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

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原文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近者不亲,无务求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

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

批扞之声,无出之口;

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

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本不固者,末必几。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原浊者,流不清;

行不信者,名必耗。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故彼智与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译文

君子在战斗中虽然有阵法,但勇敢才是根本;在丧事中虽然有礼仪,但悲伤才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行为才是根本。因此,如果根本不稳定,就不要去追求表面的繁华;如果近处的亲人不亲近,就不要去追求远方的人;如果亲戚不依附,就不要去追求外交关系;如果事情没有始终,就不要去追求多种事业;如果举起重物却看不清楚,就不要去追求广博的知识。

因此,古代的君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先关注近处的事情,然后再扩展到远处;君子会先关注近处的事情,然后才会去修养自己。看到别人不修行,看到别人被诋毁,就会反省自己,这样就能减少怨恨并且修养自己的行为。

诽谤和恶意的言语,不要让它进入耳朵;粗鲁和抗拒的声音,不要让它从口中发出;伤害他人的念头,不要让它存留在心中,即使有喜欢诋毁他人的人,也没有地方可以依靠。

因此,君子努力工作,能力日益增强,愿望日益强烈,壮志日益旺盛。

君子的行为准则: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有时表现出正义,活着时表现出爱心,死后表现出哀悼;这四种行为不能虚假,要真实地反映在自己的身上。藏在心中的,不要让爱心耗尽;表现在行动上的,不要让恭敬之心耗尽;从口中发出的,不要让谦逊之言耗尽。畅通于四肢,接触肌肤,即使头发花白,头顶脱落,也不放弃,这恐怕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不会达到;言语不诚信的人,行动不会果敢。拥有财富却不能与人分享的人,不值得交往;坚守道德不坚定,知识不广博,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不值得交往。基础不稳固的人,其末节必然会有危险。强大而不修养的人,后来必然会变得懒惰。源头污浊的人,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信的人,名声必然会受损。名声不会凭空产生,荣誉也不会自然增长。功成名就,名誉不可虚假,要真实地反映在自己的身上。只说而不行动,即使能言善辩也不会被人听从。力量大却炫耀功绩,即使劳苦也不会被人记住。聪明的人内心有智慧却不炫耀,能力强却不自夸,这就是在天下获得名誉的原因。

言语不要追求多而要追求智慧,不要追求文采而要追求洞察力。因此,那些智慧和洞察力在身的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才会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善良如果没有在心中扎根,就不会留下;行为如果不经过自己的身体检验,就不会确立;名声不可能轻易地建立,荣誉也不可能通过巧妙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以自己的行为来体现这些的。追求利益而忘记名声,这样的人在天下做士人,是从来没有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是古代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

