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

作者: 吕不韦(约公元前291年-前235年),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和学者。他通过其商人背景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以魏国国君的顾问身份影响了历史。吕不韦整理和编撰了《吕氏春秋》,总结了多种哲学思想。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汇集多家思想精华、整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书中的内容体现了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强调“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提出了“权术”与“德治”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总结,提供了具体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的实践指导,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宝贵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原文

【季秋】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

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

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

天子居总章右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

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

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上丁,入学习吹。

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

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旐舆,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向以誓之。

天子乃厉服厉饬,执弓操矢以射。

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

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者,共养之不宜者。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顺民】

二曰: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

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

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翦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

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

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

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

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

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令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

此先顺民心也。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

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

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和子以告鸮子[七]。

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

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知士】

三曰: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

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静郭君善剂貌辨。

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

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

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刬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

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

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

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

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

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

静郭君不能止。

剂貌辨行,至于齐。

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

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

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

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

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

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此为一也。

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

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

又不肯听辨。

此为二也。

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

剂貌辨答曰:‘敬诺。’

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

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

静郭君至,因请相之。

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

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

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审己】

四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

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齐攻鲁,求岑鼎。

鲁君载他鼎以往。

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

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

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且柳下季可谓能说矣。

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鲁君之国。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

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

此亦不知其所以也。

此公玉丹之所以过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

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

恶其三人而杀之矣。

国人不说,大非上。

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

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

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

亦不知所以亡也。

【精通】

五曰:人或谓兔丝无根。

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地,伏苓是也。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树相近而靡,或[插图]之也。

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

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先告也。

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宋之庖丁好解牛[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插图]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

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

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

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

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译文

【季秋】

一曰:季秋这个月,太阳在房星的位置,傍晚时位于虚星中,清晨时位于柳星中。这个月的吉日是庚日和辛日,对应的帝王是少皞,神是蓐收,对应的昆虫是毛虫,音律是商音,律管中的无射律。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辛辣的,气味是腥臭的,祭祀的对象是门神,祭拜的是先人的肝脏。候鸟开始南飞,宾客一样的爵鸟进入大水中变成了蛤蜊。菊花开始开花,豺狼开始捕猎禽兽。

天子居住在总章宫的右边小屋,乘坐战车,驾着白色的骆驼,挂着白色的旗帜,穿着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玉佩,吃麻和狗肉,使用的器物既廉价又深。

这个月,要宣布严格的命令,命令所有官员不论贵贱都要努力工作,以聚集天地之藏,不要有任何宣泄。命令宰相,农事已经完成,总结五种谷物的重要性。

这个月,霜开始降临,工匠们开始休息。命令有关官员说:‘寒气全面降临,民力难以承受,大家都要进屋。’上丁日,开始学习吹奏。

这个月,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品尝牺牲的肉,向天子报告准备情况。召集诸侯,制定百县的制度,确定来年的朔日,以及诸侯向民众征税的轻重标准,贡品的数量,根据远近土地的适宜性来制定,以满足郊庙的需求,不要有任何私心。

这个月,天子开始教导田猎,以练习五种战车,驯马。命令仆人和七名骑士都准备车辆,载着旌旗,按照等级接受车辆,整齐地排列在屏风外;司徒拿着鞭子,面向北方发誓。天子穿上战服,戴上头盔,手持弓箭射击。命令主祭官在四方祭祀禽兽。

这个月,草木开始枯黄,人们开始砍伐木材作为炭火。冬眠的昆虫都躲进洞穴,封闭了洞口。于是加快审判罪犯,不留有罪之人,收回不当的俸禄,共同抚养那些不适宜的人。

这个月,天子用狗来尝新稻,先献祭给宗庙。

季秋如果执行夏天的命令,那么国家会发大水,冬天储存的粮食会腐烂,民众会咳嗽多痰;如果执行冬天的命令,国家会有很多盗贼,边境不平静,土地分裂;如果执行春天的命令,暖风会到来,民众的士气会低落,军队一定会出征。

