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

作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历来被尊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知录》是其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日知录》是顾炎武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编撰的学术理论集。书中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见解,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主张注重实用与历史经验。顾炎武的学术贡献和《日知录》中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原文

天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

後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若历法,则古人不及近代之密。

樊深《河间府志》曰:

‘愚初读律书,见私习天文者有禁。後读制书,见庙语杨士奇等曰:‘此律自为民间设耳,卿等安得有禁?’遂以《天元宝历祥赋》赐群臣。

由律书之言观之,乃知圣人所忧者深;由制书之言观之,乃知圣人之所见者大。

日食刘向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

今连三年比食。自建始以来,二十岁间而八食。

率二岁六月而一发,古今罕有。

异有大小希稠,占有舒疾缓急。

余所见崇帧之世十七年而八食。

与汉成略同,而稠急过之矣。

然则谓日食为一定之数,无关于人事者,岂非溺于畴人之术,而不觉其自蹈于邪臣之说乎?

‘《春秋·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是何物也?祸福何为?’对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非也,夫日月之在于天,莫非一定之数。

然大象见于上,而人事应于下矣。

为此言者,殆于後世以‘天变不足畏’之说迸其君者也。

‘《汉书·五行志》亦知其说之非,而依违其间,以为食轻,不为大灾水旱而已,然则食重也如之何?’是故日食之咎,无论分、至。

月食日食,月掩日也;月食,地掩月也。

今西洋天文说如此。

自其法未入中国而已有此论,陆文裕《金台纪闻》曰:

‘尝闻西域人算日月食者,谓日月与地同大,若地体正俺日轮上,则月为之食。’

南城万实《月食辨》曰:

‘凡黄道平分各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对冲处必为地所隔,望时月行适当黄道交处,与日正相对,则地隔日光,而月为之食矣。’

按其说亦不始于近代,汉张衡《灵宪》曰:

‘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载《续汉·天文志》中。

俗本‘地’字有误作‘他’者,遂疑别有所谓暗虚,而致纷纷之说。

静乐李鲈习西洋之学,述其言曰:

‘月本无光,借日之照以为光曜。至望日,与地日为一线,月见地不见日,不得借光,是以无光也。’

或曰:‘不然。曾有一年,月食之时,当在日没後,乃日尚未沉,而出地之月已食矣。东月初升,西日未没,人两见之,则地固未尝遮日月也,何以云见地不见日乎?’

答曰:‘于所见者非月也,月之影也,月固未尝出地也。何以验之?今试以一文钱置虚器中,前之却之,不见钱形矣,却贮水令满而钱见,则知所见者非钱也。乃钱之影也。日将落时,东方苍苍凉凉,海气升腾,犹夫水然,其映而升之亦月影也。如必以东方之月为真月。则是以水面之钱为真钱也,然乎?否乎?又如渔者见鱼浮水面,而投叉刺之,心稍下于鱼,乃能得鱼,其浮于水面者。鱼之影也。舟人刺篙,其半在水,视之若曲焉,此皆水之能影物也。然则月之受隔于地,又何疑哉。’

○岁星吴伐越,岁在越,故卒受其凶。

荷秦灭燕,岁在燕,故燕之复建不过一纪。

二者信矣。

慕容超之亡,岁在齐,而为刘裕所破,国遂以亡。

岂非天道有时而不验邪?是以天时不如地利。

岁星固有居其国而不吉者。

其行有赢缩,《春秋传》:‘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

‘《史记·天官书》:’已居之,又东西去之,国凶。《淮南子》:’当居不居,越而之他处。”

以近事考之,岁星当居不居,其地必有殃咎。

○五星聚史言:

周将代殷,五星聚房;齐恒将伯,五星聚箕。

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东井。

唐天宝九载八月,五星聚尾箕,大历三年七月,五星聚东井。

宋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奎。

淳熙十二年闰七月,五星聚轸。

元太祖二十一年十一月,五星聚见于西南。

明嘉靖三年正月丙子,五星聚营室。

天启四年七月丙寅,五星聚张。

占曰:‘五星若合,是谓易行,有德受庆,改立王者,奄有四方,子孙蕃昌。无德受殃,离其国家,灭其宗庙,百姓离去,被满四方。’

考之前史所载,惟天宝不吉,盖玄宗之政荒矣。

或曰:汉从岁,宋从填,唐从荧惑云。

四星之聚,占家不以为吉。

验之前代:于张,光武帝汉;于牛、女,中宗绍晋;于觜、参,神武王齐;于危,文宣代魏;于东并,肃宗复唐;于张,高祖王周,皆为有国之祥也。

故汉献帝初,韩馥以四星会于箕尾,欲立刘虞为帝。

唐咸通十年,荧惑、填星、大白、辰星会于毕、昂,诏王景崇被衮冕,军府称臣以厌之。

然亦有不同者:如慕容超之灭,四星聚奎、娄;姚泓之灭,四星聚东井。

後晋天福五年,术士孙智永以四星聚斗,分野有灾,劝南唐主巡东都。

宋靖康元年,太白、荧惑、岁、填四星合于张。

嘉熙元年,太白、岁、辰、荧惑合于斗,诏避殿减膳,以图消弭。

此则天官家所谓‘四星若合,其国兵丧并起,君子忧,小人流’,而不可泥于一家之占者矣。

○海中五星二十八宿《汉书·艺文志》:《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海中者,中国也。故《天文志》曰:“甲乙海外,日月不占。”盖天象所临者广,而二十八宿专主中国,故曰海中二十八宿。

○星名今天官家所传星名,皆起于甘石。如郎将、羽林,三代以下之官;左更、右更,三代以下之爵;王良、造父,三代以下之人;巴蜀、河间,三代以下之国,春秋时无此名也。

○人事感天《易·传》言先天後天。考之史书所载,人事动于下而天象变于上,有验于顷刻之间而不容迟者。宋武帝欲受晋禅,乃集朝臣宴饮,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叩扉人见,请还都谋禅代之事。及出已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隋文帝立晋王广为皇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唐玄宗为临淄王,将诛韦氏,与刘幽求等微服人苑中。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道如此,时不可失。”文宗以右军中尉王守澄之言,召郑注对于浴堂门,是夜彗出东方,长三尺。然则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而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昭王画长平之事,而太白食昂,固理之所有。孟子言“气壹则动志”,其此之谓与?

○黄河清汉桓帝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言:“河者,诸侯位也,清者属阳,浊者属阴,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诸侯欲为帝也。”明年帝崩,灵帝以解渎亭侯入继,《隋书》言:齐武成帝河清元年四月,河、济清。後十余岁,隋有天下。隋炀帝大业三年,武阳郡河清数里。十二年,龙门河清。後二岁,唐受禅。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徐、沛黄河清,临洮人杨上书,亦引襄楷之言。後四岁,宣宗立。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黄河自平陆三门碛下至孟津,五百余里皆清,凡七日,而明太祖兴。至先朝尤验,正德河清,世宗以兴王即位;泰昌河清,崇帧帝以信王即位。

○妖人阑入宫禁自古国家中叶,多有妖人阑入宫禁之事,固气运之疵,亦是法纪废弛所致。

如汉武帝征和元年,上居建章宫,见一男于带剑人中龙华门,疑其异人,命收之。

男于捐剑走,逐之弗获,上怒,斩门候,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渭水桥上小女陈持弓,年九岁,走入横城门,入未央宫尚方掖门殿门,门卫户者莫见,至句盾禁中而觉得。

绥和二年八月庚申,郑通里男于王褒,衣绎衣,小冠,带剑,人北司马门殿东门。

上前殿入非常室中,解帷组结佩之,收缚考问。

褒,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状,下狱死,後汉灵帝光和元年五月壬午,有人白衣人德阳门,言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

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小知姓名,四年,魏郡男子张博,送铁卢诣太官。

博上书室殿山居屋後官禁,落屋喧呼,上收缚考问,辞忽不自觉。

晋惠帝太安元年四月癸酉,有人自云龙门入殿前,北面再拜曰:“我当作中书监。”即收斩之。

成帝咸康五年十一月,有人持柘杖。

绛衣,诣止斗门,上列为圣人,使求见天子。

门候受辞,辞称姓吕名赐,其占王和女可右足下有七星,星皆有毛,长七寸,天令命可为天下母。

奏闻,即伏诛,并下晋陵诛可。

秦苻坚时,有人入明光殿,人呼曰:“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

坚命执之,俄而不见,陈後主为太子时,有妇人突人东宫,大言曰:“毕国主!”

唐高宗永隆二年九月一日,万年县女子刘凝静,乘白马,著白衣,男子从者八九十人,入太史局,升令厅床坐勘问:“比有何灾异?”

太史令姚玄辨执之,以闻,是夜彗见西方天市中,长五尺。

武後神功元年二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门,又入则天门,至通天宫,阍者及仗卫不之觉。

睿宗太极元年,狂人段万谦潜入承天门,登太极殿,升御床,自称天子,呼宿卫兵士,令称“万岁”。

德宗贞元八年二月丁亥,许州人李狗儿持杖入含元殿,击栏槛,擒得伏诛。

敬宗长庆四年三月戊辰,狂人徐忠信阑人浴堂门,杖四十配流。

天德文宗开成二年十一月癸亥,狂人刘德广突入含光殿,诏付京兆府,杖杀之。

宋高宗建炎二年十一月,帝在扬州郊祀,後数日,有狂人具衣冠,执香炉,携绛囊,拜于行宫门外,自言“天遣我为官家儿”,书于囊纸、刻于右臂皆是语。

鞫之,不得姓名,帝以其狂,释不问。

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绍兴府有狂人突入恩平郡王第,升堂践王坐,曰:“我太上皇孙,来赴郡。”

鞫讯,终不语。

元顺帝至正十年春,京师丽正门楼斗拱内有人伏其中,不知何自而至,远近聚观之。

有旨,取付法司鞫问。

但云蓟州人,诘其所从来,皆惘若无知。

乃以不应之罪笞之,忽不知所在。

史家并书之,以为异。

先朝景泰三年五月癸已朔,以明日立太子,具香亭于奉天门,有一人自外径人,执红棍击香亭,曰:“先打东方甲乙木。”

内使执之,命付锦衣卫,亦书于《英宗实录》。

然未有若万历四十三年张差一事,宫中府中几成莫解之祸,更历五朝,流言未息,天乎?人乎?吾不得而知之矣。

《周礼》阍人职云:“奇服怪民不入宫。”

注曰:“怪民狂易。”

是则先王固知其有此事而豫为之防矣。

○诈称太子建炎南渡,有诈称徐王棣者,诈称信王棒者,诈称越王次子者,诈称渊圣第二皇子者,诈称荣德帝姬者,诈称柔福帝姬者,莫不伏法,讫无异言。

乃弘光时王之明一事,中外流言,汹汹不息,藩镇称兵遂以藉口,至今民间尚有疑以为真者。

此亦亡国之妖也已。

卫太子自杀于湖,武帝为筑归来望思之台,事状明白。

十年之後,犹有如成方遂之乘黄犊车诣北阙,吏民聚观至数万人,公卿莫敢发言者。

况值非常之变,事未一年,吾君之子,天下属心,众口喧腾,卒难遍喻者乎?

寄之中城狱舍,不加刑鞫,是为得理,不可以亡国之君臣而加之诬低也。

晋会稽王道子为桓玄所害,以临川王宝子修之为道子嗣,尊妃王氏为太妃。

义熙中,有称元显子秀熙避难蛮中而至者,太妃请以为嗣,于是修之归于别第。

刘裕意其诈而案验之,果散骑郎膝羡奴勺药也,竟坐弃市。

太妃不悟,哭之甚恸。

近时之论多有似乎此者。

外国天象昔人言朔漠诸国唯占于昂北,亦不尽然。

考之史,流星入紫宫而刘聪死,荧惑守心而石虎死,孛星太微大角荧惑大白入东井而苻生弑,彗起尾箕扫东井而燕灭秦,彗起奎娄扫虚危而慕容德有齐地,太白犯虚危而南燕亡,荧惑在匏瓜中忽亡入东井而姚秦亡,荧惑守心而李势亡,荧惑犯帝座而吕隆灭,月掩心大星而魏宣武弑,荧惑人南斗而孝武西奔,月掩心星而齐文宣死,彗星见而武成传位,笃星历虚危而齐亡,太白犯轩辕而周闵帝弑,荧惑入轩辕而明帝弑,岁星掩太微上将而宇文护诛,荧惑入太微而武帝死。

若金时则太白入大微而海陵弑,白气贯紫微而高琪杀胡沙虎,彗星起大角而哀宗灭,其他难以悉数,夫中国之有都邑,犹人家之有宅舍,星气之失,如宅舍之有妖祥,主人在则主人当之,主人不在则居者当之,此一定之理。

而以中外为限断,乃儒生之见,不可语于天道也。

魏明帝问黄权曰:‘天下鼎立,何地为正?’对曰:‘当验天文。’往者荧惑守心而文帝崩,吴蜀无事,此其微也。

晋康帝建元三年,岁星犯天关,安西将军庾翼与兄冰书曰:‘岁星犯天关,占云:关梁当分。比来江东无他故,江道亦不艰难,而石虎频年再闭关,不通信使,此复是天公愦愦。无皂白之徵也。’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先是荧惑入南斗,去而复还,留止六旬。上以谚云:‘荧惑人南斗,天子下殿走。’乃既而下殿以禳之。及闻魏主西奔,惭曰:‘内亦应天象邪?’

