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以及精简、务实的社会理念。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
内容简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之一,书中记录了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实践,内容涉及了墨子的哲学、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墨子提倡“兼爱”,即人人平等、无私地爱他人;他也强烈反对“攻伐战争”,主张通过和平与公正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墨子的理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对立,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观和军事哲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3章所染-原文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
行理性于染当。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3章所染-译文
墨子说,看到有人染色丝线,感叹道:丝线染成青色就变成青色,染成黄色就变成黄色,所染的颜色变了,丝线的颜色也就变了。如果五种颜色都染过,那就变成了五种颜色。所以染色的时候不可不谨慎啊!
不仅仅是染色丝线这样,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舜帝被许由、伯阳两位高人影响,大禹被皋陶、伯益两位贤人影响,商汤被伊尹、仲虺两位智者影响,周武王被太公、周公两位圣人影响。这四位帝王,受到的影响都是正确的,所以能够统治天下,成为天子,功名照耀天地。天下所有仁义显赫的人,都会提到这四位帝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两位小人影响,商纣王被崇侯、恶来两位奸臣影响,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两位恶人影响,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两位小人影响。这四位帝王,受到的影响都是错误的,所以国家破败,身死名裂,成为天下人的耻笑,天下所有不义可耻的人,都会提到这四位帝王。
齐桓公被管仲、鲍叔两位贤臣影响,晋文公被舅犯、高偃两位贤人影响,楚庄王被孙叔、沈尹两位贤臣影响,吴王阖闾被伍员、文义两位贤人影响,越王勾践被范蠡、大夫种两位贤臣影响。这五位君主,受到的影响都是正确的,所以能够称霸诸侯,功名流传后世。
范吉射被长柳朔、王胜两位小人影响,中行寅被籍秦、高强两位小人影响,吴王夫差被王孙雒、太宰嚭两位小人影响,知伯摇被智国、张武两位小人影响,中山尚被魏义、偃长两位小人影响,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礼两位小人影响。这六位君主,受到的影响都是错误的,所以国家灭亡,身死族灭,宗庙被毁,没有后代,君臣离散,民众流离失所。天下所有贪婪残暴、苛刻扰民的人,都会提到这六位君主。
所有君主之所以能够安宁,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行事合理就是受到了正确的影响。所以,善于做君主的,在选拔人才上劳心劳力,在处理政务上则轻松愉快。不善于做君主的,劳神伤身,愁眉苦脸,心思劳碌;然而国家却更加危险,自己也更加受辱。这六位君主,并非不重视国家、爱护自己,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关键所在。不知道关键所在,就是因为他们受到的影响不正确。
不仅仅是国家有受到影响的可能,士人也有。如果他们的朋友都爱好仁义,纯洁谨慎,敬畏法令,那么他们的家庭会日益兴旺,自己会日益安宁,名声会日益显赫,做官也会做得合理,就像段干木、禽子、傅说这些人一样。如果他们的朋友都好大喜功,搞小圈子,那么他们的家庭会日益衰落,自己会日益危险,名声会日益受损,做官也会失去原则,就像子西、易牙、竖刁这些人一样。《诗经》中说‘一定要选择好的榜样,一定要谨慎对待榜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3章所染-注解
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染丝者:指染色丝绸的人,比喻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外界影响。
苍:一种深蓝色,古代常用以比喻高尚、正义。
黄:一种明亮的黄色,常用来比喻光明、智慧。
所入者变:指受到的影响改变。
色亦变:指颜色也随之改变,比喻人的品质或性格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
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五次染色后,丝绸就会呈现出五种不同的颜色,比喻多次受到不同影响后,人的品质或性格会有多种表现。
染不可不慎也:染色时要非常谨慎,比喻人的行为和思想选择要慎重。
国亦有染:国家也有像染色一样受到外界影响的情况。
舜染于许由、伯阳:舜帝受到许由和伯阳的影响,许由和伯阳是古代传说中的高士。
禹染于皋陶、伯益:大禹受到皋陶和伯益的影响,皋陶和伯益是古代传说中的贤臣。
汤染于伊尹、仲虺:商汤受到伊尹和仲虺的影响,伊尹和仲虺是商汤的重要辅佐。
武王染于太公、周公:周武王受到太公望和周公旦的影响,太公望和周公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
此四王者:指以上四位古代帝王。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夏桀受到干辛和推哆的影响,干辛和推哆是夏桀的亲近大臣。
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商纣王受到崇侯虎和恶来的影响,崇侯虎和恶来是商纣王的宠臣。
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周厉王受到厉公长父和荣夷终的影响,厉公长父和荣夷终是周厉王的亲信。
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周幽王受到傅公夷和蔡公谷的影响,傅公夷和蔡公谷是周幽王的宠臣。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齐桓公受到管仲和鲍叔的影响,管仲和鲍叔是齐桓公的重要辅佐。
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晋文公受到舅犯和高偃的影响,舅犯和高偃是晋文公的亲信。
楚庄染于孙叔、沈尹:楚庄王受到孙叔敖和沈尹的影响,孙叔敖和沈尹是楚庄王的重要辅佐。
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吴王阖闾受到伍子胥和文义的影响,伍子胥和文义是吴王阖闾的亲信。
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越王勾践受到范蠡和大夫种的影响,范蠡和大夫种是越王勾践的亲信。
此五君者:指以上五位古代君主。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范吉射受到长柳朔和王胜的影响,长柳朔和王胜是范吉射的亲信。
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中行寅受到藉秦和高强的影响,藉秦和高强是中行寅的亲信。
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吴王夫差受到王孙雒和太宰嚭的影响,王孙雒和太宰嚭是吴王夫差的亲信。
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知伯摇受到智国和张武的影响,智国和张武是知伯摇的亲信。
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中山尚受到魏义和偃长的影响,魏义和偃长是中山尚的亲信。