【顺民】

二曰:古代的君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那些通过德行赢得民心,建立伟大功名的人,在古代有很多。失去民心而建立功名的人,从没有出现过。赢得民心必须有一定的方法,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一个百户的城邑,民众没有不高兴的。取悦民众的方法就是了解他们的喜好,民众的喜好并不多,这是赢得民众的关键。

从前,汤打败了夏朝,统一了天下。天大旱,连续五年没有收成,汤就亲自到桑林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牵连到万民。万民有罪,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聪明,让上帝和鬼神伤害民众的生命。’于是剪掉头发,砍掉手,以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向上帝祈福。民众非常高兴,雨就下得很大。这说明汤懂得了鬼神的变化和人事的传承。

文王在岐山侍奉纣王,受到冤屈和侮辱,但每天按时朝见,上贡的礼物总是恰当,祭祀总是恭敬。纣王很高兴,命令文王称西伯,赐给他千里之地。文王跪拜磕头,推辞说:‘我希望为民众请求取消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不喜欢千里之地,而是为了民众请求取消炮烙之刑,他非常想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比得到千里之地更重要,所以说文王是明智的。

越王勾践遭受会稽之耻,想要深深赢得民心,以至于愿意与吴国同归于尽。他不安于床榻,不享受美食,不看华丽的景象,不听钟鼓之声。三年中,他劳苦功高,嘴唇干裂,肺干枯,亲近群臣,关爱百姓,以赢得他们的心。有美味的食物不足以分给所有人,他不敢吃;有美酒流进江中,他与民众一同分享。他亲自耕种吃饭,妻子亲自织布穿衣。他禁止享用珍贵的食物,禁止华丽的衣服,禁止两样东西同时出现。他时常出行,车上载着食物,观察那些孤独、穷困、面色憔悴、生活困苦的人,必定亲自给予食物。于是他告诉各位大夫说:‘我希望与吴国一起遭受上天的惩罚。让吴国和越国一起灭亡,士大夫们牺牲生命,同一天死去,我与吴王头碰头,手挽手,一同死去,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我考虑我国不足以伤害吴国,对外与诸侯交往也不能伤害他们,那么我将放弃国家,释放群臣,手持剑,改变容貌,改名换姓,拿着扫帚做奴隶,侍奉吴王,与他争一死。我虽然知道这样会失去头颅和手脚,被天下人嘲笑,但我的意志一定会实现!’于是有一天,他与吴国在五湖交战,吴国军队大败,随后围攻王宫,城门不守,俘获了夫差,杀了吴国的宰相,使吴国残败了两年才称霸。这就是先顺应民心。

齐庄公想要攻打越国,向和子咨询。和子说:‘先君有遗命说:“不要攻打越国。越国,就像猛虎一样。”’庄公说:“即使像猛虎一样,但现在已经死了。”和子把这件事告诉了鸮子。鸮子说:“已经死了,就当作它还活着。”所以,所有行动,都必须先了解民心,然后才能行动。

【知士】

三曰:现在这里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优秀的工匠,就相当于没有取到。工匠和马的关系,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成功,就像鼓槌和鼓的关系。士人也有千里之才,他们有高尚的节操和愿意为正义牺牲的精神,这是士人的千里之才。能够使士人发挥千里之才的,只有贤明的人。

静郭君喜欢剂貌辨。剂貌辨为人多嘴多舌,门人都不喜欢他。士尉向静郭君告发他,静郭君不听,士尉辞职离开。孟尝君私下里劝静郭君,静郭君非常生气,说:‘割掉你的同类,评价我的家,只要能容纳剂貌辨的,我都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让他住在最好的房子里,让长子驾车,早晚提供食物。

几年后,威王去世,宣王即位。静郭君与宣王的关系非常不好,辞职去了薛地,带着剂貌辨一起。没过多久,剂貌辨辞职离开,请求见宣王。静郭君说:‘宣王非常不喜欢我,你去,一定会死。’剂貌辨说:‘我本来就不是为了求生。我一定要去!’静郭君无法阻止他。