陈:指阵法,古代战争中用来布阵的阵势。

勇:指勇敢的品质,是古代认为的重要美德。

丧:指丧事,即人死后举行的悼念活动。

哀:指悲伤的情感,是丧事中表达对死者哀悼的方式。

士:指古代有文化、有修养的男性知识分子。

行:指行为,即人的实际行动。

本:指根本,基础。

末:指枝节,次要的部分。

近者:指亲近的人。

远者:指远方的人。

亲戚:指家族中的亲人。

外交:指与其他国家或外部集团的外交关系。

终始:指事情的开始和结束。

业:指事业,即人的职业或所从事的工作。

举物:指举起重物,比喻处理事物。

暗:指不明智,不懂得。

博闻:指知识广博。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迩:指近处。

远:指远处。

迩修:指在近处修身。

修行:指修养德行。

毁:指诽谤,中伤。

反之身:指反省自己的行为。

谮慝:指诽谤中伤的话。

批扞:指指责,反驳。

孩:指小孩,比喻无辜的人。

诋讦:指诽谤,中伤他人。

力事:指努力工作。

愿欲:指愿望和欲望。

设壮:指建立壮大的事业。

道:指道德,伦理。

见:指表现,显现。

爱:指爱心,关爱他人。

恭:指恭敬,谦逊。

驯:指温顺,和善。

四支:指四肢,即人的手脚。

华发隳颠:指头发花白,头顶秃顶,形容年老。

志不强:指意志不坚强。

智不达:指智慧不能发挥。

言不信:指说话不守信用。

行不果:指行动不果断。

据财:指拥有财富。

分人:指与人分享财富。

守道:指坚守道德原则。

笃:指坚定,忠诚。

遍物:指广泛了解事物。

博:指博学多才。

辩是非:指辨别是非。

几:指危险,不稳固。

惰:指懒惰,不勤奋。

原浊:指源头浑浊。

流不清:指水流不清澈。

耗:指消耗,减少。

徒生:指空有名声,没有实际内容。

自长:指自然增长。

务言:指追求言辞。

缓行:指行动迟缓。

多力:指力量大。

伐功:指炫耀自己的功绩。

辩说:指辩论,争论。

情反其路:指情感与行为相反。

主于心:指内心有所坚持。

辩于身:指行为上能够体现。

简成:指简单就能完成。

巧立:指通过巧妙的手段建立。

戴行:指以行为为准则。

寻焉:指追求。

忽焉:指忽视。

士于天下:指在天下成为士人,即有道德修养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评注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此句强调了在战争、丧事、学习等活动中,根本的素质和态度的重要性。‘陈’指的是战争中的阵法,‘勇’则是指勇敢的战斗精神;‘丧’指的是丧事,‘哀’则是指哀悼的情感;‘学’指的是学习,‘行’则是指实践。这表明,在任何活动中,真正的本质和核心都是个人的内在素质,而非外在的形式。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在行事为人上,应该注重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繁荣。‘置本不安’指的是根基不稳固,‘丰末’则是指追求表面的华丽;‘近者不亲’指的是亲近的人之间不亲密,‘求远’则是指追求与远方的人交往;‘亲戚不附’指的是亲戚之间不和睦,‘外交’则是指处理外部关系;‘事无终始’指的是做事没有始末,‘多业’则是指涉猎多个领域;‘举物而暗’指的是举重若轻,‘博闻’则是指广博的知识。这表明,一个人应该专注于根本,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繁华。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即先关注近处的问题,然后再逐步扩展到远处。‘先王’指的是古代的贤明君主,‘治天下’则是指治理国家;‘察迩来远’指的是从近处着手,逐步扩大视野;‘君子’则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迩修’则是指修身养性。这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影响周围的人。

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面对批评和失败时,应该自我反省,而不是怨恨他人。‘不修行’指的是不修习道德,‘见毁’则是指受到批评;‘反之身’指的是反思自己;‘怨省’则是指通过怨恨来反省自己,‘行修’则是指修养自己的行为。这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抱怨他人。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避免听信谗言,避免说出伤害他人的话语,以及避免心中存有伤害他人的念头。‘谮慝之言’指的是诽谤和恶意的言语,‘批扞之声’指的是指责和攻击的声音,‘杀伤人之孩’指的是伤害他人的心;‘诋讦之民’指的是喜欢诽谤他人的人。这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避免被恶意的言语所影响。

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不断地努力,增强自己的能力,满足自己的愿望,以及保持自己的壮志。‘力事日强’指的是努力工作,‘愿欲日逾’指的是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设壮日盛’指的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这句话阐述了君子在不同境遇中应该展现出的品质。‘贫则见廉’指的是在贫穷时展现廉洁,‘富则见义’指的是在富有时展现正义,‘生则见爱’指的是在活着时展现爱心,‘死则见哀’指的是在死后留下哀思;‘四行者’指的是这四种行为,‘虚假反之身’指的是这些行为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这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真诚和正直。

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将爱心、恭敬和谦逊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中,并且这种品质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藏于心’指的是内心深处的品质,‘动于身’指的是身体行动上的表现,‘出于口’指的是言语上的表达,‘畅之四支’指的是身体各部分,‘接之肌肤’指的是肌肤之亲,‘华发隳颠’指的是年老,‘弗舍’指的是不放弃。这表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始终保持这些品质,无论年龄大小。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这句话强调了志向不强的人智慧难以达到,言语不诚实的人行为不会果敢。‘志不强’指的是没有坚定的志向,‘智不达’指的是智慧无法达到,‘言不信’指的是言语不诚实,‘行不果’指的是行为不果敢。

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如果财富不能与人分享,道德不坚定,知识不广博,不能明辨是非,那么这样的人不值得交往。‘据财’指的是拥有财富,‘分人’指的是与人分享,‘守道不笃’指的是道德不坚定,‘遍物不博’指的是知识不广博,‘辩是非不察’指的是不能明辨是非。

本不固者,末必几。

这句话强调了根基不稳固的人,其末梢必然不稳固。‘本’指的是根基,‘末’指的是末梢,‘几’指的是不稳定。

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

这句话强调了有雄心壮志但不进行修养的人,最终会变得懒惰。‘雄’指的是雄心壮志,‘修’指的是修养,‘惰’指的是懒惰。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这句话强调了源头不纯净的水流不会清澈,行为不诚信的人名声会受损。‘原浊’指的是源头不纯净,‘流不清’指的是水流不清,‘行不信’指的是行为不诚信,‘名必耗’指的是名声受损。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

这句话强调了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荣誉也不是自己就能增长的。‘名’指的是名声,‘徒’指的是空,‘誉’指的是荣誉,‘自长’指的是自己增长。

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功业成就和名声确立后,这些名誉不应该是虚假的,而是应该与个人的真实行为相符。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这句话强调了只说不做的人,即使言辞辩才无碍,也不会被人听取。

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

这句话强调了虽然付出很多努力,但只追求个人功绩的人,最终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的人内心有辩才,但不会过多地言辞,同时他们付出很多努力但不自夸,这样他们的名誉才能传遍天下。

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这句话强调了言语不应该只是为了多说话,而应该追求智慧;同样,写作也不应该只是为了华丽的文采,而应该追求洞察力。

故彼智与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那些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与他们所追求的道路是相反的。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真正的善行必须发自内心,而不只是表面的行为;名声和荣誉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得到的,也不是通过巧妙的手段就能建立的,君子应该以身作则。

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这句话强调了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忘记名声的人,在天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2章修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4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