏曰:“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侧有丞、胥二山,山各有庙。鲁哀公十三年,越使二大夫畴无馀、讴阳等伐吴。吴人败之,获二大夫,大夫死,故立庙于山上,号曰丞、胥二王也,胥山上今有坛石,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一以为子胥,一以为越大夫。”今苏州城之西南门曰胥门,陆广微《吴地记》云:“本伍子胥宅,因名。”非也。赵枢生曰:“按《吴越春秋》:吴工夫差十三年,将与齐战,道出胥门,因过姑胥之台。”则子胥未死已名为胥门。愚考《左传·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胥门巢将上军。胥门,氏;巢,名。盖居此门而以为氏者,如东门遂、桐门右师之类。则是门之名又必在夫差以前矣。《淮南子》:“勾践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于姑胥。”《越绝书》:“吴王起姑胥之台,五年乃成。”姑胥,山名也,不可知其所始。其字亦为“姑苏。”《国语》:“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史记》:“越伐吴,败之姑苏。”伍被对淮南王,言“见糜鹿游姑苏之台”。古“胥”、“苏”二字多通用。
○潮信白乐天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白是北人,未谙潮候。今杭州之潮,每月朔日以子、午二时到。每日迟三刻有馀,至望日则子潮降而为午,午潮降而为夜子。以後半月复然。故大月之潮一月五十八回,小月则五十六回,无六十回也。水月皆阴之属,月之丽天,出东入西,大月二十九回,小月二十八回,亦无三十回也,所以然者,阳有馀而阴不足,自然之理也。
○晋国晋自武公灭翼,而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其时疆土未广,至献公始大。
考之于传:灭杨、灭霍、灭耿、灭魏、灭虞。
重耳居蒲,夷吾居屈,太子居曲沃,不过今平阳一府之境。
而灭虢、灭焦,则跨大河之南。
不惠公败韩之倏,秦证河东,则内及解梁。
狄取狐厨,涉汾,而晋境稍蹩,文公始启南阳,得今之怀庆。
襄公败秦于附,惠公赂秦之地复为晋有。
而以河西为境,持霍太山以北大部皆狄地,不属’于晋。
文公广三行御狄,裂公败狄于箕,而秋牛始怖。
忡公川槐绊朴戍之谋。
以货易土。
平公用荀、吴,败狄于太原。
于是晋之北境至于洞涡、洛阴之间,而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盂为祁氏之邑,晋阳为赵氏之邑矣。
若成公灭赤狄潞氏,而得今之潞安;顷公灭肥、灭鼓,而得今之真定,皆一一可考。
吾于杜氏之解绵上箕而不能无疑,并唐叔之封晋阳亦未敢以为然也。
○绵上《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杜氏曰:“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
《水经注》:“石桐水即绵水,出介休县之绵山。北流经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
袁崧《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今其山南跨灵石,东跨沁源,世以为之推所隐。
而汉魏以来,传有焚山之事,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
石勒禁之,而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
前史载之,无异辞也。
然考之于传,《襄公十三年》:“晋悼公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让干荀偃。”
此必在近国都之地。
又定么人年》:“赵简子逆宋乐祁,饮之洒于绵上,”
自宋如晋,其路岂出于西河介休乎?
况文公之时,霍山以北大抵皆狄地,与晋都远不相及。
今翼城县西公有绵山,俗谓之小绵山,近曲沃,当必是简子逆乐祁之地。
今万泉县南二里有介山。
《汉书·武帝纪》诏曰:“朕用事介山,祭後土,皆有光应。”
《地理志》:汾阴,介山在南。”
《杨雄传》:“其三月,将祭後土,上乃师群臣,横大河,凑汾阴。
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盐池,登历观陡西岳,以望八荒。
雄作《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
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
《水经注》亦引此,谓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隐于是山而辨之,以为非然。
可见汉时己有二说矣。
○箕《左传·信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
解曰:“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
非也,阳邑在今之太谷县,襄公时未为晋有。
传言“狄伐晋及箕”,犹之言“齐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国之地也。
成公十三年,厉公使吕相绝秦,曰:“入我河县,焚我箕、郜。”
又必其边河之邑,秦、狄皆可以争。
而文公八年,有箕郑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遗,当亦以邑氏其人者矣。
○唐《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
《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
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间。”
杜氏则以为太原晋阳县。
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
《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
尧裔于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
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後世迁都亦远不相及;
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後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
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
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
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
《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
《吕氏春秋》言“龙门未辟,吕梁未凿”。
河出孟门之上,则所谓大夏者,正今晋、绛、吉、隰之间,《书》所云“维彼陶唐,有此冀方”,
而舜之命皋陶曰“蛮夷猾夏”者也,当以服氏之说为信。
又齐桓公伐晋之师,仅及高梁,而《封禅书》述桓公之言,以为西伐大夏,大夏之在平阳明矣。
○晋都春秋时,晋国本都翼,在今之翼城县。
及昭侯,封文侯之弟桓叔于曲沃。
桓叔之孙武公灭翼,而代为晋侯,都曲沃;在今闻喜县。
其子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县之南,绛州之北。
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在今曲沃县,当汾、浍二水之间。
于是命新田为绛,而以其故都之绛为故绛。
此晋国前後四都之故迹也。
晋自都绛之後,遂以曲沃为下国。
然其宗庙在焉。
考悼公之立,大夫逆于清原:是次郊外。
庚午,盟而入;辛巳,朝于武宫:是入曲沃而朝于庙。
二月乙酉朔,即位于朝:是至绛都。
而平公之立,亦云“改服修官,于曲沃”,
但不知其後何以遂为奕氏之邑。
而栾盈之人绛,范宣子执魏献子之手,赂之以曲沃,夫以宗邑而与之其臣,听其所自为。
端氏之封,屯留之徙,其所由来者渐矣。
○瑕晋有二暇。
其一,《左传·成公六年》:“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杜氏曰:“郇瑕,古国名。”《水经注》:“涑水又西南迳瑕城。”京相曰:“今河东解县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是也。在今之临晋县境,其一,《僖公三十年》:“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解:“焦、瑕,晋河外五城之二邑。”《文公十二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秦师夜遁,复侵晋人瑕。”解以河曲为河东蒲坂县南,则瑕必在河外。《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按《汉书·地理志》:“湖,故曰胡,武帝建元年更名湖。”《水经·河水》:“又东迳湖县故城北。”郦氏注云:“《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汉武帝改作“湖”。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古“瑕”、“胡”二字通用。《礼记》引《诗》:“心乎爱矣,瑕不谓矣。”郑氏注云:“暇之言胡也。瑕、胡音同,故《记》用其字。”是瑕转为胡,又改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塞也,今为阌乡县治。而《成公十三年》:“伐秦,成肃公卒于瑕。”亦此地也,道元以郇瑕之瑕为詹嘉之邑,误矣。
《信公十五年》:“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正义曰:“自华山之东,尽虢之东界,其间有五城也。”传称焦瑕,盖是其二。《成公元年》:“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瑕嘉即詹嘉,以邑为氏。《僖公十五年》:“暇吕饴甥。”当亦同此,而解以瑕吕为姓,恐非。
《信公十五年》:“暇吕饴甥。”当亦同此,而解以瑕吕为姓,恐非。
○九原《礼记.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水经注》以在京陵县。《汉志·太原郡》:“京陵”,师古曰:“即九京。”因《记》文“或作九京”而傅会之尔。古者卿大夫之葬必在国都之北,不得远涉数百里,而葬于今之平遥也。《志》以为太平之西南二十五里有九原山,近是。
○昔阳《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苟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人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杜氏谓:“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又谓:“钜鹿下曲阳县西有肥{系}城。”是也。其曰:“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则非也。疏载刘炫之言,以为:“齐在晋东,伪会齐师,当自晋而东行也。假道鲜虞,遂入昔阳,则昔阳当在鲜虞之东也。”今按乐平沾县在中山新市西南五百余里,何当假道于东北之鲜虞,而反入西南之昔阳也?既入昔阳,而别言灭肥,则肥与昔阳不得为一,安得以昔阳为肥国之都也?昔阳既是肥都,何以复言钜鹿下曲阳有肥{系}之城?疑是肥名取于彼也。肥为小国,境必不远,岂肥名取钜鹿之城建都于乐平之县也?“十五年,苟吴伐鲜虞,围鼓。”杜云:“鼓,白狄之别,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炫谓:“肥、鼓并在矩鹿。昔阳即是鼓都,在鲜虞以东南也。”《二十二年》传曰:“晋荀吴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则昔阳之为鼓都断可知矣。
《汉书·地理志》:“钜鹿下曲阳。”应劭曰:“晋荀吴灭鼓,今鼓聚昔阳亭是也。”《水经注》:“低水东经肥{系}县之故城南,又东经昔阳城南,本鼓聚。”《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京相曰:“白狄之别也。下曲阳有鼓聚。”其说皆同。《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夫昔阳在钜鹿,故属之齐,岂得越太行而有乐平乎?
晋之灭狄,其用兵有次第。宣公十五年,灭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成公十一年,伐咎如;而上党为晋有矣。昭公元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卤;而大原为晋有矣。然後出师以临山东,昭公十二年,灭肥。二十二年,灭鼓。于是太行以南之地谓之南阳,太行以东之地谓之东阳。而晋境东接于齐,盖先後之勤且八十年,而鲜虞犹不服焉,平狄之难如此。
○太原太原府在唐为北都。
《唐书·地理志》曰:“晋阳宫,在都之西北。宫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
汾东曰东城,贞观十一年长史李筑。
两城之间有中城,武後时筑,以合东城。
宫南有大明城,故宫城也。
宫城东有起义堂,仓城中有受瑞坛。
当日规模之闳壮可见。
自齐神武创建别都,与邺城东西并立。
隋炀继修宫室。
唐高祖因以克关中,有天下。
则大以後名为北都。
五代李氏、石氏、刘氏三主皆兴于此。
及刘继元之降,宋太宗以此地久为创霸之府;又宋主大火,有参,辰不两盛之说,于是一举而焚之矣。
<宋史·太宗纪>:“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以榆次县为新并州。乙未,筑新城。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门楼,尽徙馀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丁酉,以行宫为平晋寺,”
陆游《老学庵笔记》曰:“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降为并州,废旧城,徙州於榆次。”
今太原则又非榆次,乃三交城也。
城在旧城东北三十里,亦形胜之地,本名故军,又尝为唐明镇,有晋文公庙,甚盛。
平太原後三年,帅潘美奏乞以为并州,从之,于是徙晋文公庙,以庙之故址为州治。
又徙阳曲县放三交,而榆次复为县。
然则今之太原府乃三交城,而太原县不过唐都城之一隅耳。
其遗文旧绩,一切不可得而见矣。
<旧唐书·崔神庆传>曰:“则天时,擢拜并州长史。先是并州有东西二城,隔汾水,神庆始筑城相接,每岁省防御兵数千人,边州甚以为便。”
此即《志》所云“两城之间有中城”者也。
汾水湍悍,古人何以架桥立城如此之易?
如长安东,中,西三渭桥,昔为方轨,而今则咸阳县每至冬月,乃设一版河阳驿,杜预所立浮桥,其遗迹亦复泯然。
蒲津铁牛,求一僧怀丙,其人不可得。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不但坐而论道者不如古人而已。
○代春秋时,代尚未通中国。
赵襄子乃言:“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正义曰:“《地道记》云:“恒山在其上曲阳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得恒山及,号飞狐口,北则代郡也。”
<水经注>引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东,代郡在西。”
此则今之蔚州,乃古代国。
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歇更立陈馀为代王,汉高帝立兄刘仲为代王,皆此地也。
十年,陈稀反。
十一年,破,立于恒为代王,都晋阳。
则今之太原县矣。
<孝文纪>则云:“都中都。”
而文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
又立于武为代王,都中都。
则今之平遥县矣。
又按卫绾,代大陵人。
大陵,今在文水县北,而属代,代都中都故也。
代凡三迁,而皆非今代州。
今代州之名自隋始。
○阙里《水经注》:“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故名阙里。”
按《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王辰,雉门及两观灾。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
注:“雉门,公宫之南门,两观,阙也。”
<礼记>:“昔者仲尼与放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
盖阙门之下,其里即名阙里,而夫子之宅在焉。
亦谓之“阙党”,《鲁论》有“阙党童子”、“荀子、仲尼居于阙党”是也。
後人有以居为氏者。
<汉书·儒林传>:“有邹人阙门庆忌”注云:“姓阙门,名庆忌。”
○杏坛今夫子庙庭中有坛,石刻曰“杏坛。”
<阙里志>:“杏坛,在殿前,夫子旧居,”非也。
杏坛之名出自《庄子入庄子曰:“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
又曰:“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又曰:“客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
侍水波定,不闻音,而後敢乘。”
司马彪云:“缁帷,黑林名也。杏坛,泽中高处也。”
<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
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破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明矣。
今之杏坛,乃宋乾兴间四十五代孙道辅增修,祖庙移大殿,於後因以讲堂旧基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耳。
○徐州《史记·齐大公世家》:“田常执简公于徐州。”
<田敬仲完世家>:“宣王九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十年,楚围我徐州。”
<魏世家>:“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
<楚世家>:“威王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伐齐,败之于徐州。”
<越世家>:“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
<鲁世家>:“顷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
按《续汉书·志》:“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在今滕县之南薛河北。有大城,田文所筑也。”
此与楚、魏二国为境。
而威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
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
盖与梁惠王言,不欲斥魏,更以燕、赵夸之耳。
索隐曰:“《说文》:“余阝,邾之下邑,在鲁东。”又《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曰徐州。”则徐与邻并音舒也。今读为《禹贡》:“徐州”之徐者,误。《齐世家》:“田常执简公于徐州。”《春秋》正作“舒州”。
○向《春秋·隐二年》:“宫人入向。”杜氏解曰:“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桓十六年》:“城向。”无解。《宣四年》:“公及齐侯平宫及郯。宫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解曰:“向,莒邑,东海[C051]县东南有向城。远,疑也。”《襄二十年》:“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解曰:“莒邑。”按《春秋》,向之名四见于经,而社氏注为二地,然其实一向也。先为国,後并于宫,而或属莒,或属鲁,则以摄乎大国之间耳,承县今在峄,杜氏以其远而疑之,况龙亢在今凤阳之怀远乎?《齐乘》以为今沂州之向城镇,近之矣。
○小《春秋·庄三十二年》:“城小。”《左氏传》曰:“为管仲也。”盖见昭公十一年,申无宇之言曰:“齐桓公城,而肯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而又见《信二年》经书“城楚丘”之出于诸侯,谓仲父得君之专,亦可勤诸侯以自封也。是不然。仲所居者也,此听城者小也。《春秋》有言,小言小者,《庄二十三年》:“公及齐侯遇于。”《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帅伐齐,取。”《文十七年》:“公及齐侯盟于。”《成三年》:“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四书“”而一书“小”,别于也。范宁:“小,鲁地。”然则城小者,内城也,故不系之齐,而与管仲无与也,汉高帝以鲁公礼葬项羽于城,即此鲁之小。而注引《皇览》,以为东郡之城,与留候所葆之黄石同其地,其不然明矣。《春秋秋发微》曰:“曲阜西北有小城。”
○泰山立石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其下。”云:“刻所立石。”是秦石有文字之证,今李斯碑是也。《封禅书》云:“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是汉石无文字之证,今碑是也。《续汉书·祭把志》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後之不读史者误以为秦耳。
始皇刻石之处凡六,《史记》书之甚明,于邹峄山则上云“立石”,下云“刻石颂秦德”,于泰山则上云“立石”,下云“刻所立石”。于之罘则二十八年云“立石”,二十九年云“刻石”。于琅邪则云“立石,刻颂秦德”。于会稽则云“立石,刻颂秦德”。无不先言立,後言刻者;惟于碣石则云“刻碣石门”,门自是石,不须立也。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别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纪;使汉武有文刻石,汉史又安敢不录乎?
○泰山都尉《後汉书·桓帝纪》:永兴二年,泰山琅邪贼公孙举等反,杀长史。永寿元年七月,初置泰山琅邪都尉官。延熹五年八月己卯,罢琅邪都尉官。八年五月王申,罢泰山都尉官。《金石录》载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云:“宙以延熹四年卒。”盖卒後四年官遂废矣。然泰山都尉实不始于此,光武时曾置之。《文苑传》:“夏恭,光武时拜郎中,再迁泰山都尉。”又按《光武纪》:“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恭之迁盖在此年前也。
泰山自公孙举、东郭窦,劳丙叔、孙无忌相继叛乱,以是置都尉之官。以後官虽不设,而郡兵领于太守,其力素厚。故何进使府掾泰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而应劭、夏侯渊亦以之破黄巾,可见汉代不废郡兵之效。而建安中,曹公表曰:“泰山郡界旷远,旧多轻悍。权时之宜,可分五县为赢郡。”则其时之习俗又可知矣。
○社首《史记》:“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唐书》: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庚午,禅社首。”玄宗“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禅社首。”《宋史》: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王子,禅社首。”今高里山之左有小山,其高可四五丈,《志》云即社首山。在岳旁诸山中最卑小,不知古人何取于此?意者封于高,欲其近天;禅于下,欲其近地。且山卑而附岳址,便于将事,初陟高之後不欲更劳民力邪?