星事多凶淮南王安以客言,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谋为畔逆,而自刭国除。

眭孟言大石自立,僵柳复起,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而以妖言诛。

赵广汉问太史知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即上书告丞相罪,而身坐要斩。

甘忠可推汉有再受命之运,而以罔上惑众,下狱病死,弟子夏贺良等用其说以诛,齐康侯知东郡有兵,私语门人,为上莽所杀。

卜者上况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为李焉作谶书十余万言,莽皆来之。

国帅公刘秀女言宫中当有白衣会,乃以自杀。

西门君惠语上涉,以国师公姓名当为天子,遂谋以所部兵劫莽,事发被诛。

王郎明星历,尝以河北有天子气,而以僭位诛死。

襄楷言天文不利黄门常侍,当族灭,而卒陷王芬自杀。

刘焉闻董扶言,益州有天子气,求为益州牧,而以天火烧城,忧惧病卒,子璋降于昭烈。

孔熙先推宋文帝必以非道晏驾,祸由骨肉,江州当出天子,而卒与范晔等谋反,弃市,并害彭城王。

郭﹁言代吕者王,又言凉州分野有大兵,故举事,先推王详,後推王乞基,而卒之代吕隆者王尚,又言火秦者晋。

遂南奔,秦人追而杀之。

刘灵助占尔朱当灭,又言三月末我必入定州,遂举兵以三月,被擒斩于定州。

苗昌裔言大祖後当再有天下,赵子崧习闻其说,靖康未起兵,檄文颇涉不逊,卒以贬死。

成祖永乐末,钦天监官王射成言天象将有易主之变,孟贤等信之,谋立赵王高燧,并以伏诛。

是数子者之占,不可谓不验,而适以自祸其身,是故占事知来之术,惟正人可以学。

《汉书》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而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戳,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又曰:‘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

蜀汉杜琼精于术学,初不视天文,无所论说。

礁周常问其意,琼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後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

後魏高允精于天文,游雅数以灾异问允,允曰:‘阴阳灾异,知之甚难。即已知之,复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速问此?’雅乃止。

北齐权会明风角玄象,学徒有请问者,终无所说。

每云:‘此学可知,不可言。诸君并贵游子弟,不由此进,何烦问也。’惟有一子,亦不授此术。

石虎之太史令赵揽以天文死,苻生之太医令程延以方脉死,故《淮南子》曰:‘好事者未尝不中。’

《史记·赵世家》:‘扁鹊言秦穆公寤而述上帝之言,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本纪》:‘燕人卢生使人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然则谶记之兴实始于秦人,而盛于西京之末也。

始皇备匈奴,而亡秦者少子胡亥。

汉武杀中都官诏狱系者。而即帝位者皇曾孙病已。

苻生杀鱼遵,而代生者东海王坚。

宋废帝欲南巡湘中,而代子业者湘东王或。

齐神武恶见沙门,而亡高者宇文。

周武杀纥豆陵,而篡周者杨坚。

隋炀族李浑,而禅隋者李渊。

唐大宗诛李君羡,而革唐者武後。

周世宗代张永德,而继周者艺祖。

孔子闭房记自汉以後,凡世人所传帝王易姓受命之说,一切附之孔子。

如沙丘之亡,卯金之兴,皆谓夫子前知而预为之谶。

其书盖不一矣。

魏高祖太和九年,诏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旧唐书·王世充传>:世充将谋篡位,有道士桓法嗣者,自言解图谶,乃上《孔子闭房记》,画作丈夫持一竿以驱羊,释云:‘隋杨,姓也;干一者,王字也。王居羊後,明相国代隋为帝也。’世充大悦。

详此,乃似今人所云《推背图》者,今则托之李淳风而不言孔子。

○百刻一日十二时,计刻则以百刻为日。今历家每时有十刻,则一百二十刻矣。何以谓之百刻乎?曰:历家有大刻,有小刻,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谓之大刻。

合一日计之,得九十六刻,其不尽者,置一初初于初一之上,置一正初于正一之上,谓小刻,每刻止当大刻六分之一。

合一日计之,为初初者十二,为正初者十二,又得四大刻,合前为百刻。

朱王逵《蠡海集》言:“百刻之说:每刻分为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每时得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

“《困学纪闻》所载易氏之说亦同。

“《周礼·挚壶氏》注:“漏箭昼夜共百刻。”

“《礼记·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

“《灵枢经》:“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说文》: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节。”

“《隋书,天文志》: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後因以命官。”

“《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其法总以百刻分于昼夜。”

梁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辰得八刻,仍有馀分,乃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刻八焉。

是知每辰得八刻,仍有馀分者,古法也。

“《五代史·马重绩传》:“重绩言漏刻之法,以中星考民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工。此自古所用也,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请依古改正。从之。”

“《五代会要》:晋天福三年,司大监奏《漏刻经》云:“昼夜一百刻.分为十二时,每时有八刻三分之一,六十分为一刻,一时有八刻二十分。”

“《玉海》:每时初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三分之一则交入次时。

国史志:每时八刻二十分,每刻一击鼓,八鼓後进时牌,除二十分为鸡唱,唱绝击一十五鼓,为时正。

○雨水《礼记·月令》:“仲存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始雨水者,谓天所雨者水而非雪也。

今历去此一句。

嫌于雨水为正月中气也。

郑廉成《月令》注曰:“《夏小正》:正月启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

疏引《汉书·律历志》云:“正月立春节,雨水中,二月惊蛰节,春分中。”

是前汉之末刘欲作《三统历》改惊蛰为二月节也。

然《淮南子》先雨水、後惊蛰。

则汉初己有此说。

而蔡邕《月令问答》云:“间者曰:‘既个川《三统》,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皆《三统》法也,独用之何?’曰:‘孟春,《月令》曰:蛰虫始震,在正月也,仲春始雨水,则雨水二月也。以其合,故用之。’

是则《三统》未尝改雨水在惊蛰之前也,改之者《四分历》耳,记疏误也。

今二月间尚有雨雪,唯南方地暖,有正月雨水者。

《左传·恒五年》:“後蛰而郊。”

注:“启蛰,夏正建寅之月。”

“《夏小正》:“正月启蛰。”

则当依古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为是。

○五行《淮南子》:“五行子生母曰义,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专,母胜子曰制,子胜母曰困。”

“《抱朴子》引《灵宝经》谓:““支干上生下曰宝,下生上曰义,上克下曰制,下克上曰伐,上下同曰专。”

以“保”为“宝”,以“困”为“伐”,今历家承用之。

○建除建除之名,自斗而起。

始见于太公《六韬》云:“开牙门常背建向破。”

“《越绝书》:“黄帝之元,执辰破已,霸王之气见于地户。”

“《淮南子·天文训》:“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已为平。午为定,未为执,申为破,酉为危,戌为成,亥为收,子为开,丑为团。”

“《汉书·王莽传》:“十一月,王子直建,戊辰直定。”

盖是战国後语。

“《史记·日者传》有建除家。

解缙封事言:“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伸播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方向煞神,事甚无谓。

孤虚宜忌,亦且不经。

东行西行二论,天德月德之书,臣料唐虞之历必无此等之文,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艮巽坤乾历家天盘二十四时,有所谓艮、巽、坤,乾者,不知其所始。

按《淮南子·天文训》曰:“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戊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

“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加十五日指常丰之维,则春分尽,故日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加十五日指西中绳,故日秋分;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加十五日指子。”

所谓报德之维、常羊之维、背阳之维、蹄通之维,即艮、巽、坤、乾也。

後人省文,取卦名当之尔。

○太一太一之名不知始于何时。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一常居。”

《封禅书》:“毫人谬忌奏词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大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太一坛上,如其方,”

此太一之祠所自起。

《易乾凿度》曰:“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

郑玄注曰:“太一者,北辰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地神之所居,故谓之九宫。天数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行九宫,从坎宫始,自此而坤宫,又自此而震宫,既又自此而巽宫,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乾宫,自此而兑宫,自此而良宫,自此而离官,行则周矣。上游息于太一之宫,而反紫宫。行起从坎宫,终于离宫也。”

《南齐书·高帝纪》案太一九宫占历推自汉高帝五年至宋顺帝异明元年,大一所在。

《易乾凿度》曰:“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九宫者,一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为天内,以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四为天辅,其应在徐;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在梁、在兖、在杨。天冲者,木也;天辅者,亦木也。故木行太过不及,其青在青、在徐。天柱,金也,天心亦金也。故金行太过不及,其告在梁、在雍。惟水无应宫也。此谓以九宫制九分野也。”

《山堂考索》:“汉立太一祠,即甘泉泰也。唐谓之太清紫极宫。宋谓之太一宫,宋朝尤重大一之祠,以太一飞在九宫,每四十余年而一徙,所临之地则兵疫不兴,水旱不作。在太平兴国中,太宗立词于东南郊而把之,则谓之东太一。在天圣中,仁宗立词于西南郊而祀之,则谓之西太一。在熙宁中,神宗建集福宫而祀之,则渭之中太一。”

《宋史·刘黻传》言:“西太一之役,佞者进曰:‘太一所临分野则有福。’近岁自吴移蜀,信如祈禳之说,西北坤维按堵可也。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数,败降者相继,福何在耶?武帝祠太一于长安,至晚年以虚耗受祸,而後悔方士之谬。虽其悔之弗早,犹愈于终不知侮者也。”

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

考《唐书》:武德二年正月甲子,诏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杀。

《云麓漫钞》曰:“释氏智论云:天帝释以大宝镜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部洲,唐太宗崇其教,故正、五、九月不食荤,百官不支羊钱。其後因此遂不上官。”

《寂园杂记》谓:“新官上任,应祭告神只,必须宰杀,故忌之也。”

愚按,正、五、九月不上任,自是五行家言,不缘屠宰。

其传已久,亦不始于唐时。

《南齐书·张融传》:“摄词部、仓部二曹,仓曹以正月,俗人所忌,太仓为可开不?融议:‘不宜拘束小忌。’”

《北齐书·宋景业传》:“显祖将受魏禅,或曰:‘《阴阳书》五月不可人官,犯之终于其位。’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显祖大悦。”

又考《左传》:“郑厉公复公父定叔之位,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而颜师古注《汉书》:“李广数奇,以为命令只不耦。”

是则以双月为良,只月为忌。

喜耦憎奇,古人已有之矣。

《册府元龟》:“德宗贞元十五年九月乙已,诏自今二月一日、九月九日,每节前放开屠一日。”

唐人正、五、九月斋戒,不禁闰月。

白居易有《闰九月九日独饮诗》云:“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是闰九月可以饮酒也。

《册府元龟》载:‘唐开元二十二年十月,敕曰:‘道家三元,诚有科诫。朕尝精意,祷亦久矣,而初未蒙福,念不在兹。今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斋日,都内人应有屠宰,令河南尹李适之句当,总与赎取。其百司诸厨日有肉料亦责数奏来。并百姓间是日并停宰杀渔猎等,兼肉料食。自今以往,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

又《旧唐书·武宗纪》:“会昌四年春正月乙酉朔,敕:‘斋月断屠,出于释氏。国家创业,犹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兹弊。鼓刀者既获厚利,纠察者潜受请求。正以万物生植之初,宜断三日;列圣忌断一日,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馀月不禁。”此则道家之说,乃正、七、十月,而非正、五,九月,又与武德二年之诏不同。

