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

作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历来被尊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日知录》是其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日知录》是顾炎武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编撰的学术理论集。书中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见解,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主张注重实用与历史经验。顾炎武的学术贡献和《日知录》中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尤其是对现代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原文

○而《孟子》:“望道而未之见。”

集注:“‘而’读为‘如’,古字通用。”

朱子答门人,引《诗》:“垂带而厉”,《春秋》:“星陨如雨”为证。

今考之,又得二十余事。

《易》:“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虞翻解:“而,如也。”

《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传释为“如”。

《孟子》:“九一而助。”

赵岐解:“而,如也。”

《左传·隐七年》:“歃如忘。”

服虔曰:“如,而也。”

《僖二十六年》:“室如悬罄。”

注:“如,而也,”

《昭四年》:“牛谓叔孙,见仲而何?”

注:“而何,如何。”

《史记·贾生传》:“化变而嬗。”

韦昭曰:“而,如也,如蝉之蜕化也。”

《战国策》:“威王不应而此者三。”

《韩非子》:“嗣公知之,故而驾鹿。”

《吕氏春秋》:“静郭君炫而曰:不可。”

又曰:“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荀子》:“〈黑黽〉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说苑》:“越诸发曰: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又曰:“而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新序》引邹阳书:“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後汉《督邮斑碑》:“柔远而迩。”

皆当作“如”。

《战国策》:“昭奚恤曰:请而不得,有说色,非故如何也?’

疵曰:‘是非反如何也?’

《大戴礼》:“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

又曰:“然如曰《礼》云《礼》云。”

又曰:“安如易,乐而湛。”

又曰:“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

又曰:“知一而不可以解也。”

《春秋繁露》:“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

《淮南子》:“尝一哈水如甘苦知矣。”

《汉乐府》:“艾如张後。”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

《太尉刘宽碑》:“去鞭拊,如获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

《郭辅碑》:“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

《易》王弼注:“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

皆当作“而”。

《汉书·地理志》:“辽西郡,肥如,莽曰肥而。”

《左传·襄十二年》:“夫妇所生若而人。”

注云:“若如人。”

《说文》:“需从雨,而声。”

盖即读“而”为“如”也。

唐人诗多用“而今”,亦作“如今”。

今江西人言如何亦曰“而何”。

《周礼》:“旅师而用之以质剂”

注:“‘而’读为‘若’,声之误也。”

陆德明音义云:“‘而’音‘若’。”

《仪礼·乡馀酒礼》:“公如大夫入”

注:“‘如’读为‘若’。”

○奈何“奈何”二字,始于《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左传》:“河鱼腹疾,奈何。”

《曲礼》曰:“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

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

士曰:‘奈何去坟墓也!’

《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

《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

此“奈何”二字之祖。

《左传》华元之歌曰:“牛则有皮,犀尚多,弃甲则那!”

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又《书》:“如五器”,

郑康成读“如”为乃个反。

《论语》:“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音亦与“奈”同。

六朝人多书“奈”为“那。”

《三国志》注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後无继何!”

《宋书·刘敬宣传》:“牢之曰:“平元之後,令我那骠骑何!”

唐人诗多以“无奈”为“无那”。

○语急《公羊传·隐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按此不必齐人语。

《左传·僖二十二年》:“宋子鱼曰:‘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受其二毛,则如服焉。’

《成二年》:“卫孙良夫曰:‘若知不能,则如无出。’

《昭十三年》:“蔡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

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

《二十一年》:“宋华多僚曰:‘君若受司马,则如亡。’

《定五年》:“楚于西曰:‘不能如辞。’

《八年》:“卫王孙贾曰:‘然则如叛之。’

《汉书·翟义传》:“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

《左传》正义曰:“古人语然,犹‘不敢’之言‘敢’也。”

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者。

《诗》:“亦不夷怿。”“

“悸”下省一“乎”字。

《书》:“弗慎厥德,虽侮可追。”“

“可”上省一“不”字。

“我生不有命在天。”“

“不”上省一“岂”字。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

“人”下“刑”下“及”下各省一“乎”字。

《孟子》:“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不”上省一“岂”字。

《礼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

“幼”上“好”上各省一“非”字。

《公羊传·隐公七年》;

“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注:“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言‘如’矣,齐人语也。”

○岁天之行谓之岁。《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岁二月,东巡狩”是也。

人之行谓之年。《书》:“维吕命王,享国百年。”《左传》:“季魄曰:‘我二十五年矣。’“绛县人有与疑年,使之年。师旷曰:‘七十三年矣。’”“于是昭公十九年矣。”《史记》:“盖大公之卒百有馀年”是也。

今人多谓年为岁。《周礼》:“太史”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岁也。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

古人但曰年几何,不言岁也,自太史公始变之。《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岁。”

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後增之。《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月半今人谓十五为月半,盖古经已有之。《仪礼·士丧礼》:“月半不殷奠。”《礼记·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周礼·大司乐》:“王大食三侑。”注:“大食,朔月月半,以乐侑食时也。”晋温峤与陶侃书:“克後月半大举。”然亦有以上下弦为月半者。刘熙《释名》:“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比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是则所谓月半者弦也,《礼经》之所谓月半者望也。弦曰半,以月体而言之也;望曰半,以日数而言之也。

○巳吴才老《韵补》:“古‘已午’之‘巳’亦谓如‘已矣’之‘已’。”《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史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愚按古人读“巳”为“矣”之证不止此。《淮南子》:“斗指巳,巳则生,已定也。”《说文》:“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释名》:“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诗》:“似续姒祖。”笺云:“似读如‘巳午’之‘巳’。巳续姒祖者,谓已成其宫庙也。”《五经文字》:“起从长巳之巳。”《白虎通》:“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晋书·乐志》:“四月之辰谓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诗。江有汜》亦读为“矣”,《释名》:“水决复人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以享以祀”亦读为‘矣’,《说文》:“祭无已也。从示,巳声。”《公羊传》何休注:“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释名》:“商曰祀。祀,已也,新气升,故气已也。”今人以“辰巳”之“巳”读为士音。宋毛晃曰:“阳气升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已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故又为“终巳”之义。今俗以有钩为“终已”之“已”,无钩为“辰巳”之“巳”,是未知字义也。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拔除不祥。古人谓病愈为已亦此意也。

“戊己”之,“己”,篆作己。“辰巳”之“巳”,篆作[1234],象蛇形。隶书则混而相类,止以直笔上缺为已,上满为巳。

○里《激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毅梁传》:“鞍去国五百里。”今自历城至临淄仅三百三十里,《左传》:“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州仅七百里。邾子谓:“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苏州至邹县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千里而见王”,今自邹至齐至梁亦不过五六百里,又谓;“舜卒鸣条,文王生歧周,相去千有馀里。”今自安邑至岐山亦不过八百里。《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余里。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琅邪至长安亦但二千余里,赵则二千里而近。是则荀子所谓“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余里,而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殆未然。

○仞《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书》:“为山九仞。”孔传:“八尺曰仞。”正义曰:“《考工记·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等。而浍云广二寻,深二仞,则浍亦广深等,切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王肃《圣证论》及注《家语》,皆云“八尺日仞”,与孔义同。郑玄云“七尺曰仞”,与孔义异。《论语》:“夫于之墙数仞”注:“包云七尺。”《孟子》:“掘井九轫。”注“八尺”。朱子乃两从之。当以八尺为是。若《小尔雅》云“四尺”,《汉书》应劭注云“五尺六寸”,则益非矣。

○不淑人死谓之“不淑”,《礼记》:“如何不淑”是也。生离亦谓之“不淑”,《诗·中谷有{艹推}》:“遇人之不淑矣”是也。失德亦谓之“不淑”,《诗·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也。国亡亦谓之“不淑”,《逸周书》:“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呜呼!不淑!?是也。

○不吊古人言不吊者,犹曰不仁。

《左传·成十三年》:“穆为不吊。”

《襄十三年》:“君子以吴为不吊。”

《十四年》:“有君不吊。”

《昭七年》:“兄弟之不睦,于是乎不吊。”

《二十六年》:“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

皆是不仁之意。

《襄二十三年》:“敢告不吊”及《诗》之“不吊昊天”,“不吊不祥”,

《书》之“弗吊,天降丧于殷”,

则以为哀闵之辞,杜氏注皆以为“不相吊恤”;

而于“群不吊之人”则曰:“吊,至也。”

于义不通。

惟《成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

乃当谓大国无恤邻之义耳。

○亡亡有三义。

有以死而名之,《中庸》:“事亡如事存”是也。

有以出奔于外而名之,晋公子称“亡人”是也。

有但以不在而名之,《诗》:“予美亡此”,

《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也。

《汉书·袁盎传》:“不以在亡为辞。”

○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

徐广曰:“乾没,随势沈浮也。”

服虔曰:“乾没,射成败也。”

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乾,失利为没,”

《三国志·傅嘏传》:“岂敢寄命洪流,以徼乾没,”

裴松之注:“有所徼射,不计乾燥之与沈没而为之也。”

《晋书·潘岳传》:“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

《张骏传》:“队事刘庆谏曰:‘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

《卢循传》:“姊夫徐道覆素有胆决,知刘裕已还,欲乾没一战。’”

《魏书·宋维传》:“维见宠势日隆,便至乾没。’”

《北史·王劭传》赞:“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

《梁书·止足传》序:“其进也光宠夷易,故愚夫之所乾没。’”

晋《鼙舞歌·明君篇》:“昧死射乾没,觉露则灭族,’

《抱朴子》:“忘发肤之明戒,寻乾没于难冀。’

乾没大抵是徼幸取利之意。

《史记·春申君传》:“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

即此意。

○唇《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

故老子谓杨朱曰:“大白若辱。”

○奸《广韵》:“奸,古颜切。私也,诈也。亦作奸。”

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

曰:“子父不奸之谓礼。”

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

《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

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

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

《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

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

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驲”,“台”之为“台”,

皆借用之字。

○讹“讹”字古作“讠为”,“伪”字古亦音讹。

《诗·小雅》:“民之讹言。”

笺云:“伪也,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

《尔雅》注:“世以妖言为讹,”

《太平御览》引武王之《书钥》曰:“昏谨守,深察讹。”

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张泼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

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讹头者。请将巡城改为中差,一年一代。”

○谁何《诗》:“室人交遍摧我。”

《韩诗》作“讠崔”,

《玉篇》作“{谁工}”,丁回切。谪也。

《六韬》:“令我垒土,谁何不绝?”

《史记》: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

“谁”、“讠崔”同,“何”,“呵”同。

《汉书·五行志》:“主公车大谁卒?”

注:“大谁,主问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谁何也。”

此解未当。

《焦氏易林》:“当年少寡,独与孤处,

鸡鸣犬吠,无敢谁者。”

《说苑》:“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

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

杨雄《卫尉箴》:“二世妄宿,败于望夷。

阎乐矫搜,就者不谁。”

《史记·卫绾传》:“岁余,不谯呵绾。”

《汉书》作“不孰何绾”,难晓,疑“谯”讹为“谁”,“谁”又转为“孰”也。

《周礼·射人》:“不敬者苛罚之。”

注:“苛谓诘问之。”

按此“苛”亦“呵”字。

○信《东观馀论》引晋武帝、王右军、陶隐居帖及《谢宣城传》谓:

“凡言信者,皆谓使人。”

杨用修又引《古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为证,良是。

然此语起于东汉以下,

杨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书》云:“辄付往信。”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魏杜挚《赠母丘俭诗》:“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

以便人为信始见于此。

若古人所谓信者,乃符验之别名。

《墨子》:“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

《史记·刺客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汉书·石显传》:“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

《西域传》:“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

《後汉书·齐武王传》:“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周礼·掌节》注:“节犹信也,”

行者所执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谓为使人也。

故梁武帝赐到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

笔飞豪以书信。”

而今人遂有书信之名。

○出《尔雅》:“男子谓姊妹之于为出。”《传》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

《左氏·庄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

《僖七年》:“申侯,申出也。”

《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

又:“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二十九年》:“晋平公,杞出也。”

《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齐,齐出也。展舆,吴出也。”

《昭四年》:“徐子,吴出也。”

《公羊·文十四年》传:“接,晋出也。”“玃且,齐出也。”

《史记·秦本纪》:“晋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

《汉书·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

而《公羊·襄五年》传:“盖舅出也。”则以舅甥为“舅出”矣。

○鳏寡鳏者,无妻之称。但有妻而于役者,则亦可谓之鳏。

《诗》:“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矜”读为“鳏”是也。

寡者,无夫之称。但有夫而独守者,则亦可谓之寡。

《越绝书》:“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

陈琳诗:“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是也。

鲍照《行路难》:“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是此义。

妇人以夫亡为寡,夫亦以妇亡为寡。

《左传·襄二十六年》:“齐崔杼生成及疆而寡。”

《小尔雅》曰:“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

《焦氏易林》:“久鳏无偶,思配织女。求其非望,自令寡处。”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天宗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诏曰:“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悯其劳苦,用轸于怀。自今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

杜子美《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发之也。

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举丁、中可以该黄、小矣。

《辽史·耶律学古传》:“多张旗帜,杂丁黄,为疑兵。”

盖中小皆杂用之,而史文代以“黄”字,黄者,四岁以下,何可杂之兵间邪?

