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作者: 吕不韦(约公元前291年-前235年),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和学者。他通过其商人背景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以魏国国君的顾问身份影响了历史。吕不韦整理和编撰了《吕氏春秋》,总结了多种哲学思想。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汇集多家思想精华、整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书中的内容体现了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强调“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提出了“权术”与“德治”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总结,提供了具体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的实践指导,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宝贵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原文

【季春】

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

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

天子焉始乘舟。

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窌,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罼弋,罝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

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

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豦}筐。

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

禁妇女无观,省妇使,劝蚕事。

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堕。

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於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

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尽数】

二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

集於羽鸟,与为飞扬;集於走兽,与为流行;集於珠玉,与为精朗;集於树木,与为茂长;集於圣人,与为夐明。

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䁾、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蹶。

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

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

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

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先己】

三曰:汤问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

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

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

此之谓真人。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影者不於影於形,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正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

三者之成也,在於无为。

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身,君曰勿身。

勿身督听,利身平静,胜天顺性。

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奸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於敌;内失其行,名声堕於外。

是故百仞之松,本伤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国,谋失於胸,令困於彼。

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后兵,故兵莫强焉。

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於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锺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何其躁也!’

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

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论人】

四曰: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已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

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凡彼万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

故知知一,则复归於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

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

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

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

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

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圜道】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

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

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

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

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

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

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

令出於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还周复归,至於主所,圜道也。

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

无所壅者,主道通也。

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

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

人臣亦然。

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

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

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

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

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

贤主之立官有似於此。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译文

【季春】

一曰:季春这个月,太阳在胃宿,黄昏时七宿在天空中央,黎明时牵牛星在天空中央,这个月的甲乙日,天帝是太皞,神是句芒,对应的虫是鳞虫,音律是角音,律管是姑洗律,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祭祀的对象是门,祭祀先脾。梧桐树开始开花,田鼠变成鹁鸪,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生长。天子住在青阳之右的宫室,乘坐鸾辂,驾着苍龙,旗帜是青色的,衣服是青色的,佩戴青玉,吃麦子和羊肉,器物是宽松而通达的。

这个月,天子向先帝献上鞠衣,命令舟牧覆盖船只,反复五次,然后向天子报告船只准备完毕。天子开始乘坐船只。在寝庙中献上鲔鱼,为麦子祈求丰收。

这个月,生气正旺盛,阳气正在发泄,所有生长的东西都出来了,萌芽的东西都伸展了,不可以内敛。天子布施恩德,命令官员打开仓库,赐予贫穷的人,救济穷困的人,打开府库,分发货币和布匹,周济天下,勉励诸侯,聘请名士,礼遇贤人。

这个月,命令司空说:‘时雨即将到来,地下水开始上升,巡视国都和城邑,环视原野,修筑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不要有阻碍;禁止狩猎,禁止使用网捕,禁止喂食兽药,不要让它们出九门。’

这个月,命令野虞不要砍伐桑树和柘树。斑鸠拍打翅膀,鸱鸮降落在桑树上,准备竹笼。后妃斋戒,亲自面向东方采桑。禁止妇女观看,减少妇女的劳作,鼓励养蚕。

这个月,命令工匠检查五个仓库的量器,金、铁、皮革、筋、角、齿、羽毛、箭杆、油脂、胶、丹漆,不要有不合格的。所有工匠都各司其职,监工每天喊话,不要违背时令,不要有过度装饰的技巧,以扰乱君上的心。

这个月的最后,选择吉日,举行大型的音乐活动,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前往观看。

这个月,将牛群、马群、雌性牲畜放入牧场。献祭的牲畜和幼畜,都要记录它们的数目。国人举行傩祭,九门悬挂祭品,以结束春天的气息。

执行这些命令,甘雨会在三十天内到来。如果季春执行冬天的命令,寒气会时常出现,草木都会凋零,国家会有大恐慌;如果执行夏天的命令,民众会多疾病,时雨不会降落,山陵不会收获;如果执行秋天的命令,天空会多阴沉,连绵的雨会早早降临,战争和武器会同时出现。

