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作者: 吕不韦(约公元前291年-前235年),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商人和学者。他通过其商人背景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以魏国国君的顾问身份影响了历史。吕不韦整理和编撰了《吕氏春秋》,总结了多种哲学思想。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汇集多家思想精华、整理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书中的内容体现了自然法则、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强调“治国理政”的智慧。它系统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提出了“权术”与“德治”的结合。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总结,提供了具体的治国理政和社会道德的实践指导,堪称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政治学的宝贵经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原文

一曰: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

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

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幵。

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

乃命虞人入材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於气。

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

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

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二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

季冬生大吕。

孟春生太蔟。

仲春生夹钟。

季春生姑洗。

孟夏生仲吕。

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

季夏生林钟。

孟秋生夷则。

仲秋生南吕。

季秋生无射。

孟冬生应钟。

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黄钟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

大吕之月,数将几终,岁且更起,专而农民,无有所使。

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土,无或失时。

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以害群生。

姑洗之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至。

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

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佼,本朝不静,草木早槁。

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无发大事,以将阳气。

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以怀远方。

南吕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

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

应钟之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修别丧纪,审民所终。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

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

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

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

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

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斩其足,遂为守门者。

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

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四]。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将征荆。

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

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

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

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

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

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

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

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七],观其志而知其德。

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

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

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

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

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乐和而民乡方矣。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

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

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

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

其吏请卜其故。

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

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

三日而谷亡。

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

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

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

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

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

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

无几何,疾乃止。

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

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

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子韦曰:‘可移於民。’

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

子韦曰:‘可移於岁。’

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

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

公曰:‘子何以知之?’

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

公曰:‘可。’

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明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於乐尽之矣。

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

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

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

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

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人民淫烁不固,禽兽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其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旍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有不光,有不及景,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霄见。

其月有薄蚀,有晖珥,有偏盲,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蚀星,有出而无光。

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搀,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

其气有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有丰上杀下,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春则黄,夏则黑,秋则苍,冬则赤。

其妖孽有生如带,有鬼投其陴,有菟生雉,雉亦生鴳,有螟集其国,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鸱,国有行飞,马有生角,雄鸡五足,有豕生而弥,鸡卵多毈,有社迁处,有豕生狗。

国有此物,其主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

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流散循饥无日矣。

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故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吾午>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

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译文

一曰:季夏这个月,太阳在柳宿,傍晚时心宿在中天,早晨奎宿在中天。这个月的丙丁日,其帝是炎帝,其神是祝融,其代表的是羽虫,其音律是徵音,律管是林钟。这个月的数字是七,其味道是苦的,其气味是焦的,祭祀灶神,祭拜先人的肺。凉风开始到来,蟋蟀在屋檐下,鹰开始学习飞翔,腐草化为萤火虫。天子住在明堂的右边偏室,乘坐朱红色的车,驾着赤红色的马,车上插着赤色的旗帜,穿着朱红色的衣服,佩戴朱红色的玉佩,吃豆子和鸡,使用的器具高大而粗糙。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鼋。乃命虞人入材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黄黑苍赤,莫不质良,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於气。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咳,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二曰: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

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黄钟之月,土事无作,慎无发盖,以固天闭地,阳气且泄。

大吕之月,数将几终,岁且更起,专而农民,无有所使。

太蔟之月,阳气始生,草木繁动,令农发土,无或失时。

夹钟之月,宽裕和平,行德去刑,无或作事,以害群生。

姑洗之月,达道通路,沟渎修利,申之此令,嘉气趣至。

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草木方长,无携民心。

蕤宾之月,阳气在上,安壮养佼,本朝不静,草木早槁。

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无发大事,以将阳气。

夷则之月,修法饬刑,选士厉兵,诘诛不义,以怀远方。

南吕之月,蛰虫入穴,趣农收聚,无敢懈怠,以多为务。

无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无留狱讼,以亟以故。

应钟之月,阴阳不通,闭而为冬,修别丧纪,审民所终。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四]。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涉汉,梁败,王及蔡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蔡公。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七],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土弊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感则百奸众辟从此产矣。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乐和而民乡方矣。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

在成汤的时候,庭院里长出了一颗谷穗,它晚上开始生长,等到天亮时已经长得很大了。官员们请求占卜其原因。汤退朝后对占卜者说:‘我听说吉祥是福祉的前兆,如果看到吉祥却做坏事,福祉就不会到来。妖异是灾祸的前兆,如果看到妖异却行善,灾祸就不会到来。’于是他早上上朝,晚上退朝,关心疾病和丧事,努力安抚百姓。三天后,谷穗消失了。所以,灾祸啊,是福祉所依存的;福祉啊,是灾祸所潜伏的。这是圣人独能看见的,普通人怎么能知道它的极限呢?