○济南都尉汉济南郡太守,治东平陵。而都尉治放陵者,以长白山也。《魏书·辛子菠传》:“长白山连接三齐瑕丘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使检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镇戍之所。又诸州豪右在山鼓铸,奸党多依之,又得密造兵仗,亦请破罢诸冶,朝廷善而从之。”隋大业九年,齐人孟让、王薄等众十余万,据长白山,攻剽诸郡。以张须陀、王世充之力不能灭,讫于隋亡。观此二事,则知汉人立都尉治于陵之意矣。
○邹平台二县《汉书》济南郡之县十四,一曰东平陵,二日邹平,三曰台,四日梁邹。《功臣表》则有台定侯戴野,梁邹孝侯武虎,是二县并为侯国。《续汉志》济南郡十城,其一曰东平陵,其四曰台,其七日梁邹,其八日邹平。而《安帝纪》云:“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济南上言:凤皇集台县丞霍收舍树上。”章怀太子注云:“台县属济南郡,故城在今齐州平陵县北。”《晏子春秋》:“景公为晏子封邑,使田无字致台与无盐。”《水经注》亦云:“济水又东北过台县北。”寻其上下文句,本自了然,後人读《汉书》,误从“邹”字绝句,因以邹为一县,平台为一县。《齐乘》遂渭汉济南郡有邹县,後汉改为邹平,又以台、平台为二县。此不得其句读而妄为之说也。
汉以邹名县者五。鲁国有驺,亦作“邹”;胶东国有邹卢;千乘郡有东邹;与济南之邹平、梁邹,凡五。其单称邹者,今兖州府之邹县也。亦有平台,属常山郡。《外戚恩泽侯表》:“平台康侯史元。”《後汉书·邱彤传》:“尹绥封平台侯”是也。有邹平、有台,而亦有邹,有平台,不可不辨也。
晋时县名多沿汉旧,按史《何曾传》:“曾孙机为邹平令。”是有邹平矣,《解系传》:“父修,封梁邹侯。”《刘颂传》:“追封梁邹县侯。”是有梁邹矣。《宋书》言:“晋太康六年三月戊辰,乐安、梁邹等八县陨霜,伤桑麦。”《文帝纪》:“元嘉二十八年五月乙酉,亡命司马顺则自号齐王,据梁邹城。八月癸亥,梁邹平,斩司马顺。”则是宋有梁邹矣。不知何故,《晋书·地理志》于“乐安国”下,单书一“邹”字,此史之阙文。
而《齐乘》乃云:“晋省梁邹入邹县。”夫晋以前,此地本无邹县,而何从人之乎?盖不知而妄作者矣。
○夹谷《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传曰:“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杜预解及服虔注《史记》,皆云在东海祝其县。刘昭《志》、杜佑《通典》因之,遂谓夹谷山在今赣榆县西五十里。按赣榆在春秋为莒地,与齐、鲁之都相去各五六百里,何必若此之远?当时景公之观不过曰“遵海而南,放于琅邪”而已,未闻越他国之境。《金史》云:“淄川有夹谷山。”《一统志》云:“夹谷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山,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萌水发源于此。”《水经注“》:“萌水出般阳县西南甲山。”是以甲山为夹谷也,而《莱芜县志》则又云:“夹谷在县南三十里,接新泰界。”未知其何所据,然齐,鲁之境正在莱芜;东至淄川,则已人齐地百余里。二说俱通。又按《水经注》莱芜县曰:“城在莱芜谷,当路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禹贡》所谓莱夷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是则会于此地,故得有莱人,非召之东莱千里之外也。不可泥祝其之名,而远求之海上矣。
○潍水潍水出琅邪郡箕屋山。《书·禹贡》”潍淄其道”,《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东侵及潍”是也。其子或省“水”作“维”,或省“系”作“淮”,又或从“心”作“惟”,总是一字。《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下、“箕”下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贡》:“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异文三见。
《通鉴·梁武帝纪》:“魏李叔仁击邢杲于惟水。”古人之文或省,或惜其旁,并从“鸟隹”之“隹”则一尔。径人误读为“淮沂其”之“淮”,而呼此水为槐河,失之矣。
又如《三国志·吴主传》:“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晋书·宣帝纪》:“王凌诈言吴人塞涂水。”《武帝纪》:“琅邪王出余中。”《海西公纪》:“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孝武纪》:“遣征虏将军谢石帅舟师屯涂中。”《安帝纪》:“谯王尚之众溃逃于涂中。”并是“滁”字,《南史·程文季传》:“秦郡前江浦通涂水”是也。古“滁”省作“涂”,与“潍”省作“淮”正同,韵书并不收此二字。
○劳山劳山之名,《齐乘》以为“登之者劳”,又云一作“牢丘”,长春又改为“鳌”,皆鄙浅可笑。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本草》:“天麻生太山、崂山诸山。”则字本作“崂”,若《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并作“牢”,乃传写之误。《诗》:“山川悠远,维其劳矣。”笺云:“劳劳,广阔。”则此山或取其广阔而名之。郑康成,齐人;劳劳,齐语也。
《山海经·西山经》亦有劳山,与此同名。
《寰字记》:
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後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山。
误也。
劳、盛,二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
《史记·封禅书》:
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
《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
齐之东偏,环以大海,海岸之山莫大于劳、成二山,故始皇登之。
《史记·秦始皇纪》:
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弯,侯大鱼至,射之。
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
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正义曰:
荣成山即成山也。
按史书及前代地理书,并无荣成山,予向疑之。
以为其文在琅邪之下,成山之上,必“劳”字之误。
後见王充《论衡》引此,正作“劳成山”。
乃知昔人传写之误,唐时诸君亦未之详考也,遂使劳山并盛之名,成山冒荣之号。
今特著之,以正史书二千年之误。
先生《劳山图志序》略曰:
劳山在今即墨县东南海上,距城四五十里,或八九十里。
有大劳、小劳,其峰数十,总名曰劳,《志》言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因谓此山一名劳盛,而不得其所以立名之义。
《汉书》:“成山”作“盛山”,在今文登县东北,
则劳、盛自是二山,古人立言尚简,齐之东偏,三面环海,
其斗入海处,南劳而北盛,贝尽乎齐东境矣。
其山高大深阻,旁薄二三百里。
以其僻在海隅,故人迹罕至。
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後上也。
五不生,环山以外,土皆疏脊,海滨斥卤,仅有鱼蛤,亦须其时。
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张,数县储亻待,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後上也。
于是齐人苦之,而名之曰劳山,其以是夫?
古之圣王劳民而民忘之,秦皇一出游而劳之名传之千万年。
然而致止则有由矣。
《汉志》言齐俗夸诈。
自大公、管仲之餘,其言霸术已无遗策。
而一二智慧之士猖为迂怪之谈,以耸动天下之听,不过欲时君拥,辩士诎服,为名高而已,
岂知其患之至于此也!
○楚丘《春秋·隐公七年》: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杜氏曰:
楚丘,卫地,在济阴成武县西南。
夫济阴之成武,此曹地也,而言卫非也。
盖为僖公二年“城楚丘”同名而误。
按卫国之封本在汲郡朝歌。
懿公为狄所灭,渡河而东,立戴公,以庐于曹。
杜氏曰:
曹,卫下邑。
《诗》所谓“思须与潜”,庐者,无城郭之称,而非曹国之曹也。
《僖公三年》:“城楚丘。”
杜氏曰:
楚丘,卫邑。
《诗》所谓“作于楚宫”,而非戎伐凡伯之楚丘也。
但曰卫邑,而不详其地,然必在今滑县、开州之间。
滑在河东,故唐人有““魏、滑分河”之录矣。
《水经注》乃曰:
楚丘,在成武西南,即卫文公所徙。
误矣。
彼曹国之地,齐桓安得取之而封卫乎,
以曹名同,楚丘之名又同,遂附为一地尔。
今曹县东南四十里有景山,疑即《商颂》所云: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而《左传·昭公四年》椒举言:
“商汤有景毫之命”者也。
《诗》:“望楚于堂,景山与京。”
则不在此也。
○东汉陈留郡有东。
《续汉志》注云:
《陈留志》曰:‘故户牖乡有陈平祠。’
而山阳郡有东缗,《续汉志》:“春秋时曰缗。”
注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
《前书》师古曰:“缗音。”
《左传》解:“缗,宋邑。”
高平昌邑县东南有东缗城。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爰戚、东缗以往。”
索隐曰:
山阳有东缗县。
属陈留者,音。
属山阳者,音。
《括地志》云:
东缗故城在兖州金乡县界。
《水经注》引《王海碑》辞曰:
“使河堤谒者山阳东司马登。”
是以“缗”为“”,误矣。
《隶释·酸枣令刘熊碑》阴:
“故守东长苏胜。”
则陈留之东也。
○长城春秋之世,田有封洫,故随地可以设关。
而歼陌之间一纵一横,亦非戎车之利也。
观国佐之对晋人则可知矣。
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
于是寇钞易而防守难,不得已而有长城之筑。
《史记·苏代传》:“燕王曰:‘齐有长城拒防,足以为塞。’”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闵王筑防,以为长城。’”
《续汉志》:“济北国卢有长城,至东海。’”
《泰山记》:“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一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
此齐之长城也。
《史记·秦本纪》:“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苏秦传》:“说魏襄王曰:‘西有长城之界。’”
《竹书纪年》:“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
此魏之长城也。
《续汉志》:“河南郡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此韩之长城也。
《水经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县,
东至氵亲水,达Г阳,南北数百里,号为方城,
一谓之长城。’”
《郡国志》曰:
“叶县有长城,曰方城。’”
此楚之长城也。
若《赵世家》:“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
又言:“肃侯十六年,筑长城。’
则赵与中山亦有长城矣。
以此言之,中国多有长城,不但北边也。
其在北边者,《史记·匈奴传》:“秦宣太後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秦之长城也。
《魏世家》:“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此魏之长城也。
《匈奴传》又言:“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赵之长城也。
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此燕之长城也。
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渐土}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桃,至辽东,万馀里。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此秦并天下之後所筑之长城也。
自此以往,则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将军卫青等击匈奴,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魏明元帝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馀里。
大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五月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城。
上塞围,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乙未,起长城自黄护岭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六年,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
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後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而《斛律羡传》云:“羡以北卤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距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
隋文帝开皇元年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
五年,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黄河,西至绥州,南至勃出岭,绵历七百里。
六年二月丁亥,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七年,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
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逾榆林,东至紫河。
四年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林谷而东。
此又後史所载继筑长城之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一-译文
河东和山西,其实是一个地方。唐朝的京城在关中,它的东边是黄河,所以称为河东;元朝的京城在蓟门,它的西边是山脉,所以称为山西:都是根据各自京城附近的地理特征来称呼的。
古代所说的山西就是现在的关中。《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萧何安抚山西。’《方言》中说:‘从山向东到五国的边境。’郭璞解释说:‘六国中只有秦国在山西。’王伯厚在《地理通释》中说:‘秦汉之间,称山北、山南、山东、山西的,都是指太行山,因为它位于天下之中,所以用这座山来表示地势。《正义》认为华山之西,是不正确的。’
陕西在《续汉·郡国志》中提到:‘陕县有陕陌,是两位伯父划分的地方,所以有陕东、陕西的称呼。’《水经注·河水》中提到:‘再往东是七里涧,涧在陕西七里。’《宋书·柳元景传》中提到:‘庞季明率军向陕西七里谷。’《北史·魏孝武帝纪》中提到:‘高昂率精锐骑兵和皇帝在陕西。’《旧唐书·大宗纪》中提到:‘贞观十一年九月丁亥,河水泛滥,冲毁了陕西河北县。’《肃宗纪》中提到:‘乾元三年四月庚申,任命右羽林大将军郭英义为陕州刺史、陕西节度潼关防御等使。’《肃宗诸子传》中提到:‘杞王垂充任陕西节度大使。’《李渤传》中提到:‘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去世,李渤充任吊祭使,路经陕西。’《回纥传》中提到:‘广平王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回纥兵马,与敌人在陕西作战。’这些都指的是现在的陕州西部。后来人们就把潼关以西的地方统称为陕西。
晋朝时把关中称为陕西。《晋书·宣帝纪》中提到:‘西驻长安,天子命令说:“从前周公旦辅佐成王,有素雉之贡。现在你接受陕西的职务,有白鹿之献。”’《张实传》中提到:‘愍帝末年,任命都督陕西诸军事。张华祖道。’梁王肜的《应诏诗》中说:“二迹陕西,实在我王。”东晋时则以荆州为陕西。《南齐书》中说:“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周世,二伯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所以称荆州为陕西。”从史书中看,桓冲任荆州刺史,安帝下诏说:“故太尉冲,过去任陕西,忠诚王室。”《毛穆之传》中说:“瘦翼专威陕西,刘毅为荆州刺史,安帝下诏说:‘刘毅推举陕西。’《南史·宋文帝纪》中说:“命令王华知州府,留镇陕西。”《宋书》中提到:蔡兴宗为辅国将军,南郡太守,行荆州事。袁顗说:“舅父现在出居陕西。”《邓琬传》中提到:晋安王子勋檄文说:“前将军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练甲陕西,献徒万数。”这些都是指的荆州。也有称陕东的。《晋书·载记》中提到:刘聪任命石勒为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又加封为陕东伯。
唐太宗为秦王时,被任命为陕东道大行台。
古代所说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管子》中说:“楚,是山东的强国。”《史记》引用贾生的说法:“秦国并吞了山东三十多个郡。”《后汉·陈元传》中说:“陛下不应定都在山东。”大概是从函谷关以东,总称为山东,内部指的是在冀州三面靠近黄河的地方,《史记》正义中说:“古代帝王的都城大多在河东、河北,所以称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说:“河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曲折环绕冀州,所以称河内。大概是从大河以北总称为河内,而不是像现在只以怀州为河内。
吴会宋施宿在《会稽志》中说:“根据《三国志》,吴郡会稽为吴、会二郡。张说:‘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孙贲传》中说:‘策已平吴、会二郡。’《朱桓传》中说:‘使部伍吴、会二郡。’《全琮传》中说:‘分丹阳、吴、会三郡险地为东安郡。’前辈读为‘都会’之会,大概是不对的。钱康功说:‘现在平江府署之南名叫吴会坊。《汉书·吴王濞传》中说:‘上患吴会轻悍。’按现在本《史记》、《汉书》都作‘上患吴、会稽’,不知道顺帝时才开始分二郡,汉初怎么可能说吴会稽?应该是钱看到的版本没有错误,后人妄加增删的。”