【尽数】

二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变化、万物的变化,无不有利,无不有害。圣人观察阴阳的适宜,辨别万物的利益以便生存,所以精神安于形体,寿命得以延长。长寿并不是短暂的延续,而是完成其自然规律。完成自然规律的关键在于去除害处。什么是去除害处?过度的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充满身体就会产生害处。过度的喜、怒、忧、恐、哀,这五种情绪影响精神就会产生害处。过度的寒、热、燥、湿、风、大雨、大雾,这七种气候影响精气就会产生害处。所以,养生最重要的是了解根本,了解根本疾病就不会发生。

精气的聚集,必然有进入的地方。聚集在羽毛的鸟,与之飞翔;聚集在奔跑的野兽,与之奔跑;聚集在珠玉,与之明亮;聚集在树木,与之茂盛;聚集在圣人,与之明智。精气的到来,因为轻而上升,因为行走而流动,因为美好而优良,因为成长而养育,因为智慧而明辨。

流水不会腐朽,门轴不会蛀蚀,这是因为运动。形体和气息也是如此。形体不运动,精气就不流动,精气不流动,气息就会郁结。郁结在头部就会生肿、生风,在耳朵就会生聋、生痛,在眼睛就会生翳、生盲,在鼻子就会生鼻塞、生鼻衄,在腹部就会生胀、生疥,在脚就会生痿、生蹶。轻水的地方,多秃头和甲状腺肿大的人;重水的地方,多脚软和跛脚的人;甜水的地方,多美丽和俊美的人;辣水的地方,多痈疽和疥疮的人;苦水的地方,多驼背和弯腰的人。

所有的食物,不要强求厚味,不要用烈酒重味,因此称之为疾首。食物按时食用,身体就不会有灾祸。所有的饮食之道,不要过饥过饱,这就是五藏的保养。嘴巴必须保持甘甜的味道,和精端的面容,用神气引导,百节感到愉悦,都接受气息。喝水必须小口慢饮,端正而不要急躁。

现在世上的人们占卜、祈祷、祭祀,因此疾病越来越多。比如射箭的人,射不中,反而去调整弓箭,这对射中有什么帮助?用汤止沸,沸得更厉害,去掉火源才能停止。所以,巫医和毒药,都是去除疾病的治疗方法,因此古代的人轻视它们,因为它们只是治标不治本。

【先己】

三曰:汤问伊尹说:‘想要取得天下,该怎么办?’伊尹回答说:‘想要取得天下,天下是无法取得的;如果可以取得,那么身体会先被取得。’所有事情的根本,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珍惜自己的大宝。使用新的,丢弃旧的,使毛孔畅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等到自然的寿命。

从前,先圣王成就了自己的身体,天下也就成就了;治理了自己的身体,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善于回声的人不在于回声在声音上,善于投影的人不在于影子在形体上,治理天下的人不在于天下在身体上。《诗经》说:‘善良的人,君子的举止不偏离,他们的举止不偏离,正是四国的榜样。’这是说,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反其道而行,自己的身体就会变得好;行义,人们就会变得好;乐于备好君子的道路,百官就已经治理好了,万民已经得到了利益。这三者的成就,在于无为。无为之道叫做胜天,义叫做利身,君道叫做勿身。勿身,就是监督听政,利身就是平静,胜天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会聪明长寿,平静就会事业进步,愉悦,监督听政就会邪恶被堵塞。

所以,如果上位者失去了正道,边境就会被敌人侵犯;内部失去了行为准则,名声就会在外受损。因此,百丈高的松树,根部受伤,顶端就会枯萎;商、周的国家,计划失当,命令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遵循道,然后才讲德,所以德行没有比他们更盛大的;三王先教育,然后才处罚,所以事情没有比他们更成功的;五伯先处理事务,然后才动用武力,所以武力没有比他们更强大的。现在的世界,巧妙的策略并行,欺诈的手段交替使用,战争不断,亡国和受辱的君主越来越多,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夏后伯启与有扈在甘泽之战中战败。六卿请求再次出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土地不浅,我的民众不寡,战而不胜,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育不当。’于是,他不再使用双层席子,不再吃两种以上的食物,不再弹奏琴瑟,不再敲击钟鼓,子女不再打扮,亲近亲人,尊敬长辈,尊重贤人,使用能人。一年后,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别人,必须先评价自己;想要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诗经》说:‘掌握马缰绳就像编织一样。’孔子说:‘理解这句话,就可以治理天下。’子贡说:‘为什么这么急躁呢!’孔子说:‘不是急躁,而是在这里做了,效果就体现在那里。’圣人修身养性,成就了天下。