周文王即位八年,那年的六月,文王卧病五天,这时发生了地震,震动范围没有超出周国的边界。百官都请求说:‘我们听说地震是针对君王的。现在君王卧病五天,地震就发生了,震动范围没有超出周国的边界,我们都非常害怕,请允许我们移走它。’文王问:‘你们打算怎么移走它呢?’回答说:‘发动事情,动员民众,来增加国都的城墙,这样或许可以移走它。’文王说:‘不可以。上天显示妖异,是来惩罚有罪的人。我一定有罪,所以上天用这种方式来惩罚我。现在如果我们故意发动事情,动员民众来增加国都的城墙,这是在加重我的罪过。不可以。’文王说:‘我请求改变自己的行为,多做善事来移走它,这样或许可以免于灾祸。’于是他谨慎地执行礼仪、皮革,用来与其他诸侯交往;修饰自己的言辞、礼物、币帛,用来礼遇豪杰;颁布爵位、等级、田地,来奖赏群臣。不久,他的病就好了。文王即位八年时发生地震,之后四十三年,文王总共在位五十一岁而去世。这就是文王停止灾祸和妖异的方法。

宋景公的时候,火星位于心宿,景公感到害怕,召见子韦询问,说:‘火星位于心宿,是什么原因呢?’子韦说:‘火星是上天的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应当降临到君王身上。虽然如此,灾祸可以转移到宰相身上。’景公说:‘宰相是与我共同治理国家的人,把死转移到他身上,这不吉祥。’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说:‘百姓死了,我还做谁的君王呢?宁愿我一个人死!’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年岁上。’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挨饿,百姓挨饿就一定会死。作为君王却要杀害自己的百姓来保全自己,那谁还会做我的君王呢?我的命本来就已经到了尽头,你不要再说下去了。’子韦退下,面向北边奔跑,跪拜说:‘臣敢祝贺君王。上天高高在上,却倾听低下的声音。君王有三句至德之言,上天一定会三次奖赏君王。今晚火星会移动三舍,君王将延长寿命二十一岁。’景公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子韦回答说:‘有三句善言,上天一定会三次奖赏,火星一定会移动三舍。火星每移动一舍相当于移动七星,每移动一颗星相当于延长一年,三乘以七等于二十一,所以我才说“君王将延长寿命二十一岁”。我请求在陛下这里等待验证。如果火星没有移动,我就请求死。’景公说:‘可以。’那天晚上,火星果然移动了三舍。

五帝三王对于音乐已经达到了极致。混乱国家的君主未曾懂得音乐,这是常人的做法。有上天赐予的福分却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这叫做大悲。这就好比坐在黄昏的屋子里,所谓的正其实是不正。

所有生命的产生,不是单一气化的结果;成长,不是单一事物的责任;成就,不是单一形态的功效。所以,众多正义的积累,其福祉没有达不到的;众多邪恶的积累,其灾祸没有不降临的。风雨不适时,甘雨不降,霜雪不按时降临,寒暑不适当,阴阳失序,四季变换,人民精神涣散,禽兽胚胎消亡,草木矮小不生长,五谷枯萎不成熟。如果用这些来取乐,那又怎么能呢?