《後汉书·南匈奴传》:“匈奴俗岁有三龙词,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此与三只月同。

○古今神祠《史记·封禅书》言:秦雍旁有百数十祠,而陈宝尤著。”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殷,云野鸡夜雊。”又云:“雍菅庙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自西京以下,而秦时所奉之神绝无影响。

《後汉·刘盆子传》:“军中常有齐巫鼓舞,祠城阳景王以求福助,巫狂言景王大怒曰:‘当为县官,何故为贼?’有笑巫者辄病,军中惊动。”

《琅邪王京传》:“国中有城阳景王祠,吏人奉祀,神数下言,官中多不便利。”

《魏书》:“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

然考之于史,晋时犹有其词。《晋书·五行志》:“临淄有大蛇负二小蛇,入汉城阳景王祠中。”

《慕容德载记》:“德如齐城,登营丘,至汉城阳景王庙。”而今并无其庙,《宋书·元凶劭传》:“以辇迎蒋侯神嫁于宫内,启颡乞恩,拜为大司马,封钟山郡王。食邑万户,加节铖,苏侯为膘骑将军。”

《礼志》:“明帝立九州庙于鸡笼山,大聚群神。蒋侯加爵位至相国大部督中外诸军事钟山王,苏侯至骠骑大将军。”

《南史·齐都昏侯纪》:“迎蒋侯神入宫,昼夜祈祷。自诛始安土遥光、遂加位相国,末又号为灵帝,车服羽仪一依王者。”

《曹景宗传》:“梁武帝时,旱甚,诏祈蒋帝神。十旬不雨,帝怒,命载荻,欲焚其庙。将起火,当神上忽有云如伞,倏忽骤雨如泻,台中官殿皆自振动。帝惧,驰诏追停。少时还静,自此帝畏信遂深。自践阼以来,未尝躬自到庙,于是备法驾,将朝臣修谒。”

《陈书·武帝纪》:“十月乙亥,即皇帝位。丙子,幸钟山把蒋帝庙。”

《宋书·孔季恭传》:“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

《南齐书·李安民传》:“大守到郡,必须把以轭下牛。安民奉佛法,不与神牛,著屐上听事,又于厅上八关斋,俄而牛死,安民亦卒,世以神为崇。”

今南京十庙虽有蒋侯,湖州亦有卞山王,而亦不闻灵响。

而梓潼二郎、三官、纯阳之类以後出,而反受世人之崇奉。

关壮缪之祠至遍于天下,封为帝君。

岂鬼神之道亦与地为代谢合乎?应助言:平帝时,天地大宗已下及诸小神凡千七百所,今营寓夷泯,宰器闻亡、盖物盛则衰,自然之道,天其或者欲反本也。

而《水经注》引吴猛语庐山神之言,谓神道之事亦有换转。

昔夫子答宰我黄帝之问,谓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广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黄帝三百年。

烈山氏之子曰柱,食于稷,汤迁之而祀弃。

以帝王神圣且然,则其他人鬼之属又可知矣。

春秋之世,犹知淫祀之非。

故卫侯梦夏相,而宁子弗祀;晋侯卜桑林,而苟荦弗祷;楚昭上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不虽小德,河非所获罪也,’至屈原之世,而沉湘之间并祀河伯,岂所谓‘楚人鬼而越人礻几’亦皆起于战国之际乎?

夫以昭王之所弗祭者而屈子歌之,可以知风俗之所从变矣。

洪武三年六月癸亥,诏曰:‘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封,起自唐世。崇名美号,历代有加。在朕思之,则有不然。夫岳镇海渎皆高山广水,自天地开辟以至于今,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幽微莫测,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读礼不经,莫此为甚。至如忠臣烈士虽可加以封号,亦惟当时为宜。夫礼所以明神人,正名分,不可以僭差。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一体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亦依当时初封以为实号,後世溢美之称皆与革去。庶几神人之际名正言顺,于礼为当,用称朕以礼事神之意。’

其《东岳祝文》曰:‘神有历代之封号,予详之再三,畏不敢效。’可谓卓绝千古之见。

乃永乐七年正月丙子,迸封汉秣陵尉蒋君之神为忠烈武顺昭灵嘉佑王,则何不考之圣祖之成宪也?

佛寺晋许荣上疏言:

臣间佛者,清远玄虚之神。

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五戒粗法尚不能遵,而流惑之徒竞加敬事,又侵渔百姓,取财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

《洛阳伽蓝记》有比丘惠凝死去复活,见阎罗王,阅一比丘,是灵觉寺宝明,自云:

出家之前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成,弃宫入道。

阎罗王曰:

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

付司送人黑门。

此虽寓言,乃居官佞佛者之箴砭也。

梁武帝问达磨曰:

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答曰:

并无功德。

帝曰:

何以无功德?

答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在彼法中已有能为是言者。

宋明帝以故第为湘宫寺,备极壮丽。

欲造十级浮图而不能,乃分为二。

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入见,上谓曰:

卿至湘宫寺未?此是我大功德,用钱不少。

通直散骑侍郎虞愿侍侧,曰:

此皆百姓卖儿贴妇钱所为,佛若有知,当慈悲嗟悯。

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

泰山治鬼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

《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

《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元、成以上无鬼论也。

《盐铁论》云:

古者庶人,鱼寂之祭,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无出门之祭。

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

则出门进香之俗已自西京而有之矣。

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後有如《遁甲开山图》所云:

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博物志》所云:

泰山一曰天孙。

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

其见于史者,则《後汉书·方术传》云:

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

《乌桓传》云:

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

《三国志·管辂传》谓:

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

而古辞《怨诗行》云:

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

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

陈思王《驱车篇》云:

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

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

应璩《百一诗》云:

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

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

或曰:

地狱之说,本于宋玉《招魂》之篇。

长人、土伯,则夜叉、罗刹之伦也。

烂土雷渊,则刀山剑树之地也。

虽文人之寓言,而意已近之矣。

于是魏晋以下之人,遂演其说,而附之释氏之书。

昔宋胡寅谓阎立本写地狱变相,而周兴、来俊臣得之,以济其酷,又孰知宋玉之文实为之祖,孔子谓“为诵者不仁”,有以也夫!

蕃俗信鬼蕃俗信鬼。

匈奴欲杀贰师,贰师骂曰:

我死必灭匈奴?

遂屠贰师以祠。

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

稼不熟,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

慕容隽斩冉阂于龙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人言闵为祟,

隽遣使祠之,溢曰悼武天王。

其日大雪。

魏太祖杀和跋,诛其家。

後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山,校猎,忽遇暴风,云雾四塞。

世祖怪而问之,群下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或者能致斯变。

帝遣古弼祭以三牲,雾即除散。

後世祖狩之日,每先祭之。

盖伯有为厉,理固有之。

而蕃俗之畏鬼神,则又不可以常情论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译文

在三代以前,人们都知道天文知识。‘七月流火’,是农夫的话;‘三星在天’,是妇女的话;‘月离于毕’,是戍卒的作品;‘龙尾伏晨’,是儿童的歌谣。后来的文人学士,有问他们这些的,却茫然不知。至于历法,古人的知识比不上近代人那么精密。

樊深在《河间府志》中说:‘我最初读律书时,看到有禁止私自学习天文的规定。后来读制书,看到皇帝对杨士奇等人说:“这个律法是为民间设立的,你们怎么会有禁止的呢?”于是皇帝赐给了群臣《天元宝历祥赋》。从律书的话来看,才知道圣人所担忧的深远;从制书的话来看,才知道圣人所看到的宏大。’

刘向说,《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其中日食发生了三十六次。现在连续三年都有日食。从建始以来,二十年间发生了八次日食。平均每两年六个月就发生一次,这在古今都是少有的。日食有大小之分,有频繁和稀少之分,有预测的准确和不准确之分。我看到的崇帧年间十七年发生了八次日食,和汉成帝时期差不多,但更加频繁和急促。那么说日食是一定的数目,与人事无关,难道不是沉迷于星象之术,而不自觉陷入邪恶之说的陷阱吗?《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记载:‘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问于梓慎,曰:“这是什么?会带来什么灾祸?”答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算灾祸。日月运行,分时同路,至时相过,其他月份则算灾。’”这是错误的,因为日月在天空中,都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的。

天象在上显现,人事在下相应。这么说的人,大概是后世那些以‘天变不足畏’的说法来误导君主的人。《汉书·五行志》也明白这种说法的错误,但摇摆不定,认为日食轻微,不算大灾,只关系到水旱而已。那么日食严重时又该如何呢?因此,日食的灾祸,无论分至(分至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这里指日食发生的时机)。

月食和日食,是月亮遮住了太阳;月食,是地球遮住了月亮。现在西洋的天文学也是这样说的。从他们的方法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这种理论了。陆文裕在《金台纪闻》中说:‘曾经听说西域的人计算日月食,说日月和地球一样大,如果地球正好挡在日轮上,那么月亮就会被食。’南城万实在《月食辨》中说:‘黄道平分各有一百八十二度半多,对冲的地方必然被地球隔开,望日时月亮运行到黄道交点,与太阳正相对,地球隔开了日光,所以月亮被食。’按照他们的说法,也不是近代才有的。汉代的张衡在《灵宪》中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是因为地球遮蔽了它。这就是所谓的暗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载在《续汉·天文志》中。俗本中“地”字有误写成“他”的,于是怀疑有所谓的暗虚,导致各种说法纷纷出现。静乐李鲈学习西洋之学,述说他的话:‘月亮本来没有光,是借助太阳的光来发光。到了望日,月亮和地球、太阳成一条线,月亮在地球这一边,看不到太阳,不能借助太阳的光,所以没有光。’有人说:‘不是这样。曾经有一次,月食的时候,应该是在太阳落山之后,但太阳还没有沉下去,而地平线上的月亮已经被食了。东方月亮初升,西方太阳还没有落山,人们两次看到了这个现象,那么地球确实没有遮住太阳和月亮,怎么可以说看不到太阳呢?’回答说:‘人们看到的不光是月亮,是月亮的影子,月亮本身并没有出地球。怎么验证呢?现在试着把一文钱放在空容器中,从前面看去,看不到钱形;如果把容器装满水,钱就出现了,那么知道人们看到的不光是钱,是钱的影子。太阳快落山时,东方天空苍苍凉凉,海气升腾,就像水一样,它反射并上升的也是月亮的影子。如果一定要说东方的月亮是真的月亮,那么就像水面的钱是真的钱一样,是这样吗?否?’又如渔夫看到鱼在水面上浮动,而用鱼叉刺它,心稍微低一点,才能刺到鱼,那是因为鱼在水面上浮动的是鱼的影子。船夫用篙,篙的一半在水里,看起来像弯曲的,这都是水能映照物体的例子。那么月亮被地球隔开,又有什么可疑的呢?