○阿《隶释·汉肴坑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必编户民未尝表其德,书石者欲其整齐而强加之,犹今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也。

《成阳灵台碑》阴有主吏“仲东阿东”,又云:“惟仲阿东年在元冠,幼有中质。”

又可见其年少而未有字。

《抱朴子》:“称衡游许下,自公卿国士以下,衡初不称其官,皆名之云阿某,或以姓呼之为某儿。”

《三国志·吕蒙传》注:“鲁肃柑蒙背曰:‘非复吴下阿蒙。’”

《世说》注:“阮籍谓王浑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

皆是其小时之称也。

妇人以阿挈姓,则隋独孤後谓云昭训为阿云。

唐萧淑妃谓武後为阿武。

韦後降为庶人,称阿韦。

刘从谏妻裴氏称阿裴。

吴湘娶颜悦女,其母焦氏称阿颜、阿焦是也。

亦可以自称其亲,《焦仲卿妻》诗:“堂上启阿母”,“阿母谓阿女”是也。

亦可为不定何人之辞,《古诗》:“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三国志·庞统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晋书·沈充传》:“敦作色曰:‘小人阿谁?’”

是也。

阿者,助语之辞,古人以为慢应声,《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今南人读为人声,非。

○幺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称“元年”,长子之称“元子”是也。

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谓一为“幺”是也。

《尔雅》:“幺,幼。”注曰:“豕子最後生者,俗呼为幺豚。”

故後人有“幺〈麻骨〉”之称,《说文》:“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亦取此义。

《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

班彪《王命论》:“幺〈麻骨〉尚不及数子,”

蔡邕《短人赋》:“其餘幺。”

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

卢谌《蟋蟀赋》:“享神气之幺[B091],”“并用此字。

《唐书·扬炎传》:“卢杞貌幺陋。”

《宋史·岳飞传》:“杨幺本名杨太。太年幼,楚人谓小为幺,故曰杨幺。”

俗作“么”,非。

○元元者,本也。

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

唐宋人多此语,後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

原者,再也。

《易》:“原筮”,《周礼·马质》、《礼记·月令》“原蚕”,《文王世子》:“末有原”,汉“原庙”之“原”,皆作“再”字解。

与“本来”之义全不相同,或以为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官,故改此字。

古人亦有称原官者。

後汉张衡应问:“曩滞日官,今又原之。”

注:“《尔雅》曰:‘原,再也。’衡为太史令,去官五载,复为太史令,故曰原之。”

然则“原官”乃再官之义也。

《说文》曰:‘置物也。’

《诗》:‘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周礼·稻人》:‘以浍写水。’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出,写啬于房。’

《礼记·曲礼》:‘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韩非子》:‘卫灵公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其状似鬼神,子为听而写之,’’

《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

《史记·秦始皇纪》:‘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

《苏秦传》:‘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

《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周髀经》:‘笠以写天。’

《上林赋》:‘布写。’

《汉书·贾捐之传》:‘淮南王盗写虎符。’

今人以书为写,盖以此本传于彼本,犹之以此器传于彼器也。

始自《特牲馈食礼》:‘卒筮写卦。’注:‘卦者主画地识爻,爻备,以方写之。’

《汉书·艺文志》:‘孝武置写书之官。’

《河问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霍光传》:‘山又坐写秘书。’

《师丹传》:‘吏私写其草。’

《淮南子·说山训》:‘窃简而写法律。’

孔安国《尚书序》:‘更以竹简写之。’

至後汉而有图写、缮写之称,传之至今矣。

今人谓马去鞍曰写,货物去舟车亦曰写,与‘器之溉者不写’义同。

《後汉书·皇甫规传》:‘旋车完封,写之权门。’

《晋书·潘岳传》:‘发写鞍,皆有所憩。’

《说文》作‘卸’,舍车解马也。

读若汝南:‘写书’之‘写’。

○行李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

《左传·僖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皆作‘李’。

《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作‘理’。

《国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曰:‘理,吏也。小行人也。’

汉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行理咨嗟。’

至唐时,谓官府导从之人亦曰行李。

《旧唐书·温造传》:‘左拾遗舒元褒言:‘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敕曰:‘宪官之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

岂其不敢称卤簿,而别为是名邪?

○耗今人以音问为耗,起自《後汉书·章德窦皇後记》:‘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曰:‘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

○量移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後土于隹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量移’字始见于此。

李白《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云:‘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白居易《贬江州司马自题》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及迁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

故韩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

而《宋史》卢多逊贬崖州,诏曰:‘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今人乃称迁职为量移,误矣。

○罘罳‘罘罳’字虽从网,其实屏也。

《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罳灾。’师古曰:‘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

崔豹《古今注》曰:‘罘罳,屏之遗象也,臣朝君,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

《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

《广雅》:‘罘罳患谓之屏。’

《越绝书》:‘巫门外罘罳者,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

鱼豢《魏略》:‘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罳。’

参考诸书,当从屏说。

又《五行志》:刘向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罳在其外,诸侯之象也。

则其为屏明甚。

而或在门内,或在门外,则制各不同耳。

《盐铁论》:‘词堂屏阁,垣阙罘罳,’

《董贤传》:‘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

《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

《後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宫内殿罘罳自坏。’

《西阳杂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罳,误也。’

《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也。’注云:‘屏谓之树,今桴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亦引《广雅》及刘熙《释名》为证。

作书者段成式,盖唐时有呼护雀网为罘罳之目。

故史言甘露之变,宦者扶上升舆,决殿後罘罳,疾趋北出;而温庭筠亦有‘罘昼卷,阊阖夜开’之句矣。

罘罳字有作“桴思”者,《礼记·明堂位》注;有作“浮思”者”,《考工记》注,并见上,有作“罘罳”者,《博雅》:“罘罳谓之屏。”有作“复思”者,《水经注》:“象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又云:“谯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庙堂,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复思已碎。”有作“覆思”者,宋玉《大言赋》:“大笑至兮摧覆思。”言一笑而垣屏为之倾倒也,若榱护雀网亦不足大也。陈氏《礼书》曰:“古者门皆有屏,天子设之于外,诸侯设之于内。礼,台门面旅树。旅,道也。当道而设屏,此外门之屏也。治朝在路门之外,天子当宁而立,宁在门屏之间也,路门之屏也。《国语》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此寝门内之屏也。《鲁庙》疏:‘屏,天子之庙饰。’此庙门之屏也。《月令》:‘天子田猎,整设于屏外。’此田防之屏也。《晋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然则先王设屏非苟然也。”

○场屋场屋者,于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故戏场亦谓之场屋。唐元微之《连昌宫辞》:“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豆《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姚宏注曰:“《史记》作‘饭寂而麦’,下文亦作‘菽’。古语但称菽,汉以後方谓之豆。”今按《本草》有赤小豆、大豆之名,《本草》不皆神农所著。《越绝书》:“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越绝书》亦非子贡所作。《汉书·杨浑传》:“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陉今“井陉”之陉,古书有作“钅开”者,《穆天子传》:“至于钅开山之下”是也,有作“研”者,《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石研闻”是也。有作“岍”者,《晋书·石勒载记》:“使石季龙击托候部掘咄哪于岍北,大破之”是也。有作“岍”者,《晋书·胡奋传》:“顿军北”是也。有作“”者,扬子《法言》:“山之溪”是也。有作“径”者,李尤《函谷关赋》:“于北则有萧居天井、壶口石径,贯越代朔,以临北庭”是也。

○豸《庄子·在宥篇》:“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左传·宣十六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关关者,所以拒门之木。《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左传》:“臧孙纥斩鹿门之关。”《吕氏春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贾谊《新书》:“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鲁连子》:“譬若门关,举之以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能。关非益加重,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皆谓拒门之木。後人因之,遂谓门为关也。

《史记》谓拒门之木为关。《汉书·杨浑传》:“有奔车抵殿门,门关折,马死。”《赵广汉传》:“斩其门关而去。”《宋书·少帝纪》:“突走出昌门,追者以门关踣之。”《王镇恶传》:“军人缘城得入门,犹未及下关。”《唐书·李训传》:“阍者欲扃锁之,为中人所叱,执关而不能下。”

○宙《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此解未明。《淮南子·览冥训》:“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宙,栋梁也。”似合。“宙”字从宀,本是宫室之象,後人借为往古来今之号耳。

○石炭今人谓石炭为墨。按《水经注》:“冰井台并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是知石炭、石墨一物也,有精粗尔。北人凡入声字皆转为平,故呼墨为煤,而俗竟作“煤”字,非也。《玉篇》:“煤,炱煤也。”《韵会》:“煤,炱灰集屋者。”《吕氏春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素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後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人攫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高诱曰:“煤室,烟尘之煤也。”《素问》:“黑如炱者死。”注:“炱谓炱煤也。”唐张祜诗:“古墙丹雘尽,深栋墨煤生。”李商隐诗:“敌国军营漂木[A081],前朝神庙锁烟煤。”温庭筠诗:“烟煤朝奠处,风雨夜归时。”是煤乃梁上烟煤之名,非石炭也。崔铣《彰德志》作“悔”,“按《玉篇》、《广韵》并无“每”字。

○终葵《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

《礼记·玉藻》:“终葵,椎也。”

《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

马融《广成颂》:“终葵,扬关斧。”

盖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耳。

今人于户上画钟馗像,云唐时人能捕鬼者,玄宗尝梦见之,事载沈存中《补笔谈》。

未必然也。

《魏书》:“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

则古人固以钟葵为辟邪之物矣。

又有淮南王佗子名钟葵,有杨钟葵、丘钟葵、李钟葵、慕容钟葵、乔钟葵、段钟葵,于劲字钟葵,张白泽本字钟葵,《唐书》有王武俊将张钟葵,则以此为名者甚多,

岂以其形似而名之?抑取辟邪之义与?

《左传·定四年》:“分康叔以殷民七族,有终葵氏。”

是又不可知其立名之意也。

○魁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

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

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厄而起其斗。

不知奎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为北斗之第一星,所主不同,而二字之音亦异。

以文而祀,乃不于奎而于魁,宜乎今之应试而获中者皆不识字之人与?

又今人以榜前五名为五魁。

《汉书·酷吏传》:“所置皆其魁宿。”

《游侠传》:“闾里之侠原涉为魁师。”

古曰魁者,斗之所用盛而构之本也。

故言根本者皆云魁。

《说文》:“魁,羹斗也。”

赵宦光曰:“斗首曰魁,因借凡首皆谓之魁。”

其见于经者,《书·胤征》之“歼厥渠魁”,《记·曲礼》之“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然则五魁之名,岂佳语哉。

或曰:里有里魁,市有市魁,皆长帅之意。

要非雅俊之目。

近时人好以魁命名,亦取五魁之义。

古人以魁命名者绝少。

《左传》有阝魁垒、卢蒲就魁,《吕氏春秋》齐王杀燕将张魁。

○桑梓《容斋随笔》谓:“《小雅》‘维桑与样,必恭敬止’,并无乡里之说,而後人文字乃作乡里事用。

愚考之张衡《南都赋》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

蔡邕作《光武济阳宫碑》云:‘来在济阳,顾见神宫,追惟桑梓褒述之义。’

陈琳为袁绍檄云:‘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

汉人之文必有所据,齐、鲁、韩三家之《诗》不传,未可知其说也。

以後魏钟会《与蒋斌书》:‘桑梓之敬,古今所敦。’

晋左思《魏都赋》:‘毕、昂之所应,虞、夏之餘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

陆机《思亲赋》:‘悲桑梓之悠旷,愧蒸尝之弗营。’

《赠弟士龙诗》:‘迫彼窀穸,载驱东路。继其桑梓,肆力丘墓。’

《赠顾彦先诗》:‘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

《百年歌》:‘辞官致禄归桑梓。’

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祁祁大邦,惟桑与梓。’

《赠荥阳太守吴子仲诗》:‘垂覆岂他乡,回光临桑梓。’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旋反桑梓,帝弟作弼。’

陆云《答张士然诗》:‘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

阎式《复罗尚书》:‘人怀桑梓。’

刘琨《上愍帝表》:‘蒸尝之敬在心,桑梓之情未克。’

袁宏《三国名臣赞》:‘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

宋武帝《复彭沛下邳三郡租诏》:‘彭城桑梓本乡,加隆攸在。’

文帝《复丹徒租诏》:‘丹徒桑梓,绸缪大业攸始。’

谢灵运《孝感赋》:‘恋丘坟而萦心,忆桑梓而零泪。’

《会吟行》:‘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

何承天《饶歌》:‘愿言桑梓思旧游。’

鲍照《从过旧宫诗》:‘严恭履桑梓,加敬览榆。’

梁武帝《幸兰陵诏》:‘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

刘峻《辨命论》:‘居先王之桑梓,窃名号于中县。’

江淹《拟陆平原诗》:‘明发眷桑梓,永叹怀密亲。’

则又从《南都赋》之文而承用之矣,

按古人桑梓之说,不过敬老之意。

《说苑》:“常机谓老子曰:‘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

老子曰:‘过乔木而趋,非谓敬老邪?’