所以在极端混乱的时代:君臣相互残害,长幼相互杀害,父子相互忍受,兄弟相互诬陷,知己相互背叛,夫妻相互欺骗,一天天相互危害,失去了人的纲纪,心像禽兽一样,长期追求私利,不知道义理。

云的形状有的像狗、像马、像白鹤、像许多车;有的形状像人,穿着青衣,头戴赤色,不动,名字叫天衡;有的形状像悬挂的旗帜,颜色赤红,名字叫云旌;有的形状像许多马在争斗,名字叫滑马;有的形状像许多植物开花生长,上面黄下面白,名字叫蚩尤之旗。

太阳有斗蚀、倍食、晕珥、不发光、不到达地平线、多个太阳同时出现、白天看不见、夜晚出现。

月亮有月食、晕珥、偏食、四月月亮同时出现、二月月亮同时出现、小月亮跟随大月亮、大月亮跟随小月亮、月亮食星、出现但没有光。

星星有荧惑星、彗星、天棓星、天搀星、天竹星、天英星、天干星、贼星、斗星、客星。

大气有不上属于天,不下属于地,有上面丰盈下面枯竭,有像水波、像山楫的样子;春天呈黄色,夏天呈黑色,秋天呈青色,冬天呈红色。

妖孽有像带子一样生长的,有鬼魂投掷到城墙,有兔子生出了雉鸡,雉鸡也生出了鸭,有虫子聚集在国中,声音喧闹,国有游蛇东西奔走,马牛能说话,狗猪能相互连接,有狼进入国中,有人从天而降,市场上出现跳舞的猫头鹰,国有飞翔的动物,马生出了角,公鸡有五只脚,有猪生下来就很大,鸡蛋多破损,有土地神迁移了地方,有猪生出了狗。

国家出现这些现象,如果君主不知道惊慌,急切地改革,上苍会降下灾祸,凶灾一定会迅速降临。他们的残暴、死亡、丧事,灭绝无类,流散饥饿无日无夜。这些都是混乱国家所产生的东西,无法一一列举,即使用尽荆、越的竹子也无法书写。所以子华子说:‘混乱国家的百姓,各种疾病百出,百姓多患疾病,道路多充满婴儿车,盲人、秃子、驼背、跛脚,各种怪病都出现了。’所以混乱国家的君主,哪里能听到真正的快乐?听不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快乐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注解

季夏:季夏指夏季的第三个月。

日在柳:指太阳的位置在柳宿,柳宿是二十八宿之一。

昏心中,旦奎中:昏中,指黄昏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奎中,指黎明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丙丁:丙丁是五行中的火,代表夏季。

炎帝:炎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祝融:祝融是火神炎帝的后代,传说中掌管火的神。

羽:羽指鸟类,代表夏季的气候特征。

徵:徵是五音之一,代表夏季的音乐。

林钟:林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代表夏季的音律。

七:七是五行中的火对应的数字。

苦:苦味代表夏季的食物和气候。

焦:焦味代表夏季的食物和气候。

灶:灶是古代祭祀时烧火的场所。

先肺:先肺指祖先的肺脏,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祭拜祖先的供品。

凉风:凉风指夏季末尾的凉爽风。

蟋蟀:蟋蟀是夏季常见的昆虫。

鹰:鹰是夏季常见的猛禽。

腐草化为萤:腐草化为萤是指夏季草丛中的腐草会变成萤火虫。

朱辂:朱辂指红色的车。

赤骝:赤骝指红色的马。

赤旗:赤旗指红色的旗帜。

朱衣:朱衣指红色的衣服。

赤玉:赤玉指红色的玉石。

菽:菽指豆类植物,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之一。

鸡:鸡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供品。

觕:觕指粗糙。

渔师:渔师指渔夫。

蛟:蛟是一种古代神话中的水怪。

鼍:鼍是一种古代神话中的水怪。

龟:龟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供品。

鼋:鼋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虞人:虞人指管理山林的人。

材苇:材苇指可以用来制作工具的苇子。

秩刍:秩刍指刍草,是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料。

牺牲:牺牲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皇天上帝:皇天上帝指天帝,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名山大川:名山大川指著名的山和河流。