魏文帝的诗中说:“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陈思王在《求自试表》中说:“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晋文王给孙皓的信中说:“惠矜吴会,施及中土。”魏元帝给晋文王加九锡,文中说:“扫平区宇,信威吴会。”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文中说:“朝服济江,扫除吴会。”陈寿在《上诸葛亮集》中说:“身使孙权求援吴会。”羊祜上疏中说:“西平巴蜀,南和吴会,”荀勖在《食举乐东西厢歌》中说:“既禽庸蜀,吴会是宾,”左思在《魏都赋》中说:“览麦秀与黍离,可作谣于吴会。”武帝问刘毅说:“吾平吴会,一同天下,”石崇向惠帝奏事中说:“吴会僭逆,几于百年。”石勒上表给王浚说:“晋祚沦夷,远播吴会。”慕容垂对高瞻说:“剪除鲸鲵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丁琪谏张祚说:“先公累执忠节,远宗吴会。”这些都不能认为是会稽的会。大概汉初就有这个名称,就像说‘吴都’一样。
如果有人说《孙贲、朱桓传》中的文字偶然符合这两个字,那么这并不能证明《吴王濞传》中的内容。
江西、广东、广西这三个名字让人难以理解,因为整个司的管辖区域都在江南,不能称之为西边。
在六朝以前,被称为江西的地区包括秦郡、历阳、庐江等地。
因为大江从历阳斜向北方流至京口,所以才有东西之分。《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江西皆反。’扬子《法言》中提到:‘楚分江西。’《三国志·魏武帝本纪》中提到:‘进军屯江西郝溪。’《吴主传》中提到:‘民众互相惊慌,从庐江、九江、蕲春、广陵等地,有十多万户人家,都东渡长江,江西因此变得空虚,合肥以南只剩下皖城。’《孙瑜传》中提到:‘宾客和将领中有很多江西人。’《晋书·武帝纪》中提到:‘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穆帝纪》中提到:‘江西请求活命,郭敞等人抓捕陈留内史刘仕而叛变。’《郗鉴传》中提到:‘授予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镇守合肥。’《桓伊传》中提到:‘进督豫州十二郡、扬州江西五郡军事。’现在人们所说的江北,就是过去所说的江西。所以晋朝的《地理志》中,把庐江、九江从合肥以北至寿春的地区都称为江西。现在的人把江、饶、洪、吉等州称为江西,是因为唐朝贞观十年,将天下分为十道,其中第八道为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将天下分为十五道,江南分为东西两道。江南东道管辖苏州,江南西道管辖洪州,后人简化文字,只称江东、江西。现在有些写文章的人说大江以西,这是错误的。
现在的广东、广西也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简化。
《文献通考》中提到:‘太宗至道三年,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后来又增加了三路,其中第十七路为广甫东路,第十八路为广南西路。’
在唐朝时,剑南道只分为东川和西川。
到了宋朝,变为益州路、粹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后来简化名称为四川。
《史记》中提到薛县属于富川国,这是错误的。在《史记·公孙弘传》中提到:‘齐富川国薛县人。’这里提到了齐和富川,但薛县并不属于这两个国家,非常难以理解。注释中说:‘《表》中提到:“富川国,文帝从齐国分出,都城在剧。”’《括地志》中说:“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薛城在徐州滕县界。”’《地理志》中说:“薛县属于鲁国。”根据《儒林传》中的记载:“薛人公孙弘。”可知公孙弘确实是薛县人,上面提到的齐富川是错误的。
《续汉·郡国志》记载:‘薛,是它的本土。’注释引用《地道记》说:‘夏朝的车正奚仲被封于此,他的坟墓位于城南二十里的山上。’《皇览》记载:‘靖郭君的坟墓位于鲁国薛城的东南角。孟尝君的坟墓位于城门东边。向门,就是出北边城门的地方。’《诗经》中说:‘居住在常地与许地。’郑玄解释说:‘常字可能写作“尝”。它位于薛地旁边,是孟尝君的食邑。’《史记·越世家》记载:‘希望齐国在南阳莒地试兵,以聚集常、郯两地的势力。’索隐解释说:‘常,是一个地名。可能是田文被封的地方。’《魏书·地形志》记载:‘薛县,属于彭城郡,有奚公山、奚仲庙、孟尝君家。’《水经注》记载:‘现在薛县故城的旁边还有文家,用石头筑成的城墙,制作得严谨坚固,非常美丽。’而《史记·孟尝君传》的注释说:‘薛故城位于徐州滕县南四十四里。’现在《淄川县志》根据《公孙弘传》中的错误文字,认为孟尝君的封邑在这里,这是错误的。又根据《地理志》:“莒川国,有三个县,剧县、东安平县、楼乡。”剧县位于今寿光县西南,东安平县位于今临淄县东南十里,楼乡的具体位置不详。又《高五王传》记载:‘武帝为了悼惠王的家园在齐地,于是割取临淄东面的园地作为悼惠王家园的邑地,全部给予莒川。’这足以证明莒川位于临淄的东边。现在的淄川既不是薛地,也不是汉代的西川,而是般阳县。认为汉代的莒川就是孟尝君的薛地,这是又一次错误。
《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同一个武城,但曾子单独加了‘南’字,南武城故城位于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的石门山下。注释说:‘《地理志》记载: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所以这里说南武城。’《春秋·襄公十九年》记载:‘城武城。’杜预注释说:‘泰山南武城县。’然而《汉书》泰山郡没有南武城,但有南成县,属于东海郡。《续汉志》作‘南城’,属于泰山郡。直到晋朝才称为南武城。这就是后人之所以怀疑的原因。宋程大昌在《澹台祠友教堂记》中说:‘武城有四个: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都是以地名命县。’而清河特别称为东武城,因为它与定襄都隶属于赵国,而且定襄在西边。若干游之所宰的地方,实际上是鲁国。而东武城是鲁国的北部,所以汉代的儒者又加‘南’字来区分它。史迁的传记中,曾参被称为南武城人,是首次加上的;子羽的传记紧接在曾子之后,省略了文字,只说武城,《水经注》引用京相潘的话说:‘现在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的坟墓,是县里的人。’这可以证明武城就是南武城。
孟子说:‘曾子住在武城,有越国的敌寇入侵。有人说:“敌寇来了,为什么不离开?”曾子说:“不要让敌人住在我的屋子里,毁坏我的柴火。”’《新序》记载:鲁国人攻打费邑,曾子向费邑的君主辞行说:‘请让我出去,等敌寇退去后再回来,不要让狗和猪进入我的屋子。’《战国策》中甘茂也说:‘曾子住在费。’这说明曾子所居住的武城是费邑。哀公八年《春秋》记载:‘吴国代替我们,子泄率领军队沿着险峻的道路从武城出发。’又说:‘吴军攻克东阳,然后驻扎在五梧。’《续汉志》记载南城有东阳城,引用了这个证据。这也说明南城就是武城。
南城的名字见于《史记》,齐威王说:‘我的臣子有檀子,让他守卫南城,那么楚人就不敢来侵犯。向东攻取泗上,十二个诸侯都来朝见。’《汉书》只作‘南成’,孝武帝封城阳共王子贞为南成侯。后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说:‘高阝毕之山,南城的坟墓。’章怀太子注释说:‘南城,是曾子父亲安葬的地方,位于今沂州费县西南。’这又证明南成就是南城,在费县的证据。
成化年间,有人说嘉祥的南武山有曾子的坟墓,有个渔夫掉进坟墓的洞里,发现了一块石碑和封志。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顾鼎臣上奏请求寻找曾氏的后代,在吉安的永丰找到了曾氏的后裔质粹,他迁居到嘉祥。十八年,被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职位,世袭。曹县的冉穰,是秦相穰侯魏冉的坟墓。而近人撰写的地方志,认为仲弓这类人物,很难完全相信。
《汉书·燕王定国传》记载:‘杀死肥如令郢人。’根据《地理志》,肥如属于辽西郡,不属于燕国。《武帝本纪》记载:‘元朔元年秋,匈奴入侵辽西,杀死太守。’《诸侯王表》说:‘武帝颁布推恩令,藩国自行分割,长沙、燕、代虽然有旧名,但都失去了南北的边地。’那么肥如现在被杀在燕国,一定是在元朔之前,分割边郡之前的时候。
《燕王旦传》记载:‘征发百姓会合围猎文安县,以训练士兵和马匹。’上文说:‘武帝时,旦因藏匿逃亡的人而被削去良乡、安次、文安三县。’这说明文安县已经被削去,不属于燕国,又说:‘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掌权,赏赐燕王钱三千万,增加封地一万三千户。’《昭帝本纪》也说:‘始元元年,增加燕王、广陵上及鄂邑长公主各一万三千户。’那么文安县仍然属于燕国,一定是在增加封地一万三千户之后,这些都是史文中相互印证的,可以参考得到。
《汉书》记载:‘徐乐,燕郡无终人。’《地理志》没有燕郡,而无终属于右北平。考察燕王定国,在元朔二年秋因罪自杀,封国被废除。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开始立皇子旦为燕王,这期间燕郡存在了十年,但《地理志》没有记载。徐乐上书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而无终当时属于燕,后来改为属于右北平。
《水经注》中对大梁和灵丘的记载有误。《左传·桓九年》记载:‘梁伯攻打曲沃。’注释说:‘梁国位于冯翊夏阳县。’芮国的人说:‘梁国靠近秦国,因此得到了秦国的庇护。’《汉书·地理志》说:‘冯翊夏阳县,是古代少梁的所在地。’《水经注》则说:‘大梁是周梁伯的居住地。梁伯喜欢土木工程,扩建了城墙,称之为新里。由于工程浩大,民力疲惫,秦国人趁机攻占了梁国。后来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这里。’《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迁都于大梁。’这是将少梁误认为大梁,却不知道大梁并不靠近秦国。
《汉书》记载:‘代郡灵丘。’应劭注释说:‘赵武灵王葬于其东南二十里,因此以县名命名。’《水经注》则说:‘《史记》记载:“赵敬侯二年,在灵丘打败了齐国。”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赵武灵王而得。’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元年,三晋趁齐国国丧攻打我国灵丘。”和《赵世家》:“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率领赵、秦、韩、魏、燕攻打齐国,占领了灵丘。十五年,赵国与韩、魏、燕共同攻打齐国,齐王败逃,燕国深入至临淄。”孟子对孟子说:“你辞去了灵丘的职位,请求担任士师。”这说明另一个灵丘一定在齐国境内,后来被赵国占领。而孝成王将灵丘封给了楚国的春申君,这更加明确地表明灵丘不在代郡。《水经注》的记载错误地将赵国的灵丘误认为是齐国的灵丘,却不知道齐国的地界无法延伸到代郡。
《三辅黄图》中关于汉西京宫殿的记载很多,读史书时很难理解。《三辅黄图》按照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等宫殿为纲,以其中的宫室台殿为目,很有条理。但是,那些没有依附的宫殿都归入了北宫和甘泉宫,这是不正确的。现在应该将明光宫、太子宫单独列出,作为长安城内的宫殿;永信宫、中安宫、养德宫单独列出,作为长安宫的不同名称;长门宫、钩弋宫、储元宫、宣曲宫单独列出,作为长安城外的离宫;昭台宫、大台宫、扶荔宫、葡萄宫单独列出,作为上林苑内的离宫;宜春宫、五柞宫、集灵宫、鼎湖宫、思子宫、黄山宫,池阳宫、步寿宫、万岁宫、梁山宫、回中宫、首山宫单独列出,作为各郡县的离宫。还有一处明光宫,不知道其位置,所以附在后面。梁山宫应该归入秦梁山宫的记载中。这样分类就正确了。
《大明一统志》在永乐年间,命令儒臣编纂全国地理书籍。到天顺五年才完成,赐名为《大明一统志》,皇帝亲自撰写序文,而前代的《括地志》、《太平寰宇记》等书籍都被废弃。现在考察这本书,错误特别多,简要列举几件事以供后人改正。
《一统志》记载:‘三河,原本是汉代的临氵句县。’但是考察《汉书》,并没有临氵句县。《唐书·地理志》中‘幽州范阳郡潞县’下说:‘武德二年,设置临氵句县。贞观元年,撤销临氵句县。’而‘蓟州渔阳郡三河’下说:‘开元四年,设置祈路县。’所以知道这个地方原本是同一个地方,先分为临氵句,后来分为三河,都是唐朝时期的事情,不是汉朝。
《一统志》引用的古事中,错误最多的是关于密云山的记载。《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段辽放弃令支逃奔密云山,派人假装投降,石季龙派征东将军麻秋迎接他。段辽又派人向慕容投降,说:“他贪婪而无谋,我现在请求投降,他不会怀疑的,如果在那里埋伏重兵,就可以得逞。”慕容派儿子慕容恪在密云山伏兵。麻秋率领三万士兵迎接段辽,被慕容恪袭击,死伤六七成,麻秋步行逃回。’这是段辽与燕国合谋打败赵国军队的事情。而《一统志》中说:‘密云山位于密云县南十五里,也称为横山。过去燕国和赵国在这里伏兵,大败段辽的军队。’这是错误地将赵国与燕国合谋打败段辽的军队,并且不说段辽,而说辽,似乎将辽当作了国名。难道编纂志书的官员们连《晋书》都没有看到吗?
《一统志》记载:‘杨令公祠位于密云县古北口,纪念宋代的杨业。’根据《宋史·杨业传》:“杨业原本是太原的降将,太宗因为杨业在边疆事务上的表现,任命他为代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遇到契丹人入侵雁门,杨业率领手下数千骑兵,从西京出发,从小路到雁门北口,向南背击契丹,契丹大败,杨业因此升任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大军北征,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的身份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被命令前来协助。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亻先、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卫军队。连续攻下云、应、朔、朔四州,军队驻扎在桑干河。遇到曹彬的军队不利,各路军队撤退,潘美等人返回代州。不久,皇帝下诏将四州的百姓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所部军队保护他们。当时契丹再次攻陷寰州,王亻先命令杨业前往雁门北川。杨业认为必败,不可前往。王亻先逼迫他前往,杨业指着陈家谷口说:‘各位在这里布置步兵强弩,作为左右翼以支援。’潘美立即与王亻先率领手下军队在谷口布阵。从早晨到中午,王亻先派人登上托逻台观察,认为契丹败逃,想要争夺功劳,就率领军队离开谷口。潘美无法阻止,于是沿着交河向西南行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就指挥军队撤退。杨业力战,到达谷口,看到没有人,就抱胸大哭,再次率领帐下士兵力战,身上被射中数十箭,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杀死了数十人,马匹重伤无法前进,被契丹俘虏。三天后死去。”杨业一生从未到过燕国。而且古北口位于燕国东北二百余里,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就属于契丹,杨业怎么可能到达那里?而且史书中明确指出雁门北口的位置,而《一统志》却认为是密云的古北口,这说明编纂志书的官员连东西南北都分辨不清,更不用说史传了。再根据《辽史·圣宗纪》:“统和四年七月丙子,枢密使斜轸奏复朔州,擒宋将杨继业。”和《耶律斜轸传》:“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被飞箭射中,被俘。”与《宋史》的记载大致相同。《密云县志》:“威灵庙位于古北口北门外一里,祭祀宋赠大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成化十八年,礼部尚书周洪范的《记》引用了《宋史》的全文,却没有辨别出雁门北口的位置不正确。《丰润县志》:“令公村位于县西十五里,宋代杨业在这里驻兵抵抗辽国。有功,因此得名。”这些都是继承了《一统志》的错误。
《一统志》记载:‘辽章宗陵位于三河县北五十五里。’但是考察历史,辽国没有章宗,这一代的各位皇帝也没有在三河安葬过。
《一统志》记载:太祖和世人的陵墓都在房山县西二十里的三峰山下。宣宗和章宗的陵墓在房山县两大房山的东北方向。
根据《金史·海陵纪》:贞元三年三月乙卯,皇帝命令将大房山的云峰寺作为陵墓,并在其山脚下建造行宫。五月乙卯,命令大宗正事京等人前往上京,负责迁葬太祖和太宗的棺木。十一月乙巳朔,棺木从丕承殿出发。戊申,陵墓的礼仪完成。正隆元年七月己酉,命令太保昂前往上京,负责迁葬始祖以下的棺木。八月丁丑,前往大房山,巡视陵墓。十月乙酉,将始祖以下十帝的棺木葬在大房山。闰月己亥朔,陵墓的礼仪完成。
又《太祖纪》记载:太祖葬于睿陵。《太宗纪》:太宗葬于恭陵。《世宗纪》:世宗葬于兴陵。《章宗纪》:章宗葬于道陵。《熙宗纪》:皇帝被杀,葬于皇后裴满氏的墓中。贞元三年,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与诸王同兆域。大定初年,追封谥号,陵墓称为思陵。二十八年,改葬于峨眉谷,仍称为思陵。
又《海陵纪》:葬于大房山鹿门谷,投降后成为平民,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睿宗纪》:大定二年,改葬于大房山,称为景陵。《显宗纪》:大定二十五年十一月庚寅,葬于大房山,章宗即位,称为裕陵。这样,金代的陵墓从上京迁葬的有十二帝,其陵墓分别称为光、熙、建、辉、安、定、永、泰、献、乔、睿、恭。崩于中都并葬的有二帝,其陵墓称为兴、道。被杀的有一位皇帝,其陵墓称为思。追封谥号的有二帝,其陵墓称为景、裕。被杀后降为平民的有一位皇帝,葬在兆域之外。而宣宗则从即位第二年迁往南京,第三年五月,中都被蒙古攻陷,葬在大梁,不再是房山了。现在《一统志》只有四座陵墓,却错误地将宣宗列入,位置排在章宗之上,这些官员真是太不学无术了!
《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郡有二十五县,其中一个是朝鲜。应劭说:以前的朝鲜国,武上封箕子于此。志中说:殷道衰微,箕子离开到朝鲜。《山海经》说:‘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注解:朝鲜,现在乐浪县,箕子所封的地方。在现在的高丽国境内。慕容氏在营州境内设立朝鲜县,魏义在平州境内设立朝鲜县,似乎取其名,与汉县相隔超过千里。《一统志》说:‘朝鲜城在永平府境内,箕子受封的地方。’那么箕子封地就在现在的永平了。当时那些儒臣,如果稍微了解现在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真是令人叹息。
《一统志》中‘登州府名宦’下说:‘刘兴居,高祖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因诛杀诸吕有功,被封为东牟侯。他的恩惠一直惠及百姓,至今还有人祭祀他的庙宇,思念他。’根据《史记》、《汉书》的‘本纪’和‘年表’,兴居在高祖六年四月丁酉被封。孝文帝二年冬天十月,开始命令列侯就国,第二年春天二月乙卯,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第二年秋天,因谋反被杀,兴居在东牟的侯位只有三年,他从奉命就国到被封为济北王,相隔仅五月,他是否曾经到过封国都不确定,怎么会有恩惠惠及百姓,让人们思念两千年的事情呢?修志者的荒谬真是到了极点!