常枞曰:‘嘻,是已!’

此于《诗》为兴体,言桑梓犹当养敬,而况父母为人子之所瞻依。

○胡咙《说文》:“胡,牛颔垂也。”

徐曰:“牛颔下垂皮也。”

《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

《诗》:“狼跋其胡。”

狼之老者颔下垂胡。

《汉书·郊祀志》:“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师古曰:“胡,颈下垂肉也。”

《金日碑传》:“ㄏ胡投何罗殿下。”

晋灼曰:“胡,颈也。”

《张敖传》:“仰绝亢而死。”

注:“苏林曰:“亢,颈大脉也,俗所谓胡脉也,”

《後汉书》:“请为诸君鼓咙胡。”

《太玄经》:“七为枯。”

范望解:“谓唐胡也,”

古人读侯为胡,《息夫躬传》师古曰:“咽,喉咙,即今人言胡咙耳,”

○胡《说文》:“胡,牛颔垂也。从肉,古声。”

《续汉·舆服志》:“圣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是也。

《诗》曰:“狼跋其胡。”

狼之老者颔下垂胡,故以为寿考之称。

《诗》曰:“胡考之宁。”

传曰:“虽及胡。”

《谥法》:“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

陈有胡公,而蔡仲及周厉王名胡,似亦皆取此义。

《考工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

谓戈锋之曲而旁出者,犹牛胡也。

《周礼·大行人》:“侯伯七十步,立当前疾。”

注:“前疾谓驷马车辕前胡下垂柱地者。”

《礼记·深衣》:“袂圜以应规。”

注:“谓胡下也。下垂曰胡。”

《方言》:“凡箭镞胡合嬴者。”

郭璞解:“胡镝在于喉下。”

则亦取象于牛胡也。

又国名。

今之胡姓,以国为氏,或以谥为氏者也。

又与“何”字义同,如“胡能有定”、“胡然而天”、“胡斯畏忌”之类。

见于经传如此而已。

《史记·匈奴传》曰:“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盖必时人因此名戎为胡。

而下文遂云“筑长城以拒胡”,

是以二国之人而概北方之种,一时之号而蒙千载之呼也。

盖北狄之名胡自此始。

而《考工记》亦曰:“粤无,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

春秋,北燕仅再见于经,而于越至哀公时始盛,

以此知《考工》之篇亦必七国以後之人所增益矣。

又虏者,俘获之称。

《曲礼》:“献民虏者,操右袂。”

《公羊传》:“闵公矜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尔虏焉。’”

故鲁仲连所谓“虏使其民”,韩非所谓“臣虏之劳”,

而《戚夫人歌》所谓“子为王,母为虏”,东方朔《答客难》所谓“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者也。

故汉高帝言“虏中吾指”,而骂娄敬为“齐虏”,

戾太子骂江充为“赵虏”。

《水经注》:“临淄外郭,世谓之虏城。”

言齐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是矣。

自南北朝以後,其名遂以加之北翟,亦习而不察也。

○草马《尔雅》:“马属,牡曰骘,扎曰舍。”

郭璞注以“牡为殳马,牝为草马。”

《魏志·社畿传》:“为河东太守,课民畜牛草马。”

《晋书·凉武昭王传》:“家有草马生白额驹。”

《魏书·蠕蠕传》:“赐阿那环父草马五百匹,”

《吐谷浑传》:“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匆驹。”

《隋书·许善心传》:“赐草马二十匹。”

今人则以牡为儿马,牝为骤马,而唯牝驴乃言草驴。

○草驴女猫今人谓牝驴为草驴。

《北齐书·杨传》:“选人鲁漫汉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

是北齐时已有此语。

山东、河北人谓牝猫为女猫。

《隋书·外戚独狐陀传》:“猫女可来?无住宫中,”

是隋时已有此语。

○雌雄牝牡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雉鸣求其牡,诗人以为不伦之刺。

然亦有不一者。

《周礼》疏引《诗》:“雄狐绥绥”,走亦曰雄。

《书》‘扎鸡无晨’,飞亦曰牝。

今按经传之文,不止于此。

如《诗》:“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左传》:“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庄子》:“猿偏犭旦以为雌。”

《焦氏易林》:“雄大夜鸣,雄罴在後,”

《晋书·五行志》:“吴郡娄县人家闻地中有犬子声,掘之,得雌雄各一。”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皆走而称雌雄者也,

《尔雅》:“鹩鹑,其雄皆牝痹。”

《山海经》:“带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奇余,是自为牝牡。”

“阳山有乌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

则飞而称牝牡者也。

龙亦可称雌雄,《左传》:“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是也。

虫亦可称雌雄,《列子》:“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稚蜂”是也。

介虫亦可称雌雄,《庄子》注,司马云:“雄者鼋类,雌者鳖类”是也,

人亦可称雌雄,《管子》:“楚人攻宋、郑,今其人有丧雌雄。”

《庄子》:“鲁哀公之言哀骀他曰:‘且而雌雄合乎前”是也。

虹亦可称雌雄,《诗》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虮”是也。

干支亦可称雌雄,《史记》索隐:“岁雄在阏逢,雌在摄提格。月雄在毕,雌在訾。日雄在甲,雌在子”是也,

金亦可称雌雄,王子年《拾遗记》:“禹铸九鼎,择雌金为阴鼎,雄金为阳鼎”是也。

石亦可称雌雄,《续汉·郡国志》:“夜郎出雄黄、雌黄”是也,

符契亦可称雌雄,《隋书·高祖纪》:“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

《唐六典》:“太府寺置木契九十五只,雄付少府将作监,雌留太府寺”是也。

箭亦可称雌雄,《辽史·仪卫志》:“木箭内箭为雄,外箭为雌。皇帝行幸则用之,还宫,勘箭官执雌箭,东上阁门使执雄箭”是也。

草木亦可称牡,《周礼》:“牡辜”、“牡{艹鞠}”、《檀弓》:“牡麻”;

《尔雅》:“牡[B113]”、“牡{艹赞}”、“牡茅”,《仪礼》注“牡蒲”,《史记·封禅书》:“牡荆”,《本草》:“牡桂”是也。

车箱亦可称牝,《考工记》:“牝服”,正义云:“车较,即今人谓之平鬲,皆有孔,内令子于其中,而又向下服,故谓之牝服”是也。

管钥亦可称牝牡,《汉书·五行志》:“长安章城门,门牡自亡。”

《月令》注:“键牡闭牝也。”正义:“凡锁器人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是也。

棺盖亦可称牝牡,《礼记·丧大记》:“君盖用漆。”正义:“用漆者,涂合牝牡之中也”是也。

瓦亦可称扎,《广韵》:“〈瓦反〉,牝瓦”是也。

五藏亦可称牝牡,《灵枢经》:“肝心脾为牡藏,肺肾为牝藏”是也。

齿牙亦可称牡,《说文》:“牙,牡齿”是也。

病亦可称牡,《史记·仓公传》:“牡疝”是也。

星亦可称牝牡,《天文志》:“大自在南,岁在北,名曰牝牡”是也。

五行亦可称牝牡,《左传》:“水,火之牡也”是也。

铜亦可称牝牡,《抱朴子》:“灌铜当以在火中向赤时,有凸起者牡铜,凹陷者牝铜”是也。

若《淮南子》云:“北斗之神有雌雄,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

而《隋书·经籍志》有《孝经雌雄图》三卷。

《五代史·四夷附录》:“高丽王建进《孝经雌图》一卷,载日食星变,”

不经之说,则近于诞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译文

《孟子》中说:‘望着道德却未见其真。’集注中说:‘这里的“而”读作“如”,古时候的字通用。’朱熹回答门生时,引用《诗经》中的‘垂带而厉’,以及《春秋》中的‘星陨如雨’作为证据。现在考证,又找到了二十多个类似的事例。《易经》中说:‘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虞翻解释说:‘这里的“而”意思是“如”。”《尚书·顾命》中说:‘其能而乱四方。’传释为‘如’。《孟子》中说:‘九一而助。’赵岐解释说:‘这里的“而”意思是“如”。’

《左传·隐七年》中说:‘歃如忘。’服虔说:‘这里的“如”意思是“而”。”《僖二十六年》中说:‘室如悬罄。’注解为:‘这里的“如”意思是“而”。’《昭四年》中说:‘牛谓叔孙,见仲而何?’注解为:‘这里的“而何”意思是“如何”。’《史记·贾生传》中说:‘化变而嬗。’韦昭解释说:‘这里的“而”意思是“如”,就像蝉的蜕化一样。’《战国策》中说:‘威王不应而此者三。’《韩非子》中说:‘嗣公知之,故而驾鹿。’《吕氏春秋》中说:‘静郭君炫而曰:不可。’又说:‘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荀子》中说:‘〈黑黽〉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说苑》中说:‘越诸发曰: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又说:‘而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新序》中引用邹阳的书说:‘白头而新,倾盖而故。’后汉《督邮班碑》中说:‘柔远而迩。’这些都应当解释为‘如’。《战国策》中说:‘昭奚恤曰:请而不得,有说色,非故如何也?’卻疵说:‘是非反如何也?’《大戴礼》中说:‘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又说:‘然如曰《礼》云《礼》云。’又说:‘安如易,乐而湛。’又说:‘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又说:‘知一而不可以解也。’《春秋繁露》中说:‘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淮南子》中说:‘尝一哈水如甘苦知矣。’《汉乐府》中说:‘艾如张後。’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中说:‘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太尉刘宽碑》中说:‘去鞭拊,如获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郭辅碑》中说:‘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易经》王弼注中说:‘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这些都应当解释为‘而’。

《汉书·地理志》中说:‘辽西郡,肥如,莽曰肥而。’《左传·襄十二年》中说:‘夫妇所生若而人。’注云:‘若如人。’《说文》中说:‘需从雨,而声。’大概就是读‘而’为‘如’。《唐人诗》中多用‘而今’,也写作‘如今’。现在江西人说话中,‘如何’也说是‘而何’。

《周礼》中说:‘旅师而用之以质剂’注解为:‘这里的“而”读作“若”,是声音上的错误。’陆德明音义中说:‘“而”读作“若”。’《仪礼·乡饮酒礼》中说:‘公如大夫入’注解为:‘这里的“如”读作“若”。’

“奈何”这两个字,最早见于《五子之歌》中的‘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左传》中说:‘河鱼腹疾,奈何。’《曲礼》中说:‘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楚辞·九歌·大司命》中说:‘愁人兮奈何!’《九辩》中说:‘君不知兮可奈何!’这就是‘奈何’这两个字的起源。《左传》华元之歌中说:‘牛则有皮,犀尚多,弃甲则那!’直接说‘那’,延长说就是‘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又《尚书》中说:‘如五器’,郑康成读‘如’为乃个反。《论语》中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音也与‘奈’相同。

六朝人多把‘奈’写作‘那’。《三国志》注文钦《与郭淮书》中说:‘所向全胜,要那後无继何!’《宋书·刘敬宣传》中说:‘牢之曰:“平元之後,令我那骠骑何!”’唐人诗中多以‘无奈’为‘无那’。

语急《公羊传·隐元年》中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解为:‘这里的“如”即“不如”,是齐人的说法。’按此不必是齐人的说法。《左传·僖二十二年》中说:‘宋子鱼曰:“若受重伤,则如勿伤。受其二毛,则如服焉。”’《成二年》中说:‘卫孙良夫曰:“若知不能,则如无出。”’《昭十三年》中说:‘蔡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二十一年》中说:‘宋华多僚曰:“君若受司马,则如亡。”’《定五年》中说:‘楚于西曰:“不能如辞。”’《八年》中说:‘卫王孙贾曰:“然则如叛之。”’《汉书·翟义传》中说:‘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左传》正义中说:‘古人语然,犹“不敢”之言“敢”也。’

古人多在说话急促时省略文字。《诗经》中说:‘亦不夷怿。’‘悸’字下面省略了一个‘乎’字。《尚书》中说:‘弗慎厥德,虽侮可追。’‘可’字上面省略了一个‘不’字。“我生不有命在天。”‘不’字上面省略了一个‘岂’字。“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人’字下面‘刑’字下面‘及’字下面都省略了一个‘乎’字。《孟子》中说:‘虽褐宽博,吾不惴焉。’‘不’字上面省略了一个‘岂’字。《礼记》中说:‘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幼’字上面‘好’字上面都省略了一个‘非’字。

《公羊传·隐公七年》中说:‘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注解为:‘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言“如”矣,齐人语也。’

