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效难-原文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
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拟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
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
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
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
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
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
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
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
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
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
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
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
此草创之常失也。
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
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然后乃能知贤否。
此又已试,非始相也。
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
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
此又居止之所失也。
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
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
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
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十不一合也。
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
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
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效难-译文
人们知道,评价一个人有两个难点:一个是难以了解的难点,另一个是了解了却无法看到效果难。
什么是难以了解的难点呢?人的性格和才能微妙复杂,能够深入理解并洞察其本质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难以了解的难点。因此,大众的观察并不能全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观察和评价:有的人观察外貌,有的人观察行为,有的人观察其一生,有的人观察其模仿的形象,有的人推究其细微之处,有的人担心其错误,有的人追随其言论,有的人考察其行为。这八种方法交织在一起,所以得到的少,失去的多。
因此,会有草率地根据外貌判断的错误,也会有因为居住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误解;所以在接触和观察人的时候,往往只相信表面的行为和名声,而忽略了他们的真实情感。
如果一个人表面看起来美好,就会认为他与众不同。
如果一个人深沉莫测,就会认为他空虚。
如果一个人能理解深奥的道理,就会认为他像离娄一样聪明。
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传授知识,就会认为他懂得义理。
如果一个人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就会认为他懂得评价。
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名声来评价人物,就会认为他懂得人物。
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公正无私,就会认为他懂得国家体制。
就像听声音一样,名字随着声音而来。但名字并不是实质,使用它并没有效果,所以说:名字就像口头上的进言,而实质上的行动却在退步。真正有内涵的人,名字并不符合实际,但使用起来却有效;因此,名字在人们心中逐渐被遗忘,而实质上的行动却更加明显。这是草率评价时常犯的错误。所以必须等到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他。
因此,观察一个人在家的表现,看他在通达时的举动,看他在富裕时的交往,看他在贫穷时的行为,看他在贫穷时的索取。
然后才能知道他是否贤能。这又是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能观察到的。所以知道一个人的本质并不足以了解他的大致情况,而且天下的人不可能都与你交往。有的人志趣会改变,随着环境而变化;有的人还没有达到目标就失去了机会;有的人目标过高,没有人响应;有的人地位低下,力量微弱,言论没有人支持;有的人的才能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没有人信任和重视;有的人不在正确的位置上,没有机会被提拔;有的人虽然处于正确的位置,但因为某些原因而受到压制。
因此,真正有才能的人很难被发现;真正有才能的人在没有正确位置的情况下很难被发现;那些有地位和势力的人,能够推荐的人很少;有的虽然能够明辨真伪,但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推荐;有的喜欢推荐,却不能辨别真伪。因此,知道和不知道的人,在复杂的环境中相互混淆;真正了解的人因为无法发挥效果而苦恼,不知道的人也自以为没有了解。这就是无法发挥效果难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效难-注解
效:效果,成效,此处指人的才能和德行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人物:人,特指有特殊才能或品德的人。
精微:精深微妙,指人的才智、品德等难以捉摸和理解的深奥之处。
神而明:神妙而明显,形容人的才智或品德既深奥又易于被人感知。
道:道理,法则,此处指人的行为准则或才能的体现。
察:观察,考察。
度:尺度,标准。
形容:外貌特征。
动作:行为举止。
终始:从头到尾,整个过程。
拟象:比喻,象征。
细微:细小之处,指人的品德或才能的细微表现。
过误:错误,过失。
行事:行为,行事。
草创:初创,开始。
信形:根据外貌判断。
居止:居住地,生活环境。
变化:变化无常,不稳定。
接遇:接待,对待。
观人:观察人,了解人。
行信名:根据行为来判断名声。
中情:真实情况,内心世界。
浅美扬露:表面美好。
深明沉漠:深奥而不露锋芒。
分别妙理:分辨精微的道理。
口传甲乙:口头传授知识。
义理:道理,原则。
臧否:褒贬,评论。
讲目成名:根据名声判断人。
平道政事:处理政务。
国体:国家的根本制度。
名:名声,声誉。
实:实际,实质。
中情之人:内心真实的人。
达:显达,显贵。
富:富有。
穷:贫穷。
贤否:是否贤能。
质:本质,素质。
略:概略,大致。
志趣:志向和兴趣。
物:外界事物。
悬欲:抱负,野心。
易顾:改变主意。
穷约:贫穷困顿。
力行:努力行动。
得志:实现愿望。
从欲:追随欲望。
良材:优秀的人才。
真:真实,真诚。
位:职位,地位。
势:权势,势力。
值:值得,合适。
荐致:推荐,引荐。
妨夺:阻碍,妨碍。
贡荐:推荐人才。
总猥:杂乱无章。
达效:发挥作用,产生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效难-评注
盖知人之效有二难:有难知之难,有知之无由得效之难。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知人难的两重性,一是难以知晓,二是知晓后难以使其发挥作用。这是对知人难这一古老话题的深刻概括。