岁星吴国攻打越国,岁星在越国,所以吴国最终受到了灾祸。秦国灭掉燕国,岁星在燕国,所以燕国复国不超过一年。这两件事是可信的。慕容超的灭亡,岁星在齐,被刘裕打败,国家就灭亡了。难道不是天道有时而不验吗?因此,天时不如地利。

岁星确实有在某个国家停留而不吉利的情况。它的运行有盈缩,《春秋传》说:‘岁星放弃了它的位置,而停留在下一年。’《史记·天官书》说:‘已经停留在某个位置,又东西移动,国家有凶。’《淮南子》说:‘应该停留不停留,越而到其他地方。’以近事来考察,岁星应该停留而不停留,那个地方必然会有灾祸。

五星聚的记载:周朝将取代商朝,五星聚在房宿;齐桓公将要称霸,五星聚在箕宿。汉元年十月,五星聚在东井宿。唐天宝九年八月,五星聚在尾宿和箕宿。大历三年七月,五星聚在东井宿。宋乾德五年三月,五星聚在奎宿。淳熙十二年闰七月,五星聚在轸宿。元太祖二十一年十一月,五星聚在西南方。明嘉靖三年正月丙子日,五星聚在营室宿。天启四年七月丙寅日,五星聚在张宿。占卜说:‘五星如果聚合,这是说容易行动,有德的人会得到祝福,改立王者,统治四方,子孙繁盛。无德的人会遭受灾祸,离开国家,毁灭宗庙,百姓流离失所,遍布四方。’考察前代历史,只有天宝年间不吉利,因为唐玄宗的政治荒废了。有人说:汉从岁星,宋从填星,唐从火星。

四星聚合,占卜家不认为吉利。考察前代历史:在张宿,光武帝刘秀;在牛宿、女宿,中宗李显;在觜宿、参宿,神武王高洋;在危宿,文宣帝高洋取代了魏;在东井宿,肃宗李亨恢复了唐朝;在张宿,高祖李渊建立了周,这些都是有国家的吉祥之兆。所以汉献帝初年,韩馥因为四星会聚在箕尾,想要立刘虞为帝。唐咸通十年,火星、填星、大白星、辰星会聚在毕宿、昴宿,皇帝下诏王景崇戴冠冕,军府称臣以平息之。然而也有不同的情况:如慕容超的灭亡,四星会聚在奎宿、娄宿;姚泓的灭亡,四星会聚在东井宿。后晋天福五年,术士孙智永因为四星会聚在斗宿,分野有灾,劝南唐主巡东都。宋靖康元年,太白星、火星、岁星、填星会聚在张宿。嘉熙元年,太白星、岁星、辰星、火星会聚在斗宿,皇帝下诏避殿减少膳食,以图消灾。这些都是天官家所说的“四星若合,其国兵丧并起,君子忧,小人流”,但不可拘泥于一家之占。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有关海中五星和二十八宿的星占学著作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彗虹杂占》十八卷。所说的‘海中’,指的是中国。因此,《天文志》中说:‘甲乙海外,日月不占。’因为天象所覆盖的范围很广,而二十八宿专门掌管中国,所以称为‘海中二十八宿’。

今天官家所传的星名,都起源于甘石。比如郎将、羽林这些是三代以下的官职;左更、右更是三代以下的爵位;王良、造父是三代以下的人物;巴蜀、河间是三代以下的国名,这些名称在春秋时期并不存在。

人事感天,《易经·传》中提到先天后天。根据史书记载,人事的变化在下,而天象的变化在上,有时候这些变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验证。宋武帝想要接受晋朝的禅让,于是召集朝臣宴饮,晚上散席后,中书令傅亮敲门求见,请求回都城商议禅让之事。等他出门已经是深夜,看到一条长星横贯天空,他拍着大腿感叹说:‘我以前不相信天文,现在终于得到了验证。’隋文帝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那天晚上有猛烈的暴风和大雪,地震山崩,许多房屋倒塌,有一百多人被压死。唐玄宗还是临淄王时,准备诛杀韦氏,与刘幽求等人乔装进入宫苑。接近二更时,天上的星星像雪一样纷纷落下,幽求说:‘天道如此,时机不可错过。’文宗因为右军中尉王守澄的话,在浴堂门召见郑注,那天晚上,彗星从东方升起,长达三尺。那么,荆轲为燕太子丹策划刺杀秦王,出现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昭王策划长平之战,太白星遮蔽了昂宿,这些都是事例。孟子说‘气壹则动志’,这应该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吧?

黄河清,东汉桓帝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的河水变清了,襄楷上奏说:‘河代表诸侯的地位,清澈属于阳,浑浊属于阴,河本应浑浊却反而清澈,说明阴想要变成阳,诸侯想要成为皇帝。’第二年,皇帝去世,灵帝让解渎亭侯继位,《隋书》记载:齐武成帝河清元年四月,黄河和济水都变清了。十多年后,隋朝统一天下。隋炀帝大业三年,武阳郡的河水清澈数里。大业十二年,龙门河变清。两年后,唐朝继位。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徐、沛黄河变清,临洮人杨上书,也引用了襄楷的话。四年后,宣宗即位。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黄河从平陆三门碛下至孟津,五百多里都变清了,持续了七天,明太祖随即兴起。到先朝,这些现象都得到了验证,正德年间河清,世宗以兴王即位;泰昌年间河清,崇帧帝以信王即位。

自古以来,宫禁之中常有妖人潜入,这既是气运不祥的体现,也是法纪松弛的结果。比如汉武帝征和元年,他在建章宫居住时,看到一位男子在带着剑的人群中进入龙华门,怀疑他是异人,便下令将他逮捕。男子丢下剑逃跑,追赶却没有抓到,武帝生气,下令斩杀了守门的官员。成帝建始三年十月丁未,渭水桥上有一个九岁的小女孩陈持弓,她走进横城门,进入未央宫尚方掖门殿门,门卫和守门人都没有看到她,直到她到达句盾禁中才被发现。绥和二年八月庚申,郑通里的男子王褒,穿着红色的衣服,戴着小帽子,带着剑,进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他走到前殿,进入了一个非常室中,解开帷幕,系上结佩,被逮捕并受到审问。王褒是原来的公车大谁,因为病狂而不知道自己进入宫中的情况,被下狱而死。后汉灵帝光和元年五月壬午,有人穿着白衣在德阳门出现,说梁伯夏教他上殿做天子。中黄门桓贤等人呼喊门吏仆射想要逮捕他,但门吏还没到,他很快又逃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四年,魏郡的男子张博,送铁卢到太官。张博在书室殿山居屋后官禁地,砸碎房屋大声呼喊,皇帝下令逮捕审问他,他突然不自觉地说话了。晋惠帝太安元年四月癸酉,有人自称从云龙门进入殿前,向北面拜了两拜说:“我将要做中书监。”立即被逮捕并斩首。成帝咸康五年十一月,有人手持柘杖,穿着红色的衣服,来到止斗门,自称是圣人,想要见天子。门卫接受了他的话,他自称姓吕名赐,说王和女右脚下有七星,每颗星都有毛,长七寸,天命他可以做天下之母。报告上去后,立即被处死,并下令在晋陵处死王和女。秦苻坚时,有人进入明光殿,有人喊道:“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苻坚下令逮捕他,不久又不见了。陈后主为太子时,有妇人突然进入东宫,大声说:“毕国主!”唐高宗永隆二年九月一日,万年县女子刘凝静,骑着白马,穿着白衣,有八九十名男子跟随,进入太史局,登上令厅床坐下询问:“最近有什么灾异?”太史令姚玄辨抓住她,上报皇帝,当天晚上,西方天市中出现了彗星,长五尺。武则天神功元年二月庚子,有人进入端门,又进入则天门,到达通天宫,守门人和卫士都没有察觉。睿宗太极元年,狂人段万谦偷偷进入承天门,登上太极殿,登上御床,自称天子,呼唤宿卫兵士,让他们称呼“万岁”。德宗贞元八年二月丁亥,许州人李狗儿手持杖进入含元殿,击打栏杆,被擒获并处死。敬宗长庆四年三月戊辰,狂人徐忠信潜入浴堂门,被打四十杖流放。天德文宗开成二年十一月癸亥,狂人刘德广突然进入含光殿,皇帝下诏将他交给京兆府,杖杀了他。宋高宗建炎二年十一月,皇帝在扬州郊祀后几天,有狂人穿着衣冠,拿着香炉,带着红色的袋子,在行宫门外跪拜,自称“天遣我为官家儿”,在袋子纸上、右臂上都有这样的字。审问他,得不到姓名,皇帝认为他疯狂,释放了他。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绍兴府有狂人突然进入恩平郡王府,登上厅堂坐在王的位置上,说:“我是太上皇的孙子,来参加郡的聚会。”审问时,他始终不说话。元顺帝至正十年春,京师丽正门楼斗拱内有人藏在其中,不知道从哪里来,远近的人都聚集观看。有旨意,将他交给法司审问。他只说自己是蓟州人,询问他来自哪里,他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以不回答的罪名鞭打他,突然又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史家都记载了这件事,认为这是奇异之事。先朝景泰三年五月癸已朔,因为第二天要立太子,在奉天门设置了香亭,有一个人从外面直接进入,拿着红棍打香亭,说:“先打东方甲乙木。”内使抓住他,命令交给锦衣卫,也在《英宗实录》中记载了这件事。但是没有像万历四十三年张差事件那样,宫中和府中几乎成为无法解释的灾祸,历经五朝,流言还未平息,天啊?人啊?我无法知道了。《周礼》中阍人职责说:“奇服怪民不得进入宫中。”注解中说:“怪民狂易。”这说明先王确实知道会有这样的事情,并提前做了预防。

建炎南渡时,有人冒充徐王棣、信王棒、越王次子、渊圣第二皇子、荣德帝姬、柔福帝姬,都被依法处死,没有异议。但是到了弘光时期,王之明事件,国内外流言蜚语不断,藩镇以此为借口起兵,至今民间仍有怀疑他是真太子的人。这也是亡国的妖孽。

卫太子在湖中自杀,武帝为他建造了归来望思台,事情很清楚。十年后,还有像成方遂那样乘坐黄牛车到北阙的人,官民聚集观看的人数多达数万,公卿没有人敢发言。何况遇到非常之变,事情不到一年,我们的君主之子,天下人都寄予厚望,众口喧腾,最终难以一一解释清楚。将他关在中城狱舍,不加以刑罚审问,这是合理的,不能因为亡国之君臣而加以诬陷。

晋朝会稽王道子被桓玄杀害,用临川王宝子修之作为道子的继承人,尊妃王氏为太妃。义熙年间,有自称元显子秀熙从蛮中避难而来的人,太妃请求让他作为继承人,于是修之搬到了另一个住所。刘裕怀疑他是骗子,进行调查,果然是散骑郎中膝羡奴下的药,最终被判处死刑。太妃不明白,非常悲痛。近时的评论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外国天象昔人言朔漠诸国唯占于昂北,亦不尽然。

根据历史记载,流星进入紫宫时刘聪去世,火星守在心宿时石虎去世,彗星进入太微、大角、火星进入东井时苻生被杀,彗星尾巴扫过东井时燕国灭,彗星尾巴扫过奎娄、危宿时慕容德得到齐地,太白星侵犯虚危宿时南燕灭亡,火星进入匏瓜宿后忽然消失进入东井时姚秦灭亡,火星守在心宿时李势灭亡,火星侵犯帝座时吕隆被灭,月亮遮盖心宿的大星时魏宣武被杀,火星进入南斗时孝武帝西逃,月亮遮盖心宿的星时齐文宣帝死,彗星出现时武成帝传位,彗星尾巴扫过虚危宿时齐国灭亡,太白星侵犯轩辕星时周闵帝被杀,火星进入轩辕星时明帝被杀,岁星遮盖太微上将星时宇文护被杀,火星进入太微星时武帝死。如果是在金德时期,太白星进入大徽星时海陵王被杀,白气贯穿紫微星时高琪杀胡沙虎,彗星尾巴扫过大角星时哀宗被灭,其他类似的例子难以一一列举。中国的都城,就像人家的宅院一样,星象的变化,就像宅院中的妖祥一样,如果主人还在,则由主人承担,如果主人不在,则由居住者承担,这是不变的道理。而以中外为界限来断定,是儒生们的看法,不能谈论天道。

魏明帝问黄权说:‘天下鼎立,哪个地方是正统?’黄权回答说:‘应当检验天文。以前火星守在心宿时文帝去世,吴国和蜀国没有发生战事,这是天象的微妙之处。’晋康帝建元三年,岁星侵犯天关,安西将军庾翼给他哥哥庾冰写信说:‘岁星侵犯天关,占卜说:关梁将要分裂。最近江东没有其他变故,江道也不艰难,但是石虎连续几年关闭关卡,不派遣使者通信,这又是天公的愤怒。没有明显的征兆。’

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之前火星进入南斗,离开后又返回,停留了六十天。武帝根据谚语说:‘火星进入南斗,天子要下殿逃跑。’于是他下殿以禳解之。等到听说魏主西逃,他感到惭愧说:‘内政也应该顺应天象吗?’

