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材理-原文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及其论难,鲜能定之。
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
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
礼教宜适,义之理也。
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
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
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爁炎而不定。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温柔之人,力不休彊;味道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
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
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
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
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夫辩,有理胜,有辞胜。
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
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
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历之不动则不说也,傍无听达则不难也。
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
是说之三失也。
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
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
善攻彊者,下其盛锐,扶其本指以渐攻之;不善攻彊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
挫其锐意,则气构矣。
善蹑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
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
以为难谕,则忿构矣。
夫盛难之时,其误难迫;故善难者,征之使还。
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其势无由,则妄构矣。
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
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
人情莫不讳不解,讳不解则怒构矣。
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矣。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
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
必也: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
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
是故:
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
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
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
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
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
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
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
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与众人之言,则察色而顺性。
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叡资给,不以先人。
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鄙误在人,过而不迫。
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
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
说直说变,无所畏恶。
采虫声之善音,赞愚人之偶得。
夺与有宜,去就不留。
方其盛气,折谢不吝;方其胜难,胜而不矜;心平志谕,无士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材理-译文
建立事情和道义,没有不需要根据道理来确定的;等到讨论和辩论时,很少能够确定下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道理有很多种类,而人的性格各不相同。
道理种类繁多就难以理解,人才各异就情态多变;情态多变难以理解,那么道理就会失去,事情就会违背。
道理有四个方面,明白有四个学派,情态有九种偏向,流传有七种相似之处,说法有三处失误,辩论有六种结构,通晓有八种能力。
至于天地之间的气化,气的盈亏,是道的道理。法制的正事,是事的道理。礼教的适宜,是义的道理。人情的枢机,是情的道理。
四个道理不同,对于人才来说,必须明确而显著,明确之后才能根据本质来行动。因此,本质与道理相合,相合就有明确,明确足以看出道理,道理足以形成学派。
本质平淡,思维深邃,能够通达自然,是道理之家的特点;本质敏锐,权变机敏,能够处理繁杂迅速,是事理之家的特点;本质平和,能够讨论礼教,辨别其得失,是义礼之家的特点;本质机智,能够推究情意,能够适应变化,是情理之家的特点。