王文公的《虔州学记》中说:‘虔州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以‘旷’字断句,‘谷’字断句,‘阻’字断句,文理非常清晰。现在《一统志》中‘赣州府形胜’条下,摘录了这两句话:‘地最旷大,山长谷荒。’读起来不通顺,而想要从事九丘之书,真是千载之后还会被人嘲笑的。
《大学衍义补》记载:交耻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郡县的地方。五代时期,被刘隐并吞。到了宋朝初期,才开始封为郡王,但仍然授予中国官职和勋位,如特进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观察使以及赐号推诚顺化功臣,都像内地臣子一样,从未以国自称。后来封为南平王,奏章文书仍然称为安南道。孝宗时期,才开始以王称国,而天下因此将高丽、真腊视为同等,不再知道它是中国的一个郡县了。李氏传了八世,陈氏传了十二世,到日丽时被黎季瑄篡位。黎季瑄上表改姓名为胡一元,儿子苍改名为大且。假装陈氏绝后,找自己的外甥请求代理国事,大宗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过了一年,陈氏的孙子添平逃到京城,诉说真相。黎季瑄于是上表请求迎添平回国,朝廷没有识破他的欺诈,派遣使者送添平回国。到达境内后,黎季瑄伏兵杀了他,连同使者也被杀。事情传开后,太宗向天地神明发誓,声讨罪责,派遣征夷将军未能等人征讨。未能去世后,命令副将张辅总领军队。生擒了黎季瑄及其子苍、澄,将俘虏献给京城。朝廷下诏寻找陈氏后裔立为国君,国人都说黎季瑄杀尽了陈氏,无人可继。一致请求恢复郡县制,于是按照现在的制度,设立交趾都、布、按三司以及各府州县卫所等机构,都和内地一样。其中有个叫黎利的,是那里的一个卑微之人,宦官庇护他,于是变得猖狂,上表请求立陈氏后代。宣宗皇帝认为这是皇祖的意愿,于是同意了,就放弃了那个地方,让它重新成为国家。唉!自从秦朝并吞百越、交趾之地,就已经和南海、桂林一同纳入中国。汉武帝设立岭南九郡,其中九真、日南、交趾都在其中。唐朝中期,江南人在中国做官的还很少,而爱州人姜公辅已经在中朝做官,担任学士、宰相,和中原人士相提并论。为何历经五代,被豪族占据。宋朝兴起,不能征讨他们,于是使得这个地方沦落为蛮夷之地,成为粗俗不堪的习俗长达三百多年,却不能和南海、桂林等六郡一样成为衣冠礼乐之地,多么不幸啊!按交耻从汉到唐都是中国的土地,在宋朝成为化外州,虽然贡赋版籍不上报户部,但声教所及之处都由边州帅府管辖。永乐年间,平定了那里,设立了交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司各一,卫所十,千户所二,府十三,州四十一,县二百八,市舶提举司一,巡检司百,税课司局等衙门九十二。而在去世后,上尊谥议时,以‘在数千载之后恢复交耻郡县,将漠北残寇驱逐到数万里之外’为言,既述说了武功的成就,也夸大了版图的广大,后来因为兵力不足而放弃了那里。在天顺年间修订《一统志》时,竟然将安南与占城、暹罗等国放在同一卷中。唉!巴、濮、楚、邓,是我们的南方土地。他们只看到境内的情况,而忘记了没有边界的规矩,我不得不对儒臣有所议论。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洪武十六年闰十月进呈。其中如上都、大宁、辽东诸郡县都记载了前代的沿革,但说‘本朝未立’。内地如河间府的莫州、莫亭、会川、乐寿也记载了前代的沿革,但说‘本朝未立’。不以一时郡县的有无,而考虑历代相沿袭的版籍,非常有体。
《汉书》记载:‘蓟,是故燕国,召公所封。’《后汉书》记载:‘蓟,本是燕国刺史治所。’自七国时期,燕国都城在这里。项羽立臧荼为燕王,都城在蓟。汉高祖继承了这个封号,成为燕国。元凤元年,燕刺王刘旦自杀,封号废除,成为广阳郡。本始元年,成为广阳国。建武十三年,废除,归属上谷。永平八年,重新成为广阳郡。晋朝重新成为燕国。魏朝成为燕郡。隋朝开皇初年废除。大业初年,设立涿郡。唐朝天宝元年,更名为范阳郡,并治于蓟。在《水经·湿水》中提到:‘经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注释:‘现在城内西北角有蓟丘,因此以丘命名城市。’《后汉书·彭宠传》中提到:‘彭宠反叛渔阳,亲自率领两万多人攻打朱浮于蓟。’《晋书·载记》中提到:‘魏国围攻燕国的中山、清河,王会从龙城派遣军队救援。建威将军余崇为前锋,到达渔阳,超过魏国一千多骑兵,鼓噪直进,杀死十余人,魏国骑兵溃散,余崇也引兵返回。王会于是缓缓前进,最终到达蓟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蓟在渔阳的西边,《唐书·地理志》中提到:‘幽州范阳郡,治所在蓟。开元十八年,分置蓟州渔阳郡,治所在渔阳。’到辽朝时,将蓟改为析津县,因此蓟的名字在这里消失,而保留在别处。现在的人认为渔阳就是蓟,而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史记》乐毅的书信中提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这就是《水经注》所说的蓟丘。
《礼记·乐记》中提到:‘武王克殷,返回商地,还没来得及下车,就在蓟封黄帝之后。’注释说:‘现在涿郡蓟县就是。’孔安国、司马迁以及郑玄都说:‘燕国的祖先召公,和周朝同姓。’按照这个说法,蓟和燕是一个国家,而召公就是黄帝的后代。《史记·周本纪》中提到:‘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北燕。’注释说:‘按照周朝的封爵制度,蓟、燕两国都是武王封立的,因为燕山、蓟丘而得名,其地足以自立国家。后来蓟国衰落,燕国强盛,于是燕国并吞了蓟国,迁都蓟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晋书·载记》中提到:‘慕容宝将蓟中府的百姓北迁到龙城,魏国石河,兴引兵追及于夏谦泽。’胡三省在《通鉴》中的注释说:‘夏谦泽在蓟北二百余里。’恐怕不是。根据《水经注》的记载:‘鲍丘水东南流,经过潞城南,又东南流入夏泽。泽南弯曲的水渚有一十多里,北接谦泽,远远望去一片汪洋。’下面又说:‘鲍丘水又东与句河合。’《三河志》中提到:‘鲍丘河在县西二十五里。源自口外,南流经过水庄岭,过密县,合道人溪,通往通州之米庄村,合流于沽水,再流入句河。’现在三河县西三十里,地名夏店,古时有驿站,鲍丘水经过那里,而句河从县城南至宝坻,流入大海。怀疑夏店的名字来源于古夏泽,其东边都是湖泊,与《水经注》的描述相符。从蓟到龙城,这是必经之路。慕容宝在丙辰年出行,魏国人在戊千年追上他,相距两天,正好是在这个地方。
石门《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中平年间,张纯与乌桓丘力居等人入侵,公孙瓒追击他们,在属国石门展开战斗,大败敌军。’注释说:‘石门山位于今天的营州柳城县西南。’而《水经注》中提到:‘氵水又东南流经石门峡,山势险峻,峭壁直立,洞开如门,俗称为石门口。汉中平五年,公孙瓒讨伐张纯,在石门战斗,大败敌军。’现在蓟州东北六十里的石门驿,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石门。
根据史书记载,只提到‘石门’,而《传》中提到‘属国石门’,说明有两个石门。《水经注》所指的渔阳石门,不是辽东属国的石门。应当以柳城为正确,因为《通典》中提到柳城有石门山。
无终玉田,是汉朝的无终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无终子国,氵更水西至雍奴入海。’《史记》提到:‘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城设在无终。’《后汉书》记载:‘吴汉率领二十骑兵,先驰至无终。’韦昭在《国语解》中解释:‘无终,是山戎之国,现在成为县,位于北平。’《水经注》提到:‘蓝水出自北山,向东弯曲向南流,经过无终县故城东。故城,就是无终子国。’《魏氏土地记》说:‘右北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有无终城。’无终成为今天的玉田,没有疑问。
然而,《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无终派孟乐到晋国,通过魏庄子献上虎豹之皮,请求和戎。’《昭公元年》记载:‘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汉书·樊哈传》记载:‘击陈稀,破得綦毋,尹潘军于无终广昌。’这些记载表明,无终之国最初在云中代郡境内,后来迁至右北平。而现在的昌黎是金朝的广宁县,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昌黎,地名相同但地理位置不同。
《三国志》记载:‘魏武帝曹操采纳田畴的建议,上徐无山,挖山填谷五百余里,经过白檀,历经平冈,穿越鲜卑庭,向东指向柳城。’徐无山位于今天的玉田,所以柳城位于玉田东北数百里处。《北齐书》记载:‘显祖高洋讨伐契丹,十月丁酉日到达平州,从西道走向长堑。辛丑日,到达白狼城。壬寅日,到达昌黎城。’这说明昌黎位于平州东北,齐主行动急促,五天后才到达。
《隋书》记载:‘汉玉谅讨伐高丽,军队出临渝关,到达柳城。’《唐书》记载:‘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返回,十月丙午日停留在营州,下诏辽东战亡士卒的骸骨集中在柳城东南,命令官吏设宴祭祀,亲自写文祭奠。丙辰日,皇太子在临渝关迎接。’临渝关位于今天的抚宁东部,所以柳城又位于其东部。太宗行动较慢,十天后才到达。
《辽史》记载柳城:‘兴中府。古孤竹国,汉柳城县地。慕容皝在柳城北,龙山南,福德之地,于是筑龙城,建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并将都城迁至此,称为和龙宫。慕容垂也曾居住于此。后来被冯跋所灭。魏国夺取此地,设为辽西郡。隋朝平定高宝宁,设立营州。杨帝改柳城郡。唐武德初年,改营州总管府,不久改为都督府。万岁通天元年,陷李万荣。神龙初年,迁府至幽州。开元四年,再次治理柳城。开元八年,迁至渔阳。开元十年,返回柳城。后来被奚人所占据。太祖平定奚人,以及俘获燕民,准备建城,命令韩知方选择地点,于是修缮柳城,称为霸州彰武军节度。重熙十年,升为兴中府。有太华山、小华山、香高山、麝香崖——天授皇帝刻石在此、驻龙峪、神射泉、小灵河。统州二,县四。其中一县为兴中县,一百六十年后封昌黎伯,又一百六十年后设立现在的昌黎县,因为金朝的县合并宋朝的封号,所以称文公为此县人,这也未经过考证。
石城是汉右北平郡的十六个县之一,其三为石城。后汉时期没有石城县,可能是光武帝所并省的。到燕朝时分置石城郡。根据《通鉴》和《晋载记》,可以找到两件事。慕容宝在广都黄榆谷住宿,清河王会勒兵攻打慕容宝。慕容宝率领轻骑驰骋二百里,傍晚到达龙城。会派遣骑兵追至石城,但没有追上。这说明广都距离龙城二百里,而石城位于其中。
《魏书·地形志》记载:‘广兴’下说:‘有鸡鸣山、石城、大柳城。’这就是汉代的石城。魏太平真君八年,设立建德郡,治所设在白狼城。管辖三个县:其一为石城,有白鹿山祠,其二为广都。《水经注》提到:‘石城川水出自西南的石城山,向东流经石城县故城南,向北弯曲经过白鹿山西,就是白狼山,再向东北流入广成县东。’广成即广都城,燕朝的石城位于广都东北,而这里位于广都西南,这说明魏朝的石城不是燕朝的石城。
《隋书》最初没有石城的记载,说北齐废除了它。而《唐书》记载:‘平州石城’下说:‘原本是临渝。武德七年废除,贞观十五年恢复设置,万岁通天二年改名。有临榆关,有大海,有碣石山。’这说明武则天所改名的石城不是魏朝的石城。
《辽史》记载:‘滦州’管辖三个县,其三为石城。下面说:‘唐贞观中,在此设立临榆县,万岁通天元年,改为石城县。位于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此。’现在的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朝迁移设立,以便于盐官。
现在开平中屯卫自永乐三年迁移至石城废县,位于滦州西九十里,这就是辽朝的石城;而《一统志》认为这是汉代的旧县,这是多么的错误啊!
木刀沟在新乐县西南三十里处有水名叫木刀沟,《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新乐’下面说:‘东南二十里有木刀沟。有姓木刀的居民住在沟边,因此命名。’《宪宗纪》记载:‘元和五年四月丁亥,河东节度使范希朝、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与王承宗在木刀沟交战,王承宗被打败。’《张茂昭传》记载:‘王承宗率领两万骑兵越过木刀沟,与官军进行激烈的战斗,张茂昭亲自披甲作为先锋,命令他的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各军分左右翼包围敌人,大败敌军。’《沙陀传》记载:‘王承宗的军队有数万人,在木刀沟设伏,与朱邪、执宜遭遇飞箭如雨,执宜带领军队横穿敌阵拼杀,李光颜等人趁机进攻,斩首万级。’而《旧书·李光进传》记载:‘范希朝率领军队救援易、定,上表推荐李光进为步都虞候。在木刀沟作战,有功。’这个沟在镇定二节度使的交界处,古时候是战场。
江乘古时候没有瓜洲。蔡宽大在《诗话》中说:‘润州大江原本与现在的扬子桥对岸,瓜洲只是江中一个沙洲,现在与扬子桥相连了。因此,自古以来南北的渡口,上游是由采石渡江,下游是由江乘渡江,京口并不在往来道路上。’《史记》记载:‘秦始皇登上会稽山后回来,从江乘渡江。’《正义》说:‘江乘故县在现在的润州句容县北六十里。’吴徐盛建造了疑城,从石头城到江乘。晋朝的蔡漠从土山到江乘,镇守八个地方,城垒共有十一处,都是沿江防守的要地。现在这个地方在上元县东北五十里。唐朝肃宗上元元年,李亘开辟北固山作为兵场,用木桩堵塞江口。刘展在白沙驻军,在瓜洲设疑兵,多张火鼓,像是要前往北固山。如此连续几天,李亘都派遣精锐部队守卫京口等待敌人。刘展于是从上游渡江,偷袭下蜀。胡三省在《通鉴》的注释中说:‘这是从白沙渡江。’常州东北九十里到句容县有下蜀戍,在下蜀戍附近,靠近江津。现在江乘距离江边有二十里左右,都是沙洲,渡口已经移到了龙潭。又因为瓜洲已经与扬子桥相连,江面变得更窄。而隋唐时期又把丹阳郡的治所迁到了丹徒,于是渡江的人舍弃了江乘,直接前往京口。宋朝乾道四年,建造了瓜洲的南北城,而京口的渡口至今仍然如此。
瓜洲得名,是因为瓜步山的尾部生长了这个沙洲。《旧唐书·齐辩传》记载:‘润州北界隔江,到瓜步尾部弯曲汇合六十里,船只在瓜步周围航行,常常被风浪冲毁。于是把漕运路线改到了京口塘下,直接渡江二十里,又开凿了伊娄河二十五里,就到达了扬子县。从此免除了船只被毁损的灾难,每年减少脚钱数十万。又建立了伊娄埭,官府收取税收,一直到现在还在受益。’《玄宗纪》记载这件事时称之为瓜洲浦。《五行志》记载:‘开元十四年七月,润州刮大风,从东北方向来,海浪冲上岸,淹没瓜步洲,损失了大量居民。’《永王璘传》记载:‘李承式派遣判官评事裴茂,率领三千步兵在瓜步洲伊娄埭抵抗。’那么这个沙洲原本也被称为瓜步洲。
郭璞墓《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在暨阳卜选墓地,距离水有一百步左右,人们说靠近水。郭璞说:“这里将来会变成陆地。”后来沙子涨起,距离墓地几十里都变成了桑田。’《王恽集》中说:‘金山西北大江中的乱石之间,有一片草木丛生的地方,乌鸦喜鹊聚集在这里,是郭璞的墓地。’根据史文元的说法,距离水有一百步左右,不在大江中,而且当时就已经沙子涨成田地,而暨阳在今天的江阴县界,不在京口。又所葬的是郭璞的母亲,而不是郭璞本人。世间的传说都是错误的。
枭矶在芜湖县西南七里的大江中有一个名叫枭矶的地方,相传昭烈帝的孙夫人沉没于此,那里有一座庙。《水经注》记载:‘武陵孱陵县故城,王莽改名为孱陆,刘备的孙夫人,孙权的妹妹,也改了名字。’那么她是随着昭烈帝到了荆州的。《蜀志》记载:‘先主平定益州后,孙夫人回到了吴国。’又裴松之注释引用《赵云列传》说:‘先主进入益州,赵云担任留营司马,当时孙夫人因为是孙权的妹妹,骄横跋扈,带着很多吴国的官吏和士兵,横行不法。先主认为赵云严肃认真,一定能够整顿纪律,特别任命他掌管内事。孙权听说先主西征,派遣大量船只迎接妹妹,而孙夫人想要带着后主回吴国,赵云和张飞带领军队拦截江面,才得以让后主返回。’孙夫人从荆州回到吴国后,后来不知所终,枭矶的传说大概是无稽之谈。
胥门《史记》记载:‘吴王杀了儿子夫差后,吴人在江上建立了一座祠堂,称为胥山。’《水经注》引用虞氏的话说:‘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江边有丞、胥两座山,每座山都有庙。鲁哀公十三年,越国派遣两位大夫畴无余、讴阳等人攻打吴国。吴国人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两位大夫,大夫死后,就在山上建立了庙宇,称为丞、胥二王。胥山上现在还有祭坛和石头,老人们说那是胥神居住的地方。有人认为是子胥,有人认为是越国的大夫。’现在苏州城的西南门称为胥门,《吴地记》说:‘原本是伍子胥的住宅,因此得名。’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赵枢生说:‘根据《吴越春秋》:吴国夫差十三年,将要与齐国作战,路过胥门,因此经过姑胥之台。’那么子胥在死之前就已经被称为胥门。我查阅《左传·哀公十一年》艾陵之战,胥门巢将担任上军。胥门,是姓氏;巢,是名字。大概是因为居住在这个门而得名,就像东门遂、桐门右师等人一样。那么这个门的名字一定在夫差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淮南子》记载:‘勾践率领三千甲士,在姑胥山擒获了夫差。’《越绝书》记载:‘吴王建造姑胥之台,五年才建成。’姑胥,是山名,不知道它的起源。它的字也写作‘姑苏’。《国语》记载:‘吴王率领他的贤良和重禄以上的官员到姑苏。’《史记》记载:‘越国攻打吴国,在姑苏打败了吴国。’伍被对淮南王说:‘看到麋鹿在姑苏之台上游荡。’古时候‘胥’、‘苏’两个字常常通用。
潮信白居易的诗中说:‘早潮才退晚潮来,一个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是北方人,不熟悉潮汐的时间。现在杭州的潮汐,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子时和午时到来。每天晚到三刻多,到望日时子潮下降变为午潮,午潮下降变为夜子潮。之后半个月又如此。所以大月的潮汐一个月有五十八次,小月有五十六次,没有六十次。水月都属于阴的范畴,月亮附着在天上,从东边升起,到西边落下,大月有二十九次,小月有二十八次,也没有三十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阳多阴少,这是自然规律。
晋国自从武公灭掉了翼国,王命曲沃伯率领一军成为晋侯,那时疆土还没有扩大,到了献公时期才开始变得辽阔。根据史书记载:灭掉了杨国、霍国、耿国、魏国、虞国。重耳住在蒲,夷吾住在屈,太子住在曲沃,这些地方都不超过现在平阳府的境内。而灭掉虢国、焦国,就跨越了黄河的南岸。
不惠公打败了韩国的倏,秦国占据了河东地区,那么就涉及到解梁地区。狄人夺取了狐厨,渡过汾水,晋国的疆界逐渐变得狭窄,文公开始开拓南阳,得到了现在的怀庆,襄公在附地打败了秦国,惠公贿赂秦国,使得这片土地重新归属晋国。而以河西为边界,霍太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狄人的领土,不属于晋国。文公扩大了三行来抵御狄人,裂公在箕地打败了狄人,秋天牛开始感到惊慌。忡公在川槐绊朴城设防,用财物换取土地。平公用荀、吴的计策,在太原打败了狄人。于是晋国的北境延伸到了洞涡、洛阴之间,而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盂成为祁氏的领地,晋阳成为赵氏的领地。
如果成公灭掉了赤狄潞氏,就得到了现在的潞安;顷公灭掉了肥国、鼓国,就得到了现在的真定,这些都是可以一一考证的。我对杜氏解释的绵上箕地有所怀疑,还有唐叔封在晋阳的说法,我也不敢认同。