因此,子华子说:‘丘陵形成,洞穴就会安定;大水深渊形成,鱼鳖就会安定;松柏生长,路人就会得到荫蔽。’

孔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有人说:治理国家,只要在朝廷上处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迂腐的话。”孔子说:‘这不是迂腐的话。我听说,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对别人也有好处;对自己有害的事情,对别人也有害。不出门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那些知道反省自己的人吧!’

【论人】

第四条:君主的统治方法要简约,君主的行为要贴近实际。最上等的君主首先反省自己,其次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追求得越远,推演得越疏远;追求得越强,失去得越远。

什么叫做反省自己呢?就是适当地调节视听,节制嗜好和欲望,放弃智谋,去除巧智,让自己的思想游走于无穷无尽的境界,关注自然之道。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有害于自己的天性。不有害于天性,就会智慧集中,集中智慧就会感知到神明,感知到神明就是达到了‘一’的境界。

所有的万物,在得到‘一’之后才能形成。所以明白了‘一’,就能应对事物的变化,宽广深远,不可测度;德行昭著美好,如同日月,不可停止;豪杰之士按时到来,远方之人前来拜访,不可阻挡;意气宣泄通达,无所束缚,不可收束。所以明白了‘一’,就能回归于本真,欲望容易满足,取用节俭,不可得;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内心纯洁,不可衡量;威严不能使之恐惧,严厉不能使之害怕,不可屈服。所以明白了‘一’,就能根据时势行动,处理事务,不可穷尽;举荐和任用遵循原则,给予和索取遵循道理,不可迷惑;言语无遗漏,深入人心,不可改变。谗言困扰,贤者兴起,不可隐藏。所以明白了‘一’,就像天地一样,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对应的。比如一个驾车的人,如果能够反省自己,那么车轻马快,行驶远路而不感到疲倦。

过去那些衰亡的君主,把罪过归咎于他人,所以整天杀戮不止,以至于国家灭亡还不知道醒悟。三代兴起时的君主,把罪过归咎于自己,所以每天都在功绩上有所建树,国家因此昌盛。

什么叫做寻求他人的帮助呢?人们虽然同类,但智慧不同,贤能和愚昧不同,他们都用巧言和诡辩来保护自己,这就是那些不贤明的君主之所以混乱的原因。

一般论人,通达时观察他的礼节,尊贵时观察他的推荐,富有时观察他的养育,倾听时观察他的行为,停止时观察他的喜好,习惯时观察他的言语,贫穷时观察他不受的东西,卑微时观察他不做的事情。用喜悦来检验他的操守,用快乐来检验他的隐秘,用愤怒来检验他的节操,用恐惧来检验他的特性,用悲伤来检验他的仁慈,用困苦来检验他的意志。八种观察和六种检验,这是贤明君主论人的方法。论人时,还必须考虑六亲四隐。什么叫做六亲?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孩子。什么叫做四隐?朋友、旧交、同乡、邻居。在家庭内部使用六亲四隐,在外部使用八观六验,人的真实面目、贪婪、卑鄙、美好、丑恶都不会遗漏。就像逃避雨淋和污垢,无处不是这样。这是先圣王之所以了解人的方法。

【圜道】

第五条:天道是圆的,地道是方的。圣明的君主效法它们,以此来确立上下等级。怎么解释天道是圆的呢?精气和神明一上一下,循环往复,无所停留,所以说天道是圆的。怎么解释地道是方的呢?万物种类和形态各异,各有职责,不能互相替代,所以说地道是方的。君主掌握圆道,臣子遵循方道,方圆不变,国家才能昌盛。