四个学派的理解既然不同,而有九种偏向的情感;以性格违背明理,各有得失:刚毅的人,不能理解细微之处;因此他们的论述宏大而高远,涉及细微的道理则显得疏漏。
刚烈的人,不能回旋;论述法度直接则公正,谈论变通则显得不和谐。
坚强的人,喜欢攻击事实;指明机理则清晰透彻,涉及大道则直接而单一。
善辩的人,言辞繁琐而意旨锐利;推究人事则精明透彻,涉及大义则显得宽泛而不周全。
浮沉不定的人,不能深思熟虑,排列疏密则显得豁达而傲慢,设立事情要点则急躁而不稳定。
浅薄的人,不能深入探讨;听辩论则感到愉悦,审慎道理则显得摇摆不定。
宽容的人,不能迅速决断;论述仁义则宏大详尽而高雅,追求时事则迟缓而不及。
温柔的人,力量不懈怠;品味则顺适而和畅,讨论疑难则显得柔弱而不尽。
好奇的人,横逸而求异;创造权变则显得超脱而瑰丽,审查清道则显得异常而宽泛。
所谓性格有九种偏向,各自从心中所认为的理出发。
如果性格不精纯流畅,那么就会产生七种相似之处:有漫无边际的陈词滥调,似乎流行;有道理繁多,似乎广博;有回环曲折地说服人,似乎在赞扬解释;有事后坚持己见,从众人的安于现状,似乎能够听断;有回避困难不回应,似乎有余裕,实际上不知道;有喜欢通过口才解决,似乎愉悦而不满足;有因为胜利而失去理智,穷尽而称奇,跌倒时抓耳挠腮,实际上寻求两全其美,似乎道理不可屈服。
这七种相似之处,是众人容易迷惑的地方。
辩论有理胜和辞胜。理胜的人,能够明确是非以广泛论述,解释微妙之处使其通达。辞胜的人,打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就会失去正理。九种偏向的人才,有相同、有相反、有混合。相同则互相理解,相反则互相非难,混合则互相包容。因此,善于辩论的人,会根据对方的优点来辩论;如果对方不动摇,就不会继续说;如果旁边没有人听懂,就不会觉得困难。
不善于辩论的人,会用混合和相反的方式来辩论;用混合和相反的方式来辩论,就会失败。
善于比喻的人,用一句话说明几件事情;不善于比喻的人,说一百句话也说不清一个意思;说一百句话也说不清一个意思,就不会被听懂。
善于辩论的人,致力于解释事情的本质;不善于辩论的人,放弃本质而讨论末节。放弃本质而讨论末节,就会言辞混乱。
善于攻击的人,降低对方的锐气,扶持其根本方向逐渐攻击;不善于攻击的人,引导对方错误的言辞以挫败其锐气。挫败其锐气,就会气势混乱。
善于抓住对方失误的人,指出其跌倒之处;不善于抓住对方失误的人,因为屈服而触及对方的本性。因为屈服而触及对方的本性,就会产生怨恨。
有时候,长时间思考才能得到的东西,仓促向人解释;如果人不迅速理解,就会认为难以理解。认为难以理解,就会产生愤怒。
在辩论激烈的时候,如果对方错误紧迫,那么善于辩论的人会引导对方回到正题。不善于辩论的人,会激怒对方,即使想要缓和,也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会产生混乱。
人心有所思考,耳朵就不能听,因此同时思考和说话,竞相制止,想要让人听自己的话。人也因为正在思考,所以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就会认为你难以理解。人情莫不忌讳不理解,忌讳不理解就会产生愤怒。
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变化产生的原因。然而即使有变化,还是有所得;如果只是说话而不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了。
由此看来,能够通过谈话确定道理的人是很少的。必须具备:聪明能够听懂顺序,思维能够创造起点,明察秋毫能够看出机会,言辞能够表达意思,敏捷能够捕捉失误,守正能够等待攻击,攻击能够夺取守势,夺取能够改变给予。具备这八种能力,然后才能通达天下的道理,通达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人心。如果不能同时具备这八种优点,只具备一种,那么所达到的就会片面,而所有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
聪明能够听懂顺序,叫做名物之材。
思维能够创造起点,叫做构架之材。
明察秋毫能够看出机会,叫做达识之材。
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叫做赡给之材。
敏捷能够捕捉失误,叫做权捷之材。
守正能够等待攻击,叫做持论之材。
攻击能够夺取守势,叫做推彻之材。
夺取能够改变给予,叫做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然同时具备这八种能力,按照道义行事,与通达的人交谈,就能理解而心领神会;与普通人交谈,就能观察他们的表情而顺应他们的本性。即使明白包含所有道理,也不以高人一等;聪明机智,也不以先人为荣。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道理充分了就停止;对于别人的错误,即使有错也不逼迫。理解他人的想法,扶持他人的能力。不因为事情类似而冒犯他人,不因为言辞相似而炫耀自己的长处。直言不讳,无所畏惧。采纳有益的言论,赞扬愚人的偶然所得。给予和接受要适宜,去留不留恋。在气势旺盛时,谦逊而不吝啬;在辩论胜利时,不骄不躁;心平气和,无贵无贱,只希望得到真理而已,这样的人可以讨论经世治国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材理-注解
建事立义:建立事业和坚持道义,指在行事和立论时要有合理的依据和正确的原则。
理:指事物的规律、原则或道理。
人材异:人的才能和性格各异。
情诡:情感多变,难以捉摸。
四部:指四个方面或四个部分。
四家:指四个学派或四个领域。
情有九偏:情感有九种偏向。
流有七似:流传有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
说有三失:论说有三种失误。
难有六构:难辩有六种结构或方式。
通有八能:通晓有八种能力。
天地气化:天地之间的自然变化。
盈气损益:气的充实与消损。
道之理:道的原理。
法制正事:法律制度规范事务。
事之理:事务的原理。
礼教宜适:礼制教育适宜适应。
义之理:义理的原理。
人情枢机:人的情感的核心。
质性平淡:性格平和淡泊。
思心玄微:思维深邃微妙。
权略机捷:权变策略,机智灵活。
能理烦速:能够迅速处理繁杂的事务。
事理之家:擅长处理事务的领域。
质性和平:性格平和。
能论礼教:能够讨论礼教。
辩其得失:辨别其得失。
义礼之家:擅长义理和礼教的领域。
质性机解:性格机智,善于理解。
推情原意:推测情感和意图。
能适其变:能够适应变化。
情理之家:擅长情感和理的领域。
刚略之人:刚毅果断的人。
抗厉之人:刚强坚毅的人。
坚劲之人:坚强有力的人。
辩给之人:口才敏捷的人。
浮沉之人:情绪波动不定的人。
浅解之人:理解肤浅的人。
宽恕之人:宽容大度的人。
温柔之人:性格温和的人。