剂貌辨去了齐国。宣王听到消息后,隐藏着愤怒等待他。剂貌辨来了,宣王说:‘你是静郭君所宠爱的人吗?’剂貌辨回答说:‘宠爱是有,但听命就没有了。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告诉静郭君说:“太子不仁,像猪一样回头看,这样的人会背叛。不如废除太子,改立卫姬的儿子校师。”静郭君流泪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而且静郭君如果听从我的建议去做,今天就不会有这个麻烦了。这是第一件事。至于薛地,昭阳请求用数倍的土地交换薛地,我又说:“一定要听从。”静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即使后王不喜欢,我难道可以先王的面子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建议。这是第二件事。”宣王叹息,脸色动容,说:“静郭君对我,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我年纪小,不知道这些。客人愿意为我劝说静郭君吗?”剂貌辨回答说:“遵命。”

静郭君来了,穿着威王的衣服,戴着他的帽子,带着他的剑。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静郭君,看到他后流泪。静郭君到了,请求任命他为相。静郭君推辞,但最终不得不接受。十天后,他假装生病,勉强辞职,三天后宣王同意了。

在这个时候,静郭君可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人了。能够正确认识人,所以不会因为别人的反对而停止。这就是他外表看起来辨别是非,但实际上内心却乐于助人、愿意面对困难的原因。

【审己】

第四条:所有事物之所以如此,必然有其原因。但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原因,即使看似正确,也和不知道一样,最终必然陷入困境。古代的帝王、名士、伟大的老师之所以超越常人,是因为他们懂得这个道理。水从山里流出流向大海,水并不是讨厌山而喜欢海,而是因为地势的高低让它这样流动。庄稼在田野里生长,在仓库里储存,庄稼并不是有意愿,而是因为人们需要它。

所以子路曾经抓了一只野鸡,但又放掉了。

子列子经常射箭命中目标,他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他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他退下后练习了三年,又去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了吗?’子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保持这个状态不要失去。’不仅射箭如此,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贤能与否,也都各有原因。圣人不会关注国家的存亡、个人的贤能与否,而是关注其中的原因。

齐国攻打鲁国,要求鲁国交出岑鼎。鲁君带着其他鼎前往。齐侯不相信,让他回去。鲁君因为岑鼎是鲁国的宝贝,所以坚持要交出真岑鼎。柳下季认为鲁君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利益,于是鲁君听从了他的建议,带着真岑鼎前往。柳下季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国家,也保护了鲁国。

齐湣王逃亡到卫国,白天步行,他对公玉丹说:‘我已经亡国了,却不知道原因。我之所以亡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该怎么做。’公玉丹回答说:‘我认为您已经知道了,您真的还不知道吗?您之所以亡国,是因为您的贤能。天下的国王都不贤能,却都嫉妒您的贤能,因此联合起来攻打您。这就是您亡国的原因。’湣王叹息说:‘贤能原来是这样的痛苦啊!’这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这就是公玉丹超越常人的地方。

越王有四个儿子。越王的弟弟豫,想要杀死他们,自己取而代之。他先杀死了三个儿子,国人都不满意。他又想杀掉第四个儿子,越王没有同意。他的儿子害怕必死,于是利用国人的情绪想要驱逐豫,包围了王宫。越王叹息说:‘我不听豫的话,才遭受这样的灾难。’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亡国。

【精通】

第五条:有人认为兔丝没有根。兔丝并不是没有根,它的根不依赖于土地,就像茯苓一样。慈石能吸引铁,有人说是被它吸引的。树木靠近就会倾斜,有人说是被风吹倒的。圣人面向南方而立,以爱护和利益民众为心,号令还没有发布,天下的人都已经伸长脖子、抬起脚跟等待了,这就是他深入人心的原因。那些伤害他人的人,也会受到同样的对待。