绵上,《左传·僖二十四年》记载:晋侯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介子推不提功禄,功禄也没有给他,于是隐居而死。晋侯寻找他找不到,就把绵上作为他的田地。杜氏说:西河介休县南有个地方叫绵上。《水经注》说:石桐水就是绵水,出自介休县的绵山。向北流经石桐寺西,就是介子推的祠堂。袁崧的《郡国志》说: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现在这座山南边跨过灵石,东边跨过沁源,世人认为这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地方。从汉魏以来,传说有焚山的事情,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的人民到了寒食节不敢点火。石勒禁止了这件事,结果在西河介山下了雹子,大得像鸡蛋,平地下了三尺。前代史书都有记载,没有异议。但是根据史书记载,《襄公十三年》晋悼公在绵上检阅军队,让士匄率领中军,让荀偃退位。这一定是在离国都近的地方。又《定年人年》记载:赵简子迎接宋国的乐祁,在绵上喝酒,从宋国到晋国,这条路难道是从西河介休来的吗?何况文公时期,霍山以北大部分地区都是狄人的领土,与晋国国都相距很远。现在翼城县西边有绵山,俗称小绵山,靠近曲沃,应该是简子迎接乐祁的地方。现在万泉县南边两里处有介山。《汉书·武帝纪》记载:我在介山办事,祭祀后土,都有吉兆。《地理志》说:汾阴,介山在南边。《杨雄传》说:三月,将祭祀后土,皇帝带领群臣,横渡黄河,到汾阴。祭祀完毕,游览介山,返回安邑,回头望龙门,观赏盐池,登上历观陡西岳,展望八方。杨雄写了《河东赋》说:‘灵车缓缓行,周游四方,来到介山。惋惜文公对介子推的同情,勤劳大禹在龙门。’《水经注》也引用了这段话,说晋《太康记》和《地道记》以及《永初记》都说子推隐居在这座山,认为这不是真的,可见汉时已经有了两种说法。
箕,《左传·信公三十三年》记载:狄人攻打晋国,到了箕地。解释说: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这是不对的,阳邑在现在的太谷县,襄公时期还不是晋国的领土。传说‘狄人攻打晋国到了箕’,就像说‘齐国人攻打我们到了清’一样,一定是靠近国都的地方。成公十三年,厉公派吕相去绝秦,说:‘进入我国的河县,烧毁我国的箕、郜。’这一定是在河边的小城,秦、狄都可以争夺。而文公八年,有箕郑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遗,也应该是以城邑为姓氏的人。
唐,《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将实沈迁到大夏。’《定公四年》记载:‘用唐诰封于夏虚。’服虔说:‘大夏在汾、浍之间。’杜氏则认为太原晋阳县。按照晋国在《春秋》中首次出现,国都在翼。《括地志》说: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的后代被封在这里,成王灭掉了它,然后封给了太叔。从翼城到晋阳有七百多里,即使后来迁都,也相距很远;何况霍山以北,从悼公开始才设立县邑,之前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又《史记·晋世家》说:‘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圆百里。翼城就在两条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两者不相符。我怀疑唐叔的封地到侯缗的灭亡,都在翼地。《史记》多次提到‘大禹开凿龙门,通大夏’。《吕氏春秋》说‘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从孟门之上流出,所谓的大夏,就在现在的晋、绛、吉、隰之间,《尚书》所说的‘维彼陶唐,有此冀方’,而舜命令皋陶说‘蛮夷猾夏’的地方,应该以服虔的说法为信。又齐桓公攻打晋国的军队,只到了高梁,而《封禅书》记载桓公的话,说‘西伐大夏’,大夏在平阳明眼可见。
晋国的国都在春秋时期,晋国原本的国都在翼,在现在的翼城县。到了昭侯时期,封文侯的弟弟桓叔在曲沃。桓叔的孙子武公灭掉了翼,取代了晋侯,国都在曲沃;在现在的闻喜县。他的儿子献公在绛地筑城,居住在那里;在现在的太平县南边,绛州北边。经过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六位君主,到了景公时期,迁都到新田;在现在的曲沃县,位于汾、浍两水之间。于是将新田命名为绛,而将原来的绛命名为故绛。这就是晋国前后四座国都的遗迹。晋国自从迁都到绛之后,曲沃就成为了下国。但是宗庙还在那里。考察悼公的立位,大夫们在清原迎接他:这是在郊外。庚午日,结盟然后进入;辛巳日,在武宫朝见:这是进入曲沃然后朝见宗庙。二月乙酉日,在朝堂即位:这是到达绛都。而平公的立位,也说是‘改变服饰,整顿官员,在曲沃’,但不知道后来为什么成为了奕氏的领地。而栾盈进入绛都,范宣子握住魏献子的手,用曲沃贿赂他,用宗庙的领地给他的臣子,听任他自己做主。端氏的封地,屯留的迁移,这些都是逐渐形成的。
晋国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国都原本在翼,在现在的翼城县。到了昭侯时期,封文侯的弟弟桓叔在曲沃。桓叔的孙子武公灭掉了翼,取代了晋侯,国都在曲沃;在现在的闻喜县。他的儿子献公在绛地筑城,居住在那里;在现在的太平县南边,绛州北边。经过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六位君主,到了景公时期,迁都到新田;在现在的曲沃县,位于汾、浍两水之间。于是将新田命名为绛,而将原来的绛命名为故绛。这就是晋国前后四座国都的遗迹。晋国自从迁都到绛之后,曲沃就成为了下国。但是宗庙还在那里。考察悼公的立位,大夫们在清原迎接他:这是在郊外。庚午日,结盟然后进入;辛巳日,在武宫朝见:这是进入曲沃然后朝见宗庙。二月乙酉日,在朝堂即位:这是到达绛都。而平公的立位,也说是‘改变服饰,整顿官员,在曲沃’,但不知道后来为什么成为了奕氏的领地。而栾盈进入绛都,范宣子握住魏献子的手,用曲沃贿赂他,用宗庙的领地给他的臣子,听任他自己做主。端氏的封地,屯留的迁移,这些都是逐渐形成的。
瑕有两个地方。第一个,《左传·成公六年》记载:各位大夫都说:一定要居住在郇瑕氏的地盘上。”杜预解释说:“郇瑕,是古代的国家名。”在《水经注》中提到:“涑水又向西南流经瑕城。”京相璠说:“现在河东解县西南五里处,有故瑕城。”这就在今天的临晋县境内。另一个,《僖公三十年》记载:烛之武见到秦伯说:‘把焦和瑕两地赐给秦国,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解释说:“焦、瑕是晋国黄河外的两个城邑。”在《文公十二年》中:“晋人和秦人在河曲交战,秦军在夜间逃跑,又侵犯了晋国的瑕地。”根据河曲在河东蒲坂县南的位置,可以推断瑕一定在黄河外。《十三年》记载:“晋侯派詹嘉驻守瑕地,以守卫桃林要塞。”根据《汉书·地理志》:“湖,古称胡,汉武帝建元年改名为湖。”在《水经·河水》中提到:“又向东流经湖县故城北。”郦道元注释说:“《晋书》中的《地道记》和《太康记》都说:胡县,汉武帝改名为湖。它的北边有片林子,名叫桃林。古时的‘瑕’和‘胡’字通用。《礼记》引用《诗经》说:‘心里非常爱,不叫瑕不叫胡。’郑玄注释说:‘瑕的意思是胡。瑕和胡发音相同,所以《礼记》用它的字。’因此瑕变成了胡,又改成了湖。瑕邑就是桃林要塞,现在成为阌乡县的治所。在《成公十三年》中记载:‘讨伐秦国,成肃公在瑕地去世。’也是这个地方,郦道元把郇瑕的瑕认为是詹嘉的邑地,这是错误的。
《信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贿赂秦伯,用黄河外的五个城邑,东边到虢国,南边到华山。’解释说:‘从华山东边到虢国的东边界,中间有五个城邑。’传称焦瑕,大概就是这两个城邑。《成公元年》记载:‘晋侯派瑕嘉去安抚戎人。’瑕嘉就是詹嘉,以邑为姓。《僖公十五年》记载:‘瑕吕饴甥。’也可能与此相同,但解释瑕吕为姓,恐怕不正确。
九原,《礼记·檀弓》记载:‘赵文子与叔誉在九原观赏。’《水经注》说在京陵县。《汉志·太原郡》说:‘京陵’,师古解释说:‘就是九京。’因为《记》文中提到‘或作九京’而附会。古代卿大夫的葬地必须在国都的北边,不能远行数百里,而葬在今天的平遥。《志》中说太平西南二十五里有九原山,位置相近。
昔阳,《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晋苟吴假道于鲜虞,与齐师会合,然后进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掉肥国,把肥国的君主绵皋带回。’杜预解释说:‘鲜虞,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位于中山新市县。’又解释说:‘钜鹿下曲阳县西有肥{系}城。’这就是正确的说法。他说:‘昔阳,是肥国的国都,在乐平沾县东边有昔阳城。’这是错误的。刘炫在注释中说:‘齐在晋的东边,苟吴假道于鲜虞,进入昔阳,那么昔阳应该在鲜虞的东边。’现在根据乐平沾县在中山新市西南五百余里的位置,为什么会假道于东北的鲜虞,反而进入西南的昔阳呢?既然进入了昔阳,又另外提到灭掉肥国,那么肥国和昔阳不可能是一个国家,怎么能把昔阳认为是肥国的国都呢?如果昔阳是肥国的国都,为什么又说钜鹿下曲阳有肥{系}城?怀疑肥国的名字就是来源于那个城。
《汉书·地理志》说:‘钜鹿下曲阳。’应劭解释说:‘晋荀吴灭掉鼓国,现在的鼓聚昔阳亭就是那里。’《水经注》说:‘低水东流经肥{系}县故城南,又东流经昔阳城南,本为鼓聚。’《十三州志》说:‘现在的城昔阳亭就是那里。’京相璠说:‘是白狄的一个分支。下曲阳有鼓聚。’这些说法都相同。《史记·赵世家》记载:‘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军攻打齐国的昔阳,占领了它。’昔阳在钜鹿,所以属于齐国,怎么可能越过太行山而有乐平呢?
晋国灭掉狄人,用兵有次序。宣公十五年,灭掉潞氏。十六年,灭掉甲氏和留吁。成公十一年,攻打咎如;而上党成为晋国的领土。昭公元年,在大卤打败无终和群狄;大原成为晋国的领土。然后出兵到山东,昭公十二年,灭掉肥国。二十二年,灭掉鼓国。于是太行山以南的地方称为南阳,太行山以东的地方称为东阳。晋国的东边接壤齐国,前后共八十年的劳役,而鲜虞还是不臣服,平定狄人的困难就是如此。
太原太原府在唐朝时被称为北都。《唐书·地理志》记载:‘晋阳宫位于都城的西北方向。宫城周长两千五百二十步,高四丈八尺,都城左边是汾水,右边是晋水,潜丘位于其中。都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宽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长一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高度也是四丈。汾水东边称为东城,是贞观十一年由长史李建成建造的。两城之间有一个中城,是武则天时期建造的,用来连接东城。宫城南边有大明城,是以前的宫城。宫城东边有起义堂,仓城中有受瑞坛。从当时的规模可以看出它的宏伟。自从齐神武创建别都,与邺城东西并立。隋炀帝继续修建宫室。唐高祖因此能够攻克关中,统一天下。从此以后,这里被称为北都。五代时期,李氏、石氏、刘氏三位君主都曾在这里兴起。到了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认为这个地方长期是争霸的地方;又因为宋主大火,有参、辰不两盛的说法,于是一次性将其焚毁。《宋史·太宗纪》记载:‘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将榆次县改为新并州。乙未,建造新城。丙申,宋太宗到城北的御沙河门楼,将剩余的百姓全部迁移到新城,并派遣使者监督,离开后下令放火。丁酉,将行宫改为平晋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定太原,将其降为并州,废弃旧城,将州治迁移到榆次。’现在太原并非榆次,而是三交城。城位于旧城东北三十里,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原名故军,也曾是唐明镇,有晋文公庙,非常壮观。平定太原后三年,帅潘美上奏请求将此地改为并州,朝廷同意了,于是迁移晋文公庙,将庙的原址作为州治。又将阳曲县迁到三交,而榆次又恢复为县。因此,现在的太原府实际上是三交城,而太原县不过是唐朝都城的一角。那些遗迹和成就,都无从查考了。
《旧唐书·崔神庆传》记载:‘武则天时期,提升崔神庆为并州长史。在此之前,并州有东西两城,隔汾水相望,崔神庆开始建造城墙连接两城,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人的防御兵力,边州的人都觉得这样做很方便。’这就是《志》中所说的‘两城之间有中城’。汾水湍急凶猛,古人为何能如此轻易地架桥立城?比如长安的东、中、西三座渭桥,过去是并行的,而现在咸阳县每到冬天才设立一版河阳驿,杜预所建的浮桥遗迹也消失了。蒲津铁牛,寻找一位名叫怀丙的僧人,却找不到。国家有六职,百工占其中之一。不仅仅是那些坐而论道的人不如古人。
在春秋时期,代还没有与中国相通。赵襄子曾说:‘从常山上俯瞰代,代是可以攻取的。’《正义》说:‘《地道记》记载:恒山位于上曲阳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向北行四百五十里到达恒山及飞狐口,再往北就是代郡。’《水经注》引用梅福上书的事说:‘代谷位于恒山南边,北边是北塞,谷中的地上谷在东边,代郡在西边。’这就是现在的蔚州,是古代的国家。项羽将赵王歇迁为代王,赵王歇又立陈余为代王,汉高祖立自己的兄弟刘仲为代王,都是在这一带。十年后,陈稀反叛。十一年,攻破敌军,在恒山立为代王,都城设在晋阳。这就是现在的太原县。《孝文纪》说:‘都城设在中都。’而汉文帝经过太原,又恢复了晋阳、中都两座城。又立刘武为代王,都城设在中都。按照卫绾的记载,大陵人。大陵现在位于文水县北,属于代,因为代都设在中都。
阙里《水经注》记载:‘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因此得名阙里。’根据《春秋·定公二年》的记载:‘夏五月王辰,雉门及两观发生火灾。冬十月,新建雉门及两观。’注解中说:‘雉门是公宫的南门,两观是阙。’《礼记》中提到:‘孔子在放蜡宾事结束后,在观台上游览。’《史记·鲁世家》中提到:‘齐炀公建造了茅阙门。’大概阙门下面,其里就被称为阙里,而孔子的住宅就在那里。也被称为‘阙党’,《鲁论》中有‘阙党童子’、‘荀子、仲尼居于阙党’的说法。后来有人以居为姓。《汉书·儒林传》中提到:‘有邹人阙门庆忌’,注解中说:‘姓阙门,名庆忌。’
杏坛现在夫子庙庭院中有一个坛,上面刻有‘杏坛’二字。《阙里志》中说:‘杏坛位于殿前,是孔子旧居的地方。’这并不正确。杏坛的名字出自《庄子》中的记载:‘孔子在缁帷之林中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在读书,孔子弹琴唱歌。弹奏到一半,有一位渔夫划着船过来,须眉皆白,披散着头发,衣袖随风飘扬,走到原野上,停在了岸边,左手按膝,右手托着下巴,听曲结束。’又说:‘孔子于是下去寻找他,到了水边,正要撑船,看到孔子回来,转身站立,孔子转身逃跑,再次鞠躬后上前。’又说:‘渔夫划着船离开了,沿着芦苇丛间走。颜渊回到车上,子路递上绳索,孔子没有回头。等到水面平静,不再听到划船的声音,才敢划船。’司马彪说:‘缁帷是黑林的名字。杏坛是水中的高地。’《庄子》书中描述孔子的故事都是寓言。渔夫不必有这个人,杏坛也不必有这个地方,即使有,也应在水上的芦苇丛中,靠近破败的河岸,而不在鲁国中心。
徐州《史记·齐大公世家》记载:‘田常在徐州拘禁了简公。’《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九年,与魏襄王在徐州会面,诸侯相互称王。十年,楚国围攻我们的徐州。’《魏世家》记载:‘襄王元年,与诸侯在徐州会面。’《楚世家》记载:‘威王七年,齐国的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欺骗楚国,楚国攻打齐国,在徐州击败了齐军。’《越世家》记载:‘勾践平定吴国后,率领军队北渡淮河,与齐、晋诸侯在徐州会面。’《鲁世家》记载:‘顷公十九年,楚国攻打我们,夺取了徐州。’根据《续汉书·志》的记载:‘薛国原本是六国时的徐州,位于现在滕县南边的薛河北。有一座大城,是田文所建造的。’这与楚国、魏国的边界相邻。威王说:‘我的官员中有名叫黔夫的人,让他守卫徐州。于是燕国人向北门祭拜,赵国人向西门祭拜,跟随他们迁移的有七千多家。’这是在与梁惠王说话,不想直接批评魏国,而是用燕、赵来夸耀自己。
索隐说:《说文解字》中提到:‘余阝,是邾国下的一个城邑,位于鲁国的东部。’又《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国迁都到薛,改名为徐州。’所以徐和邻的发音相近。现在读《禹贡》中的‘徐州’,却误以为是‘徐’字。在《齐世家》中提到:‘田常在徐州执掌简公。’《春秋》正文中则写作‘舒州’。
《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宫人入向。’杜预解释说:‘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春秋·桓公十六年》记载:‘城向。’没有解释。《春秋·宣公四年》记载:‘公和齐侯平定宫及郯。宫人不肯,公攻打莒,取向。’解释说:‘向,莒国的城邑,东海县东南有向城。远,表示怀疑。’《春秋·襄公二十年》记载:‘仲孙速会莒人,在向结盟。’解释说:‘向,莒国的城邑。’根据《春秋》,向的名字四次出现在经文中,而杜预注释认为是两个地方,但实际上是一个地方。先属于国,后并入宫,有时属于莒,有时属于鲁,这是因为它处于大国之间,承县现在在峄县,杜预因为其距离远而怀疑,何况龙亢在今天的凤阳怀远呢?《齐乘》认为现在的沂州向城镇,离得近一些。
《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城小。’《左传》说:‘为了管仲。’大概是因为在昭公十一年,申无宇说:‘齐桓公筑城,而能任用管仲,以至于现在还依赖他。’又见《春秋·信公二年》经文提到‘城楚丘’,出自诸侯,认为仲父得到君主的专权,也可以勤勉诸侯以自封。但这不是事实。仲父居住的地方是小,这是听城的人所说的‘小’。在《春秋》中提到‘小’,小字指小的地方,《春秋·庄公二十三年》记载:‘公和齐侯在‘小’相遇。’《春秋·僖公二十六年》记载:‘公以楚帅伐齐,取‘小’。’《春秋·文公十七年》记载:‘公和齐侯在‘小’结盟。’《春秋·成公三年》记载:‘叔孙侨如会晋荀首于‘小’。’四书中提到‘小’,而一书中提到‘小’是‘小’的地方,与‘小’字有所区别。范宁认为‘小’是鲁地。那么筑城的小,是内城,所以不归齐所有,与管仲无关,汉高帝以鲁公的礼仪将项羽葬于小城,即这个鲁的小城。注释引用《皇览》,认为东郡的小城与留侯所珍藏的黄石在同一地点,这显然是不对的。《春秋秋发微》说:‘曲阜西北有小城。’
泰山立石岳顶的无字碑,世人传说为秦始皇所立,但根据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五尺,而且铭文和二世诏书都在,不应该再立这块大碑。考之前宋时期也没有这种说法,因此反复阅读《史记》,知道这是汉武帝所立。《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其下。’说:‘刻所立石。’这是秦石有文字的证据,现在的李斯碑就是。《封禅书》说:‘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而不言刻石,这是汉石无文字的证据,现在的碑就是。《续汉书·祭祀志》也说:‘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那么这块无字碑明显是汉武帝所立,而后世不读史的人误以为是秦朝的。
始皇刻石的地方共有六处,《史记》记载得很清楚,在邹峄山,上面说‘立石’,下面说‘刻石颂秦德’,在泰山,上面说‘立石’,下面说‘刻所立石’。在之罘,二十八年说‘立石’,二十九年说‘刻石’。在琅邪,说‘立石,刻颂秦德’。在会稽,说‘立石,刻颂秦德’。没有一处不是先说立,再说刻的;只有碣石说‘刻碣石门’,门自然是石头,不需要再立。古人写史,文字的细致如此。如果秦始皇另外立了这块石碑,秦史怎么可能不记载;如果汉武帝有文字刻石,汉史又怎么敢不记录呢?