星事多凶淮南王安以客言,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谋为畔逆,而自刭国除。

眭孟言大石自立,僵柳复起,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而以妖言诛。

赵广汉问太史知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即上书告丞相罪,而身坐要斩。

甘忠可推汉有再受命之运,而以罔上惑众,下狱病死,弟子夏贺良等用其说以诛,齐康侯知东郡有兵,私语门人,为上莽所杀。

卜者上况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为李焉作谶书十余万言,莽皆来之。

国帅公刘秀女上言宫中当有白衣会,乃以自杀。

西门君惠语上涉,以国师公姓名当为天子,遂谋以所部兵劫莽,事发被诛。

王郎明星历,尝以河北有天子气,而以僭位诛死。

襄楷言天文不利黄门常侍,当族灭,而卒陷王芬自杀。

刘焉闻董扶言,益州有天子气,求为益州牧,而以天火烧城,忧惧病卒,子璋降于昭烈。

孔熙先推宋文帝必以非道晏驾,祸由骨肉,江州当出天子,而卒与范晔等谋反,弃市,并害彭城王。

郭言代吕者王,又言凉州分野有大兵,故举事,先推王详,後推王乞基,而卒之代吕隆者王尚,又言火秦者晋。

遂南奔,秦人追而杀之。

刘灵助占尔朱当灭,又言三月末我必入定州,遂举兵以三月,被擒斩于定州。

苗昌裔言大祖後当再有天下,赵子崧习闻其说,靖康未起兵,檄文颇涉不逊,卒以贬死。

成祖永乐末,钦天监官王射成言天象将有易主之变,孟贤等信之,谋立赵王高燧,并以伏诛。

是数子者之占,不可谓不验,而适以自祸其身,是故占事知来之术,惟正人可以学。

《汉书》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而仲舒下吏,夏侯囚执,眭孟诛戳,李寻流放,此学者之大戒。’又曰:‘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蜀汉杜琼精于术学,初不视天文,无所论说。

礁周常问其意,琼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

后魏高允精于天文,游雅数以灾异问允,允曰:‘阴阳灾异,知之甚难。即已知之,复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速问此?’雅乃止。

北齐权会明风角玄象,学徒有请问者,终无所说。每云:‘此学可知,不可言。诸君并贵游子弟,不由此进,何烦问也。’惟有一子,亦不授此术。

石虎之太史令赵揽以天文死,苻生之太医令程延以方脉死,故《淮南子》曰:‘好事者未尝不中。’

《史记·赵世家》记载:‘扁鹊言秦穆公寤而述上帝之言,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秦本纪》记载:‘燕人卢生使人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由此可见,谶记的兴起实际上始于秦人,而在西汉末年达到鼎盛。

始皇备匈奴,而亡秦者少子胡亥。汉武杀中都官诏狱系者。而即帝位者皇曾孙病已。苻生杀鱼遵,而代生者东海王坚。宋废帝欲南巡湘中,而代子业者湘东王或。齐神武恶见沙门,而亡高者宇文。周武杀纥豆陵,而篡周者杨坚。隋炀族李浑,而禅隋者李渊。唐大宗诛李君羡,而革唐者武后。周世宗代张永德,而继周者艺祖。

自汉以后,世人所传帝王易姓受命之说,都附会到孔子身上。如沙丘之亡,卯金之兴,都说是孔子事先知道并做了预言。这些书籍不一而足。魏高祖太和九年,下令今后图谶秘纬以及名为《孔子闭房记》的书籍,一律焚毁,保留者以大辟论。《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王世充将要谋篡位,有道士桓法嗣自称懂得图谶,于是献上《孔子闭房记》,画了一个男人手持一竿驱赶羊,注释说:‘隋杨,姓也;干一者,王字也。王居羊后,明相国代隋为帝也。’王世充非常高兴。详细考察这些,就像现在人所说的《推背图》一样,现在则托之于李淳风而不提孔子。

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分为百刻,所以一天就是一百刻。现在的历法家把每个时辰分为十刻,那么一天就是一百二十刻。为什么叫作百刻呢?回答说:历法家有大的刻度,也有小的刻度。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正一、正二、正三、正四,称为大刻。把一整天的刻度加起来,得到九十六刻,剩下的刻度,放在初一之上,放在正一之上,称为小刻,每个小刻只相当于大刻的六分之一。把一整天的刻度加起来,初初有十二个,正初有十二个,再加上四个大刻,加起来就是一百刻。朱王逵在《蠡海集》中说:‘百刻的说法:每个刻度分为六十分,一百刻总共得到六千分。分散在十二个时辰中,每个时辰得到五百分。这样,一个时辰就占八刻零二十分,把八刻分为初、正各四刻,再将二十分分成初初、正初微刻各十分。’《困学纪闻》中记载的易氏的说法也是一样的。

《周礼·挈壶氏》的注释说:‘漏壶昼夜共有百刻。’《礼记·乐记》中说:‘百度得数而有常。’注释说:‘百度,即百刻。’《灵枢经》中说:‘漏壶水下百刻,以分昼夜。’《说文》中说:‘漏壶用铜制成,刻有节,昼夜百节。’《隋书·天文志》记载:古代黄帝创立了观察漏壶水滴的方法,制作了器物来区分昼夜,后来因此设立了官职。《周礼·挈壶氏》就是这一职位的职责,其方法是将一百刻平均分配在昼夜之间。梁天监六年,武帝将昼夜一百刻分配给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得到八刻,还有剩余的刻度,于是将昼夜定为九十六刻,每个时辰有完整的八刻。由此可知,每个时辰得到八刻,还有剩余刻度的是古法。《五代史·马重绩传》中记载:重绩说漏刻的方法,以中星考察夜晚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成二十分为一时,一时以四刻十分为工。这是自古以来的用法,现在失传了。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为午,因此昼夜的昏晓都失去了正点,请按照古法改正。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五代会要》中记载:晋天福三年,司天监上奏《漏刻经》说:‘昼夜一百刻,分为十二时,每个时辰有八刻三分之一,六十分为一刻,一时有八刻二十分。’《玉海》中说:每个时辰开始时行一刻至四刻六分之一为时正,终八刻三分之一则交入下一个时辰。国史志中记载:每个时辰八刻二十分,每刻击鼓一次,八鼓后进时牌,除去二十分为鸡鸣,鸣声消失后击十五鼓,为时正。

《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开始下雨,桃花开始开放,仓庚鸟鸣叫,鹰变成鸠。’开始下雨指的是天上下的是水而不是雪。现在的历法去掉了这句话,因为担心雨水是正月的节气。郑玄在《月令》的注释中说:‘《夏小正》中说正月启蛰。汉朝也开始把惊蛰作为正月的节气。’疏引《汉书·律历志》说:‘正月立春,雨水中,二月惊蛰节,春分中。’这说明西汉末年刘歆在编写《三统历》时,把惊蛰改为二月节气。然而《淮南子》中先说雨水,后说惊蛰。那么汉朝初年已经有了这种说法。而蔡邕在《月令问答》中说:‘最近有人说:“既然已经用了《三统历》,把惊蛰作为正月中,雨水作为二月节,都是《三统历》的方法,为什么只使用其中一部分呢?”回答说:“孟春,《月令》中说:蛰虫开始震动,在正月;仲春开始下雨,那么雨水就是二月。因为它们相合,所以使用它们。”’这说明《三统历》并没有改变雨水在惊蛰之前,改变的是《四分历》,记载有误。现在二月间还有雨雪,只有南方气候温暖,有正月下雨的情况。

《左传·僖公五年》中说:‘后蛰而郊。’注释说:‘启蛰,夏正建寅之月。’《夏小正》中说:‘正月启蛰。’那么按照古法,把惊蛰作为正月中,雨水作为二月节是正确的。

《淮南子》中说:‘五行子生母曰义,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专,母胜子曰制,子胜母曰困。’《抱朴子》引用《灵宝经》说:‘支干上生下曰宝,下生上曰义,上克下曰制,下克上曰伐,上下同曰专。’把‘保’作为‘宝’,把‘困’作为‘伐’,现在的历法家都采用这些说法。

建除的名字,从斗宿开始。最早见于太公《六韬》中:‘开牙门常背建向破。’《越绝书》中说:‘黄帝之元,执辰破已,霸王之气见于地户。’《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已为平。午为定,未为执,申为破,酉为危,戌为成,亥为收,子为开,丑为团。’《汉书·王莽传》中说:‘十一月,王子直建,戊辰直定。’这些都是战国以后的言论。《史记·日者传》中有建除家。

解缙在封事中说:‘治理历法,明确时间,教民从事生产,只需考虑播种的适宜时间,何必用建除这种荒谬的方法?方向煞神,事情非常无意义。孤虚宜忌,也不合常理。东行西行两论,天德月德之书,我认为唐虞之历一定没有这些文字,应该记载的是日月运行的轨迹,星辰的排列,向上看,向下观察,事情符合逆顺,七政的协调,正是这类事情。’

艮、巽、坤、乾这四个方位在天文学中被称为天盘二十四时,其中艮、巽、坤、乾指的是它们的不知起始之处。根据《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子午、卯酉是两条绳索,丑寅、辰巳、未申、戌亥是四条钩,东北是报德之维,西南是背阳之维,东南是常羊之维,西北是蹄通之维。’‘北斗指向子位,就是冬至;再过十五天指向癸位,就是小寒;再过十五天指向丑位,就是大寒;再过十五天指向报德之维,阴气在地面上,所以说是距离冬至四十六天立春;再过十五天指向寅位,就是雨水;再过十五天指向甲位,就是惊蛰;再过十五天指向卯位中绳,所以说是春分,雷电开始活动;再过十五天指向乙位,就是清明,风开始吹;再过十五天指向辰位,就是谷雨;再过十五天指向常丰之维,春分结束,所以说是有四十六天立夏;再过十五天指向已位,就是小满;再过十五天指向丙位,就是芒种;再过十五天指向午位,阳气达到极点,所以说是有四十六天夏至;再过十五天指向丁位,就是小暑;再过十五天指向未位,就是大暑;再过十五天指向背阳之维,夏分结束,所以说是有四十六天立秋;再过十五天指向申位,就是处暑;再过十五天指向庚位,就是白露;再过十五天指向酉位中绳,所以说是秋分;再过十五天指向辛位,就是寒露;再过十五天指向戌位,就是霜降;再过十五天指向蹄通之维,秋分结束,所以说是有四十六天立冬;再过十五天指向亥位,就是小雪;再过十五天指向壬位,就是大雪;再过十五天指向子位。’所说的报德之维、常羊之维、背阳之维、蹄通之维,就是艮、巽、坤、乾。后人简化文字,取卦名来代替。

太一这个名称的起源时间不明。《史记·天官书》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中明亮的一颗被称为太一,常居于此。’《封禅书》中提到:‘毫人谬忌上奏太一方说:天神中尊贵的是太一,太一的助手是五帝。古代天子在春秋两季祭祀太一于东南郊,用太牢,七天,筑坛,开通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建立太一祠,按照谬忌的方法,经常祭祀。’这就是太一祠的起源。《易乾凿度》说:‘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郑玄注解说:‘太一,是北辰神的名字。下行八卦之宫,每四宫就回到中央。中央是地神所居之处,所以称为九宫。天数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因此太一下行九宫,从坎宫开始,然后到坤宫,再然后到震宫,接着到巽宫,走了一半。回到中央之宫。然后到乾宫,再到兑宫,再到艮宫,再到离宫,走了一圈。在上游息于太一之宫,然后返回紫宫。起始从坎宫,结束于离宫。’《南齐书·高帝纪》记载太一九宫占历从汉高帝五年到宋顺帝异明元年,太一所在的位置。《易乾凿度》说:‘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九宫分别是:一为天蓬,控制冀州之野;二为天内,控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州;四为天辅,其应在徐州;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州;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州、梁州、兖州、扬州。天冲代表木,天辅也代表木。所以木行太过或不及,其应在青州、徐州。天柱代表金,天心也代表金。所以金行太过或不及,其应在梁州、雍州。只有水没有对应的宫位。这就是用九宫来控制九分野的意思。’《山堂考索》说:‘汉立太一祠,即甘泉泰泉。唐时称为太清紫极宫。宋时称为太一宫,宋朝特别重视太一祠,因为太一飞在九宫,每四十余年迁移一次,所到之地则兵疫不兴,水旱不作。在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在东南郊建立词坛而祭祀,称为东太一。在天圣年间,仁宗在西南郊建立词坛而祭祀,称为西太一。在熙宁年间,神宗建立集福宫而祭祀,称为中太一。’《宋史·刘黻传》记载:‘西太一之役,奸佞之人进言说:“太一降临的分野就有福。”近年来从吴地迁移到蜀地,相信了祈禳的说法,西北坤维按堵可也。现在五六十个州,安全的不超过十个,失败的相继投降,福在哪里呢?武帝在长安祭祀太一,到晚年因为空虚耗竭而遭受祸害,后来后悔方士的谬误。虽然他后悔得晚,但总比一直不知道悔恨要好。’唐朝新规定以正五九月为忌月,现在的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根据《唐书》:武德二年正月甲子,诏令从今以后正月、五月、九月不得行刑,禁止屠杀。《云麓漫钞》说:‘佛教智论说:天帝释用大宝镜照四大神洲,每月移动一次,观察人的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部洲,唐太宗崇尚其教,所以正、五、九月不吃荤腥,百官不支羊钱。后来因此就不再上任。《寂园杂记》说:“新官上任,应祭告神灵,必须宰杀,所以忌讳。”我认为,正、五、九月不上任,这是五行家的说法,并非因为屠宰。这种说法流传已久,也不是始于唐朝。《南齐书·张融传》:“摄词部、仓部二曹,仓曹以正月,俗人所忌,太仓为可开不?融议:‘不宜拘束小忌。’”“《北齐书·宋景业传》:“显祖将接受魏国的禅让,有人说:‘《阴阳书》五月不可人官,犯了就会在其位上终结。’景业说:‘王成为天子,就没有下期了,怎能不终结其位呢?’显祖非常高兴。”又根据《左传》:“郑厉公恢复公父定叔之位,让他以十月入,说:‘良月也,就盈数焉。’”而颜师古注《汉书》:“李广数奇,以为命令只不耦。”这就是说双月为良,单月为忌。喜欢偶数,厌恶奇数,古人已经这样了。’《册府元龟》:“德宗贞元十五年九月乙已,诏令从今以后二月一日、九月九日,每节前放开屠一日。”唐人正、五、九月斋戒,不禁闰月。白居易有《闰九月九日独饮诗》云:‘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这说明闰九月可以饮酒。