现在那些发动战争的人,磨砺着五种兵器,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发动战争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被攻击的人并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们,而是神先告诉了他们。身体在秦国,亲近的人却在齐国,死后心情不安,精神可能会来去。

德,是万民的主宰。月,是众阴的根本。月圆时,蚌蛤饱满;月缺时,蚌蛤空虚。月亮在天空中,众阴在深渊中转化;圣人施行德行,四面八方都充满了仁爱。

养由基射箭,箭矢射中犀牛,箭羽被犀牛的皮毛吸收,这是对犀牛的真诚。伯乐学习相马,看到的都是马,这是对马的真诚。宋国的庖丁喜欢解剖牛,看到的都是死牛,三年没有看到活牛,用刀十九年,刀刃还像新的一样锋利,这是因为他顺应了牛的纹理,这是对牛的真诚。

钟子期在夜晚听到敲击磬的声音而感到悲伤,派人去请他,问他:‘你为什么敲击磬时这么悲伤?’他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人,无法活命;我的母亲得以活命,却为官家酿酒;我得以活命,却为官家敲击磬。我已经三年没有看到我的母亲了。以前我是舍氏的人,想要赎回我的母亲,却发现没有足够的钱,而我本身就是官家的财产,所以感到悲伤。’钟子期叹息说:‘悲哀啊!悲哀啊!心灵不是手臂,手臂不是木棒,也不是石头。悲伤存在于心中,而木石会响应。’所以君子在这里真诚,就能影响到那里,感动自己,影响到他人,难道一定要强行说服吗?

周朝有个人叫申喜,他失去了母亲,听到有人在门口唱歌而感到悲伤,脸色都变了。他让守门人请唱歌的人进来,问他:‘为什么唱歌?’和他交谈后,发现是他的母亲。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是一体而分开的,同气而呼吸不同。就像草丛中的花和果实,就像树木的根和心。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能相互沟通,心意相通,痛苦相互救助,忧思相互感应,活着时相互欢乐,死了时相互哀悼,这就是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诚而与心灵相应,两股精神相互得到,难道还需要言语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注解

季秋:季秋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份,即农历的九月,也称为九月、秋九。在这个月份,天气逐渐转凉,万物开始凋零,是收获的季节。