《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永兴二年,泰山琅邪的贼人公孙举等反叛,杀死长史。永寿元年七月,首次设立泰山琅邪都尉官。延熹五年八月己卯,废除琅邪都尉官。八年五月王申,废除泰山都尉官。《金石录》记载汉代的《泰山都尉孔宙碑》说:‘孔宙在延熹四年去世。’大概是在他去世后四年,官职才被废除。然而泰山都尉实际上并非始于此时,光武帝时期曾设立过。《文苑传》说:‘夏恭,光武帝时被任命为郎中,后来升迁为泰山都尉。’又根据《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六年,首次废除郡国都尉官。’夏恭的升迁大概在在此之前。
泰山自从公孙举、东郭窦、劳丙叔、孙无忌相继叛乱,因此设立都尉官职。虽然官职后来不再设立,但郡兵由太守统领,其力量一直很强大。因此何进让府掾泰山王匡向东发动他的郡中强弩,而应劭、夏侯渊也用这些强弩击败了黄巾军,可见汉代不废除郡兵的效果。而建安年间,曹操上表说:‘泰山郡地域辽阔,旧时多轻悍之民。权宜之计,可以将五个县分为赢郡。’那么那时当地的习俗也就可知了。
社首:《史记》记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唐书》记载: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庚午,禅社首。’玄宗‘开元十三年十一月辛卯,禅社首。’《宋史》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王子,禅社首。’现在高里山的左边有一座小山,高约四五丈,《志》说这就是社首山。在岳旁的诸山中最为矮小,不知道古人为什么选择这里。或许是因为封于高处,想要靠近天;禅于低处,想要靠近地。而且山矮小,靠近泰山基座,便于举行仪式,最初登上高处之后,不想要再劳民伤财吧?
济南都尉:汉代的济南郡太守,治所在东平陵。而都尉治所在放陵,是因为长白山。在《魏书·辛子菠传》中提到:‘长白山连接三齐瑕丘数州之界,多有盗贼,子馥受命检视,因而辨明山谷要害,适宜设立镇戍之处。又各州豪强在山中鼓铸,奸党多依之,还得以秘密制造兵器,也请求废除各冶炼厂,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隋大业九年,齐人孟让、王薄等带领十余万人,占据长白山,攻击掠夺各郡。张须陀、王世充的力量不能将其消灭,直到隋朝灭亡。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汉代设立都尉治所在陵地的意图。
邹平台二县在《汉书》中记载为济南郡下的十四个县之一,分别是: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功臣表》中提到了台定侯戴野和梁邹孝侯武虎,这两个县合称为侯国。《续汉志》中济南郡有十个城,其中一个是东平陵,第四个是台,第七个是梁邹,第八个是邹平。《安帝纪》中提到:‘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济南上报说:凤凰聚集在台县丞霍收的舍树上。’章怀太子注释说:‘台县属于济南郡,故城位于今天的齐州平陵县北。’《晏子春秋》中提到:‘景公为晏子封邑,让田无宇去致台和无盐。’《水经注》也提到:‘济水又东北流经台县北。’根据上下文,这些内容都很清楚。后人读《汉书》时,错误地将‘邹’字断句,因此将邹视为一个县,平台视为一个县。《齐乘》则认为汉代的济南郡有邹县,后汉改为邹平,又将台和平台视为两个县。这种说法没有正确断句,是错误的。
汉代以邹为名的县有五个。鲁国有邹,也写作‘驺’;胶东国有邹卢;千乘郡有东邹;济南郡有邹平、梁邹,总共五个。单独称为邹的,是现在的兖州府邹县。也有平台,属于常山郡。《外戚恩泽侯表》中提到:‘平台康侯史元。’《后汉书·邱彤传》中提到:‘尹绥封为平台侯’。有邹平、有台,还有邹和平台,这些都是需要区分的。
晋代时县名多沿袭汉代的旧名。根据史书记载,《何曾传》中提到:‘何曾的孙子何机担任邹平令。’这说明有邹平。《解系传》中提到:‘父亲解修,被封为梁邹侯。’《刘颂传》中提到:‘追封为梁邹县侯。’这说明有梁邹。《宋书》中提到:‘晋太康六年三月戊辰,乐安、梁邹等八县降霜,损害了桑麦。’《文帝纪》中提到:‘元嘉二十八年五月乙酉,逃亡的司马顺则自称为齐王,占据梁邹城。八月癸亥,梁邹城被平定,斩杀了司马顺。’这说明宋朝有梁邹。不知道为什么,《晋书·地理志》在‘乐安国’下只写了一个‘邹’字,这是史书的遗漏。
《齐乘》中说:‘晋代将梁邹并入邹县。’但在晋代之前,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邹县,从何而来的人呢?这大概是不知道而胡乱编造的说法。
《春秋·定公十年》中提到:‘夏天,鲁哀公会齐景公于夹谷。’《左传》中说:‘鲁哀公会齐景公于祝其,实际上是在夹谷。’杜预的注释和服虔的《史记》注释都认为夹谷位于东海祝其县。刘昭的《志》和杜佑的《通典》也这样认为,于是认为夹谷山位于今天赣榆县西五十里。但赣榆在春秋时期是莒地,与齐、鲁的都城相距五六百里,何必这么远?当时景公的行程不过是‘沿着海岸向南,到达琅邪’而已,并没有听说越过其他国家的边境。《金史》中说:‘淄川有夹谷山。’《一统志》中说:‘夹谷山位于淄川县西南三十里,原名祝其山,山的南面就是齐鲁会盟的地方,萌水就发源于这里。’《水经注》中说:‘萌水出自般阳县西南的甲山。’因此甲山被认为是夹谷。而《莱芜县志》则说:‘夹谷位于县南三十里,接新泰界。’不知道他们依据的是什么,但齐、鲁的边界就在莱芜;向东到淄川,就已经进入了齐地一百多里。两种说法都可以通。
《水经注》中提到莱芜县:‘城位于莱芜谷,当路绝两山之间,道路由南北门通过。旧说认为:齐灵公灭莱,莱民流散到这个谷中,村落荒芜,所以叫莱芜。’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派莱人用兵劫持鲁哀公,孔子称‘夷不乱华’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因此,会盟在这里,所以这里有莱人,并不是从东莱千里之外召来的。不能拘泥于‘祝其’的名字,而到海边去寻找。
潍水出自琅邪郡的箕屋山。《尚书·禹贡》中说:‘潍淄其道’,《左传·襄公十八年》中提到:‘晋师东侵至潍水。’有的古文将‘水’字省略为‘维’,或将‘系’字省略为‘淮’,有的从‘心’字旁写作‘惟’,总是一个字。《汉书·地理志》中琅邪郡的‘朱虚’下、‘箕’下写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下写作‘淮’,上文引用《禹贡》时又写作‘惟’,一卷之中,异文三见。
《通鉴·梁武帝纪》中提到:‘魏国的李叔仁在惟水击败了邢杲。’古人的文字有时省略,有时省略其旁,都从‘鸟隹’的‘隹’字。直接误读为‘淮沂其淮’的‘淮’,而称这条水为槐河,这是错误的。
例如,《三国志·吴主传》中提到:‘建造棠邑涂塘,以淹没北道。’《晋书·宣帝纪》中提到:‘王凌假装说吴人堵塞了涂水。’《武帝纪》中提到:‘琅邪王混出余中。’《海西公纪》中提到:‘桓温从山阳到会稽,王昱在涂中会面。’《孝武纪》中提到:‘派遣征虏将军谢石率领船队驻扎在涂中。’《安帝纪》中提到:‘谯王尚之的军队在涂中溃逃。’这些都是‘滁’字,《南史·程文季传》中提到:‘秦郡前江浦通涂水’也是。
劳山这个名字,《齐乘》认为‘登之者劳’,又说一个叫‘牢丘’,长春又改为‘鳌’,都很粗俗可笑。根据《南史》记载:‘明僧绍在长广郡的崂山隐居。’《本草》中提到:‘天麻生长在太山、崂山等山。’所以这个字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崂’。而《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中都写作‘牢’,这是传抄时的错误。《诗经》中说:‘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注释说:‘劳劳,广阔。’所以这座山可能是因为它的广阔而得名的。郑康成是齐人,‘劳劳’是齐地的方言。
《山海经·西山经》中也有劳山,与这里同名。
《寰字记》说:‘秦始皇登上劳盛山,远望蓬莱,后人因此称此山为劳盛山。’这是错误的。劳和盛是两个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记载:‘第七个是日主,祭祀成山。成山山势插入大海。’《汉书》中写作‘盛山’,古字通用,齐国的东部,被大海环绕,海岸的山中没有比劳山和成山更大的,所以秦始皇登上了这两座山。《史记·秦始皇纪》记载:‘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捉大鱼的工具,自己则用弓箭,等待大鱼到来,射杀它们。从琅邪北到荣成山,都没有见到。到了之罘,见到了大鱼,射杀了一条。’注释说:‘荣成山就是成山。’根据史书和前代的地理书籍,并没有提到荣成山,我以前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它的位置在琅邪之下,成山之上,一定是‘劳’字写错了。后来看到王充的《论衡》引用这段话,正作‘劳成山’。才知道是古人传写时的错误,唐代的学者们也没有详细考证,以至于劳山和盛山合称为名,成山被冒称为荣成山。现在特别记载下来,以纠正史书二千年来的错误。
先生《劳山图志序》简要地说:‘劳山在今天的即墨县东南海上,距离城市四五十里,或者八九十里。有大劳山和小劳山,共有几十个山峰,总称为劳山。《志》中提到秦始皇登上劳盛山,远望蓬莱,因此称此山为劳盛,却不知道其命名的含义。《汉书》中‘成山’写作‘盛山’,在今天的文登县东北,那么劳和盛自然是两座山,古人立言简练,齐国的东部,三面环海,其山势插入海的地方,南边是劳山,北边是盛山,贝壳遍布齐国的东部边界。这些山高大险峻,周围有二三百里。因为地处偏远的海边,所以人迹罕至。秦始皇登临,一定是万人开道,百官随从,千人拉扯才能登上山顶。山上不长五谷,环山以外,土地贫瘠,海滨盐碱地,只有鱼和蛤蜊,也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有。秦始皇登临,必定是一个郡供应物资,几个县储备粮食,四民(士农工商)废弃了他们的职业,千里驿站骚动之后才能登上山顶。因此齐国人对此感到痛苦,于是称它为劳山,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古代的圣王劳苦民众,但民众却忘记了他们的恩德,秦始皇一出巡,劳苦的名声却流传了千万年。然而造成这种情况是有原因的。《汉志》说齐国的风俗夸大其词。自从太公、管仲之后,他们的言论中已经没有了治国策略。而一些聪明的人大谈怪异之谈,以震撼天下人的听闻,不过是为了让当朝的君主感到受宠,让辩士屈服,追求名声而已,哪里知道问题会严重到这种地步!