《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十月,皇帝下诏说:‘道家的三元节确实有规定和禁忌。我曾经虔诚地祈祷,也已经祈祷了很久,但最初并没有得到福报,我的心思并不在这里。本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节,都城内的人应该停止屠宰,由河南尹李适之负责,统一赎取。各机关的厨房每天都有肉食供应,也要上报具体数量。从今天起,两都及天下各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的第一天起,从十三日到十五日,都应该禁止屠宰和捕猎等行为,以及肉食供应。’又《旧唐书·武宗纪》记载:‘会昌四年正月乙酉朔日,皇帝下诏:斋戒期间禁止屠宰,这源于佛教。国家创业,还接近梁朝和隋朝,大臣们或许沿袭了这种弊端。屠夫从中获利丰厚,监察者暗中接受贿赂。正逢万物生长的初期,应该禁止三天;历代皇帝忌日各禁止一天,仍按旧例。’开元二十二年,皇帝下令三元节各禁止三天,其余月份不禁。’这种道家的说法,指的是正月、七月、十月,而不是正月、五月、九月,又与武德二年的诏令不同。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匈奴的风俗每年有三次祭天神的日子,通常在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这与三元节的日子相同。

《史记·封禅书》说:秦朝雍地附近有百十座神祠,其中陈宝尤其著名。这些神灵有的每年都来,有的每年几次来,来的时候通常在夜间,光辉如同流星,从东南方向来,聚集在神祠城内,声音如同雄鸡,声音沉闷如野鸡夜间鸣叫。又说:‘雍地的菅庙有杜主,杜主是周朝的右将军,在秦朝时是地位最低的鬼神。’从西京以下,秦朝时所奉的神灵都没有了影响。《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军中常有齐地巫师跳舞祭祀城阳景王以求福助,巫师狂言景王大怒说:“你将成为官府的人,为什么还做贼?”嘲笑巫师的人就会生病,军中人心惶惶。’《琅邪王京传》记载:‘国中有城阳景王祠,官吏们供奉祭祀,神灵多次下凡,宫中很多人身体不适。’《魏书》记载:‘最初,城阳景王刘章因为对汉朝有功,所以他的国家为他建立了祠堂。青州各郡相互效仿,济南尤其盛行,多达六百多座祠堂。商人或借用两千石官员的车马服饰和随从,举办音乐表演,奢侈无度,百姓因此贫穷,历代长吏都不敢禁止。’但根据史书记载,晋朝时还有这种习俗。《晋书·五行志》记载:‘临淄有大蛇背着两只小蛇,进入汉城阳景王祠中。’《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到达齐城,登上营丘,到达汉城阳景王庙。’而现在已没有这种庙宇了。《宋书·元凶劭传》记载:‘用马车迎接蒋侯神灵,进入宫内,叩首请求恩典,被封为大司马,封为钟山郡王,食邑万户,加封节铖,苏侯被封为骠骑将军。’《礼志》记载:‘明帝在鸡笼山建立九州庙,聚集了许多神灵。蒋侯加封至相国大都督中外诸军事钟山王,苏侯至骠骑大将军。’《南史·齐都昏侯纪》记载:‘迎接蒋侯神灵进入宫中,昼夜祈祷。自从诛杀始安土遥光以来,加封为相国,后来又被称为灵帝,车马服饰礼仪都按照王者的标准。’《曹景宗传》记载:‘梁武帝时,旱灾严重,皇帝下诏祈求蒋帝神灵。十旬不下雨,皇帝愤怒,命令焚烧蒋帝庙。将要点火时,神灵上方突然出现如伞般的云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台中官殿都自行震动。皇帝害怕,急忙下诏停止。不久雨停,从此皇帝敬畏信仰更加深厚。自从登基以来,从未亲自到庙中,于是准备法驾,带领朝臣拜谒。’《陈书·武帝纪》记载:‘十月乙亥日,即皇帝位。丙子日,皇帝前往钟山拜谒蒋帝庙。’《宋书·孔季恭传》记载:‘之前,吴兴频繁发生太守死亡的事件。传言项羽神灵为卞山王,居住在郡府的办公地点,两千石官员到来时,都会避开他。’《南齐书·李安民传》记载:‘太守到郡后,必须用轭下牛。李安民信奉佛法,不与神牛接触,穿着木屐进入办公地点,又在厅上举行八关斋,不久牛死了,李安民也去世了,世人认为这是神灵的崇敬。’现在南京有十座庙宇供奉蒋侯,湖州也有卞山王,但都没有听到神灵的声音。而梓潼二郎、三官、纯阳等人后来出现,反而受到世人的崇奉。关壮缪的祠堂遍布天下,被封为帝君。难道鬼神之道也与地理变迁相符合吗?应该有言论说:平帝时,天地大宗以下及诸小神灵共有千七百所,现在都消失了,祭祀用的器物也闻所未闻,大概是因为物极必反,这是自然之道,天意或许想要回归本源。而《水经注》引用吴猛的话,庐山神灵说神道之事也有变迁。从前孔子回答宰我关于黄帝的问题,说黄帝在世时,民众得到他的利益一百年,死后民众敬畏他的神灵一百年,广泛使用他的教化一百年,所以说是黄帝三百年。烈山氏的儿子叫柱,吃的是谷物,商汤迁移后祭祀弃。既然帝王神圣如此,其他人鬼之属也就可想而知了。春秋时期,人们还知道淫祀之非。所以卫侯梦见夏相,宁子没有祭祀;晋侯卜算桑林,苟荦没有祈祷;楚昭王有病,卜辞说:“河神作祟。”王没有祭祀,说:“三代命祀,祭祀不越望。江、汉、睢、漳,是楚国的望。不祭祀虽然小德,河神并非所获罪也。”到屈原的时代,沉湘之间一起祭祀河伯,难道所谓的‘楚人鬼而越人礻几’也都起源于战国时期吗?以昭王所不祭祀的河神,屈原却歌颂他,可以知道风俗的变化。

洪武三年六月癸亥日,皇帝下诏说:‘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的封号,始于唐朝。崇高的名字和美号,历代都有增加。我想,这并不完全正确。岳镇海渎都是高山大水,从天地开辟到今天,英灵之气聚集而成神,必定都受到上帝的命令,神秘莫测,难道国家的封号就可以随意加吗?不读礼制,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至于忠臣烈士,虽然可以加封号,但也只适合当时。礼制是用来明确神人关系,端正名分,不可以越级。现在应该依照古代的定制,凡是岳镇海渎都去掉前代所封的名号,只以山水本名称其神,郡县城隍神号也一并改正。历代忠臣烈士也依照当时的封号作为实际称号,后世的赞誉之称都应废除。这样神人之间名正言顺,符合礼制,以体现朕以礼事神的心意。’其《东岳祝文》说:‘神灵有历代之封号,我仔细思考了多次,畏惧不敢效仿。’这可以说是千古绝妙的见解。然而永乐七年正月丙子日,进封汉秣陵尉蒋君的神灵为忠烈武顺昭灵嘉佑王,那么为什么不考察圣祖的成宪呢?

佛寺晋许荣上疏说:‘我认为佛教是一种清远玄虚的神,但现在僧尼们常常依傍僧侣的法服,连基本的五戒都无法遵守,而那些迷惑的人却竞相敬奉,甚至侵害百姓,以财物为惠,这也不符合布施的原则。’《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比丘惠凝死而复生,见到阎罗王,看到一个比丘,是灵觉寺的宝明,他自称:‘出家前曾是陇西太守,建造了灵觉寺,然后放弃官职出家。’阎罗王说:‘你做太守的时候,曲解法律,掠夺民财。建造这个寺庙不是你的功劳,为何要这样说?’于是将他交给司狱,送入黑门。这虽然是个寓言,却是警示那些在官位上佞佛的人。

梁武帝问达磨说:‘自从我即位以来,建造寺庙、抄写经文,剃度僧人无数,有什么功德?’达磨回答说:‘并没有功德。’武帝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磨回答说:‘这不过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同影子跟随身体,虽然有,但并非真实。在你所学的佛法中,已经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宋明帝将原来的宅邸改为湘宫寺,建造得非常壮丽。他想建造十层的佛塔,但未能如愿,于是分为两个。新安太守巢尚之罢官入朝觐见,皇帝对他说:‘你去了湘宫寺吗?这是我的一项大功德,花费了不少钱。’通直散骑侍郎虞愿在旁边说:‘这些都是百姓卖儿卖女的钱,如果佛有知,应该会慈悲地嗟叹。这些佛塔的罪过,哪里有什么功德!’

泰山治鬼:我曾经考察过泰山的历史,道教起源于周末,鬼神之说起源于汉末。《左传》、《国语》中没有封禅的记载,说明三代以上没有道教的说法。《史记》、《汉书》中没有关于鬼的记载,说明元、成帝以前没有鬼神之说。《盐铁论》中说:‘古代庶人,只有祭祀鱼寂,士人有一座庙,大夫有三座,按照时节祭祀五神,没有出门祭祀的习惯。现在富人祈求名山,仰望山川,击鼓椎牛,演戏跳舞。’这说明出门进香的习俗从西汉时期就有了。从哀帝、平帝时期开始,谶纬之书出现,然后有《遁甲开山图》中说的:‘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掌管生死,梁父掌管死亡。’《博物志》中说:‘泰山一说是天帝之孙,掌管召唤人魂魄,知道生命长短的人。’在史书中,有《后汉书·方术传》中许峻的记载:‘我曾病了三年不愈,于是去泰山请命。’《乌桓传》中提到:‘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就像中国人死后魂魄归泰山一样。’《三国志·管辂传》中说:‘我弟弟管辰说:“只怕到了泰山治鬼的地方,却不能治活人,怎么办?”’古辞《怨诗行》中说:“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陈思王《驱车篇》中说:“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中说:“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中说:“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那么,鬼神之说的兴起,是不是在东汉时期呢?’

或说:‘地狱的说法,起源于宋玉的《招魂》篇。长人、土伯,就是夜叉、罗刹之类。烂土雷渊,就是刀山剑树的地方。虽然这是文人的寓言,但意思已经很接近了。于是魏晋以后的人,就发展了这个说法,并将其附会到佛教的书籍中。过去宋代的胡寅说阎立本画的地狱变相,而周兴、来俊臣得到它,用来实施残酷的刑罚,又有谁知道宋玉的文章实际上是它的源头,孔子说“为诵者不仁”,有道理啊!’