四方之神:四方之神指四方守护的神。

宗庙社稷:宗庙社稷指祖先的庙宇和国家的象征。

祈福:祈福指祈求神灵保佑。

妇官:妇官指管理后宫的官员。

染采:染采指染色。

黼黻:黼黻指古代的彩色花纹。

文章:文章指图案。

法故:法故指规则。

差忒:差忒指错误。

黄黑苍赤:黄黑苍赤指五种颜色。

质良:质良指质量好。

伪诈:伪诈指欺骗。

郊庙:郊庙指郊外的祭祀场所和庙宇。

祭祀:祭祀指对神灵的崇拜和供奉。

旗章:旗章指旗帜上的图案。

贵贱等级:贵贱等级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树木:树木指植物。

行木:行木指巡视山林。

斩伐:斩伐指砍伐树木。

土功:土功指土木工程。

诸侯:诸侯指古代的诸侯国。

起兵动众:起兵动众指发动战争。

举大事:举大事指进行重要的事情。

摇荡於气:摇荡於气指影响气候。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

水潦:水潦指洪水。

烧薙行水:烧薙行水指用火烧草来引导水流。

粪田畴:粪田畴指施肥。

美土疆:美土疆指使土地肥沃。

甘雨:甘雨指好雨。

三至:三至指三次到来。

三旬二日:三旬二日指三十天加上两天。

谷实解落:谷实解落指谷物成熟后掉落。

风咳:风咳指咳嗽。

迁徙:迁徙指搬家。

丘隰:丘隰指低洼的地方。

女灾:女灾指女性的灾难。

四鄙:四鄙指边境地区。

入保:入保指进入堡垒。

中央土:中央土指五行中的土,代表中央。

戊己:戊己是五行中的土,代表中央。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皇帝,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

后土:后土是土地之神。

倮:倮指裸体,代表夏季的气候特征。

宫:宫是五音之一,代表中央。

黄钟:黄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代表中央的音律。

大吕:大吕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太蔟:太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南吕:南吕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姑洗:姑洗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应钟:应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蕤宾:蕤宾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夷则:夷则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夹钟:夹钟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无射:无射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仲吕:仲吕是古代十二律之一。

三分所生:三分所生指三分之一的音律。

益之一分以上生:益之一分以上生指增加一分以上的音律。

去其一分以下生:去其一分以下生指减少一分以下的音律。

大圣至理之世:大圣至理之世指理想的社会。

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指天地之间的气息。

十二律:十二律是古代音律系统。

仲冬日短至:仲冬日短至指冬至。

孟春: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仲春:仲春指春季的第二个月。

季春:季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

孟夏: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仲夏:仲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孟秋:孟秋指秋季的第一个月。

仲秋: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季秋:季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