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宋康王受到唐鞅和佃不礼的影响,唐鞅和佃不礼是宋康王的亲信。
此六君者:指以上六位古代君主。
行理:行得正道,理得正理。
善为君者:善于做君主的人。
论人:选拔人才。
治官:处理政务。
子西: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
易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厨师,以烹调技艺著称。
竖刁:春秋时期齐国的宦官。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必择所堪,必谨所堪:一定要选择好相处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身边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墨子-03章所染-评注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在此以染丝为喻,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染’在此指代环境,‘苍’和‘黄’代表不同的环境。墨子通过染丝的颜色变化,比喻人在不同环境中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品质。‘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说明,人在五种不同的环境中,最终会形成五种不同的性格。墨子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在选择环境时必须谨慎。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
墨子进一步将染丝的比喻应用于国家政治。他通过列举古代圣王舜、禹、汤、武王的例子,说明这些圣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子,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正确的环境熏陶。‘染’在这里指的是君王的周围环境和影响者,如许由、伯阳、皋陶、伯益等。墨子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君王的‘染’密切相关。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墨子通过对比,指出这四位圣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子,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正确的‘染’。他们的功名和仁义被后世传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反映了墨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于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的看法。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
墨子接着列举了夏桀、殷纣、厉王、幽王四位昏君的例子,说明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受到了错误的‘染’。这些昏君受到了干辛、推哆、崇侯、恶来等奸臣的影响,导致国家衰败,自身灭亡。
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墨子通过对比,指出这四位昏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错误的‘染’。他们的失败成为了后世的教训,被世人所唾弃。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
墨子又列举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阖闾、越勾践五位霸主的例子,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正确的‘染’。他们的成功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墨子通过对比,指出这五位霸主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正确的‘染’。他们的功名和德行被后世传颂,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
墨子列举了范吉射、中行寅、吴夫差、知伯摇、中山尚、宋康六位君主的例子,说明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受到了错误的‘染’。他们的失败成为了后世的教训。
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
墨子通过对比,指出这六位君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错误的‘染’。他们的失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宗庙破灭,民不聊生。
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墨子认为,这六位君主的失败成为了后世贪暴苛扰者的典型代表。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
墨子提出,君主的安定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是否合理。他认为,合理的‘染’是君主行为合理的前提。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
墨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劳于论人’意味着君主应该花费精力去选拔贤能之人,而‘佚于治官’则意味着君主应该让贤能之人去处理政务。
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
墨子指出,如果一个君主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那么他将会身心俱疲,国家也会陷入危机之中。
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
墨子认为,这六位君主虽然重视国家和自己的利益,但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染’。
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墨子强调,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染’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墨子将‘染’的概念从国家政治扩展到士人个人,说明士人的行为和品质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墨子通过段干木、禽子、傅说等人的例子,说明士人如果受到好的环境熏陶,他们的家庭、个人名誉和官职都会得到提升。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刁之徒是也。
墨子通过子西、易牙、竖刁等人的例子,说明士人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家庭、个人名誉和官职都会受到损害。
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墨子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人们必须谨慎选择自己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