好奇之人:好奇心强的人。
性有九偏:性格有九种偏向。
辩:辩论。
理胜:以理取胜。
辞胜:以辞取胜。
九偏之材:九种偏向的才能。
同、反、杂:相同、相反、混合。
善接论者:善于辩论的人。
度所长而论之:根据对方的优点进行辩论。
历之不动则不说也:如果对方不动摇,就不继续辩论。
傍无听达则不难也:如果没有人理解,就不构成难题。
善喻者:善于比喻的人。
不善喻者:不善于比喻的人。
善难者:善于难辩的人。
不善难者:不善于难辩的人。
攻彊者:攻击性强的人。
蹑失者:能够抓住对方失误的人。
盛难之时:困难重重的时刻。
征之使还:引导对方回到正题。
凌而激之:激烈地逼迫对方。
妄构:无端制造难题。
变之所由兴矣:变化由此产生。
谈而定理者:能够通过讨论而确定真理的人。
聪能听序:能够听懂并理解顺序。
思能造端:能够思考并提出起点。
明能见机:能够洞察时机。
辞能辩意:能够用言辞表达意思。
捷能摄失:能够迅速抓住要点。
守能待攻:能够坚守立场等待攻击。
攻能夺守:能够攻击并夺取守势。
夺能易予:能够夺取并给予。
名物之材:命名和识别事物的才能。
构架之材:构建框架的才能。
达识之材:洞察力的才能。
赡给之材:提供丰富信息的才能。
权捷之材:机智灵活的才能。
持论之材:坚持论点的才能。
推彻之材:深入推论的才能。
贸说之材:善于交流的才能。
通材之人: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行之以道:按照道义行事。
同解而心喻:理解并心领神会。
察色而顺性:观察表情并顺应性格。
无士无莫:没有敌对者。
期于得道而已矣:只希望得到道。
论经世而理物:讨论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材理-评注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
此句强调了建立事物和义理的必要性,指出只有基于理才能确定事物的性质。然而,在辩论中,很少有人能够达成共识,原因在于理的种类繁多,而人的观点各异,这导致了理解的困难和分歧的产生。
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理的多样性和人的情感复杂性。理的多样性使得理解变得困难,而人的情感多变则使得对理的理解更加复杂,最终可能导致理的丧失和事物的偏差。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说有三失,难有六构,通有八能。
此句列举了理、明、情、流、说、难、通等方面的分类,展示了古代学者对知识体系的细致划分。这些分类不仅反映了古代学者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法制正事,事之理也。礼教宜适,义之理也。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此句通过对天地、法制、礼教、人情的描述,展示了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天地气化、法制正事、礼教宜适、人情枢机都是理的具体体现,它们分别代表了道的理、事的理、义的理和情的理。
四理不同,其于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是故,质于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
此句强调了理与才之间的相互关系。理需要明辨才能彰显,而才则需要理的指导才能行得通。只有理与才相合,才能形成明辨的能力,从而见理成家。
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此句根据人的质性不同,将人分为四类,分别对应道理之家、事理之家、义礼之家和情理之家。每种质性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体现了古代学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此句描述了刚略之人的特点,他们在处理大事时能够宏博高远,但在处理细节时则显得疏漏。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此句描述了抗厉之人的特点,他们在论法时公正无偏,但在变通时则显得固执。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此句描述了辩给之人的特点,他们在辩论时辞藻华丽,但在推究人事时则能够精辟透彻。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立事要则爁炎而不定。
此句描述了浮沉之人的特点,他们在处理事务时缺乏深思熟虑,显得浮躁不定。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此句描述了浅解之人的特点,他们在听辩论时感到愉悦,但在深入理解时则显得迷茫。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此句描述了宽恕之人的特点,他们在论仁义时能够深入浅出,但在处理时务时则显得迟缓。
温柔之人,力不休彊;味道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
此句描述了温柔之人的特点,他们在品味事物时能够顺应自然,但在面对疑难时则显得软弱。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此句描述了好奇之人的特点,他们在探索未知时充满好奇心,能够在权谋和道义之间游刃有余。
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此句指出人的性格存在九种偏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心性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理。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跖,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此句列举了七种似是而非的理的表现形式,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此句总结了七种似是而非的理的特点,指出它们是众人容易迷惑的地方。
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此句区分了辩论中理胜和辞胜的不同,指出理胜强调正论和通解,而辞胜则可能导致正理的丧失。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