《春秋·隐公七年》楚丘之战中,戎人攻打凡伯于楚丘,杜预注解:‘楚丘,卫国的土地,在济阴成武县西南。’济阴的成武是曹国的土地,而说它是卫国的,这是错误的。大概是因为僖公二年‘城楚丘’和这里的楚丘同名而误。根据卫国封地的历史,原本在汲郡朝歌。懿公被狄人所灭,渡河向东,立戴公,以庐于曹。杜预注解:‘曹,卫的下邑。’《诗经》中所谓‘思须与潜’,庐是没有城郭的意思,而不是曹国的曹。《僖公三年》中‘城楚丘’,杜预注解:‘楚丘,卫国的城邑。’《诗经》中所谓‘作于楚宫’,而不是戎人攻打凡伯的楚丘。只是说它是卫国的城邑,但没有详细说明其位置,但一定在今天的滑县、开州之间。滑县在黄河东岸,所以唐代有‘魏、滑分河’的记载。《水经注》中说:‘楚丘,在成武西南,即卫文公所迁。’这是错误的。曹国的土地,齐桓公怎么能夺取它来封卫呢?因为曹国和楚丘的名字相同,所以被误认为是一个地方。
东汉陈留郡有东缗。《续汉志》注解:‘《陈留志》说:“故户牖乡有陈平祠。”而山阳郡有东缗,《续汉志》:“春秋时称为缗。”注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前书》师古注解:“缗音缗。”’《左传》解释:“缗,宋的城邑。”高平昌邑县东南有东缗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攻打爰戚、东缗。”索隐注解:“山阳有东缗县。”属陈留的读作‘缗’,属山阳的读作‘缗’。《括地志》说:“东缗故城在兖州金乡县界。”《水经注》引用《王海碑》的辞说:“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因此‘缗’写作‘缗’,是错误的。《隶释·酸枣令刘熊碑》的背面:‘故守东缗长苏胜。’这就是陈留的东缗。
长城在春秋时期,田地有封洫,所以可以根据地形设置关卡。在田间小路纵横交错的地方,也不是战车的利地。从国佐对晋人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这一点。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废弃,战车变成了骑兵,于是掠夺变得容易,防守变得困难,不得已才修建了长城。《史记·苏代传》记载:‘燕王说:“齐国有长城可以用来防御,足以作为屏障。”’《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二十年,齐闵王修建了防御工事,作为长城。’《续汉志》记载:‘济北国卢有长城,延伸到东海。’《泰山记》记载:‘泰山西有长城,沿着河流经过泰山,一千多里,到达琅邪台入海。’这是齐国的长城。《史记·秦本纪》记载:‘魏国修建长城,从郑国到洛水,向北有上郡。’《苏秦传》记载:‘说服魏襄王说:“西边有长城的边界。”’《竹书纪年》记载:‘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领军队在西边修建长城。’这是魏国的长城。《续汉志》记载:‘河南郡卷有长城,经过阳武到密。’这是韩国的长城。《水经注》记载:‘盛弘之说:叶县东界有故城始县,东至氵亲水,达到郭阳,南北数百里,被称为方城,又称为长城。’《郡国志》说:‘叶县有长城,称为方城。’这是楚国的长城。如果《赵世家》记载:‘成侯六年,中山修建长城’,又说:‘肃侯十六年,修建长城。’那么赵国和中山也有长城了。由此可见,中国有很多长城,不仅仅是北方。
《春秋》时期,田地有封洫,所以可以根据地形设置关卡。田间小路纵横交错的地方,也不是战车的利地。从国佐对晋人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这一点。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废弃,战车变成了骑兵,于是掠夺变得容易,防守变得困难,不得已才修建了长城。
在北边的地方,《史记·匈奴传》记载:‘秦宣太后起兵,击败了义渠,从此秦国拥有了陇西北地上郡,并修筑长城来抵御胡人。’这就是秦国的长城。《魏世家》中说:‘惠王十九年,修筑长城,堵塞了固阳。’这就是魏国的长城。《匈奴传》还提到:‘赵武灵王北征林胡、楼烦,修筑长城。从代地到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这就是赵国的长城。燕国将领秦开袭击并击败了东胡,东胡退却了千余里,燕国也修筑了长城,从造阳到襄平,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来抵御胡人。”这就是燕国的长城。秦国灭掉六国后,始皇帝派蒙恬率领十万大军,北击胡人,全部收复了河南地区。沿着黄河修筑了边塞,修筑了四十四座县城,靠近黄河,迁移适于戍守的人来充实,并开通了直道。从九原到云阳,沿着边山险峻、溪谷可整治的地方进行修治,从临桃起,到辽东,全长一万多里。又渡过黄河,占据了阳山北部的假中。这就是秦国统一天下后所修筑的长城。从那时起,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派遣将军卫青等人攻打匈奴,夺取了河南地区,修筑了朔方城,重新修缮了秦时蒙恬所修的边塞,利用黄河作为坚固的防线。魏明元帝泰常八年二月戊辰,在长川之南修筑长城,从赤城西边开始,到五原,全长两千多里。大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五月丙戌,征调司、幽、定、冀四州的十万人修筑城墙。
上塞围,从上谷开始,向西到黄河,宽度都有千里。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乙未,从黄护岭北开始修筑长城,到社平戍,全长四百多里,设立了三十六个戍所。六年,征调民工一百八十万修筑长城,从幽州北夏口到恒州,全长九百多里。在此之前,从西河到秦时边塞,东至海边,所修筑的东西长城总共有三千多里,每隔十里设立一个戍所,重要的地方设立了州镇共二十五处。八年,在长城内侧修筑了重城。从库洛拔向东到坞纥戍,全长四百多里,《斛律羡传》中说:‘羡以北的盐碱地多次侵犯边疆,必须防备意外。从库堆戍向东到海边,沿着山势曲折,全长两千多里,其中两百里的地方有险要,有的开山筑城,有的断谷建障,总共设立了五十多个戍所和巡逻点。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征调山东各州的民工修筑长城,设立亭障,西起雁门,东至碣石。隋文帝开皇元年四月,征调稽胡修筑长城。五年,派司农少卿崔仲方征调三万丁夫,在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至绥州,南至勃出岭,全长七百里。六年二月丁亥,再次命令崔仲方征调十五万丁夫,在朔方以东,沿着边塞险要处修筑了几十座城池。七年,征调十万多丁夫修筑长城。大业三年七月,征调一百多万丁夫修筑长城,西至榆林,东至紫河。四年七月辛巳,征调二十多万丁夫修筑长城,从榆林谷向东。这些都是后来史书中记载的继续修筑长城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一-注解
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历史上常用来指代今山西省及其周边地区。
山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历史上常用来指代今陕西省及其周边地区。
关中:指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蓟门:古代关东地区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畿甸:指国都周围的地区,畿指国都,甸指郊外。
太行:位于中国北方的一条山脉,历史上常用来指代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
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的山脉,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陕县: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陕陌:古地名,位于陕县。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关隘。
陕西:指今陕西省,历史上曾指关中地区,后泛指陕西省。
荆州:古州名,位于今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部分地区。
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历史上常用来指代今河南省北部地区。
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历史上常用来指代今山东省及其周边地区。
吴会:指今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指吴郡和会稽郡。
吴郡:古郡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会稽郡:古郡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吴都:指吴郡,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会稽:会稽,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境内。
吴会稽:指吴郡和会稽郡,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和浙江省绍兴市。
吴会坊:古地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冀州:古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河南省部分地区。
龙门:龙门,指龙门地区。
华阴:古县名,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卫州:古州名,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大行台: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孙贲、朱桓传:《孙贲、朱桓传》是《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孙贲和朱桓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吴王濞传:《吴王濞传》也是《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吴王濞的事迹。
江西广东广西江西之名殆不可晓:这里的江西、广东、广西是指历史上的地理区域名称,其具体范围和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全司之地并在江南:全司之地指的是某个行政区域,其范围在江南。
六朝以前: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大约从420年到589年。
秦郡、历阳、庐江、之境:这些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位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一带。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扬子《法言》:扬子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扬雄,他的著作《法言》是一部哲学著作。
《三国志·魏武帝本纪》:《三国志》中的《魏武帝本纪》记载了曹操的事迹。
《吴主传》:《吴主传》记载了孙权的生平事迹。
《孙瑜传》:《孙瑜传》记载了孙瑜的事迹。
《晋书·武帝纪》:《晋书》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穆帝纪》:《穆帝纪》是《晋书》中记载晋穆帝时期的历史。
《郗鉴传》:《郗鉴传》记载了郗鉴的事迹。
《桓伊传》:《桓伊传》记载了桓伊的事迹。
江北:江北指的是长江以北的地区。
晋《地理志》:《晋书》中的《地理志》部分,记载了晋朝的地理行政区划。
江、饶、洪、吉诸州:这些是江西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唐贞观十年:唐贞观十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年份。
开元二十一年:开元二十一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年份。
江南道:江南道是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是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
太宗至道三年:太宗至道三年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的年份。
剑南一道:剑南一道是唐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
川峡四路:川峡四路是宋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
《儒林传》:《儒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儒家学者的事迹。
齐、鲁:齐和鲁是古代的诸侯国名称,位于今天的山东地区。
公孙弘:公孙弘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括地志》:《括地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地理志》:《地理志》是《史记》中的一篇地理志部分。
兖州:兖州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位于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
薛:薛,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徐州的一部分。
奚仲:夏朝的车正,传说中的人物,被封于薛国。
靖郭君: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其冢位于鲁国薛城中东南角。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其冢位于鲁国薛城中向门东。
向门:指薛城中的北门。
夏车正:夏朝的车正,指奚仲。
冢:坟墓。
皇览:古代的一种地理志书。
诗:指《诗经》,古代中国的诗歌总集。
郑玄: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对《诗经》有深入研究。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
索隐:对《史记》中的地名、人名等进行解释的注释。
魏书:北魏时期的一部官修史书。
水经注:《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详细记载了全国主要河流的源流、流经地区的山川地貌、历史变迁、风俗人情等。
淄川县志:关于淄川县的志书。
公孙弘传:《史记》中关于公孙弘的传记。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澹台灭明:孔子弟子,名启,字子羽。
武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封禅之地。
清河:清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
定襄:古代的郡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
春秋: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吴:古代的国家名,位于今江苏省南部。
吴代我:指吴国取代了鲁国。
子泄:鲁国的一位公子。
东阳:古地名,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南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南成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东武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汉儒:指汉代儒家学者。
史迁:指司马迁,西汉史学家。
子羽:澹台灭明的字。
曹县: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冉穰侯:秦朝的相国,名冉,字穰侯。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燕王定国:西汉时期的燕王。
辽西郡:古代的郡名,位于今辽宁省西部。
武帝:西汉的皇帝,名刘彻。
元朔:西汉武帝年号。
匈奴: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活动于今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
推恩之令:西汉武帝时期颁布的一项政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子弟。
藩国:古代指边远地区的国家。
燕郡:古代的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右北平:古代的郡名,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
徐乐:西汉时期的政治家。
无终:无终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称,后来成为县。文中提到的无终县位于汉代的北平,今玉田县。
大梁:古都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灵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灵丘县,历史上曾为赵国、燕国等地所管辖。
三辅黄图:《三辅黄图》是东汉学者班固所著的一部地理志书,记载了西汉时期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情况。
长安:古代都城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大明一统志:《大明一统志》是明代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由官府组织编纂,详细记载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三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是唐代设置的县名。
密云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区,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地点。
杨令公祠:杨令公祠是纪念北宋名将杨业的祠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
辽章宗:辽朝的皇帝,名为耶律洪基,历史上没有关于其陵墓在河北省三河县北五十五里的记载。
太祖陵:指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陵墓,位于房山县西二十里三峰山下。
世人陵:指金朝历代皇帝的陵墓。
房山县:位于今河北省房山区,金朝时期的重要地区。
宣宗:金朝皇帝,名完颜珣,是金朝的第七位皇帝。
章宗:金朝皇帝,名完颜璟,是金朝的第八位皇帝。
大房山:位于房山县,是金朝皇陵的主要所在地。
梓宫:古代帝王或贵族的棺木。
丕承殿:古代帝王举行丧葬仪式的殿堂。
山陵礼成:指陵墓的建造和祭祀仪式完成。
太保:古代官职,位高权重。
大宗正事:古代官职,掌管宗族事务。
上京:金朝的首都,今北京。
迁:指将棺木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
始祖:指金朝的始祖完颜阿骨打。
十帝:指金朝的前十位皇帝。
大定:金朝皇帝完颜雍的年号。
兆域: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墓地。
海陵纪:《金史》中记载海陵王的纪事。
睿陵:金朝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
恭陵:金朝太宗完颜晟的陵墓。
兴陵:金朝世宗完颜雍的陵墓。
道陵:金朝章宗完颜璟的陵墓。
思陵:金朝熙宗完颜亶的陵墓。
景陵:金朝睿宗完颜宗翰的陵墓。
裕陵:金朝显宗完颜宗干追谥的陵墓。
光、熙、建、辉、安、定、永、泰、献、乔、睿、恭:金朝十二帝的陵名。
兴、道:金朝崩于中都而葬的两位皇帝的陵名。
思:金朝被弑而葬的皇帝的陵名。
景、裕:金朝追谥的两位皇帝的陵名。
兆域之外:指葬在帝王墓地之外的皇帝。
一统志:古代地理志书,记载全国各地的地理、历史、人物等。
乐浪郡:古郡名,位于今朝鲜半岛北部。
箕子:商朝末年贤臣,封于朝鲜。
列阳:古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高丽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营州:古州名,位于今辽宁省西部。
平州:古州名,位于今河北省东部。
永平府:古府名,位于今河北省。
箕子受封之地:指箕子被封的朝鲜地区。
刘兴居:西汉时期人物,封为东牟侯。
齐悼惠王肥:西汉时期齐国的诸侯王。
诸吕:西汉时期吕后的亲族。
东牟侯:刘兴居的封号。
济北王:刘兴居后来被封的王号。
《汉书.地理志》:《汉书》中的地理志部分。
应劭:应劭,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
慕容氏: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一支。
魏义:十六国时期人物。
九丘之书:古代传说中的一部地理书,此处指《山海经》。
王文公: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虔州:古州名,位于今江西省。
赣州府:古府名,位于今江西省。
形胜:指地理形势优越的地方。
交耻:交耻,指交州和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南方地区的称呼。秦汉时期,这一地区成为中国郡县之地。
五代:五代(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由五个朝代组成,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宋初:宋初,指宋朝建立初期,即公元960年至公元976年。
郡王:郡王,古代中国封爵的一种,地位高于郡侯,低于亲王。
特进检校太尉:特进检校太尉,古代官职,检校为加官,太尉为古代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静海军节度观察等使:静海军节度观察等使,指负责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赐号推诚顺化功臣:赐号推诚顺化功臣,指被赐予功臣称号,表示对其忠诚和顺从的认可。
南平王:南平王,古代封号,指被封为南平国的王。
安南道:安南道,古代中国对越南地区的称呼。
孝宗:孝宗,指宋孝宗赵昚,南宋第四位皇帝。
李氏:李氏,指李朝,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陈氏:陈氏,指陈朝,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黎季:黎季,越南历史上的一个人物,曾篡位。
太宗: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二位皇帝。
征夷将军:征夷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外夷。
大且:大且,指黎季的儿子黎苍。
国事:国事,指国家大事。
京师:京师,指国都。
交趾都、布、按三司:交趾都、布、按三司,指交趾地区的行政机构。
卫所:卫所,古代军事制度,指军事编制。
衣冠礼乐:衣冠礼乐,指古代的礼制和音乐。
版籍:版籍,指户籍和土地登记。
永乐间:永乐间,指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03年至1424年。
上尊谥议:上尊谥议,指对已故皇帝进行尊号和谥号的讨论。
武功:武功,指军事上的功绩。
舆图:舆图,指地图。
七国:七国,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召公:召公,周朝的一位贤臣,封于燕。
七国时:七国时,指战国时期。
项羽: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后成为西楚霸王。
高帝:高帝,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元凤元年:元凤元年,指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公元前80年。
广阳郡:广阳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
上谷:上谷,古代中国的一个郡。
永平八年:永平八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公元65年。
晋: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魏:魏,指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隋:隋,指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大业初:大业初,指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公元605年。
唐天宝元年:唐天宝元年,指唐朝李隆基的年号,公元742年。
蓟丘:蓟丘,指蓟地的山丘。
汶篁:汶篁,指汶水边的竹林。
武王: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开国君主。
帝尧:帝尧,指传说中的尧帝。
北燕:北燕,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
燕山:燕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古代燕国的地理标志。
蓟:蓟,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渔阳:渔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
雍奴县:雍奴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
中山:中山,古国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
龙城:龙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城池。
建威将军:建威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鲍丘水:鲍丘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潞城:潞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城池。
夏谦泽:夏谦泽,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
石河:石河,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魏石河:魏石河,指曹魏时期的石河。
兴:兴,指北魏的将领。
夏泽:夏泽,古代中国的一个湖泊。
氵句河:氵句河,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三河县:三河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
夏店:夏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
鲍丘河:鲍丘河,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道人溪:道人溪,古代中国的一条溪流。
米庄村:米庄村,古代中国的一个村庄。
沽水:沽水,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
丙辰:丙辰,古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戊千:戊千,古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石门:石门指的是古代的地理名称,有多处石门,文中提到的石门山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是一个山高崭绝,壁立洞开的地方。在《水经注》中提到的石门是指渔阳之石门,而非辽东属国之石门。
属国石门:指辽东属国的石门,与渔阳之石门不同,文中提到《后汉书》中提到的石门即为属国石门。
徐无山:徐无山是古代的一个山名,位于今玉田县,与无终县相邻。
柳城:柳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北,曾是辽东郡的治所。
石城:石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汉代的右北平郡,后成为郡治。文中提到了多个石城,包括燕之石城、魏之石城、唐之石城和辽之石城,它们的位置和归属都有所不同。
广都:广都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文中提到的广都黄榆谷位于龙城附近。
白狼城:白狼城是古代的一个城名,位于辽东地区,文中提到慕容宝曾到达此处。
滦州:滦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河北省滦州市,文中提到的石城即滦州所统县之一。
临榆县:临榆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滦州南,后改为石城县。
开平中屯卫:开平中屯卫是古代的一个军事单位,文中提到其曾从永乐三年徙于石城废县,位于滦州西九十里。
木刀沟:木刀沟是位于中国河北省新乐县西南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是军事要地,曾发生多次战役。
新唐书:《新唐书》是唐代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宋祁、欧阳修等编纂,记载了唐朝的历史。
地理志:《地理志》是《新唐书》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记载地理信息。
范希朝:范希朝是唐朝的一位将领,曾任河东节度使。
义武军:义武军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编制。
张茂昭:张茂昭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义武军节度使。
王承宗:王承宗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任成德军节度使。
宪宗纪:《宪宗纪》是《新唐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唐宪宗时期的历史。
元和五年:元和五年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即公元820年。
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编制,负责管理河东地区。
义武军节度使:义武军节度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军事编制,负责管理义武军地区。
沙陀传:《沙陀传》是《新唐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沙陀人的历史。
旧书:《旧书》指的是《旧唐书》,是唐代的一部史书。
李光进:李光进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镇定二节度:镇定二节度指的是镇定军和定州军,是唐朝时期的两个军事编制。
江乘:江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
瓜洲:瓜洲是位于长江中的一个岛屿,今属江苏省扬州市。
蔡宽大:蔡宽大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家。
诗话:《诗话》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以诗歌为对象进行评论。
润州:润州是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扬子桥:扬子桥是古代长江上的一座桥梁,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津:津指的是渡口。
采石:采石是古代长江上的一处渡口,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
京口:京口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唐肃宗:唐肃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名为李亨。
上元元年:上元元年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即公元760年。