一岁的时间称为岁。《尚书》中提到通过闰月来确定四季和一年的完成,‘岁二月,东巡狩’就是这样说的。人的年龄称为年。《尚书》中提到:‘维吕命王,享国百年。’《左传》中季魄说:‘我已经二十五年了。’‘绛县的人有和疑年,使之年。师旷说:‘七十三年矣。’’‘于是昭公十九年矣。’《史记》中提到:‘盖大公之卒百有馀年’也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把年称为岁。《周礼》中‘太史’的注释说:‘中数称为岁,朔数称为年。从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岁,从今年正月朔到明年正月朔是年。’

古人只说年多少,不说岁,从太史公开始才改变这个说法。《秦始皇本纪》中说:‘年十三岁。’

现在的人以岁初之日来增加年龄,古人则以岁末之日来增加。在《史记·仓公传》中提到:‘臣意年尽三年。’这里指的是三十九岁。

月半现在的人称十五为月半,这在古经中已有记载。《仪礼·士丧礼》中说:‘月半不殷奠。’《礼记·祭义》中说:‘朔月月半,君巡牲。’《周礼·大司乐》中说:‘王大食三侑。’注释中说:‘大食,即朔月月半,以乐侑食时也。’晋温峤在给陶侃的信中说:‘克後月半大举。’但也有以上下弦为月半的说法。刘熙在《释名》中说:‘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比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所以所谓的月半是指弦,而《礼经》中的月半是指望。弦称为半,是从月亮的形状来说的;望称为半,是从日数来说的。

巳吴才老在《韵补》中说:‘古‘已午’之‘巳’也称为如‘已矣’之‘已’。’《汉律·历志》中说:‘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史记》中说:‘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我认为古人读‘巳’为‘矣’的证据不止这些。《淮南子》中说:‘斗指巳,巳则生,已定也。’《说文》中说:‘巳,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释名》中说:‘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诗经》中‘似续姒祖’的‘似’读如‘巳午’之‘巳’。‘似续姒祖’的意思是已经完成了宫庙的建设。《五经文字》中说:‘起从长巳之巳。’《白虎通》中说:‘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晋书·乐志》中说:‘四月之辰谓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诗经·江有汜》也读为‘矣’,‘水决复人为汜,汜,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以享以祀’也读为‘矣’,‘祭无已也。从示,巳声。’《公羊传》何休注中说:‘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释名》中说:‘商曰祀。祀,已也,新气升,故气已也。’现在的人把‘辰巳’的‘巳’读为士音。宋毛晃说:‘阳气升于子,终于巳。巳者,终已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所以又有了‘终巳’的意义。现在俗语中以有钩为‘终已’的‘已’,无钩为‘辰巳’的‘巳’,这是不知道字义的表现。

‘戊己’的‘己’,篆文写作己。‘辰巳’的‘巳’,篆文写作[1234],象蛇形。隶书则混而相类,只以直笔上缺为已,上满为巳。

《激梁传》中说:‘古者三百步为里。’现在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比古时大四分之一,现在的六十二里相当于古时的百里。《毅梁传》中说:‘鞍去国五百里。’现在从历城到临淄仅三百三十里,《左传》中说:‘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现在从江陵到光州仅七百里。邾子说:‘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现在从苏州到邹县仅一千五百里。《孟子》中说:‘不远千里而来,千里而见王’,现在从邹到齐到梁也不过五六百里,又说:‘舜卒鸣条,文王生歧周,相去千有馀里。’现在从安邑到岐山也不过八百里。《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余里。现在从郑州到开封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中说:‘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说:‘自痛去家三千里。’从现在琅邪到长安也仅有二千余里,赵则二千里而近。所以荀子所说的‘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余里,而千里之马也日驰五六百里。

《王制》中说:‘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这恐怕不准确。

《说文》中说:‘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尚书》中说:‘为山九仞。’孔传中说:‘八尺曰仞。’正义中说:‘《考工记·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等。而浍云广二寻,深二仞,则浍亦广深等,切与寻同。故知八尺曰仞。’王肃《圣证论》及注《家语》,都说是‘八尺曰仞’,与孔义相同。郑玄说是‘七尺曰仞’,与孔义不同。《论语》中‘夫于之墙数仞’的注中说:‘包云七尺。’《孟子》中‘掘井九仞’的注中说‘八尺’。朱子则是两种说法都采纳。应当以八尺为是。如果《小尔雅》中说‘四尺’,《汉书》应劭注中说‘五尺六寸’,那就更加不对了。

人死后称为‘不淑’,《礼记》中说:‘如何不淑’就是这样说的。生离也称为‘不淑’,《诗经·中谷有{艹推}》中说:‘遇人之不淑矣’就是这样说的。失德也称为‘不淑’,《诗经·君子偕老》中说:‘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就是这样说的。国家灭亡也称为‘不淑’,在《逸周书》中说:‘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呜呼!不淑!?’就是这样说的。

不吊古人言不吊者,犹曰不仁。《左传·成十三年》:“穆为不吊。”《襄十三年》:“君子以吴为不吊。”《十四年》:“有君不吊。”《昭七年》:“兄弟之不睦,于是乎不吊。”《二十六年》:“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皆是不仁之意。

《襄二十三年》:“敢告不吊”及《诗》之“不吊昊天”,“不吊不祥”,《书》之“弗吊,天降丧于殷”,则以为哀闵之辞,杜氏注皆以为“不相吊恤”;而于“群不吊之人”则曰:“吊,至也。”于义不通。

惟《成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乃当谓大国无恤邻之义耳。

亡亡有三义。有以死而名之,《中庸》:“事亡如事存”是也。有以出奔于外而名之,晋公子称“亡人”是也。有但以不在而名之,《诗》:“予美亡此”,《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也。

《汉书·袁盎传》:“不以在亡为辞。”

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徐广曰:“乾没,随势沈浮也。”服虔曰:“乾没,射成败也。”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乾,失利为没,”《三国志·傅嘏传》:“岂敢寄命洪流,以徼乾没,”裴松之注:“有所徼射,不计乾燥之与沈没而为之也。”

《晋书·潘岳传》:“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张骏传》:“队事刘庆谏曰:‘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卢循传》:“姊夫徐道覆素有胆决,知刘裕已还,欲乾没一战。’”“《魏书·宋维传》:“维见宠势日隆,便至乾没。’”“《北史·王劭传》赞:“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梁书·止足传》序:“其进也光宠夷易,故愚夫之所乾没。’晋《鼙舞歌·明君篇》:“昧死射乾没,觉露则灭族,”《抱朴子》:“忘发肤之明戒,寻乾没于难冀。’

乾没大抵是徼幸取利之意。《史记·春申君传》:“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即此意。

唇《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故老子谓杨朱曰:“大白若辱。”

奸《广韵》:“奸,古颜切。私也,诈也。亦作奸。”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曰:“子父不奸之谓礼。”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

《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

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驲”,“台”之为“台”,皆借用之字。

讹“讹”字古作“讠为”,“伪”字古亦音讹。《诗·小雅》:“民之讹言。”笺云:“伪也,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

《尔雅》注:“世以妖言为讹,”《太平御览》引武王之《书钥》曰:“昏谨守,深察讹。”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张泼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讹头者。请将巡城改为中差,一年一代。”

谁何《诗》:“室人交遍摧我。”《韩诗》作“讠崔”,《玉篇》作“{谁工}”,丁回切。谪也。《六韬》:“令我垒土,谁何不绝?”

《史记》: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谁”、“讠崔”同,“何”,“呵”同。《汉书·五行志》:“主公车大谁卒?”注:“大谁,主问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谁何也。”此解未当。

《焦氏易林》:“当年少寡,独与孤处,鸡鸣犬吠,无敢谁者。”《说苑》:“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杨雄《卫尉箴》:“二世妄宿,败于望夷。阎乐矫搜,就者不谁。”

《史记·卫绾传》:“岁余,不谯呵绾。”《汉书》作“不孰何绾”,难晓,疑“谯”讹为“谁”,“谁”又转为“孰”也。

《周礼·射人》:“不敬者苛罚之。”注:“苛谓诘问之。”按此“苛”亦“呵”字。

信《东观馀论》引晋武帝、王右军、陶隐居帖及《谢宣城传》谓:“凡言信者,皆谓使人。”杨用修又引《古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为证,良是。

然此语起于东汉以下,杨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书》云:“辄付往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魏杜挚《赠母丘俭诗》:“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以便人为信始见于此。

若古人所谓信者,乃符验之别名。《墨子》:“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史记·刺客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汉书·石显传》:“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

《西域传》:“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後汉书·齐武王传》:“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周礼·掌节》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谓为使人也。

故梁武帝赐到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豪以书信。”而今人遂有书信之名。

《尔雅》中说:‘男子把姊妹的儿子称为出。’《传》中提到‘出’的地方都是指外甥。《左氏春秋·庄公二十二年》记载:‘陈厉公是蔡国的外甥。’《僖公七年》记载:‘申侯是申国的外甥。’《成公十三年》记载:‘康公是我们自己家的外甥。’《襄公二十五年》记载:‘我们周家的外甥。’又记载:‘桓公之乱时,蔡国人想立他的外甥。’《二十九年》记载:‘晋平公是杞国的外甥。’《三十一年》记载:‘莒国去疾逃跑到齐国,是齐国的外甥。展舆是吴国的外甥。’《昭公四年》记载:‘徐子是吴国的外甥。’《公羊传·文公十四年》记载:‘接革,是晋国的外甥。’‘玃且,是齐国的外甥。’《史记·秦本纪》记载:‘晋襄公的弟弟名叫雍,是秦国的外甥。’《汉书·五行志》记载:‘王子晁,是楚国的外甥。’而《公羊传·宣公五年》记载:‘盖舅出也。’这样就以‘舅出’来称呼舅甥了。

鳏寡,鳏是指没有妻子的男人。但如果有妻子外出服役,也可以称为鳏。《诗经》中说:‘什么草不枯黄,什么人不悲伤。’这里的‘矜’读作‘鳏’。寡是指没有丈夫的女人。但如果有丈夫独自守寡,也可以称为寡。《越绝书》记载:‘勾践将要攻打吴国,把寡妇迁移到独山上,作为死士,表示忠诚专一。’陈琳的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鲍照的《行路难》中也有这样的意思:‘来时听说夫君亡,闺中孀居独自宿,有贞名。’

女人把丈夫去世称为寡,男人把妻子去世称为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齐国的崔杼生下成及疆后去世。’《小尔雅》说:‘凡是无妻无夫的都称为寡。’《焦氏易林》中说:‘长期鳏夫无偶,思念织女。寻求非分之想,自己使自己处于寡居之境。’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从出生到开始被称为黄,四岁称为小,十六岁称为中,二十一岁称为丁,六十岁称为老。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皇帝下诏说:‘等到成年的时候,就应当承担轻徭;等到成年之后,就应当承担正役。怜悯他们的劳苦,心里感到悲痛。从现在起,应当把十八岁以上的人称为中男,二十三岁以上的人称为丁。’杜甫的《新安吏》诗中说:‘府帖昨晚下达,次选中男行。’这就是说十八岁以上的人都应征入伍。但是史书中多有提到‘丁中’的,用丁、中两个字可以概括黄、小。比如《辽史·耶律学古传》中提到:‘多张旗帜,杂丁黄,为疑兵。’这就是说中小都可以混杂使用,而史书中用‘黄’字代替,黄是指四岁以下的孩子,怎么可能混杂在士兵中呢?