日夜循环一周,这是圆道。月亮运行于二十八宿之间,轸星与角星相连,这是圆道。精气和神明运行于四季之间,一上一下,各自相遇,这是圆道。事物运动则发芽,发芽生长,生长变大,变大成熟,成熟后衰败,衰败后消亡,消亡后收藏,这是圆道。云气向西移动,连绵不绝,冬夏不停;泉水向东流淌,日夜不息。上面不枯竭,下面不溢满,小变大,重变轻,这是圆道。黄帝说:‘帝没有固定的处所,有处所的地方就不再是处所。’这是说不受限制,这是圆道。人的九窍,一窍有所停留,其他八窍就会空虚,八窍空虚时间过长就会死亡。所以,只有静心倾听,才能停止;倾听后观察,停止后观察:这就是说要以‘一’为言。‘一’不希望停留,停留就会导致衰败,这是圆道。‘一’是最为宝贵的,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没有人知道它的端倪,没有人知道它的开始,没有人知道它的结束,而万物都把它作为根本。圣明的君主效法它,来命令他们的本性,来确定他们的正道,来发布号令。号令从君主口中发出,官员接受并执行,日夜不停,畅通无阻,深入人心,传播四方,最终回到君主那里,这是圆道。号令圆通,那么对与错、好与坏,就没有阻碍了。没有阻碍,君主的道路就畅通了。所以,号令是君主用来统治的命令,贤能与否、安危与否,都由此而定。

人的身体有四肢,能够控制它们,是因为它们有感觉,一定会知道。有了感觉却不知道,那么四肢就不能被控制了。臣子也是如此。号令不能引起感觉,就无法指挥他们。有了号令却不能执行,不如没有。君主,就是指挥那些没有的东西的人,舜、禹、汤、武都是这样。

先王设立高官,一定让他们遵循方道,方道确立了,职责就明确了,职责明确了,下面的人就不会相互隐瞒。尧、舜是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把贤能的人作为继承人,不肯让自己的子孙继承,就像设立官职一定要让他们遵循方道一样。现在的君主,都希望世袭不断,把自己的子孙作为继承人,但设立官职却不能让他们遵循方道,被私欲所扰乱,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所追求的太远,而所知道的太近。

现在五音都能得到响应,是因为它们的分寸恰当。宫、商、角、徵、羽,各自处于自己的位置,音调和谐,不可违背,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不接受的原因。贤明的君主设立官职就像这样。百官各自处于自己的职位,处理自己的事务,等待君主的命令,君主没有不满意的;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国家没有不利的;用这种方法防备祸患,祸患没有机会到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注解

季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三月,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

太皞: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掌管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的季节。

句芒:太皞的神祇,主管春耕播种。

鳞:指鱼类,春季是鱼类繁殖的季节。

角:五音之一,代表春季。

姑洗:古代音律之一,与春季相配。

八:数字八与春季有关,代表春季的周期。

酸:春季的食物味道,与春季的生机相联系。

膻:一种气味,可能指羊肉的气味,春季是吃羊肉的季节。

祀户:祭祀户神,户神是守护家门的神。

祭先脾:祭祀祖先的脾脏,可能是因为脾脏与春季的养生有关。

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是春季的标志。

田鼠化为鴽:田鼠在春季会变成鴽鸟,是一种自然现象。

虹始见:春季开始出现彩虹。

萍始生:浮萍开始生长,是春季水生植物生长的标志。

青阳:春天的象征,青色代表生机。

鸾辂:古代的一种装饰华丽的马车。

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七宿,代表春季。

鞠衣:古代祭祀时用的衣服。

舟牧:管理船只的官员。

鲔:一种大鱼,是春季的美食。

生气:指生命的活力。

仓窌:仓库和粮仓。

司空:古代官名,负责工程和水利。

野虞:古代官名,负责山林和狩猎。

桑柘:桑树和柘树,是蚕桑的重要植物。

鸣鸠:春季鸣叫的鸠鸟。

戴任: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春季出现。

栚曲:一种用来捕捉鸟兽的器具。

工师:古代官名,负责工艺制作。

五库:五种仓库,指各种物资的储存地。

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各种材料,用于制作不同的物品。

百工:各种工匠。

监工:监督工匠的官员。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位高级官员。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大夫:古代的士官。