蕃俗信鬼:蕃族的人们信仰鬼神。匈奴人想要杀害贰师,贰师骂道:“我死后一定会消灭匈奴?”于是匈奴人杀了贰师来祭祀。恰好连下了几个月的雨雪,牲畜死亡,人民生病,庄稼不熟,单于害怕了,为贰师建造了祠堂。慕容隽在龙城遏制陉山斩杀了冉阂,山左右的七里草木都枯死了,蝗虫大起,人们说这是冉阂的祟祟作祟,慕容隽派人祭祀他,称之为悼武天王。那天大雪。魏太祖杀了和跋,诛杀了他的家族。后来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山,校猎,忽然遇到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感到奇怪,询问众人,众人说和跋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祠堂还存在,或许能引起这样的变化。皇帝派古弼用三牲祭祀,雾气随即消散。后来世祖狩猎的日子,总是先祭祀他。因为伯有为厉,理固如此。而蕃族的人们敬畏鬼神,这不能用常情来解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注解

天文:指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天体的性质、运动和分布的科学。

七月流火:指农历七月,天气转热,农作物成熟,是农夫忙碌的时节。

三星在天:指夏季夜晚天空中的三星(即大熊座的三颗星),是妇女们观察天象的俗语。

月离于毕:指月亮运行到毕宿附近,是古代士兵观察天象以确定时间的方法。

龙尾伏晨:指龙尾星(即尾宿)在清晨出现,是儿童们观察天象的童谣。

历法:指历法,用于计算时间的系统,包括年、月、日等。

私习天文者有禁:指古代禁止私人学习天文。

制书:指皇帝的诏书或命令。

天元宝历祥赋:指古代的一种天文历书。

圣人所忧者深:指古代圣人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忧虑。

圣人之所见者大:指古代圣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具有深远的见解。

日食:指太阳被月亮遮挡的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春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日有食之:指发生日食。

梓慎:指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天文学家。

二至、二分: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分,同道也;至,相过也:指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和冬至时太阳直射回归线。

月食:指月亮被地球遮挡的现象,古代认为是不祥之兆。

黄道:指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太阳、月亮和其他行星都沿着这条道运行。

地体:指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岁星:古人对木星的别称,因为木星运行周期为一年。

五星聚:指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在天空中的某一点聚集。

房、箕、东井、尾箕、奎、轸、西南、营室、张:指五大行星聚集的星座位置。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用来划分星空的二十八个星官,它们分别是东方青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二十八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用于天文观测,还与历法、宗教、神话等文化领域密切相关。

甘石:甘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占星家,其著作《甘石星经》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天後天:《易经》中的概念,先天指的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状态,后天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后的宇宙状态。

长星:古代星占学中指的一种彗星,认为其出现是吉凶的预兆。

白虹贯日:古代星占学中指的一种天文现象,认为其出现是吉凶的预兆。

太白食昂:太白星侵犯昂宿,古代星占学中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气壹则动志:出自《孟子》,意为人的意志受到某种力量(气)的激发而产生行动。

河者,诸侯位也:古代认为河流象征着诸侯的权力和地位,河水的变化被认为是诸侯命运的反映。

河清:指河水清澈,古代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象征着国家的安定和皇帝的德政。

妖人阑入宫禁:指非正常途径进入皇宫的人,通常指那些行为怪异、疑似有邪术的人,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视为对皇权的挑战。

气运之疵:指国家运气不好,出现了异常现象,常用来解释一些不可理解的事件。

法纪废弛:指法律和纪律松懈,管理不严,导致秩序混乱。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建章宫:汉武帝时期建造的宫殿,位于长安城内,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带剑人中龙华门:指携带武器的男子进入龙华门,龙华门是皇宫的入口之一。

句盾禁中:指宫廷中的禁地,句盾是古代宫廷中的官职,负责宫禁的安全。

成帝建始三年:西汉成帝刘骜的年号,建始三年即公元前32年。

郑通里男于王褒:指郑通里的人王褒,这里的“男于”可能是指他的名字。

绎衣:深红色的衣服,古代用作朝服。

北司马门殿东门:指皇宫中的北司马门殿的东门。

非常室:指非正常的房间或场所。

绥和二年:西汉成帝绥和二年,即公元前7年。

渭水桥:位于长安的渭水上的桥梁。

小女陈持弓:指年龄很小的女子陈持弓。

横城门:指皇宫的横城门。

尚方掖门殿门:指皇宫中的尚方掖门殿的门。

句盾: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安全。

绥和:西汉成帝的年号,绥和二年即公元前7年。

郑通里:古代地名,位于长安。

王褒:人名,古代人物。

公车大谁:古代官职,公车指的是官车,大谁可能是官职名。

后汉灵帝光和元年:东汉灵帝刘宏的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

德阳门:东汉洛阳宫的城门之一。

梁伯夏:人名,古代人物。

中黄门: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内部事务。

桓贤:人名,古代人物。

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

魏郡男子张博:指魏郡的男子张博。

太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饮食。

晋惠帝太安元年:晋惠帝司马衷的太安元年,即公元302年。

云龙门:晋朝洛阳宫的城门之一。

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中央政府机密事务。

成帝咸康五年:东晋成帝司马衍的咸康五年,即公元339年。

柘杖:用柘木制成的手杖,古代老人或地位较高的人使用。

止斗门:古代宫门名。

圣人: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这里可能是指有特殊能力的人。

吕赐:人名,古代人物。

晋陵:古代地名,位于江苏省。

秦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名苻坚。

明光殿:前秦苻坚的宫殿。

陈後主: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名陈叔宝。

东宫:古代皇帝或皇太子居住的地方。

唐高宗永隆二年:唐朝高宗李治的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

万年县女子刘凝静:指万年县的女子刘凝静。

太史局:古代官署,负责天文、历法等事务。

彗见:彗星出现,古代常用来预示国家将有灾异。

武後神功元年:唐朝武则天的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

端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则天门:古代宫殿的门名。

通天宫:古代宫殿名。

阍者:守门人。

仗卫:宫廷卫士。

睿宗太极元年:唐朝睿宗李旦的太极元年,即公元712年。

承天门:古代宫殿的门名。

太极殿:古代宫殿名。

御床:皇帝的卧床。

宿卫兵士:宫廷卫士。

德宗贞元八年:唐朝德宗李适的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

含元殿:唐朝宫殿名。

栏槛:栏杆。

敬宗长庆四年:唐朝敬宗李湛的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浴堂门:古代宫殿中的浴室门。

杖四十配流:用杖刑打四十下后流放到边远地区。

天德文宗开成二年:唐朝文宗李昂的开成二年,即公元837年。

含光殿:古代宫殿名。

京兆府:古代官署,负责京兆地区的行政和司法。

宋高宗建炎二年:宋朝高宗赵构的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

扬州郊祀:在扬州举行的郊祀活动,郊祀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后数日:数日之后。

狂人:行为怪异的人。

具衣冠:穿着正式的衣冠。

香炉:古代用于烧香祭拜的器具。

绛囊:深红色的袋子。

书于囊纸、刻于右臂:在袋子的纸上写下,并在右臂上刻下。

鞫之:审问。

绍兴府:古代地名,位于浙江省。

恩平郡王第:恩平郡王的宅邸。

太上皇孙:自称是太上皇的孙子。

蓟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附近。

法司:古代官署,负责司法审判。

先朝景泰三年:明朝景泰三年的意思,即公元1452年。

立太子:立太子即册立皇太子。

奉天门:明朝皇宫的正门。

红棍:红色的棍子。

东方甲乙木:指东方的木星,古代星宿之一。

内使:宫廷内的使者。

锦衣卫:明朝宫廷的特务机构,负责维护宫廷安全和侦缉事务。

英宗实录:记载明朝英宗时期历史的官方史书。

万历四十三年张差一事:指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的张差事件,张差企图刺杀皇帝。

流言未息:流言蜚语没有停止。

周礼阍人职:《周礼》中关于阍人职责的记载。

奇服怪民:穿着奇异的民众。

狂易:疯狂,行为异常。

诈称太子:假冒太子身份的人。

徐王棣:徐王的儿子,即徐太子。

信王棒:信王的儿子,即信太子。

越王次子:越王的次子。

渊圣第二皇子:渊圣的第二个儿子,渊圣是宋徽宗的庙号。

荣德帝姬:荣德帝的女儿,即公主。

柔福帝姬:柔福帝的女儿,即公主。

弘光时王之明一事:指明朝弘光帝时期王之明的事件。

藩镇称兵:藩镇即地方割据势力,称兵即起兵。

卫太子:西汉卫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自杀。

归来望思之台:卫太子自杀后,汉武帝为其建造的纪念性建筑。

成方遂:人名,古代人物。

北阙:古代宫殿的北门,这里指朝廷。

公卿:古代的官员,指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

非常之变:指非常时期的变化,如战争、政变等。

吾君之子:指皇帝的儿子。

属心:心向往之,即众人所期待的人。

卒难遍喻者乎:最终难以全部说明清楚的人。

寄之中城狱舍:将人关押在中城监狱。

得理:得到合理的处理。

诬低:诬陷和低毁。

晋会稽王道子:晋朝会稽王司马道子。

桓玄:晋朝末年的权臣,曾一度篡位。

临川王宝子修之:临川王司马宝的儿子司马修之。

尊妃王氏:尊贵的妃子王氏。

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义熙中即公元405年至418年。

元显子秀熙:元显的儿子秀熙。

蛮中:指偏远的地方。

散骑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

膝羡奴:人名,古代人物。

勺药:一种药物,这里可能是指毒药。

坐弃市:因犯罪被判处死刑,弃市即公开处决。

太妃:皇后的母亲,即太皇太后。

不悟:不明白,不理解。

甚恸:非常悲痛。

近时之论:最近时的议论,即时人的看法。

朔漠:指北方荒漠地区,古代指边疆地区。

流星:天空中突然出现的明亮光迹,通常认为是行星或彗星划过大气层。

紫宫:古代天文学中指天宫,即皇宫。

荧惑:古人对火星的别称,因为火星的颜色像荧荧的火星。

守心:指荧惑星位于心宿附近,心宿是古代星宿之一。

孛星:彗星的一种,通常指拖着长尾巴的彗星。

太微: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北斗七星之南。

大角:指角宿,是北斗七星之一。

东井: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斗宿之南。

箕: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斗宿之北。

奎娄: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东井之北。

虚危: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奎娄之北。

太白:古人对金星的一种别称,因为金星颜色明亮如白。

轩辕: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北斗七星之北。

天关: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东井之北。

南斗: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斗宿之南。

大微: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北斗七星之北。

紫微:天上的星宿之一,位于北斗七星之北。

皂白:古代文书中的白色和黑色,用来指代是非曲直。

鼎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并立的情况。

图谶:预言性的图画和文字,常用于占卜和预言未来。

孔子闭房记:古代的一种预言性质的书籍,与孔子有关。

秘纬:古代的一种神秘文献,常与天文、占卜相关。

大辟:古代的一种死刑,相当于斩首。

百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日分为百刻,相当于现代的24小时。每刻为1/100日,即14.4分钟。

十二时:古代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大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日分为九十六大刻,每大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

小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日分为十二小刻,每小刻为1/6大刻,即2.4分钟。

初初:古代计时单位,一日中的小刻之一,每初初为1/12小刻,即0.2分钟。

正初:古代计时单位,一日中的小刻之一,每正初为1/12小刻,即0.2分钟。

百刻之说:古代关于百刻计时的理论,包括每刻分为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等。

十二辰:古代天文学中,将天球分为十二个方位,称为十二辰。

九十六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日分为九十六刻,即九十六个时辰。

一辰:古代计时单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降雨的开始。

三统历: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由刘歆所创。

四分历: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由汉武帝时期制定。

五行: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义:五行相生关系中的概念,指子生母。

保:五行相生关系中的概念,指母生子。

专:五行相生关系中的概念,指子母相得。

制:五行相克关系中的概念,指母胜子。

困:五行相克关系中的概念,指子胜母。

支干:古代天文学中,将天干地支结合使用,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等。

建除:古代占卜中的一种方法,以天干地支配合,用以预测吉凶。

六韬:古代兵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

越绝书:古代兵书,相传为越王勾践所著。

淮南子:古代哲学著作,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

汉书:中国古代正史之一,记载了西汉至东汉的历史。

王莽:西汉末年的一位权臣,后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史记:中国古代正史之一,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解缙: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七政:古代天文学中,指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的运动。