阿,《隶释·汉肴坑碑》背面说:‘其中四十人,都写了他们的名字,然后加上‘阿’字,比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一定是编户民没有表明他们的德行,刻石的人想让他们整齐,就强行加上‘阿’字,就像现在街巷中的妇女用‘阿’字缀在姓前面一样。’《成阳灵台碑》背面有主吏‘仲东阿东’,又说:‘只有仲阿东年纪轻轻,幼年时就很有品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年纪轻而且没有字。《抱朴子》中提到:‘称衡游许下,从公卿国士以下,衡最初不称呼他们的官职,都称他们为阿某,或者直接叫某儿。’《三国志·吕蒙传》注中提到:‘鲁肃拍吕蒙的背说:“不再是吴下的阿蒙。”’《世说新语》注中提到:‘阮籍对王浑说:“和你说话不如和阿戎说话。”’这些都是他们小时候的称呼。女人用‘阿’缀在姓前,比如隋朝独孤皇后称昭训为阿云,唐朝萧淑妃称武则天为阿武,韦皇后降为庶人后称阿韦,刘从谏的妻子裴氏称阿裴,吴湘娶颜悦的女儿,他母亲焦氏称阿颜、阿焦。也可以用来称呼亲近的人,《焦仲卿妻》诗中说:“堂上启阿母”,“阿母谓阿女”也是这个意思。也可以用来指代不确定的人,《古诗》中说:“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庞统传》中刘备说:“之前讨论的时候,阿谁失误了?”《晋书·沈充传》中王敦生气地说:“小人是阿谁?”这些都是用‘阿’作为助词的例子。《老子》中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现在南方人读作人声,不是。

幺,一作为数的基础,所以可以大称它,一年称为‘元年’,长子称为‘元子’就是这样。又因为一作为数的开始,所以可以小称它,骰子中一称为‘幺’就是这样。《尔雅》中说:‘幺,幼。’注释说:‘猪崽中最先出生的,俗称为幺豚。’所以后来有‘幺〈麻骨〉’的称呼,《说文》中说:‘幺,小也。象子初生之形。’‘幼’字从‘幺’,也是取这个意思。《汉书·食货志》中提到:‘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隋书·律历志》中提到:‘凡日不全为余,积以成余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幺。’班彪的《王命论》中说:‘幺〈麻骨〉尚不及数子,’蔡邕的《短人赋》中说:‘其余皆幺。’晋陆机的《文赋》中说:‘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郭璞的《萤火赞》中说:‘熠熠宵行,虫之微幺。’卢谌的《蟋蟀赋》中说:‘享神气之幺[B091],’都用到了这个字。《唐书·扬炎传》中说:‘卢杞貌幺陋。’《宋史·岳飞传》中说:‘杨幺本名杨太。太年幼,楚人谓小为幺,故曰杨幺。’俗写作‘幺’,不是。

元,元是根本的意思。本官称为元官,本籍称为元籍,本来称为元来。唐宋时期人们常用这个词语,后来用‘原’字代替,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再的意思。《易经》中的‘原筮’,《周礼·马质》、《礼记·月令》中的‘原蚕’,《文王世子》中的‘末有原’,汉代的‘原庙’中的‘原’,都解释为‘再’。与‘本来’的意思完全不同,有人认为洪武年间,臣下有称元任官的,嫌‘元’字与元朝的官职相似,所以改了这个字。

古人也有称原官的。后汉张衡应问:‘从前被滞留在日官,现在又恢复了。’注释中说:‘《尔雅》中说:“原,再。”’张衡担任太史令,离职五年后,又担任太史令,所以说是恢复了。那么‘原官’就是再官的意思。

《说文》说:‘放置物品。’《诗经》中说:‘驾车出游,以此来抒发我的忧愁,既然见到了君子,我的心情就舒畅了。’《周礼·稻人》中提到:‘用沟渠来排走水。’《仪礼·特牲馈食礼》中提到:‘主人出去,把粮食放在房间里。’《礼记·曲礼》中说:‘可以灌溉的器具不用洗涤,其他的都要洗涤。’《韩非子》中记载:‘卫灵公召唤师涓并告诉他:‘有新鼓的声音,听起来像鬼神一样,你为我听并记录下来。’《国语》中提到:‘国王命令工匠用纯金铸成范蠡的形象,并在朝堂上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复制他的宫殿,建在咸阳北坂上。’《苏秦传》中提到:‘宋王无道,用木人代替我。’《新序》中提到:‘叶公子高喜欢龙,用钩子雕刻龙,用凿子雕刻龙,用房屋的雕刻来描绘龙。’《周髀经》中提到:‘用斗笠来描绘天空。’《上林赋》中提到:‘用布来描绘。’《汉书·贾捐之传》中提到:‘淮南王偷取了虎符。’现在人们用‘写’字来表示书写,大概是因为这个字的本义是从一个本传到另一个本,就像从这个器皿传到另一个器皿一样。从《特牲馈食礼》中的‘卒筮写卦’开始,注解中说:‘卦就是主人在地上画爻,爻画完后,用方框来记录。’《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孝武帝设立了写书的官员。’《河间献王传》中提到:‘从民间得到好的书籍,一定要精心抄写给它,留下真本。’《路温舒传》中提到:‘取泽中的蒲草切成纸条,用来书写。’《霍光传》中提到:‘山又因为抄写秘书而获罪。’《师丹传》中提到:‘官员私自抄写他的草稿。’《淮南子·说山训》中提到:‘偷偷地抄写法律。’孔安国在《尚书序》中提到:‘又用竹简来书写。’到后汉时期有了图写、缮写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人们说马去鞍叫‘写’,货物从船上或车上卸下也叫‘写’,与‘器之溉者不写’的意思相同。《后汉书·皇甫规传》中提到:‘车轮旋转,封好,卸下权门。’《晋书·潘岳传》中提到:‘解开马具,都有休息的地方。’《说文》中写作‘卸’,意思是放下车马。读作‘汝南’:‘写书’的‘写’。

古时候称行旅人为‘行李’,也称为‘行理’。《左传·僖三十年》中提到:‘行旅人的往来,共同分担他们的困难。’《左传·襄八年》中提到:‘也不让一个行旅人向我们的君主报告。’都写作‘李’。《左传·昭十三年》中提到:‘行理的使命,没有一个月不来到。’写作‘理’。《国语》中提到:‘周朝的《秩官》中有这样的说法:“敌国宾客到来,关尹告诉他们,行理用节度来迎接他们。”贾逵说:“理,就是小行人。”汉代的李翕在《析里桥甫阝阁颂》中提到:“行理叹息。”

到唐朝时,称官府的随从人员也叫‘行李’。《旧唐书·温造传》中提到:‘左拾遗舒元褒说:“元和、长庆年间,中丞的行李不超过半个坊,现在却远到两个坊,被称为‘笼街喝道’。”敕令说:‘宪官的职责,在于指出邪恶,而不在于行李。’”难道他们不敢称‘卤簿’,而另取这个名称吗?

现在人们把询问消息称为‘耗’,起源于《后汉书·章德窦皇后记》:“家道中落,多次呼唤工匠询问消息。”注解中引用薛氏《韩诗章句》说:‘耗,恶也。消息,就是好坏。’

唐朝人犯罪被贬谪到远方,遇到赦免后改到近处,称为‘量移’。《旧唐书·玄宗纪》中提到:‘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祭祀后土于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量移’这个词首次出现在这里。李白在《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一诗中写道:‘潮水回归大海,流落的人却到了吴地。相逢时询问彼此的苦痛,泪水流尽,日南珠都变成了泪珠。’白居易在《贬江州司马自题》中写道:‘一旦失去恩宠先被左降,三年按照惯例未量移。’等到他被迁为忠州刺史,又说:‘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因此韩愈从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的句子。《宋史》中卢多逊被贬到崖州,诏书中说:‘即使经过大赦,也不在量移的范围内。’现在人们把升迁称为‘量移’,这是错误的。

‘罘罳’这个字虽然从网,实际上是指屏风。《汉书·文帝纪》中提到:‘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罳发生火灾。’师古注解为:‘罘罳,就是连着阙和曲阁的地方,用来覆盖重刻的城墙,形状像罘罳。又说:是屏风。’崔豹在《古今注》中说:‘罘罳,是屏风的遗象,臣子朝见君主,行至门内屏风外,又应该思考,罘罳,就是再次思考。汉代的西京罘罳,是用木板做的,也有用土建造的,每个门阙殿舍前都有,现在郡国厅前也种植着。’《考工记·匠人》中提到:‘宫隅的规制是七雉,城隅的规制是九雉。’注解中说:‘宫隅、城隅,就是角浮思。’《广雅》中说:‘罘罳患叫做屏。’《越绝书》中提到:‘巫门外罘罳,是春申君离开吴国,假君所思考的地方。’鱼豢在《魏略》中提到:‘黄初三年建造了各个门阙外的罘罳。’参考各种书籍,应该从屏风的说法来看。

《西阳杂俎》中说:‘现在人们多称殿檐下的护雀网为罘罳,这是错误的。’《礼记·明堂位》的注解中说:‘屏,是天子庙宇的装饰。’注解中说:‘屏叫做树,现在叫做桴思,雕刻成云气、虫兽,就像现在阙上雕刻的那样。也引用了《广雅》和刘熙的《释名》作为证据。写书的人是段成式,他是唐朝时有称护雀网为罘罳的人。所以史书中说甘露之变,宦官扶上升舆,打开殿后的罘罳,快速地往北走;而温庭筠也有‘罘昼卷,阊阖夜开’的句子。

‘罘罳’这个字,有的地方写作‘桴思’,见《礼记·明堂位》的注释;有的地方写作‘浮思’,见《考工记》的注释。还有写作‘罘罳’的,如《博雅》中说:‘罘罳就是屏风。’有的地方写作‘复思’,如《水经注》中提到:‘在象魏之上加上复思以方便观察。’又说:‘谯城南有曹嵩的坟墓,坟墓北边有庙堂,屋檐和柱子上都雕刻着云纹,上面的复思已经破碎了。’有的地方写作‘覆思’,如宋玉的《大言赋》中提到:‘大笑至兮摧毁覆思。’意思是说一笑之间,垣屏都为之倾倒,就像榱护雀网也不足为奇。陈氏在《礼书》中说:‘古代门都有屏风,天子设在门外,诸侯设在门内。礼制规定,台门前面种有旅树。旅树,就是道路。在道路上设立屏风,这就是门外屏风。治朝设在路门之外,天子站在宁的位置,宁就在门屏之间,这就是路门的屏风。《国语》中说:‘站在屏风后面,夫人面向屏风。’这是寝宫内的屏风。《鲁庙》的注释中说:‘屏风,是天子的庙宇装饰。’这是庙门上的屏风。《月令》中说:‘天子田猎时,要整设在屏风外面。’这是田猎时的屏风。《晋天文志》中说:‘屏四星,在端门之内,靠近右执法。’所以,先王设立屏风并非随意而为。

‘场屋’是指在广场中建造的房屋,不一定是科举考试的地方。《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年正月,万国来朝,留到十五日,在端门外建国门内,绵延八里,设置戏场,百官搭建棚子夹道。从黄昏到黎明,人们都来观看,直到天黑才结束。’因此,戏场也被称为‘场屋’。唐代元稹的《连昌宫辞》中写道:‘夜晚月亮高悬,弦索声鸣,贺老弹琵琶定下了场屋。’

‘豆’在《战国策》中,张仪对韩王说:‘五谷中生长的,不是麦子就是豆子。民众所食,大多是豆饭和藿羹。’姚宏注释说:‘《史记》中写作“饭寂而麦”,下文也写作“菽”。古时候只称‘菽’,汉以后才称为‘豆’。”现在根据《本草》有赤小豆、大豆的名称,《本草》并非都是神农所著。《越绝书》中提到:‘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越绝书》也不是子贡所作。《汉书·杨恽传》中提到:‘种植一顷豆子,豆落下来变成了豆萁。’

‘陉’在今天的‘井陉’中,古书中有的写作‘钅开’,如《穆天子传》中提到:‘到了钅开山之下。’有的写作‘研’,如《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提到:‘有石研闻。’有的写作‘岍’,如《晋书·石勒载记》中提到:‘使石季龙在岍北攻击托候部掘咄哪,大破之。’有的写作‘岍’,如《晋书·胡奋传》中提到:‘驻军陉北。’有的写作‘径’,如扬子《法言》中提到:‘山径之溪。’有的写作‘径’,如李尤《函谷关赋》中提到:‘在北边有萧居天井、壶口石径,贯穿代朔,以临北庭。’

‘豸’在《庄子·在宥篇》中说:‘灾害波及草木,祸患影响到昆虫。’‘止’字应该写作‘豸’,古时候‘止’和‘豸’可以通用。《左传·宣公十六年》中提到:‘或许还有豸吧!’‘豸’就是‘止’的意思。

‘关’是用来阻挡门的木头。《说文》中说:‘关是用木头横着支撑门户的。’《左传》中提到:‘臧孙纥砍断了鹿门的关。’《吕氏春秋》中提到:‘孔子的力气很大,能够举起国门上的关,却不肯以此闻名。’贾谊《新书》中提到:‘豫让说:“我侍奉中行的君主,和他一起穿衣,和他一起靠在门上。’《鲁连子》中说:‘就像门上的关,举起它来方便,就可以用一根手指拿着中间部分举起它;如果不方便,就需要两只手。关并没有加重,手也没有变得更累,之所以能举起,不是因为它举起了势能。’这些都是指的阻挡门的木头。后来人们沿用了这个说法,于是就把门称为‘关’。

《史记》中说阻挡门的木头为‘关’。《汉书·杨恽传》中提到:‘有奔跑的马车撞到殿门,门上的关折断了,马也死了。’《赵广汉传》中提到:‘砍断了门上的关就离开了。’《宋书·少帝纪》中提到:‘突然冲出昌门,追赶的人用门上的关绊倒了。’《王镇恶传》中提到:‘士兵攀爬城墙进入,还没来得及放下门上的关。’《唐书·李训传》中提到:‘守门人想要关上门,被中间的人斥责,拿着门上的关却无法放下。’

‘宙’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宙,是舟船所能到达的极限。’这种解释不够明确。《淮南子·览冥训》中说:‘燕雀认为它不能与它们在宇宙之间竞争。’高诱注释说:‘宙,是栋梁。’这似乎更合适。‘宙’字从宀,原本是宫室的象形,后来被借用来表示过去和现在的概念。