此句分析了九种偏才之间的关系,指出同类的才能可以相互理解,相反的才能则会相互排斥,而混合的才能则可以相互补充。
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历之不动则不说也,傍无听达则不难也。
此句强调了善于辩论的人应该根据对方的优点进行辩论,而不是盲目地攻击。
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
此句指出不善辩论的人会使用杂乱无章、相互矛盾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的辩论往往难以被接受。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
此句强调了善于比喻的人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事物,而不善比喻的人则难以让人理解。
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
此句区分了善于辩论和不善辩论的人的特点,指出善于辩论的人会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善辩论的人则会舍本逐末。
善攻彊者,下其盛锐,扶其本指以渐攻之;不善攻彊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
此句比较了善于攻击和不善攻击的人的特点,指出善于攻击的人会逐渐削弱对方的锐气,而不善攻击的人则会直接挫伤对方的锐意。
善蹑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
此句比较了善于把握对方失误和不善把握对方失误的人的特点,指出善于把握对方失误的人会指出对方的错误,而不善把握对方失误的人则会因为对方的屈从而失去判断。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
此句描述了思考与理解的关系,指出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而仓促之间则难以让人理解。
以为难谕,则忿构矣。
此句指出如果认为难以理解,就会产生愤怒。
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矣。
此句总结了六种可能导致辩论变化的因素。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
此句指出即使在辩论中出现变化,仍然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如果只是各说各话,则无法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
此句指出单纯通过谈话来得出定理是不够的。
必也: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
此句提出了辩论中需要具备的八种能力,包括听觉、思维、洞察、表达、应变、防守、攻击和给予。
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此句强调了具备这八种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理解天下的道理,从而理解人。
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
此句指出如果只具备其中一种能力,那么所得到的理解就会是片面的,并且会与其他人产生分歧。
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此句对八种能力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分别对应名物之材、构架之材、达识之材、赡给之材、权捷之材、持论之材、推彻之材和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与众人之言,则察色而顺性。
此句描述了通材之人的特点,他们能够综合运用八种能力,与通达的人交流能够达成共识,与普通人交流能够顺应其性格。
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聪叡资给,不以先人。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谦逊,他们虽然理解众多道理,但不会傲慢自大;虽然聪明睿智,但不会先于他人。
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鄙误在人,过而不迫。
此句描述了通材之人的言行准则,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过度坚持;对于他人的错误,他们能够宽容。
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作用,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并帮助他人发挥其能力。
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谦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长处而侵犯他人的短处。
说直说变,无所畏恶。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勇气,他们敢于直言和变革,无所畏惧。
采虫声之善音,赞愚人之偶得。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包容,他们能够欣赏他人的优点,并赞扬他人的偶然所得。
夺与有宜,去就不留。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果断,他们能够根据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坚决执行。
方其盛气,折谢不吝;方其胜难,胜而不矜。
此句描述了通材之人在面对挑战时的态度,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在胜利时不会骄傲。
心平志谕,无士无莫,期于得道而已矣。
此句强调了通材之人的心态,他们心平气和,志向坚定,追求的是道。
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
此句总结了通材之人的价值,他们能够参与治理国家,管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