房: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之一,位于现代天文学中的金牛座。

虚:古代星宿名,属西方七宿之一,位于现代天文学中的双子座。

柳:古代星宿名,属东方七宿之一,位于现代天文学中的天秤座。

庚辛:古代五行中的金,庚辛分别代表金的两个阶段。

少皞:古代神话中的金神,掌管秋季。

蓐收:古代神话中的金神,掌管收获。

毛:指秋季的昆虫,如毛虫。

商:古代五音之一,代表秋季。

无射:古代音律之一,属于商音。

九:古代数字,代表秋季的周期。

辛:指秋季的味道,辛辣。

腥:指秋季的气味,腥膻。

祀门:祭祀门神。

先肝:祭祀祖先时以肝脏为祭品。

候雁:候鸟,指大雁。

宾爵:鸟类,指爵鸟。

蛤:蛤蜊。

黄华:菊花。

豺:狼。

总章:古代宫殿名。

戎路:古代兵车。

白骆:白色的马。

白旂:白色的旗帜。

衣白衣:穿着白色的衣服。

服白玉:佩戴白色的玉器。

食麻与犬:吃麻和狗肉。

器廉以深:器物简朴而深。

申严号令:发布严格命令。

冢宰:古代官名,掌管国家大事。

五种: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神仓:神庙中的仓库。

饬:整理,整顿。

霜:霜冻。

百工:各种工匠。

上丁:古代祭祀活动之一。

大飨帝:大祭天地。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合诸侯:召集诸侯。

百县:一百个县。

受朔日:确定新年第一天的日期。

税于民:向民众征税。

贡职:贡品和职责。

五戎:五种兵器。

獀马:马匹。

仆及七驺:仆人和七名骑手。

旍旐:旗帜。

舆:车。

搢扑:手持鞭子。

厉服厉饬:穿着严肃的服装。

主祠:主持祭祀。

草木黄落:草木枯黄。

蛰虫:冬眠的昆虫。

墐其户:堵住门窗。

趣狱刑:审理案件。

禄秩:官职和俸禄。

荐寝庙:献给宗庙。

夏令:夏季的政令。

冬令:冬季的政令。

春令:春季的政令。

顺民心:顺应民心。

德:道德。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桑林:古代祭祀的场所。

剪发:剪掉头发。

磿其手:割掉手指。

鬼神:神灵。

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炮烙:古代的一种酷刑。

岐:地名,文王被封于此。

西伯:文王的封号。

越王:越国的君主。

会稽:地名,越王所受之耻辱之地。

吴:古代国家名。

齐庄子:齐国的君主。

和子:齐国的官员。

鸮子:齐国的官员。

静郭君:静郭君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静郭君田婴,他以善于知人善任而著称。

剂貌辨:静郭君的门客。

威王:齐国的君主。

宣王:齐国的君主。

士尉:齐国的官员。

孟尝君:齐国的贵族。

刬而类:剪除同类。

傔:跟随,伴随。

上舍:高级住宅。

威王薨:威王去世。

宣王立:宣王即位。

遗令:遗言。

猛虎:比喻越国。

枹:鼓槌。

鼓:鼓。

高节死义:高尚的节操和为义而死的决心。

千里之马:指才能出众的人。

良工:优秀的工匠。

士之千里:指有才能的士人。

贤者:贤明的人。

门人:门下弟子。

证:证明。

类:同类。

家:家族。

长子:大儿子。

朝暮进食:早晚进食。

薨:去世。

立:即位。

大不善于宣王:与宣王关系不好。

辞而之薛:辞职去薛国。

留无几何:停留了一段时间。

辞而行:辞别并离开。

请见宣王:请求见宣王。

说:喜欢。

爱:喜爱。

听:同意。

太子:国王的儿子。

颐:脸颊。

豕视:猪的眼神。

倍反:背离。

革太子:废黜太子。

卫姬婴儿校师:卫姬的儿子,名叫校师。

泫:流泪。

忍:忍受。

且:而且。

为之:去做。

患:麻烦。

至于:到达。

易薛:交换薛地。

必听之:一定要听从。

受薛于先王: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

恶于后王:对后王不满。

谓:说。

庙:宗庙。

楚:古代国家名。

客:客人。

少:年轻。

寡人:君主自称。

少来:年轻的时候。

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客人愿意为寡人年轻时去见静郭君吗?