‘石炭’现在的人把石炭称为墨。根据《水经注》记载:‘冰井台深十五丈,藏有冰和石墨。石墨可以书写,燃烧也不容易燃尽,也被称为石炭。’由此可知,石炭和石墨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粗细不同。北方人把入声字都变成平声,所以把墨称为煤,而俗语中竟然写作‘煤’字,这是不对的。《玉篇》中说:‘煤,是炱煤。’《韵会》中说:‘煤,是炱灰聚集在屋檐下的。’《吕氏春秋》中提到:‘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穷困潦倒,七天没有吃到粮食,白天睡觉,颜回找到一些小米,煮了一锅。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起食物吃。过了一会儿,食物煮熟了,颜回向孔子请示。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见先君,吃了干净的食物后才进餐。”颜回回答说:“不可以。刚才煤室的人抓了锅里的食物吃,丢弃食物不吉利,我抓起来吃了。”’高诱注释说:“煤室,是烟尘聚集的地方。”《素问》中说:‘黑如炱的物体是死的。’注释中说:‘炱,是指炱煤。’唐代张祜的诗中说:‘古墙丹雘尽,深栋墨煤生。’李商隐的诗中说:‘敌国军营漂木,前朝神庙锁烟煤。’温庭筠的诗中说:‘烟煤朝奠处,风雨夜归时。’所以,煤是梁上烟煤的名字,不是石炭。崔铣在《彰德志》中写作‘悔’,‘按《玉篇》、《广韵》中并没有‘每’字。”

《考工记》中提到:‘大圭的长度是三尺,其顶端是终葵的形状。’《礼记·玉藻》中说:‘终葵是一种椎形的器物。’《方言》记载:‘齐地的人把椎称为终葵。’马融在《广成颂》中提到:‘终葵,是扬关斧的一种。’古人用椎来驱鬼,就像大傩仪式一样。现在人们在家门上画钟馗像,说唐时有能捉鬼的人,玄宗皇帝曾梦见他,这件事记载在沈存中的《补笔谈》里。但这未必是真的。《魏书》记载:‘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这说明古人确实把钟葵看作是辟邪的东西。还有淮南王刘安的儿子名叫钟葵,还有杨钟葵、丘钟葵、李钟葵、慕容钟葵、乔钟葵、段钟葵,于劲字钟葵,张白泽本字钟葵,《唐书》有记载王武俊的将领张钟葵,这说明以钟葵为名的人很多,难道是因为它们的形状相似而得名的吗?也许是因为它们有辟邪的意义,《左传·定四年》中提到:‘分封康叔以殷民七族,其中有终葵氏。’但这又不能确定他们起名的意图。

现在人们所敬奉的魁星,不知道起源于何时,因为奎被认为是文章的源泉,所以建立了庙宇来祭祀它。但是人们不能像奎星一样塑造魁星的形象,于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星一样塑造,就取其字形,说是鬼举起了厄运而形成了斗。不知道奎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魁是北斗的第一颗星,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不同,而且这两个字的发音也不同。

用文字来祭祀,现在的人不是祭祀奎星而是祭祀魁星,难道那些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都是不识字的人吗?现在人们把榜上前五名称为五魁。《汉书·酷吏传》中提到:‘所设置的都是那些魁宿。’《游侠传》中提到:‘闾里的侠士原涉是魁师。’古时候说的魁,是指斗中所用的盛器和构造的基础。所以提到根本的时候都说魁。《说文》中说:‘魁,是盛羹的斗。’赵宦光说:‘斗的首称为魁,因此借用这个字来泛指所有头部。’在经典中,如《书·胤征》中的‘歼厥渠魁’,《记·曲礼》中的‘不为魁,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那么五魁的名字,难道是好的吗?有人说:村里有村魁,市上有市魁,这都是指的长官。这绝不是雅致的说法。

最近人们喜欢用魁来命名,也是取五魁的意义。古人用魁来命名的人很少。《左传》中有‘阝魁垒’、‘卢蒲就魁’,《吕氏春秋》中齐王杀燕将张魁。

《容斋随笔》中说:‘《小雅》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并没有提到乡里的说法,但后人的文字却用来表示乡里的事情。’我查阅了张衡的《南都赋》,其中说:‘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蔡邕在《光武济阳宫碑》中说:‘来到济阳,看到神宫,追忆桑梓的赞美之意。’陈琳在为袁绍写的檄文中说:‘梁孝王先帝的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仍应肃敬。’汉人的文章必定有所依据,齐、鲁、韩三家之《诗》已经失传,不知道其说也。后来的魏国钟会在给蒋斌的信中说:‘桑梓之敬,古今所敦。’晋代左思的《魏都赋》中说:‘毕、昂之所应,虞、夏之遗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陆机的《思亲赋》中说:‘悲桑梓之悠旷,愧蒸尝之弗营。’陆机的《赠弟士龙诗》中说:‘迫彼窀穸,载驱东路。继其桑梓,肆力丘墓。’陆机的《赠顾彦先诗》中说:‘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百年歌》中说:‘辞官致禄归桑梓。’潘尼的《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中说:‘祁祁大邦,惟桑与梓。’潘岳的《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中说:‘旋反桑梓,帝弟作弼。’陆云的《答张士然诗》中说:‘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阎式的《复罗尚书》中说:‘人怀桑梓。’刘琨的《上愍帝表》中说:‘蒸尝之敬在心,桑梓之情未克。’袁宏的《三国名臣赞》中说:‘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宋武帝的《复彭沛下邳三郡租诏》中说:‘彭城桑梓本乡,加隆攸在。’文帝的《复丹徒租诏》中说:‘丹徒桑梓,绸缪大业攸始。’谢灵运的《孝感赋》中说:‘恋丘坟而萦心,忆桑梓而零泪。’谢灵运的《会吟行》中说:‘东方就旅逸,梁鸿去桑梓。’何承天的《饶歌》中说:‘愿言桑梓思旧游。’鲍照的《从过旧宫诗》中说:‘严恭履桑梓,加敬览茆榆。’梁武帝的《幸兰陵诏》中说:‘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刘峻的《辨命论》中说:‘居先王之桑梓,窃名号于中县。’江淹的《拟陆平原诗》中说:‘明发眷桑梓,永叹怀密亲。’这些都是在《南都赋》的基础上继承使用的。按照古人的说法,桑梓的意思不过是敬老之意。《说苑》中记载:‘常机对老子说:“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老子说:“过乔木而趋,不是敬老吗?”常枞说:“嘻,是已!”’这表明在《诗》中,桑梓就像敬老一样应该尊敬,而对于父母,作为子女的更是如此尊敬。

《说文解字》中提到:‘胡,指的是牛下巴垂下的肉。’徐锴解释说:‘牛下巴垂下的皮肉。’《释名》中说:‘胡,是互相的意思。位于咽喉下方,能够夹住互相缠绕的东西。’《诗经》中有:‘狼跋其胡。’这里的狼指的是年老时下巴垂下的胡须。《汉书·郊祀志》中提到:‘有龙垂着胡须,下来迎接黄帝。’郑玄解释说:‘胡,是脖子下面垂下的肉。’《金日碑传》中提到:‘胡投何罗殿下。’晋灼解释说:‘胡,指的是脖子。’《张敖传》中提到:‘仰绝亢而死。’注释中说:‘苏林说,亢,是指颈部的粗大血管,也就是俗话说的胡脉。’《后汉书》中提到:‘请为各位鼓咙胡。’《太玄经》中提到:‘七为胡。’范望解释说:‘指的是唐胡。’古人把‘侯’读作‘胡’,在《息夫躬传》中,郑玄解释说:‘咽,喉咙,也就是现在说的胡咙。’

《说文解字》中提到:‘胡,牛下巴垂下的肉。由肉字旁和古字组成。’《续汉书·舆服志》中说:‘圣人看到鸟兽,有戴冠、有角、有胡须的装饰。’《诗经》中有:‘狼跋其胡。’狼的老者下巴垂下的胡须,因此被用来作为长寿的象征。《诗经》中还有:‘胡考之宁。’注释中说:‘即使到了胡须的白发。’《谥法》中说:‘长寿为胡。保护民众为胡。’陈国有个胡公,蔡仲和周厉王的名字也叫胡,似乎也都是取这个意思。《考工记》中说:‘戈的宽度是二寸,内部是两倍,胡是三倍。’这里指的是戈的尖端弯曲并旁边伸出,就像牛的胡须一样。《周礼·大行人》中说:‘侯伯七十步,站立时前面要快。’注释中说:‘前面快指的是马车的辕前胡垂到地上。’《礼记·深衣》中说:‘袖子圆形以适应规矩。’注释中说:‘指的是胡的下垂部分。下垂的部分叫做胡。’《方言》中说:‘所有的箭头胡合在一起的是嬴者。’郭璞解释说:‘胡镝位于喉咙下方。’这也取象于牛的胡须。另外,胡也是一个国名。现在的胡姓,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谥号为姓。胡字和‘何’字意义相同,比如‘胡能有定’、‘胡然而天’、‘胡斯畏忌’等。这些都在经传中有记载。《史记·匈奴传》中说:‘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大概是当时的人因此把戎人称为胡。而下面的文段中提到‘筑长城以拒胡’,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而概括北方民族,一时的称号而延续千年的称呼。北狄的胡名大概是从这里开始的。而《考工记》中也说:‘粤无弓,燕无箭,秦无箭筒,胡无弓车。’春秋时期,北燕只出现在经文中两次,而越国到哀公时才兴盛,由此可知《考工》这篇文章也一定是七国之后的人所增补的。另外,虏是俘获的意思。《曲礼》中说:‘献上俘虏时,用手握住右袖。’《公羊传》中说:‘闵公怜悯这个女人,嫉妒她的话,回头说:“这是俘虏,你俘虏吧。”’所以鲁仲连说‘虏使其民’,韩非说‘臣虏之劳’,而《戚夫人歌》中说‘子为王,母为虏’,东方朔《答客难》中说‘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所以汉高帝说‘虏中吾指’,骂娄敬为‘齐虏’,戾太子骂江充为‘赵虏’。《水经注》中说:‘临淄外郭,世人称之为虏城。’这是指齐王攻伐燕国,燕王哙死,俘虏了燕民,实际上居住在郭中,因此得名。自南北朝以后,这个名称就加在了北狄身上,习以为常而不加注意了。

《尔雅》中提到:‘马类,雄性叫骘,雌性叫舍。’郭璞注释说:‘雄性叫马,雌性叫草马。’《魏志·社畿传》中提到:‘担任河东太守,督促民众养马。’《晋书·凉武昭王传》中提到:‘家里有一匹草马生出了白额的小马。’《魏书·蠕蠕传》中提到:‘赐给阿那瑰父亲草马五百匹。’《吐谷浑传》中提到:‘吐谷浑曾经得到波斯草马,放入海中,因此生出了小马。’《隋书·许善心传》中提到:‘赐给草马二十匹。’现在的人把雄性马称为儿马,雌性马称为骡马,而只有雌性驴才被称为草驴。

《北齐书·杨愔传》中提到:‘选人鲁漫汉在元子思坊,骑着秃尾巴的草驴。’这说明北齐时期已经有了这个说法。山东、河北的人把雌性猫称为女猫。《隋书·外戚独狐陀传》中提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这说明隋朝时期已经有了这个说法。