天德月德:古代占卜中的一种概念,指天德和月德,用以预测吉凶。

艮:艮卦,八卦之一,代表山,象征静止、稳定,位于东北方位。

巽:巽卦,八卦之一,代表风,象征柔和、顺从,位于东南方位。

坤:坤卦,八卦之一,代表地,象征柔顺、包容,位于西南方位。

乾:乾卦,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刚健、自强,位于西北方位。

历家:历法专家,研究历法的学者。

天盘:古代天文学中,指天球或天球上的某些区域。

二十四时: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又细分为二,共二十四小时。

子午卯酉:古代天文中的四个正点方向,分别对应北、南、东、西。

丑寅辰巳未申戌亥:古代天文中的十二地支,代表时间。

报德之维:指东北方位,与报恩、报德相关。

背阳之维:指西南方位,与背向阳光相关。

常羊之维:指东南方位,常羊可能是指羊角,与东方有关。

蹄通之维:指西北方位,蹄通可能是指蹄印通达,与北方有关。

太一:古代天文学中指北极星,也指宇宙的最高神。

太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包括牛、羊、猪各一头。

太祝:古代官名,负责祭祀事宜。

九宫:古代天文术语,指天上的九个星座区域。

坎宫:九宫之一,位于北方,代表水。

坤宫:九宫之一,位于西南方,代表地。

震宫:九宫之一,位于东方,代表雷。

巽宫:九宫之一,位于东南方,代表风。

乾宫:九宫之一,位于西北方,代表天。

兑宫:九宫之一,位于西方,代表泽。

艮宫:九宫之一,位于东北方,代表山。

离宫:九宫之一,位于南方,代表火。

青:古代五行中代表木的颜色。

徐: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东方。

豫: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中央。

雍:古代九州之一,位于西方。

梁:南朝的一个朝代。

兖: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东南。

杨:古代九州之一,位于北方。

天蓬:九宫之一,位于坎宫,代表北方的水神。

天内:九宫之一,位于坤宫,代表南方的地神。

天冲:九宫之一,位于震宫,代表东方的雷神。

天辅:九宫之一,位于巽宫,代表东南方的风神。

天禽:九宫之一,位于坤宫,代表中央的神。

天心:九宫之一,位于乾宫,代表北方的天神。

天柱:九宫之一,位于兑宫,代表西方的金神。

天任:九宫之一,位于艮宫,代表东北方的山神。

天英:九宫之一,位于离宫,代表南方的火神。

双月:古代指农历的每月,即每个月的十五日之前。

只月:古代指农历的每月,即每个月的十五日之后。

正:农历正月。

五:农历五月。

九:农历九月。

闰月:农历中不存在的月份,由于农历是阴阳合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所以会有闰月。

斋戒:古代宗教仪式,指在特定时间内禁食、禁欲等,以表示虔诚。

道家三元:道家认为一年之中有三次重要的节日,分别是正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份的第一天被称为三元日,认为这些日子是天地之气变化的重要时刻,人们应该进行祭祀和斋戒。

科诫:指规定和戒律,即道教对于信徒的教义和戒律。

敕:古代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指示。

下元斋日:道教节日,下元指的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道教中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河南尹: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百司:指朝廷中的各种官署。

元日起:指每个月的第一天。

正、七、十月:这三个月份是道家三元的日子。

武德二年之诏:指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发布的命令。

岁有三龙词:古代匈奴族的传统,每年在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

秦雍:指秦朝和雍城,雍城是秦朝的都城。

祠:古代对神灵的祭祀场所。

释氏:指佛教。

梁隋:指南朝的梁和隋朝。

卿相大臣: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纠察:指监督和检查。

生植:指生长和繁殖。

斋月:指斋戒的月份,这里指斋戒期间断绝肉食。

列圣:指历代皇帝。

忌断:指忌讳的日子要停止屠宰。

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汉城阳景王:指汉朝的城阳景王,是古代的一个神祇。

二千石: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员。

倡乐:指音乐和舞蹈。

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蒋侯:指蒋侯神,是古代的一个神祇。

苏侯:指苏侯神,是古代的一个神祇。

蒋帝:指蒋帝神,是古代的一个神祇。

卞山王:指卞山王神,是古代的一个神祇。

曹景宗:梁朝的一位将领。

梁武帝:梁朝的一位皇帝。

荻:一种植物,这里指用来烧毁庙宇的草。

台中官殿:指朝廷的官殿。

卫侯:指卫国的国君。

夏相:夏朝的一位相国。

宁子:指宁子,人名。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桑林: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指桑林之神。

苟荦:人名。

楚昭王:楚国的国君。

河伯:古代的一个水神。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望:指祭祀的方位。

楚人鬼而越人礻几:楚国人祭祀鬼神,越国人祭祀山神。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洪武:明朝的一个年号,指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的年号。

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指中国传统的五岳、五镇、四海和四渎,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自然神。

英灵之气:指天地间的灵气。

上帝:指天神或最高神。

幽微莫测:指深奥难以捉摸。

僭差:指越级或不当的行为。

郡县城隍神号:指郡县和城市中的城隍神的名号。

历代忠臣烈士:指历代忠诚的臣子和烈士。

溢美之称:指过分夸大的赞美之词。

平帝:东汉的一个皇帝,刘庄。

天地大宗:指天地和宗庙。

宰器:指祭祀用的器物。

盖物:指覆盖物,这里指祭祀用的幔帐。

吴猛:东晋时期的一位道士。

庐山神:庐山上的神祇。

宰我:孔子的一位弟子。

黄帝: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烈山氏之子曰柱:烈山氏的儿子叫柱。

汤:商朝的一位君主。

弃:商朝的一位君主。

淫祀:指过分或不当的祭祀。

宁子弗祀:宁子不进行祭祀。

晋侯卜桑林:晋侯在桑林进行卜问。

楚昭上有疾:楚昭王生病。

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三代皇帝的祭祀不越出祭祀的方位。

江、汉、睢、漳:指长江、汉水、睢水和漳水。

蒋君之神:蒋君的神灵。

忠烈武顺昭灵嘉佑王:蒋君神的封号。

佛寺:佛教的寺庙,是佛教徒修行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许荣:古代人物,曾任官职,此处指他上疏议论佛教。

五戒:佛教的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法服:佛教僧侣所穿的法衣,象征出家修行。

阎罗王:佛教中掌管地狱的神,审判死者的罪孽。

比丘: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性僧侣。

陇西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陇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宫入道:指从皇宫中出家为僧。

曲理枉法:曲解法律,违法乱纪。

劫夺民财:抢夺百姓的财物。

黑门:指通往地狱的大门。

达磨:佛教禅宗祖师,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功德:佛教中指善行所带来的福报。

人天小果:佛教中指人世间的福报。

漏之因:佛教中指不究竟的因,即有漏之因。

宋明帝: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皇帝。

湘宫寺:位于湖南的寺庙,由宋明帝所建。

浮图:即佛塔,佛教建筑,用于供奉佛像或安置经文。

巢尚之:古代人物,曾任新安太守。

通直散骑侍郎:古代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虞愿:古代人物,曾任通直散骑侍郎。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古代有祭祀泰山的风俗。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

仙论:关于神仙的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

鬼论:关于鬼魂的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

谶纬:古代的一种预言书。

遁甲开山图:古代的占卜书。

博物志:古代的一部博物学著作。

後汉书: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

乌桓传:《後汉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乌桓民族的历史。

三国志: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

管辂传:《三国志》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管辂的事迹。

古辞:古代的诗歌或辞赋。

怨诗行: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驱车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赠五官中郎将诗: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应璩:古代人物,曾任官职,有诗传世。

地狱之说:关于地狱的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

宋玉:战国时期的文学家。

招魂:宋玉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对地狱的描述。

夜叉:佛教中的恶鬼。

罗刹:佛教中的恶鬼。

刀山剑树:佛教中地狱的刑罚。

宋胡寅:古代人物,有关于地狱的论述。

阎立本:古代人物,擅长绘画,曾画过地狱变相。

周兴:古代人物,有关于地狱的论述。

来俊臣:古代人物,有关于地狱的论述。

伯有为厉:古代的说法,指人死后变成恶鬼。

蕃俗:指古代少数民族的风俗。

贰师:古代人物,曾受到匈奴的攻击。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

慕容隽:古代人物,鲜卑族首领。

冉阂:古代人物,被慕容隽所杀。

龙城:古代地名,指冉阂被杀的地方。

遏陉山:古代地名,指冉阂被杀的山。

世祖:古代皇帝的尊称。

五原:古代地名,指世祖西巡的地方。

豺山:古代地名,指世祖回幸的地方。

古弼:古代人物,负责祭祀。

三牲:古代祭祀时用的三种牲畜,即牛、羊、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评注

佛寺晋许荣上疏言:‘臣间佛者,清远玄虚之神。今僧尼往往依傍法服,五戒粗法尚不能遵,而流惑之徒竞加敬事,又侵渔百姓,取财为惠,亦未合布施之道也。’这段话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许荣上疏指出,僧尼虽身着法服,却不能恪守戒律,甚至有流民盲目崇拜,僧侣借此侵扰百姓,违背了布施的真谛。此段文字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佛教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佛教伦理道德的担忧。

《洛阳伽蓝记》有比丘惠凝死去复活,见阎罗王,阅一比丘,是灵觉寺宝明,自云:‘出家之前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成,弃宫入道。’阎罗王曰:‘卿作太守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付司送人黑门。此虽寓言,乃居官佞佛者之箴砭也。”此段文字通过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当时官场中一些人佞佛的现象。比丘惠凝因造寺而入道,却被阎罗王指责其曾为官时曲法枉法,劫夺民财。这反映了佛教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佛教对官员行为的批判。

梁武帝问达磨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答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答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在彼法中已有能为是言者。”这段对话体现了梁武帝对佛教的虔诚,以及达磨对其的回应。达磨指出,梁武帝所做的一切虽然看似功德无量,但实际上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并非真正的功德。这反映了佛教对功德的看法,以及对世俗功利的批判。

宋明帝以故第为湘宫寺,备极壮丽。欲造十级浮图而不能,乃分为二。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入见,上谓曰:‘卿至湘宫寺未?此是我大功德,用钱不少。’通直散骑侍郎虞愿侍侧,曰:‘此皆百姓卖儿贴妇钱所为,佛若有知,当慈悲嗟悯。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佛教建筑的奢华与浪费的批评。宋明帝将故宅改建为湘宫寺,巢尚之认为这是大功德,但虞愿则认为这是百姓的辛苦钱,对佛的慈悲并无实际意义。

泰山治鬼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元、成以上无鬼论也。《盐铁论》云:‘古者庶人,鱼寂之祭,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则出门进香之俗已自西京而有之矣。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後有如《遁甲开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後汉书·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三国志·管辂传》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而古辞《怨诗行》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陈思王《驱车篇》云:“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这段文字详细介绍了泰山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泰山与鬼神信仰的关系。从先秦到汉末,泰山逐渐成为祭祀、封禅、求仙的重要场所,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泰山神秘力量的崇拜。

或曰:‘地狱之说,本于宋玉《招魂》之篇。长人、土伯,则夜叉、罗刹之伦也。烂土雷渊,则刀山剑树之地也。虽文人之寓言,而意已近之矣。于是魏晋以下之人,遂演其说,而附之释氏之书。昔宋胡寅谓阎立本写地狱变相,而周兴、来俊臣得之,以济其酷,又孰知宋玉之文实为之祖,孔子谓“为诵者不仁”,有以也夫!’这段文字探讨了地狱观念的起源,认为其源于宋玉的《招魂》。文中指出,地狱观念在魏晋时期逐渐演变为佛教中的地狱说,并成为佛教教义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对地狱观念的残酷性进行了批判,认为其与儒家思想相悖。

蕃俗信鬼蕃俗信鬼。匈奴欲杀贰师,贰师骂曰:‘我死必灭匈奴?’遂屠贰师以祠。会连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稼不熟,单于恐,为贰师立祠室。慕容隽斩冉阂于龙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人言闵为祟,隽遣使祠之,溢曰悼武天王。其日大雪。魏太祖杀和跋,诛其家。後世祖西巡五原,回幸豺山,校猎,忽遇暴风,云雾四塞。世祖怪而问之,群下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犹存,或者能致斯变。帝遣古弼祭以三牲,雾即除散。後世祖狩之日,每先祭之。盖伯有为厉,理固有之。而蕃俗之畏鬼神,则又不可以常情论矣。”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鬼神的崇拜。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反映了蕃俗信鬼的现象,以及鬼神信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