敬诺:恭敬地答应。

衣威王之服:穿上威王的衣服。

冠其冠:戴上威王的帽子。

带其剑:佩带威王的剑。

迎静郭君于郊:在郊外迎接静郭君。

望之而泣:看到他就流泪。

请相之:请求任命他为相。

辞:推辞。

谢病强辞:以生病为由坚决辞职。

三日而听:三天后同意了。

自知人:自知人是指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性格、才智等。

非之弗为阻:非之弗为阻,意指不因为是非而阻止或改变自己的行为。

貌辨:貌辨,指通过观察外表来判断事物的能力。

外生乐:外生乐,指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快乐。

趋患难:趋患难,指主动去面对困难和危险。

先王: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名士:名士,指有才华和品德的人。

达师:达师,指有学问和智慧的人。

过俗:过俗,指超越世俗,具有高远的见识。

子路:子路,即孔子的弟子颜回,以勇猛著称。

揜雉而复释之:揜雉而复释之,指子路捉到一只野鸡后又放生的行为。

列子:列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以善于思考和哲学著称。

关尹子:关尹子,古代道家学者,与列子有交往。

岑鼎:岑鼎,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此处指代鲁国的一件宝物。

柳下季:柳下季,鲁国的一位贤者。

齐湣王:齐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公玉丹:公玉丹,齐湣王的近臣。

兔丝:兔丝,一种植物,此处比喻没有根基的事物。

伏苓:伏苓,一种药材,此处比喻根基。

慈石召铁:慈石召铁,指磁石吸引铁的现象,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吸引。

树相近而靡:树相近而靡,指树木因为靠近而相互倾斜,比喻相互影响。

南面而立:南面而立,指君主面向南而立,象征统治地位。

五兵:五兵,指古代的五种兵器:弓、矢、矛、戟、剑。

侈衣美食:侈衣美食,指华丽的衣服和美食,此处比喻奢侈的生活。

被攻者:被攻者,指被攻击的一方。

德也者:德也者,指道德,此处指道德的力量。

月也者:月也者,指月亮,此处比喻自然规律。

群阴之本:群阴之本,指月亮是所有阴性的根源。

蚌蛤实:蚌蛤实,指蚌蛤在月亮圆时充满水。

月晦:月晦,指月亮不亮的时候,此处比喻空虚和不足。

宋之庖丁:宋之庖丁,指宋国的一位厨师,庖丁是厨师的通称。

击磬者:击磬者,指击打磬的人,磬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

申喜:申喜,周朝的一位官员。

乞人:乞人,指乞丐。

一体而两分:一体而两分,指虽然身体分离,但精神相连。

隐志相及:隐志相及,指隐藏的志向能够相互感应。

痛疾相救:痛疾相救,指在痛苦和疾病中相互帮助。

忧思相感:忧思相感,指在忧愁和思考中相互感应。

骨肉之亲:骨肉之亲,指亲如骨肉的关系。

两精相得:两精相得,指两方面的精神相互契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评注

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

此句中,‘当是时也’点明了特定的时间背景,静郭君能够自知人,即对自己的认识深刻,因此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受外界干扰。‘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揭示了静郭君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即他能够辨别事物的本质,从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乐观态度。

四曰: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

这句话强调了事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其原因。如果不了解这些原因,即使表面上看似正确,也和不知道一样,最终会陷入困境。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能够超越常人,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深刻的认知能力。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于野而藏于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

此句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其自然规律,水之所以流向大海,并非因为水本身厌恶山而向往海,而是因为地势的高低使然。同样,谷物生长于田野,收藏于仓库,并非谷物本身有所欲望,而是因为人们的需求。

故子路揜雉而复释之。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故事,子路看到雉鸟,想要捉住它,但又觉得这样做不道德,于是又放掉了它。这反映了子路内心的道德冲突和最终的选择。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这段对话展示了子列子在射箭技艺上的追求。他虽然射箭技艺高超,但关尹子却认为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射中的原因。子列子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关尹子的认可。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鲁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这段故事讲述了鲁君为了国家利益,愿意献出珍贵的岑鼎,以换取国家的安全。柳下季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他为了国家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

齐湣王亡居于卫,昼日步足,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公玉丹答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贤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湣王慨焉太息曰:‘贤固若是其苦邪?’此亦不知其所以也。

这段对话揭示了齐湣王之所以亡国的原因,即他过于贤明,导致其他国王嫉妒,联合起来攻击他。湣王对此感到困惑和无奈。

越王授有子四人。越王之弟曰豫,欲尽杀之,而为之后。恶其三人而杀之矣。国人不说,大非上。又恶其一人而欲杀之,越王未之听。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豫,围王宫。

这段故事讲述了越王和他的弟弟豫之间的矛盾。豫想要杀害越王的儿子们,以篡位。最终,越王没有同意豫的请求,但他的儿子们仍然面临着生命危险。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

这句话强调了德行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德行是国家的统治者,月亮是所有阴性的根源。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这段对话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和情感的故事。钟子期通过击磬者的音乐感受到了他的悲伤,这反映了音乐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这个故事讲述了申喜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他在听到乞人的歌声时,因为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而感到悲伤,最终得知乞人的歌声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

这句话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紧密联系,他们虽然分处不同的位置,但情感上是相通的,就像草木的根与叶,虽然分离,但生命相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秋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