雌性和雄性飞行的鸟被称为雌雄,行走的鸟被称为牝牡。野鸡鸣叫是为了寻找它的雄性伴侣,诗人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讽刺。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周礼》的注释引用《诗经》:“雄狐绥绥”,行走的鸟也被称为雄。《尚书》中提到‘扎鸡无晨’,飞行的鸟也被称为雌。现在根据经典和传世文献,不止这些例子。比如《诗经》:“你牧羊人来了,带着柴火和蒸气,带着雌性和雄性。”《左传》:“千辆战车三次出征,剩下的三次,捕获了一只雄狐。”《庄子》:“猿猴认为偏犭旦是雌性的。”《焦氏易林》:“雄性的大鸟在夜晚鸣叫,雄性的熊在后面。”《晋书·五行志》:“吴郡娄县人家听到地下的狗叫声,挖掘后,得到一只雌性和一只雄性。”《木兰诗》:“雄兔的脚跳动,雌兔的眼睛迷离。”这些都是行走的鸟被称为雌雄的例子,《尔雅》:“鹌鹑,它的雄性都是雌性的。”《山海经》:“带山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五彩斑斓,叫做奇余,它自己既是雌性又是雄性。”“阳山有一种鸟,形状像雌雉,五彩斑斓,它自己既是雌性又是雄性,叫做象蛇。”这些都是飞行的鸟被称为雌雄的例子。龙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左传》:“天帝赐给它一匹龙,黄河和汉水各有两条,每条都有雌性和雄性。”虫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列子》:“纯雌的叫做大腰,纯雄的叫做稚蜂。”介虫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庄子》的注释中,司马云说:“雄性的是鼋类,雌性的是鳖类。”人也可以被称为雌雄,《管子》:“楚人攻打宋国和郑国,现在他们的人有失去雌雄的。”《庄子》:“鲁哀公对哀骀他说:‘你雌雄合在一起了吗?’”虹也可以被称为雌雄,《诗经》的注释说:“虹双出,颜色鲜艳的是雄性,叫做虹;颜色暗淡的是雌性,叫做虮。”干支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史记》的注释说:“岁星在阏逢时为雄,在摄提格时为雌。月亮在毕宿时为雄,在訾宿时为雌。日在甲子时为雄,在子时为雌。”金属也可以被称为雌雄,王子年《拾遗记》:“大禹铸九鼎,选择雌金铸阴鼎,雄金铸阳鼎。”石头也可以被称为雌雄,《续汉书·郡国志》:“夜郎出产雄黄和雌黄。”符契也可以被称为雌雄,《隋书·高祖纪》:“颁发木鱼符给总管和刺史,一个雌性一个雄性。”《唐六典》:“太府寺放置九十五个木契,雄性交给少府将作监,雌性留在太府寺。”箭也可以被称为雌雄,《辽史·仪卫志》:“木箭内部的箭为雄性,外部的箭为雌性。皇帝出行时使用这些箭,返回宫中,检查箭的官员拿着雌性箭,东上阁门使拿着雄性箭。”草木也可以被称为牡,《周礼》:“牡牲”、“牡鞠”、《檀弓》:“牡麻”;《尔雅》:“牡[B113]”、“牡[艹赞]”、“牡茅”,《仪礼》的注释“牡蒲”,《史记·封禅书》:“牡荆”,《本草》:“牡桂”等。车箱也可以被称为牝,《考工记》:“牝服”,正义说:“车较,即现在人说的平鬲,都有孔,里面放置子,又向下服,所以叫牝服。”管钥也可以被称为牝牡,《汉书·五行志》:“长安章城门的门闩自己消失了。”《月令》的注释:“钥匙是雄性的,锁是雌性的。”正义说:“所有锁的部件叫做雄性,接受的叫做雌性。”棺盖也可以被称为牝牡,《礼记·丧大记》:“君王使用的棺盖涂上漆。”正义说:“涂上漆的原因是涂合雌雄之间。”瓦也可以被称为雌,《广韵》:“〈瓦反〉,雌瓦。”五藏也可以被称为雌雄,《灵枢经》:“肝心脾为雄藏,肺肾为雌藏。”牙齿也可以被称为牡,《说文》:“牙,牡齿。”疾病也可以被称为牡,《史记·仓公传》:“牡疝。”星星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天文志》:“大自在南,岁星在北,叫做雌雄。”五行也可以被称为雌雄,《左传》:“水是火的雄性。”金属也可以被称为雌雄,《抱朴子》:“灌铜时,在火中变红时,凸起的是雄铜,凹陷的是雌铜。”如果《淮南子》说:“北斗之神有雌雄,月亮从一辰开始,雄性向左行,雌性向右行。”而《隋书·经籍志》有《孝经雌雄图》三卷。《五代史·四夷附录》:“高丽王建进《孝经雌图》一卷,记载日食星变,”这些不经之谈,则近乎荒谬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注解

望道而未之见:指追求道德但还未达到所见所闻的境界。

集注: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解释。

古字通用:指古代汉字在不同文献中可以通用的现象。

朱子:指宋代哲学家朱熹。

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指《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易:指《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莅众:指管理众人。

晦:指隐晦,不显露。

明:指明智,明白。

虞翻:指东汉时期的学者。

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

顾命:指古代君主临终前的遗命。

传释:指对经典的解释。

九一而助:指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帮助他人。

赵岐:指东汉时期的学者。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的注释。

歃:古代一种祭祀仪式。

服虔:指东汉时期的学者。

室如悬罄:形容家中贫穷。

昭四年:指《左传》中的某一年。

牛谓叔孙,见仲而何?:指牛向叔孙问见仲之后的情况。

仲:指仲孙,人名。

史记:指《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

贾生传:指《史记》中的贾谊传记。

化变而嬗:指事物变化更替。

韦昭:指东汉时期的学者。

战国策:指《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文献。

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指威王对此事没有回应,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

韩非子:指韩非,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

嗣公知之,故而驾鹿:指嗣公知道这个情况,所以驾鹿。

吕氏春秋:指《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著作。

静郭君炫而曰:不可。:指静郭君炫耀地说:不可。

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指而确实是个贤人,用他还不算晚。

荀子:指荀子,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

黑黽:指一种黑色的甲虫。

说苑:指《说苑》,是中国古代一部杂家著作。

越诸发曰: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指越诸发说:我愿意这样安于现状,愿意戴上帽子去见人;如果不安,我希望不要改变国家的习俗。

新序:指《新序》,是中国古代一部杂家著作。

白头而新,倾盖而故:指头发白了还是新的,帽子歪了还是旧的。

後汉:指东汉时期。

督邮斑碑:指东汉时期的一块碑文。

柔远而迩:指对待远方的人温柔,对待近处的人亲近。

昭奚恤:指《战国策》中的人物。

有说色,非故如何也?:指有疑惑的表情,不是故意的,该怎么办呢?

是非反如何也?:指是非如何反问,该怎么办呢?

大戴礼:指《大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礼制文献。

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指让有关部门每天检查,就像按时考试一样。

然如曰《礼》云《礼》云:指这样就说《礼》云《礼》云。

安如易,乐而湛:指安心就像容易,快乐而深沉。

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指不奖赏也不惩罚,就像民众都尽力一样。

知一而不可以解也:指知道一个道理但不能解开所有问题。

春秋繁露:指《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

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指按照时机去实施,按照命运去遵循。

淮南子:指《淮南子》,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著作。

尝一哈水如甘苦知矣:指尝一口水就能知道是甜是苦。

汉乐府:指汉代的乐府诗。

艾如张後:指艾草就像张后一样。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指东汉时期的一块碑文。

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指无为而治就像治理一样,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太尉刘宽碑》:指太尉刘宽的碑文。

去鞭拊,如获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指去掉鞭打,就像了解了他的真实情况;不用刑罚,就像消除了他的邪恶。

《郭辅碑》:指郭辅的碑文。

孝友而悦学: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且喜欢学习。

宽舒如好施:指性格宽厚,乐于施舍。

《易》王弼注:指《易经》王弼的注释。

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指变革而达到大亨通顺,不是正当如何?

《汉书·地理志》:指《汉书》中的地理志。

辽西郡,肥如,莽曰肥而:指辽西郡,肥如县,莽(王莽)称之为肥而。

若而人:指如果像人一样。

《说文》:指《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一部字典。

唐人诗:指唐代人的诗歌。

而今:指现在。

如今:指现在。

江西人:指江西地区的人。

而何:指如何。

《周礼》:指《周礼》,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周代官制的书。

旅师而用之以质剂:指旅师使用质剂。

注:指对文献的注释。

声之误也:指声音上的错误。

陆德明音义:指陆德明的音义。

仪礼:指《仪礼》,是中国古代一部礼仪书。

乡馀酒礼:指《仪礼》中的乡饮酒礼。

公如大夫入:指公像大夫一样进入。

五子之歌:指《诗经》中的一篇。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指作为在上位的人,怎么能不敬畏呢!

河鱼腹疾,奈何。:指河里的鱼肚子疼,怎么办。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指国君要离开国家,有人阻止他说:‘怎么能离开国家呢!’

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指大夫说:‘怎么能离开宗庙呢!’

士曰:‘奈何去坟墓也!’:指士说:‘怎么能离开坟墓呢!’

楚辞:指《楚辞》,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总集。

九歌:指《楚辞》中的一篇。

大司命:指《楚辞》中的一篇。

愁人兮奈何!:指愁苦的人怎么办!

九辩:指《楚辞》中的一篇。

君不知兮可奈何!:指君主不知道怎么办!

华元之歌:指《左传》中华元所唱的歌。

牛则有皮,犀尚多,弃甲则那!:指牛有皮,犀牛还很多,丢掉盔甲就怎么办!

那:指怎么办。

如五器:指像五种器物。

乃个反:指声音上的变化。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指我对此事没有办法了。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

三国志:指《三国志》,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史书。

所向全胜,要那後无继何!:指所向披靡,后面的没有继承人怎么办!

平元之後,令我那骠骑何!:指平元之后,让我那个骠骑怎么办!

无那:指无奈。

《公羊传》:指《公羊传》,是中国古代一部注释《春秋》的书。

隐元年:指《公羊传》中的某一年。

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指母亲想要立他为君,但已经杀了他,就像不给他一样。

若受重伤,则如勿伤。受其二毛,则如服焉。:指如果受到重伤,就像不受伤一样。受到两根白发,就像服从一样。

若知不能,则如无出。:指如果知道不能,就像不出去一样。

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指如果你们能够死亡,就像违背一样,等待所期望的。如果追求安定,就像给予一样,以满足你们的欲望。

君若受司马,则如亡。:指君主如果接受司马,就像死亡一样。

不能如辞。:指不能像辞一样。

然则如叛之。:指那么就像叛变一样。

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指想要让都尉自己送行,就像不收留一样。

古人语然,犹‘不敢’之言‘敢’也。:指古人说话就是这样,就像‘不敢’说‘敢’一样。

亦不夷怿:指也不快乐。

悸:指心跳。

弗慎厥德,虽侮可追。:指不谨慎自己的德行,即使受到侮辱也可以追赶。

可:指可以。

我生不有命在天。:指我出生不是由天命决定的。

不:指不。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指现在你安抚百姓,为什么选择不是人?为什么敬重不是刑罚?为什么度量不是及格?

人:指人类。

刑:指刑罚。

及:指及格。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指虽然穿着粗布衣服,我也不会感到不安。

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指那些在旄期(古代一种祭祀)中称道而不乱的人,不在这个位置。

幼:指幼年。

好:指喜欢。

非:指不是。

母弟:指同母弟弟。

母兄:指同母哥哥。

齐人:指齐国人。

公羊传·隐公七年:指《公羊传》中的某一年。

母弟称弟,母兄称兄。:指同母弟弟称为弟弟,同母哥哥称为哥哥。

岁:指一年的时间单位,古代以闰月调整四时,使一年有十二个月。

年: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的年龄。

闰月:指为了调整农历与太阳年长度不一致而设置的额外月份。

巡狩:古代帝王每年或每隔一年巡视地方,检查地方官吏政绩。

季魄:指月亮的盈亏周期,这里指月亮的周期。

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这里指他的年龄。

昭公: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君主。

大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

中数:指从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的时间段。

朔数:指从今年正月朔日到明年正月朔日的时间段。

太史公:指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岁初:指一年的开始。

岁尽:指一年的结束。

月半:指一个月的中间,通常指农历十五。

弦:月亮的形状,指月亮的一半。

望:月亮满月的形状。

巳:地支之一,古代用以记时,指太阳到达的位置。

辰:地支之一,与“巳”相邻,同样用于记时。

里:古代长度单位,三百步为一里。

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不淑:指不吉利或不美好的事情,也可以指人品德不好。

不吊:指不仁,不义,不仁慈。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行为不道德或不仁慈的人。

穆:指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尊敬和哀悼。

吴:指古代的一个国家,这里用作比喻。

闵:同‘悯’,表示哀悯、同情。

吊:原指慰问死者家属,这里引申为同情、关怀。

亡:有多种含义,包括死亡、逃亡、不在等。

乾没:指投机取巧,利用机会谋取私利。

唇:指嘴唇,这里引用《仪礼》中的注解,表示侮辱。

奸:指不诚实、欺诈,也有犯上的意思。

讹:指错误、谬误,这里指错误的言论。

谁何:指盘问、询问,这里引申为盘查。

信:原指使人,这里指信物、信符,用于证明身份或作为凭证。

出:在古代,‘出’字通常指外甥,源于《尔雅》中的解释,即男子称姊妹之子为出。

传:这里指《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鳏:指无妻的男子,但在古代,有妻但妻子外出服役的男子也可称为鳏。

寡:指无夫的女子,但在古代,有夫但丈夫外出服役的女子也可称为寡。

矜:古同“鳏”,指无妻的男子。

孔:古代的一种姓氏。

成童:指年满十五岁的男子。

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

丁中:古代的年龄划分,丁指成年男子,中指中年男子,黄指儿童,小指少年。

阿:古代的一种称呼方式,用于对长辈、平辈或晚辈的亲昵称呼,有时也用于自称。

幺:最小的数目单位,用于表示最小或最不重要的事物。

元:本意是根源,引申为最初的、最基本的,也用于表示回归或重复。

原:古同“元”,但在这里有“再”的意思,表示再次或重复。

置物:放置物品的意思,指将物品安置在适当的位置。

写:原意指书写、抄写,后引申为表达、抒发。

既见君子,我心写兮: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见到君子之后,我的心情得到了抒发。

浍:指水渠,这里指通过水渠排出积水。

啬:指粮食,这里指将粮食存放在房中。

写放:原意指书写并放置,这里指复制、模仿。

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这里指他的形象。

咸阳北坂上:指咸阳北面的山丘上。

木人:用木头制成的模拟人像,这里指用来代替自己的人像。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指用钩子、凿子等工具在屋室中雕刻龙的形象。