何谓难知之难?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难,固难知之难也。
‘难知之难’一语双关,既指人物本身的复杂性难以被完全理解,也指这种理解的道路极其艰难。作者通过‘人物精微’、‘能神而明’等词语,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深邃与复杂。
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拟象,或推其细微,或恐其过误,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
此段描述了人们试图了解他人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但都存在局限性。‘各自立度’、‘相观采’等词语,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八者游杂,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
‘八者’指的是上述提到的八种观察方法,‘游杂’则表明这些方法往往相互交织,导致人们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他人。‘得者少,所失者多’则进一步强调了知人之难的困境。
是故必有草创信形之误,又有居止变化之谬;故其接遇观人也,随行信名,失其中情。
‘草创信形之误’和‘居止变化之谬’揭示了人们在观察他人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随行信名’则指人们往往根据表面的行为和名声来判断他人,而忽略了其真实情感。
故浅美扬露,则以为有异。
此句反映了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美好,而忽略了其内在的复杂性。‘浅美扬露’与‘有异’形成对比,揭示了人们认知的局限性。
深明沉漠,则以为空虚。
‘深明沉漠’形容人的深沉内敛,但人们却可能误解为‘空虚’。这反映了人们在理解他人时,往往容易陷入误解。
分别妙理,则以为离娄。
‘分别妙理’指的是对深奥道理的领悟,但人们可能将其误解为‘离娄’,即脱离实际。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忽视实际。
口传甲乙,则以为义理。
‘口传甲乙’指的是口头传授的知识,但人们可能将其误解为‘义理’,即深刻的道理。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
‘好说是非’指的是喜欢评论他人的好坏,但人们可能将其误解为‘臧否’,即评判是非。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陷入主观评价。
讲目成名,则以为人物。
‘讲目成名’指的是通过言论成名,但人们可能将其误解为‘人物’,即真正的人物。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忽视言论与实际行为的差异。
平道政事,则以为国体。
‘平道政事’指的是处理政事的能力,但人们可能将其误解为‘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忽视具体能力与整体制度的区别。
犹听有声之类,名随其音。
此句用‘有声之类’比喻人们听到的声音,‘名随其音’则指名声随着声音而变化。这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
夫名非实,用之不效,故曰: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
‘名非实’指出名声与实际不符,‘名犹口进,而实从事退’则强调实际行为的重要性。这是对名声与实际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
‘中情之人’指的是内心真实的人,‘名不副实’则指名声与实际不符。此句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并指出真实的人虽然名声不高,但实际效果显著。
此草创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识之。
‘草创之常失’指的是在初步了解他人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必待居止’则指需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才能正确认识他。这是对知人难的进一步阐述。
故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此句提出了观察他人的五个方面:居住环境、行为举止、财富分配、贫穷时的表现和富裕时的表现。这是对知人方法的具体指导。
然后乃能知贤否。
‘然后乃能知贤否’强调了通过上述方法才能正确判断一个人的贤能与否。这是对知人难这一问题的最终回答。
此又已试,非始相也。
‘此又已试’指的是上述方法已经经过实践检验,‘非始相也’则指这些方法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这是对知人方法的肯定。
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
‘所以知质未足以知其略’指出了人们认知的局限性,‘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与游处’则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对知人难的进一步阐述。
或志趣变易,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已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此又居止之所失也。
此段描述了人们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认知他人带来的困难。‘居止之所失’则指出了在观察他人时可能出现的失误。
由是论之,能两得其要,是难知之难。
‘由是论之’指根据上述分析,‘能两得其要’则指能够同时掌握知人的两个关键点,即‘难知之难’。
何谓无由得效之难?上材已莫知,或所识在幼贱之中,未达而丧;或所识者,未拔而先没;或曲高和寡,唱不见赞;或身卑力微,言不见亮;或器非时好,不见信贵;或不在其位,无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
此段描述了难以发挥人才作用的多种原因,包括人才本身的局限性、社会环境的限制等。‘无由得效之难’则指出了人才难以发挥作用的困境。
是以良材识真,万不一遇也;须识真在位识,百不一有也;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十不一合也。
‘良材识真’、‘须识真在位识’、‘以位势值可荐致之士’分别指出了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和推荐人才的难度。‘万不一遇’、‘百不一有’、‘十不一合’则强调了这些过程的困难。
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或好贡荐,而不能识真。
此段描述了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明明有能力识别人才,但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推荐;二是喜欢推荐人才,但却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是故,知与不知,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
‘知与不知’、‘实知者’、‘不知者’分别指明了知道和不知道人才的人,‘相与分乱于总猥之中’则指出了在众多人才中,知道和不知道的情况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实知者患于不得达效’、‘不知者亦自以为未识’则进一步强调了知人难的困境。
所谓无由得效之难也。
此句总结了‘无由得效之难’这一问题的核心,即人才难以发挥作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