累牛:牛的聚集地。

腾马:奔跑的马。

游牝:游荡的雌性动物。

牺牲:用于祭祀的牲畜。

书:记录。

国人:国都的居民。

傩:古代的一种驱鬼仪式。

磔禳:用竹签驱邪。

甘雨:甘甜的雨水,指及时雨。

五帝: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

三王: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帝王。

五伯:古代传说中的五位霸主。

伊尹:商汤的大臣,著名的政治家。

啬其大宝:珍惜自己的生命。

腠理:皮肤和肌肉的纹理。

邪气:邪恶的气流或因素。

真人:指道德高尚、长寿的人。

先圣王:古代的圣明君主。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

淑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其仪不忒:行为举止不失正道。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他的行为举止是四国的楷模。

反其道:相反的道路。

义:道德。

君道:君主的治理之道。

《诗》曰:‘执辔如组。’:《诗经》中有这样的话:‘执辔如组。’

子贡:孔子的弟子。

子华子:古代的哲学家。

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山丘形成了,洞穴里的生物就安全了;大水深渊形成了,鱼鳖就安全了;松柏形成了,行人在下面就有遮荫了。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鲁哀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传授儒家思想。

迂言:迂腐的言论,指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话。

丘:孔子自称,‘丘’是他的字。

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意思是个人自身的德行和修养会影响他人,正面的影响可以惠及他人,负面的影响则会连累他人。

门户:指家庭或居住地,这里比喻治理国家的范围。

主道约,君守近:指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要简约,自己要亲近民众。

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最高境界是反省自己,其次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追求越远,越容易迷失方向;要求越强,越容易失去本真。

反诸己:反省自己。

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调适感官,节制欲望,放下智谋,去除巧诈,让心灵沉浸于无穷的变化之中,顺应自然之道。

无以害其天:不损害天生的本性。

得一: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万形:万物。

复归於朴:回归到纯朴的本性。

取养节薄:获取和养生的方式简朴。

离世自乐:超脱尘世,自得其乐。

中情洁白:内心纯洁无瑕。

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威严不能使之恐惧,严厉不能使之屈服。

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行动有度,取舍合乎道理,不可迷惑。

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言辞无遗漏,集于肌肤之间,不可改变。

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诽谤者困顿,贤者兴起,无法隐藏。

圜道:圆形的道,指宇宙自然的规律。

精气:指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

轸与角属:星宿的位置。

精行四时:精微的物质运行于四季之间。

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自然过程。

圜道也:这也是圆道的表现。

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帝王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固定位置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无处。

以言说一:用言语来表达统一的原则。

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命令畅通无阻,无论是好是坏,都不会有阻碍。

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这是君主决定命运、贤愚、安危的关键。

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如果感觉到了但不理解,身体四肢就无法发挥作用。

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如果号令不被感知,就无法使臣民行动。

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有权力却不使用,不如没有。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古代圣王设立高官,一定要使他们各司其职,职责分明,下级就不会隐瞒。

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五音(宫、商、角、徵、羽)都能和谐共鸣,因为它们的分寸恰当。

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百官各在其位,处理其事,等待君主的命令,君主就会感到安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评注

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揭示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观念。哀公认为‘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是一种迂腐之谈,孔子则认为这是一种深刻的认识。孔子强调‘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即个人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孔子所说的‘不出於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表明了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理念。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呼应,但儒家更强调‘有为’。

在【论人】部分,孔子提出了‘主道约,君守近’的观点,即君主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不是过度干预。‘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表明了君主应该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要求他人。这种思想强调了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关系。

孔子进一步阐述了‘反诸己’的具体做法,包括‘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这些做法旨在帮助君主回归自然,减少私欲,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在【圜道】部分,孔子将天道与地道进行了对比,认为圣王应该效法天道,以圆道立上下。‘天道圜,地道方’表明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君主应该遵循这种圆道,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通过‘日夜一周,圜道也’等例子,阐述了圜道的具体表现。他认为,圜道不仅体现在自然界,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君主应该遵循圜道,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论人】和【圜道】两部分中,孔子多次强调了‘知一’的重要性。‘知一’意味着君主应该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最后,孔子通过‘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等例子,说明了君主应该如何选拔和使用官员。他认为,君主应该让官员各司其职,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春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