孟冬: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黄钟之月:黄钟之月指黄钟音律对应的月份。

土事:土事指与土地有关的事情。

发盖:发盖指挖掘。

天闭地:天闭地指天地之间的封闭。

阳气:阳气指阳性的气息。

岁且更起:岁且更起指一年即将过去,新的年份即将开始。

专而农民:专而农民指专注于农业。

发土:发土指耕作。

失时:失时指错过时机。

宽裕和平:宽裕和平指宽容和和平。

行德去刑:行德去刑指实行德政,废除刑罚。

申之此令:申之此令指宣布这个命令。

嘉气趣至:嘉气趣至指好运气到来。

达道通路:达道通路指道路畅通。

沟渎:沟渎指沟渠。

修利:修利指修理。

申:申指宣布。

嘉气:嘉气指好运气。

趣:趣指趋向。

聚大众:聚大众指聚集大量的人。

巡劝农事:巡劝农事指巡视并鼓励农事。

携民心:携民心指影响民心。

安壮养佼:安壮养佼指安宁和强壮。

本朝:本朝指朝廷。

不静:不静指不安定。

槁:槁指枯萎。

阴将始刑:阴将始刑指阴气开始生长。

修法饬刑:修法饬刑指修订法律和刑罚。

选士厉兵:选士厉兵指选拔人才和训练军队。

诘诛不义:诘诛不义指惩罚不义之人。

怀远方:怀远方指安抚远方。

蛰虫:蛰虫指冬眠的昆虫。

趣农收聚:趣农收聚指督促农民收割。

懈怠:懈怠指懒惰。

多务:多务指多任务。

疾断有罪:疾断有罪指迅速判决有罪之人。

当法勿赦:当法勿赦指按照法律判决,不予赦免。

留狱讼:留狱讼指拖延诉讼。

亟以故:亟以故指迅速处理。

应钟之月:应钟之月指应钟音律对应的月份。

阴阳不通:阴阳不通指阴阳不调和。

闭而为冬:闭而为冬指封闭成为冬天。

修别丧纪:修别丧纪指处理丧事。

审民所终:审民所终指审查民众的结局。

夏后氏:夏后氏指夏朝的后代。

孔甲:孔甲是夏朝的一位君主。

东阳萯山:东阳萯山是古代的一座山。

晦盲:晦盲指天色昏暗。

良日:良日指好日子。

之子:之子指这个孩子。

大吉:大吉指非常吉祥。

不胜:不胜指承受不住。

殃:殃指灾祸。

余子:余子指其他的孩子。

幕动坼橑:幕动坼橑指帷幕移动,屋梁断裂。

破斧:破斧指《破斧》这首歌。

东音:东音指东方的音乐。

涂山之女:涂山之女指涂山氏的女儿。

涂山之阳:涂山之阳指涂山的南面。

周南:周南指周朝南方的音乐。

召南:召南指召公的南方的音乐。

周昭王:周昭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

辛余靡:辛余靡是周朝的一位将领。

汉:汉指汉水。

梁:梁指桥梁。

抎:抎指跌倒。

西翟:西翟指西翟地区。

长公:长公指辛余靡的封号。

殷整甲:殷整甲是商朝的一位君主。

西河:西河指黄河的西岸。

故处:故处指原来的地方。

西音:西音指西方的音乐。

有娀氏:有娀氏指有娀氏部落。

二佚女:二佚女指两个迷失的女孩。

九成之台:九成之台指九层的高台。

饮食:饮食指食物和饮料。

鼓:鼓指打击乐器。

帝:帝指天帝。

燕:燕指燕子。

谥隘:谥隘指狭窄。

争搏:争搏指争抢。

玉筐:玉筐指用玉石制成的筐。

北飞:北飞指向北飞去。

反:反指返回。

终:终指结束。

北音:北音指北方的音乐。

音:音指音乐。

荡乎音:荡乎音指音乐动荡。

化乎内:化乎内指影响内心。

风:风指气候。

志:志指意志。

德:德指品德。

盛衰:盛衰指兴衰。

贤不肖:贤不肖指有德行和无德行。

君子小人:君子小人指有道德的人和没有道德的人。

乐:乐,指音乐,此处指音乐教育或音乐文化。

隐匿:隐匿指隐藏。

土弊:土弊指土地贫瘠。

鱼鳖:鱼鳖指鱼和鳖。

世浊:世浊指社会混乱。

礼烦:礼烦指礼节繁琐。

乐淫:乐淫指音乐淫荡。

郑卫之声:郑卫之声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桑间之音:桑间之音指桑间的音乐。

流辟:流辟指淫荡的音乐。

誂越:誂越指荒唐的音乐。

慆滥:慆滥指放纵的音乐。

滔荡之气:滔荡之气指放纵的气息。

邪慢之心:邪慢之心指邪恶和傲慢的心。

百奸众辟:百奸众辟指各种邪恶。

反道:反道指违背正道。

修德:修德指修养品德。

正德:正德指端正品德。

和乐:和乐指和谐的音乐。

成顺:成顺指变得顺利。

乡方:乡方指向好的方向。

窒闭户牖:窒闭户牖指关闭门窗。

动天地:动天地指震动天地。

一室:一室指一个房间。

成汤:成汤,即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被后人尊为圣王。

谷:谷,指谷物,此处指生长在庭院中的谷物,可能是指某种异常现象。

昏而生:昏,指黄昏时分;生,指生长。此处指在黄昏时分生长的谷物。

比旦而大拱:比旦,指天亮之前;大拱,指长得很大。此处指谷物在天亮前长得很大。

卜:卜,指占卜,古代通过烧灼龟甲或兽骨来预测吉凶。

祥:祥,指吉祥的征兆,好的预兆。

妖:妖,指不祥的征兆,坏的预兆。

周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周公旦的父亲,以德行高尚著称。

地动:地动,指地震。

分野:分野,指古代天文学中,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此处指宋国的区域。

荧惑:荧惑,即火星,古代天文学中认为火星的运行与人间祸福有关。

子韦:子韦,宋景公的大臣。

五帝三王:五帝三王,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和三位王,代表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和理想化的政治典范。