李亘:李亘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白沙:白沙是古代长江上的一处渡口,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
瓜洲浦:瓜洲浦是瓜洲的一个古称。
五行志:《五行志》是《新唐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
开元十四年:开元十四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即公元726年。
瓜步洲:瓜步洲是瓜洲的古称。
郭璞:郭璞是晋代的一位文学家、占卜家。
暨阳:暨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江阴市。
王恽集:《王恽集》是王恽的作品集。
金山:金山是位于长江中的一个岛屿,今属上海市。
武陵: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孱陵县:孱陵县是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昭烈:昭烈是刘备的谥号。
孙夫人:孙夫人是刘备的儿媳,孙权的妹妹。
权:权指的是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赵云: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张飞: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胥山:胥山是古代的一个山名,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丞:丞是古代的一个官职。
胥:胥是古代的一个姓氏。
姑胥之台:姑胥之台是古代吴国的一座台城。
姑苏:姑苏是古代吴国的别称。
勾践: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
夫差: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
潮信:潮信指的是潮汐的规律。
白乐天:白乐天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名为白居易。
朔日:朔日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望日:望日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子潮:子潮指的是农历每月朔日和望日的潮汐。
午潮:午潮指的是农历每月朔日和望日的潮汐。
水月:水月指的是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
晋国: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武公:晋武公,名诡诸,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灭掉了翼国,使晋国开始崛起。
曲沃伯:曲沃伯,指曲沃的封伯,曲沃是晋国的一个封地。
献公:晋献公,名诡诸,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晋国疆土开始扩大。
杨、霍、耿、魏、虞:这些是晋献公时期晋国所灭的五个国家。
重耳、夷吾、太子:重耳、夷吾、太子分别是晋献公的儿子和孙子,他们在晋国的不同地方居住。
大河:指黄河。
惠公:晋惠公,名夷吾,是晋国的君主。
韩之倏:韩之倏,指韩国的某个地方。
秦证河东:秦证河东,指秦国占据了黄河以东的地区。
解梁:解梁,指解梁地区。
狄:狄,指古代居住在北方的一个民族。
狐厨:狐厨,指狐厨地区。
汾:汾,指汾河。
文公:晋文公,名重耳,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晋国国力强盛。
箕:箕,指箕地,是晋国的一个边邑。
忡公:忡公,指晋国的某个君主。
川槐绊朴:川槐绊朴,指晋国的某个地名。
平公:晋平公,名彪,是晋国的君主。
荀、吴:荀、吴,指晋国的两位将领。
太原:太原,指太原地区。
洞涡、洛阴:洞涡、洛阴,指晋国的两个边邑。
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盂:这些是晋国的一些边邑。
祁氏、赵氏:祁氏、赵氏,指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
成公:晋成公,名黑臀,是晋国的君主。
赤狄潞氏:赤狄潞氏,指赤狄的一个部落。
潞安:潞安,指潞安地区。
顷公:晋顷公,名去疾,是晋国的君主。
肥、鼓:肥、鼓,指肥国和鼓国。
真定:真定,指真定地区。
杜氏:杜氏,指古代的一个姓氏。
绵上:绵上,指绵上地区,是晋国的一个地名。
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贤臣。
石桐水:石桐水,即绵水,是晋国的一条河流。
介休县:介休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绵山:绵山,指绵山地区。
灵石、沁源:灵石、沁源,指晋国的两个地区。
寒食:寒食,指寒食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节日。
石勒:石勒,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君主。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太原、上党、西河、雁门,指晋国的四个地区。
晋悼公:晋悼公,名周,是晋国的君主。
士匄、荀偃:士匄、荀偃,指晋国的两位将领。
万泉县:万泉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介山:介山,指介山地区。
《春秋》:《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编纂,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箕城:箕城,指箕城地区。
太谷县:太谷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秦、狄:秦、狄,指秦国和狄族。
箕郑父、箕遗:箕郑父、箕遗,指晋国的两位人物。
大夏:大夏,指古代的一个地区。
汾、浍:汾、浍,指汾河和浍河。
翼城县:翼城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尧裔:尧裔,指尧的后代。
成王:成王,指周成王。
太叔:太叔,指周成王的弟弟。
吕梁:吕梁,指吕梁地区。
孟门:孟门,指孟门地区。
陶唐:陶唐,指陶唐地区。
冀方:冀方,指冀方地区。
皋陶:皋陶,指古代的一位贤臣。
蛮夷猾夏:蛮夷猾夏,指蛮夷侵犯华夏。
平阳明:平阳明,指平明地区。
闻喜县:闻喜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太平县:太平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绛州:绛州,指晋国的一个州。
新田:新田,指新田地区。
曲沃县:曲沃县,指晋国的一个县。
汾、浍二水:汾、浍二水,指汾河和浍河。
新田为绛:新田为绛,指新田成为绛都。
故绛:故绛,指原来的绛都。
曲沃为下国:曲沃为下国,指曲沃成为下国。
清原:清原,指晋国的某个地方。
武宫:武宫,指晋国的某个宫殿。
朝:朝,指朝见。
栾盈:栾盈,指晋国的某个人物。
范宣子:范宣子,指晋国的某个人物。
魏献子:魏献子,指晋国的某个人物。
端氏:端氏,指晋国的某个地方。
屯留:屯留,指晋国的某个地方。
瑕:瑕在古代指地名,有多处瑕城,其中一处位于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五里处,是古国名。瑕在古代文献中也有与‘胡’字通用的例子,如《礼记》中提到‘瑕’即‘胡’。
胡: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如匈奴、鲜卑等。
湖:古县名,原名为胡县,汉武帝建元年中更名。湖县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部。
焦瑕:指晋国河外的两个城邑,即焦城和瑕城,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河曲: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是古代晋国与秦国交界的地区。
桃林: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部,与瑕邑相关。
九原: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是古代卿大夫的葬地。
昔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鹿泉市,是肥国的都城。
肥:古国名,位于今河北省鹿泉市,后被晋国所灭。
鼓: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鹿泉市,是白狄之别部,后被晋国所灭。
钜鹿: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平乡县,是古代的一个郡。
南阳:古地名,指太行山以南的地区。
潞氏: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
甲氏: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留吁: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咎如:古国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上党: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后成为晋国的一部分。
大卤: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
大原: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后成为晋国的一部分。
太原太原府:太原太原府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在唐朝时期,太原府被称为北都,是北方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
唐: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由李渊建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
晋阳宫:晋阳宫是唐朝时期太原府的皇宫,位于太原市西北部,是唐朝早期的皇宫之一。
长史:长史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武後:武後指的是武则天,是唐朝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改国号为周。
宋太宗:宋太宗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他在位期间扩大了宋朝的疆域。
榆次县:榆次县是今山西省晋中市的一个县,历史上曾是太原府的一部分。
三交城:三交城是太原市的一个古城,位于旧城东北三十里,是太原市的一个历史遗址。
晋文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被尊为晋国的贤君。
阳曲县:阳曲县是今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县,历史上曾是太原府的一部分。
并州:并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地区。
恒山: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北省西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山脉。
飞狐口:飞狐口是恒山的一个峡谷,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代郡:代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阙里:阙里是孔子的故居所在地,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市。
雉门:雉门是古代宫殿的南门,也是孔庙的南门。
两观:两观是古代宫殿两侧的观楼,也称为阙。
杏坛: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位于孔庙内。
徐州:徐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和山东省南部,因古时位于徐州的邳县而得名。
余阝:余阝是古代地名的一部分,位于邾国之下,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余阝作为地名,反映了古代地理命名的方式,通常以国名加方位词来表示。
邾:邾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与鲁国相邻。
梁惠成王:梁惠成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魏惠王。
邳: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北部,是徐州的一部分。
《说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
《齐世家》:《齐世家》,是《史记》中记载齐国历史的篇章。
田常:田常,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
简公:齐简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向:向,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与莒国相邻。
莒邑:莒邑,指莒国的城邑,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东海[C051]县:东海县,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社氏:社氏,古代的一个姓氏。
《齐乘》:《齐乘》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书。
小:小,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
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春秋秋发微》:《春秋秋发微》,古代一部研究《春秋》的著作。
秦始皇:秦始皇,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秦朝的开国皇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李斯:李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史记》:《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武帝:汉武帝,即刘彻,西汉时期的皇帝,推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和中央集权的政策。
《封禅书》:《封禅书》,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帝王封禅的仪式和制度。
《续汉书》:《续汉书》,东汉班固著,是一部续补《汉书》的史书。
《金石录》:《金石录》,宋代赵明诚著,是一部研究古代金石文物的著作。
邹峄山:邹峄山,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泰山的一部分。
之罘:之罘,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秦始皇曾在此射杀巨鱼。
琅邪:琅邪,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是秦始皇东巡的起点。
碣石:碣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泰山都尉:泰山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泰山地区的军事和治安。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公孙举:公孙举,东汉末年的一位反叛将领。
东郭窦:东郭窦,东汉末年的一位反叛将领。
劳丙叔:劳丙叔,东汉末年的一位反叛将领。
孙无忌:孙无忌,东汉末年的一位反叛将领。
何进:何进,东汉末年的权臣。
夏侯渊:夏侯渊,东汉末年的将领。
黄巾:黄巾,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曹公:曹公,即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赢郡:赢郡,东汉末年曹操设置的郡名。
社首:社首,古代地名,位于泰山附近,是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
高宗:高宗,指唐高宗李治。
玄宗: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
真宗:真宗,指宋真宗赵恒。
高里山:高里山,位于泰山附近,是社首山的一部分。
济南都尉:济南都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济南地区的军事和治安。
东平陵:东平陵,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长白山:长白山,位于山东省境内,是济南都尉治所的依据。
张须陀:张须陀,隋朝末年的将领。
王世充:王世充,隋朝末年的将领。
隋大业九年:隋大业九年,即公元613年。
孟让:孟让,隋朝末年的反叛将领。
王薄:王薄,隋朝末年的反叛将领。
邹平台二县:指古代济南郡下的两个县,即邹平和台县。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由东汉班固编撰,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济南郡:济南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功臣表》:《功臣表》是《汉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西汉时期功臣的生平事迹。
台定侯戴野:台定侯戴野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功臣。
梁邹孝侯武虎:梁邹孝侯武虎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功臣。
《续汉志》:《续汉志》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地理志书。
《安帝纪》:《安帝纪》是《后汉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东汉安帝时期的历史。
章怀太子:章怀太子是东汉安帝的儿子,曾任太子。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晏子的言行录。
景公:景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
田无字:田无字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官员。
《水经注》:《水经注》是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的一部地理著作。
济水:济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流经今天的山东省。
齐州:齐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兖州府:兖州府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胶东国:胶东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千乘郡:千乘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常山郡:常山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外戚恩泽侯表》:《外戚恩泽侯表》是《汉书》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西汉时期外戚和恩泽侯的生平事迹。
《宋书》:《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南朝宋的历史。
何曾:何曾是晋朝的一位官员。
乐安国:乐安国是晋朝的一个行政区划。
司马顺:司马顺是晋朝的一位叛乱者。
东海祝其县:东海祝其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莒地:莒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莱芜县:莱芜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淄川县:淄川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金史》:《金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金朝的历史。
《一统志》:《一统志》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志书。
《莱芜县志》:《莱芜县志》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方志。
《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地域和物产。
齐灵公:齐灵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国君。
莱民:莱民是春秋时期莱国的人民。
宣尼:宣尼是孔子字仲尼的别称。
《通鉴》:《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编撰。
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梁的一位皇帝。
邢杲:邢杲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将领。
《三国志》:《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吴主传:吴主传是《三国志》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东吴的历史。
王凌:王凌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
《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晋朝的历史。
琅邪王:琅邪王是晋朝的一位王公。
《南史》:《南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南朝的历史。
程文季:程文季是南朝时期的一位官员。
西山经:西山经是《山海经》中的一个部分,记载了西山的地理情况。
劳山:劳山,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东南,因秦始皇登临而得名。
崂山:崂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本草》:《本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太山:太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脉,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郑康成:郑康成是东汉时期的一位经学家。
劳劳:劳劳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意为广阔。
《诗》:《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即《诗经》。
劳盛山:劳盛山,指劳山和成山,两座位于今山东省的著名山脉,因秦始皇登临而得名。
蓬莱: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三神山之一,常被用来象征仙境。
成山:成山,位于今山东省文登市东北,古称盛山,因秦始皇登临而得名。
荣成山:荣成山,即成山,因秦始皇曾射杀巨鱼于此山而得名。
王充: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论衡》。
劳山图志:《劳山图志》,是关于劳山的地理志书。
即墨县:即墨县,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文登县:文登县,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
大公:大公,即姜太公,又称太公望,是周朝的开国功臣。
霸术:霸术,指称霸之术,即称霸一方的策略。
时君:时君,指当时的君主。
楚丘:楚丘,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开州之间。
卫地:卫地,指卫国之地。
济阴:济阴,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
成武县:成武县,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成武县。
曹地:曹地,指曹国之地。
曹国:曹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景山:景山,位于今山东省曹县东南,据推测可能是《商颂》中所提到的景山。
商颂:商颂,指《诗经》中的《商颂》部分,是关于商朝的颂歌。
东缗:东缗,古县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
长城:中国古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数千公里。
井田:井田,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若干井,由农民共同耕种。
戎车:戎车,古代战车,主要用于战争。
骑:骑,指骑兵。
寇钞:寇钞,指敌寇的抢劫。
防:防,指防御工事。
郑滨洛:郑滨洛,指郑国靠近洛水。
上郡:上郡,古郡名,位于今陕西省北部。
阳武:阳武,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
密:密,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密县。
叶县:叶县,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叶县。
方城:方城,古长城的一段,位于今河南省叶县。
赵:赵,古国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宣太後:秦宣太后,名芈八子,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后来成为秦昭襄王的母亲,实际掌握秦国政权多年。
义渠:古代民族,活动于今甘肃、宁夏一带,是秦朝北方的劲敌。
陇西北地上郡:古代行政区划,陇西北地上郡是秦朝在北方边疆设立的一个郡,用以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赵武灵王:赵国的一位君主,推行胡服骑射,加强赵国军事力量。
林胡、楼烦:古代北方民族,分别活动于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
代并阴山:古代地理名称,代郡位于今河北北部,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
高阙: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北。
云中、雁门、代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
燕将秦开:燕国将领,曾率军击败东胡。
东胡:古代北方民族,活动于今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
造阳至襄平:古代地理名称,造阳位于今河北北部,襄平位于今辽宁南部。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辽宁一带。
蒙恬:秦朝将领,曾率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河南地:古代地理名称,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司、幽、定、冀四州:古代行政区划,司州、幽州、定州、冀州位于今河北、山西、北京一带。
长川: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内蒙古中部。
赤城: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北北部。
五原: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内蒙古中部。
北齐文宣帝:北齐的一位君主,名高洋。
黄护岭: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河北北部。
社平戍:古代军事设施,位于今河北北部。
幽州北夏口至恒州:古代地理名称,幽州位于今北京一带,恒州位于今河北南部。
西河: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山西西部。
库洛拔: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内蒙古中部。
坞纥戍:古代军事设施,位于今内蒙古中部。
周宣帝:周朝的一位君主,名宇文赟。
山东诸州:古代行政区划,山东指今山东一带。
稽胡:古代北方民族,活动于今山西北部。
朔方灵武: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宁夏北部。
绥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陕西北部。
勃出岭: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陕西北部。
大业三年:隋朝年号,公元607年。
榆林: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北部。
紫河:古代地理名称,位于今内蒙古东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长城的修建历史,从秦朝开始,到北齐、北周、隋朝,各个朝代都有修筑长城的记录。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史记·匈奴传》中的记载表明,长城的修建与边疆防御有着直接的关系。秦宣太后的起兵伐义渠,以及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都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后,更是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巩固边疆。
其次,长城的修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观念和空间观念。从秦朝的万里长城,到北齐、北周、隋朝的长城,都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使得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
再次,长城的修建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从秦朝的蒙恬率领十万之众修筑长城,到隋朝的百万丁男修筑长城,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此外,长城的修建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各个朝代修建长城,既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体现。通过修筑长城,中央政府可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长城的修建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在古代中国,长城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修筑长城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许多修筑长城的记载中,都蕴含着对神灵的祈求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长城的修建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等多个方面的特点。长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