笠以写天:用斗笠来比喻天,形容斗笠的形状。

布写:用布料书写,指用布料作为书写材料。

虎符:古代皇帝授予将领的凭证,这里指盗窃虎符。

写书:原意指抄写书籍,后来泛指书写。

卒筮写卦:指用筮法来占卜,并将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

写书之官:指负责抄写书籍的官员。

好写:指喜欢抄写。

牒: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通常用竹简制成。

写秘书:指抄写秘籍。

草:指未完成的文稿。

法律:指法律条文。

竹简:古代的一种书写材料,通常用竹子制成。

图写:指绘制图形。

缮写:指抄写。

行李:古代指随行人员,特别是指外交使节。

行理:古代指随行人员,特别是指外交使节。

关尹:古代官名,指管理关卡的长官。

行理之命:指行理的使命或任务。

敌国宾至:指敌国使节到来。

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指关尹告知使节到来,行理用礼节迎接使节。

理:指官吏,这里指小行人。

笼街喝道:指在街道上引导官员的仪仗队。

宪官:指宪政官员,即监察官员。

指佞触邪:指指责奸佞和邪恶。

权门:指有权势的门第。

旋车完封,写之权门:指转动车辆,完成封印,并记录在有权势的门第中。

发:指取出。

写鞍:指卸下马鞍。

舍车解马:指放下车辆,解开马匹。

读若汝南:指读音像“汝南”这个地方。

行人为行李:指随行人员为行李。

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指敌国使节到来,关尹告知,行理用礼节迎接使节。

析里桥甫阝阁颂:指一首颂扬析里桥甫阝阁的诗。

咨嗟:指叹息、感慨。

量移:指官员因赦免而迁移到较近的地方。

左降官量移近处:指左降官因赦免而迁移到较近的地方。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指潮水最终会回到大海,被流放的人最终会回到吴地。

泪尽日南珠:指泪水流尽,就像日南珠一样珍贵。

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指流落多年是命中注定,迁移到远郡却没有成为官员。

遇赦移官罪未除:指遇到赦免后迁移官职,但罪行并未被赦免。

不在量移之限:指不在迁移官职的范围内。

罘罳:古代宫室或殿堂前的屏风,用以遮挡视线,起到装饰和礼仪的作用。

连阙曲阁:指连接着宫阙和曲阁。

覆重刻垣墉之处:指覆盖着重刻的墙壁。

罘罳患谓之屏:指罘罳有像屏风一样的功能。

词堂屏阁:指有屏风的殿堂。

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指在外面设置了关卡,周围绕了几里地的垣墙,门阙和罘罳很多。

毋使民复思也:指不让民众再次想起过去。

罘昼卷,阊阖夜开:指白天卷起罘罳,夜晚打开阊阖。

屏,天子之庙饰也:指屏风是天子庙宇的装饰。

桴思:与‘罘罳’同义,指古代宫室前的屏风。

史言甘露之变,宦者扶上升舆,决殿後罘罳,疾趋北出:指历史上甘露之变时,宦官扶着皇帝的车子,冲破殿后的罘罳,迅速北逃。

浮思:与‘罘罳’同义,指古代宫室前的屏风。

复思:指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类似于屏风,但具体形态和用途在文中未详细说明。

覆思:指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类似于屏风,但具体形态和用途在文中未详细说明。

垣屏:古代建筑中的屏风,用于遮挡或装饰。

台门面旅树:台门,指宫门;面旅树,指宫门前面的道路。

旅:道路。

宁:指宫门屏风之间的区域。

端门:古代宫殿的正门。

右执法:古代官职,负责宫门的守卫。

场屋:古代广场中的房屋,不一定用于科举考试。

戏场:古代用于表演或娱乐的场所。

豆:豆类植物,古代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菽:豆类的古称。

赤小豆:一种小豆,古代用于食用。

大豆:一种大豆,古代用于食用。

井陉:古代地名,指山道。

钅开:古代地名,指山道。

研:古代地名,指山道。

岍:古代地名,指山道。

径:小路,道路。

豸:古代汉字,与‘止’通用,表示停止或阻止。

关:古代门闩,用于关闭门。

宙:宇宙,指广阔的空间。

石炭:古代对煤炭的称呼。

石墨:古代对煤炭的称呼。

煤:古代对煤炭的称呼,但与石炭不同,指的是烟煤。

炱煤:古代对烟煤的称呼。

煤室:古代指存放烟煤的房间。

煤灰:煤炭燃烧后的灰烬。

终葵:终葵,古代指椎形的玉器,也用作避邪之物。在古代,人们相信终葵可以驱鬼避邪,类似于后来的钟馗像。

椎:椎,一种古代的打击工具,也指椎形的物体。在《方言》中,齐人将椎称为终葵。

魁:魁,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也指首领或重要的人物。在古代,魁有根本、重要的意思,如《说文》中解释魁为‘羹斗也’,即盛放食物的斗的首部。

桑梓:桑梓,指故乡。古代人们种植桑树和梓树,因此用桑梓代指家乡。桑梓之情,即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文章之府:指文章的源泉或重要之处,这里指奎星,因为奎星被认为是文章的象征。

魁宿:魁宿,古代指北斗七星中的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

五魁:五魁,指科举考试中前五名,也指有才能的人。

渠魁:渠魁,指首领或主要敌人。

桑梓褒述:指对故乡的赞美和描述。

桑梓之敬:指对故乡的尊敬之情。

敬老:尊敬老人,这里指对故乡的尊敬。

乔木:高大的树木,常用来比喻尊长或故乡。

兴体:《诗经》中的表达手法,通过比喻或象征来表达情感。

胡:指牛颔下的垂肉,在古代汉语中,‘胡’也有多种含义,如指代北方民族、姓氏、颈部的肉垂等。在古代文献中,‘胡’常用于指代北方民族,尤其是匈奴等游牧民族。

喉咙:喉咙,古代也称为‘胡咙’,是指人的咽喉部位,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

胡咙:喉咙的别称,指人的咽喉部位。

牡:指雄性动物,与‘牝’相对。

牝:指雌性动物,与‘牡’相对。

草马:古代对一种马匹的称呼,‘草’在此指雌性,即母马。

草驴:古代对雌性驴的称呼,‘草’在此指雌性。

女猫:古代对雌性猫的称呼,‘女’在此指雌性。

胡考:‘胡’在此指长寿,‘考’为老者之称,合起来指长寿的人。

胡姓:以‘胡’为姓氏的家族。

胡脉:古代对颈部大血管的称呼。

虏:古代对被俘获者的称呼,后来也泛指北方民族。

胡能有定:表示疑问或反问,意为‘怎么可能确定’。

胡然而天:表示惊讶或赞叹,意为‘多么美好’。

胡斯畏忌:表示疑问或反问,意为‘为什么会害怕’。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长矛。

胡髯:胡须,‘胡’在此指胡须。

侯伯:古代的诸侯和伯爵,‘侯’和‘伯’都是古代的爵位。

袂圜:袖口圆形。

箭镞胡合嬴者:箭头与箭杆结合的部分,‘胡’在此指箭头。

胡公:古代的一种尊称,‘胡’在此指姓氏。

蔡仲:古代人物名。

周厉王:古代周朝的一位国王。

七为胡:古代的一种占卜术语,‘胡’在此指代某种含义。

粤无胡:古代的一种地名,‘胡’在此指地名。

燕无函:古代的一种地名,‘函’在此指地名。

秦无庐:古代的一种地名,‘庐’在此指地名。

胡无弓车:古代的一种地名,‘胡’在此指地名。

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古代的一种民族称呼,‘胡’在此指代民族。

燕北有东胡、山戎:古代的一种民族称呼,‘胡’在此指代民族。

筑长城以拒胡:古代的一种防御措施,‘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虏使其民: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征服者。

臣虏之劳:古代的一种说法,‘臣虏’在此指代被征服者。

子为王,母为虏: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被征服者。

汉高帝言‘虏中吾指’: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骂娄敬为‘齐虏’: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戾太子骂江充为‘赵虏’: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临淄外郭,世谓之虏城:古代的一种地名,‘虏’在此指代被征服者。

北狄之名胡自此始:古代的一种说法,‘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粤无胡,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古代的一种说法,‘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春秋,北燕仅再见于经,而于越至哀公时始盛:古代的一种说法,‘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考工》之篇亦必七国以后之人所增益矣:古代的一种说法,‘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俘获之称:古代对被俘获者的称呼,‘虏’在此指代被俘获者。

献民虏者,操右袂: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被俘获者。

此虏也,尔虏焉:古代的一种说法,‘虏’在此指代被俘获者。

其名遂以加之北狄,亦习而不察也:古代的一种说法,‘胡’在此指代北方民族。

雌雄:指雄性和雌性,在古代文献中,雌雄不仅仅是生物的性别,也用来比喻其他事物或现象的阴阳、正反、强弱等属性。

牝牡:指雌性和雄性,与雌雄含义相似,也是古代文献中用来区分性别或比喻其他属性的词汇。

雉:指野鸡,一种鸟类。

诗人:指古代的诗人,这里指古代诗歌的作者。

不伦之刺:指不合常理的讽刺或批评。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周代官制和礼仪的书籍。

扎鸡:指母鸡。

经传:指儒家经典及其注释。

庄子:《庄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道家经典。

焦氏易林:《焦氏易林》是一部占卜之书。

晋书:《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史书。

木兰诗:《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一部辞书,也是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地理志。

龙:指神话传说中的龙,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生物。

虫:泛指昆虫等小动物。

介虫:指甲壳类动物。

虹:指彩虹,一种自然现象。

干支:指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的天干地支系统。

金:指金属,这里特指铜。

石:指石头。

符契:指古代的符节,一种用于通信和证明身份的凭证。

箭:指箭矢,一种古代的武器。

草木:泛指植物。

车箱:指古代车辆的底部。

管钥:指钥匙。

棺盖:指棺材的盖子。

瓦:指建筑材料中的一种。

五藏:指人的五个脏器:心、肝、脾、肺、肾。

齿牙:指牙齿。

病:指疾病。

星:指天上的星星。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古代哲学认为它们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源。

铜:指金属铜。

不经之说:指不合常理的说法,这里指一些荒诞不经的传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评注

古文中对雌雄的称呼,不仅限于生物的性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事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文中提到‘雌雄牝牡飞曰雌雄,走曰牝牡’,这是对生物性别的传统称呼,但随后指出‘雉鸣求其牡,诗人以为不伦之刺’。这里反映了古人对性别认知的多样性,以及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挑战。

《周礼》疏引《诗》中的‘雄狐绥绥’,‘走亦曰雄’和《书》中的‘扎鸡无晨’,‘飞亦曰牝’,说明了雌雄称呼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生物的飞行或行走方式。

‘今按经传之文,不止于此’一句,表明雌雄的称呼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作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文中列举了《诗》、《左传》、《庄子》、《焦氏易林》、《晋书·五行志》、《木兰诗》等文献中的例子,展示了雌雄称呼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龙亦可称雌雄’和‘虫亦可称雌雄’的例子,说明了雌雄称呼的泛化,不仅限于生物,也适用于非生物。

‘介虫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庄子》注中提到的‘雄者鼋类,雌者鳖类’,体现了古人对生物分类的细致观察。

‘人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管子》和《庄子》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

‘虹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诗》疏中的解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命名。

‘干支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史记》索隐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历法中的运用。

‘金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拾遗记》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物质世界中的应用。

‘石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续汉·郡国志》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物质资源中的应用。

‘符契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隋书·高祖纪》和《唐六典》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政治制度中的应用。

‘箭亦可称雌雄’的例子,如《辽史·仪卫志》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军事装备中的应用。

‘草木亦可称牡’的例子,如《周礼》、《檀弓》、《尔雅》等文献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植物世界中的应用。

‘车箱亦可称牝’的例子,如《考工记》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

‘管钥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汉书·五行志》和《月令》注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中的应用。

‘棺盖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礼记·丧大记》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丧葬习俗中的应用。

‘瓦亦可称扎’的例子,如《广韵》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五藏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灵枢经》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齿牙亦可称牡’的例子,如《说文》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

‘病亦可称牡’的例子,如《史记·仓公传》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星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天文志》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五行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左传》中的记载,展示了雌雄称呼在哲学思想中的应用。

‘铜亦可称牝牡’的例子,如《抱朴子》中的记载,说明了雌雄称呼在金属工艺中的应用。

最后,文中提到‘不经之说,则近于诞矣’,对一些不合理的雌雄称呼进行了批判,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日知录-卷三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