一气之化:一气之化,指一种气的变化,此处可能指自然界的生成变化。

众正之所积:众正之所积,指众多正义之事的积累。

众邪之所积:众邪之所积,指众多邪恶之事的积累。

贼:贼,指伤害,此处指伤害他人。

忍:忍,指忍受,此处指忍受痛苦。

诬:诬,指诬陷,中伤。

知交:知交,指知己朋友。

冒:冒,指欺骗,此处指夫妻间的欺骗。

日以相危:日以相危,指一天天走向危险。

纪:纪,指法纪,道德规范。

禽兽:禽兽,指禽兽的行为,此处指人的行为像禽兽一样。

邪苟利:邪苟利,指邪恶地追求私利。

义理:义理,指道德原则和道理。

犬、马、白鹄、众车:犬、马、白鹄、众车,指天空中的各种云彩形状,此处指不祥的云彩形状。

天衡:天衡,指天空中的某种云彩形状。

云旍:云旍,指天空中的某种云彩形状。

滑马:滑马,指天空中的某种云彩形状。

蚩尤之旗:蚩尤之旗,指天空中的某种云彩形状,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

斗蚀:斗蚀,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倍僪:倍僪,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晕珥:晕珥,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不及景:不及景,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众日并出:众日并出,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昼盲:昼盲,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霄见:霄见,指天空中的某种天文现象。

薄蚀:薄蚀,指月亮的某种天文现象。

晖珥:晖珥,指月亮的某种天文现象。

偏盲:偏盲,指月亮的某种天文现象。

月蚀星:月蚀星,指月亮的某种天文现象。

天棓:天棓,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天搀:天搀,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天竹:天竹,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天英:天英,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天干:天干,指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象。

贼星:贼星,指天空中的某种不祥星体。

斗星:斗星,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宾星:宾星,指天空中的某种星体。

上不属天,下不属地: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指天空中的某种气体现象。

丰上杀下:丰上杀下,指天空中的某种气体现象。

山之楫:山之楫,指天空中的某种气体现象。

黄、黑、苍、赤:黄、黑、苍、赤,指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

妖孽:妖孽,指不祥的怪异现象。

社:社,指土地神。

荆、越之竹:荆、越之竹,指古代荆楚和越国的竹子,此处指竹子可以用来记录,但数量有限,无法记录所有的怪异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评注

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

此句描述了成汤时期的一个异象,谷子在夜晚生长,到了早晨已经长得很大。这是对祥瑞的描写,暗示着吉祥之事即将到来。‘昏而生’与‘比旦而大拱’形成对比,增强了祥瑞的象征意义。

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

成汤的回答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天道的理解。他认为祥瑞是福气的先兆,但如果见到祥瑞却做坏事,福气就不会到来。相反,妖异是灾祸的先兆,但如果见到妖异却行善,灾祸就不会降临。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人感应的信仰,以及通过行善来避免灾祸的观念。

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

成汤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仁政和治国理念。他通过早朝晚退、关心百姓疾苦和丧事,来安抚民心,这显示了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

三日而谷亡。

谷子的消失象征着祥瑞的短暂性,也暗示了成汤对祥瑞的淡然态度,他并不因祥瑞而骄傲自满。

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是成汤对祸福相依的深刻认识,也是他对天道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祸福是相互依存的,福中可能藏祸,祸中也可能藏福。

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成汤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洞察祸福的真相,普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圣贤的崇敬和对智慧的追求。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这段描述了周文王时期的一个灾异现象,地动发生在文王病重之时,象征着天意对文王的警示。

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

百官对地动表示担忧,并请求文王移祸。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和对君王的忠诚。

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

文王询问如何移祸,百官建议通过大兴土木来转移天灾。文王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孽。

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

文王决定通过行善来化解灾祸,他通过改善礼仪、加强与诸侯的关系、赏赐群臣等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仁德。

无几何,疾乃止。

文王行善之后,疾病停止,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仁德能够化解灾祸的信仰。

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

这段描述了文王在位期间经历的地动和自己的寿命,强调了文王行善的成果。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这句话总结了文王通过行善来化解灾祸的经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仁德能够带来国家安宁的观念。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

这段描述了宋景公时期的一个天象异象,荧惑(火星)位于心宿,象征着对君王的警示。

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

子韦认为荧惑在心宿是宋国将遭受天罚的征兆,但他建议将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

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宋景公认为将灾祸转移到宰相身上是不吉祥的,因为宰相是与他共同治理国家的人。

子韦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

子韦再次建议将灾祸转移到百姓身上,但宋景公认为如果百姓死亡,他将无法继续作为君主。

子韦曰:‘可移於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

子韦最后建议将灾祸转移到年岁上,但宋景公认为这样做会导致百姓饥饿和死亡,所以他拒绝了。

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

子韦离开后,向北面跪拜,向宋景公祝贺,他认为宋景公的至德之言感动了天,因此荧惑将移动三舍,宋景公将延长寿命二十一岁。

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

子韦解释了他的预言,并请求宋景公允许他留在陛下身边等待荧惑的移动,如果荧惑没有移动,他将请求死亡。

公曰:‘可。’ 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宋景公同意了子韦的请求,当天晚上荧惑确实移动了三舍,这验证了子韦的预言。

【明理】

这段文字是对上述三个故事的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道理。

五曰:五帝三王之於乐尽之矣。

这句话指出五帝三王对音乐的造诣已经达到了极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和艺术的重视。

乱国之主未尝知乐者,是常主也。

这句话认为乱国的君主往往不知道欣赏音乐,因为他们没有高尚的品德。

夫有天赏得为主,而未尝得主之实,此之谓大悲。

这句话指出那些得到天命却无法真正成为君主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们虽然拥有君主的地位,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权力和荣耀。

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谓正乃不正矣。

这句话意味着那些坐在君位上却无法真正行使权力的人,他们的所谓“正”其实是“不正”的。

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

这句话强调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出生命的成长和成熟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

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

这句话认为积累正义的行为会带来福气,而积累邪恶的行为则会招致灾祸。

其风雨则不适,其甘雨则不降,其霜雪则不时,寒暑则不当,阴阳失次,四时易节,人民淫烁不固,禽兽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败不成。

这段描述了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强调了天人感应的观念。

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如何能够享受快乐?

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心若禽兽,长邪苟利,不知义理。

这段描述了乱世的种种恶行,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际关系的恶化。

其云状有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其状若人,苍衣赤首,不动,其名曰天衡;有其状若悬旍而赤,其名曰云旍;有其状若众马以斗,其名曰滑马;有其状若众植华以长,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这段描述了各种奇异的云彩形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

其日有斗蚀,有倍僪,有晕珥,有不光,有不及景,有众日并出,有昼盲,有霄见。

这段描述了各种奇异的日象,同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

其月有薄蚀,有晖珥,有偏盲,有四月并出,有二月并见,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蚀星,有出而无光。

这段描述了各种奇异的月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

其星有荧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搀,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贼星,有斗星,有宾星。

这段描述了各种奇异的星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解读。

其气有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有丰上杀下,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春则黄,夏则黑,秋则苍,冬则赤。

这段描述了各种奇异的气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气象的观察和解读。

其妖孽有生如带,有鬼投其陴,有菟生雉,雉亦生鴳,有螟集其国,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东,马牛乃言,犬彘乃连,有狼入於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鸱,国有行飞,马有生角,雄鸡五足,有豕生而弥,鸡卵多毈,有社迁处,有豕生狗。

这段描述了各种怪异的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解读和对社会动荡的担忧。

国有此物,其主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

这句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这些怪异现象,而君主却不知道惊慌和改革,那么上帝将会降下灾祸,灾难必将迅速降临。

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流散循饥无日矣。

这句话描述了灾难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人口减少、社会动荡和饥荒。

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这句话指出这些怪异现象都是乱国产生的,数量众多,即使是用尽荆、越之竹也难以记录。

故子华子曰:‘夫乱世之民,长短颉<吾午>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襁,盲秃伛尪,万怪皆生。’

子华子的话反映了乱世中人民的苦难和怪异现象的普遍性。

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不闻至乐,其乐不乐。

这句话指出在乱世中,君主往往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生活在动荡和恐惧之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吕氏春秋-纪-季夏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